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得要说,《Guzaarish》拍得很好,摄影极美,细节设置用心,人物情感转折非常合理,男女主演十分给力,特别是Hrithik用心的演出,我看的时候非常享受;可是我看完之后也不得不承认,Salman放得嘴炮虽臭,但他不幸言中:在印度,狗都不会看这样的电影。
实际上,就算是在观看的过程当中,即便我在赞赏导演的用心和Hrithik精彩的演出的时候,也会产生一种,“这好像是非洲难民在同情北极熊”的故事的感觉。
相比起人们熟知的唱唱跳跳的、有着各种神逻辑神展开的宝莱坞流水线香料电影(Masala Movie)相比,这电影细节精致,情感细腻,导演的调度和演员的演出无懈可击,你都可以厚着脸皮夸它是部文人电影了,可是它还是变成了一部坏电影(不是烂电影):因为它的好,跟普通印度人生活一毛钱关系没有。
它是一部超现实主义巨片。
这里的超现实,不是说那些俗透顶的爱情悲喜剧和血肉横飞的警匪追逐,在印度观众看来,再俗艳的豪门恩怨,它至少是发生在印度的,女人好歹穿着纱丽,油头粉面的男人好歹会蹦蹦跳跳;再离奇的警匪追逐,警察好歹也穿着黄色卡其布制服,而且就和印度人认得的小区片警一样趾高气扬而且很腐败。
俊男美女们在银幕上所经历的那种生活,虽然是银幕下的升斗小民不可想象的,但观众却可以毫不费力地理解推动电影前进的那种逻辑、那种内在情感、那种语境;男女之间的倾心或负心,反抗腐败警察的愤怒青年,帮派斗争里双方所尊崇的统治了印度两千年的古老正义达摩——即便包装再光鲜亮丽,那些俗里俗气的大片都依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和他们心贴着心。
与那些题材俗气的香料电影相比,《Guzaarish》是很高贵、很高尚、很深邃、很细腻没错,它提出的问题是人性的终极问题,相比那些俗艳的超现实的片子它要有思想得多——没错,可它探讨的道德问题再高尚也与观众无关,它的思想高高飘在果阿那被滤镜渲染得紫蓝紫蓝美妙虚幻的天空上,半点不沾染婆罗多的地气。
它的情感、逻辑完美无暇,可它与印度人的情感生活和逻辑完全脱节。
它的命题是多么富于哲理啊:死是人类最后且唯一的自由!
可是,老百姓求生都来不及谁有空跟你探讨求死?!
一句话,你跟饭都吃不饱的人讨论特别忧伤特别文青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重or管他什么重量,对方就算不会揍你,至少也根本不会鸟你。
就算这部电影自命为人文关注,它关注的也肯定不是普通印度观众的人文。
它所要说的太敏感了,太细腻了,而它面向的观众,还没有到需要它这种敏感和细腻来进行思想题材和情感脱敏的地步。
我能想象,当电影中的Sofia靠在魔术师肩头的时候,银幕下大多数人是面无表情的——不是他们冷血,也不是他们缺乏教育以至于无法理解这么微妙动人的情感,单纯就是这玩意儿根本就不在他们的情感波长和思考范围之类。
这就好像拿一根羽毛去挠大象的痒痒,就好像逼着观众盯着A形的白菜架子去思考幸福家庭的含义。
这几年,印度电影的进步有目共睹。
除了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剧本上的不断山寨(……),题材视野也越放越宽广。
从前,贫穷的印度小老百姓爱看美貌男女谈谈情跳跳舞,他们也知道那不现实,可那种不现实是可以让他们放松和YY的,他们进电影院的目的地,就是为了不要想起平日的苦难。
如今,印度人民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好歹也有了两位数的GDP增长,坐在世界办公室里的他们,不至于只能靠电影来安慰自己了,所以愿意打开眼界看看周遭的世界,来点儿自我反省了,除了俊男美女跳舞谈恋爱和多少粗制滥造的动作大片,他们还想看一点别的。
我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Guzaarish》:不是想要深度吗,不是想要精致吗,我这里还附赠一对影帝影后呢。
可是,即便是印度观众口味有了转变,视野有了拓宽,他们也只会睁开眼看看脚下的土地:能让他们咬着牙凭着花钱买罪受的,能让他们送掉一晚上好心情还产生共鸣的,也只是他们能看到、能听到的身边发生的那些事:政T府腐败、党派斗争、印巴问题、种姓和宗教冲突、大学生被应试教育搞得自杀、农民丢掉土地等等等等。
他们开始看“现实”一点的片子,只因为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这个国家的政治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反思当中。
换而言之,如果非要让他们进电影院恸哭一场,他们一定是希望为自己而恸哭的;如果非要让他们放弃娱乐进行思考,他们也一定是希望思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
而《Guzaarish》这部电影呢,一方面是那么苦逼,根本不让人放松,非逼着你去做深奥思考,可另外一方面,它苦逼的内容又和民众的参与毫无关系,它和观看者的心灵相隔万里遥不可及。
你怎么能指望它能掀起人们心中的热潮、引发他们的自省成为热点话题呢?
