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念高三的日子已经过去十一年了。
年前在老家翻出当时的毕业照,那个时候还扎着马尾辫,脸上写满了青涩。
毕业以后回忆高中时代,常常梦见考试解不出来数学题,整个高中时期,因为课业的繁重,哪里有什么狗血的剧情,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枯燥诵读解题和考试。
这些年有关青春影视剧看过太多,却只有于谦老师的《老师·好》,让我想起来我自己的,有关青春的日子,和高中时期的那些老师们。
我想,于谦老师这一次,不过是想讲一个有关小人物的平淡故事。
于谦老师扮演的苗宛秋,是一个因为出身的原因不得不选择教书的知识分子,所以他要强、每件事情都要争第一,他无比重视学校对于他的奖赏,比如各种奖状、印着奖字的瓷杯,学校奖赏他的自行车,都成了刻画苗老师形象的重要道具。
也因此,苗老师颇有些古板,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对爱捣蛋的同学带着固有的成见,这个相当明显的人物缺点,却使得苗老师这个形象变得非常有血有肉。
想一想我们高中时的班主任,那些在教室的窗户后面躲着的一双眼睛,是多少同学的噩梦。
而等我们真正长大,开始面对人生的残酷时,再想起少年时代被老师严厉管教的种种,却开始鼻酸。
待到真正面对生活,我们才知道,曾经最严厉的责罚,都比不上成年后的人生最不值一提的残酷。
而苗宛秋的人物形象,平凡、古板、严厉、心软,我们高中时的老师不也是这样吗?
我还记得曾经站立在落日余晖之中,被班主任喊出去谈心的景象,爬山虎在夕阳的光里若隐若现,我的成绩稍有下滑,老师苦口婆心地叮嘱我学习的重要性。
那个时候已经快要被压力击垮,还要听他的婆婆妈妈,心里不是没有埋怨的。
那个时候我们时常会在教室里议论老师们,电影中苗宛秋老师的自行车被破坏,也是真实地发生在我的老师身上。
直到后来我在北京工作,摸爬滚打好多年,我每年赚的钱是老师工资的数倍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过老师的伟大。
他们舍弃了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性,就像电影里,苗老师跟安静说,如果你选择读师范院校,就要做一个跟我一样普通的老师。
这种选择,对于一个颇有能力和抱负的人来说,日复一日的重复教书,并不算丰厚的物质回报,被学生们怨怼的委屈,无异于是一种需要强大心理建设的选择。
有些人,就像我们当时的老师,选择留下了。
很难说,这种留下不带有对于教书育人的情怀。
负责的老师如父亲如母亲,你成绩下滑,他才是最操心的那一个,你前途堪忧,他才是揪着心的那一个。
曾经所有的你觉得啰嗦不已的教导,都饱含着老师们的期待,不仅仅是为了升学率,还有为人师对于影响学生们命运的使命感。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它。
苗宛秋身上,有这样的一种英雄主义。
可能是他太像我高三的班主任了,严厉、古板、热心、负责,所以在看完电影之后,我觉得特别感同身受。
我们十几岁青春时经历的一切,都对日后的人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们在十几岁的时候被塑造的一切,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看法。
年少时总是讨厌被管束的种种,成年后彻底自由了,却忽然发觉,白衣少年永远回不去了。
那是我们逝去的青春,也是我们的老师们日渐老去鬓间出现白发的印记,是我们共同的刻在生命中的记忆。
人生之中,再也没有哪个阶段像那个时候一样纯粹美好。
后来苗宛秋在同学们毕业的时候离开了学校,临走时,他给同学们在黑板上留下了一段话,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苗宛秋是一个小人物,就像千千万万基层教师一样的小人物,他有自己的倔强、对于命运的无奈,却面对于命运并不公正的安排,依然尽职尽责。
这种英雄主义在我看来,比战场上的牺牲更加来的动人。
轰轰烈烈的故事固然叫人印象深刻。
但普通人的青春没有什么撒狗血的剧情,有的是日复一日地在平凡中的坚持,有的是在岁月中磨砺出来的师生情,有的,是籍由某种缘分聚集在一起的人的情分。
我们曾经陌生,后来变得熟悉,再后来分道扬镳再未联系,但这段交集,却成为了我们彼此的人生之中最难以抹去的印记。
熠熠闪光。
对于好学生,老师们多半是偏心的。
更何况安静一副受气包的样子,还让苗老师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那个时候的老师,无法通过互联网去了解行业、了解年轻一代,他们只能学着自己老师的样子去当老师。
王海替洛小乙写了一份武侠风的《入团申请书》,不仅遭到全体师生的嘲笑,影响了洛小乙入团,更是遭到了洛小乙的一顿拳脚。
其实王海说得没错。
他写的这份申请书,中心思想一点儿都没跑偏。
虽然严重违反了公文写作标准,但可以称得上是情真意切、文采飞扬。
只不过听上去,更像是绿林人的入伙誓言一个好老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二十年前自己高考前夕,当他在教室中用口琴吹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时候,班主任的一个眼神已经告诉他最终的答案: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既愿意做一名观众,为你的青春鼓掌,也愿意做你的领路人,为你的未来引路!
