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给我一种村上村树小说的感觉。
流畅、自然,带着一点孤独,带着一点寂寥,带着一点未知和迷茫。
像一个迷了路的孩子。
-刚刚和妈妈打完电话,妈妈告诉我,前两天去的美容院里,帮她做美容的一个女孩子,和我一样二十岁,原本在哈尔滨读大学,这个学期没有去上学,到了美容院里工作。
妈妈问她为什么不去上学。
女孩说觉得没有意思,感觉每天都在混日子,还不如出来工作。
妈妈说,以后有的是时间工作,混日子的时间就这么几年,还不好好珍惜一下。
妈妈感叹着说着这些话,她说如果我是这孩子的妈妈,一定会觉得崩溃的。
我想要赞同女孩子的话语就堵在了喉咙里。
-高中的时候,班里一个男生,突然有一天回了家,只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大考来一趟学校,在家里自己看书,没有老师,没有辅导班,却从中游到了年段第一。
这样大半年后,到了高三下学期,男生离家出走了,毕业考试没有参加,也失去了那一年高考的机会。
后来听到那个男孩的消息,是在高考后几天。
据说是在一个餐馆里端盘子,觉得学习太容易,太没有意思,于是跑去了工作。
当时妈妈听到这件事情也是这句话:以后有的是时间端盘子,何必呢。
-原本以为的青春,是荷尔蒙旺盛的小说式生活,有着一个暗恋的男孩,纯粹的喜欢,却像是偷情似的刺激美妙。
那个人或许也喜欢我,或许不是,但我会为了他而每天辗转反侧,被他表情中每一个细微的弧度牵动自己的全部心神,为了他茶饭不思,或者是为了他奋发图强。
原本以为的大学,是没有了禁锢之后的自由解放。
想干嘛干嘛,既可以几天几天宅在寝室里和一帮子网上的哥们热火朝天地打着游戏,也可以约一帮子帅哥靓女挫男丑女一起没日没夜地喝酒、唱歌、疯玩,然后在考试前一周悬梁刺股,打了鸡血似的一起举着手电筒学习。
现实却是全然差强人意的走向。
所有的兴奋、忐忑,所有的热血、刺激都没有如同意料之中地发生。
从开始到现在,贯穿全程的,只有平淡到了极点的苍白。
青春是大堆大堆做不完的习题,大学,是大把大把奉献给手机和电脑的时间。
偶尔一抬头,是长时间低头后颈椎的咯咯作响,是长时间注视着屏幕的视线发白。
班队课上,团支书一个人在台上像是一个独角戏演员一般卖力而尴尬地表演着,在检查人员的注视下硬着头皮和台下互动,收获的,却是一大片一大片对着自己的头顶心,响应的声音寥寥无几,衬得教室里更加安静。
曾经小学、中学老师无数次期待过、无数次镇压想要得到的安静,终于在大学达到了。
却附带着一份让人不知所措的悲哀。
很多次下课时一抬头,会有一种分不清身处何时何地的茫然感,在寂静中环视一圈,讲台上的老师也好,座位上一排排散落的同学也好,都是同样一副疲惫而冷漠的神情,专注却又有些烦躁地盯着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屏幕,偶尔耳中会传进后排男生的话语,是一连串让人厌恶的脏话和低咒骂声。
有些时候,我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我们都是一样的,有着同样苍白无比的面容,同样贫瘠荒芜的内心。
梦想或许有,目标或许也有,但很多时候,像是悬在天空里的那一轮太阳,远远地,看一眼,人就会低下头去;还有一些时候,像是火堆中最后一点火星子,闪了一下,然后就熄灭了。
很多人开始承认自己的平常,开始反驳对普通的苛责,歌颂平庸的伟大。
但我却时常觉得,这与庸碌是不同的。
