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爱河

Like Someone in Love,东京出租少女(港),像恋人一样(台),剧终,终,结束,ライク・サムワン・イン・ラブ,The End

主演:奥野匡,高梨临,加濑亮,绪方义博,森礼子,洼田金子,中西良太,铃木美保子,岸博之,大堀幸一,辰巳智秋,春日井静奈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如沐爱河》剧照

如沐爱河 剧照 NO.1如沐爱河 剧照 NO.2如沐爱河 剧照 NO.3如沐爱河 剧照 NO.4如沐爱河 剧照 NO.5如沐爱河 剧照 NO.6如沐爱河 剧照 NO.13如沐爱河 剧照 NO.14如沐爱河 剧照 NO.15如沐爱河 剧照 NO.16如沐爱河 剧照 NO.17如沐爱河 剧照 NO.18如沐爱河 剧照 NO.19如沐爱河 剧照 NO.20

《如沐爱河》剧情介绍

如沐爱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光怪陆离的国际大都会,日本东京。灯影暧昧的酒吧内,人们窃声交谈,笑语欢歌。酒吧一隅,穿着打扮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明子(高梨临 饰)面带焦虑。她是一名女大学生,为了学费而在声色场所出卖笑靥。此时此刻她正与多疑的男友(加濑亮 饰)在电话里纠缠。是日祖母突然来访,但明子犹豫不决是否该去车站看看老人。本就心情烦躁,加上店长(点点 饰)的工作安排更让她情绪失控。夜幕降临,失意的明子最终来至客人的住地。那是一位84岁的退休大学教授(奥野匡 饰),也许因为明子与亡妻容貌相似才让老人将女孩召唤至此。疲惫的女孩无暇享受老教授精心准备的美酒佳肴,简单交谈后便沉沉睡去,一夜无话。 次日,教授驱车送女孩回校,心与心的交流仿佛仍未停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THEK2我们的存在(下)狐狸新娘星大村官之放飞梦想山神绝望主妇第四季恋爱保质期赫布里底群岛—边缘群岛摩羯女人最可怕曼戈霍恩直线篡位胡同里的阳光战场的女武神爱自皮肤步履沉重哪吒之魔童降世如梦令Yes!光之美少女5刘墉追案萌宝出生第一年丹顶鹤曾是超人的男子热情似火他们叫我吉克光荣时代一个人的朝圣妻子的谎言百家拳之洪拳小白菜奇案最好的我

《如沐爱河》长篇影评

 1 ) 一种习以为常的变态

《如沐爱河》是一部很戳我的闷片儿。

我在很冷静的状态下观影,全程没有移情。

就像《迷失东京》,它也在讲述由压抑带来的孤独,或由孤独带来的压抑的故事。

这二者,都是注定的悲剧。

里面的角色都是正常人么?

里面的角色都是畸形人么?

我倾向于前者。

但这里的“正常”仅仅意味着一种常见,而非一种健康。

霓虹灯下的现代化大都市——东京,为了继续社会学的学业而被迫卖身的女孩,为满足自己学术精英主义情节或抚慰丧妻丧女之痛而“拯救失足少女”的老嫖客教授,完全服从社会建构的持有朴素价值观的底层男性......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部很假很戏剧性的电影。

但最可悲的事情是,观影者对于电影里每一个细节都能完全地领会。

或许我们早就习惯了。

无所适从地从一件事逃离到另一件事,从一段关系逃离到另一段关系然后继续麻痹自我“反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坐在计程车上,看着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却突然想起年迈的家人,那种断裂与迷失感,至少,我有过。

是的,这部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很正常,这种正常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变态。

阿巴斯的上一部作品探讨的是假戏真做的爱情,这一部作品里的假戏真做,不仅仅是教授与少女扮演爷孙,依我看,更是在探讨一种生活逻辑,如何在压抑的生活里通过假戏真做的自我表演去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最后,那块窗户碎了,打破了用声音和画面双线叙事的一边不安一边又平静的诡异电影氛围。

电影戛然而止。

假戏真做,终究是会被一拳干碎的。

 2 ) 如沐爱河记录

冷静,克制。

阿巴斯选择了一个并不惊人的故事,但他捕捉到了一个符合我们常识、看似“什么都没讲”的故事中有趣的片段(老人虽然作为嫖客但却出乎意料地担任了亲人的角色),这种略带诡异但异常合理的有趣也建立在更深的主题上:我们似乎总是无法清晰地担任在社会中“所属”的位置,不管是否出于自我意愿的选择——阿巴斯尽可能减弱了所有人身份的重量:有意选择了一个外在形象绝不媚俗、且作为“学生”的形象作为“妓女”,她唯一最能“符合”她身份的象征短暂地在那张贴在电话亭上的色情卡片一闪而过,甚至连和这位嫖客的夜晚也以她如同孩童般的酣睡为最后一个镜头结束;老头也不是大腹便便的油腻男,作为教授,导演也有意透露出这是一个因为孤独和困惑选择一位和自己妻女相像的年轻女孩到家陪伴,的确增强了一些“他们什么都没有发生”的说服力;在女主上床睡觉时,倒是老头显得惴惴不安,想多聊两句…导演努力避免破坏这个故事的调性;而在整个应召故事里,竟然出现了妓的对象向嫖客询问婚姻问题的情景:老人(充当外公)对妓男朋友觉得妓总是对他有所隐瞒、只有结婚才能有权利对谈的回答是,“你就别再问她多余的问题了。

