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男喜欢用恐怖的东西吓唬别人并一直以此为乐。
自己真正接触干自己好似信仰的鬼行业之后,却完全被吓退了。
男b对于别人的态度总是恭恭敬敬友友好好,内心埋藏着自己真实的想法。
他们都喜欢这个表面行为怪异的木下,用尽自己各种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喜欢。
这种喜欢可能就是像喜欢物品一样其实是没有感情的,只不过在人身上可能会得到一点的回馈,但其实 你只不过是喜欢 跟喜欢物件没有什么区别 甚至 争得多年朋友因此大打出手到底什么是爱呢我知道你喜欢画画,给你买套最全色彩的颜料 。
亲手为你做一份可口的小豆粉汤。
全然不是你还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喜欢一个人 这都是你设想的喜欢啊 表面饱含心意 其实,充其量得到 喜欢的回应罢了。
红面男亲手为木下做了她心爱的鱼浆卷 亲手为她包草药。
他的行为这么亲切、细腻真实 完全没有强行流露出来喜欢的感觉。
我看到木下一生气扔掉红面男亲手为她做的鱼浆卷把刚修复好的花瓶砸碎时,想红面男蹲下之后会是什么反应呢。
沉默半响,“要一起去奈良吗”觉得自己突然领悟了,曾经自以为的那些爱不过是掺杂着个人爱好的喜欢并上升到了极高的自我高度。
你爱她吗?
好好反省一下吧 起码不要再自以为是了..
三十而立,常这样说男人,过了三十岁的男人也该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了。
何为大丈夫呢?
事业有成或是顺利吧,把家中的上老下小照顾妥当的男人。
而生活中好些过了三十的男人,事业也不怎么顺利,感情也没有寄托,对家庭也没做出过什么贡献,茫然地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不知道这类男人是否还能被称为大丈夫了,更像小男人吧。
二手书店的老板儿子照男,没有固定的工作,无时不刻都在吃各种食物的家伙,每天总是幻想建一个最大最吓的鬼屋,不时用各种怪招来吓人,梦想是好的,可是一自己没有钱,二自己也没本事,只能偶尔在书店帮忙一下或是偶尔充当园艺师。
照男的好朋友久信,医院的人员管理部的小职员,总是西装革履的样子,总是想当一个不得罪人的老好人,总在做委屈求全的事,生活也没有太多的乐趣,偶尔陪着照男玩玩鬼吓人的游戏,当医院同事清秀木下明出现,心中泛起来爱波。
木下明一个笨手笨脚的女生,喜欢画画,爱吃鱼浆卷,长得挺文静挺招人喜欢的,可是做起什么事来总是一团糟糕,真是办事不成败事有余的家伙,医院是混不下去了,在久信的介绍下到照男家的二手书店做起营业员。
三个马上就要三十岁的轻年,生活平淡,胸无大志,事业无成,感情没有着落的家伙走到了一起。
俩个男人不自觉得对木下明暗送了秋波,而木下明的心已有所属了,三个人的关系相当的微妙。
电影中那个二手书店的老板着实的可爱,在麻木不仁的生活最后关头,以为他会用自杀来结束自己郁闷的人生,没想到老爷子一下想通了,外出旅游去了,随手泡了一个妞回来给自己看店,俩人还合着出了一音乐CD,迎来生命的第二春。
是一部可看可不看的轻喜剧,情节不急不慢,既不急着想看到结尾也不急着猜主角最后的命运,因为此类电影只是生活的某一个片段,结局不会太意外也不会有什么转机,只是有一比较温情的结束。
分了三个晚上才看完,可能像我这样过了三十岁的男人,一事无成的无聊家伙看此片感触会有一些。
有时也在想,自己也过了三十岁了,一样胸无大志,事业无成,感情也没有着落,好像连个暗送秋波的对象也没有,还不如他们仨呢。
日本很擅长拍这种“脱力系”电影,再推荐部”遇见极恶少年“。
最棒的是剧里所有人物都很有个性。
木村佳乃在里面演的木下是个沉默寡言的姑娘,什么都干不好,做护工自己受伤经常出错最后主动请辞,帮路人照相把相机脱手摔坏。
可是总是喜欢带上自己做的鱼浆卷去观察流浪老太太,然后回去在自己小小的榻榻米上用蜡笔画老太太。
她不听音乐,只有一卷雨声的磁带,在老实双放录音机上反复播放,她看了很多书,知道很冷僻的作家。
最后老太太被接走之后,她收回了老太太所有用废旧物品扎的玩具,摆了一屋子。
后来她给书店的小女孩画画 - 小女孩抱着熊宝宝,画出来的是,在绿色的背景下,一个大熊抱着小小的小女孩。
荒川良良也是朵奇葩。
在”危险姐姐“里就注意他了,演要高利贷的打手,可是后来喜欢上欠钱的伊东美关,他的气质真的很特殊,他来演剧中脱险的收集鬼玩偶和整人玩具的旧书店少爷很适合。
什么才是伟大的理想?
