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突然刷到了一个电影片段,一个叫皮胡的小女孩在母亲自杀以后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天。
刷到这个视频以后我第一时间去看了这个影片。
先说一下是什么原因让我去看这个片子的呢?
因为我也是最近刚为人父不久,我的小孩两岁多一点,只不过是男孩而已,或许很多男人都有喜欢小棉袄的情结吧。
我被剧情和小女孩的演技所吸引,于是就去找到了该影片。
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个电影在很多知名的视频网站上都没有资源。
经过一些努力最后我还是找到了。
影片的开头放开头弹幕的开头曲时候还是很欢快的让你完全猜不到接下去的剧情。
这是一个非常凄惨的故事,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个两三岁的小姑娘在妈妈吃了大量安眠药自杀以后的各种行为。
大致介绍一下女孩妈妈为什么要自杀:1 女孩爸爸对女孩妈妈说了她死了才回来这种过分的话。
2女孩爸爸有较大的可能和女孩妈妈的闺蜜出轨了。
3当初女孩妈妈嫁给女孩爸爸也是受到百般阻挠,这不是被祝福的婚姻。
这样的种种原因让一个女人狠心的抛下女儿自杀的(甚至一度想带着女儿一起死)。
这样的女人的命运是何其的悲惨,这样的小女孩的身世又是如此的凄凉的。
这个影片我在观看的时候是没有忍住落泪的,我没有勇气一分一秒的把电影看完,我是快进看的。
因为我怕小皮胡突然被电熨斗烫到,因为我怕小皮胡突然被微波炉伤到,因为我怕小皮胡突然被水中的电触到,因为我怕小皮胡被电冰箱冻到。
没错我知道这是一部电影,但是这里面每个事物每个情景每个细节好像都那么常见,爸爸的电话对妈妈的牢骚,对女儿的关心,对家中电熨斗没有拔掉的担心。
这样的男人在很多时候或许不是一个好男人,但是这样的男人对于小皮胡来说是她唯一的爸爸,或许他并不优秀,但是她觉得爸爸爱她和妈妈。
故事最后的情节让我的眼泪更是流个不停:当小皮胡的爸爸回来破门而入后发现小皮胡在床下独自玩耍,喊着爸爸。
她让爸爸叫醒妈妈,因为她在造一个幸福的家。
虽然这个情节在很多人看来只是这个父亲自己幻想的,因为后面有父亲的尖叫声作为佐证说明皮胡已经去世了,因为小皮胡似乎误食了安眠药不省人事了。
但是我更希望这不是爸爸的想象,这一声尖叫是一个男人对妻子离开的悔恨对自己说的气话的深深自责,以为对女儿如此相信自己的深深愧疚。
因为我相信,这样可爱的皮胡一定会有上天的眷顾的,一定会有床上英灵还未远去的最爱她的妈妈的守护的。
因为这样的皮胡对于我这个初为人父的男人的泪点的冲击非常之大。
我其实挺喜欢一些印度电影的,上一部看的能让我落泪的印度电影还是摔跤吧爸爸。
但是我觉得皮胡这个电影更了不起,我非常佩服这个小女孩的演技,她还这么小,她的每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是如何拿捏的如此精准的,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又为何可以显得那么自然的。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我似乎住在她家对面,我好想帮她却又帮不了的那种无助那种担忧伴随着整部电影的发展。
皮胡的可怜无助激起了我内心的满满的父爱:如果我有这么可爱的女儿那该多好啊,我一定要好好的保护她!
最后我特别想说:作为一个丈夫千万不要对自己的妻子在充满绝望的日子中生活,作为一个父亲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子女在无尽的等待中生活。
附上几篇精彩的影评:1 https://m.douban.com/movie/review/13072125/2https://www.jianshu.com/p/1b6bfa6bea07
最近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突然刷到了一个电影片段,一个叫皮胡的小女孩在母亲自杀以后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天。
刷到这个视频以后我第一时间去看了这个影片。
先说一下是什么让我去看这个片子的呢?