几个瘫痪病人不愿意再活下去,希望结束自己的生命,将这问题上升到社会话题的做法,是典型的欧美思维;而在印度,就连吵闹荒谬浅薄的《黑道大佬医生梦》也要比《Guzaarish》更具有话题性,更关注普通印度人愿意关注的事,更贴近他们的心灵。
因此,即便《Guzaarish》思想再深邃、感情再动人,它也打动不了观众,打动不了他们手里的钱包。
这是吃多了西餐的文人闭门造车,仅供自娱自乐自己探讨深刻的哲学问题,一篇漂漂亮亮的四六骈俪,至于票房就别指望了。
人们想看电影里出现自己想做、却又没法做到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根本想都想不到要去关心的事情。
只可惜了Hrithik和Aish完美的演出和完美的摄影,就是不合时宜。
PS:其实导演Sanjay Leela Bhansali一贯有这样“抽离真实只求唯美”的毛病,Devads是爱情完美神话,Black是动人童话(开始脱离地面),《爱人》已经开始虚幻到扯到蛋,这次更是只顾着吹他一个人的飞在同温层的肥皂泡了。
第一次写影评,自觉目前的观影角度还是比较狭隘的,和卑鄙的,我看到的是我自己。
在这段比较郁闷的日子里看这样的电影真是再好不过了。
在一个偌大的城堡里,四周是一片草原,这里富裕却清静,有美丽的索菲亚,一切真是美好啊,简直就是天堂。
可是城堡的主人却是一个瘫痪的魔术师,他已在这里度过整整14年,他不能赶走一只停在自己鼻子上的苍蝇,他还因为避不开屋顶上漏下来的雨滴,被雨水打了整整一夜后发了高烧。
不仅如此他的身体还在每况日下,他要不停的做肾透析,他还可能要靠呼吸机才能呼吸,于是他请求能安乐死。
但是痛苦还不止这些,母亲又先他而去,索菲亚被前夫找上门,在他面前受到欺辱(导演真是有够残忍的) ,与此同时魔术师的安乐死请求也被法院驳回。
再悲惨的事情都得到解决,在痛苦的事情也有结束的时候,索菲亚回来了,决定帮魔术师实现愿望,帮助他无痛的去死。
即使她会去坐牢,她说和他现在的状况比起来无期徒刑又算得了什么,正在这时魔术师说他也要实现索菲亚的愿望要娶她为妻(这里没有烂矫情 没有什么得了绝症的人拒绝别人的爱情),索菲亚哭着答应了。
在魔术师最后的死亡PARTY上,魔术师欢笑着和爱他的人们告别,他说:“为什么我现在看起来这么快乐还要离开这个世界呢呢,我快乐是因为昨天是我最后一天受难日” 最后他大笑着离开了。
魔术师在她母亲的葬礼上唱的歌
还有一幕是索菲亚被前夫找上门,我看到魔术师眼睁睁的看着他心爱的在他面前任由她的丈夫欺侮,他却动弹不得,只能祈求他的丈夫放过她,但是索菲亚还是被她的丈夫拖走了。
我看着自己的双手,感到我可以用我的双手保护我的家人,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鼓舞的事。
而且想到印度妇女在她们国家的地位,是可以任由男人宰割是的,在我们国家过的不好还可以离婚,离婚虽然很痛苦,但是女人的权利至少是可以保障的。
世界多么美好,人生苦短,但是你全心全意的去活,时间其实够长了,少一点抱怨,少一点遗憾多一点幽默,多一点愉快,多一点微笑。
扣一颗星是因为有时欢快得略诡异的bgm。
记得之前做过一篇英语阅读也是关于安乐死的。
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是荷兰,大概记得整个过程是当事人申请之后,由两名主治医生统一,并给一个星期的时间再冷静思考一下,如果还决定安乐死,就可以批准了。
当然,现在安乐死合法化的地区越来越多,这种衡量机制应该更合理了。
其实有关安乐死的新闻也有不少。
我很欣赏当事人的豁达。
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就是把尊严和体面视得比生命还重要。
事实上,如果冷静的想一想,这样的生命最后一程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阿尔兹海默症,这是我认为最残忍的病。
因为他夺去了你的思想。
而得了这种病的人,最后就是胡言乱语,易怒,大小便不能自理,甚至都没有意识到。
而他周围的人,没日没夜的为他清理打扫,看到这样子的亲人自己也会难过……再比如癌症患者,后期身上各种疼。
病人会半夜疼醒,后期忍不住还会叫出来,更不消说的因为病痛而骨瘦如材没有人形的身体……前段时间看《活着》,我在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难道就只是为了活着?
