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想到会被这部片子打动,因为我的想法更像那只小妖怪——“他爱的是他女儿,不是我。
”这句话几乎一字不改,我跟朋友抱怨我妈的时候说过几百次。
但为什么还是很喜欢呢?
观影的时候最直观的喜欢,是导演对虚实世界的处理:玻璃窗倒影和非线性叙事。
我想电影里大概包含了四个世界吧,叶子幻想中有爷爷的鱼花塘妖怪世界①、爷爷去世后叶子的世界②、影片中的导演孙女和演员奶奶的世界③、以及我们作为观众的现实世界④。
世界①与世界②并列交织,世界②内部有非线性叙事,世界②③因为有世界①②混淆的前车之鉴(即玻璃窗倒影)而混淆;世界③拍摄着世界①②,世界④拍摄了世界③,且世界②与世界④有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不知身处于哪个世界的叶子直勾勾地盯着镜头,盯着我们,冲我们摇头。
起初我以为是深陷世界①的叶子让我们不要劝阻不要跟随,放任她留在温暖的幻想中;后来又觉得,是世界②的叶子要放下过去往前走,在与世界①中作为妖怪的“我们”告别。
导演后来在分享里说,虽然影片视角跟随着叶子,但其实出发点是,这是奶奶的房子和记忆容器,奶奶与叶子共享了同样的回忆,所以呈现出同一个视角。
所有的时间线都是并行而非线性,现在的叶子与从前的奶奶可以出现在同一个时空。
我才明白最后那个镜头让我流泪不止的原因——因为那四个世界,都是真的,都在共存。
看完之后 散步回家 在回来的路上 平时夜晚比较吓人的路都感觉充满了童趣 一切都好像特别可爱和明朗。
最终促使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因素 还是因为爷爷在前几天的去世 我感觉确实有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来 可能真的神了 今天来参加放映的观众 都有爷爷奶奶推着我们来 可能我的爷爷真就在和我一起观影 我们确实一直都在讨论生死这个巨大的话题 亲人的离世我们总是免不了难过伤心 也害怕去面对 但是死亡这个话题 我知道 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 导演给出的答案就是亲人会一直在你身边。
导演是个爱笑的女孩 爱笑的女孩运气一定不会差!
导演说到合肥这座城市的特点就是 人们的休闲就是发呆 在观影过程中也感觉到影片中把生活用艺术的表达出来非常好。
映后主持人说似乎还没看到把长沙质感拍出来的电影 确实比较遗憾 但是也给了我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 这部电影还挺给我力量的 给了我一种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表达的思路。
包括今天看的CODA 真的越来越觉得电影的真诚表达很重要了。
电影中真诚的一些情感流露 不做作 却有打动人心使人共鸣的力量。
最后夸一下影片的美术和灯光 画面简直太梦幻了 光影的运用很梦幻。
青年电影人 加油。
是很新奇的表述方式,观看的时候一度被光影、音乐烘托的氛围搞得有点紧张,但适时的老歌/梦境插入又缓解了紧张。
是个多条时空线索并行的叙述方式,一切有些凌乱与懵懂,但是又不妨碍感情的接纳。
是成长、是告别、是真的不想离开,不愿醒来。
同样是被奶奶带大的我,在影院泪流满面。
很喜欢小雨导演在现场关于成长的回答:在亲人离去后,开始长大,拥抱长大,直面长大。
同样都是千禧年代,对于九零后和零零后来说也是不同的。
娄烨拍的的八零后九零后的千玺,那种充满生命力但又迷茫的青年时期,朝气蓬勃又沉默忧郁,千玺是我们的童年,一切都是模糊的,童真的幻想。
世界都是陌生好奇,高大,我的回忆里都是用一个低矮的儿童视角来观察世界。
江油、绵竹、绵阳、轻工厅,这些地方永远都是我童年的样子了。
我的肆意被溺爱的童年时光在我六岁那年就戛然而止了,妹妹的突然出生,让我的身份从家里的唯一女儿变成了姐姐,我就只是姐姐了,明明我也才六岁,我总觉得我实在很大了,看到当时和妹妹幼儿园的小孩一起去春游的照片,我总觉得那个时候我的年龄差距是一种羞耻,我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能坐摇摇车呢,怎么还能玩那些玩具呢,看了照片后发现,我也只是一个小孩子啊。
6-12实在是太痛苦了,我万幸我的性格没有变得扭曲,一个家庭永远都是围着新生儿转的,她最宝贵、最伟大,我要让着她。
但是我好珍惜我的童年啊,那些再也回不去的瞬间,随着我的成长越来越模糊的记忆,我好像一闭眼就回到那个年代再看看,我怎么就变成这么大的大人了,我从来没想过。
在小学、初中,我最喜欢想象的未来就是在高中班里学习的模样,大学怎么样,我实在不敢想象了,但是现在我已经快要把大学时代过完了,我已经早就是个大人了。
每次回到绵阳,我就觉得我还是个小孩子。
《不要再见啊!
