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Veronika Decides to Die,自杀人生,凤凰涅盘,维罗尼卡决定去死,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主演:莎拉·米歇尔·盖拉,乔纳森·塔克,埃丽卡·克里斯滕森,丽纳·欧文,维克多·斯勒扎克,芭芭拉·苏科瓦,梅丽莎·里奥,大卫·休里斯,弗洛伦西娅·洛扎诺,Erica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剧照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剧情介绍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薇罗妮卡(莎拉·米歇尔·盖拉 Sarah Michelle Gellar 饰)是一名28岁的女青年。在旁人的眼中,她无疑是一名“成功人士”——有一张漂亮的面孔,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处舒适的住所,这些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的东西对于薇罗尼卡来说仿佛是与生俱来。可是,只有薇罗尼卡自己知道,她内心中的那个黑洞是再多的金钱和物质都无法填补的,在这个孤独而又冷漠的世界里,茕茕独立的她要忍受多少的痛苦才能安然的度过枯燥而又乏味的每一天。终于,忍无可忍的薇罗尼卡做出了决定,她决定去死。 似乎就连死神也对薇罗尼卡格外宽容似的,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她终究还是被先进的医疗技术给救了回来,可是医生告诉薇罗尼卡,由于药物的缘故,她的心脏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可能时日无多,而正是这离死亡越来越近的生活让薇罗尼卡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保险库换夫计划范海辛蝙蝠女侠第一季地缚少年花子君第二季后篇田中君总是如此慵懒特典蜡笔小新:梦境世界大突击失真的画地狱男爵史上最糟糕的室友第二季十一字杀人天啦血橙某种女人黑衣女人迷人圣诞节暗房校园腥复仇雪怪剑风传奇黄金时代篇欢乐丛林之外星人大冒险有花在洲雀圣2:自摸天后去过月球吗漫画少年的遐想世界赫米娅和海伦娜高跟鞋先生尽管爱怪物先生牦牛岁月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长篇影评

 1 ) 打开心门向蓝天

“当欲望来临,你会感到害怕。

”如果你将大门关上夜晚将永远伴随阳光不会涌进不会和你招手所有人都在跳舞玩得不亦乐乎我也希望降临在我身上如果你将大门关上夜晚将永远伴随我拿起瓶酒永远不会干杯但有时我知道你的双眸在向我问好你是个非常特别的女孩如果你将大门关上我将永远不会再见到那一天“大部分要自杀的人,都会重复尝试,直到成功。

我冒险对她撒了谎,我决定用它来测试我唯一有信心的疗法,生命的认知。

”让那个真正的“自我”展现出来,只有那个真正的“我”才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ps:一开始觉得电影好有文艺气质,故事性很弱。

到最后发现是自己错了,一环套一环,最后抖了个小包袱。

电影中几个配角人物塑造也很成功,玛丽,布雷克医生,布莱尔。

配乐很赞,两首钢琴曲很好地诠释了人物心理的发展。

沉溺痛苦是人的权利,离开更需要勇气。

 2 ) 维罗尼卡决定去死,而我决定去买彩票

电影把维罗尼卡设定到30岁而不是原著的24岁是有道理的,可能导演编剧都不相信一个24岁没有复杂出身背景的少女会看破人生到“不再有新鲜事物”的程度,而30岁则是一道从天真到世故的门槛,用现在的新鲜名词那也叫剩女熟女之类。

但你们都会错意了,柯艾略的维罗尼卡并不是一个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物质女孩,她为了不用在男友那里过夜故意去租需要遵守门禁时间的修道院宿舍。

她本可以做些更有具挑战的工作但她最终选择了图书馆一成不变的工作,因为它稳定。

她不是看透世事身心憔悴,但她很聪明,她锐利地看懂了人生周而复始的规律没有人可以摆脱,所以不愿付出丝毫努力,因为在少不更事的她看来,一切都是徒劳,而她只是青春期的抑郁。

不再去重复那些维罗尼卡在内心纠结的无解问题,一边阅读,一边就在怀疑难道这些句子不是从我心中流淌出来,而只是书上所写。

于是我也渐渐可以理解这个年龄设定对于身心疲惫的剩女姐姐们也同样适用,对于生活那些显而易见的巨大疑问和危机,我们该如何泰然处之,安心走向坟墓,聪明的人顿了顿说先走了再说,执著的人徘徊的路口迟迟不肯行动,那些不爱思考的人们更令人羡慕地步履轻松说了那么多跟年龄有关的东西,都说境由心生,是因为我在介意么?