大多数的我们,受制于天赋,终其一生,或许都只能在一个地方,在一个领域,在一个圈子里,做着那个固定不变的人。
有一天,掉入了人海,就再也照不出来但这似乎不是借口,惫懒而徒劳地停留在原地、无所事事消磨着每一寸光阴的借口。
活着的每一刻,似乎都和死去没有什么区别。
-不止一次地感受到束缚和桎梏。
不止一次地在长时间地节食后,自暴自弃一般暴饮暴食,然后看着体重秤上飞涨的数字,自怨自艾或者索性麻木。
不止一次地在夜晚奔跑或者骑行,带着一点负气似的用力和冲动,仿佛是在和谁较劲又仿佛是在发泄着什么。
影片的最后看到高架桥,听着耳机里一句接着一句的对白,看着高架桥上的车水马龙,眼睛在不自觉地寻找着车流之中的主角,心里浮上不自觉地焦躁。
车辆熄火的时候,女主突然爆发的情绪,一开始觉得格外突兀,回想起来,却仿佛是融入那一刻的自己的情感。
蓦地感受到那种累积的情绪,从一开始高架桥的出现就开始的不耐和焦躁,那种不安,那种熟悉的束缚感。
其实从一开始主角抱着那只装着鸟儿的纸盒上捷运,从那只鹦鹉飞走、然后彻底离开就应该感觉到的。
那种出于对既有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可奈何,那种对一些憧憬的求而不得甚至是到最后连幻想都不复存在。
是对庸碌的人生的不满和无可奈何。
一天又一天的日子过去,一天又一天的浑浑噩噩,想要挣脱,却又不得其法,像每一个被困在现实中的我们,像一只被禁锢在笼子里的鸟。
想要愤怒地、用力地去冲撞笼子的铁丝,想要彻底逃离这一切,却又因为在乎自己华丽的羽毛而始终停留在想象的阶段,永远不去付诸实际。
是对现实的愤怒和不甘,又何尝不是对屈从于这个现实的、怂包的自己。
华语片不会让你失望的台湾电影第一次 更是黄熙第一次 将无法名状的孤独 甚至孤独的原因 说清道明不知道侯孝贤发了多少力 林强一如既往的入骨扎心 偶尔手持的心机和空镜头 高架桥和捷运进出的站台 表达本不会说话的景物内心的情绪 喜欢孤独的人 在寻找强尼的故事里 变的并不矫情 每一个孤独的人 每一个享受孤独的人 都有一段隐匿在心里的亲密关系 每一个浸淫在孤独中的灵魂 都是享受对苍茫世界的逃避 可更贱的是 车子会抛锚 疯狂奔跑的汗珠会粘腻 鹦鹉会飞出去 生活 还是会继续没有错 我是很喜欢听讲外国名字的台湾口音
写在最前面:First志愿者是蠢吗?
跟我们说迟15分钟放映 等我们回来却已经开场了 错过不知几分钟的片头 心底一百万句的草泥马奔腾..感触不是没有..经过前面漫长的铺垫 当导演真正开始阐述自己想讲的东西之后 我承认确实受到冲击..那种感觉 可能涉及到每个人 多少都会反思自身吧..而且隧道等等许多镜头确实很令人触动..再加上林强的配乐真的恰到好处 才得以构成如此质量上乘的作品..但却又觉得是不是台湾片儿的未来就局限于此了..我鸦说还是有很多台湾新导演导出不一样儿风格儿的电影 也都很棒的.. 可惜我都没看过..其实 侯孝贤一监制 是不是任sei导也都是 台湾猴学院派(我自创的名字)风格儿了..可惜杨德昌真的死的太早..就像几乎每次看侯孝贤的电影我都会想到的那样儿 如果是杨德昌活着 侯孝贤挂掉 一切都会不一样儿..相信如果是杨德昌带出来的台湾羊学院派(也是我自创的)肯定会有更丰富的视角和故事出现..说这些 其实是因为看的时候太难受..首先..本片中导演所展现的风格 千篇一律了..而且又特别的侯孝贤..换句话说 你没有什么新东西 非常失望..而且侯孝贤的剧情一直那么烂 你学的真好 学到了精髓..其次..你一个班底强大成这样儿的片儿也好意思投First 你要脸吗?
