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来访》电影里的弦乐很棒,圆润饱满的珠子一颗一颗落下来,明晰的楚楚动人的细诉一种叫做孤独的东西。
这对每个人善于自省的人来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触碰。
故事讲述一支埃及亚力山大的警察管弦乐团受邀前往以色列某城的阿拉伯艺术中心演奏,没有意料之中的列队迎接和专车接送,备受冷遇的乐队成员们误打误撞的来到沙漠中一个小镇,在借宿于饭店老板娘及其伙计家中的那一晚,这些来自异国异族的陌生人们之间因若有似无,气息相似的冷静的孤独感而获得了彼此间的温暖和慰藉。
人们在生活中沉淀下来,风雨轮蹄中,热情消磨,生命渐无弹力,人像敞开许久的汽水,青春挥发掉以后,多么安静啊。
无论曾经多么好,他们还是被送往灯火阑珊处。
过气的乏人问津的乐队,乐队团长说着人们不需要音乐,人们正忙着追逐他们认为更重要的东西;闭塞的落单于时代潮流的沙漠小镇,老板娘故作轻快的说,这里有时候像死了一样的安静,没有文化中心和演出,没有阿拉伯文化也没有以色列文化。
这两队人便注定了相似的气质,无论是妖娆风情依旧持有生活热度的老板娘,还是沉默寡言,克制隐忍的老团长,或是吹喇叭的擅长搭讪美女的英俊小生,每夜守候在电话亭怕错过女友来电的小伙子,渴望爱情却性格孤僻阴郁的女孩;甜美婚姻变质,和妻子争吵不断只能望着摇篮中的孩子出神的年轻父亲……孤独,成了不同年龄,处于生活不同阶段的人们永恒的无处回避的难题,当孤独分子对孤独分子,交汇时光亮依然微弱,生活无从改变,但能够互相致意,使我们哀而不伤。
在我看来,《乐队来访》也是一部旅行电影,和台湾的《练习曲》,法国的《爱在黎明破晓前》,日本的《海鸥食堂》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即行走,感悟,寻找,短暂的给予及获得,有时为了逃避而远走,逃避这种保护自我获得安全的姿态虽好,却不得持久。
乐队来访后,老板娘站在店门口和乐队成员挥手作别,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充足了直面孤独的勇气。
每个人不会忘记彼此的施予和影响,我们看到,老团长终于启口向老板娘倾诉了自己的家庭悲剧,那曾是深埋内心的不可触碰的永恸;日夜守候电话亭的小伙子终于等到了女友的电话,不懂表达感情而被拒绝的女孩伤心的哭起来,手足无措从没交往过异性的男孩在乐队成员的帮助下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身体寂寞的一对男女也终于完成了一次淋漓的缠绵,在婚姻中焦头烂额的悲伤男人对始终没能完成自己曲子的结尾部分的乐手说:“你知道吗?
也许你的曲子可以这么结尾:我是指……不要宏大的那种,配上小号和小提琴什么的。
也许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还有…………无尽的孤独。
”前不久看的《海鸥食堂》也是反映孤独的片子,但气质却是安于孤独,并可以在孤独里划出上扬弧线的简单故事。
《乐队来访》的线条平缓,安之若素。
同样都非常喜欢,向这些充满诚挚和人性关怀的作品致敬。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乐队来访》,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乐队成员们无处可去的评价了!
墨夜轩:孤独永无止境。
无糖吐槽:想到的竟然是《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
野凡:仍在徘徊的乐手们,路途迷茫,而仍将继续徘徊。
果树:最后终于唱出来,感觉片子的设定高于完成度本身。
西北化为乌有:看到这种拍法自然联想起几部冷片,没想到这么暖,幽默温柔的一塌糊涂,孤独的灵魂浸泡在尴尬的空气里却逐渐靠近了。
Polaris.J:还以为会无聊不好看,没想到温暖又有趣。
一排蓝色制服的人在沙漠中就像一排蓝色的小花。
溜冰场那三个人摸大腿那段笑疯了!
