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魔鬼?
一个凶犯,呆在监狱里呆不住了,就打了鬼主意,让自己的妻子勾引负责审核罪犯保释的官员。
保释官最终上钩了,当然这也毁了保释官的晚年。
因为这么多年了,他兢兢业业,他没有出轨,没有说过粗话,始终是谦谦君子。
但是,老妻知道他出轨了,也知道因为什么,是什么人。
凶犯出狱后还烧了保释官的房子。
当然这些都是可以忍受的。
不能承受的是保释官沉淀许久的欲望被唤醒,他知道自己变成了魔鬼,他会在退休宴会上,对接班的女人进行直白的性骚扰,被拒绝后,还爆粗口。
凶犯是魔鬼,而他的妻子更是魔鬼,因为她让一切不止于交易。
她对保释官说:我喜欢你,我不和不喜欢的人上床。
而片末,她又盯上了另一个男人。
这次是出于什么,电影没有说明。
那么她就是魔鬼?
然后,回头,我们会记得,一开始,保释官年轻的时候,他整天回到家就是盯着电视机,喝着妻子递过来的茶。
妻子突然受不了了,对他说:要离开他。
因为他禁锢了自己的灵魂。
他立马跑到楼上,抱着女儿往窗外比划,威胁妻子,如果妻子走,他就杀死女儿。
很明显他也是个魔鬼,一开始就在心里住着一个魔鬼。
那么他为什么会是个魔鬼?
我们知道很难凭借一两件事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魔鬼,所以我们一直采取一种“盖棺定论”的方式,当然按照这种方式来判断,保释官就是个魔鬼,因为魔鬼最终出窍了。
但是,人并不是好人或者坏人,天使或者魔鬼那么简单。
就如金庸所说:正中必有三分邪,邪中必有三分正。
如果按照这点来说,保释官又不是魔鬼,毕竟他遵守了那么久的道德与法律。
虽然人性并不怎么光明,但是在人类社会中,他一直遵守着法则,这些长久也基本把他约束成为一个绅士,虽然晚节不保。
从这点看,电影是在讲述人性,对于欲望的无能为力,讲述真实的人性悖论:欲望被抑制,直到被唤醒,然后摧毁一切。
世界秩序就是这样,上帝告诉了我们后果,但是我们总是受到魔鬼的诱惑。
不过,我还想到了一点,为什么这个保释官回家会盯着电视一天又一天呢?
答案我们都清楚的。
正如,女儿离婚了,为什么离婚,因为她的原始家庭并没有爱,更没有活力。
也许欲望本身就是活力的源泉,水至清则无鱼!
那么他为什么之前没有欲望呢?
为什么他之前能够过着那么乏味的生活呢?
他不爱自己的妻子吗?
理由很简单,他的工作!
每天都对这忏悔的囚徒,囚徒的忏悔,比神甫听到的家长里短更加真切也更加复杂。
听了太多的悔恨,他感觉到太多的禁区,反正每一个小小的错误,一次小小的莽撞,一点小小的欲望,都能把人毁得透透的。
所以,他上班认真工作,回家就是盯着电视看。
谁是魔鬼?
什么是魔鬼?
人人都是魔鬼,生活就是魔鬼,一切都是魔鬼?
就像我们教孩子,该生气就生气,该哭就哭,但是得迅速回归。
把魔鬼囚禁多深,埋藏多沉,它就会长得更大更可怕。
18.10.30
最近好奇怪,每次都是主动找激烈片看,最后都看成沉闷片。
机械师是这样,监狱危情竟然又是这样。
上帝让我从严肃莫非?
不得不承认自己最近有些轻浮,很难投入到非商业片中,但是这部总算一次性看完了。
其实却是很简单,信仰嘛,只要搭上这个,什么都可以解释了。
但是导演和编剧也够矛盾的,在我看来这一切讲述的好宿命,重来一次也不会就大团圆了,赎罪而已。
可是又要贯穿个上帝之声,真被声音贯穿了就能改变轨迹了?
还是说杰克听到的都是宿命论,而斯通就是上帝之声了?