因为我也是最近刚为人父不久,我家小孩两岁多一点,只不过是男孩而已,但是很多男人都有喜欢小棉袄的情节吧。
我被剧情和小女孩的演技所吸引,于是就去找到了该影片。
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个电影在很多知名的视频网站上都没有资源。
经过一些努力最后我还是找到了。
影片的开头放开头弹幕的开头曲时候还是很欢快的让你完全猜不到接下去的剧情。
这是一个非常凄惨的故事,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个两三岁的小姑娘在妈妈吃了大量安眠药自杀以后的各种行为。
大致介绍一下女孩妈妈为什么要自杀:1 女孩爸爸对她说了她死了才回来这种过分的话。
2女孩爸爸有较大的可能和女孩妈妈的闺蜜出轨了。
3当初女孩妈妈嫁给女孩爸爸也是受到百般阻挠,这不是被祝福的婚姻的。
这样的种种原因让一个女人狠心的抛下女儿自杀的(甚至一度想带着女儿一起死)。
这样的女人的命运是何其的悲惨,这样的小女孩的身世又是如此的凄凉的。
这个影片我在观看的时候是没有忍住落泪的,我没有勇气一分一秒的把电影看完,我是快进看的。
因为我怕小皮胡突然被电熨斗烫到,因为我怕小皮胡突然被微波炉伤到,因为我怕小皮胡突然被水中的电触到,因为我怕小皮胡被电冰箱冻到。
没错我知道这是一部电影,但是这里面每个事物每个情景每个细节好像都那么常见,爸爸的电话对妈妈的牢骚,对女儿的关心,对家中电熨斗没有拔掉的担心,这样的男人在很多时候或许不是一个好男人。
但是这样的男人对于小皮胡来说是她唯一的爸爸,或许他并不优秀,但是她觉得爸爸爱她和妈妈。
故事最后的情节让我的眼泪更是流个不停:小皮胡在床下独自玩耍,喊着爸爸。
她让爸爸叫醒妈妈,因为她在造一个幸福的家。
虽然这个情节在很多人看来只是这个父亲自己幻想的,因为后面有父亲的尖叫声作为佐证说明皮胡已经遇难了。
但是我更希望这不是爸爸的想象,这一声尖叫是一个男人对妻子离开的悔恨对自己说的气话的深深自责,以为对女儿如此相信自己的深深愧疚。
因为我相信,这样可爱的皮胡一定会有上天的眷顾一定会有床上英灵还未远去的最爱她的妈妈的守护。
这样的皮胡对于我这个初为人父的男人的泪点的冲击非常之大。
我其实挺喜欢一些印度电影的,上一部看的能让我落泪的印度电影还是摔跤吧爸爸。
但是我觉得皮胡这个电影更了不起,我非常佩服这个小女孩的演技,她还这么小,她的每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是如何拿捏的如此精准的,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又为何可以显得那么自然的。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我似乎住在她家对面,我好想帮她却又帮不了的那种无助那种担忧伴随着整部电影的发展。
皮胡的可怜无助激起了我内心的满满的父爱:如果我有这么可爱的女儿那该多好啊!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丈夫千万不要对自己的妻子在充满绝望的日子中生活,作为一个父亲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子女在无尽的等待中生活。
难道就我一个人很想知道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怎么拍的这个电影吗?
一个两岁的孩子再牛能有多高的演技?
孩子连活着都不懂是什么概念,当然不会懂死亡是什么意思,在她一步步独立去做的这件惊险的事件其实看来,完全真的像是一个孩子顺着逻辑能一步步做出来的行为。
最想提问的是现场没有拍摄人员吗?
孩子会演技好到真的看不到任何人吗?
注意力不会被吸引到?
孩子演技好到会懂怎么拍最自然吗?
我的天呢?
想想她一次次独自面对危险时的画面,导演会说什么 摄像师会怎么做才能让皮胡把现场的人员示视为空气,怎么能把架起来的摄像机视若无睹,满脑子都在想这个事儿。
搜了半天也不知道孩子怎么拍。
幻想中难道家里有个跟踪摄像头 如果有 孩子可能不被镜头吸引吗?
