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文摘之网络)延伸到主人公David Foster Wallace某一访谈的一段对话:“有一位我很喜欢的老师曾经说过:好的小说,它们的任务就是让不安的人感到安慰,让安逸的人感到不安。
我想,严肃小说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读者——那些和我们所有人一样被孤独地放逐在自己的脑壳里的人——提供一种能够接近其它自我的想像通道。
作为人类的一员,忍受痛苦折磨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无法逃脱的一项内容,所以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体验痛苦,当然,那是一种可以感同身受、作为替代经验的“具有普遍性”的痛苦。
在真实世界里我们永远都是独自受苦,我们无法真正彻头彻尾地体验他人的痛苦。
但是,假如我们读了一篇小说,而这篇小说让我们对书中虚构人物的痛苦产生了某种共鸣,那么,这种经验可能会坚固我们的信念:别人也会对我的痛苦产生共鸣。
这种体验具有滋养和救赎的效果,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因此而减轻。
道理可能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电视节目、热卖的电影、还有大部分的“低级”艺术——“低级”指的是那些首要目的是为了赚钱的东西——它们让人感觉更容易接受,这背后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们的制造者清楚地意识到观众更愿意接受一部提供 100% 愉悦感受的作品,而不是一部 49% 的愉悦附加 51% 痛苦的作品。
然而“严肃”的艺术作品——那些首要目的并不是想从你身上捞钱的东西——它们倾向于让你感觉不安,或者逼迫你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来感受到愉悦,这和生活本身是一致的:快乐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辛苦劳作和忍受种种不便的副产品。
所以,普通读者,尤其是从小到大一直习惯于观赏那些接受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提供 100% 愉悦的作品的年轻读者,让他们阅读和欣赏严肃小说,他们会感觉非常吃力。
这种状况很糟。
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当下的读者很“蠢”,而是因为电视和商业文化已经把人们训练得懒惰而且幼稚,以至于降低了对于艺术作品的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当代读者充分动用他们的想象力和智力来接受你的作品,这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
”
一想到这段关系要维持三四十年,我觉得我的每一种状态他都可以安之若素才可以。
从摩天大楼跳下来的人不是不怕坠落,而是有另一种更可怕的东西逼着他选择了死亡,这种伤害比物理上的伤害严重很多。
你还是在假装自己是个普通人,但是人们看这本书,就是觉得作者是个brilliant的人,或者说希望作者是个brilliant的人。
一部分我觉得自己很厉害,看透这一切只是幻觉,我比很多人都聪明,另一部分的我却觉得很糟糕,因为看透这些导致我无法正常生活。
现在只有我和你,你的录音机。
马甜甜的孤独真的是活下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生活,不是目的,是习以为常、安然自得的方式。
现代性也好,后现代性也好,我觉得这种人真的越来越多了,这是好事情吧,能思考自己和世界、自己不超过20个人的社交圈,还有自己可以挚爱一生的兴趣,这些都是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北京冬夜又一个吃撑的夜晚。
日记今早看了别人给我推荐的一部电影:《旅行终点》“最让你恐惧的是,你感到你能听懂他说的每句话,你们确凿无疑是同类,经历过同样的痛苦,有过同样的希望。
然而他却死了。
死于自杀。
你还要发现多少次这样失败的证明?你还剩多少次机会证明前无后路,后不见归途?”“如果我达成x、z、和y,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理念,我书里有一段是讲,当一个人从燃烧的摩天大厦跃下时,不是他们就不再惧怕坠落了,只是另一种选择更糟糕。
这就会令你思考,什么样的情况是如此糟糕,以至于跃入你的死亡都显得是种解脱。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这种体验,但这比任何物理伤害都更糟糕,这大概就是以前所谓的心灵危机,感觉你生命中的每一句箴言都成了谬误,万事皆空,你亦是无物,一切皆是虚幻。
你比旁人出色太多,因你看穿这一切均不过是幻梦,你也比旁人糟糕太多,因你已经该死的无法正常过活,那种感觉非常吓人。
我觉得人是不会变的,我确信那仍旧深埋在我身体里,大概我只是非常努力地,在想办法不被它牵着走。
”“那时,我将自我完全迷失在了写作里,就像食物之于实验箱里的小白鼠一样,写作是宇宙间唯一我能汲取的动力,我非常困惑,「啊我的五年时间到了,我该往前看了」,可我不想往前看,我陷入了瓶颈,而且不是因为酗酒好吗,像是我的生活在28岁戛然而止,感觉很糟糕。