鱼花塘》這部片子把我小時候的記憶狠狠勾起。
在我姥爺去世後,姥姥的生命出現了巨大的震动。
她不再需要照顧任何人,不再需要做饭、打毛衣、准备针和药……怅然若失之间,或是在某种无法言说的悲痛之中,逐漸失去了記憶的能力,更不再感知空间和时间,甚至是不再认得至亲至爱。
但我仍葆有小时候在姥姥怀抱里的微妙记忆,她的温度、她的气味和她的声音。
妈妈说,我每次再哭闹,在姥姥的怀抱里就能安静下来。
我至今都留存着她打的有小动物图案毛线衣,甚至是每每想起她,我都不想再长大任何一点,我想吃她包的饺子、想和她说话、想永远在冬天的时候穿姥姥打的毛衣。
姥姥至今不愿离开她和姥爷共同居住的家,甚至是在她失去记忆后,也依然如此。
我想,这个屋子里固化了许多对她来说重要的记忆,洒进房间的稀疏的阳光、积尘的缝纫机、隔壁小孩笨拙的练琴声、老花镜、万年历……通通化作一场懒洋洋的梦,化作小妖怪,化作时钟,化作身旁的一切。
姥爷离开后,她将遗像摆在了屋子最显眼的位置,之后的日子里,她也只坐在姥爷曾经常坐的座椅。
我数次心疼她,心疼她所依附信念生活的人永远离开了她,心疼她的生命在姥爷离开后几乎戛然而止…… 我甚至质疑过,姥姥的生命有多少时间留给了自己,但我想,这也许是许多那个年代的女性的共同处境。
这是一部关于告别与成长的影片,但又是在说,我们可不可以不长大、可不可以不说再见。
最后,这部女性导演的片子在很多城市都缺少排片,可以多去支持!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导演交流放映看完电影后我脑子里一直有两种想法的冲撞,当然,这无关视听语言、拍摄剪辑手法等等专业的电影赏析角度。
一、这是一部导演非常私人化的电影,非常注重自己内心的表达。
我非常非常喜欢影片大量的光影表达(树干、树枝🌿、窗子、窗帘映射在白墙上的光影)还有风,一阵一阵的不明缘由的风。
会让我想起和奶奶住的老屋房后小杨树的树叶被风吹拂的沙沙声音……还有老歌,《渔家女》《请你留下来》,总能让我想起奶奶哼着老歌带着花镜缝被子的飞雪的冬天…….还有环境音,如果你经常在午后睡觉,就会深有同感,总是觉得那时候自己的听觉异常灵敏,总能让我想到童年时扇着扇子赶着蚊子昏昏欲睡的夏天午后,仿佛能听见一里地以外的汽车鸣笛声。
还有电影里钟的声音,会让我想起童年时家里整点会报时的那种每一秒都掷地有声的钟。
还有也许每个奶奶都会讲的鬼怪蛇身故事…….总之,青年导演这种由对爷爷奶奶的爱而引发的记录,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尊重。
就像《秋园》的作者写她的母亲,如果她不记录,这样普通人的一生就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永远不会被记得。
二、就该说说我个人不太喜欢的地方了哈哈去看之前,我简单看了下简介,是带着中国版《寻梦环游记》的小小期待去看的。
结果就是,它不是。
导演说,“祈盼鱼花塘能点亮更多的角落。
”就个人观察到的而言,有点难。
电影开场,是几百人满座,电影结束交流之前开始陆续不断的退场,说明共鸣的内核理念有,但看完后剩下的不多。
整部影片有一些地方感觉有毕赣的影子,就像大叶子看到已经过世的爷爷、黑鱼、马戏团的黑熊等这些超现实画面,有点像《路边野餐》那个长镜头里,陈升经过了过去和未来。
但我认为两者的区别是,情感的浓度表达不同,在《路边野餐》里,我能看到老医生和年轻时的爱人、陈升和妻子的爱情,能看到亲情,有很多情节推动,串起被打碎的时空,可以拼接出一个完整的让人感动的故事。
而鱼花塘,过于自我意识的表达,进入情节的缓慢(不出意外,你前二十分钟是看不懂讲啥的,感觉像是一个个散镜头的拼接)对于细节的情感浓度把握,还有就算是艺术电影也需要的故事、情节推动,这些方面我个人觉得都有不完美。
当然,这片鱼花塘就算能点亮一个角落也是有意义的。
这一点不可否认。
有一个说法,从出生到十六岁,和十六岁到死,人感觉时间的长短是一样的昨天出去吃饭的时候,喝到一种大麦做的汤,自从小时候暑假在外婆家尝过,三十年没吃过了,入嘴的一刻恍如穿越夏天不爱睡午觉,表哥总把假寐的我拽起来,从外公开的小卖部里拿一根雪糕慢慢咬外婆说起来是重男轻女,但对我并不差,我骨折那年她照顾了三个月,哄我入睡的时候爱讲鬼怪故事,最后落点无非都是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不孝顺的人最坏小学不知道几年级的时候,我感冒有点发烧,在奶奶家的床上睡得半梦半醒,朦胧中抱着个女孩,对我说:我叫乔安娜,别忘了我。
窗帘半开光线刺眼,醒来还似在梦里我坐月子的时候,奶奶弥留,临死前伸出四个手指,意思是有第四代了吧,我没见到最后一面,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乱梦纷纷年轻的导演害羞又温柔,她在见面会上说,时间如果是线性的,那未免太悲哀了,因此电影中的时间嵌套纷繁,这样相爱的人们就在其中,如进迷宫不得出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谢谢导演呀,你把我所有以为已经忘记的,都拍了出来
曾入围并提名第74届洛迦诺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单元,荣获FIRST青年电影展“一种立场”奖项的影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今日上映,虽然,首日票房遇冷,但在微博,也是得到了包括演员周迅、袁泉、易烊千玺、文淇,以及《爱情神话》导演邵艺辉的支持鼓励。
