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笨》作为新加坡有名的华人教育类电影,两部都有较高的评价。
我多年前看过《小孩不笨1》,后来没关注相关报道,竟不知道梁智强导演拍了《小孩不笨2》。
这次单位推荐看的电影是第二部,《小孩不笨2》既是第一部的延续,也是新的探索。
是延续,不单单因为导演和主要演员是一样的,也是因为展现的都是新加坡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是新的探索,是因为第二部更尖锐、父母子女、师生之间的矛盾更突出。
两个家庭,三个孩子。
出演第一部文福和国宾的两位小演员在第二部中继续演绎同班同学,不相似,却是真心为对方考虑的朋友。
汤姆是中产阶层的孩子,父母没时间关注孩子的声音,且不欣赏他电脑方面的才华;成才则是典型底层华人家庭的孩子,暴躁的单亲父亲只会动手管教孩子,导致孩子也只会暴力反抗,不会良好沟通。
两人在家人的不理解不赞同中差点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付出惨痛代价和明白家人的爱后,才幡然醒悟。
杰瑞则是笑点与泪点的主要提供者,被其他小孩骗要当爸爸了的片段很有趣,但也说明了很多父母在生理教育方面的逃避与隐晦。
后面杰瑞想花钱买父亲时间看他的演出那段真的很泪目。
电影的最后,跟绝大部分华语家庭类电影结局大团圆一样,本片结局孩子们和父母和解,学会了彼此表达爱,会沟通,会表达。
但真实的世界往往是付出惨痛经历后也不一定有机会重新来过,就像电影中成才父亲的死亡,生活中一旦错过,很多悔恨和遗憾是没有办法弥补的。
电影除了讨论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外,也呈现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文符老师就是这些问题的一个具象代表。
他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们买字典,利用课后时间给学生们补课,希望学生们能了解华文,是一个好老师吧?
其实不然,他的学生还是不爱学习华文,成绩也不高。
后来他与成才汤姆发生冲突,路遇成才偷东西被追赶,在其他老师的提醒下,慢慢找到了真正解决问题的“钥匙”,也就是非暴力沟通,教育的正确方式方法,非言语批评,而应该是鼓励与赞赏。
电影中汤姆被当众鞭打之后记者对各方人员的采访很值得思考,对于体罚学生,学生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校的态度、社会的态度各不相同,足见人们对于教育价值认知的偏颇与多元。
被成才汤姆当做兄弟的社会青年对他们的欺骗与敲诈,被他们抢金项链的阿嬷的原谅,都可见人性的良善与幽暗。
电影两首插曲和片尾曲的填词都是梁智强导演,从歌词中可见他对华人语系表达是非常熟悉的,整部电影也很中国。
教育的问题有地域差异,但更多的是共性问题。
希望看了这部电影的我们,能有所反思。
父母爱孩子、老师教学生的都需要方式方法,希望每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
还没看第一部,先看了第二部,那个晚上,掉的眼泪超乎了自己的想像,很感动。
JERRY说要500块买爸爸的一个小时.......还记得那个关于烂苹果的说法,切的坏的部分,还是一个好苹果,丢掉了,就完了...每个人都要有梦想...每个小孩里都有一个好小孩和坏小孩,唤醒心中的好小孩,孩子会带给你最好的...也许都是亚洲圈子,那些教育问题,很相似,所以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吧,试问我们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像TOM和JERRY那样,和父母有过那些冲突呢?
其实早看过这部片子的介绍,知道它有教育的意图。
当你知道某个影片想要宣扬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不会去看的,除非为了宣泄而故意寻找某类题材的影音文字。
我们顽固地认为,我们明白道理,我们已不需要别人的说教了。
表姐过来,想起她曾述说小孩的令人头痛,就介绍她看,顺便自己也看了。
有些场面还是挺真实的,一些对白也很感人,虽然有些直白说教,却说出了我们以为自己也能说的话。
就在只以为是部告诉大人怎么教小孩的电影的时候,听到校长说了这么句:“You are no finished when you lose ,you're finished when you quit.”一部电影可能只为某个人群所创作和喜欢,可是一部现实的电影从来都不会是只对某个人群有用。
每个人都可以从任何一部电影中看到自己可以要的东西。
不是吗?
