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到《小蓝》这样的电影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倒是很喜欢。
《小蓝》让我想起了00年代最著名的女导演凯瑟琳·布雷亚。
她本身是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但也善于揭露女性的层层伪装,将男女关系的本质赤裸裸地解剖出来,谁也不偏袒,让男观众、女观众都看得触目惊心。
小蓝的导演李怡芳首次执导处女作就如此大胆,让人佩服。
女导演拍摄情欲戏要比男导演更"狠",又一次被印证。
但如此这般会有噱头,但也会有极大争议,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这和布雷亚的电影一样,分数不会太高,但其存在就已经弥足珍贵了,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
女主角王渝萱自毁式的敬业表演,演活了小蓝这个懵懂的怀春少女。
她不在乎镜头看起来好不好看,甚至在影片结尾处恣意地翻白眼,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复杂的解读,而并不是一味的否定。
相比之下,小蓝母亲的表演就不怎么样了,虽然她牺牲也很大,但两人在宾馆偶遇的那段重头戏真是演砸了,让导演只好用闪回的剪辑来掩盖。
母女两人一个做了免费小三,一个被坏男生拖下水,而错误地把鼓掌当作爱,两人到了最后竟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继续以为自己有理。
字幕出完的彩蛋,母女还如释重负地在小蓝失去贞操的海边晒太阳,似乎已经和解,互相默认了既成事实,这也让人弄不清状况。
女性对于情欲的满足,导演是支持的,至于它是不是出于爱情,或许是不太重要的事情。
导演同样也没有批评片中那些出来偷吃的男人,他们仅仅是逢场作戏,也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老婆或者女朋友的感情。
可以说《小蓝》不是爱情片,而是社会写实类电影,我们经常可以在社会新闻中看到类似的事件,也不必大惊小怪了。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ig交流的画面,类似的社交软件大行其道,让性成了唾手可及的东西,特别是现在的社会节奏加快,人们渐渐失去了谈恋爱的耐心,行就要,不行就下一个,反正人多的是。
爱情似乎真的成了奢侈品,有闲有钱的人才能悠然自得地谈情说爱,其他的人只能在工作之余去"磨铁"约约来释放压力,做一个短暂的春梦。
周末微醺小电影首先,得感慨下:在我还没回过神时,青春已经悄然离我而去。
在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代入的已经是家长的角色了。
电影内容对我来说不怎么真实,或者说和我所认知的世界不大一样。
每个人的认知都来自于自己成长的经历,如果硬要说从电影里面找到自己高中的影子的话,那我应该是那个安静读书、有点自卑孩子吧。
也有勇敢地追求过自己喜欢的人,但大概是高中时期的女生,都喜欢喝酒烫头不读书的后排男生,导致我早恋未果。
并且也受到一定影响,好学生学了一些坏学生的脾性。
好在原生家庭的教育拯救了我,原生家庭培养起来的性格拯救了我。
跟电影女主相比,我幸运太多了。
在青春的叛逆期,容易钻进牛角尖。
认为全天下都在和自己作对,而自己唯有歇斯底里反抗才能存活。
往往会忽略掉很多的关爱。
家长苦口婆心的为你好,在你眼里变成了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
让女主堕落的原因,是她重复了三次的“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说我错了!
”带着不甘、不服和青春的执拗,误入歧路。
你看,连我都在说她不对!