典型的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喔。
来pray一个,咱是实用派。
一个好故事,不要留那么多洞又荒废掉,只有蚂蚁才擅长找到路,一条线讲到心里去才最振聋发聩。
最大的废洞就是斯通的目的,仿佛他一开始的目的不单单是假释,要黑暗的多,要绝望的多,然后就不咸不淡的看一本书就突然变了,无论再怎么暗示上帝音叉是由小事而起也硬伤了。
露西卡除了是个精神病,确实也没有别的解释,米拉跟jack fuck后见斯通时的表现典型是亢奋型精神病的表现,这是个被情绪左右的可怜女人,炮灰了。
不能说可爱的诺顿和米拉演的不好,角色太戏剧性了,就看出表演的痕迹,演的再好也是让人游离在外。
德尼罗的是不好说了,美国美人型的角色设定本身很讨巧,但是也很考验演技,全篇压抑感都来自这个不快乐的老头,天生就不快乐的人,全当来世间走一遭真为赎罪吧,可惜临了临了没熬过去。
就我个人而言,每当德尼罗做出老流氓的表情,还是不自在,就会跳将出来浮现拉斯维加斯赌王的风采。
总体来说,铁定要被广电总局封杀的迷信电影,值得一看。
影片对四种人剖析的很透彻。
德尼罗演的那个officer,天天按时祷告,每周去教堂听牧师废话,但他的内心是空无一物的,他的信仰没有给他一点人生动力,他对工作生活一直有很多不满,但忍耐着忍耐着直至彻底麻木,没有激情,没有期盼,没有投入,搞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人生也如此miserable。
他的妻子是彻头彻尾的弱势、受害者,四十多年在难以忍受的婚姻关系中委曲求全,由于性格的软弱而失去抗争的意识和力量,任自己的人生在痛苦麻痹中沉沦。
米拉演的怪胎虽然没有信仰,却也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处处主动出击,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从影片中一系列细节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对自己生活有掌控性,有积极的态度。
即便时而跨越常识常规,但只要是需要做的,她都敢作敢为,活的甚是坦荡。
诺顿扮演的是被社会抛弃的底层人,从他的罪行我们知道他并不是什么大恶人,并且为曾经头脑发热的纵火一事一直在监狱老老实实地服刑。
他也是较为肤浅,没受过高等教育,从一开始他出场时的装扮和言行就能看出来。
但他并不是个愚人,在关键时刻他没有沉溺于与米拉不合时宜地调情,随处观察即能发现灵感,懂得要从书中汲取力量充实自己。
这也正是他获得“重生”的转机。
当他真正与那股神秘力量产生共鸣时,他心中长久的疑惑逐渐得到了解答,内心归于和谐平静之时,何时出狱已经不甚重要了。
同时我们看到他在“修行”的同时其他三位都在做些什么的对比镜头,个人认为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最终每个人走向不同的结局。
因为我目前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没办法很好地理解所谓“音叉”的工作原理。
抛开宗教层面不谈,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不要放弃人生,不要麻木沉沦,得为自己做些什么
不禁让我想起了大学的时候看的钟丽缇版的《色|戒》。
刚刚百度了一下,记得是钟丽缇演的,但不确定电影的名字,因为2007年汤|唯和梁|朝伟的色|戒太出名了,有点模糊拿不准了。
没想到2001年也有《色|戒》!
又气愤了,百度百科上竟然说是女主角(钟丽缇)勾|引男主角(那个喇嘛僧人)。
我看的,理解的,是男主角自己控制不住幻想和冲动,忘不掉女孩的美貌和笑容,晚上春||梦,遗||精,被喇嘛头知道了(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做方丈或者住持),开导他……结果坚定了他还俗的决心。
下山娶了美|娇|娘,做了上|门女|婿。
(僧人的地位很高,类似80年代的大学生,虽然倒插门,但非常受尊敬……日子越过越好)买卖做大了,开始雇佣农工,和一个印度美女|搞|上了(姿势还很牛×),被钟丽缇撞上。
他羞愧难当,竟然又回山做了喇嘛。
最后让我深思不知对否的结局是,钟丽缇痛斥丈夫,逃避责任自私享内心的平静。
还有一句哲语,一滴水不想干涸就要融入大海(应该是这句)。
我觉得女主角的痛斥很对。
但那句哲语不知从何说起。
-言归正传--2010年的《危狱惊情》讲的也是宗教、人性、反思……和2001年的《色||戒》大同小异。
(不同,堕落|淫|欲的一个是妻子一个是老公)但我是俗人,对这两个男猪脚甚是反感。
--那就隆重推荐“钟丽缇”的《色|戒》吧,绝对有的一拼!