一万个问号❓在脑子里打转。
我很喜欢这几个图,细节很好电影只交代了妈妈为女儿办生日party但爸爸晚回家二人起了争执,一夜的争吵后爸爸赶飞机去开会,妈妈选择自杀。
而小小的皮胡虽然由于妈妈心软没有狠心把她带走,却也在这一天走向了死亡。
妈妈自杀不是因为爸爸晚回家这一件事,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是日积月累的,比如妈妈抱怨当初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嫁给爸爸,爸爸却很少关心家庭,在家庭中很少投入。
剧中也有借邻居的口说他们一家很有钱,结合爸爸一大早就去出差等可以看出他忙于工作而忽视家庭。
以及妈妈怀疑爸爸出轨她的闺蜜。
闺蜜有打电话说妈妈误会了,到底爸爸有没有出轨电影中没有明确给出答案。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妈妈的死除爸爸之外的人来说并没有被及早发现,我个人猜测妈妈是一个家庭主妇的几率较大。
所以抛开是否出轨的问题,这部电影值得思考的是:兼顾家庭不单单只是一方的责任,另一方同样需要兼顾家庭;婚姻中,不管是哪一方都需要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此外,我个人觉得妈妈很大程度上患有抑郁影片向我们呈现的人物除皮胡外都是有声无脸或有脸无声的,无形之间给人一种恐慌感一个偌大的家中,令人时刻提心吊胆的是整个家中在平常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切对于皮胡来说都是那么的危险。
有微波炉、有煤气、有冰箱等都在正常不过了,水漏了、插着的熨斗、放在架子的手机都是很平常也很好解决的事,但就是这些在正常不过、在很平常、在很好解决的事物一次次的给皮胡的生命带去威胁。
就连皮胡上下楼梯都生怕她一脚下去没踩好给滚下去……
小女孩皮胡的父母因为父亲晚回家给她庆祝生日而发生争吵,次日父亲忙着赶飞机出差,忘了拔下电熨斗的插头,电熨头自动开关失灵,隐约一场火灾迫在眉睫。
而母亲却因为争吵服了安眠药寻短见,只有懵懂无知以为母亲熟睡的皮胡一个人在家里四处玩耍。
不知道妻子寻死的父亲在飞机起飞前想起来电熨斗没拔,不停的焦急的打电话回家,但电话皮胡够不着,好不容易拨下来却又摔到橱柜下面,好不容易拿到电话的皮胡又因为父亲飞机起飞没能完成通话……电熨斗不时因为电压过高断电,又时不时因为电闸被拉上接通电源……降临与否的火灾,小女孩皮胡的安危时刻揪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百无聊赖的皮胡带着娃娃来到阳台上,娃娃不慎坠下阳台,皮胡试图去拿回娃娃,终于被邻楼的人发现“危险啊,就没人看着这孩子吗?
”……火灾终于发生,过程影片并没有展现,影片结尾部分就是邻人和父亲撞开了房门,在床底下找到了还在无忧无虑玩着玩具的皮胡。
事件很简单,全片几乎就是小女孩一个人在表演,演技非常出色。
留给观众的思考也是深邃的。
但部分故事逻辑较为牵强,损害了电影本身。
这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个小女孩与母亲的尸体独处长达一天,期间经历了多次生死攸关的时刻。
影片开头,画面唯美。
晨光熹微,一个小姑娘睁开了惺忪睡眼,看着家里墙上贴的彩带和照片。
前天夜里,这个名叫皮胡的小姑娘,刚刚过完自己的两岁生日。
早晨,皮胡睡醒,趴在妈妈身边叫妈妈起床,叫了半天没反应,皮胡自己爬下了床,她以为母亲还在熟睡中。
皮胡自己下床了,她下楼拿了报纸,本来想打开门,但个子不够,从门缝里把报纸拿上了楼。
上楼梯的皮胡注意到厨房的水龙头是打开的,她够不到龙头开关,于是抱来凳子,够了半天还是没够到,只好作罢。
把报纸拿到了母亲面前,跟妈妈说话,妈妈还是没理她。
皮胡想上厕所,叫妈妈起床帮她,叫了半天,最后自己去了卫生间。
皮胡注意到电视,她把电视调到了妈妈喜欢看的节目,但妈妈还是没理他,皮胡又把电视音量加大了,但妈妈还是没理她。
手机响了,皮胡叫妈妈接电话,看着妈妈没有反应,皮胡下楼拿了凳子,爬到柜子上拿手机,凳子还没搬上楼,电话停止了响。
皮胡让妈妈帮她穿裤子,见没有回应,便恼火地将裤子扔了出去。
皮胡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理自己,一边哭一边摇晃,就在这时,妈妈手一松,白色药丸撒了一地。
皮胡停止哭闹,将地上的药丸一粒粒捡回瓶子。
拿起一片天真地问妈妈,自己可不可以吃。
此时,电话又响起,小皮胡支棱着凳子艰难够了下来,电话落地的一瞬间接通了,但落到了柜底,电话那头传来爸爸的声音,他以为妈妈故意把手机摔了。
开始噼里啪啦骂起来。
“你既没帮我收拾行李,也没帮我熨衣服,你还是想要跟我吵架。
在么,去死吧!