当总统,当企业家,当有钱人,当煤矿老板,当明星,记得初中看”一吻定情“的时候,剧中琴子去采访A班的好学生,问他们理想是什么,要上东大,要当总统,然后她又去F班采访,其中一个的理想是,要当榻榻米店的老板。
总统只有一个,企业家不好当,大部分人也只是老老实实工作赚钱结婚生子养家的平凡人,何必什么都要上纲上线,为什么不可以轻松点,如果考不了100分,那么70分也是可以的,如果当不了总统,当个麻辣烫店主也是可以的。
或者开个鬼屋。
这样的理想不酷嘛。
其实,如果现实点来看,也许不会那么的酷,因为脱离理想来说,鬼屋可以赚到钱么?
谁要来给你投资开鬼屋?
在现实面前开鬼屋的理想显得很不酷很单薄,可是开鬼屋是照男最终的理想,向着自己的理想奋斗的过程我觉得是件很酷的事情,不管结果如何。
哪怕是在当着绿化工的过程中,照男依然向着开鬼屋的梦想努力着,这本身就是件很酷的事。
而且他真的很专业,用很多道具和伪装自己的朋友穿上特质的染血的服装隐藏在桌子下,就是为了吓朋友一下。
在别人眼里照男也许是废柴一枚,怪胎一个,可是我觉得他比所谓的公务员大企业家都有型的多,因为他很特别。
男2是个只想当好人的老好人,不懂得拒绝,帮一位医院的阿姨修播放器引得阿姨泪流满面因为”没有人帮老女人修播放器的,因为得不到任何好处“,后来默默的爱上同样脱线的木下,并把她介绍给了照男,从此她就在照男的旧书店帮忙,于是照男也把她当作了自己的”太太“。
后来木下遇到了经常在店里出现的从事佛像修补工作的卷发男,并和他在了一起,从此两人可以一起放雨声的磁带,一起做鱼浆卷,并且玩画画接力。
后来的一点很可爱,照男画的骆驼,一个有着驼峰的鸟类,被她撕下来贴在上墙上。
真正可以走到一起的男人和女人,因为互相懂对方,因为有些事情说不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哪怕是怪癖好,在对方的眼里也都显得那么可爱,最温馨的事情,也许不是情人节在高级餐厅里跪下向你送上99朵玫瑰,而是和你一起烤鱼浆卷。
最后,奈良真的很美,很治愈,因为有好多佛寺和不怕人的小鹿。
/
我刚刚写完了短评,大概就是说了感受,很长很慢,没开始没结局的。
其实并不懂他的故事到底在讲什么。
后来补充的时候,看到了标签了,全然大丈夫。
好像有一点明白了,很高兴,毕竟还是希望自己看懂的。
《全然大丈夫》是肯定句,和我常常在日剧中听到的大丈夫问句不一样。
我相信,我支持,作者的观点的话,就要阐释这个核心词的内涵,重点说它有什么意义。
我和主角们过着相似但不相同的生活,总是从点滴中看到自己,不是说做过同样的事情,出现过同样的场景,而是某种感受。
良良说,他从幼稚园开始就最讨厌别人说他幼稚。
但是,决定开始筹备鬼屋写企划案的时候,一匙一匙地吃白砂糖,以及去叔叔家汇报的时候,就算不看他的紧张,也能感觉到一种童趣,还是孩子的样子,幼稚这词太过与否定的话,那就是真挚吧!
活2-30年之后,自己有某种态度时,坚持它,就是像小孩子一样幼稚啊!
没有严谨和充分的理由!