或者说不管她怎么回答,你都要尊重她的选择。

你祇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说明你心智成熟,足够能结婚了”。

电影以被男友砸碎窗户告终。

阿巴斯模糊了“我们是何种身份”的界限,而提出“我们到底是谁”,可是外界总是需要用某种身份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这样看上去毫不惊人的故事,阿巴斯的台词对话也没有丝毫令人厌倦的地方

 3 ) Like?

#DVD 东京看起来真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城市呀,已经有不少表现生活在其中却无法与人建立关系的作品了。

影片故事实在是简单且平淡,开场的画外音让观众产生疑惑,后续小高潮车内看外婆铺垫情绪,两人同车和三人同车的讨论这段不光模糊人物关系还埋了一个伏笔,回收伏笔后到环绕找被打的女主与看外婆戏呼应,最后更是以极其意想不到且写实的方式收尾。

导演讲故事的方式太棒了,虚实的变化都不提了,留白的部分可以引出无限的遐想,还有几处越出时空表达的小细节非常非常喜欢。

1. 以邻居的视角带出观众的视角,尤其是掀开窗帘像极了电影开幕,后续的 “I spend my time to looking out this window, it’s all I have left.” 感觉也像是对着影迷所说。

2. 男主接到电话时关于印刷作品出现问题的那场戏,对方念出那句话应该是出自男主与女主男友在车内对话时女主男友之口,也就是说…他的这部作品就是电影的剧本。

3. 比较明显的是女主的身份及邻居提及“过去发生的事”也应该是女主与教授女儿身份存在对照(家中没有合照感觉总是奇奇怪怪的),训练鹦鹉的女人与鹦鹉教女人说话的深意感觉也在此,所以究竟是谁在教谁呢?

视觉上长镜头让真实度得以提升,三人车内的那场戏非常棒,构图和焦距变化都对照着对话内容与关系变化,三人构图,教授的单人,女主的角落和教授和修车的男友及教授的双人构图切换的非常不错,还有修车时印象较深的女主在后视镜中频繁躲闪的眼神演的非常好。

听觉上非常喜欢现场收音的效果,那种真实感太强了,尤其是外部的环境音的强化处理,似乎象征着被侵入的人物内心。

听着外婆语音留言那场戏还是不太能绷住,使用如此声音表现情绪再用色彩斑斓的画面表现这冷漠的城市让我想到了《家乡的消息》,后续看到雕像下的人,即使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还是不太能忍住。

 4 ) 隨便記下

這部影片前面十來分鐘就很有趣,祇用了兩個固定鏡頭,全靠臺詞構建了明子與男友、拉皮條的和奶奶之間的矛盾衝突。

朋友説阿巴斯在這部片子里模糊了虛構與真實的邊界,我沒有太get到,从故事層面而言,更傾向於説這是迷茫的明子宛若浮萍,漂在東京的故事。

明子從鄉下來到大城市是身份的第一重轉變;明子從學生到援交女,是身份的第二重轉變。

此兩種轉變,在我看來都是為了改變自身際遇的主動追求——所以明子必然不會跟開汽車修理廠,生意不好時還需要去打工的男朋友結婚——倒是這種主動追求並沒能順利達成,因此宛若浮萍,隨風而逝。

關於明子為什麼做援交工作,朋友的意見是她要來大城市讀書,所以需要錢。

固然有這種可能,但是並無實際上的證據。

我更傾向於上面所說的,來東京也好,讀書也好,援交也好,都是為了改變自身的際遇,證據有二:其一是拉皮條給明子介紹生意時,她一開始是拒絕的,後來不得不接下工作時,問的是對方是否政客;其一是明子見到了渡邊後,固然是在找話題聊天,最終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您是不是什麼大人物"。

另一個想聊的,就是明子真的想見祖母嗎?

如果不想的話,不至於讓的士司機繞著車站轉了兩圈,大概是為了工作吧。

為了改變目前的際遇,她可以謊話連篇,欺騙了男友,欺騙了祖母,拉皮條的也不信任她,還要檢查她手機裡的語音留言。

那麼,明子是真的討厭祖母煮的櫻花蝦燉湯嗎?