我想秉除这种感觉,于是尝试了各种办法,喝酒喝的很凶,跟陌生人上床,有时候我又滴酒不沾,整整两星期,每天晨跑十英里,带着绝望的,极具美式色彩的…「我会通过强硬手段解决这件事儿」的想法”“也没错啊你看看你现在 正在宣传广受赞誉的新书呢,也不赖啊”“戴维,这是很好,可这是虚无缥缈的。
”第一段是豆瓣电影的热评,后面两段是自杀的作家说的话。
我知道这就是我一直别人无法理解我的痛苦的点,电影帮我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可他自杀了,他也没有答案。
这个痛苦是深深扎根在内心最深处,你变换外表或者增加任何社会名头,都是无法改变的。
因为对比这些,现实中获得的任何成就都是虚无缥缈的,所以会选择写作,只是一个普通人,把无法言表的感受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文字变成一种媒介,抒发自己,也告诉能理解的人,你不孤独。
但可能最后,也只有自杀,别无他法,要么就是麻木的活着,可人不会变的,我怎么可能麻木的活着呢。
昨天看《东邪西毒》的时候,黄药师和欧阳锋说,有人给了我一坛酒,叫醉生梦死,我把它当做礼物送给你。
你看,人啊不开心的原因就是因为记性太好。
喝了这酒就能忘掉很多事情,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多好啊。
不久前看到豆瓣上一篇关于微笑抑郁症的文章。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开朗活泼,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甚至可能有看似比普通人有更好的社会功能。
然而事实上,当悲伤来袭,他们往往像个哑巴,无法表达真实的情感。
最后干脆完整地压抑所有不开心,带着笑容,走向心底更深的绝望。
一张写着I’m fine倒过来却是help me的字条
沟通能让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或缓解,甚至可以直接表达愤怒的情绪来缓解冲突中的消极情绪。
而不断压抑这些需求或这些消极情绪只会让我们走向更深的深渊。
“天呐,太阳怎么又照进来了,”从窗帘拉开的一瞬间,每天早晨的痛苦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恐惧,睁开眼决定自己还活着的失望感,“早上太痛苦了,我起不来。
我不明白,我什么都想通了,为什么早上还是那么难过”试图揣摩这些抑郁症患者的感受,每一帧都充满了失望和希望。
像是个泄了气的皮球,因为前期注入了太多类似期望,类似"This idea that if I could just achieve X and Y and Z, that everything would be okay. "的东西,因为都没有实现,突然现实就像跟磨得雪亮的针,啪的一声扎下来,一切美好灰飞烟灭,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David Wallace说,会想要自杀是因为经历了太多比死亡还要糟糕的事情。
“我书里写过一段是讲当一个人从燃烧的摩天大厦跳下时,不是说他们不怕再坠落了,只是另一种选择更糟糕。
”
孤独。
不敢与人交流,害怕与人交流,害怕自己会喜欢上这一切,而不再愿意去坐在冰冷的座椅上,寂静的夜里一个人思考,对着一方纸笔,把自己埋在书桌前。
同时,他也害怕再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哪一天他会失去读者的青睐,彻底的不安全感,担心人们喜欢他是因为的是他的名声,而不是因为他的文字。
当一件事的好坏标准取决于人们的口味喜好,而不是它的实际价值,一切都变得虚无了。
你不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你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他们的喜好来写。
Wallace说,其实这没关系,因为《无尽的玩笑》是我95年到96年的最高水平了。
喜不喜欢是他们的事。
没有很看重名利,只是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可以分享所有喜悦和痛苦。
他把自己比作“一个异常害羞和无比自大的结合体。
”写作期间只和不超过20个人交流。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致后来抑郁加重的原因。
但庆幸由于新书宣传而产生的一段和滚石记者的旅行,让他些许敞开了心扉,展示了他想展示的真实的自己。
Being lonely and keep on living. It's hard to gain famous and hard to stay in the position where everybody wants. The point is to find some who likes you, showing his preference to you and behaving alike you.It is uneasy to encounter a friend wants to be your friend even if you show the full part of real you. If you do, then who you met is gonna be your life time treasure.