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讲述了大学毕业后的叶子回到家,和奶奶一起度过自己最后一个暑假,从小无比熟悉的环境,在这个夏天似乎有了些许不同。
家中的物品,甚至透过纱帘的光斑仿佛都有了生命,失去记忆的奶奶反复梦见爷爷,叶子也不断被家中神出鬼没的记忆骚扰——会说话的熊孩、在鱼花塘做“妖怪”的精精,还有日思夜想的爷爷。
一切真实到让人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
奶奶困在记忆中,叶子却沉浸在回忆里。
最终在一个晚上,所有人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告别,但可能这也只是奶奶的一场梦,在梦里,大家永远在一起了。
作为青年导演牛小雨的首部长片作品,影片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和富有想象力与梦幻色彩的影像风格。
凹凸镜DOC专访了牛小雨导演,听她讲述从第一部剧情长片制作的过程,以及关于童年,关于鱼花塘的林林总总。
“我不相信时间是线性的,奶奶会在3333年醒来” | 专访导演牛小雨采访:张劳动编辑:张新伟凹凸镜DOC:你读书是上的实验学校少年班,属于少年早慧吗?
影片有很多灵感是来自于你的童年,能不能讲下你的童年生活呢?
牛小雨:我的学校,宗旨是开发常态儿童的潜能。
入学有好几轮考试。
会测智商,记忆力,动手能力之类的。
大概有三轮考试,有一轮面试。
最后会选60个学生,分成两个班,这两个班的学生,会一直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
小学上四年,初中上三年,高二的时候,就可以去参加高考了。
关于童年生活,我是属于每天都在搞大新闻的那种。
但是我们的老师都非常的包容。
我是少年班的倒数第一名。
永远就是在影响其他的同学,是一个“害群之马”。
我又特别爱搞一些帮派活动。
像女主角叶子、影片中年轻的奶奶(扮演者),还有一帮朋友,就是会组织一些集体的事情,比如上课的时候,传一个巨大的纸条,就像聊天室一样。
或者就是一起排一个剧,或者就是一起搞一个组合,做一个表演什么之类的。
凹凸镜DOC:影片中,音乐剧的灵感也来自于你小时候参加文艺会演的经历吗?
牛小雨:对,像是小的时候那种六一儿童节的元旦文艺汇演。
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孩还是不是这个装扮,反正9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是这样,还贴那种塑料的贴画在耳朵上边,有星星,月亮什么的。
凹凸镜DOC:现在估计也换汤不换药,剧本中的情节和你生活的关系大吗?
牛小雨:摘取了我的生活背景。
整个的环境是差不多的,但是,具体的情节还有人物的状态大部分是虚构的。
或者是一种我对印象中的童年和人物的一种夸张吧。
凹凸镜DOC:刚才也讲到女主角的扮演者叶子是你同学,作为非职业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是你在指导她吗?
还是说就让她自由发挥呢?
牛小雨:她参演过我的前两部短片,我一直相信她是有这个表演天赋的。
在《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拍摄前,我让叶子做了非常多的准备。
因为她是素人,也不习惯镜头。
所以,在进组之前的一个月,我让她每天都要拍30张自拍,发给我。
她其实是一个很害羞的人,还要让她每天靠墙站一个小时。
让她写“叶子日记”。
我觉得写“叶子日记”是帮助她很快进入角色的一个事情。
她看完这个剧本之后。
会根据这个剧本里边描述的情景写,每天都要写日记,大概写了一个月吧,几乎每天都写,我也会检查她的作业。
到表演的时候。
其实也是一遍遍地试,就是看她怎么样可以达到我想要的那个状态。
刚开始,更多的时候是在调节她的情绪,语气,会不断地跟她描述这个情境,让叶子理解她现在为什么会说这些话。
也会调整她的形体。
到了中间和后半部分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完全进入表演的状态了。
凹凸镜DOC:你的两部短片作品,叶子都是你的女主角,《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是你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制作成本很高,压力也很大,为什么还要选叶子呢?
有没有想过找一些职业演员?
牛小雨:我一直就很拒绝换演员。
演员选用奶奶和叶子的素人表演、一定要在坚持在这个房子拍摄,这两件事情,是最开始我就认定的,是不可能变的。
大家后面也有建议过我说,换演员。
甚至也提出了一些方案。
可能也真的能找到,我都拒绝了。
一方面是因为前两部短片女主角都是叶子,创作其实还是有延续性的,我始终要拍奶奶和叶子在这个房子,其实是在把时空的拼图继续拼凑。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小的时候跟叶子认识,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我就很希望她以后可以当我的演员,我觉得她有表演天赋,而且我很喜欢她的形象,觉得是可以被拍摄的形象。
凹凸镜DOC:合肥在人们心中,好像是一个很低调的省会,但其实这几年它的发展很快,你有没有发现童年很多地方都已经变了样子?