遗憾的是那部《色|戒》不是国产片,除了钟丽缇,导演啥的都是国外的……
坦率的说我没怎么看懂这部电影,或者说导演根本就没打算让你看懂什么。
闷骚之人之所以闷骚,正在于你除了闷骚之外对他一无所知。
老罗的表演不能说不卖力,却只是让一个乏味呆板的形象变得更加惹人生厌,当然或者这就是最初的意图——直击关键,不及其余。
可是一个除了老态龙钟外基本没有什么其他形象的角色实在是让人有些牙疼。
不过正像其他人说的,导演也许从来没有准备让人看懂什么,这是一个人的独舞,掌声和观众都只是无意义的赘余。
整部电影充斥着对基督教教义的背反,虚假的忏悔能够换得救赎(或者说,“再次伤害他人的机会”?
),但是当真正的忏悔开始上演,至少听众早已经不再相信。
为什么?
恰恰是因为忏悔者的罪让旁观者变成了行为人,那么,当最初的罪实现,赎罪的努力就是徒劳。
既然如此就忏悔你的罪吧——向谁忏悔?
如何忏悔?
忏悔之后呢?
Mabry童鞋倒是没少忏悔,可是列位看官有人觉得这东西有用么?
或者说作者觉得这玩意有用么?
没有。
我们是被自己的行为所定义的,那么仅仅停留在语言上的忏悔就只是废话而已,可是如果没有用行为赎罪,是不是就永远只能背负这些罪?
可是导演一直在说,赎罪与否,看你是否表现出忏悔,那么表现出来之后呢?
Mabry有相信么?
Stone有赎罪么?
一切不过是重新进入轮回。
就像老罗的忏悔,得来的只是教父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回答,以及生活中一成不变的沉默、无趣,然后眼看着自己的生活崩塌,就像那栋房子。
说到这里倒是想到一句台词,如果上帝全能,那么世上的罪何来?
——如果上帝掌管一切,那么罪是否也是上帝的一部分?
——好吧我承认奥古斯丁想不明白的事我更想不明白,就此打住。
总是很讨厌这种文艺到死闷骚到爆的电影,不为别的,因为我看不懂。
通篇都是暗喻,有空的人不妨去翻翻罗马教皇回答近代哲学质问的手稿,他试图回答的问题,似乎在这里都被一一拎出来得瑟了一圈。
然后呢?
然后没有了,作者没有任何回答的打算,或者无法回答,或者问题本身就是全部?
不知道,我只是一个2b青年。
只是想说,导演在拿基督教开涮,但是如果你发现了这一点,那么说明你已经被导演涮了。
某些部分有着和《桃色交易》相同的命题,但是故事的整体感染力与三大巨星的阵容完全不能匹配(的确,我的分全是打给这几位大牌的)在我们的一生中,内心中的善恶不断激化、交战、粘合...似乎最终“善”的一面会倒下,这并非我们的意志脆弱不堪、我们也不敢妄断“善”的本质有没有问题。
只不过人性的矛盾正如同生命本身一样,在无奈与感伤的主旋律下,我们间或以信仰或是信念的名义赢取一丝安慰与宁静。
或许因为德尼罗的角色属于意大利裔的天主教徒,所以他绝不允许婚姻的破碎,但40年的冷漠与煎熬实际上造就了夫妻关系的暗流涌动。
接受诱惑其实是顺其自然的释放暗流,而他的灵魂或许压根不在乎地狱的烈焰,当年轻时指引并束缚我们的信仰准则渐渐崩塌,不管是说粗口还是出轨,都算不上合格的反抗,因为得到的只是迟暮带来的凄凉与孤单。
对于诺顿来说,犯罪之刻乃是接受感召之时,8年牢狱是赎罪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接受信仰的契机。
而讽刺之处正在于:对自由的渴望和努力,总是借着颠覆信仰与善的途径来实现,诺顿以计谋结束这一段赎罪(牢狱),却又踏进另一场更漫长的挣扎(爱情迷失)——猛然发现片尾诺顿与米拉的关系急转为类似德尼罗夫妇的那种状态。
这样的悲情,来自所谓不可违抗的命运,其实乃人生的常态,与信仰何关?