好像是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去看的。
前面笑的前仰后合,后面哭的稀里哗啦。
一直想着酝酿酝酿写一个长评,因为家里的一些琐事一直拖到现在。
今天闲来无事翻看相册,看到了自己为了写长评证明自己真的去电影院看了专门拍的照片。
就想把长评给补一下。
现在想想,当时的心境已经有点模糊了,但是那时那刻我是真的有感动到的。
毕竟我虽然是90后,可电影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都经历过的。
比如成绩坏的孩子总是坐最后一排,成绩好的孩子总是做课代表。
调皮捣蛋的孩子总是被安排在第一排老师的眼皮底下。
还有同学得什么病需要捐款。
可是农村啊,家家都不富裕,三块两块的有,最高也不超过一百块。
全班捐款加在一起也就几百块钱。
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一点忙。
老师也是骑自行车上学校的,不过不是二八。
而且我们和老师斗智斗勇也没有把主意打在老师的自行车身上。
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我们没有经历某某车祸和老师的变故,平平淡淡的毕业了。
老师继续兢兢业业的教育下一代学生。
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好。
电影上映时和我哥去电影院看的,当时觉得感官还好,挺温馨的,今天重看这部电影,不好。
不好就不好在前期温馨,老师与学生的矛盾突出,笑中带泪,很有旧时代的味道,而最后的结局太过于虐心,为了让观众落泪而落泪,这种结局在日本文学中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是一种摧毁美好事物的变态美,但是我不提倡这种虐心的剧情,甚至咱们中国的主流文学也不提倡这种摧毁美好事物的变态美。
安静她本有大好的人生,却因为帮苗老师申冤遭遇了车祸,双腿瘫痪,也没能考上理想大学,导致自己的一生都截然不同。
苗老师本来是一个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好老师,却因为被诬陷补课,一度停职处理,最后在众人毕业当天默默离开了学校,和这群孩子们再也没有见面。
这种温情电影中典型的让观众喜欢的角色没有好下场以来虐观众的心,让观众在结尾感动时落泪,从而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是因为这部电影拍的好所以很感动,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正常的有同理心的人都会有所感触的东西。
所以这部电影不好,就像小沈阳讨厌的,很多小品结局都是让观众看哭了,他不喜欢这种小品,他就想让观众从头笑到尾,而不是开始笑,结尾哭。
电影本身没啥技巧,拍的像流水账,论技术,充其量电视剧水平,完全没法跟《地久天长》比。
难得的是:真切细微,反而比《地久天长》有代入感。
@于谦 老师上讲台一顿骚操作,太特么神还原了,我一秒钟回魂到80年代氛围,冬眠多年的应激反应都快起来了,后脊梁骨一阵紧张,内心既有点哆嗦又有点期待,这才是我们一起经历的年轻时代啊。
完全被 @于谦 老师演技圈粉。
想不到于老师除了会说相声、变魔术以外……还有这本事。
[强] 严格来讲,那个时代老师的专制行为,放到现在看,属于严重的政治不正确。
不过,这种“政治不正确”的状态,就是我们当年经历的历史。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 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最好的时光。
一码事归一码事。
大家念旧的是青春,不是倡导回到当年的蛮荒。
大家被老师虐,是真的。
虐完了仍然爱老师,也是真的。
电影选择的是白描画法。
电影笑点出乎意料很多。
比《人间·喜剧》笑声多。
我个人最中意韦小宝版入团申请书,轻浮的政治玩笑油腻到可爱。
敬爱的团组织: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天下风云我辈出,一入高中岁月催,我洛小乙,一介草莽,但自认为平生光明磊落,迷途知返,浪子回头。
若得组织赏识,小乙定当结草衔环,生死相报,歃血为盟。
平生不入共青团,纵使英雄也枉然!