阿兰尼斯那段,Wallace说他喜欢她不是因为她美过其他的封面女郎,而是因为她像是一个你生活中的人,你甚至可以想象出她大口嚼三明治的样子。
影片中Wallace不断拉近与我们的距离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多么多么了不起,而是因为他开始一步步在剥开自己的外衣,展示自己,真实的自己。
他也开始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人,拥有和我们类似的情感和烦恼。
返程的吵架那段真的很精彩,记者把想说的一股脑吐出来,不管他是一个多有名的作家;Wallace也回应的很好,一步步强调自己和那些rumors不一样。
还有关于电视是他最大的诱惑那段,让我想起了Neil Postman的《娱乐至死》,如果一直陷于那种没营养的娱乐节目中,恐怕只能像个发条一样混混度日。
真真喜欢卷毛啊 看完这个又在豆瓣上标记了好几部他演的电影。
再来说说他们这段友谊。
Wallace 一开始就说我不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但随着相互真情的流露,滚石记者拿捏着恰到好处的度去采访,不知不觉距离一点点拉近,一段段高质量的对话就产生了。
有些人在生命中虽然只有短暂的交集,但在相交的那个点上,他们知道那一刻彼此不是孤独的。
我不知道真正的深处的孤独是什么样子,Wallace只是剥离了其中一点点给我们看,我们就找到了共鸣。
孤独好像是这些能在历史上留下闪光点的人的共同之处。
于是理解,友谊,就能变得难能可贵。
Neither of us knows what our life's going to go. It smells like chewing tobacco, soda and smoke. The conversation is the best ones I ever have. David thought books exist to stop people from feeling lonely. If I could I would say to David that those days with him remind me what life is like, instead of being relief from it. And I'll tell him, maybe it'll make me feel less lonely. 《旅行终点》
如果有这样一个陪伴你起起落落的人,everyday都是一个new start吧。
耶鲁师徒(Donald Margulies和James Ponsoldt)携手编导,两位大卫(David Foster Wallace和David Lipsky)贡献素材,犹太双J(Jason Segel和Jesse Eisenberg)联袂演绎。
我这硬拗配对的功夫还行吧?
大段对白当然是全片重点,所以我基本是当做升级版哲学播客看的(比如在追的Sam Harris的《Making sense》)。
两位作家在五天四夜的时间里,谈情感谈孤单谈平凡,虽然所有相聚都可能面对离散……哦不好意思串词了。
我不知道本片的台词有多少来自Lipsky的原著,又有多少来自Wallace本人;可能作家平时都这么出口成章吧,反正我是紧盯字幕才勉强跟上他们思路的。
我觉得传达出最核心的信息就是:名利很美,让人上瘾,也让人迷失,更不能填补空虚寂寞。
这么一听好像又是名人传记片的常规套路:他出名他挣扎,你普通你幸运。
但Wallace本人确实多年受抑郁症困扰,如电影表现的那样,对交际感到不舒服,担心自己名不副实,容易受负面评价影响。
当药物和酒精无法消除积蓄的孤独和自卑,他选择了自缢结束自己的生命(影片也是由此倒序)。
片中两人互相欣赏互相羡慕甚至互相猜忌,Wallace给Lipsky的临别赠言是,不要成为我。
正所谓你可能羡慕别人的才华和财富,别人可能向往你的自由和家庭。
光鲜也好心酸也罢,有些事有些感觉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总的来说,剧本中规中矩,台词妙语连珠,看完让人若有所思,但也不至于醍醐灌顶,跟炸裂的口碑稍嫌名不副实。
很高兴看到HIMYM里的马修重回明尼苏达,扮演者Segel证明了他不止能演喜剧。
Eisenberg好像演什么都是那个欲言又止深不可测的味道;他平时给《纽约客》写专栏的经历让他驾驭一个《滚石》记者绰绰有余。
如果是在上映的 2015 年看到的《旅行终点》,我会毫不犹豫把它排在这一年所有电影中的第一名。
事实上,即使隔了一年,我也等了很久才鼓起勇气面对它。
犹豫可能来自一早得知的结局——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在 2008 年 9 月 12 日选择以自缢的方式离开世界。
《旅行终点》的开头,便是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的另外一位作家,曾经采访过华莱士的大卫·利普斯基——又一个大卫——得知华莱士去世的消息,带着难以置信的沉痛表情,在电台里阅读他的作品,重新找出当年的采访录音,回忆起那段短短数日的旅程。
没有太复杂的情节,不过是一位刚刚进入《滚石》工作的年轻作家,突然听到某一位同行被媒体高度赞誉,“明年的各项图书奖都非他莫属了”。