如果女主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话,大概率还是会不服气吧。
回想自己的青春叛逆期,也确确实实不停爸妈的话,他们叫我不要早恋,好好读书。
我哪能听的进去。
但是他们对我的爱与陪伴,却在很多时候拉着我不往下掉。
要堕落的时候,想起他们的不辞辛苦,无私付出,便无法抵挡内疚情绪,像是一张网,在我每次要下落的时候兜住我,让我在站稳脚跟后还能继续往上。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主打一个螺旋上升。
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环境。
电影一开始就给了镜头,女主闺蜜的滥交,也一定影响到了她的行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生常谈。
尤其是在青少年心智还不成熟的时候。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的朋友,那种真正的友情羁绊,才是青春最宝贵的回忆。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你和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物以类聚,人与群分。
在我整个青春期间,并没有什么朋友能与我深交。
我总是在一个环境中很快适应,并能做到和谁都很友好,但和谁都不亲密。
分别后,也并不会想念谁,我会跟新环境的人成为新的友好的朋友。
我曾一度很纳闷这个事情,但后来慢慢体会到,人生来就是孤独的。
能永远陪伴你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但青春期的孩子们哪能体会到这个,会不断的模仿别人,尝试去融入群体。
说到底,上面两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经历,遇见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解决问题,让孩子独自面对。
所以导致女主堕落的原因,本质上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认为单亲家庭并不是原因,而是在于母亲的教育缺失,言传和身教都缺了。
表面上看,她为女儿做早餐晚餐、努力赚钱养家,但是他们母女的交流却很少很少。
并且,作为母亲,她本身对性的认识就是残缺的。
就像她自己说的,她就是“缺男人”,她“约”但是真的有“爽”到。
这个事情,是符合她价值观的事情,即使在我们看来是扭曲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会传导给自己的女儿。
小孩子最擅长的,不就是模仿吗?
对于两性关系这件事情,在中国这个社会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
所以在性教育缺乏的中国,最好的性教育,便是家庭里父母的关系。
因为原始的冲动、对异性的好奇、对影视剧爱情的向往等等原因,青少年很容易遇人不淑、遭遇两性关系滑铁卢,然后少部分人走入极端,产生厌男、厌女,甚至厌自己的情绪。
现在的社会上有很多恐婚恐育的人,除了因为房贷、教育、医疗等社会压力以外,对另一半信任缺失也有关。
所以家庭里良好的夫妻关系,才能给孩子最直观的看到健康的两性关系,才能让他们对未来的另一半有信心。
很遗憾,女主没有这个榜样。
最后来说说我为凭啥认为女主是在堕落,为什么女主妈妈的价值观也是扭曲的。
我来试着回答剧里说了三次的“我又没有碍着谁,凭什么说我是错的?
”“熵增定律”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底层逻辑,所有事物,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混乱和无序。
然而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通过各种手段去减缓熵增的过程,甚至某些领域能“熵减”。
我认为法律规定的一夫一妻制度便是在以法律的手段控制熵增的过程,让两性关系得到规范,变得有序。
而“约炮”这种行为,表面上看,确实是自己的决定,没有碍着其他人。
但真的没有碍着其他人吗?
和女主约的男生有女友、和女主妈妈约的男人有家庭,他们的行为本身就破坏了这个健康的家庭关系,甚至这部电影本身,如果在未有成熟三观的青少年观看了,会不会去模仿那些不负责任,只为发泄肉欲的男人呢?
有些不能独立思考的小仙女,看了这部电影,是不是又得对男性失望,对婚姻和健康的两性关系失望?
国家大政策:“黄赌毒”不能沾,就应该听国家的。
纵欲,只能换来更深的孤独。
而且最现实的东西,艾滋病是绝症。
以上。
《小蓝》美其名曰少女的情欲探索,但其实就是一部借着青春期叛逆的名号的少女堕落史。
真正的爱欲探索,绝不是只因为失去了珍贵的第一次就可以变得随意风流。
性与爱,至少对我来说是不可割裂的。
做爱的前提就是要有爱。