”昨晚爸爸因为工作,没能赶回家给女儿过生日,两人为此大吵一架。
今天出差又差点迟到,他再次将怨气发泄到妻子身上,抱怨她没准备好出门的衣物,害他手忙脚乱,出门时忘了拔掉熨斗电源,让妻子记得拔掉。
爸爸见没有回应,骂了几句就挂了。
皮胡跑到妈妈旁边,看着妈妈脸上的伤痕,想要找面霜给妈妈搽脸,在化妆镜上,皮胡的妈妈写好了遗言,因为和爸爸吵架,妈妈已经自杀了。
从镜子上的遗书可知,遭受丈夫长期家暴,忍受他和闺蜜的暧昧,昨晚丈夫的一句“你死了我才会回家”,把她彻底推上绝路。
被皮胡扔到熨斗台上的裤子冒烟了,没过一会,熨斗就开始滋滋冒烟,皮胡被吸引过去,好奇地盯着眼前的熨斗看。
她不知深浅地伸手去摸……一声惨叫,被烫伤的皮胡哭喊着扑到妈妈身上。
哭累了,趴在妈妈身上睡着了,醒过来的皮胡告诉妈妈自己饿了,下床去找牛奶,奶瓶盖子没盖稳,牛奶撒了一地。
皮胡在厨房找到了两张饼,学着妈妈的样子,把面饼放进微波炉。
然后就是一通乱摁,时间设置成了十分钟。
结果可想而知,面饼变成了面糊。
接着,皮胡又想到了一个办法,皮胡打开了煤气罐,把饼放在火上烧,很快,饼着火了,皮胡不断尝试将燃气吹灭,失败后的皮胡离开了厨房,煤气灶还在燃烧。
皮胡去冰箱找食物,她使劲拉开冰箱的门,里面有一块昨天剩的黑乎乎的小蛋糕。
做在地上吃了起来,对冰箱感兴趣的皮胡把冰箱里的东西拿了出来,自己钻进了冰箱。
过了一会,皮胡想要从冰箱出来,但她的力量太小,努力推开了冰箱门,冰箱上的果酱掉在了地上,皮胡又哭了。
她害怕极了,开始挣扎大哭,一阵推拉之下,冰箱前后摇晃。
皮胡最后撞开了门。
发现果酱的皮胡,在面包片上抹上酱之后,送到了妈妈嘴边,妈妈没有吃。
电话再次响了起来,爸爸再次向妻子确认,是否拔掉熨斗的电源,并为昨天晚上皮胡生气自己迟到的事情道歉,在电话被挂掉之后。
皮胡拽着玩具往外走,玩具的另一头却缠住熨斗架,她用力一扯,熨斗应声倒下。
此时,厨房的水龙头还在流水,燃气灶的火还没关,地上躺着杂乱的插线板。
皮胡全然不知危险在靠近,看着电视哈哈大笑。
电熨斗开始冒出白烟。
持续几分钟后,电视屏幕突然黑了。
皮胡绕到后面,尝试着按下各种开关,手指不断划过裸露的线路。
燃气灶因为加热时间过长,发生爆炸。
皮胡受到惊吓,哇哇大哭,她小心翼翼挪下楼。
她只能抱起娃娃,去寻求妈妈的安慰。
趴妈妈身上睡着了。
睡醒的,皮胡把自己的娃娃抱上楼,皮胡去了阳台,爬上阳台的栏杆,皮胡大声呼喊朋友的名字。
娃娃不小心掉到了阳台栏杆上,皮胡伸手去捡,但不小心却把娃娃推到了楼下。
皮胡又爬上了栏杆,叫自己的朋友把娃娃捡给自己,有人注意到了皮胡的危险行为,安慰皮胡,让皮胡离开栏杆,站在了阳台上。
这时爸爸又来电话 ,皮胡告诉他,妈妈还在睡觉。
他似乎有些不安,让她转告妈妈,他对昨晚的行为感到很抱歉。
挂断后,手机提示快没电了。
但小孩子才不管这个,她继续打开手机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玩累了,便趴在妈妈的身上睡着了
再次醒来,皮胡饿坏了,她有点渴了,拎来一桶白色的清洁剂,问妈妈能不能喝牛奶。
妈妈没有回答,她便自顾自把白色液体倒入奶瓶。
不小心倒多了,又倒一些回去,结果手一哆嗦,瓶子全都碰倒了,“牛奶”流了一地。
她拼命撕扯着妈妈的上衣,想要喝奶。
皮胡只好自己去找吃的,家里漏水,惊动了邻居,保安来敲门了,等皮胡走下楼梯,人又离开了。
来到楼下,发现水已经漫过地面。
她小心翼翼踩着水,没走几步就摔了一跤。