他找来那本1000页《无尽的玩笑》,想要亲自验证这一切,结果发现这个第一次听说名字的作者真的如此才华横溢,于是决定去采访他。
电影便是整段采访的过程,大卫·利普斯基来到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家,陪他去图书签售的最后一站,两个大卫在华莱士的家里,学校,路上,明尼苏达州的旅馆、书店,一路的对话。
两个人的聊天很容易变得枯燥或无趣。
虽然理查德·林克莱特在他的“爱在”三部曲里给出过正面的示范,但对话的对象换成两个男人,并且没有爱情的起承转合,讨论的话题还是写作、灵感、抑郁、上瘾等等并不那么轻松的话题,会认为它好看的前提,一定是愿意敞开内心的某扇门,通往某些一直隐匿于暗处的灰暗的念想。
在采访的一开始,华莱士聊到他名气为他带来的变化,和更多女孩儿们上床的可能,却又让自己感觉像是出来卖的婊子。
而在去往签书会的航班上,他第一次谈及曾经的抑郁,28 岁那年,迷失在写作里,那是他唯一能够获得动力的事情,开始酗酒,和陌生人上床,感觉生活在这一年戛然而止。
然后看着另外一位更年轻的大卫,回到当下的生活,他说," David, this is nice. This is not real. "这其实不仅仅是讲述作家以及困扰他的抑郁的电影。
从签书会回来,在经历了一次因误会产生的冷战以及关于海洛因的尖锐争论之后,华莱士来到利普斯基的房间,终于,撕开了内心的某道口子,说自己书里写过的一段,一个人从燃烧的摩天大楼跃下时,是因为在更糟糕的选择面前,死亡成了一种解脱。
他说感觉一生中听过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自己什么都不是,一切不过是场幻觉。
你比别人优秀,因为你已然看穿,你也比别人糟糕,因为你已经没办法正常生活。
他说他觉得人是不会变的,那些东西仍旧埋藏在自己的身体内。
大卫·利普斯基躺在床上,眼睛里有什么东西在闪动,我想那是因为我同样感受到的某种刺痛。
“说到根本,华莱士的所有小说写的应该都是这种痛苦。
这位早逝的天才作家还曾经说过:小说的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身为人这种动物,到底是他妈的一种什么滋味儿。
”华莱士的作品中文版不多,此前只有过一本短篇小说集《遗忘》和演讲录《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无尽的玩笑》简体中文本已经翻译完毕,将于明年出版。
上面这段引用,来自书评人比目鱼《刻小说的人》中关于华莱士的一篇。
利普斯基在 2010 年出版了 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 A Road Trip with David Foster Wallace ,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旅行终点》便来自这本书的改编,在去年也入选了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许多媒体的年度最佳电影片单。
在两位大卫的作用下,这部电影试着用一段旅程去讲述他们对于名利,对于生死,对于生命的看法和追求。
华莱士选择了“不那么糟糕”的死亡,利普斯基滚落的眼泪,却是一种懂得。
电影里,利普斯基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小说 The Art Fair 递给了华莱士,希望得到他的评价,但并没能如愿。
结尾时,他在自己的分享会上读起这本非虚构作品的一段,说,当我想起这段旅程,大卫和我坐在他车子的前排,我们都如此年轻,他想要的是比现在拥有的更好的东西,我想要的则是他已经拥有的这些。
我们都不知道各自的生活将去往何处,空气中有一股嚼烟叶、可乐、香烟的味道,那些对话是我有过的最棒的对话。
大卫认为书的存在是让人忘记孤独,如果可以,我会对他说,那些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并没有让我从生活中解脱,而是提醒了我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会告诉他,那让我感觉不那么孤独了。
镜头留给了正在欢快地跳舞的华莱士,无忧无虑,像个孩子。
但你会知道,有些东西,确实从来不曾变过。
死亡或许是某种意义上的终点,但它也有更深沉的意义,提醒着我们生命的目的,为此做出的选择,尚未满足的欲望,以及如何了解自己,知道我来过这个世界,我逗留于此是为了什么。
“我看到David和我坐在前车座上,我们都是如此年轻。
他想要比现在更好的东西,但我恰恰想拥有他现在的东西。
我们都对生活感到迷茫,这种感觉就像闻到了烟草,汽水和香烟。
和他的交谈是我这辈子有过最好的一次。
David觉得书籍的存在是让他们从孤独中醒来。
如果我可以,我想对David说,和他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提醒了我真正生活是什么,而不是从生活中得到解脱。
所以我得告诉他,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感觉没那么孤单了。
” ——David Lipsky
真正能享受孤独是不是只有天才这样的类型的人?