女主小蓝,被渣男骗到海边失去了自己的第一次,而后就可以随便在网络上约炮。
她沉溺于男人的占有和甜言蜜语的赞美之中,觉得浓妆艳抹酷酷洒脱可以轻易钓到男人的自己是有魅力的,其实是另一种悲哀。
本质还是在于缺爱。
缺少原生家庭的关怀和母亲的教育引导(她的母亲也是一个风尘女子,和不同男人约炮,甚至口出狂言说至少自己有爽到)只能说,确实是不好评价。
最后强行的母女和解,外出旅行散心……真的不好评价。
这电影传递的三观,我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
但我会不自主将女主小蓝带入曾经的一个朋友,橙子。
她何尝不是小蓝。
在失去自己的第一次之后,便觉得和任何男人做都没有负罪感。
约炮,和男模做,深夜喝酒遇到的男人也可以随便亲吻,睡一张床。
种种行为,堕落至极……整部影片最让我觉得温情的一幕大概就是一直暗恋小蓝的斯文温柔的男同学在她发生私密照被曝光的事情后,仍然选择陪伴在她左右。
我只觉得好无奈好可惜,为何要走向堕落的深渊,她本该可以拥有简单纯粹的爱情。
这部片拍得其实不算我的五星片,奈何实在是现在很少能看到东亚能拍这种的,日本倒是有不少,但最终致力于自我“和解”、成长,哪怕是孤独也有一个表象的“大团圆”。
能看到中文环境下出一部这样的片还挺开心的,看到某些地方我也频频猜测这一定是女性导演,有一些身为女性才能觉察到的细枝末节。
不喜欢的地方先说说,就是拍摄太普通,像是任何一部现在市面上常常能看到的台湾商业电影,爱切远景是它们的主要标志。
我又想到那部烂到不能再烂且言之无物的《阳光普照》了。
《小蓝》是言之有物的,也没有故弄玄虚,这是我觉得它不错的地方。
1、做爱是最简单的事这是我最近的一个结论,这部电影算是对我这个结论的一个佐证。
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所包括的事情多少都是需要努力的事,而做爱相较于上班赚钱、发自内心地真诚恋爱、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规律地维护自己的健康等相比,是最简单且不需要努力事。
它只需要有一个对象。
不说那些变态的情况,只说一般情况下,人可以约/泡、嫖/娼,不用有恋人就轻而易举。
拿自己拥有的最廉价、最本能的一个行动来彰显和另外一个人的亲密,本身就很不可信。
我只是厌倦了男的把和另一个女的做爱看作是对她的“奖励”,譬如说小蓝的妈妈和Kris,Kris说“我不是说剩下的时间都是你的吗”,他把只和她一起做爱度过的时间当作真实的相处,而他要和老婆要去露营。
同样地,我也厌倦了女的只是和男的做爱了之后,就觉得自己对对方特别和对方亲密。
这是一种自我搪塞。
五秒欺骗了小蓝是毋庸置疑的,但支持五秒的人估计会说这是你情我愿的事。
真的你情我愿吗?
我和五秒有同样的提问“为什么16岁以下不能做爱呢”,想想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性侵案件。
包括小蓝,她是半推半就的。
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她信任了五秒。
她的信任我猜出自“只有互相喜欢/在一起才可以做爱”。
而五秒只是处于想做爱和新鲜感。
不说完整就构成欺骗了,但这样的欺骗也无法追责,心灵和身体上的伤害都像是无法被看见一样,被加害者的一句“你不要生气”悄悄带过了。
2、堕落不需要使用力气堕落就是去做不费力、不用努力的事。
做爱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好做的那件了。
比起去偷窃、去抢劫等等。
小蓝被伤害之后是堕落的,因为失去反抗了。
我这里说的反抗是她自己的信念崩塌了(喜欢才可以做爱),去迁就了自己无法理解的一方。
其实她到最后也无法理解,我觉得她沉迷于约炮当中,初衷恰恰是因为她想要不去理解地做这件事,但是在过程中她会被唤起自己的伤痛,以及和各种男的的对话都能感觉到对“没有爱也可以做爱”这件事有了更多的一些“信息收集”。
这段是我非常有共鸣的一段,因为感觉自己丧失了力气,没办法再控制住自己。
“向上”需要非常强大的能量,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被深深地伤害到撼动了根基,他做什么都是无力的。
3、小蓝和妈妈妈妈说,“谁需要男朋友啊”。
她最后又说,“可是我就是非常需要男人”。
Kris开车送她回家,“我看着你吃,我不吃,不然我回家就吃不下老婆做的饭菜了”。
车厢内一片沉默。
她真的不需要男朋友吗,我更感觉是无法得到一个身心都愿意跟她在一起的人。
所以她总是一副黯然神伤,但主动去拒绝的样子(写到这里真的有点烦了,全是男的的事)。
让我惊讶的是妈妈得知小蓝的事情之后,像是忘记自己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地大声斥责小蓝。
妈妈像是一个中年且尚未参透版的小蓝。
她和小蓝都如此缺乏被爱的经验,爱如果有刻度,心里爱的极度匮乏就加大了她们对身体被“爱”的更大需求,简而言之还是空虚。
在爱里,虚的那部分反而是实的,肉体显得空虚。
她们俩像镜子在对照。
“我问你你这么做的时候开心吗?
