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レッドクロス~女たちの赤紙~,红十字:女人们的召集令,不该被忘记的他们,Red Cross: Onna tachi no akagami

主演:松岛菜菜子,西岛秀俊,高梨临,柴本幸,工藤阿须加,须田邦裕,渡边真起子,加藤虎ノ介,日笠圭,蔵下穂波,高村佳偉人,中村瑠輝人,市村涼風,原凉子,高田里穗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剧照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2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4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5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6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4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5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6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7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8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9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20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剧情介绍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30年代,家住佐贺的女学生希代(松岛菜菜子 饰)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随军护士。在经过艰苦的训练后,她如愿在毕业之际收到了应征通知书,于是随同一众胸怀崇高理想的女子赶赴遥远的满洲。谁知现实的残酷很快击碎她的理想,她一度失意地返回祖国,随后又如脱笼的小鸟般返回满洲,并与开拓团的中川亘(西岛秀俊 饰)结为夫妇,生儿育女。未过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正式打响。小小的家庭被战争的魔爪撕得四分五裂,中川应征入伍,希代终日忙碌护理伤员,而他们的孩子则过早离开父母,品尝人世的艰辛。 希代从未想到,这竟是如此残酷和漫长的生死离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致我母亲的死亡包青天之碧血丹心假面骑士驰骑奥约帝国缔造者七大罪诸神的逆鳞美食不美第一季拥有者高龄化家族Def喜剧果酱25大秦帝国之崛起末日重始温莎王朝自由崛起阿雅与魔女天堂岛疑云:圣诞特辑2022时尚CEO的破格人生具景伊劫持正义心律失常岁岁年年柿柿红刚果风云大明女镖师之龙凤决一杆青空反恐特警组:火速救援外国小孩中国爸风之画员我的哥哥是独生子忍者神龟:变种时代热血街区极恶王:O篇章大病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长篇影评

 1 ) 很客观的一部电影,值得推荐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抗日剧了。

可能是电视上总播就看厌了。

不过听说最近日本人拍了部抗日剧,我还是决定看看。

起初以为会是“抗中奇侠”一类的。

不过发现并不是这样。

影片以反对战争、生命平等为主题,描述了从满洲时期到朝鲜战争时期的一段故事(如果算上片尾字幕,要到中日重新建交)。

在片中,无论是中国人的好、中国人的不好、日本人的好、日本人的不好,都表现得很客观。

日本人拍得如此客观,也是看点之一。

(其实反倒是我国某些抗日剧表现得不够客观。。

)另外,情节很干净,没有什么用于吸引眼球的奇葩雷人剧情。

--下面内容有可能有部分剧透--我看到很多人给差评,说什么日本人给自己洗白,明褒暗贬中国人之类的,简直无语。

有些人说让别人看了会以为日本人都是好人。。

真是扯。

剧中褒扬的日本人主要是几个医务工作者(外加个女主的爷爷吧),但出现的日本人也并不都以善良的面孔出现的好不(比如开头村长不允许女主爷爷给中国人送芋头种子之类的情节都能体现这一点,还有后面的某日本军官),而且给军国主义以批评是明摆着的(剧中例子太多)。

还有,那些认为明褒暗贬中国人的。

你敢说剧里出现的某些贬低的部分不是真实存在的?

国内对日本侵略的历史宣传很多,再加上连年播放的抗日剧一直在丑化日本形象。

搞得国内某些人似乎抵制一切日本文化,有种看到日本人就一定是坏人了感觉。

甚至有人见到日本车都要砸,这就更费解了。

日本政府在这方面做的确实不好,但政府的态度归政府的态度,跟人民又是另一回事,不能以偏概全。

举个剧情的例子,博人被某死了儿子的中国女子(抱歉我没记住名字)抓去做苦力,然后一边打博人一边骂“小日本鬼,我的儿子就是你们害死的”,有人认为明褒暗贬中国人可能其中就包含这一剧情吧,不过这确实就是存在的,战争之后,确实有不少国人就有这种情绪。

有种日本人都是坏人的感觉,不管是儿童还是什么。

至于褒扬中国人的部分,这个就不必提了,剧情中很多。

说起来,只能说有褒有贬吧。

明褒暗贬那就是扯了。

总之,客观是我推荐这部剧的理由之一。

无论是中国人的好、中国人的不好、日本人的好、日本人的不好,在剧中都很客观。

别人家说了一点中国人的不好就以“道歉不够诚恳”为由去抨击,至于你对日本政府有意见,那是另一回事,别把对日本政府的情绪也搬来对待这部作品。

 2 ) 作为日本剧没有抹黑八路军的形象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部sp看着确实真让人内心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但是不得不说日本人拍的八路军都比咱们头抹发蜡嘴叼雪茄的雷剧拍的有诚意😂例如像菜菜子这样的大女优也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所有演员也都学习了中文,虽然作为中国人确实是听不懂她们的中文是在说什么鬼…🤣但可比咱们全员日本人开会都讲中文来的逻辑正确多了吧?

