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向幕布的那一束光 木制的翻叠椅子以及手撕票 瞬间把人拉回90年代 小周在厂里的传达室工作 分发影票 在家里照顾母亲 喜欢追亚运会 跟着哼唱闭幕式歌曲 和厂里每个人都热络招呼 是一个内心喜欢热闹的女生吧 李默留着诗人不羁的发型 背着那时出门标配的牛仔包 从火车站赶往厂里找晨哥 木纳局促的站在传达室门口等晨哥 这么局促的一个文艺青年似乎有分享欲 你去过嘉峪关吗 小周喋喋不休地诉说对亚运会结束的不舍 李默手里摆弄着牛仔包的提手 外面阳光正好 盼盼正在被送走李默从嘉峪关回来先找晨哥 而不是回家似乎是自己这趟的旅程并未得到父母的支持 而晨哥应该是那个理解李默的朋友 李默的诗应该是表达了与朋友一起追求自由吧 小周无聊的打着瞌睡在检票 小朋友在影院奔跑玩耍 有的职工看着电影无聊的打哈欠 都是90年代影院里发生的场景 小周有意无意的瞟着李默 让局促的诗人感到不安 主动说电影票是晨哥给的 我的朋友既是理解自己的晨哥也是在门口交谈几句的小周 通过电影的光束把大家聚在了一起有个细节 盼盼被搬往火车时小周在吃饭突然站起来看着 和被运走时有人取票小周 李默都站起来看着盼盼被运走 是致敬亚运会吧
发现王一博挺会表演的,细腻,融入角色,代入的很好。
影后就不用多说啦,一如既往的好!
整部影片节奏不快,但是很抓人,场景布置的很不错,很有那个年代的感觉。
听闻影片入围柏林电影节啦,恭喜!
有段话:爱斯特拉冈:我只记得圣地的地图。
都是彩色图。
非常好看。
死海是青灰色的。
我一看到那图,心里就直痒痒。
这是咱俩该去的地方,我老这么说,这是咱们该去度蜜月的地方。
咱们可以游泳。
咱们可以得到幸福。
弗拉季米尔:你真该当诗人的。
爱斯特拉冈:我当过诗人。
(指了指身上的破衣服)这还不明显?
一种慢慢的,慢慢的沁入心底的感动……也许是熟悉的场景,也许是单纯的午后阳光,也许是心中曾经的那个渴望远方山与海的小小的自己……一部好的作品,是会让你忘记时间的。
喜欢电影院检票时,那个打盹后微睁眼的小周;喜欢晨哥念着蓝火车时,撇开泪水的李默……不觉得吗?
这都是生活中的自己呀!
谢谢导演,给了我这样的一段时光!
我当时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触是“爱上电影真好”,仿佛从忙碌的生活中获得了一次呼吸,又能发现生活中的点点美好了。
因为是短片,所以故事很朴实,一个守着放映机的检票员和一个回到家乡的诗人,在一场电影放映中结为朋友。
虽然检票员是固守一地的,但其实检票员小周的性格是活泼的,而在外又回到家乡的诗人李默则是沉默的,两个人的性格和他们的处境是镜面的,因此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就颇有氛围。
我的朋友,含蓄搭话,一段往事,立刻送达。
潮流酷盖,变化很大,知性姐姐,朴实无华。
仿佛回归,那时年华,静静品味,时代变化。
前几天看到发布电影人物照片,就在猜李默是不是分到厂里的大学生,因为无论是长至肩颈的头发还是他背的牛仔桶包,在那个年代,都过于时髦而不是土。
剧中的李默是诗人,哪怕只是别人口中的“诗人”,是不愿囿于小城的文艺青年,他想走向远方,去看麦田,去看西北的旷野。
张克群女士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概括了那个年代多少文青们的心。
当国人沉浸于亚运会的举国欢庆中,李默独自一人,在蓝色开往家的方向的列车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他一定喜欢海子吧,有没有特意去过距离青海湖不远的德令哈?(结果写完这文后,看到张大磊导演采访说以《蓝色列车》致敬海子。
)诗人只擅长意象的跳跃在文字中,人前只是拘谨,走路双臂几乎不动,坐着就真的呆呆的,有人走近来攥紧自己的包,把自己占的空间缩至最小。
可他仍然有敏锐的触角探知到自己的同类,听到小周的歌手声会问,“你唱的什么歌?”可惜搭讪的勇气都只够说两句。
可这一切,都挡不住平静又不见外地回答一句,“(她是)我的朋友。
”小周和李默都是无数小镇青年的缩影。
小周在母亲的催促声里关掉电视,依依不舍地看着盼盼被卡车拉走,完成守门任务走进放映厅……她唱歌的镜头让我想起了《立春》里痴迷声乐的王彩玲。
李默见过远方后回到了家,在沉默中剪短了头发,他和小周貌似都接受了眼前的苟且,但谁不会在偶尔的闲暇里哼上几句歌呢?