来到桌子底下,吃了几口之前剩下的蛋糕。
心满意足回到楼上,继续坐在地板上吃。
电话又响了,皮胡回到了屋里,告诉爸爸,妈妈还在睡觉,爸爸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劲,开始给朋友打电话,顾不上会议,开始往家赶,路上一直在电话里给皮胡讲故事,因为皮胡在玩手机,很快电话就关机了。
皮胡把一盘吃剩的食物,端着盘子上了楼,把妈妈的药放进盘子里,问了一句,妈妈,我可以吃吗,随后放进了自己嘴里。
妈妈,药好苦,但皮胡还是吃了很多,药效很快就起作用,皮胡躺在地上,慢慢睡着了。
此时电熨斗冒出的白烟更多了,皮胡家里着火了,邻居给消防队打了电话,爸爸也赶到了,屋内已是烟雾弥漫,多处是烧焦的痕迹。
看到妻子的尸体,他追悔莫及,四处寻找着皮胡的下落。
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床底传出。
是皮胡。
她一边盖着积木,一边告诉爸爸:“我盖了两个房子,快叫醒妈妈。
我正在造一个美丽的家。
” 随着爸爸的一声哀嚎,电影戛然而止。
印度电影近些年头在亚洲电影市场的崛起,颇有一番要动摇日韩电影的劲头。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
爸爸》以及早些年引路更多影迷入坑的《地球上的星星》,甚至大获好评的《钢琴师》也不乏歌舞场景的镜头,这样被网友津津乐道时不时大秀歌舞特质的印度电影无意中带上这样的标签。
然而《皮胡》却是一部完全没有歌舞镜头的悬疑电影——说它悬疑,在于它没有交代整个故事的背景,伴随着幽深低沉的大提琴声,冰冷的广角镜头追着皮胡的脚印,像一双窥探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这个外人或称赞、或诋毁、或抱怨的家。
关键性的几通电话,只言片语中只隐约得知故事大约是一个全职妈妈难忍对丈夫疑似出轨的猜疑,在长期的争吵后终于因为丈夫错过女儿的生日聚会再次爆发,继而选择吞服安眠药自杀。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
很多编剧讲述家庭题材的故事,往往会选择儿女成长为线索,交织着出轨疑云,试图把家长里短、琐碎的婚姻生活仔细切割摊平:来来来,这就是中产阶级的困境,这就是婚姻的苍白和无力。
《皮胡》截取的片段,以全职妈妈自杀后皮胡的生存境况入手,干脆利落得来又张力十足——任凭观众被如何灌输家庭生活就是琐碎的,也不甚得知它是如此之琐碎:照顾小朋友的饮食起居、协调他们无处安放的多余精力、对事物的好奇大于无知常常带来危险的后果。
这种留白真实得让人胆寒。
全职妈妈一直是社会中尴尬的角色。
一方面,她们的付出在男性群体中带着质疑——毕竟在她们并未创造出可见的金钱收入,无法量化的家务跟情感挂钩之后,付出的精力和自动放弃的社会价值变成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在女性群体中她们显得太过old school,自动恪守三从四德地照顾着家庭成员,在强调展现个人价值输出的当下,被嘲笑质疑是多么地在所难免。
更引人瞩目是,她们共同令人反感的一点在于“老问我爱不爱她”。
或许我们需要说一说为什么她们会让人反感这一点。
按照功利性的说法,全职妈妈的投资是放弃个人在社会的职场价值,来换取家庭的和睦。
投资的回报是什么?