🤓至于内容不仅让我联想到常盘贵子、竹野内丰、反町隆史主演的那部关于溥杰和他日本妻子的sp。

其实这两部剧都算是反战题材,也是日本对曾经的侵华战争提出了反思忏悔内容的戏。

不过当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触及的点可能感觉有些粉饰的成分在里面?

😅但对日本观众来说也算是比较深刻的自我检讨的剧了吧……例如他们认为过去的战争主要是被少数好战分子给错误引导了,他们的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改革开放过上好日子…😂以及他们的军民也在这场战斗中惨遭了很多不幸……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就类似这样吧🤣不过总体来说这部剧倒是把八路军演绎的很正面很红,倒是让我看的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就是那种明明他们很认真,我看着却有点好笑那种感觉……🤣🤣🤣

 3 ) 日本对战争是不会再有反省了

这部剧在中国被禁让我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看,刚看第一集的时候一直内心在问这部剧好像可以不用禁播吧,看完第二集觉得真是要禁播。

因为这是一部一本正经在编故事的洗白剧。

第一,剧中一直在混淆日本在中国本土战场和伪满洲这两个地点的概念,会让人误认为在伪满洲所做的各种帮助开垦,各种深得民心,包括极个别出于人类本能的善良的日本人代表了所有日本人在整个中国的所作所为。

第二,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上说过日本战俘包括移民是整个二战战败国所受待遇最好的,剧中却无限放大战败对日本的打击和代价。

美国二战后期对日本本土的破坏远高于苏共对日本战俘的伤害,而且战争结束后苏联是不能随便杀战俘,剧中却在颂扬美国在韩战的角色第三,GCD尽管有纪律优待日本战俘,是否有具体史实证明战后大量强迫日本医疗队为其服务,但是剧中的共产党向日本人鞠躬致谢真是不太可能有人说这部剧拍得很精致演员演的好,但是我看到的是菜菜子的各种玛丽苏和中国人操着日式中文外,还有各种穿帮和演员的用力过猛让人随时出戏。

我想到了和《永远的零》一样,日本在反战剧中充斥着对战败的不甘心,对参与战争的日本人精神的褒扬,就像在说输了尽管遗憾但是你们做的事情还是令人尊敬的

 4 ) 美化民众多于反战

反战是反战,但是多少还是美化了日本民众。

很多人说日本军人有罪但是日本人民是无辜的,我觉得说得是也不是。

要知道军人是怎么来的,是从民众里征集来的,他们参战是叫为了帝国浴血奋战,说什么为了大东亚共荣,说什么为了和其他亚洲国家探讨亚洲的的未来和和平。

这些屁话我觉得谁都不会相信,特别是教育水平已经远甩各亚洲国家的日本。

然而他们默认着并一次次地欺骗着自己。

默认着侵略别人的行径其实已经在无声得支持着侵略,所以私以为他们是有罪的。

但是他们的罪是在军国主义下的日本人人疯狂的年代难以幸免的,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是无罪的。

但是不是所有地方、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还有一些灰色地带,当时的日本人就处于此处。

他们在战争中变成暴虐着、默认着也迷茫着、痛苦着的复杂人。

剧中也一些地方还原度还是挺高的,也明指日本军人的罪恶行为。

这在日本的电视剧中是少见的。

但是第一集中某些地方仍然让我鸡皮疙瘩爆起,满洲垦荒团被美化成解放者了,在伪满洲的大丰收也视为是自己来到后作出的佳绩。

殊不知,伪满地带有黑土地。

土地本就肥沃,是因为关东军的入侵才成为一片废墟的;殊不知满洲垦荒团是在进行灭种教育,教日语抵制汉语,等一系列举动。

女主却觉得这些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还觉得自己不歧视中国人,自我心理感觉良好。

这就是无耻的行为!