影片是不是也想给这个城市留下点什么?
牛小雨:有,而且感觉很强烈,有的时候都觉得这个城市稍微有点陌生了,疯狂地建了非常多的楼、高架,有很多商圈,但是很好玩的是,虽然这个城市在不断发展,但是人的状态没有发生过变化。
合肥人的状态是非常的休闲。
凹凸镜DOC:拍摄《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是不是也是想留给这个城市留下点什么?
牛小雨:对,我也是有很强烈的紧迫感,而且确实,我拍完之后,鱼花塘边上换了一个更亮的路灯,湖边也有护栏了。
凹凸镜DOC:会不会那些传说慢慢淡去了,因为好像已经没有那么多秘密的感觉了?
牛小雨:会的,反正有点失落,毕竟我(走)的那条路20多年了,将近30年,第一次看到湖边装护栏了就很难受。
凹凸镜DOC:你们搬家了吗?
还是说家还在那里?
牛小雨:2019年拍完这个片,2010年年底,奶奶的身体病得非常重,必须得住院治疗了。
奶奶住去医院,医院又距离我们老房子太远,所以慢慢的我们就不住在老房子,现在就住在妈妈的家里面。
凹凸镜DOC:最后一次去鱼花塘是什么时候?
牛小雨:今年过年的时候,因为我们虽然不住在那个房子里,但是还经常去那个房子找东西,我们其实没有彻底搬走,我们还是不舍得走,因为奶奶是房子主人,奶奶去住院之后,房子我们就没办法继续维持了,但是我们又不愿意真的离开那个房子,所以所有的东西都还放在那,只是我们住到另外一个空间去,每周几乎都会去老房子里,找我们需要的东西,用完了我们再放回去,还希望一直跟房子保持一个连接。
凹凸镜DOC:有时候也会发现,比如说有个房子,如果没有人住,这个房子就老得很快。
对这个房子你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情吗?
牛小雨:会,那个房子比之前更黑了,感觉整个光线都变暗了,变得有点阴森了,有点像不太真实的感觉,而且确实它整个光线好像都变得更黑了,可能因为东西我们都不整理,家里堆得很乱,透光率就会降低。
凹凸镜DOC:再说回到你的前作,《鱼花塘》(2013)和《青少年抑制》(2018)短片的创作对你的长片有什么帮助呢?
牛小雨:我觉得有很多负面的帮助。
凹凸镜DOC:比如说你的片子第一次去电影节以后,很多人会提很多意见,当然有夸的也有不好的评价,但是可能对于创作者来说,自己脑海中就有了所谓的观众意识,再拍片子可能就不像以前那样了,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牛小雨:我是一个很没有自信的人,2013年,《鱼花塘》入围CIFF(中国独立影像展)的时候,我都没敢去,我觉得自己拍得很差,很粗糙,他们发了邀请过来,我假装没有看见,我很害怕我作品面对观众,那时,我也没有觉得自己将来会是一个导演,可以持续创作。
2013年拍完《鱼花塘》,14年毕业之后,我没有再继续拍电影。
2016年开始读研,是因为2015年生了一场大病,我做了腰椎的手术,那一次我才开始思考,我将来是不是还要继续创作,那时候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了。
2016年我开始读研,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因为爷爷去世,我突然又有了表达的欲望,拍了《青少年抑制》,从《鱼花塘》到《青少年抑制》,在技术上,没有任何的长进,都是我一个人拿着相机,又自己录音,拍叶子和奶奶,后期也是我自己做,后期声音、剪辑、调色都是自己完成,所以非常的粗糙。
但《青少年抑制》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的时候,我咬着牙去了,还带着全家人都去了,那次经历是给我拍《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最直接的动力。
2013年CIFF的年代,大家的作品都是很粗糙的,但是到2017年的时候,工业水准不知道为什么一下提高了,跟我同场展映的其他的短片作品,都非常的成熟优秀,挑不出什么毛病,甚至还有很多已经拍过长片的导演,又拍短片过来参加这个比赛。
凹凸镜DOC:文牧野就是连续两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短片得主。
牛小雨:我们那一年,跟我同场竞赛,还有杨潇导演的《榴莲榴莲》,还有中国台湾的两个已经拍过长片的导演,一个是《运转法则》,还有一个是《你的电影我的生活》,我的电影放在这些作品中间,就像一个小学生在跟大人赛跑,我没办法完整的告诉观众我脑海中的画面到底是什么,那种感觉就是把你绑在椅子上,给你眼睛也蒙住,嘴也塞住,你还特别想讲话,你根本都没有办法从椅子上站起来,百口莫辩。
我当时觉得我一定,要拍一个真正的电影,不要让技术上的瑕疵会影响到我和观众的交流,也影响到观众对于我视听上的感知。
凹凸镜DOC:就像我们说的脑和手要协同的感觉。
你不光有大脑,你还要在手艺上要做得好一点。
牛小雨:电影节其实给我的是这种反向的动力,一直在推着我去完成长片。
我也不能苛责观众去为我着想,大家觉得声音底噪太大了,我听不清台词,字幕连黑边都没有,因为我以前看的那些中国独立电影,我甚至以为,字幕就是特地做那样,观众觉得没有黑边字幕都看不清。
凹凸镜DOC:我翻看一下豆瓣评语,很多人都说,和自己的童年故事和自己的经历很有共鸣,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有一部分观众会喜欢的。
牛小雨:我一直都看豆瓣评价,《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其实评价比之前的短片好多了,因为我把“这道菜”做得很精细了,但是之前《青少年抑制》(短评)确实有些伤害,有些观众没有办法忽视技术上的瑕疵,而且我没有足够的钱,或者没有团队的支撑,我的想象没办法被解放,有些戏我就是没法拍,我只能用便宜的方式弄,你只能弄一个概念,观众没办法从你这个概念里看到你的更大的世界。
凹凸镜DOC:但是电影节它不用去认可那种商业上成熟的片子,电影节就要鼓励创新鼓励年轻创作者的想法。
再说回剧本,你将自己的经历与梦境作了结合,在四个时空之间剪辑,会不会让剪辑师头秃?