对了,看这部还是要先去了解一下背景才行。
Sparrow:阿拉伯人在希伯来的际遇,尴尬疏离而又温情的,不同人生轨迹在相互交流中彼此交错,每个人都渴望倾诉,每个人都沉浸孤独,就让迷路的旅途充满忧愁,让时间淌过相遇的瞬间。
zzy花岗岩:一支迷路的乐队意外与一个小镇邂逅,尽管背景不同,文化各异,但孤独却是人类共通的感受。
影片的冷幽默基调很容易让人想到阿基的电影,尴尬的场景不经意的烘托出一丝温暖的气氛。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在片中真美。
Pincent:如此简单纯粹情感真挚,人物不善言辞,木讷寡言到尴尬冷场,但奇迹般地温情幽默动人,消解了一切文化背景的差异。
《邮差》里聂鲁达教邮差写诗求爱,这里的人经历着令人五味杂陈的、忧郁酸涩的各种爱的体验,虽说不出什么漂亮话,但耳朵就是听见一片海,一张长椅也是一座公园。
斯诺-纳什维尔:这部电影是关于来自完全不同背景的人的互动,无关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这是关于说着不同母语的陌生人如何用英语找到交流方式并永远影响彼此生活的故事(听说因此被取消入围最佳外语片的资格,我不该笑,是不是?
)。
它以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对比,刻画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Gabal与Elkabetz两人的演技支撑着这部非凡的电影。
子夜无人:精巧灵性、一夜之间,有我很喜欢的那种什么都发生了、但什么也都没有改变的情绪状态。
地缘文明和政治背景的差异都被藏在了系好的扣子里,只有云山雾罩隆起的轮廓露出了疑影。
人与人的孤独心事就像一壶刚刚煮好的开水,挨个儿倾吐进不同的茶杯里,有歌舞厅里的泪水,有公园长椅上的深谈,有目睹欢爱时的惊动和退却。
彻夜不眠的时候人除了因为亢奋,也可以更安静;天光大亮的时候,你不必好整以暇相送,我已经就到此为止。
Supremacyacron:一部诚意满满的片子,与《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相近的题材和时长,都是以乐队出征为名,去探讨意识形态下的文化差异。
不过本片并没有像阿基那般冰冷,也没有体现出那种猎奇向,反而展示出了一种别样的温度。
虽然埃及和以色列相处不同文化背景,主人公们的沟通也只能用蹩脚的英语,并没有体现出民族之间的冲突,而是在这个奇妙的晚上,大家互诉衷肠,倒尽心中苦闷,一场奇妙的境遇,却让这个本该属于孤独的夜晚,变得不再孤独。
#FIFF13#DAY2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喜欢这类画面干净行走缓慢但是不做作的片子,据说是刚在东京拿了奖的以色列电影,尽管里面夹杂了法语、阿拉伯语、英语,但是因为Jazz,直到最后阿拉伯风情的音乐才想起来者居然是以色列的电影哩!
这个片子完全不需要介绍剧情,一句话就是埃及亚力山大警察管弦乐团在以色列演出迷路在沙漠上途中发生的微妙的心灵鸡汤故事…………完了。
有点小幽默,黑色的那种,让你闷笑的那种;有点小哀伤,感慨一下唏嘘一下该干吗干吗。
喜欢里面一段话:也许,不需要很隆重的表演出来,就那样突然结束好了,没有悲哀的情绪,也没有快乐……自然。
就是因为点意外停留一下,看一看周围的风景,发生点莫名的感慨,梳理一下自己有点负担但是还算快乐的生活,然后就没了,继续上路。
不一定有什么改变。
前奏曲就那样好了,没有结尾也好,只要好听就好。
很喜欢很喜欢这部电影,画面干净,非常干净,我喜欢画面干净的片子!