即便我不在乎但总有人在关心,比如我的家人,我的朋友,甚至我的网友,相亲的对象,还有我的爱人。

每个人似乎都有关心在乎的理由,而对我而言,我热爱我的年龄就像是热爱这个年龄所承载的各种人生经历。

这样的态度时常让人敬畏,他们似乎会觉得难道你兜兜转转这么些年,不好好安定下来让家人朋友们放心,你难道还要以此为荣不成。

维罗尼卡决定去死,因为她抑郁太久,对任何事情都听之任之,比如她甚至不愿去争论反击,因为害怕报复。

而一旦她发觉自己真的所剩无几的时候,报着必死无疑的态度突然不再害怕任何未知的后果,她开始敢于去尝试了,而这些尝试却开始给予她生存的勇气。

有时候你只是以为自己太过虚弱去反击。

 3 ) 你看过春晚小品《心病》么?

一原村长赵大宝改行心理医生,“话疗“范伟,告诉他一个谎言,最后让范伟战胜了心病。

我曾经满怀希望,本片不要和春晚小品《心病》情节重合。

但先后中两次提示Dr. Blake的”非常规疗法“已经透露了最后的包袱。

一个假死的谎言战胜了Veronica死亡的决心。

¡QUE LÁSTIMA! 二全片”囚禁感“突出,是唯一比较到位的地方。

相比之下《禁闭岛》有着广阔的空间,供迪卡普里奥”神游“。

而本片的”囚禁感 “可以切实感受得到,如同饥饿、苦行一般。

三mp4那个翻译组为本片起名为”凤凰涅槃“。

Veronica和凤凰一词的通感十分强烈。

把握得十分到位。

而豆瓣这个”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就算了吧。

其实,就”Veronica“而言,本片还未开始,就已经两生花了。

四其实我看过美版咒怨、The Air I Breathe、Suburban Girl,对女主很有期待的。

但结果不太如意。

自慰无疑是亮点(那段我也是在公车上看的囧)。

怀疑本片有删节。

 4 ) Awareness of life

影片的结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当然无论对主角还是对观众,那个结局堪称惊喜。

既没有拿病人当摇钱树或试验品的医生,也没有刚刚获得却又失去爱的精神病人,这个结局,或许是对生命的礼赞。

28岁的维罗妮卡,拥有脱俗的美、音乐天赋与年薪8万美金的工作,像大多数喜欢思考的人,开始强烈的意识到庸常生活本质的荒谬,就像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谈到的,日复一日,起床、早餐、路上、工作、午餐、工作、路上、晚餐、电视、睡觉、起床……大多数人都抛弃理想,把激情藏在一副懦弱的面孔后面,深怕被当成疯子关起来,或者压根就没有理想昂。

意识到这一点的维罗妮卡决定放弃生命,不愿意成为广告所塑造的远离真心的假人。

可是她没有成功,而是被当作精神病人关在了Villete精神病院里。

由死向生,由生向死,维罗妮卡在精神病院里却开始意识到生命或许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样,并不是那样的不可理解,不可接受,因为在庸常的生活中,人们还可以拥有一样东西,只要有了它,大家就可以忍受所有的苦难,那就是——爱。

当你开始爱,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你都有了活下去的动力,也都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或者这就是本片要告诉人们的吧。

 5 ) 一个人要死,为什么要阻止她呢?

最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

和这个问题相伴相生的就是——精神病院的病人要如何向医生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呢?

我一直认同——世界上每一个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都有精神问题,更何况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多,没有问题那才是见鬼了,现实中只存在需要入院的精神病和不需要入院的精神病而已,多说一句,听说连一个人喜欢做爱都被叫做性瘾,是一种病,一种精神病,难以想象!!

还有什么不叫精神病呢?

即使这个只是肉体受到创作,医生们说他可能会有创伤应激的症状,也不知道这些医生们自己有病,还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在这个电影里的一个情节——住院以来一直不说话,事实上患有失语症的病人突然开口说话——我要离开!

然后两个高大强壮的护士冲上来不由分说把他绑了起来,然后打针。

我就开始抓狂了——这个病人失语了,所以他有病,他开始说话了,难道还是病吗?