当电影里问“你最近一次表扬别人是在什么时候,你最近一次被人表扬是在什么时候”,当电影里说“每个人都有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当电影里说“你爸爸太爱你,太不会爱你”,我们还只把它看成一部家教电影么?
小孩不笨,会在不知道的情形下自然地寻找表达爱的方式;那么自诩明白这么多道理的我们呢?
反应家庭现实生活的一部电影,爸爸妈妈老师学校都以自认为正确地方式去爱孩子管教孩子,而没有真正积极地去倾听他们的需求与他们沟通。
想起《正面管教》一书写到,我们到底从哪里得来的错误观念要使孩子变得更好,首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当我们被当众羞辱,指责,否定,排斥,我们当时是否会想到改过自新,让自己变得更好?
250年过去了,卢梭的尊重儿童理念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体会。
我们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有了这把钥匙就容易沟通。
友善关心尊重是根本,如果只是一味指责,羞辱或说教,孩子心理充满敌意,无法与我们合作很多品行不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被当成烂苹果丢掉了。
但如果孩子们真的是烂苹果,我们是他们的家长,老师,有没有想过,是谁让他们烂的?
比喻绝妙。
1、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
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
2、大人们讲了那么多话,为什么就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3、如果我们真的是烂苹果,你是我们的老师,你有没有想过,是谁让我们烂的?
4、我们普通文艺班的做什么好事都是坏事,快捷班的做什么坏事都是好事。
5、最后一次称赞孩子是什么时候?
6、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
7、你只是演一朵花,干嘛需要这么多人来。
喂,我家里的人都很支持我的诶。
8、你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有什么事情,对你也骂,不对你也骂,你看啦,好孩子被你骂得变流氓。
这下糟了,打抢啊。
9、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孩子只要有讲他,有打他,有骂他,就是管教他,可是我们错了。
10、田螺生子为子死。
你爸爸太爱你了,可是,他太不会爱你。
11、你为什么把苹果丢掉,因为它烂了。
唉,你把烂的切掉就还是一个好苹果,你把它丢掉了,就没了。
12、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就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就好像我,我从小被人打到大,从来没有人关心我,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
13、如果,你想打架的话,你就要打到全世界去,I love you14、我一出世,还是婴孩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梦想,我梦想,爸爸妈妈终于来看我的演出了,我真的很高兴,更高兴的是,他们已经找到了郝老师说的那把钥匙,其实这把钥匙,一直都在大家的身上,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鼓励和称赞下,跌倒了又爬起来,当时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也不知什么时候,称赞和鼓励的话,在我们长大后就渐渐变了,门也关了,多鼓励人家,多称赞人家,多看人家的优点,真的就那么难么,其实大人和小孩都需要获得人家的称赞,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总是那么吝啬呢,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有句话说得好,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
14、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你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或者是你的一个动作和一个表情,已经改变很多事情,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
15、苹果烂了,把它切掉它还是一个好苹果,你把它丢掉了就没有了。
你看,丢掉了,就完了。
16、 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17、孩子只会应,嗯啊哦,18、学谦:不管我做什么,你们都觉得不好;不管我做得多好,你们都觉得不够!
19、看郝老师在符老师批评华文考10分的学生后孩子如何接话“现在的孩子真的很难管教。
他们的门,已经关了”。
“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有了这把钥匙就容易沟通。
学会鼓励,赞扬学生和朋友。
20、在每一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
有句话说得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成才再也不是烂苹果,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
21、不管是25分进步到30分,只要有进步就是一份努力。
22、成才的爸爸:一个从小被人打到大,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他,所以他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
你同意老师公开鞭打学生吗?