这是占着别人的土地还觉得自己对别人挺好的就心安理得得生活。

剧中还觉得是苏联的入侵破坏了这“伟大的和平”,这是虚伪的和平!

第二集竟高度赞扬了八路军,一名配角护士竟然还被洗脑了。

这我说什么好呢,没想到吧。

也描述了女主儿子被中国人欺侮的事情。

矿主妇人痛打他们的时候,口中还说了我儿子就是你们打死的,从这开始才是真正的当时中国人对日本人情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即使他们是孩子。

剧中语言处理得不是很好,那个解放军头目浓浓的日本音,而且样子也太日本了吧,怎么看都是日本人,完全搞不懂为什么拿着棍子镰刀追打日本人的人可以找中国人演,八路军头目反而找日本人演。

中国人的日语太好了,而日本人的汉语又太差了,形成强大的反差。

7.2分。

 5 ) 日本人应该拍什么样的抗战片

“日本八路”老照片:鬼子变身八路军的故事(组图)--原载:加拿大华人网2014年9月1日,中国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日本人宫川英男位列其中。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博得了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就是其中一支特殊的国际主义队伍,他们被中国老百姓称为“日本八路”。

这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是一群“日本鬼子”变身“日本八路”的故事。

宫川英男,1918年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末期被俘,经思想改造后自愿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后,宫川英男成为日本反战同盟的一员,参与对日军的策反等工作。

1945年,在日军围剿中,举枪自尽,时年27岁。

作为侵略者,成为俘虏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

日本兵则以极难被俘著称——受武士道和法西斯精神的教育,日本士兵通常至死不肯缴械投降。

1937年10月八路军总部发布俘虏政策的命令,“不杀,优待,放归”。

1939年1月2日,日本战俘杉本一夫(原名前田光繁)、小林武夫、冈田义雄3人,宣布自己参加中国八路军,成为抗日战场的第一批“日本八路”。

1939年11月7日,杉本一夫发起建立了华北日本士兵觉醒联盟。

这是中国战场上,日本俘虏转变立场后成立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

此后,反战组织陆续建立,遍及敌后抗日战场。

1940年,延安方面政策大调整,提出了“教育后劝其回归,选择少数进步分子,给予长期训练”的指示,也就是“教育、训练任用”的原则。

日军俘虏一旦被留下,给予优待。

在华日本人反战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日军的反战宣传,唤醒士兵觉悟;服务于抗日工作的其他战线,如根据地大生产运动、军事技术传授、卫生服务、教育等。

冀南支部有个叫秋山良照的盟员,他靠着简陋的印刷条件,和战友们编写印制了大量宣传品,全部散发给日军士兵。

秋山抓住日兵的心理,经常与他们通信谈心。

到1942年8月,秋山良照收到的日兵回信,累积起来有一尺多高。

上战场喊话是一项特殊的反战活动。

盟员要躲避战火,跑到炮楼边,高声向同胞叫嚷:“日本打不赢!”“日本军阀才是我们的敌人!”“你们都是劳苦大众啊!”有统计称,从1939年7月反战组织成立,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生命的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成员,有名可考的36人。

近日公布的抗日英烈宫川英男,便是其中一位。

 6 ) 陈岳飞?

这部剧,跟nt一样看着恶心,日本犯下的侵华罪行都基本是一笔带过打马虎眼。

这部剧没有说自己侵略是错误的,反而把自己包装的多么多么的委屈,虚伪至极,再看看现如今的排核废水,只能说小国生小人,有小礼而无大义。

而现如今鬼子们根本就没道过谦,但是有的人却已经开始原谅了......................................................

 7 ) 用日本人的眼光认识我们自己

整部片子很怪异。

从头到尾有刻意挑选素材,美化粉饰的路数。

但是,最后一个字幕又来一个纯属虚构。

不知道这4个字是来自翻译小组,还是电视本身。

另外,电视剧本身有很大的史诗野心。

从侵华、内战到朝鲜战争,没有一个国内的导演能有机会拍这么大的跨度,这种在国内立项时就会被毙了。

最重要一点,无论是从场景,服饰,台词,意识形态……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了解是很深入的。

而且,我从上下集的集锦来看这不是制作最精良的日剧。

所以,作为中国人除了匹夫之勇,口舌之快,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认真研究日本人。