你们一群说好要支持和鼓励那些无路可走的导演的评委你们选这样儿的片儿入围 你们要脸吗?
再次..观众蠢..一入场我就被震撼到了.. 座满成这样儿凭什么啊..一个个看的时候打哈欠换姿势玩儿手机抖腿讲话踢凳子成那样儿..看完又开始夸真有《一一 《最好的时光 的风格儿了..你们有病吧?
贴个屁啊?
像你妹啊?
翔吃多撑坏了脑子吧?
问的都是什么鬼问题?
没技术含量你可以闭嘴啊..唯一一个有点儿技术含量的 也就是问“立交桥的戏怎么拍的 吧?
你们丢不丢人啊 还问柯宇纶什么的?
没人问张国柱高捷黄韵玲吗?
还有你们一脸痴汉相儿的跪舔侯孝贤的样子真让人发指..最后..侯孝贤除了《悲情城市 我真的都看不上.. 欢迎猴粉儿来骂..导演功力挺好 希望你拍出不一样儿的东西来..侯孝贤就一个 跟邓丽君火是差不多的道理 请做你自己的包美圣..
正巧在开幕式那天看到这部影片。
剧组也来到现场,可惜剧组的分享是在影前而不是影后。
很难得。
因为作为一位新晋导演,可以用这样的手法和题材去做一部电影。
这是不容易的。
因为大部分讲“一个故事”的电影,很多连故事都讲不好。
但是这部电影看起来不是讲一个故事,却是在以一种高级的方式在讲台北巷子里的普通人。
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普通人在生活日常中的压抑和爆发。
它或许是说,对于很多的平常百姓而言,他们的故事也那么好看到以全篇累牍的方式去讲述,但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却依然有着耐人寻味之处。
这便是生活中的小故事,小苗头。
你能从那一瞥中领略背后的悲欢离合。
所以电影里的人物,谁都没有以撕心裂肺的形式出现,那些撕心裂肺的人也都以活着的人的回忆的方式存在。
这份隐忍背后,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而这正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我很高兴在这部电影里,明确地感知到侯孝贤先生的监制的作用。
我相信他和年轻导演的讨论绝不在少数。
这里面有很高级的手法。
除了有几个演员戏份多多少少有些演员的痕迹外,其他人的演出都像纪录片式地展开,是另一种惊艳。
很期待这位导演接下来的作品。
输优秀的生活流电影(如《欢乐时光》/《一一》)很大一截,尤其老生常谈主题因台词表述而显山露水。
几位主演的表演、林强的音乐和对台北都市的环境捕捉很不错,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刻影像陷入一种“文艺漫生活”倾向的调调里。
另外可惜的是片长稍短,中段投入后迅速结束了。
感觉没说完没说透,故弄玄虚,让人一头雾水。
图为映前发布会最中间为女主:瑞玛席丹,左(一)为导演黄熙(男的)。。。
#2017SIFF亚新奖单元#典型的没有情节,只有情绪的台湾电影。
一切是淡淡的,似漫不经心的,白描般地描述日常生活的瑣碎,寻常百态,偶有惊雷闪过,心下一颤。
最后,汽车在高架抛锚追尾打电话求救,一个远景,戛然而止,毫无设防。
生活就是这样,只能匆匆往前走,不可后退,面对所有,好的,坏的,做到波澜不惊。
具有传奇色彩经历的新人女演员瑞玛席丹(手臂上的车祸遗留的疤痕印记明显)处女表演特别松弛、舒服,毫不怯场也不用力过度,状态非常好,有那种贴近生活的质感,看好她。
后几天在酒店偶遇她,真人比银幕上脸小上一圈,漂亮精致得体,非常大方亲和地和我自拍合影。
在First看的第一部长片,侯孝贤监制。
我不是因为侯孝贤的名字走进电影院(个人更喜欢李安和杨德昌),而是因为被影片简介所吸引。
故事围饶都市里三个年轻人展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寄托,在偌大的城市里游走,失落,再次前行。