所以在这种人生结尾,还要继续延续生命,其意义何在?
自己受苦,家人难过。
或者如果你有这样受苦离去的亲人,你想一想你对他的印象更多的是他被病痛折磨的样子,还是很多年以前他笑的样子。
安乐死听起来可能很残忍。
因为最后那段日子,即使大家都苦,可至少有陪伴。
伊森在广播中让大家对他的安乐死投票,大家都投的反对,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各自。
因为他是英雄,他不能死;因为他曾激励人们,他不能死;因为……总之他要活着。
可是爱他的人说的话是:I vote yes because I love you so much. 接着多年的律师朋友告诉他我帮你想办法上诉。
她的母亲说,我舍不得,但是我尊重他。
而默默爱他的人愿意用下半生的牢狱生活来帮他安乐死。
生命不是拼时长的较量。
这里会有一个派对在生命的结尾,而不是措手不及歇斯底里。
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可我希望人能有相同的权利能决定自己的生命。
至少应该有这个权利。
整部电影都在进行着极尽夸张的讲述,可没办法,我就是爱死了这种夸张的讲述。
微笑。
一开场便抢足了戏的音乐,带领着观众见识了Ethan不由自主却井然有序并且科技含量极高的生活起居。
叹为观止。
他有尊贵的身份牛气的过去,精心为他设计的生活琐碎,有美丽端庄的私人护士,他是一座宫殿的主人,在深邃古老的庭院深处和无处不在的古典吊灯下他又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电台节目,有大票的粉丝和扎堆的追随者。
万众瞩目,他俨然是这个世界的神。
于是下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宫殿里,这个男人是个魔术师。
魔术表演在影片中有极大的比重,不得不佩服导演对于画面的掌握,所有的布景,色彩,包括魔术的情节在内,都不止一次的把我带入Ethan的魔法世界。
不管是舞台上突然长出的灯光长梯,魔术师手中飞出的纸雪,还是最终将Ethan赶出这个舞台的红烛戏法,似乎魔术在影片被被描绘得太过出神入化而超越了这种技艺所能承载的想象。
也正是因为这种明目张胆的夸大其词成就了魔术作为影片最高调的布景师和铺垫者,于是故事越发顺理成章。
因为所有的魔术都仅仅活在Ethan的记忆中,魔术师Ethan是一位残疾人,残得彻头彻尾,一次魔术的以为瘫痪了他的全身,徒留下魔术师日仍想回去的尊严。
却回不去,于是魔术师渴望结束生命,于是这是一个关于“安乐死”的故事。
在法律、宗教以及人们的朴素价值观首先将“安乐死”否决了千百次的情况下,声名远扬的魔术师选择死亡的消息自然在这个国度引起轩然大波。
“你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不能接受你的死亡”……不绝于耳的否定、斥责、甚至是谩骂一度淹没了Ethan的生活,当然也掩盖了他的选择。
对对对,Ethan要是安乐死了,是会有多少人不再相信所谓坚强所谓毅力所谓自强不息呢?
不由自主,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无法完成的男人,纵使有多么迷人的过去,纵使人们有多么迷恋他的过去,他有怎么能活在别人的记忆里呢?
如果连眼泪都没有办法为自己擦拭,如何叫一个男人有勇气哭泣呢?
映像最深的一个场景,在数十年来第一次迈出他的宫殿,在去往法庭的路上,久违的外面的世界让Ethan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迎着风脱掉帽子的男人是有多享受这样“放生”,就有多么敏感于公路边田野间迎风却跟自己无法动弹的稻草人。
他拥有魔法,他能上天入地,他纵使能被这个国家的历史记住被命名为最伟大的魔术师,却做不了自己生活的主人。
没办法掌控自己的生,并且连死也无法选择。
其实世界没有魔法,没有万能的魔术师,却有数之不尽的旋转木马,和被置身事外的稻草人。
只能枯萎。
主人公伊森是伟大的天才魔术师,因遭人陷害魔术失败受伤被困轮椅,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
但他顽强的生活了14年,还出了一本书,拥有一个电台节目,简直就是身残志不残的楷模和偶像。
在第14年的时候,在这个从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他向法院申请安乐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就这样一部电影。
人到底有没有掌握自己生命的权利?