牛小雨:其实不会。
我们剪辑指导胡老师(胡树真),我们合作的过程非常顺利,胡老师非常能理解我的创作意图。
凹凸镜DOC:你怎么跟剪辑师去沟通,把你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剪辑师,她能接受到你的信息吗?
牛小雨:我不是那种很会跟主创沟通的人,我也没有太多跟主创沟通的经验,之前一直自己搞独立电影,所以我只能把前期的工作做得特别的详实,比如说剧本写的时候,它就非常的具体了,里面会有分镜,会有光的提示,声音的提示,甚至演员表演的提示,连服装的提示都有,跟主创沟通的时候,我也会明确的把那些层级梦境写的都特别清楚。
拿到剧本的时候,在执行层面,大家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要是想去讨论更多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慢慢再去讨论别的,但是不能对执行的计划,有不明确的地方,除了剧本以外,我还会准备大量的视觉参考和影片参考,所有我能准备的东西都会准备好,会有一个大的资料包发给主创们。
包括在剪辑的时候也是,我在跟胡老师一起合作之前,自己就已经剪了三个非常完整的版本,其中一个是顺着剧本的,还有一个是我自己发挥的,还跟另外一位剪辑师,我们又一起创作了一个方向,我自己觉得已经剪辑到我的极限了,我所有的意图在这几个版本的剪辑里面都已经展示出来了,我就把所有的这些,加了剪辑的资料包再发给胡老师。
基本上她看完所有的资料,已经非常了解理解这个影片了。
我们再讨论说我们新的方向是什么,那个时候沟通就很轻松了,她大概最后再跟我确认一遍,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她就开始剪,很快就剪出来了一个版本,再根据这个版本我们再继续讨论下去。
凹凸镜DOC:中间你在剪辑上会有一些反复吗?
比如说会推翻自己之前的想法?
牛小雨:在每次开始剪一个版本之前,会有个方向,基本上在后面剪的时候就会不断的深化这个方向,不会再推翻现有的东西了。
比如说前面讲的那三个版本,其实都是不太一样的三个方向。
凹凸镜DOC:以前的私电影大多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采取了很多意识流及先锋的影像风格,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是不是也跟你的求学经历中,动画教育体系有关系?
牛小雨:我觉得有很大关系,因为我本科的是学动画的,研究生学的是实验影像,学动画也好,实验影像也好,首先肯定是从视觉入手,而且动画的世界也是开源的,它不会受限制。
实验影像这个专业也是思维方式,我们拿到影像媒介或者说视听手段的时候,我们想的肯定是怎么拓宽材料的可能性,所以我很自然的就会想用,特别的方式来制作一个东西。
凹凸镜DOC:有跟你的导师或者说你的长辈们聊过剧本,他们有没有一些什么建议和意见?
牛小雨:在学校的时候确实没有,而且我的导师是特别好的一个人,永远会鼓励你,你给他看什么,他都说特别好太棒了,一定要继续下去。
凹凸镜DOC:你是学实验影像,拍摄了一部剧情电影,你怎么理解这种跨跨专业的创作?
牛小雨:我觉得电影学院可能就是这个氛围,其实动画学院的专业课已经算很多了,我们有海量的作业真的得做出来了。
每一个系它都会开设自己的公共大课,在学校如果你愿意一直上课,学到的东西是差不多的,而且你也可以去别的系蹭课,老师也不管,因为学生也很少,一届一个班就那么几个人,你要去听别的班的专业课,你也进得去,所以大家可能就会大串联搞这些。
凹凸镜DOC:据说徐浩峰的课特别难抢。
牛小雨:我是徐浩峰的脑残粉,我上高中的时候就看徐浩峰的小说,因为那个时候很上高中很喜欢王小波,我看完王小波所有的小说之后,我还不满足,还看他的周边。
那个时候有一个系列的周边叫《王小波门下走狗》,他们出了一套书,里面就有徐浩峰的作品,当时我觉得很好玩,徐浩峰写的我还记得叫《处男葛不垒》,发现他是一个电影学院的老师,我本来也正好想考电影学院,就觉得缘分天注定,我10年入学,那个时候是徐浩峰的课渐渐火起来的一个前奏,后来我必须得提前三天去占座,把我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摆在那个桌上,才能不被别人挪走。
凹凸镜DOC:你会受他影响吗?