我们要如何界定要入院的精神病和不需要入院的精神病呢?

我认为唯一的标准就是不要伤害别人,只要不伤害别人。

回到最初的自杀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成年人,有理性思考的成年人决定去死,他没有伤害到任何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阻止他呢?

他的家人可能没有办法接受,可能他的家人会非常难过,可是,这和那个人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一个人要因为别人没有办法接受的事实而痛苦地活着吗?

有人会说责任和义务,如果一个人都要死了,你还和他提什么责任和义务?

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生,难道连自己的死都不能决定吗?

就像很多人决定不死一样?

精神病院?

太可笑了。

 6 ) 如何理解你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抑郁了?

抑郁情绪古已有之,人人都感受到过。

但是抑郁症却是被载入精神疾病诊疗手册的一种精神疾病,在谈抑郁之前,我想我们要区分二者。

抑郁症与抑郁的分野在于,是否影响到社会功能,是否持续对人的情感意志上造成困扰。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谈的是,不仅仅是已经成了精神疾患的抑郁症,而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会说自己走向抑郁情绪,抑郁情绪何以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如何看待它?

(1)正常、优秀与恐惧有一部电影叫《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电影。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女孩子拿着药瓶子,各种各样的药片,摆了一桌子,然后一仰头全部喝下——她决定去死。

维罗妮卡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子,她的父母一直以她为骄傲,她有姣好的面容、从小到大都在优秀的学校、身边都是优秀的人,毕业后找来一份年薪很高的工作,住进高级公寓,衣食无忧,可以说是同龄中的佼佼者,她的父母也一直以她为骄傲。

然而,她内心里却一直是抑郁患者,生活中她的脑海不断出现一些闪回,画面是她中年成家了,有稳定的家庭生活,乏味的日子永远无法逃脱,像大多数人一样,无比正确地、令人窒息地过下去……她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只好去死。

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很多年轻人都在问这个问题。

很多年轻人也正在过着维罗妮卡的生活。

他们从小就被告知要按照一个社会标准中产理想模版去活:到了18岁要考上重点大学、到了22岁毕业了要进入外企国企500强、到了27、8岁要谈什么样的恋爱、结有车有房的婚……在彩虹合唱团的歌词里,年轻人说,亲朋好友们恨不得我毕业就结婚,结婚就生娃,一次还生个龙凤胎……一路优秀,然后呢?

所以说抑郁很多时候是中产的标准“病”,爆发于好像什么都有了的时候。

心理学里的假性自体概念,是指我们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有一个理想自我的样子,我们不是用真实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与人交往,而是在用我们认为别人希望看到的样子在生活着。

假性自体是一种人格面具,但是怀抱着它生活久了,假的人格也跟真的长到了一起。

假性自体貌似是文明的代价。

高度畅通的社会信息渠道,意味着高度融合、统一的价值观。

别看今天网络上,我们的信息流那么巨大,但是观点却几乎空前一致,且信息的传播标准高度一致、统一,所以其实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一致化、粗暴化、简单化了。

所以对于生活的选择,你以为你可以做自己,但是你已经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融合到哪些思潮流中。

古代在穷乡僻壤,你可以做一个隐君子,有自己的一整套价值观,然而今天,已经没有信息覆盖不到的地方了,你毫无意外会被卷入舆论和评价之中。

所谓普通人不过是亦步亦趋的人,没有选择,只是跟随,却往往又不甘心于千人一面。

以牺牲真实为代价的社会认同,如何形成?

因为文明要求一个高度效率运转的社会,所以组织化、一致性应该被放在前面。

代价就是每个人都无限趋同,不能活出内在的不同,别人认为的正常、无聊、理想的生活,有些人刚刚好喜欢,有些人却感到窒息。

现代社会无法提供存在的意义感,其实是让人落进了一个文化危机中,一切都在世俗化,精神价值是空置的。

这也就是徐凯文老师提出来的“空心病”,很多人的抑郁情绪就是跟真实自我的一种失联,是价值的失落感。

他们中很多人是优秀学生、优秀白领,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也是一个对自己内在一无所知的人,内在生命力正在枯萎。

(2)对理想的丧失感电影里,心理医生在一次治疗中,对维罗妮卡说:“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用恐惧代替了他们所有感情,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只有很少人能实现它们,这让没能实现的人都成了胆小鬼。

”维罗妮卡说“即使他们觉得当胆小鬼是他们的权利?