我很开心,可是我看你我感觉你一点也不开心”。
妈妈的感觉是对的,她们为了得到那一点点的开心和关怀,扭曲了自己感知的刻度。
就像做爱时装作很爽的人,她在装作自己很开心,然而内心已经溃烂。
4、争执女主和别人的争执都很没“意义”,我的意思也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想说,她的话语里面传达的信息很少,基本上只是去反驳,也并没有说到“自己”。
这还是她极其受伤的表现。
其中她和鲑鱼后来在墙边那一次冷静的对话让我心有戚戚。
已经和很多人做过爱的小蓝似乎可以和鲑鱼“平起平坐”,但鲑鱼说出的真相让她觉得自己更加“什么都不是”。
她对于传播她照片的人能够非常有力地反击回去,我很悲观地立马对应现实,估计现实里这么说就真的会被更多的人意淫。
小蓝的身体就是小蓝自己的,小蓝去约炮却越来越感觉自己的身体不是自己的了,因为他们都是掠夺者而已。
被小蓝睡过的男的会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再是自己的了吗?
完全不会。
主题是探讨青春期女性的情欲 但我觉得更像是在侧写性教育缺失下的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我很困惑”小蓝困惑于自己的身体 由于知识的缺乏 所以对自己的身体的反应和正常需求而无法理解 而周围的社群(母亲/学校)都没有及时的提供相应的解答学校的生态是 老师闭口不谈性教育 躁动的男学生高呼性自由 却只把女同学当成解决需求的工具 不知不觉 便呈现出两种以男性为视角的区分 一边 是早熟的懂得美丽与取悦男性的女生 另一边 是青涩的懵懂但心灵深处渴望异性认可的女生 但正是性教育的缺失 随之对于健康的互相尊重的爱的教育的缺失 让青春期的女性承担了相应的后果 影片以乖乖女小蓝的转变为基点 小蓝变得爱打扮 去yp 抽烟 展现出叛逆的形象 其背后是母亲和学校的失责我们必须让青少年认识自己的身体 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 才能建构起健康的性与爱的生态并且 由于性教育的缺失 其风险很大程度上由女性承担 如果没有教会女性如何保护自己 对爱与侵害进行有效的辨别 意外怀孕就会改写女性的命运 以及性同意的重要性 小蓝的第一次是在不完全知情且实质上未构成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 由于并没有进行“前戏” 缺乏润滑而出现了出血的行为 男同学由于在性领域先行进行探索(小黄片)所以便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女同学由于结构选择下的无知而呈现被动服从的角色可惜的是 导演并未对结构呈现线索 反而由碎片化叙事组成 这可能与其采用的小蓝的主体视角有关 对问题呈现并不清晰 对问题也没有给予解答 (结尾的按摩棒zw行为有些仓促了)总之 性教育太太太重要了
看之前没有想到这么致郁,我觉得这是一种女性困境的呈现,无论是单身母亲或是懵懂的高中生都会面临的关于性的问题。
其中也有共鸣的地方带给我巨大的冲击,以至于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很奇怪,是悲伤、同情和疑惑的结合体,我至今也没有搞懂性对于男女之间到底是什么,应该摆在什么位置。
当然这不会只是我一个人的困惑,影片也表达了,只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或许是结尾的母女和解)。
不过做到这一步已经不错了,拿到明面上说,才会被重视,才有可能解决。
至于我把这个归为女性困境,是因为在大众眼里女性的性需求是难以启齿的被贬低的,是受限制的,对于男的接受度会高很多(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对这件事),所以就像影片中小蓝的处境一般,不会被人理解(也有她自己的逃避的一部分原因)。
包括小蓝在遭遇那些事情之后也没有人可以正确地引导她,这是她走上堕落之路的原因之一。
ps:台湾人口音就是可爱捏,不论行为还是蛮喜欢图6的美女颜值!
似乎完全可以理解小蓝。
痛骂锅盖头的那一场戏实在是非常喜欢,“你以为你是谁啊?