看了演员是诺顿,我开始有了想看的情绪。
但是后面的描述简直就是乱七八糟。
可能人物本身是带有一定的刻画,可是有点太多于刻意,以至于究竟想表达什么都不知道了。
每个人都在寻求解脱。
也许就是这个电影想告诉别人的吧。
有时候想太多,反而会深陷其中。
有半年没看过外国电影了,今天偶然想起德尼罗又出了新片,作为从《愤怒的公牛》开始的忠实粉丝,我又回头追了一下。
外国的老电影人有很多,伍迪艾伦、伊斯特伍德、德尼罗,这些老头儿从年轻时候叱咤风云的演员,做到编剧,做到导演,再做制片,至少都能保持两年一部的产量,一生经历过五十部以上的电影,你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是人精了。
对于电影,每个导演都会有自己的方式。
姜文的方式是卖关子,说白了就是不真诚,只顾着万花活儿,忘了电影之所以是电影,也是因为它本身;陈凯歌的方式是价值观输出,他总觉得电影里要告诉观众点儿什么,只不过他并不比一般观众更聪明,所以观众总会觉得被一个路人甲抓住就一顿教育;张艺谋的方式似乎并不那么明显,他介于真诚和虚伪之间。
我喜欢诺兰的方式,他从最开始的记忆碎片(打破了电影本身的话语权束缚),到后来的蝙蝠侠6(创造了商业片的新纪元),再到盗梦空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满身花活儿的导演在跟你促膝长谈,讲一个梦一样的故事。
他有价值观,他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技术,他有思想,有灵魂,但是他什么都不给你讲,他只是要给你讲一个故事,于是,我们看到电影在经历了百年之后,就又从《工厂大门》回到了西洋镜式的画面本身,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是一个永恒命题,也就是,到底电影是什么。
诺兰用他蓬勃的生命力,给我们诠释了一个关于电影最本质而最安静的定义。
我不喜欢北野武,我不喜欢伍迪艾伦,我喜欢伊斯特伍德。
伊斯特伍德也是这样一个老头儿,他是一个外形酷毙的演员,于是他红极一时。
他改行做编剧,做了导演,把他曾经那个西部片年代的东西用现代方式传达给我们,以一种近乎理念的移植,来给我们讲当今社会的西部化,那种神话式的隐喻。
他在西部片的心情,重新解构当今社会的心理荒原,价值取向和审判。
但是,关于伊斯特伍德,你只会觉得,他是个在不断爬升,最后以《老爷车》完美结尾的一个暴力小活儿,他是带着手枪,穿着马刺在为自己选一块儿最好的墓地。
于是,我看到了德尼罗。
德尼罗还是那个烂醉如泥的德尼罗,他还是那个满嘴脏话的德尼罗,他还是那个徘徊在堕落和光芒万丈的德尼罗。
谁都会记得《愤怒的公牛》里那张藏在黑暗中的脸,谁都会记得他在美国黑帮片中用枪指着别人头时一脸不屑的样子。
但是,《Stone》却是这位老人的归宿之作。
当年安东尼奥尼给自己拍了最后一部电影,他在生命结束前,独自走向了一扇打开的有光之门,他面对死亡,接受了上帝的召唤。
于是,我们看到了德尼罗也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
《Stone》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闷片。
他的故事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没有故事。
完全符合编剧要求的“40字概括”准则。
但是,他又将故事本身藏了无数个节点,这些节点可以任意拼接起来,构成一个老男人一生的故事。
他不再用枪,不再用脏话,不再用暴力,他只用了火,这种科学至今都无法言说的能量传递形式,来诠释光,诠释上帝,诠释一个人的一生。
德尼罗还是一贯敢于用大量的对话,看似说教却句句直抵人心。
你不感觉自己在接受陈凯歌式的教育,你只是看着正反打的对话,那么冗长,但是又那么好看,能把你拉进去,就像他隐藏在黑暗中的脸,你只听到绵延的哭声,但是你却看到了他的内心。
德尼罗在故事里用了小小的绕弯儿,这个让我想到了《美国丽人》,但是他玩的并不过,只是在结尾一个隐藏的突转,我们能看到德尼罗也在琢磨故事,他希望这个故事本身能更好看,然后才能有所谓的冥想,所谓的表达。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一个老头的徘徊,但是我们并没看到这个老头徘徊的结果,我们只看到了大地,看到了草,看到了雄鹰,看到了腐烂的鹿,这些毫不相关的蒙太奇,被这个人精玩得游刃有余。
而实际上,我们虽然看的都是碎片,但是我们却真正看到了他的内心。
他不是在拍电影,他是在用电影跟上帝对话。