里面的所有插曲配乐我喜欢,悦耳,喜欢这个词,就是舒服,听得心情会婉转起来。
所谓心灵鸡汤般的作用,就在于,喝的瞬间和回味,都好幸福,然后第二天该没心没肺还没心没肺。
我现在不需要心灵鸡汤,我想喝真正的鸡汤,有蘑菇的,漂着油的。。。
影片中让我最感动的一段是当过生日的妻子离开丈夫身边后,一位乐队成员来到孩子的父亲身旁,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突然对他说:你知道吗,我觉得乐曲的结尾可以像这样,是一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的情绪,也没有快乐,就如同只有这个小房间,一盏灯,一张床,孩子在床上安睡,无尽的孤独。
——评《乐队造访》视听语言 场面调度《乐队造访》是一部质感高级细腻,氛围平和宁静的影片。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别具一格的镜头使用与场面调度,如在平淡无奇生活中奏响的一曲奏鸣曲,隐忍克制地将不同情景下不同人物难以言状的孤独与寂寞,理解与疏离,温暖与忧伤,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在静谧宁和的氛围下拉开序幕,湛蓝的天空,空旷的公路,老旧的建筑,规整到比例完美的对称构图,轻快悠扬的配乐和质感轻盈的滤镜,大量暖色调空镜头的堆积跳切为整部影片披上了一层貌似波澜不惊的外衣,营造了闲适的慢节奏氛围,让人犹如置身其中,打开了一条将观众情感融入影片的通道。
镜头向右横移,警察们相继入画,拖着箱子朝破败的楼房走去,平静感凸现的同时让一切情绪暗悄无声息埋于地下,促使观众在放松宁和的氛围下,更加迫切地探寻挖掘外衣其下的深层情绪,随着情节的推进,完成一场异国他乡的别样之旅。
在陌生的土地上,身处异乡的乐手们像在天空中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充斥着罗曼蒂克的气息。
当队长与蒂娜在公园长椅上时,机位与光线多次变换,极具风格化。
在两人初步展开交谈时形成了一个小全景对称性构图,一束顶光柔和洒下,如同一道屏障将二人与世界隔离开来,二人像在黑暗中展开表演,台上观众却空无一人,孤独的氛围油然而生。
他们像只单独存在于光线笼罩之处。
随着镜头焦点与机位高频率变化切换,直拍迅速变换为俯拍,再变换为窥探视角的背后拍,甚至最后还采用了实验性的斜拍视角,公园的路灯横隔在镜头与队长和蒂娜之间,略带压抑的构图无形中预示了二人的关系走向,相互吸引却又彼此顾虑。
而当他们略显慌张地看向镜头时,似是与场外观众四目交接,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凝视,没有过于浓烈的情欲,也没有过于浓烈的忧郁,正是这种平淡为这场极具浪漫气息的交谈对话增添了几分若即若离的虚幻迷离,将朦胧的,浅尝即止的暧昧推向了顶峰。
这份平淡宁和的外壳下,所有人连情绪的流露都像岩石中的涓涓细流,压抑着缓缓溢出。
在哈里德,帕皮,表妹三人并排而坐时,一种微妙的磁场透过屏幕直击心灵。
霓虹灯般的光影运用将整个场景铺满了虚幻的不真实感,金黄色的灯光一层一层在三人背后如波浪涌动,配乐带着异域风情特有的强调韵味,空灵中带着野性狂放,值得一提的是,全程三人没有一句台词出现,似乎说台词,或许是言语,是再多余不过的附庸品。
哈里德在场景的最后一幕,银白色的丝带垂下,将他与相互拥吻的二人形成分割式构图的对比,分裂中带着融合统一,灯光也在此刻逐渐虚焦,变得如痴如醉,自然而然地将哈里德作为一个异乡人,一个中途的加入者,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在这种情境下所产生的孤独与不可闻的忧伤。
作为闯入者的乐手们,在阴差阳错造访这片平静之时,所产生的种种遭遇,带着啼笑皆非,也带着温暖,也带着忧伤与寂寞。
在几人终将离别时,蒂娜明媚风情的笑意似乎是留在队长和哈里德心目中别样的风景。
此处三人画面层次的位置也十分耐人寻味,队长位于画面中心,再向前递进,在哈里德与蒂娜之间来回进行正反打,位于后景的其余乐队成员逐渐虚焦,直到只剩模模糊糊的影子,像是整场奇幻旅途只剩他们三人。
风沙随着悠扬的配乐扬起,颗粒感和三人之间不可言喻的复杂情绪用一种隐忍又克制的方式表现到了极致。