在这方面我们远不及对手。

 8 ) 关于战争,我们需要思考的

看到zaker上的简介过后,就忍不住找来看了。

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了。

在抗日神剧的包围下,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如果日本拍二战题材的片子会怎么拍。

就影视作品的角度来说,它是很深刻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部片子有刻意轻描淡写日本侵华军罪行的嫌疑,但是我觉得,这部作品想要描写的重点,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中发起国所犯下的罪行有多么恶劣,对被侵略国家带来的多么大的伤害,以至于那些犯下罪行的人需要为此有多么沉重的罪恶感。

这些都不是这部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有所谓的刻意忽略这些东西。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悲伤却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如今的我们思考的地方。

第一点,故事主人公所执着的人道主义精神,这贯穿了整部影片。

看到有些人会使用“圣母”这个词,可能略带有嘲笑的意味。

一个人,坚持她的理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令人敬佩的事情。

如今,多少人摇着头说,社会就是那么现实,哪谈得上什么理想。

可能,一个未涉世事的小孩子会红着脸反驳,说理想对于他自己,何等何等地重要,但是得到的,总会只是那句:“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你就知道了。

”想起来,不禁是有些悲哀。

毕竟我们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上。

当上校用枪顶着希代的头,让她放手的时候,她还是放开了。

(待续)

 9 ) 还是很值得看的一部战争中亲情电影

真不明白那些说因为没有“正视”历史的,而去给低分的人是怎么想的?

涉及到日本侵略历史的电影就一定要把某些“暴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一定要把日本人的残暴不仁全部表现出来?

那《金陵十三钗》怎么不敢把日军挑孕妇的剧情拍出来,太难了,拍不出?

还是太残忍了不敢拍给观众看?

人家不是战争剧,只是以战争为背景的亲情剧,还是很感人的,而且人家也承认了侵略事实,也承认了战败,也承认了关东军的残暴,难道还要把南京大屠杀拍一遍你们才满意?

最后美军的仁慈,我想是应该是剧情需要吧,太残酷的所谓的现实,没有一点积极向上的“特例”,你喜欢看这种电影吗?

 10 ) 日本反战影像今与昔

一口流利日语的八路确实新鲜,可惜编导对八路政工缺乏了解,演员装腔作势,台词幼稚、粗鄙。

谁也不傻,让皇军及其看护妇洗心革面加入红色阵营并非“红十字”表现的那样简单。

共军讲究人格平等、官兵一致,培养、发挥每个战士的主动性,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处罚手下将领都要取得士兵委员会的同意,与日本等级森严、动辄破口大骂、拳打脚踢的军营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有位老八路回忆,一个死硬的皇军被转化成八路的拼命三郎,反扫荡突围抱着机枪猛打猛冲。

八路首先把他当做一具血肉之躯来尊重,让他从灵魂深处闹革命。

说到日本的反战影像,最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电影界声望超越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大导演木下惠介,1944年受日本军部委托拍摄战争宣传片《陆军》,居然打着膏药旗反皇军,母亲流泪送子参战的长镜头,全程放送军国的无耻和平民的悲凄,成为黑暗时代熊熊燃烧的火炬。

军部被影片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反战内核弄得哭笑不得,禁止导演拍片。

战后日本共产党、左翼拍摄了大量反战、反武士道影片,艺术品质以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1959,共6部)、《切腹》(1962)、《夺命剑》(1967)为最;沟口健二《雨月物语》(1953),市川昆《缅甸的竖琴》(1956)、《野火》(1959),冈本喜八《斩》(1968)、《肉弹》(1968),筱田正浩《枪圣权三》(1986)亦令人激赏。

战争的巨创、战败的耻辱使得昔日国民引以为傲的皇军成了过街老鼠。

黑泽明的经典《野良犬》(1949),对战后退伍兵如同丧家野犬备受歧视的凄惶表现得非常到位。

表面上分析退伍兵:“抢来的钱很快用完,他会再抢,下次更凶,从野狗变成疯狗。

”暗讽资源贫乏的日本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尝到甜头,坠入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深渊。

不露声色,入木三分。

剑拔弩张,突然传来美妙的琴声,凶焰万丈之地笑迎春风独自凉,《野良犬》成了名家名作的教科书:球场守株待兔抓捕球迷罪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2009)的致敬;片尾车站找人的段落获得斯皮尔伯格《决斗》(1971)的致敬;一群儿童路过唱歌获得费里尼《卡比利亚之夜》(1957)、赛尔乔·莱翁内《美国往事》(1984)的致敬;追悔莫及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的镜头成就费里尼《大路》(1954)的豹尾。