有的人批评故事太散,但我觉得导演其实侧重想讲的是人,人的处境,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而它好就好在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里面的人物有多苦,多不容易,而是举重若轻、娓娓道来。
尤其是柯宇纶饰演的张以风这个人物,一个只能在车里刷牙洗脸的年轻人,背后有着悲苦的故事,但却善良而乐观,从小父母离婚,将中学的历史老师视作家人,常常给他们搬回一个新马桶什么的;下雨天,怕屋顶漏雨,一个人爬上房顶修补;这些很小的细节使人物立刻鲜活了起来,柯宇纶也演得非常好,他的好体现在不用力,和影片的风格一致,很淡然,很润物细无声,但你会在某个瞬间被他打动。
我其实很希望导演能在他这一条线上有多一点发展,但导演很克制,点到即止。
当然,瑞玛席丹的表演也不错,在两文三语中随意切换都没有什么突兀感,是未来很值得期待的一个演员。
也喜欢影片中关于“鸟在那一瞬间是动还是不动”的思考,我们到底是动还是不动的呢?
女主瑞玛席丹很美,是混血儿吧?
(原来她爸是黎巴嫩人,母亲台湾人)。
上次觉得一个台湾混血儿女孩很美是张榕容。
捷运上搭讪,女主肯定不愿意承认是鸟,也不会开盒子给男主看,“地铁”是不准带动物的。
女主在家穿一件长T恤的样子很性感,很多女孩子都喜欢在家里只穿一件长的T恤(不少还是男装的),因为舒服,换起衣服来快捷啊。
在这个手机重于一切的年代,我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淡漠。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真是悲哀。
你有没有发觉你跟你的家人朋友你的恋人的交流比10年前少了很多?
有时候你问一句话,等了许久都不见回应,恼怒地再问一遍,得到的可能是对方看着手机的哈笑。
电影其实挺无聊的,就看瑞玛席丹秀身材了,她衣领下滑,香肩大露的样子真的很迷人,哈哈。
柯宇纶是红不到他爸爸柯受良的程度了(PS:应是柯一正),尤其他还因某些言论被大陆封杀。
很多星二代都混得不如父母辈,是不是安逸了无法像父母辈那样拼搏?
非影评。
昨天看《强尼凯克》,我遇到过电影里面几乎一模一样的事。
也许用惯了网络即时通讯APP的年轻人不清楚,在手机不是单向收费的年代,在昂贵的漫游+长途费用面前,短信沟通是一个非常强大而有必要的通讯手段。
那时由于技术变更或者测试,一些特殊的短信中心号码在某个时间段可以免费使用短信,在当时简直是大福音一样的存在。
现在的短信大概只剩验证码了吧,而在2001年之前,不同的手机营运商是不能互发短信的。
相对来说,用联通便宜,但移动的用户更广信号更好。
彼此不能互发短信,让双方用户左右为难。
当时山叔就是困惑者之一,最终还是忍不住去挑了一个移动的号码。
正好看到有一个尾数是AAAABB,很好记,可以过目不忘,又不算贵(选好费好像才几百),于是就开通了。
开通没几天,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收到短信和电话,找的都是这个电话的前任主人的,而且大多都是女生。
有些打来的时候很客气,小心翼翼的问,礼貌的挂断。
有些打来是第一句就是破口大骂,说你死去哪里了,怎么消失了那么久诸如此类。
由于我刚买这个号码,只有亲朋好友的知道,基本上不认识的我都不接。
偶尔在家的时候,确定了呼叫转移后才接(这样省钱)。
经过了长达近半年的被迫性了解,我大概对这个人的过去的痕迹有了多少认识。
大多数女生都叫他Y哥,有的叫小Y,接多了找Y哥的电话,我有时候也会捉弄一下他的朋友。
其中有一个,愤怒之下直接骂出了他的全名。
这个Y哥约莫三十岁的光景,射手座(有某短信祝他生日快乐),以前是做钢材推销员的(有其他供应商群发短信),活动范围大概在城郊(有大量固定座机号码从那边打来),离职应该有近一年了(我问了他的前同事),他好像有些烂账还没清,他外婆问他什么时候见他。
另外,他的女性朋友真不少。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号码,专门挑夜深人静的时分响起。
响半下就挂,让我自编的诺基亚铃声还没来得发出嘟嘟声就断了。