克制隐忍的情感在这部看似治愈平淡的影片中无比体现着,作为异乡的闯入者,语言文化也好,亦或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情绪,如同在沟壑中穿梭的溪水,使整部影片不落俗套,令人回味无穷。
闯入内盖夫沙漠的埃及乐队受邀来到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的阿拉伯文化中心演奏,可是来之后却找不到了。
遇见了善良热情的沙漠餐厅,女主人喝了邻居伸出援手。
第一晚就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语言,文化差异。
没有太多语言镜头,更多的的是呈现了某种静谧又没有违和感的画面。
I hear the sea in my ear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fishingIt's the sound of water and waves,the sound of distant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beach,the sound of the bait falling in the water,In the early hours,the sound of sea like a symphony.故事的发展很有趣,就不剧透了。
乐队来访 (2007)8.12007 / 以色列 法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 艾伦·科勒林 / 塞森·加布埃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那天去碧云社区的时候,在超市里面无意中发现了《乐队来访》这个片子,我现在的习惯是先去那里看片名,然后回来下载,可以省钱,呵呵。
《乐队来访》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埃及亚历山大警察乐队,受邀来以色列进行表演,结果在中途下错车,受困于一个沙漠中的以色列小镇,小镇很小,没有旅馆。
用片中女主角蒂娜的话说“没有阿拉伯文化、没有以色列文化甚至没有文化”,有的只是到处可见的芸芸众生。
乐队成员只能借宿于小镇居民家中,影片着重讲述了一个晚上发生的事情。
埃及和以色列组合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一对火星撞地球的组合。
四次中东战争、埃以建交后埃及被阿拉伯世界怒斥之类等等,构成了两国民众之间的敌视和误解。
原以为我会看到诸如敌视、爆炸、恐怖等等大片的元素,确没想到这部片子给了我另类的惊喜。
片子一直是一种淡淡的氛围,没有快速的镜头切换和故意制造出的冲突,只有淡淡的温馨、沧桑和哀愁。
用不经意中的细节,表达深深的内涵。
进入蒂娜的小饭店,发现在墙上沙龙的照片,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百人队长坦克照片,乐队成员悄悄的用帽子将照片遮了起来。
只有我这种军事迷会注意这个细节,呵呵!
沙龙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扭转乾坤的英雄。
百人队长式坦克是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主力,所以照片肯定说的是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联军发动突袭,险些将以色列逼到亡国的边缘。
沙龙力挽狂澜,以色列反败为胜,埃军损失惨重,成了埃及人心中永远的痛。
“亚历山大是个大城市,有很多人、灯和噪音,这样才能让你感觉到你还活着”。
这个也是蒂娜的话,但是片子却偏偏表达了在这样宁静下的小镇,每个人找到了自己人生最真实的一面,让每个人感受到了的活着。
蒂娜和乐队队长两人互有淡淡的好感,蒂娜约队长喝酒,队长用用理智克制住了冲动,回房睡觉。
夜半醒来,发现同房的乐队小伙子不在身边,出门去寻找,却发现了蒂娜和小伙子两人覆雨翻云的身影,队长那一刹那的呆住和脸上复杂的表情,不愧是老戏骨的表演。
乐队的第二指挥,毕业的时候写了一个协奏曲的开头,后来因为结婚、怀孕和孩子,就再也没有能够完成。
在小镇的夜晚,在婴儿床的边上的音乐盒,却忽然获得了灵感。
5、剧中的以色列男人曾对第二指挥建议:“你知道吗?