沒有證據,是或者不是都可以。

 5 ) 关于相似

本文发表于“镜中花园”、“独放”公众号作者:Nico Baumbach(2014-05-19)Nico Baumbach是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研究部门的助理教授,他的写作领域为电影、哲学,以及美学与政治的交叉主题。

译者:Pincent就从《如沐爱河》(Like Someone in Love)片名中的“相似(like)”开始聊起,在电影中我们听到了两次艾拉·费兹杰拉 (Ella Fitzgerald)1957年的同名歌曲,这首歌最初是由吉米·范·休森 (Jimmy Van Heusen)为1944年的电影《育空的美女》(Belle of the Yukon)所作曲的,并由Johnny Burke作词。

令人有些困惑的是,一位伊朗导演与日本演员、日本摄制组合作并在日本拍摄的电影,却取了一个来自好莱坞电影原声的英语片名,尤其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还曾多次阐述他的电影理念是反对类似于“我们什么都要放入电影里否则就失败了”的好莱坞叙事传统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也许我们可以更仔细地看“相似”这个词。

阿巴斯许多电影作品的叙事都依靠着某种形式的“掩饰”,或者说“扮演”。

举几个例子:在《旅客》(1974)中,小男孩为了买票看球赛,扮演成摄影师用没有胶卷的相机去骗钱,虽然他最终因为睡过而错过比赛;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中,小男孩在没能归还小伙伴落下的笔记本后,他伪造小伙伴的家庭作业,这一慷慨的举动最终在电影里引向了一个美妙的时刻;《特写》(1990)是非常依托真实的伪纪录片,电影里一名失业男子被指控假扮电影拍摄者,并以一个家庭为拍摄对象来占他们的便宜。

这些作品中的掩饰行为,都与挑战权威、社会需求和期望的限度有关。

阿巴斯在《如沐爱河》之前的上一部作品《合法副本》(2010)在意大利拍摄,是他在伊朗本土以外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标题明确地指出了表象与实质的关系。

这个主题在电影里始于男人与女人之间关于艺术真实性的智识性讨论,而在某个时刻当他们“成为”了一对夫妇之后则又有了另一重意味,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并不存在这一关系(或者说我们仅仅是在猜想?

)。

两个看似陌生的人开始相互了解,他们的举止突然开始像是一对曾经或仍然相爱的夫妻一样(尽管从一开始就感觉缺乏对他们之间的联结的解释)。

在阿巴斯所有的电影里,这些关于作伪与掩饰、相似与扮演的游戏都由主角转移至观众身上。

他的作品里有一个核心的动作,即创造一种观众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观众的经验会反射出角色的困境,这总是意味着要在世界(社会世界或电影的世界)与观众的欲望之间打开一个缺口,并揭示外观、表象、相似背后颠覆性的潜力。

阿巴斯谈到,这关乎使观众成为电影的作者,这对他而言也意味着让电影的创作者成为观众。

在伊朗以外拍摄的这两部电影以将电影创作者代入观众角色的方式,引起了观众新的共振。

阿巴斯总是致力于寻找新的观看方式,身处未知的位置、观看未知的对象使找到新的观看方式成为可能,在意大利或日本这样未知的国度拍电影,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以新的方式增强了电影创作者作为观众的感知,让观众与创作者处在相似的探索关系中,从而使观众更像创作者。

应厘清的是,我们不应该将阿巴斯作品里的这种体验同某些“艺术电影”里常见的主题相混淆,这是因为阿巴斯电影里人物的异化或情节上的含糊不清是产生情感连结的必要条件,这也跟阿巴斯电影中深刻的政治维度表意有关。

无论是否与教育、职业与阶级、法律或电影本体相关,阿巴斯作品中实质与表象间的张力一直作为挑战体制和社会期望的方式,他的一些伊朗电影也曾明确地关注爱情与浪漫关系(《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和女性的生活体验(《十段生命的律动》2002、《希林公主》2008),而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又称“1979年革命”)以来,在谦抑性的保守监管体制下拍电影意味着只有通过“微妙的替代”的方式才能在电影里将这些主题联系起来。

这就谈到阿巴斯这两部在伊朗之外拍摄的电影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两部电影似乎为他提供了机会,他可以不用那么谨慎保守地经由爱的问题来刻画伴侣的人物形象,来关注亲密关系的规范与婚姻制度。

特别是在《如沐爱河》中,作为外来者的视角来拍电影,一方面意味着创作者与他所描绘的世界与文化间存在着更远的距离,但在最实际的层面讲,这也使创作者在电影里更深入地探讨欲望成为可能,这部电影可能既是阿巴斯世俗意义上最能愉悦感官的,也是他最暴力的作品。

“我没撒谎。

”这是我们在电影中听到的第一句台词,我们仅听到一位年轻女子Akiko(高梨临饰)与男友Noriaki(加濑亮饰)打电话的声音,这通电话引导我们逐渐认识他们俩之间的关系。