申请人:洛小乙
洛小乙费劲心思到班主任办公室偷东西,居然不是为了偷处罚文件,而是为了偷那张被偶然拍到的公园“合影”。
很暖。
点点滴滴,如同小诗。
片尾字幕“感谢下列只有一句台词的演员”和“感谢下列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演员”很喜感,全场小孩都笑了。
是的,电影里超多大咖龙套。
吴京都来了,演了一个体育老师。
吴京不演战狼有点萌,挺可爱。
我原以为这部电影怀旧,主流观众是70后、80后,事实上,电影院居然大部分是年轻小孩。
他们笑的很单纯、开心。
很高兴他们也能get到属于80年代的青春。
如此,春风微暖,值得一看。
可能我要求太高?
反正感觉不到是80年代的高中。
我是1984年进高中的,汉阳县一中。
自行车,录音机,黄书包,体育课跳马,道具这些还行,这些还有点像80年代的场景,,,不像的有:学校的旗杆,中学生聚众跳舞,吃考肉串,学生的语气,同学关系,演员的年龄,黑社会大哥的神态发型,,,这些有些是90年代的,有些更晚出现,,,
《老师好》这部电影,之前上映时被许多同党人士推荐去看,说比较感人,很能揭露当年的社会现实,而且还挺青春阳光的说实话,这种这样吹一部电影总觉得太过了,而且电影刚上映也就7分,后来还一直在降,说白了也就是一部普通电影,但总好于许多国产圈钱的烂片,后来有资源了的时候看了现在说说观感要我说这部电影其实也没有我那位朋友说的那么神,这部电影开始的确很有意思,先是在开学的时候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物性格,像白富美关婷婷,尖子生安静,以及社会人洛小乙,当然还有许多像2B青年即视感的同学,当然其中最鲜明的当然属苗老师了,那种严格的态度,让我不得不赞赏一下于谦老师的演技刚开始也很学生时代,呈现了很多学生时代下,我们干的一些坏事,而且电影开头的风格也很幽默风趣,没有那么干,甚至还有某位同学的迪斯科尬舞,也有在迪斯科尬舞时的恶作剧以上说的这些角色都是很鲜明的,很符合学生时代的那些特征但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核心人物感觉塑造的有点失败,就是本部电影的主角苗老师苗老师在这部电影中,在我的印象里可以说是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的明显先来说说优点苗老师很好心,在听说了一个同学得了脑瘤之后,发动了全体同学捐款,然后也将自己的一个月工资全部给予他也很关心同学,在洛小乙的爷爷摔伤的时候,用他的自行车及时送他到医院他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差生,就在洛小乙自暴自弃、每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时,他依然在为其指明方向然而他的缺点也很突出,比如:他总是觉得什么坏事都是差生做的,好学生就永远不会做坏事和撒谎,而且什么事情都相信好学生他也很偏心,整部电影里面他和同学互动最多的应该是安静了,而其他的同学都没怎么体现,就像他支持安静考清华北大,而却没有支持其他学生考什么大学,难道不应该也对其他学生提议一下吗?