人物的部分,不能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在现在这个时间一一说完,所以,先坑在这里---最后,就是时间在走啊,这样过着重复的生活又如何,这样过着自己梦寐的生活,这样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样打着酱油又如何,追求了一把文艺,最后还是回到了开始的地方又如何,理想失败了或者就是单纯的不想弄了又怎样啊!
看日剧,我看到了黑暗,但是,我还是对正面的东西更加影响深刻。
(这里的感悟,好像《家族的形式》里juri的麻麻说的欸·)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比如,又多生活的一天(不是说会中大奖啦)只要活着就有救!
(这个是友心人一个心理学作者说的)完全没有关系啊!
高晓松在奇葩说里讲,道理是这样的,根据正态曲线,95%的是在均值的三个标准差之内,就是普通,当然可以继续分,上中下几等。
除了这些,还有两个群体,右边的就是超级厉害的精英,2.5%,左边的就是额,必须浪费的?!
(好像不应该这样说)。
总之,那2.5%精英他们有聪明有美貌有钱,总是就是掌握了大部分,90%?
的智商颜值和财富。
其余的呢,不能说是浪费,因为这就是规律,社会一定,并且就是,以这样的比例而运转的。
我可能就是中间段的普通,可能是上等,或者中等,或者下等,甚至变成最左2.5%,时间的发展,我在这些层次中爬上爬下,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最右。
但是,我还是有存在的意义,以及重要的是,我有愿意这样活着的愿望,全世界也不用管我,我也不用管全世界,最后默默的go die。
所以,我在做什么样的傻事,当什么样的疯子,作甚么样的死,完全都没有关系啊!
对,完全都没有关系!
(看什么东西,都很容易带入,我和主角们成为了好朋友。。。
)他们,荒川良良 / 木村佳乃 / 冈田义德 / 田中直树 / 蟹江敬三 / 江口德子 ,都觉得完全没有关系啊!
我也是!
--三观纠正:以下-我喜欢完美,看到那些努力的,向上的,美好的事物,会希望自己也可以这样,然后发现,有些坚持,我无法做到,有些艰难,我无法克服,就会愈发觉得那些美好的更加难得而加深我的好感。
然而,我更喜欢不完美,也说不上是,更喜欢吧,如果可以无穷接近完美的话,我巴不得呢。
只不过,就站在欣赏,或者纯粹看官的角度上来说,不完美的,甚至是失败的,毁灭的,惨痛的,这种形容词和我离得更近,是对我这种“处于人生低谷,可能长期处于人生低谷”(呸呸呸,我会走出来的)的人来说,他们更加友好。
说不上有多不完美,多么可怜,多么悲惨,毕竟还没有像被嫌弃的松子的最后落幕那样子。
所以,也没有什么值得被谈论的。
现在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实,家家换成人人,也是一样的。
你我都捧着一本经--命运,它好像写了些什么东西,又无法看懂,和没写一样。
同样经历着悲喜,撇一眼你的命运好像阿拉伯文一样惊人,回头看看自己好像柬埔寨语一样的日子,想必你也体会过我像画画一样学习字符的痛,但是,不要难过啊,我和你一样还要早起晨读学发音啊!