不同意1. 以暴制暴,学生会模仿老师,以后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事情2. 伤害学生的人权,自尊心妈妈只会骂我逼我?
插曲《一生绝望》我们肆无忌惮 我们成群结党我们目无尊长 对什么事都不满看着我们的成长 只会制造麻烦我们就是一无是处你又能怎样我们don’t give a damn那看不起的眼光我们什么都不是 我们什么都不管我们之间为什么会渐渐地没有语言我们之间有道墙学校老师束手无策 父母臭骂我们不会想这个社会的标准已经超出了我们这年纪的有限想象只认定会读书就一定是好孩子的榜样别以为看不起我们 就告诉自己比人家强有多少人关心我们为何会走错迷失方向又有谁会替我们想想苹果为何变烂(学校称这些学生为“烂苹果”)其实我们也曾努力要争取所有人的称赞扪心自问你们究竟给了我们多少希望(副歌)泪水已经流干,前途也很渺茫迷失的灵魂,我们应该怎么办惩罚我们就是堂皇的协助成长然后让我们一生绝望有些人幸运天生没有战场我们一出世就是自己孤军作战站在十字路口的风雨中呐喊不要让我们一生绝望
《小孩不笨》作为新加坡有名的华人教育类电影,两部都有较高的评价。
我多年前看过《小孩不笨1》,后来没关注相关报道,竟不知道梁智强导演拍了《小孩不笨2》。
这次单位推荐看的电影是第二部,《小孩不笨2》既是第一部的延续,也是新的探索。
是延续,不单单因为导演和主要演员是一样的,也是因为展现的都是新加坡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是新的探索,是因为第二部更尖锐、父母子女、师生之间的矛盾更突出。
两个家庭,三个孩子。
出演第一部文福和国宾的两位小演员在第二部中继续演绎同班同学,不相似,却是真心为对方考虑的朋友。
汤姆是中产阶层的孩子,父母没时间关注孩子的声音,且不欣赏他电脑方面的才华;成才则是典型底层华人家庭的孩子,暴躁的单亲父亲只会动手管教孩子,导致孩子也只会暴力反抗,不会良好沟通。
两人在家人的不理解不赞同中差点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付出惨痛代价和明白家人的爱后,才幡然醒悟。
杰瑞则是笑点与泪点的主要提供者,被其他小孩骗要当爸爸了的片段很有趣,但也说明了很多父母在生理教育方面的逃避与隐晦。
后面杰瑞想花钱买父亲时间看他的演出那段真的很泪目。
电影的最后,跟绝大部分华语家庭类电影结局大团圆一样,本片结局孩子们和父母和解,学会了彼此表达爱,会沟通,会表达。
但真实的世界往往是付出惨痛经历后也不一定有机会重新来过,就像电影中成才父亲的死亡,生活中一旦错过,很多悔恨和遗憾是没有办法弥补的。
电影除了讨论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外,也呈现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文符老师就是这些问题的一个具象代表。
他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们买字典,利用课后时间给学生们补课,希望学生们能了解华文,是一个好老师吧?