……也许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还有……无尽的孤独。
” 片子也就这样突然的终结了。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看完影片让我感觉到,政治、国家的隔阂等等上层建筑的东西,其实离我们很远。
我们只是普通的芸芸众生,大家有着共同的烦恼、忧愁和快乐。
只有爱情、亲情、友情等才是我们永久不变的人性,或许这个就是普世价值吧。
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一切,沉寂于普通人的快乐之中吧。
《巴别塔》用极端的手法讲述了误解和隔阂,《乐队到访》则用淡淡的喜剧阐述了,人类共通的最美好的东西,异曲同工。
个人可能更喜欢后者的表达方式。
片中的配乐和歌曲都很好听,尤其是埃及小伙子教以色列小伙子谈恋爱时候的那段歌曲,可惜不知道歌名。
本片因为英语对白过多(埃及人和以色列人交流,只能用英语),痛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权利,不能不为一大憾事。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
可说真的,孤独应该是什么样子?
或许没有人知道。
不研究哲学的普通人。
在忙碌的间歇,时而被这种情绪击中,可很快,就有别的事情搅扰着,然后迅速散去。
我们其实从没真正了解过孤独,这点小情绪或许只能叫寂寞。
我以为孤独是没有形状的。
象一缕烟,时而缭绕在你周身,当你试图去对话亲近,一伸手便又消散到看不见的光亮里。
我想我从没认真想过孤独的本质。
它其实可以是有形的。
可以是一条一望无际的公路,可以是静默站立的长脖子路灯,可以是盛夏里有些恹恹的荒凉小镇,甚至可以是喧嚣,是拥挤,是陌生的言语,或者就是一群身穿警察制服,队列整齐的乐队成员。
从遥远的埃及来到以色列。
在一个孤独小镇度过的一个短暂夜晚。
空镜,冷色调。
近无人烟的土地。
这孤独却真真不能叫寂寞。
它朴素的隐藏在影片的十几位角色里。
一个局促的小动作却比大肆的情感渲染更能拿捏准这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亲昵与疏离。
在短短的80分钟里,8个乐队成员时常整齐的排成一排,或者等待一辆终究没有来的接待巴士,或者等待陌生人的拍照,又或者在公路上漫无目的的行走。
他们就象那个突然闯进画面又不肯离去的清洁工一样,误入一个陌生的国度,前面等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关于以色列和泛阿拉伯世界的矛盾纠结,我不甚了了。
在那个如同马贡多一样的荒凉小镇里,种族分歧和争斗只是一个背景。
你看到的,只是两个民族的人们各自操着难懂的英语在努力交流,小心翼翼的试探。
我总在想,他们虽然陌生,可其实是多么渴望去交流,被理解呢?
于是风韵尤存的老板娘用想象的公园海滩,还有儿时那些关于阿拉伯的电影和回忆,向乐队队长表达着爱意;笨拙沉默的副队长会突然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吹起自己那始终没有完成的乐章;还有乐队里喜欢CHAT BAKER的小情圣,虽然看起来很不情愿,可还是手把手的教会那个笨拙的小男孩,如何开启自己的爱情。
好象只有最年长的乐队成员是淡定的,在空旷的黑夜里唱起苍凉的曲调,自得其乐。
那个短暂的夜晚,有太多微妙的试探和交流,却又都浅尝辄止。
当清晨来临,再次上路,沉默的挥手里又有着多少欲言又止?
他们会不会想,只是这样就够了吗?
或者再多一晚的时间,是否就可以打破孤独的屏障,不用再防备,再小心翼翼?