《二十四只眼睛》(1954)木下惠介放开手脚谱写春风化雨的史诗,大和女神高峰秀子洗尽铅华,师生情、爱情、乡情、同窗情动人心弦,反衬军国特务统治和战争的罪恶,手法平实、高妙,尽显大师底蕴。

1950年代萨特等欧美白左还在对着斯大林流口水,日本最优秀的左派大导小林正树就捧出了批判军国和苏联的不朽大作《人间的条件》。

影片对皇军极为厌恶,荒野里劳工饿极抢食、日军斩杀劳工和日本好人引发暴动的场面非常震撼;日军残酷、野蛮的军营文化令人作呕,新兵精神崩溃跑到洗手间开枪自杀,被反战经典《全金属外壳》(1987)致敬。

日本儒家、武士道是中国儒家忠君爱国(朝廷)的 加强版,武士道不仅看重士为知己者死(效忠),更欣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可杀不可辱,尊严、名声比性命还重要。

《聪明的一休》(1975)有个故事,藩主输了一把宝刀,想让手下把刀偷回来,随时愿为他赴汤蹈火的武士都打退堂鼓。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丢脸的事情无人干。

小林有格,武士道的好和坏都能拍得光芒万丈。

《夺命剑》(1967)好就好在拍出了武士道的魂魄:武士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卖命没问题,践踏我的人格尊严,天王老子也不行。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只有鹰犬,没有武士。

1962年,冷入骨髓的《切腹》横空出世,小林算是挖了军国主义、武士道的祖坟。

影片通过落魄武士津云半四郎一家的悲惨遭遇,戳穿切腹这一神圣仪式和武士道的虚伪、无情;津云豪情盖天“吾与汝皆亡”的凌厉杀阵,捣毁武士家族供奉的充满象征意味的先祖盔甲,对武士道进行真正的“切腹”。

根据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改编的同名影片《枪圣权三》暗流汹涌,英气逼人的权三被孩童编成歌谣传唱:“朦胧之间看见令人着迷的男子,枪圣权三,雄风十足,像从神灯里跳出来;枪圣权三,是个好武士。

”然而,18世纪德川幕府的承平年代,武艺再好也无从施展,唯有习得高雅的茶道获取进身之阶。

茶道看似简单,几个清淡素朴的动作而已,但要用特定的程式、节奏、器具表现茶道“和敬清寂”的意境和静默之美,必须方家传授。

权三暗中向茶道师母请教,阴差阳错卷入桃色事件,与师母连夜私奔。

这对亡命鸳鸯的血腥结局,似在预示日本从武士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坎坷、磨难。

1970年,日本共产党人山本萨夫的红色经典《战争与人》,艺术品质有待提高,但赞美中共抗日勇士,批判军国主义的态度异常坚决、鲜明,轰动日本,屡获大奖。

赞美深作欣二才知道语言有多么贫乏:魔幻、艺妓、武士、大逃杀、珍珠港、莆田进行曲,连婚外情(《火宅之人》)都拍得这么好,反战岂有缺席之理:《飘舞的军旗下》(1972)校园青春涌动冲击苍白、残酷的战争记忆,锋芒直指效忠天皇的军国文化。

《无仁义之战》 (1973) 直面战后荒原,对黑帮的残酷、滑稽和男人之间情谊的描画达到史诗级别,社会、时代、人生,批判、同情、敬畏;切指谢罪,指头居然被鸡叼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深作落九天!

续集《仁义的墓场 》(1975)更为决绝:“我就象不断升高的气球,直到最后爆炸。

”到处惹事的石川简直就是陆军下克上暴走的缩影。

激战时刻瘾君子狂呼“我们已经没有药了”,隐喻“仁义道德”的日本儒家文化无药可救,滴水而观沧海,不愧是黑帮电影的翘楚。

“妈妈啊,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

”1979年《草帽歌》伴随《人证》(1977)风靡中国,美军轮奸大和抚子,战争创伤延续到下一代,日本民众经受的苦难触目惊心,但编导对战争的策源地日本毫无批判,失之公允。

今村昌平《复仇在我》(1979)反思战争、剖析人性,严厉批判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