其实不然,他的学生还是不爱学习华文,成绩也不高。
后来他与成才汤姆发生冲突,路遇成才偷东西被追赶,在其他老师的提醒下,慢慢找到了真正解决问题的“钥匙”,也就是非暴力沟通,教育的正确方式方法,非言语批评,而应该是鼓励与赞赏。
电影中汤姆被当众鞭打之后记者对各方人员的采访很值得思考,对于体罚学生,学生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校的态度、社会的态度各不相同,足见人们对于教育价值认知的偏颇与多元。
被成才汤姆当做兄弟的社会青年对他们的欺骗与敲诈,被他们抢金项链的阿嬷的原谅,都可见人性的良善与幽暗。
电影两首插曲和片尾曲的填词都是梁智强导演,从歌词中可见他对华人语系表达是非常熟悉的,整部电影也很中国。
教育的问题有地域差异,但更多的是共性问题。
希望看了这部电影的我们,能有所反思。
父母爱孩子、老师教学生的都需要方式方法,希望每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
人长大后,不再容易被煽情的电影和电视剧所吸引,泪水也变得越来越奢侈。
我们看到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现实,也越来越不轻易相信电影中的情节。
可是《小孩不笨2》打破了我一贯的常规。
记忆中,我并不是第一次这部电影。
至少也有两遍、或者三遍了吧。
可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而短暂的,我只记得小孩子要用钱换父母一个小时,其余的也忘记的差不多了。
我以为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煽情,容易被电影的拉着走,可是这一次,我真的心心服服地被它拉着走。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天使,在幼年时,父母因为孩子的可爱和听话而对孩子百家称赞,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都给予孩子。
孩子逐渐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看法,逐渐在这个世界上形成自己的自我价值,可此时,父母却不如从前一样了。
他们以为孩子变了,以为孩子变坏了,变得不听话了。
在孩子逐渐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父母不停在身旁阻挠。
他们把自己认为应该的路指好给孩子,认为孩子只要是这样做就是乖巧、听话的好孩子。
好的成绩、好的朋友、好的行为......只要孩子与他们所认为的价值观不一致,他们就采取制止,责骂、甚至是殴打。
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看来,都是如此的自然和顺畅。
“我已经管教我的孩子到无可管教的地步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你真的给予你的孩子一切他们所需了吗?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认为自己为孩子已经倾尽所能。
可看看你们的孩子,他们还是你们心目中那个小天使吗?
他们是不是已经变质了?
“为什么我倾尽全力,还是没能把孩子教好呢?
”是的,为什么呢?
因为你所有的给予,都是你一厢情愿的。
孩子真正所需要的,你没有看到。
孩子想要爱,你却用一大把的金钱打发他们。
孩子想要自由,你却用更多的限制束缚着他们。
孩子想要理解,你却用辱骂和殴打教训他们。
孩子所真正需要的,你什么都没有给予。
就像电影里成才的父亲,其实他很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愿意为他付出自己的生命。
可是他却不懂得把这份爱传递给他的孩子。
他教育孩子的方式只有两种——“辱骂”和“殴打”。
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电影的最后,他用自责地告诉校长,自己从小就在别人的殴打中成长,从来也没有感受过爱,也不懂得怎样去爱人。
所以在对待成才的时候,他唯有打。
我可以感受到他有多爱多爱自己的儿子,在看到成才被别人群打的时候,他拖着自己半残废的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抱着那一群殴打他儿子的人。
只要孩子安好,他怎样也无所谓了。
看到那一幕,我的泪水再次流下来了(第一次是看到孩子因为想要借父亲一个小时,铤而走险去偷钱,却被父亲误会的那一幕)。
一个不懂怎样表达爱的父亲,最后用自己的生命去传递爱的定义。
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同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我真心希望父母能在这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把真实的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能够在爱和称赞中成长。
也许你的孩子并不能成为伟人,但他一定是一个懂得爱你,爱别人和爱这个社会的人。
这样的孩子,其实已经是最好的孩子了。
1、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
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
2、大人们讲了那么多话,为什么就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3、如果我们真的是烂苹果,你是我们的老师,你有没有想过,是谁让我们烂的?
4、我们普通文艺班的做什么好事都是坏事,快捷班的做什么坏事都是好事。
5、最后一次称赞孩子是什么时候?