”心理医生点头,“尤其是这样,如果每个人都实现了梦想,这里(指精神病院)就空了。

”抑郁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意识到理想的我,跟现实的我之间有距离。

强调个人奋斗,高估了梦想的意义,对平凡、对Loser无情地贬低。

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存氛围。

现代的年轻人压力很大,中学的时候一个孩子可能门门成绩优秀,但是大学一毕业之后,他却成了蚁族,如何奋斗也买不起大城市的一套房?

最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生可能也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成就。

他就陷入了一种无力感中。

即使他觉得自己就想平淡度日,但是需要多强大的心脏才能逃开成为loser的恐惧,恐怕只有修道才行。

西方文明带来的全球化浪潮,强调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以欲望为源动力,强调梦想,自我实现,每天都会听到财富新贵的神话,但是贫富悬殊,有些人却注定却无法实现梦想。

这加大了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尤其是看到社交网络上理想阶层人们晒出来的生活时。

这种对自我的不满意,对现状的焦虑,一方面让社会的暴力事件会增长,人们会把压抑向外,对愤怒的耐受度、宽容度下降,很容易一言不合就暴力;另一方面就是会自我攻击,把对loser的恐惧变成一种自我压制,向内,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和否定。

这根本上也是一种死亡焦虑,如果不能完成自我,那我是谁呢?

这种缺失感,其实在潜意识里很难摆脱。

(3)失控与对失控的焦虑维罗妮卡的父母来精神病院探望她,他们表现出对女儿的担忧,他们非常担心,一直说着她从小如何优秀,一切都很好,想不通为何会自杀,一直央求医生尽快治好她,让她回复“正常”:医生说道“首先,您女儿想要自杀,这没什么让你们感到羞耻的,在这个社会里我们一直寻求快乐,但如果我们不快乐,我们就会觉得无助,就会觉得很失败。

”维罗妮卡的父母代表来很多人的想法,对于精神世界的失控我们有更大的恐惧,因为如果是生理疾病,好歹我们觉得身体是客观的,可以不受我们控制,而精神世界的失控,却带来一种自己的无力感,不正常的感觉,有一种深深的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有时候才是更多抑郁的来源。

正如你失眠的时候,如果不总是想自己会失眠,为失眠而焦虑,其实会更放松,正是想到“我失眠了”,这种着急才更让人睡不着。

焦虑本身即是一种对失控的恐惧。

因为羞耻感,无法对外人言说精神上的失控,带来情绪的更加低落。

如果你抑郁了,正是那种不断对自己说快好起来吧,害怕失控的恐惧,将自己推向孤独中更远的地方。

(4)聪明人与还未做出的环境和解有一次,维罗妮卡情感爆发了,她直接攻击心理医生、对着他大段地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或者说贬低:“我讨厌你那张烂桌子、 讨厌你哪条奇丑无比的袜子,还有那可笑的袜子,我讨厌被锁在这个鬼地方的所有人”“我讨厌我的父母,倾囊所有,把我困在这个动物园(指精神病院),天哪,他们真应该好好为自己活一次。

““难道这就是来这儿的目的吗?

要和别人都变成一样的?

我讨厌办公室里那群自以为钱能抬高自己身价的蠢货,我最讨厌的是那群在地铁里的行尸走肉,因为他们已经忘记自己所有的梦想,或是忘记他们压根就从未追逐过梦想“从向外表达出愤怒开始,她实际上已经找回了部分自己的力量感。

但是从这段话中,也可以感受到她其实是一个拒绝趋同的人。

换句话说,或许比较有理想、比较灵的人,才能够敏锐地觉察某些正常人觉得正常的生活,其实是有些问题。

正如很多被抑郁困扰的人,本质上是敏感而且完美主义、有理想的人,维罗妮卡,对生活有抽丝剥茧的洞察力,但是她还没有找到自己与环境的和解方式,她一度怀疑一切,并被这种无意义感打败。

然而这不是“缺陷”,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她建构自我的一个过程,打破,然后重新找到一个缝合自我与世界的方式心理医生给了她两个故事,帮助她这样敏感的人类与世界和解:故事一:一个是纪伯伦写的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巫师在一个国家唯一的井里下了毒,全国的人都喝了井水,只有过往没有喝。

全国人都在谈论自己没有疯,而是国王疯了,于是就要废除国王。

后来,唯一清醒的国王也只能喝下井水,全国的人和国王一起庆祝国王不疯了。

故事二:其实,当发明第一台打字机时,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后来一个人在打得很快时,键盘就卡住了,所以这个叫斯科尔斯的人,就发明了标准键盘,强制性地让人打字慢一点。

心理医生说“现实是大多数人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实不需要是最好的,或是合理的,只需要满足了社会的整体需求。

有些事是通过常识来改变,但其他事就要靠后天改变,直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它本应如此。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抑郁的人有“获益”吗?