是家人,或者说是丈夫的爱。
在职场中我们尚且喜欢开口闭口谈论“投资回报率”,全职妈妈所经营的事业就是家庭,她去反问她投资的回报,是一种过失吗?
但,我们去反驳她们“太粘人”,某种程度上说是在质疑一个做出投资而得不到回报的人的诉求。
这是全职妈妈的困境——纵然有一天,我们能够真情实感地理解了她们每日应付家长里短的心力交瘁,也难以回应她们令人“窒息”的爱。
这种困境,不是单一的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特有的,也不是女性所特有的,全职爸爸也会面临这样的困惑。
原因在于“全职”意味着抛弃快节奏职场生活,回归本质。
这与当下暗性的“社会工具人”角色相违背。
当工具人适应快节奏的压力生活后,情感诉求被压缩成一片薄纸,全职妈妈爸爸们迥然相反的表达似一支充满墨汁的笔——再妙笔生花,这张纸也有被写满的一天。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那全职妈妈爸爸们,完全可以在业余时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啊——这便跌入工具人价值观的陷阱。
需要大量金钱和时间做支撑的爱好,通常来说是被人置喙的,它带不来“有意义的价值”;如若它能够带来金钱价值,它本质不像是脱离了“洗手作羹汤”的朴素情感理念么?
“洗手作羹汤”这一朴素的理念,在如今变得愈发地“贬值”。
有趣的是,大部分人无意识发现这一理念它并无原罪——我们常常强调人类是“群居动物”。
为何要群居?
除了利益的往来、信息的交流,它还暗含着情感的交换和感知。
我们谈情说爱,但我们却接受不了谈情说爱之后它不能带来有价值的东西。
可我们忘了,情感价值这样不能被量化的事物,它也是价值的一种。
于是我们认为追求最大化的金钱利益,才是正确的,能够得到称赞的,可以被弘扬的。
所以到影片的最后,导演给了皮胡一个看似光明的未来,也仍然让人质疑:代表着完全适应工具人角色的“爸爸”是否真的能够给得起一个孩子有充分情感输出的“美好的家庭”?
皮胡是获救了,但更多的全职妈妈、全职爸爸,乃至工具人们却无法获救。
不对等的价值观差异指向了如今这样畸形的社会:谈利益,而不谈情感。
似乎羞于谈情感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本能——是啊,大家都那么忙,不如多创造些金钱,有钱,就都有了。
于是这也催生了高离婚率。
“有钱之后换一个”变成无伤大雅的玩笑,背后却让人心凉,难道维系一段高质量的感情,是不必要的行为么?
也难怪会有更多的全职妈妈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丈夫应当给予妻子的正常的回应,越来越稀少,妻子对丈夫的嘘寒问暖,越来越像侵犯。
不如各自掂量着兜里的钱,再掂量着对对方所剩无几的“好感”——甚至已经称不上有“爱意”,看着好感消耗到为零,打包打包这份感情,丢到垃圾箱,一拍两散。
《皮胡》的故事虽然简单,不简单的是它将如今这样以利益为上、忽略情感价值的婚姻文化暴露。
我们甚至无从说起这里头的悲凉:工具人有工具人情感被剥离的悲哀,全职妈妈爸爸们也有情感得不到回应的痛苦。
皮胡天真烂漫地呓语“我在搭一个美满的家庭”,久久盘旋在天空,成为每个人求而不得的咒语。
清晨,小姑娘从梦中醒来,家里散落着气球彩带,礼物玩具。
昨天是皮胡两岁的生日,爸爸一大早出差走了,妈妈睡在自己身边。
独自醒来的她面对高大的家具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向妈妈求助。
厨房水龙头没拧紧,皮胡去喊妈妈,妈妈没醒。
电话响了,皮胡去叫妈妈,妈妈还没醒。
不管皮胡怎么推搡妈妈,妈妈始终没有反应,大人第一时间就会意识到妈妈的状况如何。
但两岁的她,以为妈妈只是睡着了。
吃饼干看电视,水管哗哗流,皮胡早已忘记。
以小女孩的视角进入电影,是《皮胡》的第一重危机。
电话不断响起,皮胡继续推搡妈妈,这时从妈妈手中的安眠药瓶,掉在了地上。
我们才明白,皮胡妈妈吃了大量安眠药。
电影《皮胡》就是讲述了夫妻不合,在女儿生日当晚大吵一架,第二天早上,丈夫出差去外地,妻子吃药寻死。
母亲已死,父亲第二天才会回来,《皮胡》整场都上演着真实又惊悚的生活场景。
