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桃花岛观影团#生而为人,却为阶级划分。不知为何,我对这种叙事完全不感冒,而且觉得剪辑异常混乱,情节十分平淡无聊。影片中的那首诗,让穷人富起来让富人尝尝饥饿的滋味(大致意思)其实我不是很赞同,仅从这句话的逻辑来讲,我认为还是阶级固化。贫富差距是大,但若两者翻转差异不也一样。精英们的自由平等建议在不侵犯他们利益的基础上,我们想要的只是被尊重被理解的平等自由。
两女对骂戏,与剧中人同步鼓掌。凝视前半段对男性身体的凝视。
反现代文明 一群追求公平正义的年轻极端分子vs一群打击恐怖主义的特警 剧情紧张极为克制 却蕴含力量
生死间的凝视把两条线连在一起,戛然止于黑暗的诗意革命被武力终结。对将死富家女的凝视被同僚色情化误解,其实他只是困惑震痛于可爱柔弱的女子生命的逝去。道德的理解基于各自所在的立场,价值观的冲击和对抗因为左翼文青这条线人物背景描述不足而被弱化。虽然是处女作也有了后期的摄影风格,大量的中近景和特写营造了空间和心理上的逼仄感,以及内容上惯常的性暗示。最后黑灯的那几声枪响冲击力极强。以色列版《天注定》,左翼青年必修课。
您所谓的电影之神不过是帕索里尼玩过的而已
两段式结构,最后的交织太棒了,拉皮德这部处女作水平很高啊,已经树立了自己的风格(前半部真是满屏的雄性荷尔蒙气息)
Les misérables
很强烈的冲突,很平淡的叙述,夹下了反差的比对。阶级、贫富、性别、性情,什么都在对照中张牙舞爪。警察与绑匪都秉持着所谓的正义,去做未必正义的事情,而这两个敌对团体,又很讽刺地被社会摆到同一阵线,只是“正方”不愿参透这微妙的悲哀。这也给了最后的凝视一种炸裂式的余味。不过确实还是《同义词》圆熟流畅,刺藏得深,不代表不是大杀器。三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大师不是一日炼成的
第一部分(警察)与第三部分(警察与左翼团体交锋)极佳。对男性身体的呈现好像是那达夫·拉皮德的一种策略,在《同义词》里是对男性身体的剥削(尤其从西方对移民的视角来看),在《警察》里男性身体则是权力。开头的舞蹈几乎可以媲美影史中的作品(Claire Denis的《军中禁忌》),低角度的仰视镜头和环摇把主演的性张力极佳地展现了出来——一种对于观众的统治,观众就好像躺在沙发上几乎无法自主活动的妻子一样。也正是在这一角度上,整部电影开头的基调更像是从性别意识形态上出发的电影,与之后第二部分左翼团体部分几乎格格不入(更不要说第二部分的题材已经被拍烂了)。之后我们看到拉皮德将摄像机对准这位警察的自然生活并关注平时那些最细微的仪式活动(主角夸张地拍每一个人的背,勾搭餐馆女孩时其他人知趣离开)。枪也是一个有趣的元素...
后重看「警察」第一部分
一边是特警团队的兄弟连式情感,一边是左派团体乌合之众式的跳梁表现。然后,突突了。
8.0 / 拉皮德处女作,有一些剪辑点感觉略怪,但称得上相当厉害了。在两段式叙事的内部和中间,辩证了暴力和思想的互斥存在状态。高潮部分也提前了最强的戏剧化冲突,让愧疚更合理。
7。两组不同的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相遇才有了交集;两种不同的意识,在最后的四目交汇中,碰撞于无言的空气中。不让妻子对外说随时要生,自己却四处宣告,这应该是作者意图最明显却不愿说破的哀怨了吧。
两段式结构,交集出现在最后十分钟,电影本身拍得可谓相当无聊
从紧张到紊乱再到衰弱,这个国家的神经将将要断。如果以色列有性别,只能也必须是男性。哪怕对于空间不甚敏感,你也会被结构、角色与叙事所征服。从开篇骑自行车的亚隆不断冲击着与银幕的安全距离开始,拉皮德通过剪辑、人物状态、单场戏设计,将角色与所处空间置于恐怖平衡点上,诉诸的根本不是影节系社会道德题材惯用的悬疑感,而是摇摆于荒诞与未知之间的恐怖感。亚隆对于雄性力量与集体病态般反复确认与人际关系中的漠然麻木,茜拉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与空想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失败的了然于心,交汇到最后一刻,给予这个正反打核爆般的冲击力:我没见过你,但我知道你。我们都一样迷失在沙漠,这里的空气令我们窒息,却只能说“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
8.2/10
前半段对身体和色情的描绘前所未见。
“性暗示”的部分很同意镜镜,结尾的枪击甚至可以被理解为一场性爱戏。结尾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同类相残,比《教师》更有力。
一方講求團結但在個人利益上不得不出賣隊友, 勸喻臨盆在即妻子不要分享生產資訊背後自己偏逢人便說, 一方講求全員犧牲危難關頭仍然叮囑隊友多喝水. 電光火石衝突後的四目對望, 所有年輕人的信念和價值被粉碎得無從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