6、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
7、你只是演一朵花,干嘛需要这么多人来。
喂,我家里的人都很支持我的诶。
8、你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有什么事情,对你也骂,不对你也骂,你看啦,好孩子被你骂得变流氓。
这下糟了,打抢啊。
9、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孩子只要有讲他,有打他,有骂他,就是管教他,可是我们错了。
10、田螺生子为子死。
你爸爸太爱你了,可是,他太不会爱你。
11、你为什么把苹果丢掉,因为它烂了。
唉,你把烂的切掉就还是一个好苹果,你把它丢掉了,就没了。
12、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就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就好像我,我从小被人打到大,从来没有人关心我,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
13、如果,你想打架的话,你就要打到全世界去,I love you14、我一出世,还是婴孩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梦想,我梦想,爸爸妈妈终于来看我的演出了,我真的很高兴,更高兴的是,他们已经找到了郝老师说的那把钥匙,其实这把钥匙,一直都在大家的身上,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鼓励和称赞下,跌倒了又爬起来,当时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也不知什么时候,称赞和鼓励的话,在我们长大后就渐渐变了,门也关了,多鼓励人家,多称赞人家,多看人家的优点,真的就那么难么,其实大人和小孩都需要获得人家的称赞,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总是那么吝啬呢,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有句话说得好,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
14、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你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或者是你的一个动作和一个表情,已经改变很多事情,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
在片头字幕闪现的那一刻,我没有丝毫意识到,这是一部那么童真又残酷,明媚又压抑的电影。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最珍贵的部分,在于他完全让我带入了孩子的视角。
当我成为Jerry,成为Tom,成为成才,我完完全全的理解并感同身受着。
于是我不再是一个大人,那些大人世界的无关紧要在这一刻,是难以承受的沉重。
或许正是因为我这个年纪,25岁。
进入职场后承受着家长一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
同时又是一个孩子,为着和父母讲不通而烦恼。
我同时感受着,孩子是弱势群体,倔强又脆弱,不需要多大的动作就能轻易毁灭他们。
父母也并不是强势群体,总是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两难境地,怎么做都是错。
可是,大人既然是大人,就要比孩子有更多的担当。
那些令人绝望的瞬间,不该留给冲动且易处事决绝的孩子。
“有些人幸运天生没有战场,我们一出世就是自己孤军作战。
现在十字路口的风雨中呐喊,不要让我们一生绝望。
”失望是一次次的尝试沟通却被强硬的打断并灌输。
失望是怎么做都是错,取得成就后的兴高采烈被一盆满不在乎的冷水浇灭。
失望是原本的心意和想付出的关怀被曲解又无力辩白。
这么多的失望,终于死死堵上了那扇门。
门内的人,犹如困兽撞的遍体鳞伤,门外的人,徒劳的施为直至精疲力竭。
这部电影的结局,团圆完满。
可我总是忍不住去想,如果不是电影呢,谁来给这些小孩一个完美结局。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一件牵动万人心的问题,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永远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话题,教育学家也是前赴后继地来探讨应该如何教育,如何让教育的效果更好。
然而尽管人类用如此多的时间如此多的精力对教育投入了那么多的研究和思考,换来的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的教育,中国现在饱受诟病的教育体制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而据说的美国反思自由教育体制似乎也可以成为一个例证,而原因是为何呢?
在我看来,原因就在于:教育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复杂度。
如今社会又在发生着急遽的变化,处在其中的人类也是复杂得超乎我们的想象,早在1720牛顿就说过:“我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道,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
”而如今社会已经发展到21世纪,“相对论”已经大行其道的时代了,人类该有多疯狂怕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教与学的主体(老师、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学与教原理》),和其所处的环境(现代社会)都是复杂度极高的,这也就要求我们面对教育时应该睁开第三只眼睛——不要再用原来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误以为简单的教育。
而我对于《小孩不笨2》的批判恰好就在于它给教育简单化了,仅仅睁开了两只眼睛。
或许有人会反对说:“《小孩不笨2》怎么就简单化教育了?
它用小孩的视角去看待教育难道不是新的视角,怎么还是两只眼睛?