好像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一句关于宽容的话,大概意思就是:长大了,经历多了,自然就会宽容,谅解。
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这种所谓的“脱力系”电影。
角色的骨子里充斥着日本人偏执、敏感、拘谨、谦卑的性格,而且是用戏谑和自我嘲讽的方式展现,让观众在莞尔一笑的过程中体味到这个东瀛民族的强大自信感。
讲的无非是几个拒绝成长的一事无成者故事,角度毫不新鲜,不过在刻画人物方面相当独到,演员的演绎让人印象深刻,犹如从漫画中跳脱出来似的,特别是那个最爱搞鬼吓人的角色。
几乎没有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全部都由三位主人公的无聊琐碎事串联,不过在细节方面却教人拍案叫绝:旧书店、鬼怪面具、夸张绘画、折断的手指、竹轮肉棒、米之歌等等。
相比之下,后半段故事没有前面那么精彩,也许是角色逐渐向现实靠拢所致,或许也暗含着不断明晰的电影主题:在残酷现实面前,所有孩子都得学会成长起来。
配乐和结尾都可圈可点,尤其是那个干净利索的结局,很有是枝裕和的风格。
完全没问题:温暖如春让我想想看,中国哪个演员可以和荒川良良一较高下,要论无厘头张达明和吴孟达都不成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荒川这么鸭蛋的脑袋,也没有那种浑然天成的受气包放空状态,影片中那些非常具有拍卖价值的恶作剧玩偶看起来十分之邪恶,这大都因为采用了荒川造型的缘故。
日本很擅长拍这种治愈系电影,单相思维,匪夷所思,手段果敢,极端强烈的无意识透露着意味深长,偶尔尴尬,发窘,纠结,偶尔会心一笑。
如果你甚至觉得悲哀,大概你是一名心理疾病严重、思想复杂、攻击性极强的人,请你远离我等脆弱的人类。
片中舒缓闲适的音乐让人感觉温暖如春,一切都以一种令人不觉得过分的尺度进行。
荒井并不理解亦不关心父亲的生活,毕竟30岁了却一事无成,生活围绕着幻觉般的“鬼屋”理想而陷入低谷,所以当一家人听到流浪的父亲和一个看起来有些呆呆的女子在沙滩边弹唱的大米之歌,会无所适从。
当然荒井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即便他如此擅长恶作剧,却无法主宰他内心对鬼怪的恐怖,这使想要以搭建鬼屋为职业的说法成为一句笑谈。
倘若以这样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又何尝不会顿觉失落。
“跟你儿子学学啊,英太郎,当你是个白痴时,生活会更有趣些。
”但是父亲还是被自己儿子卧室里面恐怖的玩意吓坏了,又或许更多的是迷惘,因为两代人太不一样了,兴趣,表达自己的方式,这些皆令他感到生活如此乏味,于是他将儿子送给自己的幕府模型黏贴成一种类似达利作品的模样,随后便伸开双臂,放松,延铁轨前行,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
片中的人物除了不同的台词,还有应景的反映之外,大都处于和英太郎相似的麻木状态,与周围的环境并无交流,甚至成为环境本身,这样的状态令影片更像是风光片,讲述一个平静但是怪异的故事,讲述一些平凡但并不止于平庸的人。
当老妇人在女子的蜡笔画中看到自己的时候,内心一定是充满了幸福的,这令她最后的时光充满了存在感,音乐适时响起,他们跳起怪异的舞蹈,这一切像是一种久违的仪式,久远得令人不适。
暗恋女子的木村后来在店中挑选了一套蜡笔,而非什么其他露骨的信物,荒川则不一样;街友将同胞的过世说成“更好的住处”;小女孩凝视着脸上有大片胎记的手工艺人不发一语,最终给了他一粒糖果;木村发现上了年纪的清洁人员在上班时喝酒,面对惶恐而俯身的员工,他闻了闻,盘腿而坐,放松地饮上一口,像两个朋友坐在一起;当荒川因为吓唬侄女而被姐姐削了一顿,亦曾小声嘀咕“怎么每个人都有心灵创伤啊。
”,后文也没有对这种情绪大肆渲染,只是任其成为他心中对他人世界的不解;暗恋木村的女同事虽然被一再敷衍,却并没未恶言相向或是采取报复,只是在发现他喜欢一个病人之后,说“还好,松了口气,原来你是喜欢女人的。
”;主管并未在女子几次因行动不协调而出事故后大发雷霆,而是平静地阐述事实,等待她自己做出选择;如何去展现年过半百的父亲陷入了爱河?
影片只是通过他寄来的明信片来进行猜测——这些都是对平凡人物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很遗憾,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急于表述自我,当然,也仰赖观众的配合。
“你的生活有经历些什么么?
”“我的生活?