对话的结果,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看到了对话的过程,就像生命本身的结果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却见到了生命本身。
《Stone》就是德尼罗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他在狂躁,他在迷茫,他在纸醉金迷,同时,他却被逼迫地思考,最后在绝望中寻找。
最后,他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老头儿了。
这就是对话的结果。
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头儿的一生。
我们看到了一场精彩的人神对话。
我们也看到了电影本身。
所以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认为让子弹飞不好看,其实我觉得在这个年代,这个商业片和艺术片泛滥的年代,在这个人人的审美水平已经超过了简单的创新的年代,在这个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人们只是单纯地要从艺术中消费娱乐的年代,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
“真诚”。
这片子有一点欧洲艺术片的调调,但因为是美国人拍的,又多了点美国人的宗教意识。
很多人一看是跟宗教有关,就觉得它是来传教的。
其实我看并非如此。
美国人的宗教意识是比欧洲强烈,但知识分子阶层相对来说就不会那么虔诚。
它更像是一个中产阶级寻求启示的电影。
我一看电影的开头就觉得是我的菜,那种平静沉默下的躁动不安表现得非常好。
这电影的音效很有特色,背景音一直非常强烈,开始我下的视频混响效果不好,以致于产生了电影院里偷拍的的那种声音效果。
再下的版本音频效果好多了,但那种背景声仍然是非常明显的。
这种背景声往往跟Jack联系在一起。
有人说片子开头的蜜蜂象征着上帝的启示,我想未必如此。
蜜蜂更像是Jack本身的象征,跟充满了各种嗡嗡嗡的杂音的世界浑然一体,它乱撞着,也许它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也许它就安于这样的环境。
但是在冲突爆发的时候,它被压死了。
可是片中的男女主角还是得到了重新开始的机会,虽然要过去很多年,经历很多折磨。
Stone这个名字也许是来自于Peter(意为磐石),天主教会认为的教会创始人,“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門不能勝過她。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時,在天上也要釋放。
”但Stone并不是典型的基督徒,他接受的思想,什么轮回,什么石头灵魂植物灵魂等等,完全是东西方古代哲学的大杂烩,更像是新纪元运动的观念,而不是正统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只不过,他毫无疑问地代表了神秘和启示的力量。
他对来探监的老婆说:I'm a listener. 这就是他跟Jack的最大区别。
Jack是美国圣公会信徒(其实德尼罗是意大利裔,信天主教也很正常,但这就不够中产了。
圣公会比较合适用来反映在社会中有体面地位的人,诺顿本人从小参与的就是圣公会仪式,而圣公会的仪式感又很强,还有领圣饼那一套),他习惯于按规条和惯性生活,从来没有仔细地去倾听,所以他的出现总是带着强烈的背景音,因为他听而不闻。
当他真正开始听的时候(Stone放出去以后,在家里他警惕地谛听着),结果却发现他听错了,因为他开始听得有点太晚了。
当然了,他开始听,是在电影中段,他听完广播下车,在草地里开始打高尔夫。
草地也是电影里常出现的意象。
诺顿演过《草叶》,草叶的名称来自惠特曼,惠特曼就经常歌颂美国的大自然,包括绿草地。
美国的自然形态跟美国人的信仰很有关系,他们就比较容易接近泛神论。
所以电影里虽然鼓吹启示,但很难说它就是基督教的启示,但提炼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关于善恶和世界本原思考的基督教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和伦理体系以供大家反思和思辨,否则单靠那些驳杂又讨好的新纪元思想,拍出来的那更不知道是什么fluffy的片子。
所以在片中沉重的反省基调中,低沉的类似管风琴音色成为背景音乐的主调。
这是本人至今为止看过最好的关于人性、宗教的哲理类电影!