我的过去怎么了,我的现在又怎么了。
”我其实从来没有把兔子当成小蓝纯爱的那一面。
因为他不值得,因为他依旧在将女性的贞洁等同于无比重要的东西。
而小蓝的那一句反驳意味着,这无比不重要,也意味着小蓝开始从头审视自己的欲望,性的欲望。
如果在此之前的尝试都混杂着爱和性的糅合,那这一刻,那道不敢正视的界限变得无比清晰。
我很喜欢这类不将所谓“失贞少女”永恒地置于受害者位置的电影。
小蓝是勇敢的“恶女”,是一个丰富的纠结的立体的女人,敢于诚实面对“发烧的身体”。
母女之间的张力,联结的欲望带来了动人的体认。
我姑且认为结尾的自慰不是和解,而是小蓝这个年纪下面对自身欲望的最优解。
好酷的戏,因为这里面的所有男人都是工具,都不值得停留。
那句“行为偏差”将故事从个人叙事引到更大的框架,性从来不是偏差,偏差的是这个社会面对性的三缄其口讳莫如深,是这个社会对男和女在性上的双重标准。
真的好喜欢。
小蓝 (2022)6.42022 / 中国台湾 / 剧情 / 李怡芳 / 王渝萱 许乃涵电影以女性视角描述出情爱和青春期的孤独感,亮点是正视了女性的性欲。
家人陪伴缺席和青春期的女生在面临身体和情感困惑时的无助可能真的只有女导演能够拍摄出这样的体验,女性导演真的很勇敢,我们需要这样的影片出现。
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在海边五秒对小蓝说这片海浪像我们的人生一样飘啊飘漫无目的,小蓝回应说:嗯,而且没有意义。
到这里剧情开始有了变化,我相信在小蓝的无数次回忆里最想不通的可能也是这里:为什么性爱和这段话可以联系在一起,她以为自己对于五秒来说是特别的。
照片泄露时她和五秒对峙,终于好像从那段关系中走了出来,但其实她也只是假装潇洒地离开,带着更大的疑问。
还有一幕印象也很讽刺:老师喊小蓝来办公室问话,批评小蓝说她这样的行为“有偏差”,最后是小蓝靠近老师说:你翘起来了。
小蓝站起来安慰老师说:没关系是正常现象,不是有偏差。
小蓝需要的是陪伴,一直都是。
发现性爱可以让自己暂时没有那么孤独于是她走上了这条道路,排遣寂寞。
电影里性和爱的混乱感拍摄得很细腻,能够有很多细节可以推敲。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这部电影可能会是:女性欲望终于发出了声音。
整体上来讲出乎我的意料,最后,希望能有更多女性文艺工作者带来更多的女性叙事。
过程中就想调侃一句,这妈妈这么缺的吗?
后来,影片给了我答案。
结尾母女吵架时,妈妈说她有爽到。
性与爱,真的很矛盾,却又杂糅后归于欲望。
青春期的她,内向、自卑,她也渴望像仍朋友那样张扬个性,但自我的评价与向善的本性促使她压抑自我,甚至还要寻求某种途径来粉饰,比如午饭时她会主动去找闷男同学聊天。
但这种向上的渴求不符合人基本的欲望,因此她最终沉沦成小五炫耀的玩物。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自我,一种被压抑了很久的自我。
于是她开始臣服于此,并死亡能和他长久。
但班级群照片事件爆发后,她慌了,她甚至找不到解脱的办法,于是她把方法放在了性,这个打开她自我的事上,她甚至期望着那些约炮男能长久。
而当她约到闷男时,心理一下子崩溃了,崩溃的是她不能否认自己已认定的一切。
因此她必须孤注一掷,与一切无她认知的割离。
中年期的她,生理的欲望被满足后,开始寻求生活的安定。
所以她厌倦了开头那个小年轻无休止的做,因为这再也填不平她孤独的内心。
所以她开始期望与那个婚男的长久,做她的安慰棒,和她一起吃个饭,休假时一起去海边露营,她甚至尝试着挑逗他说她还没在海边做过。
然而,婚男却说他们说好的余下的时间才是他们的。
她才忽然意识到她的欲望不可能找到归宿了。
是的,欲望的终点是归宿,是身体与灵魂的融合,是相濡以沫,是执手到老。
遗憾的是,她在看到真实自我的性爱里寻找,痛苦而持久。
她在情爱中尝试,快乐而无期。
她们都在错误的状态中寻找自己的归宿,却发现归宿只有自己。
年轻的时候我们将之称为失去,称为遗憾,称为青春的伤,中年后的我们却发现连遗憾都显得有着刻意,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感受和释怀错过,灯火阑珊,尔来忆及,一笑而已。