”“是啊,有没有真正完成一件事,为此甘愿一直尝试,直到生命终结。
”“大概不是吧。
”“那就把他展现出来,然后你需要多少钱,我都会给你。
”在荒川用心写就的商业方案被否决之后,大伯并没有采取单纯撕掉方案的方式来打击他,而是将一把纸屑魔术般地化作一叠钞票撒了一桌,告诉他做事情应该像这样让他惊讶才可以,年轻人如果没有热情没有力量是无法发展的。
这段对话语重心长,每一个观众都应该能够了解个中深意,但影片并没有如励志片一样让一个庸才从此觉醒,反而促成了荒川的放弃,这也是更为接近真实的一面吧。
荒川并没有因此而抑郁,即便后来喜欢的人和别人搬去了奈良,他也没有悲观,而是像从前一样没心没肺,平淡,安宁,用这样的影像来表达宠辱不惊,用略有非现实的人物治愈现实生活中过得并不幸福的人,大概这就是善吧。
成功,从而拥有不一般的生活是每个人向往,但究竟有几个做到,《全然大丈夫》便是这样一部作品,温和,离奇,甚至有些无法不切实际,但是充满关怀与宽容,这是和国内电影人热衷的边缘人文之惨烈截然不同的观念。
如何真诚地表现关怀,如何客观地认识众生相,如何维护你作品中人物所剩无几的尊严,方法不是唯一的,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最后原本应该是情敌的三个男人挤在奈良的小屋里面,互相说话,天色晚了便躺下来,木村问起曾经在女子住处听到的那盘录了雨声的卡带,她便拿出来消解寂人的安然。
满屋手工艺品,此时亦多了庸才荒川一幅简笔画。
“谢谢你。
”“为什么?
”想了很久,却又说不清楚。
我今天所有的只有大米我煮的只有大米旁无他物没有味噌汤上面什么都未撒米饭,吃起来多么甜味道胜过嚼口香糖这是大米的力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这样的歌,但你一定不会忘记,欣赏这部电影的朋友。
2008.12.14
一看见荒木良々我就可乐,这几乎成了条件反射。
这次他的角色还真是让人囧的不行。
很有前途的一份职业,请用男儿血性坚持下去!
最初看简介还是相当期待的作品,希望能如《间宫兄弟》般淡然而别扭的生活中显出小人物们的人性的魅力。
可惜叙事过于散漫,三个主角之间互动也不够。
整片看下来,荒木良々就显得夺了其他二人的彩了。
相反其它登场的配角们却显得精致可爱,都有着十分讨巧的设定。
这一点,仿佛已经成为了日本生活片的常理。
偏零散的剧情,加上颇让人无语的无厘头长镜。
让人觉得始终片子的凝聚力不够,冲突与高潮也不明显。
总是不咸不淡的感觉,我也是断断续续才把片子坚持看到最后的。
(真是让人分外怀念《间宫兄弟》,回头再重温下好了~)贯穿片子的配乐清淡而悠长,仿若时光般缓缓流淌。
动听非凡,去官网可以听到。
http://zenzenok.jp/indexp.html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这样节奏舒缓、波澜不惊的电影,没有很完整的故事,没有精心设计的线索悬念,没有高潮,甚至结尾字幕都不期而至。
一如影片中琐碎而凌乱的生活,我们就在其中被潜移默化。
三个即将三十岁的大龄青年,三个在普遍价值观看来幼稚、窝囊、不独立的人。
呼啸而过的青春,追不回的岁月,三十岁是人觉醒的年龄。
黄磊在三十岁的时候拍了《似水年华》,向以前的自己告了别。
李志今年三十岁,他在生日前以三场巡演也给自己过去的30年画上了句号。
算命的说我三十岁结婚,如果那是真的,剩下三年多的时间我还可以用来做些什么。
宝说三十岁生日的时候给自己一台单反,我说我也一样,可在这样的形式之外,有着更多精神意义上可以立碑纪念的东西。
我试着想了一下自己三十岁时候的境遇和心态,可将来并没有那么容易想象和预测。
很多人对结尾照男和久信在奈良互相留影的镜头动容,而整部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照男戴着三眼头套正襟危坐,一边抽烟一边说,“我不是为了好玩才这么做的,其实,这是工作,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试验”。
是的,在缓慢平淡的生活中,你曾经积累了什么?