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面举了很多这样的真是案列。
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书中的第一个故事《生命的尽头》,里面的女主角好几年没跟任何人说过一句话,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就是蹲在石头或花草前仔细研究,甚至与它们轻声对话。
高铭为了接近了解她,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她所在的精神病院里,和女主角每天做同样的事情,终于,他引起了她的好奇,反问他:“你在干吗?
”这才打开了她的心理状态。
她说:人类一直想到外星空寻找高级生命,但高级生命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陷在自己的角度中而看不到。
例如蚂蚁就可能是高级生命,假若你把一只蚂蚁看成细胞,而把蚂蚁群看成一个生命体的话。
再如石头可能也是高级生命,只是石头的生命节奏比人类慢太多,所以人类看不到它们的生老病死。
所以,她决定“想办法和石头沟通”,再“找找有没有看人类像看石头一样的生命。
”她能说出这番话,我们还能说她是个精神病人吗?
我们总是觉得用自认为正常人的思维对这样类型的人行使“异样眼光”的权利,已经是把他们当作异端,不愿意去接近和接受他们。
或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已经是平庸不堪,无可救药了。
所以只有真正不去把这些孤独的天才当作疯子的人,才会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或许还会成为好朋友知己。
当David Lipsky只是单纯用自己《滚石》记者的身份去采访接近畅销书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ce的时候,他只是单纯想要挖掘 Wallace有没有毒瘾的独家报道,他也没有想到之后自己也成为了Wallace的粉丝,更像是一位故人知己。
《旅行终点》影片最后David在书店里念的那段话,每次看我还是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When i think of this trip, i see David and me in that front seat of his car.当我想起这段旅程,我回想起在他的车子里,David和我同坐在前排。
we are both so young.我们都如此年轻。
he wants something better than he has, i want precisely what he has already.他想要甚于他已然拥有的,而我想要恰是他依然拥有的现在。
neither of us knows where our lives are going to go.我们都不知道各自的生活会奔向何处。
it smells like chewing tobacco, soda and smoke.闻起来如咀嚼烟草,汽水和香烟的味道。
and the conversation is the best one i ever had.那些对话是我经历过最棒的对话。
david thought books existed to stop you from feeling lonely.David认为书的存在,就是让人忘却孤独。
if i could, i’d say to david that living those days with him reminded me what life is like instead of being a relief from it.如果可以,我想对David说:和他在一起的日子里,并非让我从生活中解脱,而是提醒我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and i’d tell him it made me feel much less alone. 我也会告诉他,那让我感觉不那么孤独了。
《滚石》的David真正了解了作家David的孤独,正如作家David无奈感慨道:“如果有个人可以跟你共同生活,分担一切该有多好,无论是开心还是困惑,面对着她你都可以放得开。
”可见,看似傲娇古怪的天才作家,却是这般需要有个真正懂他的人,然后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痛苦和困惑。
一次又目的采访却让自己懂得了自己需要生活的样子。
作家David后来自杀了,不知道是不是忍受不了太多人的不懂,不想要用自己的孤独给别人疗伤孤独。
他像记者David透露过自己曾经因为沉溺写作,因而酗酒、乱性,甚至想到死。
虽然之后自己成为了畅销书的作家,名声鹤起,但是这份成功不足以让他去原谅曾经有些堕落的自己。
这份矛盾更增加了他的孤独感。
他渴望别人理解,但却又不能被过多打扰,因为写作时的自己需要独处。
天才不是天生享受孤独,而是当他们沉迷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便会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会让普通我们觉得自私,狂妄甚至不正常,他们不愿意把这样情绪带给我们,所以会选择远离人群,选择孤独。
交流过程中Wallace几次拜托Lipsky,不要把他鸡汤化,不要带立场地quote,甚至不要给他的头巾加上任何因果。
小说家试图唤醒着自己作品里人物的自主意识,却难以把握自我“真实形象”该如何示人。
采访报道向任何一个方向的引领都让Wallace浑身不自在。
自我真实形象到底存在么?
我斗胆猜测,这可能是抑郁的一个来源:来源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无所适从。
甚至让我在观影时感到了一丝卑微的共鸣。
在一群人中感到庸俗无味,整日奶粉绿卡;在另一群人中又感到碌碌无为,成天烟酒concert。
打另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看微博上爱国青年诅咒起人来一个比一个狠,身边的一代移民黑起这个民族也是鞭辟入里,there is nothing in between?中间这些人呢?
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闷声发大财?