而起初我们无法将其与正在观看的画面联系起来——一个摆放在东京酒吧角落的半身固定镜头:这是一个没有明显焦点的画面,好像在让我们去质问我们在看什么及为什么看。

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她在说谎,她告诉男友她在哪里,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回事。

在开场镜头中Akiko形象的缺失之后,她很快就在下个场景里变成了我们凝视的对象,在这个场景里阿巴斯同样展示了他能够以分享视角的方式创造角色与观看者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

我们看到她坐在汽车后座上穿越东京的街道,听着她祖母的声音,我们听到她的耳机里播放着一连串的语音留言,这天她的祖母来到东京希望能够见上Akiko,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与她取得通信并让Akiko知道哪里能找到她。

与此同时,东京夜晚给人的感觉远远地通过车窗挡风玻璃这一媒介向我们涌来,霓虹灯与红色尾灯在Akiko的面庞上闪烁、冲刷,我们这时知道她的皮条客说服了她抛下她的祖母,去横滨见一位重要的客户,然而她还是让出租车司机两次经过了她祖母在火车站外等待的地方。

随着汽车转向,我们可以在长镜头里辨认出一位带着行李的老太太在雕像下面四处张望。

此时观众也想把老太太看得更清楚一些,正当出租车开始在车流中减速时,一辆白色的货车开到前面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为了能偷偷地再瞥一眼,Akiko要求司机绕着火车站的广场再转一圈,虽然这次也并没有比第一次看到的令人更满足多少。

我们这时其实是在和主角一同寻找那位老人,但我们不是在看这位老太太,而是在体验Akiko既在躲避她又渴望见到她的矛盾的心情。

就像其他电影一样,阿巴斯通过持续地挫败我们的观看欲望,以及通过隐藏信息来框住我们对所见的理解,他使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联结更加剧烈,并允许我们产生自我投射(既包括“与之相似”也包括“与己相似”)和对角色的身份识别与认同(相似的感觉),但是他是通过将电影里的这种联结变成持续进行测试的动态过程的方式来实现的。

我们可能会喜欢电影中的角色,也能体会与角色相似的感觉,但我们仍然处在“相似”或表象的关系之中:我们对角色及对我们与角色之间的关系的感受,也在持续地被重新想象与重新建构。

在某一刻Akiko像是在直接对我们说:“每天都有人说我长得像另一个人。

”随着观众的犹疑与好奇心的增强,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创造性的游戏,这种对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关系的不确定而导致的犹疑,并没有使二者之间的联结变得更遥远,而是更加的突出。

阿巴斯提出了一种我们的精神世界与我们所看见的事物之间的道德关系,这种关系可能之前没有其他电影人提出过。

我说的道德关系并不是指对我们所见进行道德判断,而是与之相反,我们与世界深刻的“道德联系”只能通过延缓道德评判来实现。

观众从电影一开头就受到了其假设和预期的牵连,比如电影对女主角进行了道德上的暗示,但与迈克尔·哈内克不同的是,阿巴斯从来不利用观众受到的这种牵连来揭露她的缺点,他把观众同银幕角色以及作为观众的创作者置于一种相互暗示的关系之中。

一位年轻美丽的援交女与一位喜欢嫉妒的伴侣,女孩被派去见一位神秘的重要人物,以组成一个三角关系,从这一点来看,《如沐爱河》似乎具备了情节剧的要素。

客户这个人物第一次露脸时隐藏在餐厅的磨砂玻璃背后,就像开头我们初见Akiko的镜头,都是带有多个动作平面的固定镜头,需要我们耐心、反复地观看。

这位大约八十岁的退休教授兼翻译的角色Takashi Watanabe由奥野匡饰演,他之前一生都在当临时演员(或观众),且从未有过一句他的台词出现在大银幕上。

在电影里我们很快就能察觉到,这位教授的角色并不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他稍显谦逊的肢体语言让我们怀疑之前对这一相遇情形的预期,观众或许本以为会遇到一个下流的糟老头子。

实际上我们很难不由他对Akiko有些悲哀的关心生出怜悯之感,他从公寓所在建筑底楼的餐厅打包了她老家特产的汤来招待她,并骗她说是他自己烹饪的。

当她邀请他来床上陪她并打趣说他可能带过其他女孩回来时,我们也会因他的立刻畏缩而更加心生怜悯并消除顾虑。

但难道这就是他从这次相遇中想要的一切吗:一点点陪伴,扮演祖孙间的关系?

当Akiko在卧室里休息时,有一片刻Takashi瘫在沙发,我们看到他叹了一口气:这是一个微妙的反应,因为其并不仅是叹息,而似乎透露了先前的挫败感和遗憾。

我们能否用Akiko身上被反照出来的相似性来理解这一时刻的画面?