我不是说片子吗?
或者说一些思考的过程,因为他的作品其实也和别人蛮不一样的。
牛小雨:我还真觉得很奇怪,因为如果从作品上来看,我跟徐浩峰老师应该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我完整的听了他4年的课,而且看了他所有的书,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影响我的,可能文化上影响,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他不是说电影的内容,他说一些文化的(内容),因为我是一个文化程度很低,不怎么看书的人,我都是在他的引导下才开始看书学习,看真正的书,《锦灰堆》(王世襄著),不是小说的那种书,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
凹凸镜DOC:这片子上映从拍摄到最终大荧幕呈现其实还挺艰难,影片19年开始筹备,2021年入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再到11月25日影院上映,从拍摄到最终大银幕呈现,您认为最难的环节是哪一块呢?
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呢?
牛小雨:每次我的回答都是,每一步都是最困难的那一步,克服都是硬克服。
比如说2019年一定要拍的时候,一定要拍,硬要拍,所以最后,逼的家里只能卖房子,找亲朋好友去凑钱,剧组的人员就是呼朋引伴,稀稀拉拉的都进来,来帮助我完成这个事情,虽然大家当时都觉得还没有准备好,但是硬干了这个事情,包括整个去拿龙标去审查,去洛迦诺电影节也是,我们时间都很短,硬来,不停的去找各种办法,催这个进度,就是头铁,去硬催,去洛迦诺电影节也是硬去。
凹凸镜DOC:为什么你说必须在2019年拍了?
牛小雨:也是因为奶奶,2019年奶奶的身体已经非常糟糕了,我觉得我不可能再等了,而且当我说出这个原因的时候,大家也不会再说什么了。
其实上映也是,我很希望奶奶能看到她自己影片,我奶奶也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她年轻的时候就很爱看电影,我一定要实现这件事情。
凹凸镜DOC:所有都克服困难以后再回头看,你还觉得哪个是最困难的?
牛小雨:其实还是钱,我家真的不是那种很富裕的家庭,每当我看到一些短评里面说“有钱真好”的时候,我都在哭泣了,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每天现在吃些什么,确实家里边是倾家荡产,砸锅卖铁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
最早我妈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她是骗我的,她说我找到钱了,你拍吧,我说哪来的钱,她说你不要管了,你不要问了,反正我找到钱了,是老板的钱,我才做这个事情。
拍到中后段的时候,我才知道是妈妈在把自己的钱往里放,但那个时候你停不下来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拍下去了,包括拍都拍完了,海药继续把它做完吗?
但是一路上都还是要再往里继续花钱,压力始终我都没有办法消解。
凹凸镜DOC:但最后结果是很好,包括FIRST你也得到了“一种立场”的荣誉奖项,你的努力确实被很多人看到了。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其实里面还有很多虽然时空错乱,我理解是你对死亡和记忆的一些解读,在你影像里是如何设想让逝去人返回?
牛小雨:我一直还是觉得这样,比如说我之前也有分享过,爷爷去世之后,我会觉得家里的一些光线,一些影子,一些光斑,那些都还是爷爷的化身,他可能以某种宇宙能量或者宇宙生命的方式,继续陪伴着我,他还环绕在这个屋子里面,我始终还是相信是这样子的。
在我自己的概念里面,我也不相信时间是线性的,我觉得时间是线性的这件事情是一个便于管理人类生活的方式,我们需要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我们需要一个标尺,所以我们发明了时间,我们需要理解三维的,肉眼可见的世界,所以我们把它用这样的方式去解释,让大家都可以接受。
这个看起来好像是稳定的现实,但是我不相信真的就是这样,肯定还有更高维度的可能性,或者在我们的意识世界里,或者在我们肉眼不可见的世界里,当我们打开了意识的开关之后,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不用被限制在这种有限的生命和三维世界的这种悲凉当中。
我相信,过去的时间和现在的时间和未来,可能是同时存在的。
爷爷不是说他走了,再也没有了,他在过去存在,他还存在于现在,所以他那个时间是一种团块状的混沌的状态,像一个切片,我们把这一片,比如说面包也好,或者切片切下来的时候,同时可以看到上面所有的东西。
所以在影片里面也有叶子想象出来的人,也有叶子记忆中的小的时候和爷爷在一起的形象,甚至还有叶子都没有见过的爷爷奶奶年轻时候的样子,奶奶还没有开始生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更早之前的过去,她还有未来我们最后一场奶奶醒来的戏,奶奶是在3333年醒来,这些所有的东西我都把它搅碎,织在一起,呈现在《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里。