他也是个很古板的人,老是剥夺学生参加艺术节的权利,让学生无时无刻都处于学习状态。
他也是个老是喜欢冤枉学生的老师,总是一意孤行,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对的,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冤枉了许多无辜者所以,这部电影的主角人设应该是一个很失败的塑造,不是因为角色太平淡,而是因为角色信息真的太多,观众根本不知道导演要给他们表达什么,要衬托老师的什么优秀的品质还是不好的恶习等等而且这部电影我前面也说了,还是很幽默诙谐的,但是不要以为全片都是这种基调,事实上,在电影50分钟后,就又恢复成国产片原来的说教方式了,显得很另类,与前面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而这部电影最致命的一个弱点是结局的烂尾,在最后拍毕业照时,老师没来拍,反而到偏远的山区教书,而电影的最后,也只讲了安静和老师的结局故事线,其他人的结局都没有体现前面可是花了这么大的功夫来描述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性格,而在最后也没给个交代,比如我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洛小乙到底有没有当上兵,比如关婷婷后来是发展什么行业了?
比如那个脑瘤患者又怎么样了(不得不说一点,最后有谁能想到安静还活着的?
导演最后那拍摄方式明显就是把人拍死过去的套路)?
这些结局就算没有多么的重要但也是得解释一下或者提及一下的,最后都没有讲,这个失误还是要减很大的分的但是吐槽归吐槽,这部电影还是有亮点的,还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比如这部电影的观影门槛也不需要那么高,观影感受也不会差,作为一部文艺片来看,里面还是有很多老师和学生值得挖掘的感情。
作为一部青春片来看,里面有洛小乙和安静的感情线,也有青春时代的矛盾和化解,以及年轻时的懵懂与无知,在长大后也能成长的体验也有对当年社会不公的指责,像苗老师当年考了全市第一,考上了清华北大的分数线,但因为家里没地位,只好被迫去当个平庸的教师,所以对于他有时严格过头了,我觉得这并不算优点,也不算缺点,因为他知道现在(85年)的社会公平了,人们完全靠着自己的实力来上自己向上的大学所以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他这么严格,在教学方面这么严肃所以纵观全片就会发现,不论从什么角度,总能找到亮点和缺点,这就造成了这部电影给我们的表达内容是什么有点模糊,不是没讲清楚,而是真的表达了太多太多,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主题,什么是背景最后觉得这部电影塞了太多的东西,却没有驾驭这么多东西的能力,导致了很多地方成为了bug或者是没有讲清楚的故事,所以这部电影如果少一些人物,多一些塑造或许可以更好;或者可以多一些时长,多一些刻画,可以更加完美
第一次看谦儿哥主演的电影,得到的是满满的惊喜。
电影刚开始是我还把注意力全放在演职人员上面,想看看有多少熟悉的名字,想以玩笑的态度看这部电影的,然而,开场不到五分钟我就被拉入到剧情中了,不管是对年代的复原还是对老师的刻画都没有问题,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我在看电影之前并没有对电影背景进行过了解,但是电影开始没多久已经让我很确认的判断出是在九零年前的故事,这恰是我开始有清晰记忆的年代。
而里面的苗宛秋老师也让我很熟悉,我那时候的老师不就是这样吗?
整个初高中阶段我有几个老师都有类似的特质,包括但不限于剥夺我们的自习课体育课音乐课以及所有中考高考科目之外的所有课,甚至给学生免费补课的老师我也遇到过两个,还有不够尊重学生,但恰恰是这种不尊重才说明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那时候的父母家长就是这样的啊。
不要以现在老师家长的思路去看待这部电影,也并没有要求所有老师都是如此,只是如果你是从那个年代过来,那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老师,这电影让我感觉温暖。
看完电影我就跟同去观影的王爷感慨这是个情怀电影但是宣发有问题,我觉得这电影应该能把更多的四十岁左右的人拉进影院。
我想我该去看看我的老师们了。
学习的戏份少,也没办法演,这样也挺好的,个人感觉挺丰满的。
回想当年我们也做了很多混蛋事儿,虽然如今混的也不行,还是感谢当年老师的激励,往事历历在目啊!
毕业参加工作10年内,给表妹堂妹的报考建议也管点用,给表弟的建议不是太好,毕业十年后我都不知道给后辈怎么建议了,经济下行没有更多的岗位,不知道哪个专业好。
出身和人脉挺重要的。
当年我们毕业06年那会儿工作随便找,现在看看双一流大学也不好说了,找准自己的位置吧。
自己孩子出生前后的基数9000多万,自己努力加把劲儿给留点底,十年前能看到今天,但未来真的不好说。
过好当下吧。
这是一部很温馨的片子,师生友谊,情节和所阐述的故事虽然都很平凡,但又把情感很好的流入出来,带给观众!