Akiko同这个公寓里的好几幅图像都存在着相似之处:不止是矢崎千代二(Chiyoji Yazaki)的那幅《教鹦》(Training a Parrot, 1900)的复制品(他告诉她这是一幅具有百年历史的画作,也是第一幅由西方绘画方式完成的日本题材画作),还有两张我们猜测可能是他的妻子与女儿的照片,但我们无从在电影里知晓她们的身份或下落。

我们只能猜测,这里是有什么他想从Akiko那里索取而他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东西吗?

尽管阿巴斯向来寻求的是观众的“未知”或不确定感,这是他电影里与观众产生连结的基础,而片中男友的角色Noriaki,拒绝与Akiko之间未知的关系存在。

对知晓的意愿、对形势的控制是一种激烈和暴力的欲望,从开场戏我们就能看到,Akiko遭到他的无情审讯,他的目的是占有并主宰,利用婚姻让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就像他告诉Takashi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娶她,那她就别无选择了。

”Noriaki爱的形式充满嫉妒、贪婪,正如教授睿智的回应所暗示的那样,是一种“经验”的匮乏,但他可能拥有一些教授和Akiko所没有的东西:他清楚自己要什么。

萦绕在影片中的暗流下的暴力可能不仅仅来自于Noriaki,他只是使之得以显形。

再回到开场的酒吧戏,这里也有一段打破平静的激烈时刻,但我们很容易忘记,因为它就像这部精致的电影里很多其他的元素一样,我们只是间接地感受。

Akiko的皮条客Hiroshi一边像父亲一样建议她果断结束她和Noriaki的这段关系,又同时无视她想见祖母的愿望,坚持让她在那晚去完成那份接客的工作。

突然Akiko激动地提高了她的音量,但我们并没有在镜头里看到她,镜头仍然固定在Hiroshi身上,我们只是听到她叫喊:“我告诉过你,我不去!

”酒吧当时的气氛都被扰动了。

当镜头被切回Akiko时,几乎很难相信那个声音是从这样一位带有孩子气的年轻女孩这里发出的,接下来酒吧里的环境逐渐恢复正常的喧闹,而Hiroshi看起来也没受到任何影响。

片头此刻的震动也在电影结尾的最后一幕中形成回响:一个我们没看见的东西制造出了突然的破碎声响,电影就戛然而止了。

电影神秘的结尾保持这样的开放性也许是最合适的,但我也想指出,这也是对导致这一刻发生的一切所做出的回应:试图填补实质与表象之间鸿沟的行为是终极的暴力行为。

《如沐爱河》曾经的暂定英文片名是“The End”,阿巴斯说他曾设想“the end”这个词像好莱坞老电影一样出现在最后的画面上。

我们所熟悉的好莱坞式结局,通常意味着冲突和问题得到解决,没有含糊,而且通常男女主角也是“从此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恰恰相反,电影里这个突然的结尾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似乎在告诉我们,当谈论主题是爱的时候,如果我们希望有一个“终结”(一切表象、相似、犹疑以及含糊不清的终结),暴力是唯一可能的结局,而正是这些表象、相似、犹疑和含糊不清才让我们发现、审视自身,就像我们所观看的角色一样,我们的身份永远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不同的相遇,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自我,开启新的自我。

也许正如艾拉·费兹杰拉在结尾唱的一样:“Sometimes the things I do astound me / Mostly whenever you’re around me / Lately, I seem to walk as though I had wings / Bump into things / Like someone in love.”编辑:葱葱 达达原文:“Like Someone in Love: On Likeness” By Nico Baumbach, on criterion.comhttps://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3170-like-someone-in-love-on-likeness

 6 ) 阿巴斯的东京作文

《如沐爱河》。

虽然场景是在都市里,仍然有公路片的况味。

主人公们象在《樱桃的滋味》里一样,开着车转来转去。

据说阿巴斯是在东京四处观察,根据自己所见所感编出这个故事。

实在了得,对一个了不起的观察家来说,距离感带来敏锐和准确。

这是阿巴斯交出的关于东京的一篇作文。

这篇作文的主角不是别人,就是东京。

东京是什么?

超大的都市,商业饱和到匪夷所思,人和物,都饱和到匪夷所思,这样的超级都市是能把人压垮的。

秋子年轻、从乡下来,到了这样一个各种事物爆炸般存在的地方,她会怎么样呢?

她就有了那样的表情。

第一个在酒吧的场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表情,她看上去傻傻的,就是一副土样,对介绍人的纠缠、男朋友怀疑的纠缠,毫无意志力地应付着,那眼神好像随时怯怯地在观察对方的反应,虽然嘴里诺诺地重复着不能配合的理由,其实不过是机械木讷的条件反射罢了,甚至在最后发出尖叫,也只是尖叫,其中没有任何意志力。

尖叫好之后,就跟着人家走了。

然后就公路了,上了出租车。

出租车上花了大量镜头拍司机的脸。

这是一个过场人物,但主角是东京嘛,所以这也是东京的一张脸。

在这个人物脸上都市的空洞表露无遗,仿佛没有性别,更没有喜怒哀乐,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做一个司机,又有什么是能被自己掌控的呢?