谁不曾在漆黑的电影院里,借屏幕上的人物做上九十分钟的梦呢?屏幕上《四百击》的男孩安托万,在面对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堪之后,逃学,叛逆,一路奔跑,终于跑到象征自由的大海边。
海边的安托万一脸迷惘。
无数个李默和小周,在重归或者无奈地忙于平凡无趣生活的琐屑里,也会有偶尔遇到同类的小小会心处,(她是)“我的朋友”。
看了一博的这次表演,真的有点他自己本色出演,比较认生,不爱说话,倒是只要开始相处小孩就会露出自己柔弱的一面,有点心疼,又有点搞笑,影片氛围真的是那个年代的氛围,有时候会怀念,但是回不去了,有点眼酸,回不去的过去,见不到的人,见不到的年少时的朋友,好多人已经失去联系,只能在回忆里有时候时不时的出现,那时就会非常的感到无奈,我的年少朋友你是否安好,是否还能记得我这个存在,
李默,上个世纪一个追求诗和远方的文艺青年,却最终因为生活窘迫而放弃自己的追寻,回到家乡开始周而复始的工人生活,但这并未磨灭他心中的理想,只因与女主的几句交流,就引为朋友,可见其内心的纯粹!
再看周迅,因为要照顾母要,虽然没像李默一样,但也为了亚运会而捐款,所以才会在明知电影票不能给外单位的人时,却还是让李默看了电影,两人的交流很短暂,但已是朋友,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不过如此吧。
很喜欢!
在当时的法国有一个俗语,小孩子不听话打四百下就好了,《四百击》的片名因此而来。
李默和小周,一定程度上就如同《四百击》中的那个小男孩,怀揣着被所有人认为“怪异”的理想而活,最终,或是迷茫,或是妥协,但好在,他们遇到了彼此,在此后漫长茫茫的岁月,至少还有一个能够让自己不忘记理想的人。
他站起来,她说,盼盼再见。
好像一家人送客,对朋友说:再见,下次再来玩。
李默则是一个刚刚结束游历的「诗人」,他乘着一列蓝色的火车去看了黄河、麦子地和嘉峪关。
或许他在远行前和父母大吵了一架,拒绝了在厂里接班父母工作的安排,执意去大千世界里寻找属于他的黄金家园。
没人知道他在旅途中经历了些什么,又飘荡了多久才回家。
短片中,他沉默地接受着晨哥的戏谑和质询,最后只掏出一本皱巴巴的软面抄,那上面有他用诗歌对于这段经历的描摹。
在未放出的片段里,李默在理发室的镜子前不愿剪去那象征着浪子的一头长发,那是他区别于厂里人最重要的特征——让他不是小李而是李默的唯一证据。
短片的最后,李默还是剪掉了自己的长发,穿上厂里人都穿的蓝色尼龙夹克,用不能“转外”的电影票在厂区电影厅看了一场电影。
在小周带着好奇和打量的目光下,忐忑地解释着自己电影票的来源。
就像两条分流又汇合的支流,最终都沉默地交汇在此时此地。
文艺片本身很难让所有人都产生共鸣。
这片子虽短但真的不错,90年代,故事里每个人都有生活上遗憾,在亚运会闭幕曲《再见朋友》旋律下,“分手意味着重逢”。
不管在什么时代,电影院都是让人与人得以相聚地方,一起在银幕前凝神静观那束光影之后,彼此就是朋友了。
张大磊是个有独特风格的导演,期待能见证更多优秀创作,我也很享受这与电影对话的至臻时刻。
时代记忆。感谢电影让我们相遇。
可惜了周迅
emmmm
除了结尾,一切都很好。让人再次感叹,喜欢上电影,真好。以及特别好奇,周迅看着电视里演唱“我们亚洲有多么亲密相近”,她是否和我一样会跳出电影暗自感慨?