生在基督教家庭的槚津严,袭击穷兵黩武征收渔船的皇军;为保护儿子,父亲被迫屈服,“自愿捐献”渔船。

童年创伤伴随槚津严罪恶的一生:诈骗、连续凶杀。

影片没有盲目赞美基督:驻日美军企图强奸民女;不伦之恋直白而又含蓄,公公把咬了媳妇的狗活活烫死,但至少狗咬人作恶在先。

残酷的镜头处处流露导演对日本文化的厌恶、讽刺和鄙视,如父亲怒斥槚津严:你只能杀你不恨的人。

脱胎于儒家的日本儒家文化、武士道的症结就在于亲者痛仇者快。

无论是强征民船的爱国主义,还是武士道生死如一、忠君报国的铁血、疯狂,杀戮的都是亲人、无辜。

极端写实的电影,片尾来了个漂亮的超现实主义大反转:槚津严的骨灰在空中凝固,赫然不肯落地。

暗示腐朽的文化阴影还滞留在日本、亚洲上空,阴魂不散。

用连环杀手的故事表达深邃的哲学省思,《M就是凶手》(1931)、《杀人回忆》(2003)均属佳构,但今村大神的《复仇在我》更具思想深度。

1945年中8名美军战俘遭九州大学医学部活体解剖,一名教授回忆:“战俘见我们穿着白大褂,意识到我们是医生,以为是要给他们疗伤,就放下戒心没有挣扎,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被活活解剖。

”1986年熊井启《海与毒药》再现这段黑暗历史,震撼岛国和世界影坛。

2015年3月,九州大学将几件活体解剖的罪证放到博物馆向民众公开。

苦涩的电影2010年北京、上海举办“原一男纪录片回顾展”,中国观众得以领略日本纪录片的强大力量。

希望自己“永远激进、永远自由”的原一男,生于日本战败的那一年,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有着切身感受:“我制作苦涩的电影。

我讨厌主流社会。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蜜糖逐渐多得有些令人反胃,这些“苦涩的电影”大受主流社会的欢迎,拿奖拿到手软,原一男成为小川绅介(代表作《三里冢:第二道防线的人们》)之后最具国际声望的日本纪录片大师。

《前进!

神军》(1987)显示:新几内亚战役外援断绝、濒临绝境的日军相当挑食,因为觉得黑猪(原住民)长得不好看,他们更愿意吃白猪(白人战俘)。

尤为恶劣的是,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之后的第23天,日军为掩盖罪行和补充“军粮”,竟然将独立工兵第36联队两名反对吃人肉的士兵枪决后吃掉。

1982年,作为36联队少数幸存者之一,62岁的奥崎谦三觉得必须为那两个被吃掉的战友讨一个说法,独自开着写满反战标语和“神军”字样的宣传车四处寻访当事人,要求他们站出来说明真相和道歉。

要说奥崎谦三独自奋战似乎也不尽然,至少原一男的镜头一直跟随着他,观众仿佛亲眼目睹一颗子弹忍无可忍冲出枪膛的全部过程:遇到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无法说服教育的当事人,奥崎谦三会在不发出警告的情况下断然出击。

60多岁的人身手如此敏捷,和风细雨顷刻间电闪雷鸣,以及主动报警的凛然正气,实在令人敬服。

有个刚出院的老鬼子装疯卖傻,当即被打得小便困难,开始怀疑人生。

2001年松井稔拍摄的纪录片《日本鬼子:日中15年战争·原皇军士兵的告白》轰动国际影坛,14名年过八旬的日军老兵面对镜头回忆自己犯下的战争罪行:“我们见了房子就点火烧,见了人就开枪杀,见了人群就用机枪扫”, “见东西不抢,见女人不上,见人不杀,在部队里你就一边去了”。

NHK制作的《太平洋战争纪实》(1993)、《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2011)以史为鉴,对二战日本的战略软肋、外交策略、媒体狂热、军人干政、战术原则进行了深刻反思,从技术上雄辩地论证了日本为何开战、因何战败,体现了大和民族善于细化问题、分析问题的优点,也显露了岛国缺乏宏观视野的局限。

事实上,日本开战和战败,除了一系列技术上的重大误判和国力的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自由民主思想启蒙的不彻底和民主体制的脆弱,国家精英被皇军暴走、下克上的风气绑架。