我希望用这个东西来,呈现出这种同时存在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在同时存在的概念里面,不用受那种有限之苦。
凹凸镜DOC:像他们说,电影是把人的生命延长三倍,而且我觉得电影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能够把这个东西给呈现出来,疫情这种情况下,能够电影上映是一种胜利了,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能让更多人在影院里感受到这种情绪在里面。
因为毕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记忆,每个人都有长辈和自己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谢谢您能接受凹凸镜DOC的采访。
关于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导演: 牛小雨编剧: 牛小雨主演: 叶子 / 郑圣芝类型: 剧情 / 歌舞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 / 合肥方言上映日期: 2022-11-25(中国大陆) / 2021-08-12(洛迦诺电影节)片长: 100分钟又名: Virgin Blue内容简介:爷爷去世了,奶奶独居在家。
屋子里充满了奶奶关于过去的记忆,这些记忆甚至固化成了物品、动物和人,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奶奶,则像是失忆了,在失忆的人面前,时间彻底失效。
叶子毕业回到家,过最后一个暑假,不断被家中神出鬼没的记忆骚扰。
这些记忆有些像是爷爷、有些像是小时候的自己、有些谁也不是,是陌生人、一只猫或是一丛草。
关于过去的记忆在万物之间流转,叶子从害怕到慢慢接受到爱,是接受伤心的童年、是爱爷爷到爱一切,用这样的方式和世界在一起,重新认识和爱这个世界。
家中的奶奶也得以和记忆中的故人们重逢,终于,在一个晚上,所有人一起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告别。
可能并不是告别,这是奶奶的一场梦,在梦里,大家永远在一起了。
导演介绍:
牛小雨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内地女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分别获得动画专业和实验影像专业的学士、硕士学位。
2013年,执导个人首部短片《鱼花塘》。
2018年,自编自导剧情短片《青少年抑制》,该片提名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最佳剧情短片。
2022年11月25日,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上映,该片提名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发展中电影计划单元、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获得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一种立场”荣誉奖项
做一场不愿醒来的梦,见一个想见的人……以为学会了告别,但却低估了想念,以为忘了想念,而面对夕阳却希望你回到今天。
影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用亲情思念编织着时空交错,亦真亦幻的梦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在梦里奇幻漂流般的童话。
大学毕业后的叶子回到家,和奶奶一起度过自己最后一个暑假,从小无比熟悉的环境,在这个夏天似乎有了些许不同。
家中的一切物品仿佛都有了自己的生命,失去记忆的奶奶反复梦见爷爷,叶子也不断被家中神出鬼没的记忆骚扰——会说话的熊孩、在鱼花塘做“妖怪”的精精,还有日思夜想的爷爷。
一切真实到让人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
奶奶困在记忆中,叶子却沉浸在回忆里。
最终在一个晚上,所有人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告别,但可能这也只是奶奶的一场梦,在梦里,大家永远在一起了。
而在这梦幻背后是真挚情感的表达。
被微风吹起的纱帘、湖面泛起的光斑、窗外不知疲倦的蝉鸣与树叶摇曳的声响、爷爷的自行车后座和奶奶细碎的叮咛,这些不仅是片中主角叶子不舍告别的童年回忆,更给我们带来了关于亲情、关于回忆、关于告别的共鸣,超现实的表达和诗意的氛围,娓娓道出对故人的想念与“告别”的不舍。
或许有过一个叫做“鱼花塘”的地方,是导演牛小雨让回忆静悄悄地来过,让我们的情感有了一个童话般美好的寄托!
影片海报
看到有人大呼好片,“年度最佳”。
一有时间马上跑去观看,看到不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水平。
自己强打着精神观看,忍了好几次,仍然忍不住入睡,然后恍然惊醒。
观影时,前排有一位大叔屡屡回头。
散影后大叔主动打招呼,问,什么地方知道的这片子?
哪看到的营销宣传?感觉如何?
如实回答后。
对方表示,“放心,你审美水平没有问题。
”大叔自称是从业者,看到first群里有人强推遂来观看。
看到一半就开始观察后排观众是否睡着。
两人交流后,不由都大呼诈骗。
有这时间为何不在家二刷恋恋风尘和一一。