如果说深层心理上有的话,那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存在感,有些人虽然身陷抑郁之中,痛苦难受,但是在潜意识中又在追求被关注,自我的存在感,所以不知不觉也好像把抑郁变成一种无力自拔的需要。

所以说,有时候聪明的人容易抑郁,也是因为灵敏过度,不想和别人一样,然而与环境之间并没有找到和解的通路,让自己理解、而不是对立。

心理医生用两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有时候社会有自己的常识运作的部分,这是千百年来群体达成的共识,没有必要去挑战,在一个平均水平上,人们是有安全感的,而做少数人是有代价的。

(5)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建构?

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一个灵性导师来到精神病院中,给他们做冥想疗法,他说:如果从无法与人沟通的角度上来说的话,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精神病。

这话是一个隐喻,抑郁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它代表一种普遍的无法沟通的生存困境,只是它更能让人产生无力感。

只是它的命名文化意义,因而被建构,我们给它了定义“它是失败的、不快乐的、失控的”,只要在这层焦虑之上,我们如何与抑郁相处,其实都是被它控制的。

因为有一种对抑郁的看法已经先入为主了。

在这样追求强势、掌控和成功的社会中,我们会非常不容易爱自己,也不容易肯定自己,会导致一种向内的攻击和无力感,而我们又会给它一个名字“抑郁”,而这个命名又会让我们在恐惧中更否定自己。

爆发的抑郁情绪,或许不应该是病症,可能正是对我们的“提醒”,是今天对我们生活的一种矫正:现代人已经活得如此理性,趋利避害,而后置着心的利益,直到无力、愤怒,无处爆发,在潜意识中剥夺了我们对生命的真正渴望。

我有个假设,如果说这个社会80%的人都在做文明世界里的正常人的话,那么或许自觉抑郁的那20%的人,也许正是代替我们承担着对文明的追问——我们是谁?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对的吗?

这种蔓延的抑郁情绪,不应被视为病症,而应被看作是需求。

影片中,心理医生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来治疗维罗妮卡,他谎称她得了不治之症,将随时死亡,因为“大部分要自杀的人,都会重复尝试直到成功,所以,我冒险对她撒谎了,我决定用她来测试我唯一有信心的疗法——生命的认知。

“因为,他相信有一天,只要维罗妮卡在任何一个医生那里得到自己健康的消息,会”把活着的每天当作奇迹。

“而不再纠结于死亡。

而命运在这时候也帮里维罗妮卡一把,她在精神病院无意中遇到了真挚的爱情,对爱的渴望,让她重新确立了生命的价值,重新见到了生命的日出,这也证明了心理医生预设的治疗前提是非常重要且本质的。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老师,也曾经在《这个时代的空心病》中说到这样的例子:一个非常优秀的北大同学,他抑郁了,并且有非常具体的计划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徐凯文老师给他讲了北大未名湖畔的蔡元培雕像的故事。

蔡元培是北大的最重要的校长,多年间,他的雕像前会有一道风景,就是一年四季,都会有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在那里献的花。

也许是路人,也许是师生,也许是游客,他们会在蔡元培先生的雕像前敬奉鲜花,而且会写上他们内心的感受。

这是一个雕像,并不是他的坟墓或纪念碑,一年四季都有人献花是因为什么?