他试着培养自己的观众,不像主流的创作者。
午间洒下暖阳,周迅走来,6、7分钟的长镜头场面调度,开盒饭哼起歌,运走了盼盼,迎来了诗与朋友,接着菲利普泰勒曼的古典乐长笛版,“下午又过去了一半”。
一部八月足矣,没必要一直怀旧。
好美好的镜头,慢悠悠的,浪漫的。电影开始放映,打在空气里那束光,像是诗人观察日记里会写进去的简单画面;两个人隔了一排看起来却是紧挨着坐在了一起,尽管没回头我也知道那里是你,我的朋友。
不愧是特磊弗
啊?
出走,回来,妥协和反叛。原来是这样的故事。交流会上一位朋友提醒才注意到:李默的长发原来在看电影的时候剪短了。
她困在困顿无味的生活中,日复一日。他向往着诗和远方,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现实中。当他问她在哼什么歌的时候,也许他们的心灵忽然对了频道……并不太熟悉,但是他们心中燃着的对某种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也同样压抑着内心的火种遵循着现实中自己的轨迹,这样的两个人是能够有共鸣的吧,至少是互相理解的吧。所以,《我的朋友》。王一博的洋气酷拽满互联网都随处可见,原来土里土气的角色也能如此恰到好处,可塑性真的是太可以了!台词真的好,声音太好听!
美妆蛋演戏,上帝要发笑
拍了那么多年,还拍得学生作品一样,你要能拍点余味出来,也不会这么难看。
喜欢张大磊导演的《八月》和《下午过去了一半》,这次他执导的短片《我的朋友》,依然有着朴素平实的风格,令观众仿佛触摸到了旧时光。短片的质感很舒服:北京亚运会刚结束的余温下,一位流浪的追寻“诗和远方”的文艺青年回家乡了;秋天午后的自行车棚,阳光洒落,明暗交错,晨哥读着诗人李默的《蓝火车》;局促不安的文青和心境正处于特殊时期的小周有些相投 ,他剪掉了长发,回归了现实,确认了“我的朋友”……影片所营造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回忆猝不及防地砸向近半百的我,那时候总觉得天光云影的移动是慢悠悠的,情感表露也是含蓄内敛的,一些影影绰绰、似有似无的感觉就那样悠然地飘荡着,当时我们以为会很久远……(另,感谢导演又让我想重温《四百击》)
一招鲜呗,甚至也没那么鲜
展映几部短片里最喜欢的一部,时代底色下涌动着的是个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李默对小周说“票是晨哥给的”的时候莫名可爱,邻座的大哥忍不住笑出声来,幸好我戴了口罩,不然别人看到会发现我这嘴角比AK还难压
其实不压抑,不管是那个年代还是现在,无论怎样的时代背景,人终究会回归平凡,但你经历过的事对别人而言总是新鲜的。诗人不能真正拥有诗人曾经渴望的远方,但总会找到新的目标和新的迷茫。
作为2022看了七百多部短片的人来说,随手抓十部值得进入国际视野的华语短片,都轮不到这部
电影院如同永驻的庇护所,银幕悄然召唤人群,人与人因电影而久别重逢,相互安慰,荡漾情谊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