本来睡眠就浅的我迷糊得以为在做梦,早上才注意到这个未接来电。
一连好几天都是如此,我短信过去也没回复,我说我不是他。
大概这么持续了一个星期,最后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回拨,那边接了,寂静一片,对方不说话,我也不说话。
这么僵持了十几二十秒,我不想浪费电话费,开口说,我真不是Y哥。
她说,我知道,不好意思了。
这种状况后来还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这个号码不再响了。
再后来,我把这个号码送给了当时的女朋友。
分手的时候她说,号码还给你。
我说,给你的就是你的。
她说,那我弃号了。
我说,给你的就是你的。
十八年后,我无聊,搜索了一下这个号。
微信上面是她和孩子的近照。
西宁 | 11th FIRST 青年电影展 | 《强尼·凯克》 | 导演:黄熙 | 监制:侯孝贤我太喜欢这部片子了,以至于看过十几个小时之后,还是没有想到合适的方式去表达我对这部片子的喜欢。
我喜欢影片所营造的「台北感」,那些和我们关系亲密的人,我们之间除了琐碎,无话可说,可是对于那些我们觉得陌生的人,我们却愿意吐露内心。
以至于张以风说出那句「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太近就会不知道怎么去爱」的时候,我突然从电影里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位置。
故事里有太多疏离躲避,孤独无依的「台北人」,像极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内部,所隐藏着的普罗大众。
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一个人去河边淋雨,然后骑着车在路边的浅水区来回打转,水的倒影和人成了一副水墨画。
妈妈问他去干嘛了,他说哥哥虽然不在了,但是哥哥走过的那条路还在啊。
一句简单的台词,一下子戳中了泪点。
她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单亲妈妈,她和住在香港的女儿疏远到无话可说,和前夫也除了「性」,没有别的可以沟通的话题。
她不认识强尼,却最近总是接到强尼周边的人打来的电话,聊天的内容听多了,竟也因此开始了解强尼。
他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爸爸妈妈让他在两个人之间做一个选择。
年幼的他很想和爸爸一起生活,可是却还是选择了生病的妈妈,因为他不能让妈妈一个人。
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太近就会不知道怎么去爱」,从此之后就再也不向亲近的人说心里话。
他遇到了她,两个人奔跑在台北的街道,并且分享了各自的秘密,简短却又力透纸背地将现代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温暖的反差呈现在大银幕。
我很喜欢这一场戏,导演最大的魅力在于她的「取舍」,她很巧妙的将故事中人物最为有张力的部分,以一种「散点式」的方式呈现出来。
多了就矫情,少了就缺点意味。
这部片子的分寸拿捏得真好,有机会一定要仔细研究一下这部片子中人物的「交代与隐藏」,太棒了。
还很喜欢的一场戏是处理「父子关系」:他离婚后,一直跟着父母生活,可是他和父亲的关系很僵硬。
父亲生日那天,没来由地冲他发脾气,父子二人就那样呛在那里,谁也不服输。
没有太多台词,可是那种争执氛围的营造,让所有创作技巧在情绪面前,一无所用。
真实直观的表现,永远具有生命力,单单为了这一场戏,也值得看一看这部片子。
影片的结尾,张以风的车坏在了高架桥上,租断了整条交通,车流如水般堵在了高架桥上,很是壮观。
镜头通过远景,展现了整个台北的繁华与璀璨,然后故事就此结束。
我问一个朋友,这样的一个结尾,你是怎么理解的?