生命力完全被抽光了。

不用解释他的来龙去脉,大家都懂的。

老头出现了。

老头倒是挺好、有来历的一个人,他是作家、社会学者、翻译家,他曾经有家人,有妻子和女儿,现在一人生活,慢腾腾在家里走来走去的身影显得孤独,但偏偏这种孤独并不完整:我最惊异的是他的房间实在太吵了,就在马路旁边,车水马龙、摩托车飙车的声音24小时不断,白天除了交通声还传来孩童的玩闹声,还有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随时粗暴地闯入他的时间、不由分说无法拒绝的工作。

“东京”这个主角不断地入侵,所以他的孤独也是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是碎片化的,没有深度,没法酿造出什么,比如美酒和诗、比如思念。

秋子不爱喝家乡汤的细节透露了她来东京的理由:年轻人总是厌恶家乡的。

她只知道厌恶家乡,厌恶到就算心中还有情也义无反顾(看到奶奶在车站苦苦等候的身影还是流泪了),但不知道来东京寻找什么。

这里看上去什么都有,又仿佛空无一物。

所以“都市生活”已经被抽去所有根据和来历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无需回答为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能吗?

我们被切断了来时路,乡村属于老年人,已经回不去了。

为什么学社会学?

为什么跟这个男人交往?

为什么做call girl?

接下来做什么?

她通通不知道。

她总是很悃,这也是被都市生活所困的人的普遍症状,不是吗?

我们总是睡不够,从未睡得很香过。

悃来自被剥夺一切主动性和自发性,跟司机的没有性别和表情的脸一样。

老头的专业其实是挺有深意的,一个房间几乎被书架占满、自己几乎被如山的书压倒的学者,一个对社会做了一辈子研究的“专家”,却被一个“砖家”一块砖就打倒了。

我们看到他工作的时候他都在翻译,暗示社会学是个外来的、异质的东西,它对东京能有什么作用呢?

那位“砖家”倒很厉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不过是一些过时的外国书籍罢了,根本解决不了切身的问题。

“砖家”本身就不过时吗?

他是另一个乡下人(这也许可以解释秋子为什么会和他在一起,他让她感到熟悉),虽然年轻,却抱持着祖父灌输的传统价值观,坚持结婚前拜见家长的习俗,天真地认为结婚、使自己获得丈夫的身份就能解决一切,他其实真诚有礼又脚踏实地地工作,实在是个好孩子,但他就是没办法应付这个生活,当简单的幻象破灭时,他只好拿出砖头发泄到某个人身上,因为他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拔剑四顾心茫然”。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关键是老头的设定,他的家是一处“书斋”,但这个都市其实容不下一个安静的书斋,他的社会学暴露在社会之中,如同危卵。

他的整个意图从未实现,他叫秋子来,买了酒、做了秋子家乡的汤、准备了蜡烛,也许他本想从长得象妻子和女儿的秋子身上获得一点人际的慰籍,可这个愿望和安排不断被各种琐事和意外打断,要么是突如其来的工作、要么是秋子的悃,以及秋子男友出现后越来越逼近的威胁。

从老头身上我们看到人和人无法沟通,别人无法符合你的期望,不断地应付小意外,直到被大意外打倒。

仿佛赤裸裸生活在人群中,每个人单独看都是理智的,合在一处却是疯狂,象一起挤在一叶扁舟,不是沉沦便是失控。

因为我们已将个人的理智拱手让给了更大的东西,那如同matrix一般的东西,那打造了东京这般巨大怪物的东西。

如沐爱河?

别开玩笑了,这里什么都有,唯有此物欠奉。

 7 ) 这么拧巴的也就是日本了

不知道阿巴斯描述的日本是不是真的这样,人们的行为都有点无法理喻,甚至割裂。

电话里就叨逼叨的控制欲爆炸男友,我听了就来气,不知道女主是怎么能忍受的,然后不想接客就不要接啊,跟拉皮条的还能叨逼叨半天,还发脾气,但结果居然是半推半就去了,无语;然后让奶奶在露天等一天,还绕行两圈哭个鬼啊!

你都有本事出来援交没本事糊弄下奶奶至少也是对她的安慰,气死我了!

明明是到家就脱光衣服蛮直接娴熟的,还要装清纯听不懂蜈蚣笑话?