徐凯文老师说,这是不忘本心。

本心是当我做美好的事情时,当我做对和友善的事情时,我内心的自我肯定是快乐的;而当我在做一件不那么道德的事情,或者我在做一些伤害,内心会有愧疚。

上天有“好生之德”,当他跟这位同学谈论这个雕像和鲜花的时候,那个同学当时说了三次“我非常感动。

”当他在自己的学业和未来何去何从的具体纠结中,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时候,他从未想过除了那些应该要做好、自己却不想做的事外,应该有更大的视野,应该找到本质的生命活力。

生命认知的价值疗法,即人人内心都有对价值和美好的渴望,没有对生之意义的正性体验,人不会爱自己、爱生命。

这,或许就是我们从中得到的最大的生命真理,也是带领我们走出抑郁的重要一步。

作者:蘑菇姑姑,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公号“Miss蘑菇姑姑”。

 7 ) 微小新天地的重要性

主题是一部09年的美国电影,不太有知名度,IMDB评分也不高。

主要讲的是一个各方面综合条件相当不错的年轻女性,精神抑郁自杀不遂,被医生施计拯救,还邂逅一段爱情的故事。

抑郁症和精神病话题在电影领域几乎是要被演烂了,毕竟电影需要造梦,在常人中“精神病”就是梦里的事情。

天朝来说,这个主题是真正的烂,范冰冰的二次曝光就是例子,把精神病人理想化成一种莫名奇妙的天才状态,外表孤独冷漠内心才华绝世,这样的逻辑里,精神病=张国荣。

但现实世界有这样才怪好吗。

好天赋是上帝的礼物,精神病就只是精神病罢了。

当然有可能好天赋带来的高智商可能会影响天才与常人的相处,导致天才孤独感比较强,精神病概率高。

但逆向并不成立。

而按照这部电影的看法,抑郁症的精神世界大抵是因为在一个笼子里,无关太多智商。

Veronika来自一个不算健康的家庭,但确把自己经营成人生赢家,集齐青春、相貌、高薪、爱情多张卡牌。

这样判断来是个倔强聪慧的人,顺利成章的会有自己的梦与独立的价值观。

她不认同行尸走肉磨灭理想的上班族,抨击green is the new black的时尚逻辑,不喜好向自己求婚的十好男人。

朝九晚五的时光里充满无限吐槽的火药味。

她的眼里这一切都太无趣,能够预想的规则化未来并不值得期待,无聊大过欢乐,性价比一算不值啊所以决定要自行一死。

剧情的发展是Veronika自杀未遂,确被告知有了自杀药物引起的心血管脆弱,几周内还是要挂。

于是Veronika破罐破摔生活随便过,没有包袱内心坦荡,但一个纯粹的灵魂容易遇见真爱,于是火速邂逅了男主。

在移情热恋的浪漫节奏中知道自己重获健康,从此过上了愉悦的生活。

电影的中心在Veronika遇见的这个男主桥段,让她跳出了原来绝望的牢笼,拥抱新希望。

编剧的逻辑初看起来有点非黑即白的二元主义,但细想不无道理——世间所有的不高兴都是因为被困在自己的牢笼里。

失恋可以靠新恋情化解悲伤;无趣可以靠新趣味重拾希望;如果有什么难过可以让人闷闷不乐常挂心上的话,那不过是因为当下生活太过乏味不丰富。

所以就算是庸人的我们自己 ,更会懦弱更易畏惧,甚至在这个钢铁森林的城市里大多数时候不敢谈什么自由的欢乐,但还是要尽可能的过上丰富充盈的日子,持续的遇见微小的新天地,至少可以侍养好自己的灵魂。

虽然很俗,但确实认同:爱是精神世界的超级上帝,一场邂逅就可以拯救Veronika。

对大多数人来说,爱会点亮生活,这是微小新天地的最直接形式。

 8 ) 精神的出走

关于人生,我向往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能够让人永不知疲倦,好像没有死亡,不需要为任何的未知而恐惧。

近一段似乎不太好,常常被并不轻松的梦打扰了睡眠。

因为担心很多,患得患失很多。

头脑中都是问号和巨大的哀伤的感叹号,挡住了风景。

隐约再过一年我就会成为28岁的Veronika,披着成功的人生和灰色的人生观,有着让人羡慕的小小成绩却没有找到人生的乐趣。

生活中交杂着各种欲望,可能某天就被绊倒在途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爬起来……我不会像Veronika那样极端,相比她不得宣泄的人生压抑,我的只是冰山一角。

然而相同的是,我应该也遇到一个可爱的人,他打开我心扉,我抚慰他伤痛,在四目相对、时光流转间找到永生的幸福感受。

电影里,这幸福,要感谢医生的谎言,关于Veronika只有不多生命的可怕谎言。

这让她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去看眼前的世界,又在情节上激发了浪漫的爱情。

Veronika睡着了,而刚刚重获得新生的爱人,悲怆含泪看着远处绯红的朝阳,以为她死去。

这让我想到莎士比亚笔下喝毒药的小情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没有打对时间差,而失误恸失生命及爱情。