朋友说:车坏在了高架桥上,后面的陌生人为了尽快通过高架桥,不得不主动帮助张以风,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
这种由陌生人带来的温暖与前一场「父子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最终车辆通行,生活依旧要继续,我是这么理解的。
另一个朋友听到之后,感慨道:看到影片结尾繁华的台北,心里莫名的失落,就是会有些事情,我们想得却不可得,一到看到类似的故事,就难过。
我问:那为什么还要看这样的片子?
朋友说:如果连难过都主动选择躲避,人活着还应该有什么样的情绪呢?
此时木卫二走了过来,看了看我们觉得有些尴尬,然后又离开了。
你看,人跟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很难琢磨呢?
喜欢《强尼·凯克》,希望它在金马电影节获奖,祝福。
题材本身难度很大,完成度非常可观。生活流飘来荡去,但可贵的是导演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形散神没散。女主角十分自然。
孤独感都是相似的
影片始于抛锚,也终于抛锚。我猜导演在快结束时提出“飞矢不动”这个哲学悖论,是想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性。人类的感情啊,越是在乎越是怕失去,就越容易产生争执,就像影片中的亲情,血浓于水,却隔着一层纱,爱得深切,却没法相互理解。“我觉得有时候人跟人之间距离太近,会不知道怎么去爱”。
3.5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讲的什么?
在不该结尾的地方结尾了…还是说:什么事情都不讲比较酷?女主演的个人魅力爆表。
慢慢
几种平淡无奇日复一日的生活,因为与陌生人的碰撞而产生了质感。在这个现代与传统并存,利益与人情共处的城市里,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了那么一点点变化,想象的空间中出现了希望。
有时候距离很近却不知怎么去爱。用生活中母子、母女、父子、爱人间的疏离去营造现代生活的孤寂感。每一段疏离都有一个背后的原因,但时间过去却也不重要了。过去常有人打错号码到我这里,莫名感到一个陌生人的忙碌,更显的自己的生活分外安静。
我懂那种孤独...
看着他们过着都不太如意,才能感觉电影的真实。
疏远
动人而不撩人,细致却不轻易的输入深情,也没有将琐碎化作尘埃的企图。电影就是只不会学舌的鹦鹉,也没有人对那些可爱的小鸟进行驯化。当然黄熙因跟随侯孝贤多年,也继承了侯导所反复演练的旷观式美学,轻起伏,重流动;知冷暖、拒悲喜。
像是二十一世紀的《千禧曼波》和《再見南國》流動的城市,拋錨的車,飛走的鳥,走丟的人,那份寡淡無味的煩惱和憂愁,把握的恰到好處。
6.5. 很丧的点在于,在大多数情况下,深入的交流和彻底理解几乎无处寻觅。本来似乎应该是最亲近的人,父亲和儿子,妈妈和女儿,以及伴侣之间,形影不离也好,忽远忽近也好,也不过是岁月中一场漫长的自说自话,鸡同鸭讲。无论出发点是怎样的,沟通本身即误解,交流的过程会把所有人分离。
西宁耀莱成龙影城2017.7.23.6:30pm
生活风在当下类型片唱主角的时代文艺的颇有些不合群,可正也是这种琐碎的平凡的散文式的瞬间才拼凑成了我们如今的生活,亦动亦静的镜头下捕捉到的皆是普普通通的你我,而出逃的鸟,消失的强尼不仅诠释了都市人日渐空虚孤独的状态,结尾一幕镜则完成了最后的尴尬和无奈女主令人惊喜四星,7.5
这种电影太考验人的耐性了 不适合我
后面坐了个蜈蚣精.一直踢我椅.....
电影里有趣的一点是柯宇纶左耳有一处耳钉眼,而他总去的同学家的父亲却是“老同志”,他跟同学这种若有似无的隐晦关系的确值得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