”下面我就结合电影中的一些内容和我自己的一点看法来说明一下我的论证过程。
在我看来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教育思想,主要就是通过两句话表达的:一句是郝老师对符老师说的那段话:现在的孩子已经越来越不好管教了,他们的门已经关了。
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
就是这把钥匙了,有了这把钥匙,就容易沟通了。
另一句就是Tom的妈妈说的: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教不会的父母。
先说第一句:其实乍听之下我们会感觉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很好地表达了我们认为的当代教育应该有的理念,实则不然,其原因就在于老师拿到的那把钥匙既可能是通向天堂的钥匙,也可能是通向地狱的钥匙,绝不仅仅是打开沟通之门的那把钥匙。
其对于那些犯错知改的孩子来说,这是避免心灵伤害留下终生印记的绝好方法,也是完善他们人格的良好途径,也就是所谓通向天堂的钥匙。
而对于那些犯错不知改的孩子,我真无法想象它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老师总是弱化他们的缺点,抓住他们的优点,进行赞扬式教育,而得到的只是所谓的沟通,放掉的却有可能是罪恶的种子,而这就是通向地狱的钥匙。
记得电影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
事实也正是这样,但问题在于:我们怎么样才能唤醒好孩子呢?
当我们用这种只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就真得能给好孩子唤出来吗?
如果这个世界都是犯错知改的孩子的话,这点当然没有疑问,但这世界的孩子难道都是犯错知改的孩子吗?
怕不尽然吧。
况且我们用这种教育方式对那些犯错知改的孩子也会形成恶劣影响:做得好的可以得到夸奖,不好的也可以得到夸奖,我为何还要辛苦做好呢?
而更深层的原因又在于教育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工程,其具有公正性,公平性,我们不能允许牺牲一部分人,而成全另一部分人(但另一部分人还是有可能因为受到影响而成全不了)。
英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洛克就在《教育漫话》中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所以我们应当谨慎再谨慎,再不可将孩子都看犯错知改的孩子,仅用赞扬式的方法来教育绝不可成功。
一言以蔽之,电影中的孩子都选择了本质上是犯错知改但不被理解的好孩子,忽略了另一部分本质上不是这样的孩子,从而导致教育主体的单一化,对教育的简单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片面的认识。
而对于视角不新的问题也正是在于它仅仅将视角选在了一群本质上是犯错知改的好孩子身上,忽略了另一群孩子——而这正是第三只眼睛的所在。
再说第二句“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教不会的父母”的问题,很显然它跟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如出一辙。
这些话具体出自那些教育人士之口我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完美主义教育观的典型性口号。
而就这种教育理念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
比如2007年6月的《教育学报》第三期就刊登了一篇这样的论文《教育的万能和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
该文从各个层面对这种教育观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有一个论断很值得特别提出,就是“(这种教育观)把学生推向了一种未知之路,导致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
”并进一步解释说:“完美主义教育观有一个惊人的理论前提,即学生一切皆好,学生都有成为道德个体的必然趋势,如果这个过程出了偏差,则是教育者出了问题。
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教育哲学观,在现实实践中早已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这种教育观点实际上把学生推到了一条无法确定的道路。
任其自然发展,学生可能成为品学皆优的个体,也可能成为品质败坏、不学无术的个体。
但在完美主义教育观中,前者是个体应该的发展结果,而后者则是教师无能的表现。
而对于教育者的责任认定原则,给予了学生强烈的负面责任意识,即任何时候学生都没有责任,学生出了问题实际上不是学生的原因,而是教育者的原因,是教育者的教育无能。
正是学生责任的绝对免除,从而导致了当前我国学生严重的道德问题和行为规范问题。
而同时,教育者却被剥夺了必要的强制教育权力,引起我国部分学校隐性纪律失控,最终,学生是牺牲品,而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不折不扣的替罪羊。