没有之一!
看不懂很正常,需要修炼。
下面是本人关于电影的观影观众层次解读:电影分几个类型(层次):第一层:通过场景的设置和演员夸张的表演以达到纯粹的娱乐效果(这种类型电影也分层次,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就能达到较高的观影体验),这是90%以上的观众真实欣赏水平,也就是这个层次的人。
第二层:好莱坞大片,场景恢弘不讲逻辑只讲感官,通过大制作、大场面、特效、宏大声效来充分刺激人体感官,以极大满足观众的心里感受,比如:阿凡达、速度与激情、指环王等,喜欢这类电影人的层次同上一层。
第三层:逻辑推理类电影,既有大场面又需要观众有一定智商,比如:骇客帝国:想要看懂需要你清晰知道在现实与虚拟矩阵世界里来回切换。
盗梦空间:需要你看懂如何在梦境的不同层次间自由穿梭。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需要明白人物身份和场景的推理切换,能真正一遍看懂这类电影的人不会超过观影者的20%。
第四层:关于宗教及人生哲理类电影,哲学是人类文明总结的结合,宗教从广义上讲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这类电影观影时能让你带入剧情和对话中思考,并在思考中碰撞出火花和感悟。
如:危狱惊情,90%的人会看了睡着,99%的人不知所云,估计能完全理解并有共鸣的人不会超高1%,这需要丰富的实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功底以及对人性深刻的解析才能完全理解。
看完就觉得自己深有感受,就是那种在教堂里突然感受到的那种感觉,就是那种突然知道要怎么做的感觉。三人的对手戏相当抢眼,德尼罗的眼神犀利,诺顿继续舍弃斯文路线。。。。要顺从,更需要倾听。当你安静下来仔细感受的时候,人生的下一步就展现开来。好与坏,可以在一瞬间改变,如果你顿悟到
norton和deniro,一人给俩个星,剧情太狗血,米拉大妈身材太差扣掉俩星
整了这么一个动作片的中文译名,却从头至尾是一部深奥难懂的文艺片。全篇静的可怕,一度让我误以为导演编剧是想要宣扬上帝的一种什么西方宗教主义。到最后爱德华诺顿打进电台重复的那一段话,我想才是这部电影重点所在。
关于神性的电影,很多地方都匪夷所思
有一段监狱杀人stone就医杰克被诱惑的那里,几乎没有声音,感觉还好。其他一般,云里雾里的宗教原罪。
诺顿原来这么兽。
一分给诺顿,一分给deniro,一分是辛苦分,一分是我偏爱诺顿。curren真是没打算跟别人讲故事,整部片子都是自说自话,效果跟这片子的理论一样,不想听到的人就听不到。所以其实我也没听到,我只想看诺顿来着……可是,诺顿声音变好多啊~~跟FC里面那个绵羊音完全不一样了,走沙哑路线啊
。。。演员阵容不错
其实个人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stone才是最释然的那一个
宗教片么?云里雾里的··德尼罗一副随时会临终的样子··
★★☆ 凹造型么亲......
不敢相信这是包括罗伯特德尼罗和爱德华诺顿在内三个大牌演的片子,叨逼叨。
人们对此片的评价不高,但看后于我却心有戚戚焉。抛却影片中不太理解的宗教元素,罗伯特.德尼罗这个晚节不保的“正派人”身上,似乎也能看到自己蠢动的欲望。
kindda disappointed..
除了几个露点,我表示很一般.
簡單地說,我們沒有主題,通過一些對話和問題導演大概在質疑生活,質疑神。他提出問題,不會得到解答。不如用著105分鐘睡一會。
一个迷失了信仰,一个找到了信仰
一个关于宗教的故事。其实有了任何一种狂热,都会让我觉得事情很可怕
電影很玄乎,某人的咪咪還是一如既往的小
故事讲的是宗教怎样改变一个人。让一个正常混混变成疯子,最后连牺牲色相救他出狱深爱着他的老婆也跑了;让deniro老婆和她厌恶的人结婚并忍43年;让审核官年复一年坚持干着这份枯燥无味的工作,最后终于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决定发生外遇和老婆离婚等。外加一颗星给mila半漏虽然胸还是那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