近年来日本战争片《男人们的大和》(2005)、《永远的0》(2013)、《起风了》(2013)技术上进步显着,但思想性和艺术性没一部端得上台面,这些片子试图两面讨好,反战、热爱生命、珍惜家庭、无所畏惧,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发射四不像的催泪弹,像《人间的条件》《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那种水准难得一见。

总体感觉,日本电影黄金一代过后,似乎是对“自虐”史观的反弹,新世纪日本战争影像日趋暧昧,强调战争受害和非战意识,淡化战争加害和反省。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能够正面表现八路军,揭示关东军在东北犯下的罪行,在当下日本已属难能可贵。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短评

王同志取了日本老婆,过几年WG的时候估计没跑了吧

8分钟前
  • 贾湖图
  • 推荐

女主是晨间剧女主设定,说是历史剧,历史观还是老一套,反战是有的,反省从来都冇。各种别扭,看着不舒服。只有爷爷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我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人命无贵贱之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命是一样得,但是到了战场上,这些大道理就行不通了。” PS:千住明的配乐催泪效果极佳。

12分钟前
  • 豆友1143429
  • 还行

菜菜子的颜down and down了,虽然比撕鬼子更有情怀然而皇军如此跪舔……日本共产党都不这样的啊……

15分钟前
  • 木兆
  • 较差

毕竟日剧,站在海那边的角度来撒狗血无可厚非,个人感觉还是挺中立的,细节体现也很到位,顺便为菜菜子的演技点赞。

17分钟前
  • 圆滚滚来了
  • 推荐

补标 菜菜子阿姨绣红旗

22分钟前
  • 费伦(异端版)
  • 还行

菜菜子的八路军装和说日语的八路军官把我尴尬死了…好吧,其实这片子试图绕开民族主义直接谈人性的普世价值,所以才会有如此不真实的圣母设定。在日本,政治正确就是人民是没错的,错的只是政治家和时辰。这其实也挺有趣的。菜菜子哭得那一心碎,让人心头一紧。

25分钟前
  • 碎碎评评
  • 还行

剪辑速讲,看着够曲折感人的

26分钟前
  • boks
  • 推荐

四不像,并未真正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于真实的日军侵华历史和日在中胞民并未真实准确描述,可以猎奇,不要当真。

29分钟前
  • 灵玉
  • 较差

就态度而言,承认了侵华的残酷和暴虐,也修正了共产党魔鬼的形象,从小人物说起说明也是有这么一群愿意世界和平的人们在努力,愿意放在一个全人类的角度去讲述反战题材都是值得肯定的。电影本身,讨论了国内一票演员后发现NNK的演技虽不完美但也可圈可点,五毛特效也是没得救 20150819

32分钟前
  • 心之呢喃
  • 还行

没别的 出现抹黑就是一星

34分钟前
  • 干物丧击
  • 很差

编剧应该是拍过被留用的日本人纪录片吧。故事内容跟纪录片基本相似,缺陷就是日本人的中国话说的得太烂,中国人的日本话说的太好。-_-#

38分钟前
  • Ryusen
  • 还行

菜々子的汉语也很好听,没了

39分钟前
  • 阿桃
  • 较差

真的对霓虹战争期间没有兴趣

40分钟前
  • buyhighselllow
  • 还行

我还算是比较喜欢日本的,我以为这部片子会重视历史,可结果只是避重就轻,而且把每一个中国人都描写成披着羊皮的狼,而剧里几乎所有日本人都很温柔,各种场景里又是救自己国家的人又是救中国人...真不知道为什么营销号都在吹这部片子

43分钟前
  • 隔壁陈同学
  • 较差

剧情发展太狗血,虽然巧妙地避开了日本士兵的许多恶劣行径,更多的把丑恶的展现转移到了俄军身上,但是大体上还算客观的叙述值得称赞。

44分钟前
  • 高等游民
  • 还行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日本侵华是为了拓荒,建设美好亚洲,中国人民被他们侵略以后好幸福。

48分钟前
  • 消灭星星的月亮
  • 较差

他媽的洗白侵華的傻逼電影,一堆日雜在這裡誇,你瓣果然是漢奸聚集地

50分钟前
  • 泝灮翎
  • 很差

博人在中国卧底

51分钟前
  • 很差

本故事纯属虚构,不过就算预算有限,日剧的分镜就是那么好看,小清新

55分钟前
  • 六爻
  • 还行

软性洗脑,呸!

59分钟前
  • 朱婷(快跑路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