就像她说的,至少我有爽到。
是的,何必去追寻什么自我,什么欲望,什么归宿,爽到就好了。
至少生活还在继续,我们还很长久。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就是这样。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对性与爱是非常模糊的,不敢盲目探索,更不敢拿来群体讨论,这也很正常。
当小蓝拍摄的照片没有得到认可,瞬间产生了自负心理,和男同学一样觉得学校无聊,共同奔赴海边。
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但孩子对恋爱的懵懂心已经产生。
小蓝本以为是爱情的懵懂邂逅,最终却是转瞬的打炮儿,就像电影《匆匆那年》里的方茴。
《小蓝》比想象中好,人家青春片起码进步我们二十年。 首先,性与爱,男人跟女人是截然相反的,女人“这代表了你会好好爱我”,男人“为什么跟我做爱的女人,还要跟我恋爱,好烦(或脏话)”。其次,性经验,男人与女人也是截然相反的,男人的国度,以数量多为雄性魅力表现(也是莫名其妙),而女性,在这一块最好是,零。再次,性经验的相反标准,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少女性经验的审视,也就是氛围。亲密照流出,女生明明是受害者,但又好像犯了错,面对一句“我不介意你过去怎么样”,这不是纯爱,而是判决。我们太缺这一类的片子了,起码人家拍出这一块来了。最后就是,那个炮友Tim,鸣不平两句,活儿好,嘴甜,服务意识强,还不要付钱的,还不好好享用,赶紧收藏。
这部剧蛮真实的 人性表露的很明显 希望女孩子们不会成为小蓝 爱人先爱己
妈妈和女儿对性和爱的理解都是模糊不清。导演想表达的并不是年龄的差别,是女性对真爱的向往及单纯的性。是否能分离过高于
很深刻。他们的每一次性其实都不是愉悦。
不理解长评的评分怎么都这么高。这其实不就是裹着青春期性外衣的所谓青春疼痛文学吗?将近20年前郭敬明玩剩下的东西,怎么到了202X年代能被解读出这么多所谓的社会矛盾,所谓的女性平权出来?这难道不是映射如今蛙那里的社会压力吗?看看曾经的小日子和大棒子,不都是把X当产业,如今这种产业成了岛内支柱了。真讽刺。
禁忌话题 女性经常对性有情的期盼 如果可以把性和情分开 才会有了铠甲 对青少年来讲 性还是宜晚不宜早 因为不控制会丧志。。。
本想展现女性情欲,但表征出的却是一种无力的女性困境,和青少女成长中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围剿。主体性的延展何在?
老调重弹。
也并不是那~么需要通过性来说出“你以为你是谁啊”这种话
#29Sep2023 做什么都会觉得很新奇被吸引的痞坏男生,安静待在自己世界但是向你发出邀请的男生。早就看得很开不当回事的密友,以及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蜕变的自己。沉浸在“剩下的时间里”偷得片刻欢愉的人母,以及初尝秘果各方寻求依靠归宿的青春期女儿。自己原来是喜欢这种讲得很慢,慢慢探索的电影的,哪怕会因为时间而忘记,哪怕并不能同多少影迷聊起。
想fight against標籤化 但偏偏自己也充滿標籤
很普通的青春片,一个失足少女的始末,有异性的诱惑,有家长的影响
不怎么样。一切都浮于表面,没什么深度探讨,情欲戏仿佛噱头一般,大胆演出的背后更像是无病呻吟。高潮戏情绪调度几乎为零,最后小蓝和母亲的和解也毫无逻辑。
low
青春期看看就行了,我这年纪大了,这种小情小爱的只觉得吵闹。
不像台湾电影,像港片
真实,心理反应略有点过
这个妈妈越看越熟悉,最后才想起来是那个MV主角啊,小蓝没错,她很好,她受伤,迷茫,伤痛甚至自毁,但最后她爽到了
挺普通的剧情,挺标准的一个评分。有一些挺有趣的台词。
拍几场约炮戏还拍得那么不欲,就是探索女性性欲了?可真会给自己找噱头,说到底还是台湾小清新。连拍床戏都那么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