很温柔的编剧显然给了观众一粒糖果,男主角并没有在误会女友Veronika死去的时候就跳海轻身。

而在他雕塑般站立着,周身洒满朝阳的光辉时,爱人醒来,给了他一个再一次的拯救……一个拥抱,我知道他们从此会幸福了。

对于作为观众的我,深知爱的等待不仅是时空上的错位,更有如神灵的捉弄。

那我们何不玩笑一些的面对这种残酷分离,一个人的时候,就尽情的去做哪些两个人、四双手会显得太杂太吵的事情吧。

总之,人生每一刻的幸福就是要去懂得享受现在独一无二光景的时候。

扯得略远~我也精神出走了!

总结本篇,类似《逃离疯人院》的情侣版,今天的我看它,很喜欢。

 9 ) 被死亡总比自杀来得瘆人

1981年出生的年仅28岁的薇罗妮卡其实已经拥有了很多在她这个年龄较为奢侈的东西,一份很好的工作,不错的薪水,看似美满的生活,但她眼光看得太远也太广,很多微不足道的烦恼被放大,膨胀,以至于重到她自己都无法承受。

于是她选择死亡。

像每个选择死亡的人一样,平静的上完最后一天班,微笑着回到家,音乐响起,喝酒,吃药。

然后坐在电脑前想要把内心最愤懑的所有东西都发泄出来,或者这是所有自杀者的心态,对生命的不公,只有结束生命才能震撼所有人,这是一种惊天憾地的做法,或许他们都知道,静悄悄的离开,总会带来一场浩荡,这就是死亡,所要带来的结果。

自己恨的人终于能知道自己有多恨自己,自己爱的人也终于能知道自己有多爱自己,自己憎恨或讨厌的世界,也终于能知道自己的憎恨与讨厌了。

但是自杀到底是为了什么?自欺欺人的想到得到什么?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过自杀的念头,而付诸行动的,往往是愚昧的英雄。

倘若有天堂抑或地域,那些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人,会不会后悔?

看着自己想要以死改变的东西,人事物,照旧在自己的轨道前行,并且将自己的死亡遗忘,那将是多么的痛苦与不堪。

于是复活吧,倘若可以,生命再重来一次,我想不会再有人选择自杀了。

抑郁是人性最大的天敌,它足以要了你的性命。

而被死亡则是抑郁的克星,它可以让人苦苦争取活下去的机遇。

薇罗妮卡自杀未遂,被维莱特医院抢救过来并一直在此疗养。

当医生与护士当着第一次苏醒过来的薇罗妮卡宣布她的生命期限的时候,我想我是看到了她眼里闪过的一丝恐慌。

同样是死亡,这一次是被死亡,是没有具体日期而且短暂的被死亡,这是何等的可怕。

剥开华丽的外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过着和薇罗妮卡一样的生活,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厌倦……“刚结婚的第一年,我们会频繁做爱,接下来的几年,我们会慢慢倦怠。

然后他会有情人,有时候我想杀了他的情人,但我知道,以后他以后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情人……”事情也正是这样,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繁琐与循环着的,谁也不是谁的唯一,永远不是,这是真理,关于情感。

而关于生命与生活,似乎又被重新撩拨出来,发人思量。

生命应该是从属于生活的,生命因生活而精彩,抑或凋敝。

因此,捍卫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控生活,让生活从属于你,生命才算能安稳。

自杀总是源于对生活的绝望,而为什么会对生活绝望呢,事业的不顺,感情的挫折,经济的拮据……种种让人头昏脑胀的琐事都能成为自杀的理由,看你器重的是哪方面了吧。

然而自杀最终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以为死了你的事业就顺了?

你以为死了你的感情就好了,该回来的人就回来了?