它告诉了我其实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着走着,慢慢的便会发现,其实是有很多十字路口的,生活不会有我们想的那么如意,否则一切都淡然无味!
就好比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哪怕没有什么太大收获,但这些人生走过的路却也给我们教会了许多别人教不了的东西,所以是值得的!
青春无悔,高考给自己加油^0^
用郭德纲的话说:这回我们欠谦儿哥一个影帝和一辆自行车。
如果谦儿大爷的《不是所有虫子都能变成蝴蝶,因为有的是她娘的蛆》上映,我绝对给五星!
上一代的老师劝学生,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一代的老师劝自己,何况我辈孤且直。分不到房,领不到奖,只能凭吊那张未曾生效的录取通知书。人生有很多十字路口,通往保送的路口,放弃一览众山小的风景,通往曲折的路口,承担被命运击溃的风险。苗老师没有出现在毕业合照里,就好像所有人的青春都难免遗憾。
还是没能逃脱【前半段搞笑逗比+后半段刻意煽情】的北方青春套路片。观影过程本来想打五星,但后半段急剧下跌至三星。如果根据前面零零碎碎的青春有趣片段拍一部小品式喜剧就挺好,起码真实有趣。后半段非要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揠苗助长”式拔高立意而生硬塑造无私奉献的形象,很反感。真的,该拿房子就拿房子,自己老婆孩子就活该受委屈了?
结尾强行煽情非常没有必要。但是让我很想念老师。
一个好老师帮助一群坏学生的成长,于奶奶拍的不错,像个老师的样,就是学生奇葩了一点,有些造型超越了80年代,背景倒是较真实,喜剧和煽情都还不错。不足之处是好老师太好了,好得超凡脱俗出尘,有点飘渺了,像是梦想中的老师!
这个剧作太可怕了。比较喜欢的地方就是我们京京饰演的体育老师
感情是诚挚的,叙事手法却不高明,部分桥段套路,简单粗暴,想当然。八十年代怀旧元素的拼贴确实能在共情上达到一定效果,我刚好就在那一部分人里。所以多给一星。
以前的老师虽然真的会打你但也真的会管你,现在的老师已经不敢打你了,但也不会真的去管你。80年代,白衣飘飘的年代,大家都有文化,都有理想。(虽然有于谦,但不是郭老师的电影,放心看)
中国的60,70,80后的好教师,实在太少了。希望寄托在90后身上,希望中国的教师上岗前都看看这出戏。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没有高尚的情操,纯粹是为了当赚钱的打工仔,还是不要选择教师这份职业了。
最想看谦大爷演的角色是于雨玉
「死亡诗社」里的罗宾·威廉姆斯教会学生追逐理想与自由,「老师好」里的于谦则像是在说“老师都是为你好,你必须要听话”,后者对好老师的定义打根上就是错的。于谦所饰演的老师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倒是真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唯成绩论、独断专行、不尊重学生等等,活脱脱就是个小社会的独裁者。而这名老师身上的优点,则是圣人级别的,根本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基本只存在幻想之中,并且这样打造出的人物,再怎样也不过是个心地善良的独裁者形象罢了。这样的老师形象如果让谁觉得感动,那他肯定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确诊。这样一部剧情松散老套,人物刻板单薄的影片,已经算是德云社迄今为止最像电影的一部作品,可惜还是透着浓浓的网剧味道。如果硬要说这部影片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将于谦老师在圈内人缘有多棒体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无聊,老师偏袒成绩好的那么明显,专断,冤枉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刻板印象,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高分
好好写剧本
老师没错 学生也没错 又是制度错了?
男学生学会了抽烟喝酒,女学生学会了烫头!
于谦老师在电影里旗帜鲜明地反对了抽烟,喝酒,烫头等不良爱好。
呃。
2019了,虽说怀旧,但是片子里体现出来的还是对高中教育和老师的刻板印象
用幽默展示沉重的关系。看过的故事情感冲突线控制得很好的电影了,很多次小高潮。发现,电影撞车桥段似乎已成必需品了,怕啥来啥。还好导演没有把血腥画面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