可我想真正的孤独却是永无止境的,不管看上去我们是亲密还是疏离。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曾经说:“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有两种孤独。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
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影片中那始终蔓延的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疏离感,或许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孤独。
这样的孤独将伴随生命的始终。
它没什么不好。
甚至还可以是一面镜子,始终自省着你的内心。
就象影片中那个失业的青年对副队长说的:也许你的曲子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
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
还有,无尽的孤独。
”也许,当我们逃开那些寂寞的小情绪,真正看清孤独的本质时,内心就可以变得更为强大。
如同影片结尾,乐队成员欢快的表演里,孤独正渐渐散去,取代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释然。
我们无可避免,依然会时而感到寂寞,可如果永恒的孤独却不再是敌人而是成了朋友。
那么当彼此相遇时,也就不再需要恐惧或逃避。
你要做的只是微笑着走上前,说一声:HI,MR LONELY。
我在2024.10的声音主题盲盒放映上选择了放映这部片现场反馈不错!
这是一个很乱的整理,想到哪写到哪吧。
首先,电影里所有事情都是虚构的。
在故事的背后1、导演艾伦·科勒林在筹拍《乐队造访》时或许是因为政治问题,当地找不到任何一位愿在一部以色列影片中出演角色的埃及演员,只好在本国的以色列演员中寻找拥有阿拉伯血统的伊拉克、伊朗、摩洛哥等移民,专门训练他们说埃及口音的阿拉伯语。
2、电影代表以色列角逐奥斯卡被拒绝,因为电影里出现大量英语,但英语却是埃及和以色列的共同语言,也是在语言不通时推进剧情的重要手段。
电影里弱化了战争的冲突,以相同语言来推进却被奥斯卡拒绝,令人难以置信。
导演回复: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失落的境遇。
(真实大方)当然今年的《里斯本丸沉没》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也被用同样的理由拒绝,真是讨厌啊。
导演的正面回应这个部分主要是一个导演的Q&A:Question:电影的缘起是什么?
导演:我读过一本名为《以色列之旅》的书,作者讲述了他第一次开车来到以色列的经历,由于压力太大、迷失方向,他最终没有到达特拉维夫,而是去了纳塔尼亚。
由于这个错误,他描述了自己与酒店问讯处一位女孩的对话。
Question:为什么电影用“影片中发生的事情,并不那么重要”这样的语句来开场吗?
导演:这部电影有着非常大的政治背景,但它关注的是那些相对平淡无奇的事情。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重要,算是一个讽刺的做法。
Question:黛娜 (Dina) 这个角色是如何出现的?
导演:我对这个角色的要求很高,甚至超出了我现有对女性的认知,我很担心将戴娜刻画成一个在沙漠中浅薄的蛇蝎美人,但最终选角的时候遇到了罗内特。
看到她坐在桌子上,像个孩子一样摆动着腿,听着我说的话。
最后我发现我想要的戴娜不是一个沉迷浪漫的人,而是一个渴望寻找,内心有舞蹈和丰富想法的女生。
Question:您能谈谈影片的鲜明色彩搭配吗?
例如,蒂娜的深红色连衣裙与乐队的粉蓝色制服之间的对比?
导演:我想营造传奇色彩与矛盾感。
例如在烤肉店谈论艺术和诗歌,在溜冰场朗诵诗歌。
我喜欢小小的干扰和矛盾——比如大指挥官坐在小破餐厅里。
或是乐队在机场排成一排,然后一名清洁工拿着吸尘器穿过画面。
Question:您是否考虑过为这部电影设计其他结局?
导演:其实我有写另一个结局且剧本专家也推荐我的电影多一些所谓的活力,但当我试图去拍摄时,这些结局对我来说都不合适。
因为我从心底认为指挥家跟戴娜永远不可能在一起,这完全是谎言。
这部电影在埃及被禁播导演有什么感受?