电影本身也在为过度脸谱化担忧。
对"Wallace不想被portray成任何形象”这个结论的概述,是否也其实是一种概括式的引领?
电影在四平八稳中接受这种存在的本身;其实任何概括都是自我意识的投影;如果认为这电影罗里吧嗦无聊空洞,也没什么对错可言。
抑郁或许也来自于对对错的判断,对意义的寻找。
片尾Lipsky偷偷溜进Wallace的书房,拉开窗帘的一瞬间,冬季阳光在积雪折射下,满屋子惨白的记忆;45岁的他想到当年和Wallace分别时,Wallace叫他不要成为自己。
很多事情注定当时是理解不了的,回瞰时只记得那种感觉,一种试图努力去分析努力去规划未来的感觉;最后发现一切选择和寻找都没有意义,你我能做的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
我没法不爱这种由meaningful conversations构成的电影。
最喜欢的当属heroine那一段和Skyscraper那一段。
唯一的败笔便是那幼稚的隔阂与突如其来的jealousy, refraining me from loving every second of this movie。
太可恨了。
(当然如果确有其事,那可笑的就是我了)David Foster Wallace说话的样子太迷人了;从听过他commencement speech那一刻起我就爱上他了。
固然观赏电影时共情不是必要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我能理解他;或者,在这两个小时中,我试图理解他,今后许多可以想象得到的时刻里,我都会想起他。
想起他无从掩饰的天才、他的观察、他的语言;他的compelling stupidity and confusion as a writer; 他的坦诚和良善,他的social strategy;他过去的、现在的痛苦;他生命尽头的自我湮灭。
一部对话电影。聆听别人的谈话,不如专心说出自己,不想要那种:在从未说出口的那些话里,才是我对你全部的爱意。
我不够细腻
人生而孤独
The lines are the highlight that become the burden of the film and the only thing it has.
两个作家互相映照的心灵旅行,无论是盛名之下,还是默默无名,写作者终究是孤独的。杰西·艾森伯格自从演了《社交网络》后,对他就一直停留在话痨的形象上…
只有我觉得艾森伯格是机器人么!
“我觉得人是不会变的,我确信那仍旧深埋在我身体里。大概我只是非常努力地,在想办法不被它牵着走。”
孤独。大卫·华莱士还是自杀了。
配乐演员都不对,虽然是真人改编,但摇晃的镜头不对,孤独感的主题也没表达出来。让理查德·林克莱特来导的话,大概能发挥的更好,但我更倾向于把它完全疏离化成一个虚构作家的故事,不要用英语对白,最好是发生在某个北欧国家的故事,那才是这样的故事最合适发生的舞台。
有时候写评论,做采访,的确会让自己怀疑自己不过是三四五流的书写者,因为一二流的大概率是那些一手材料生产者。可反过来想,那么好的一二流作品和人物,通过你,再传递给更多人知道,是多么荣幸,当然,也充满意义。
絮絮叨叨的,一直就是那俩人在说话,不感兴趣
那首big ship真是赞
啊……这样一个题材,我居然也会不太感冒……
看了爱在三部曲我以为我能接受话痨片了,原来我只能接受爱在三部曲
比伍迪艾伦还磨叽
纪德说:“你永远也不会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产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努力”。短暂的交集却奇妙地揭露出了福斯特的孤独,对人生虚无的恐惧,对生活的不安。对话漫长琐碎,但那些突然乍现的真诚是会让人感动深受而不禁黯然的。福斯特曾有演讲关于面对琐碎生活,关于面对人生,他最终选择另一条路。
聚焦滚石记者对作家Wallace的跟踪采访。本以为会很闷,但通过两人对话,完成对Wallace的内心剖析到主角的自身映射,进而促成两人关系的微妙发展,竟颇有吸引力,每个对话每段冲突都值得细品。当然电影精彩的核心还是Jason Segel对自卑又自我,自闭又渴望陪伴的孤独作家的传神演绎,极具突破,深入人心
lonely film
“如果说上帝被逐出了世界,逐出了人生公共的一面,那么人们曾努力至少在个人的、内在的领域保留上帝。而且,既然每个人都有一个私人领地,人们就会认为人在这个领域是最脆弱的,只有贴身用人才知道的秘密,从祈祷到性生活,都成了现代精神病医生的狩猎场地。” 看到浑身发抖,无共情的聪明,叫做邪恶
让人很emotional的一部电影抽烟喝酒聊天写作阅读………但愿能够存在于自己的另一个平行宇宙里现实中 没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