导演的幽默感串起了所有片段的情节,让你舍不得他们改变,因为你太想看他们继续出糗跟犯错,好让你笑得比刚才更大声一点,虽然有些桥段稍微有点夸张,但那都是不为过的玩笑。
谁叫在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世界里,天真是需要付出庞大的代价,特别是不知道怎么改变的人,只能对他会心的一笑,也许我们还需要他们的存在,扮演好他们的角色,来维持这极度不平衡的世界。
个人很喜欢爸爸寄回来的明信片,以及木下明理从一而终对绘画的喜爱,就某方面来说,那种执着,比什么都还要强大。
•类似于三木聪的《转转》,本片也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脱力系喜剧。
三个年近三十的迷惘男女,因为彼此的相遇而使人生发生了变化。
A 男 - 二手书店老板的儿子,好高鹜远,以自我为中心,像是技安(胖虎)一型的人物.但他却有一个坚定的梦想要开一个世界上最可怕的鬼屋。
B 男 - 和A男一起长大的换帖兄弟,有正常的工作,同事间的风评也不错,看起来是个有为的青年.但总是为了讨好别人而压抑了自己真正想法。
C 女 - 外型清秀,也很有自己的绘画天份.但却因手的不协调症而无法与社会及外界做良好的互动与沟通。
这类的电影都给我一个感觉,电影好像就是从生活中截取了一段呈现到观众面前,没有什么具体的情节(或者可以说是情节较淡)。
一个不像开端的开头,还有一个并非结局的结尾。
这样有一个好处,更容易贴近观众,更易让人明白剧中人的情感。
片中的喜剧也非爆笑,而是属于默默微笑那一类的,看完之后会有一种很有爱的感觉。
先来说说A男(他是本片最大的看点),一个年近三十的男人,房间里还摆满了吓人的模型和道具。
不时还要拍一些恶搞整人的录像,并以此为乐。
在朋友和同事眼中,他无疑是个怪胎。
这样的人也用梦想,就是要开一个世界上最可怕的鬼屋,还对朋友说:“我不是为了好玩才这么做的,其实,这是工作,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试验”。
之后,他向叔叔提了他的想法。
可叔叔的一句“你曾经从生活中积累了什么吗?
”却令他一时语塞。
的确,像很多成天说着自己梦想,遇难又会退缩抱怨的人,他也是成天说着自己编的恐怖故事,以为这就是在完成梦想,其实只是在麻痹自己,永远都在尝试,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成的事。
接着来说C女,她有手的不协调症,帮人拍照却因手抖而摔破了别人的相机,无法顺利的打开包装盒,不会做纸箱,甚至连按电梯按钮都会骨折。
这样的人注定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不能很好的与他人交流沟通。
看到这样的人,你不禁会想:她该是过着怎样的人生啊。
其实本片中她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因为认识了A男,继而又遇上了自己的心上人,并最终在一起。
不过此女有一个怪癖(在我看来),喜欢听雨。
她把雨声录下来,在房间里听。
有人说这是部三十岁以前应该看的片子。
这样的片子看多了会有上瘾的,不太在乎具体的情节,只是为了体味别人的生活。
这或许就是电影的好处吧,有人说:“自从有了电影,人生就增加了三倍。
”
讲真……日本喜剧真是一如既往的……晦涩啊……脑洞开的太大了……脱力系和小清新的中和……平淡,荒诞,简单,以及天然呆
电影充满着恶趣味
不太搞笑,有点温度,蛮好看
缓缓的电影
有些压抑的,呆萌的。看了大概1/3之后弃,原因完全是因为那些“恐怖的东西”我很不喜欢。不过对于没有看到相应的精华而感到有些可惜。
@2012-08-26 18:34:00
也是一部典型日式囧片。我就是因为这部电影学会了那句日语中的常用语,大丈夫。。。然后,我忽然领悟到,日式囧片的精髓就是日式天然呆。。
不是低俗的那种搞笑、而是很好的一部轻喜剧、平静而温馨的影片。淡淡的轻轻的在心里面敲响、或许这就是现代都市人所遗失的东西吧、追求一种心的共鸣。
它在说“就算这样也完全没问题哦!”——怪人的你会找到志趣相投的同类。总会有人和你一样慢不会催你。死气沉沉的你会有全新的生活。幼稚没用又怎么样?生活多不上不下卑微狼狈又怎么?生活怎样过都没有问题,全然大丈夫! (ps 那些荒川良良制造的恐怖桥段都是爆笑画面。木村佳乃演的讨人爱。)
中度脱力
最后大家都有所归属啊
果然我不适合这类型的,看得昏昏欲睡= =
靠特到內牛! 良良全然超越純情派!
脱力系小师弟
喜欢 静静听那雨声这个就是脱力系?
充满生活味的脱力冷笑话片
无聊人生的意义片段
呵呵呵。只好以此回应。「有时你要像傻B一样、才能轻松的生活。」这是电影的对白、它也是是电影的中心思想。
不是我想象中的脱力系。失望,无聊
很喜欢的电影,有些怪异的人物设置,却也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生活。荒川良良真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