导演:这不仅适用于我的电影。
任何以色列电影在埃及都会被禁。
三、有关爵士音乐家电影里有提到Chet Baker,这是一位一生戒毒最终死于毒品的传奇爵士乐艺术家。
也是影片里小号手的偶像,他在里面学习吹奏的就是查克贝特的作品。
挺神奇一个人,他吹奏的音乐都不是他创作出来的,但是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演绎。
其实这点挺像中国民谣乐手赵已然,唱别人的歌硬生生把自己唱火,也最终死于病痛。
四、音乐剧的故事电影在放映时被音乐剧编剧/开发者注意上,于是找导演沟通改编成音乐剧,最后商量+拍摄总历时10年,并在音乐剧圈内获得了诸多大奖。
而且难得的是音乐剧也保留了电影中的平淡叙事。
也尊重电影基本上电影的主要剧情全都保留了。
B站的音乐剧拍摄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W411w7KP/?buvid=Z14241112DDE2D09485C9412BC214B55E134&from_spmid=main.my-favorite.0.0&is_story_h5=false&mid=X6luJ8rcwc27NdxkqG2atA%3D%3D&p=1&plat_id=114&share_from=ugc&share_medium=iphone&share_plat=ios&share_session_id=78C1C4F2-697D-478E-A733-23FB7DC243B2&share_source=WEIXIN&share_tag=s_i×tamp=1730366069&unique_k=rktmtz2&up_id=25522213Youtube上音乐剧的宣传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lFbsRo5Ko最后,其实看的时候一直想起《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一样的战乱,一样的政治抛弃,一样的孤独氛围。
但河对岸战乱被刻画成风景,就跟《乐队来访》里的坦克被帽子遮住一样,仿佛都在说这个东西一直都在生活中,但你可以选择如何去对待他。
简洁且充满性格,大量的封闭性构图与镜头有意创造的疏离感带出苦酸、清冷又浪漫的基调,几组来自不同环境的怪人之间波澜不惊的交流背后淌着文化差异这条河,留白挖掘空间很大。
在老团长做出演奏的手势后戛然而止无疑是更好的结尾。
平静的固定镜头缓缓托出一部轻松温暖的小品,较于法式略显粗犷,却别有一番磅礴的细致,影像语言暗处把埃以政治冰意烘托得欲融欲滴,几句台词几个动作的白描便活脱可现,队长与老板娘约会的微妙,哈立德教人把妹的滑稽,好像在高呼两个斗意正酣的国家也阻挡不了各自人民追求幸福的热情,所以电话亭旁的小伙子等来了爱人的来电,帕皮有了第一次,副队久违的创作也来了思路,不同文化间的人们至少还有共同的音乐、爱情,世界其实很美好,简约深刻返璞归真。
还不错
恰似那个地区给我的感觉,他们的人温柔起来就是这个样子吧。片儿还是有点闷啊~~
无法领会
如果能再长一点就好了
谁告诉我这是喜剧的,里面透着每个人的悲凉和无奈,看的我直心酸,不过结尾算是光明,埃及乐队在以色列国旗为背景下演奏,一瞬以为和阿拉伯国家的恩怨一笔勾销了呢。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那种有意思。像发了一个呆,午夜里一段小号,然后看事情就会起点变化。但回头想又嗤笑一下没意思。
现在看这类不痛不痒的电影很容易游离
你看,遇上一个和你一样喜欢chet baker的人,是多么不孤独的一件事。
尴尬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可孤独到底是什么?我们诉说苦难,可谁人沒有苦难?明天将是漫长的一天,可何日不再漫长?
这是我喜欢的故事 想象一群埃及人或者应该说是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的领地发生的故事 历史和民族的背景其实已经给这片打上了温情的烙印 不能忘记影片中他们的对话 “你们为什么演奏那民歌?”“那么人又为什么有灵魂。”
查特.贝克式的孤独
第一次看以色列电影。就是这么一部干干净净,温暖人心的好片子。
3.5
1.溜冰场的“三人行”很好笑;2.单身的三十几岁少妇好心收留你,意图不轨,还需小心谨慎。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抹茶配色有点特别,除此之外就是快进了…
好
太慢了
你们的悲伤不动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