”由此我们已经可看到,教育中的学生并非都是好的学生,孩子也并非都是好孩子,他们之中一部分无法成为好学生(孩子)并不全是教育者(父母)的错误,他们自身也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应该看出教育中还是应当有必要的惩罚措施的,不能一味地迁就缺点,迁就学生。
正如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所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我想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不过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再回到电影上的时候,上面的老师父母的说法又都成了恰如真理似的结论了,其实原因很简单——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电影中出现的孩子都在本质上是好孩子,他们的错误都是在很巧合很误会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且都不可避免地关系到老师父母的失误或者错误——这些正是上面分析中那些好的情况。
所以在我们看的时候应该跳出电影情节的圈子从这些理念的本质上看问题。
当然也不可否认一点,电影在教育探索上还是很有意义的,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对于一些有问题的老师和父母还是有些教益的,但前提是那些问题很大的父母老师的孩子或学生在本质上都有成为一个道德个体的趋势,如若没有恐怕就无利反害了。
总之教育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问题,没有永远正确的答案,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人类存在,它必将作为一个无法正确解答的问题而存在,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它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所以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还将很漫长,而且能做的恐怕就是一直思考、反思、完善了。
最后还是要表达一下对该片的敬意,因为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部关注教育的电影,它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给我们发现了很多可以思考的问题。
它是优秀的,也将是经典的。
我正在看《小孩不笨》,里面一个男孩子以为和女孩子牵牵手、亲亲嘴就会大肚子结果这个单纯的小男孩就想尽一切办法去要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并对小女孩信誓旦旦地说“我会对你负责的!
”还带小女孩去医院堕胎,结果闹出了大笑话。
笑归笑,此刻,世界上只有他才是真正的男人。
教育心理学课上老师放的。三星半,制作得太糙了,我还以为是八九十年代的电影,结果竟然是06年的,中文老师、三位家长的形象塑造得太极端,显得很假,完全没有代入感,好在笑果还可以,不然真要低头玩手机了。
第第搞大小朋友肚子很搞笑。中国怎么就拍不出这样的片子呢烂苹果切掉还是好苹果,扔掉就没了FAMILY就是父亲母亲我爱你。
小孩的生活~~~很生动~~~
将比较俗的套路拍得挺吸引人的,让人投入,不错。父母都爱孩子,怎么表达爱,怎么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我们之间有道墙。
好煽情啊好煽情……眼泪哗哗的
每个小孩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那个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自己表现出来。
和第一部相比多少有些刻意
一般。
是大多数华人家庭都会经历的痛。不同意“太爱你,太不会爱你”这句话,根本就是父母没有爱和不会爱,才一步步把孩子逼上绝路
这部电影最主要讲的是两个孩子有不同的家庭,一个是爸妈每天都很忙根本没时间去管孩子;另一个的爸爸很普通,他不懂得怎么和他的孩子交流,所以很多时候不管孩子做什么他只会用骂或者打的形式来解决。最终两个孩子都走上了歧途。
周Sir暂时没有评论什么。
这是我最近看的最喜欢的一部片子。大赞~~
夸张的演技和极端的例子,果然适合在校园里作为教育片播放。没有“哭成一片”的感动。
孩子再小,都是有独立的人格与自己的性格的,与其说是我们看着孩子长大,倒不如说孩子就是看着我们长大的。梁智强再度倾情自编自导自演,厉害啊!这部电影还是我的小学老师家长会上推荐看的呢,可以说我的老师也很值得点赞!
那句“你爸爸非常爱你,你爸爸不知道如何爱你”让我泪奔~~
喜剧的氛围却实实在在讲的一手好道理,3年前在动车上看哭了,今天看前半段却觉得如此矫情中二与墨迹,但是看到后面还是不争气的又看哭了,奶奶好评,符老师好评,剧中各种伏笔铺垫的太棒。4星
心理学课上看的……
家长也太夸张了实在
2比起1差了很多,最大的优点是立意本身——该怎样成为父母,怎样对待自己的小孩。想想06年,so lame, cool meh...亲身体验着土掉渣的local潮人语汇真是令人掩面.....不过从1到2,看到两个男孩从小朋友抽条成白衬衫少年,居然变帅了,欣慰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