老头是高知,嫖就是嫖,还要搞点情调弄点遮羞布,还装怜爱给她关灯。

白天又怕别人嚼舌根,苟且当她爷爷,鞍前马后,结果遇事还是缩头乌龟。

我一直在想阿巴斯为什么选日本东京,打字打到这里,豁然开朗了,这么拧巴的、扭捏的真的还得是日本。

我觉得题目不能叫如沐爱河,应该叫【既要又要还想要】。

PS:老头在车里跟失控男的对话倒是挺真理的:当你不再逼问她或者可以接受她的谎言时,你才可以真的跟她结婚了。

关于书跟女人的共同点的笑话,我第一反应是书跟女人一样,每次看都有不同感受,我才是真单蠢了。

 8 ) 如果我是明子

1.开头从在酒吧到去教授家的路途,特别特别好,悬疑紧张和压迫感都出来了,演员演的也很到位,从数地砖到皮条客模棱两可的言语,从外婆的留言到在车站孤独的身影,如果我是明子,也会这样完全乱了阵脚,所有情绪都在封闭的出租车上独自消化。

2.从到老人家后,明子开始进入营业状态,但内心还是抗拒的,从不愿脱外套到早早上床,有没有肉体关系都不重要,老头子注重精神满足,如果我是明子,观察到老人其实能迁就我,也会装睡。

3.男友那一段,如果我是明子,高度紧张,心里要一直骂人的,但是还是很爱男友的,为什么呢也说不清,反正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爱,没人愿意面对自己的本质。

我也会不顾一切去顺从男友,一是被压制的一方会越来越丧失自我,二是内疚。

4.故事的最后,如果我是明子,即使老人能让我感到一些温情,也不会去找他,脆弱少女去找温暖嫖客,这是男性的理想怎么说呢,他者性太强了:男性角度思考女性心理,他者眼光思考并不身处其中的社会问题,太浪漫了,外国人真的很中意歌舞伎町吧

 9 ) 短影评

短影评有意或无意间的身份关系和身份转变放大了不同人内心中被压抑和隐藏的情感,而影片想要表达的又远多于这些。

几个极其简单而性格分明(也很日本化)的人物设定、几个固定的场景、极其平凡的叙事,所造成的心理冲击力却是惊人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结尾可以解释的。

通过意象间的巧妙关系(及镜头语言上的不完整叙事手法),导演营造出一个巧妙的关系网(祖孙、情人、援交等等)。

每一个点在网中与其它点相碰撞,从而异化了其自身的意义,成为某种其它。

同时,每一个身份,其本身的社会含义与其在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基调产生某种碰撞,使这其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微妙的情绪被最大化地展现。

这些东西(被异化了点究竟是什么?

被最大化展现的情绪又是什么?

)是无法用语言说清的。

某种程度上,影像几乎是这个作品惟一的表达方式。

(巾城)

 10 ) 身份的替换与寻找

作为我的第一部阿巴斯,《如沐爱河》无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种电影类型,即外国导演非母语视角下的日本,类似的影片还包括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以及由冈瑞、卡拉克斯、奉俊昊三人合拍的《Tokyo!》。

这显然并不是阿巴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绝对是他生前交出的一篇出色的东京命题作文。

迷失东京 (2003)7.82003 / 美国 日本 / 剧情 爱情 / 索菲亚·科波拉 / 斯嘉丽·约翰逊 比尔·默瑞

东京!

(2008)7.82008 / 法国 日本 德国 韩国 / 剧情 喜剧 奇幻 / 米歇尔·贡德里 莱奥·卡拉克斯 奉俊昊 / 藤谷文子 加濑亮开头的第一个酒吧场景便展现出导演极强的场面调度能力——固定长镜,画外音,镜面的反射所形成的空间感,包括贯穿全片的“多腿蜈蚣”笑话,投射女主作为性工作者的身份与复杂关系。

接着紧跟随的是外婆的留言与铜像前的身影,同样通过车窗玻璃的反射造成被窥视感,持续扩大了这一份压抑,也揭示了谎言的建立。

酒吧镜面反射

车窗玻璃反射与《合法副本》相同的是,影片的侧重点都放在了“身份的替换与寻找”之中。

教授被赋予“亲人”的身份,并通过男友这一戏剧性冲突继续强化,但不同于《合法副本》,这样身份的建立下是多重性的矛盾与谎言。

从教授与援交女到外祖父与孙女,身份的流动带来的是更加亲密的对位关系,也是一种虚幻下的无可奈何——一切都如同泡沫般虚无缥缈,而只有孤独本身是一以贯之的真实。

合法副本 (2010)8.02010 / 法国 意大利 比利时 伊朗 / 剧情 /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朱丽叶·比诺什 威廉姆·西梅尔

这类作品的成功不禁让我反思陌生的背景与文化是否有时更能激发不同视角的创作潜能与灵感刺激,但同时不可忽视的也是这些导演克服非母语环境的流露出的自然背后,未曾落入刻意迎合的道路,始终坚持真实的作者性。

《如沐爱河》短评

6分钟前
  • 宝女
  • 较差

老社会学教授、援助交际、涂尔干和他的“进化论”......阿巴斯的电影越来越像论文了,上次《原样复制》探讨真实与仿制,这次继续探讨,真的犹如paper般严谨~饶是拍的是异域文化,还是能拍出哈内克和戈达尔所赞叹的那种朴素的感觉,真棒~