空无一人的家,只剩两岁的皮胡,想想都可怕。
也有网友说:这是小女孩和死神的对手戏。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道——在我看来,觉醒的父母,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如果决定了要将一个孩子带到世上,就有责任护他周全,让他在幸福健康的家庭中长大。
《皮胡》 PiHo,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今天迎来了自己的两岁生日。
妈妈邀请了很多小朋友来家里为PiHo庆生。
大家玩的很开心,PiHo也很开心,有大家的生日祝福还有很多爱不释手的小礼物。
但是,她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晚上对于她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狂欢之后的第二天,PiHo率先醒了过来。
房间里的一切都还一如昨晚的布置到处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气氛。
“妈咪,我要喝水。
”“妈咪。
” PiHo感觉有点渴了,想叫醒还在熟睡的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应答,PiHo没有办法,决定自己下楼去找。
没有找到喝的,反而被客厅正在播放的电视吸引,PiHo开心的跟着电视的舞蹈节目跳了起来,并想邀请妈妈过来跳舞,但是妈妈却没有应答。
甚至当PiHo把电视调到妈妈最喜欢看的节目,房间里的妈妈还是在熟睡,就是不起来。
PiHo感到一阵委屈,趴在妈妈的身上哭了起来。
终于,在PiHo的百般求助下,仍然一直得不到妈妈的帮助,她学会独立了。
自己上厕所,自己冲洗弄脏的地面,自己刷牙。
虽然期间依旧不停的呼唤妈妈,但妈妈依旧没有回应。
终究小孩心性,PiHo忍不住又一次趴在妈妈的身上哭了起来,并不停的摇动妈妈。
没想到,突然从妈妈手中掉落了一盒药瓶,洒在地板上,散了一地。
自杀是可恶的,因为上帝禁止这样做;上帝禁止自杀,因为这样做是可恶的。
——康德 而此时的PiHo,天真的以为什么好吃的零食,趴在地上捡起药丸问妈妈。
“妈妈,我可以吃吗?
”
此时,之前多次拨打的手机再一次响起,这一次,PiHo终于误打误撞接通了电话。
是爸爸,电话中,原来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爸爸打电话想来责备妈妈,但是一直没有听到妈妈的回应,以为在闹脾气,和PiHo说了两句就挂断了电话。
PiHo百无聊赖,没一会就自顾自的玩了起来。
给妈妈和自己涂口红,给妈妈受伤的脸颊涂面霜,结果搞得自己满身都是,还玩的不亦乐乎。
殊不知自己正坐在一地药丸的旁边,另一边是正插着电未拔的电熨斗,巨大的危险正在悄悄靠近,PiHo对此却全然未觉。
锅碗。
微波炉。
煤气灶。
玩性大发时,觉得冰箱好玩,就试着把自己关到冰箱里。
厨房的水龙头没关,水满出水槽后顺着墙留了一地。
危险就像是蛰伏在丛野的豺狼,闪着阴翳的眼神,伏身一步一步,慢慢,慢慢向PiHo靠近,它还在等待时机,来一次猛烈的爆发。
果然没多久,厨房的电器由于短路过载发生爆炸,整栋楼都停电了。
家里一团乱麻,PiHo被吓坏了,哭着跑向妈妈的房间。
期间,爸爸又打了电话过来,PiHo说妈妈在睡觉,爸爸没有察觉到异样,又苦于应付自己的事情,潦草挂断。
可所有的隐患还未消除....楼里的电重新被修好了。
午后,PiHo在阳台玩。
不小心将心爱的玩偶从高楼丢下去了,于是爬到围栏上想要抓住玩偶。
好险有住户发现,及时制止。
PiHo还是一如曾经无数个午后一般玩耍。
和妈妈对话,却不知道妈妈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不理自己。
以及自己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
手机停电前的最后一次和爸爸通话中,爸爸让PiHo去找妈妈。
PiHo说:“爸爸,妈妈走了。
”爸爸问:“妈妈,去哪了。
”“妈妈不在。
”“妈妈去哪了?