多么愚昧的想法,转换一个方向,继续超前走下去,这才是勇敢者的道路,死亡你都不怕,活着还那么难吗。

薇罗妮卡终究没有死,这是一场善意的谎言。

用死亡逼她寻找生活的新方向。

就像医生说的那样,当她发现她完全健康不会死去,她将会把每一天都当作奇迹来看待。

 10 ) desire saves the world

抑郁状态表现之一就是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对一切不抱希望。

Veronika说,她会遇到一个温柔的男人,婚后第一年they will make love a lot of times,然后第二年第三年less and less,到彻底没有激情时就会有一个孩子。

之后按揭还贷,自己渐渐成为工作狂,老公有了一个情人争吵,老公有了第二个情人假装不知道... 这段话深得我心,因为我也是这么想象我的未来的。

看到这里我对此片抱着极大地兴趣,看它如何解决这个同样困扰我的问题。

自杀得救后的Veronika被告知由于疾病她没有多少日子可以活了。

在精神病院里她认识了Edward,一个因为经历车祸丧失女友变得无法与外界沟通的年轻男人。

也许是有别世俗世界特别纯净的眼神吧,Edward吸引了Veronika,经历了钢琴房事件后,V和E相爱了。

是两人之间的desire让V对于人生有了新的动力,她不想死了。

想生或者想死有时候仅仅因为一个男人而改变了。

可是这个男人难道不会成为一开始V所想象的那个温柔的男人吗?

一时的passion和true love要用时间才能辨别吧。

而true love是一种责任意志的产物。

故事结束在两人fall in love,那么之后呢?

婚后会怎样呢?

就像是仙德瑞拉总是以两人快乐的生活下去作为happy ending。

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一个白马王子,而是让自己成为公主,让遇到的男人变成白马王子。

Veronika如果仅仅因为遇到一个男人才能感觉到生的快乐,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外界上,那么这种快乐转瞬即逝。

生活的美好不是因为它本身是美好的,而是我们在残酷的现实世界努力创造美好幸福。

就像是在空白的纸上凭自己的力量画出美丽的图画。

对生活对世界的desire,让我们进化更好的人。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短评

The will to die.

10分钟前
  • Puff
  • 推荐

导演可能看了一些光影很好的电影决定学习一下,用阳光普照表现心情愉悦黑暗镜头表现心情抑郁。抑郁症患者们也都异常好治疗只要打炮后相爱就行。年轻人们,如果抑郁了,就去打炮吧!

14分钟前
  • 废物点心
  • 很差

每天都是一个奇迹

17分钟前
  • 安静不安静?
  • 推荐

这部有些沉闷的电影告诉我们,找个靠谱的恋人就是新生活的日出。

20分钟前
  • 秋不二
  • 还行

失望。标题党的悲剧。

25分钟前
  • 很差

真是矫情!那么好的生活要去死!

29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看完电影我被无聊与静谧的气氛充斥着比主人公更想死的欲望

32分钟前
  • pheobe布菲
  • 较差

我的天哪,我可要爱上这姑娘了。

37分钟前
  • 狼大疯
  • 力荐

爱情能治疗精神创伤,还是肉欲能治疗?

40分钟前
  • No concept
  • 还行

画面几乎是美的毫无瑕疵,音乐也是凄美淡雅,结局然人释然开朗。小说原著我没看过,不过仅看这部电影就觉得足够好了。ps:这女主角长的也太像艾薇儿了吧

45分钟前
  • 他们都叫我蒙蒙
  • 力荐

即使你了无牵挂 。。。

49分钟前
  • 玛那 Mana :)
  • 推荐

女主好像艾薇儿哦

54分钟前
  • 图灵莉莎
  • 还行

她哪里像我了......

59分钟前
  • 推荐

You are telling the truth ,you are listening Radiohead,you decide to die.

1小时前
  • Savvy
  • 较差

不太喜欢这种爱能拯救人生的电影。太浪漫了。喜欢现实一点的电影。抑郁症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受阻。

1小时前
  • 做个普通人
  • 较差

两星全给开头自杀的那十分钟 把人性演绎的那么真实 十分钟之后像蹦极一样走了一个俗套的结局

1小时前
  • 吃藕丑
  • 较差

对抑郁症的认识太表面,这种流水线式的电影在世界上不需要再多一部了。

1小时前
  • Mia
  • 较差

这是我们热爱的小说家科埃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看来不能先看书,再看电影,《红高粱》、《活着》、《白鹿原》……不是一次次让人失望透顶么

1小时前
  • WSW
  • 还行

活着可能本身就是非常残酷和艰难的。但是活着的意义在于自己去寻找快乐和幸福。

1小时前
  • 李湘
  • 推荐

爱是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在这宇宙中!

1小时前
  • L.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