不难get到导演想要以前期破碎的片段与梦境的穿插引爆后期的情感。
但是呈现出的效果就是前期的碎片无法给人以情感的铺垫,只让人前期感觉到琐碎、意图不明和重复冗长;中期隐约猜到意图结局;后期引爆时内心毫无波澜。
高亮度的摄影和音效确实营造出很好的旧时夏日氛围,但在毫无节制的运用和不知所云的推进下只让人感到昏昏欲睡。
前中期优点的叶子和奶奶的表演,也在精精的出现后伴随着大量粗糙的台词化为乌有。
只有叶子那张迟钝、瑟缩而带着性感的脸还能让人赞叹下选角的精妙。
把短片体量强行扩充到长篇,只会显示力不从心。
而导演旁白的加入,更没法让人共情,只余自我陶醉。
通过影像很难感受到文本的逻辑;对梦境和现实的切分没有做相应处理,也许是导演对梦和现实原本认识上就是如此,所以是将个人梦境与回忆或幻想呈现出来的一部极私人化的作品。现场连线了导演,经过导演自述,确实有逻辑在,但大部分手法像多个导演的杂糅,很刻意去营造一种氛围,夸张来说可能有些诡异,而这些手法又因不是自己的而稍显拙劣。开片第一个镜头很有电影的质感,但后面可能因为全素人,未经修饰的日常生活显得十分不自然,更体现了全片的简陋,哦对,当然是除了歌舞,歌舞是全片最成功的,非常真实,对得起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排演设置。最尴尬的是在主人公与精精的对话,相较之下巴啦啦小魔仙更胜一筹。某一瞬间感受到了主人公对童年和奶奶的留恋,紧接着的镜头和光线立马把微乎其微的感受打回原形。
喜欢这种类似暑假百无聊赖的午后,阳光斑驳映在老房子的墙壁上的记忆。插入拍摄跟导演的旁白更加模糊现实记忆电影的边界。不喜欢的还是大部分超现实部分,部分设计甚至有点惊悚。音效确实很阿彼察邦#世纪友谊影城南方商城店 银幕非常差,像蒙了层雾气
破碎的 幼稚的 做作的 私人的
非常私人的一部电影,不只是合肥版阿彼察邦那么简单,全片都是导演对去世的爷爷的怀念,在一种淡淡的悲伤氛围中,女主角叶子借由鱼花塘,完成了记忆的穿越。除去实验性的叙事手法外,剪辑调度也非常出色,打乱的时空循环往复出现的角色以及不断插入的歌舞表演,营造出一种让人目眩神迷的梦幻感,也许,这个故事就是导演将观众带入她的梦境,一起游荡在记忆的河流里……
音效設計毫不費力地支撐了故事敘述裡難能可貴的靈異氛圍 但是逼仄的文本 對於需要撐足全本時長時 著實讓人無所適從
可以零颗星吗
★★★☆ 作為導演長片處女作,那些不夠盡善盡美的毛糙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相比於中規中矩甚至還是加分項,結合故事中導演的自身故事投射,充滿了私人化的個人風格。光與影、日與夜、真實與夢境、現實與電影,層層相疊的對比讓電影構建了一個多重空間,空間中的一切無一不在傾訴著對於親人的依戀和思念。
穿着糖纸一样的裙子,一步一步走回童年又无可避免地长大。一首写给失落的过去的挽诗。
去世的亲人化作天地万物,萦绕在我们身边。
观影中途不断会有出神穿越到现实的瞬间,乱流与低谷,挣扎与和平。这几年发生太多事了,但童年永远不受干扰,爷爷奶奶永远对我们没有要求。全程视听一直很满,到《自言自语》那里才泪流成行。电影太多了,有些躺在网盘里感觉这辈子都排不上号,所以永远感谢电影院。
告别是一件太难的事,有时候会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很珍贵的表达 中间一度挺想哭的 加油啊青年导演!
每到觉得有点无聊、这演的都是什么呀的时候,又突然觉得有点意思,总之国产小文艺片平均水平的样子吧
一部徒有其表的电影,我只看到了对毕赣、阿彼察邦、蔡明亮、大卫林奇等人的拙劣模仿。我觉得绝大多数学毕赣这个路子的青年导演对诗意的理解都极其肤浅。看电影时,我身后有一对出来约会的大爷大妈,我敢说他们身上的事一定比这电影有意思。
【3.5】这样的气质想到阿彼察邦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千禧年儿童歌舞、对电影机制的自曝也共同为影片构建出异质性。但主要问题是内容的空泛,光靠单一的追忆情绪支撑这样的体量太勉强。另外最后明明拍出了极为强力的一镜,却仍要延伸出欢愉的尾音是何必?全程的家乡方言让我蛮亲切,加上题材不自觉也让我想念起家里的老人了。
虽然在光绘记忆和跨媒介叙事这件事上做到了极致,但作为故事的话仍然有过分松散的嫌疑,旁白的出现似乎是低估了观众的想象力。片中穿插的舞蹈非常轻盈,片尾产生鼓掌的念头,但偶有啜泣之外,掌声稀稀拉拉如寒枝雀静。一些记忆点还是可以留下:我不想长大,我不想谈恋爱,我也不想奶奶不再打毛线给我了。我的梦是奶奶被人捅伤,她在我怀里有真实的重量。母亲、我、外婆,三代女性,瘸腿好像是一种身体符号作为女性记忆的传承,许是我过度解读。其实我不太能共情人想永远留在童年的状态,所以渴望的还是没有条件的爱吧,然而对应身体在小小毛衣中的失控生长,凭吊失去的爱就是这个冷酷人间唯一的选择。一大一小的叶子,外婆,护士/妈妈,她们的表演都很好啊。我会想到我外婆听到我叫她时从床上爬起来侧耳倾听的样子,有时候她的面目又会模糊成我妈的样子
私影像版《疯狂的兔子》,80年代儿童邪典演变至今的仅存硕果(汗)
2.5/10现在的年轻导演为了自己很文艺,拍得很逼格,实则空有一个架子,极其弱化剧情。这部电影挺无聊的。我还看到了阿彼察邦的影子。
很细腻的情感,很细腻的记忆回溯,导演将很私人化的情感记忆通过非常创新的形式,具现化地充满情感渲染力和艺术美感。虽然有着和蔡明亮,阿彼察邦相似的地方,但是也能看出很多独属于导演自身情感和专业经验转化出的影片能力,太温柔太美的片子了
通过碎片化的影像堆砌和过于私人化的表达来呈现悬念,结果就是让人昏昏欲睡。PS:这是传说中的鬼片新浪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