”“妈妈去加尔各答。
”“爸爸才在加尔各答,妈妈跟你在一起呢。
”“妈妈在睡觉,妈妈在睡觉。
”“妈妈还在睡觉啊,去叫醒她。
”“妈妈在睡觉,妈妈在睡觉。
” 爸爸似乎意识到了什么,马不停蹄的准备赶回来。
而年幼的PiHo是不是也明白了什么呢。
结束通话的PiHo回到妈妈的房间,终于还是吃下了药丸。
深夜时,爸爸终于从外地赶了回来。
冲到乌烟瘴气的房间里,最后在妈妈的床底下找到了PiHo。
“看,爸爸,PiHo的家。
”“我盖了俩个房子。
”“爸爸,叫醒妈妈,我正在造一个美丽的家。
”这部电影只叫我莫名想起一句话:我希望你是寂静的,就好像你已远去。
——巴勃鲁·聂鲁达
我翻遍外网,由于英文不好只找到了三个出处第一个是电影采访相关,说到故事的真实事件是一名小女孩与死去的父母被留在家中。
采访新闻
第二个是一个美国纽约的新闻,发生在2017年,一名三岁小女孩与死去的37岁的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天(a few days),靠着麦片活了下来。
纽约新闻
但由于与电影立项时间不符(2016年),拍摄时间不符(导演用了三年拍摄)所以也就被否定了
2016年的电影备案号最后一个是印度本地新闻,发生在印度瓜廖尔,说的是三岁小女孩与死去的父母一起呆了一整天,父亲先是用枪杀了母亲然后自己自杀了,最后通过爷爷打过来的电话才获救。
印度当地新闻
所以综合一、三来看,的确是有这么一件事的。
不过看完更令我沉默了,现实远比电影更残酷,小女孩是亲眼见到了父亲杀了母亲然后自杀,然后自己一人与父母呆了一天。
不过好在两个新闻的结尾都是小女孩获救了,这就非常不错了。
所以在豆瓣中的疑问,到底小女孩最后有没有死也就有了定论,小女孩是活下来了的。
但这另一方面也就证明了电影的后半段是比较拉胯的,吃了几片安眠药,还有火灾,小女孩还是活了下来是不符合逻辑的。
不过,也不需要对不对?
小女孩活下来就好。
千万不能把小孩一个人留在家里
男尊女卑,太冗长了,显得沉闷
爸爸 叫醒妈妈 我在制造一个完美的家
做不到这样离开
不寒而栗,吓死了~
6/10
全程惊呼…
力量的爆发是无限的积累,完美的呈现是无数的汗水,情感在音乐中抒发,青春在音浪中躁动,少年无惧初心不悔。
看得人心惊肉跳,刺激战场最强版。
题材还行 拍的完全没张力 感觉像个恐怖片
我的天哪,小姑娘太险了
为什么要骂母亲,父亲才是该死的那个。电影#086
非常有想法和社会意义的片子,好像之前没有看到过同类型的影片,虽然故事很简单,但足够揪心,尤其是导演太会了,各种在危险边缘试探,时时刻刻揪着观众的心,一刻也放不下,熨斗、冰箱、微波炉、煤气、水电、安眠药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常规物品都有可能要了小女孩的命,真是太吓人了,另外阳台那场戏,真的快被急出生理反应了,更何况全程几乎就一个几岁的小女孩在演戏,真的值得推荐。
一个演员,还是个小演员,家庭常规物品竟然处处杀机,当父母是最难的事情
“我盖了两个房子,爸爸,叫醒妈妈,我在造一个美丽的家。”
这个妈妈也太不负责任了吧……
不幸的家庭对人的摧残有多大,到处都是致命的隐患
看的很揪心,全程都在担心小女孩会不会出现危险。妈妈的做法也很不负责,好在最后爸爸回来了,小女孩没什么事,邻居也挺冷漠的,期间没有一个人帮忙报警,最后才来个马后炮。
提心吊胆
连最基本的逻辑都没了,为了担心的目的制造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