11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推荐

匪夷所思的一部霓虹电影 甚至算不上电影?一直在期待故事逐步推进到高潮 结果老教授突然中枪倒下 完。人物立体感在环环相扣的台词下渲染效果不错 女主角的男友大男子主义 粗鲁的车房工人只想循规蹈矩地完成他目标的人生大事 女主角是软弱女人被大男人控制 却拥有一颗冲破世俗渴求自由的心 老教授电召色情服务 原以为色心起 谁想到只是太挂念妻子女儿 碰巧与女主角人有相似 所以付费希望女主角陪陪他 可惜没有正式的结局

16分钟前
  • 陳輝霆陳遇安
  • 较差

唯孤独和衰老可耻,在非道德的灰白地带,援交少女与空巢老人的互助,温情又让人心疼,硕大的城市,最在乎你的那个人,是和你深处一种痛苦的人,却不是与你有所谓合法关系的人。阿巴斯的镜头语言,优雅自然,欲语还休,更是深深表达了无力的孤独感。

21分钟前
  • 有志
  • 力荐

无力欣赏这话痨电影 一个场景屁大点事 可以说几十分钟

23分钟前
  • Zzzz
  • 很差

不好意思 5分钟就能拍好的内容非要放1个半小时 就是多此一举了

28分钟前
  • 让我看看你吧
  • 很差

我必须承认,就自己的欣赏水平,实在没法欣赏阿巴斯,从橄榄树下的情人到原样复制,再到这个,以后死了这条心了。

33分钟前
  • 胖三儿
  • 较差

阿巴斯式的佳作啊。。。结尾如同一张对开的大白纸,影片内容如同纸上的一个小墨点。内容说的应该是爱吧,哪怕一夜。老头子辛苦准备了汤和香槟,援交小娘们直接动用自己的职业属性吧唧躺床上了,很替老头伤心啊。。。第二次展示那张桌子是日景,两个香槟酒杯还在,但不是那个味了。老头肯定找过很多,援交肯定援过很多,一老一少通过一个交易行为都在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唯一的绿帽男作为影片后半段的主要人物,他不怒,谁怒?影片不在怒的时候结束,那在什么时候结束?

35分钟前
  • 希尼莫
  • 推荐

不喜欢这个女猪脚!

37分钟前
  • 老阿岑
  • 较差

<Like Someone in Love>伊朗导演 Abbas Kiarostami的新作,好吧。。。我承认是看到主题是援助交际才去看的。。。只是,实在没什么爆点,而故事在所有铺垫下各种矛盾激化的高潮点上,戛然而止了。就好像所有的材料配菜都准备好放在小盘里依次排开,而就在你点火热锅准备炒菜的一瞬间,停电了。。。

42分钟前
  • Sin
  • 还行

SIFF 相信我 除了奶奶每个人扇一巴掌 就没这么多屁话了。

45分钟前
  • Senevo
  • 还行

最后那一下好突然啊,吓我一跳。用对话铺情节,本身故事的张力和情绪是够的。这个片子真正的空间在于电影外,那一下之后的故事以及给观众的想象空间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城市里有很多声音

50分钟前
  • LarryWho
  • 力荐

呃,看到援交两个字还以为是情色重口味,没想到是话唠小清新啊(不过阿巴斯么就是这样。。。)。女主角演技很生硬啊,还是加濑亮专业点儿。故事么。。意思不大。。

51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阿巴斯的镜头下有过托斯卡纳与东京,可惜的是不会有杭州了

53分钟前
  • 蘸酱吃玉米片
  • 还行

说不清楚的感觉

55分钟前
  • 阿may
  • 还行

书和妓女的共同点 就是都可以带上床。。。难看。。。死。。。了。。。

56分钟前
  • 尔若。
  • 较差

相比名義上致敬小津的山田洋次,阿巴斯這次才是真的致敬了小津。他拍出了小津電影中的永恆主題——孤獨。最後那一刻,電影完全用聲畫展現了老人心理的複雜性——他的憐愛,慾望,恐懼……就在他慌亂的步伐中隨着那一聲戛然而止。阿巴斯看穿了“人”,看穿了“電影”

1小时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玻璃、车,都市的隔绝、孤独和陌生感。身份与谎言。谎言马上成真、身份马上虚无的时候,一块石头让人惊醒。

1小时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说不出的喜欢 我对阿巴斯的感觉 是有距离的安全感 他的片子总是对我极有吸引力 那种欲说还休 一惊一乍的感觉 就像我自己 我们的内在是另一种驱动力 不是马达 是河水的波涛的动力 那种跟自然连在一起的东西 也许未来我会更好地形容它

1小时前
  • 宋雯婷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