牧师说,生命是上帝给的,你这样是在违背上帝的旨意。
大众说,你是我们的英雄和轮椅患者生活下去的力量,你这样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
我们不能失去你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
所有的人对他的安乐死请求都投反对票,只有昔日的助手,这个非常爱他尊重他的人,投了唯一的赞成票,正因为爱才怜悯,才设身处地理解他的痛苦和无助。
其他所有人想到的是影响、是偶像倒下,是要求他为了别人活下去,却从不考虑他本身的痛苦,从没想过他有权利为了自己而选择死亡。
是啊,这是他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却需要别人来同意生死、来发言?
这 很荒谬但却又是赤裸裸的现实。
在法院的又一次庭审上,在检察官冷酷无情的污蔑主人公身体和思维都有缺陷,纯碎是浪费大家时间。
在主人公的老母亲接受检察官咄咄逼人的提问‘作为他的母亲,你一定非常爱他,你能同意他安乐死吗?
’,老母亲这样说道:“我是他的母亲,我生下了他,我非常爱他。
但我相信我儿子有权利掌握自己生命。
毕竟,这是谁的生活?
我的?
因为我生下了他吗?
纳亚医生的吗?
因为他救了他吗?
索菲亚的吗?
因为她护理他?
迪菲亚妮的吗?因为她帮他诉讼吗?
你的吗?
检察官先生,因为你质疑他。
还是你的?
法官大人,因为你掌握着他的未来?
这是伊森的生活,伊森独有的。
请在我们的宪法允许下给他尊严的保障……我想终止他的痛苦,我想结束他的痛苦……” 我想到日本作家那芥川龙之介的一句话:‘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 ‘,一个人,如果连自杀的权利都没有,该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
PS,电影的摄影很厉害,景色无与伦比的美。
也许导演是有意的,在描述一个无助的人、一件无助的事时,却把身边的景色拍的那么美,哪种反差,真的不是故意、就是蓄意的!
一名天资聪颖的魔术师由于遭到同行嫉妒,暗中使坏致使魔术师在一次表演中失控从空中坠落导致全身瘫痪,从此卧床十四年。
在这十四年中,他没有悲天悯人与世隔绝,反而从事各种有益活动,出书激励悲剧民众勇敢面对生命,还主持广播节目欢声笑语的点燃世间温暖之光。
但在十四年后的今天,他却向律师提出让自己安乐死的想法。
首先,法律这一关就难以跨域,魔术师没有放弃,试图在主持的节目中号召粉丝们支持自己从而制造社会效应。
没成想适得其反,不会有粉丝们会让自己心中的神级人物放弃生命远离自己。
最后,被逼入绝境魔术师的悲情终于感动陪护身边十二年的女护士。
这位已婚护士十二年来没有休过一天假期,始终任劳任怨的服侍左右,甚至于默默的爱着这位魔术师。
此时此刻,她做出重大决定,要不顾法律约束来为魔术师执行安乐死。
领会情意的魔术师也给予回报,在最后时日娶她为妻。
一场生离死别催人泪下的乐观告别就此感动收尾。
影片桥段类似于2011年的法国影片《触不可及》,也是主人公全身瘫痪,只剩脑袋可以自由活动。
此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不是流于表面的夸大滥情。
除了印度影片特有的歌舞和时髦的魔术桥段以外,还具有更深层次的人伦探讨,特别是对安乐死的严肃面对。
也许是印度对安乐死要比法国苛刻得多,所以显得此片更具深度感人发人深省。
本是大红大紫的明星人物,突然残废卧床,乐观坚持了十四年之后请求一死,却遭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非议。
在法庭上,所有最亲近的人,医生、护士、律师、妈妈、徒弟、前女友都要遭到良心的拷问,爱他是否就可以同意他去死这样纠结的难人问题。
很多人却没有认识到特殊问题区别对待的人性化思考,包括法律层面上的固执。
值得一提的是,魔术师母亲去世的那一段,他仰天长笑,如中国一位古人在母亲去世时大笑一样的超脱。
还有原谅凶手和他儿子匿名来学艺的桥段,都展现出不一样的人生豁达与包容。
最后,欢乐告别会上的幽默感言也是在暗示,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的不快乐和没有死去的权利。
只是,可惜了漂亮的女护士,亲手对爱人安乐死之后,还要接受法律的惩罚,这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奇妙的,生命是痛苦的。
关于安乐死的电影,画面很美,歌很好听。
我是认同安乐死的,有尊严的死去,何不是尊重人权。
绝症患者生命的最后大都饱受病痛的折磨,还有像男主这样的病人,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永远不能判断别人应该怎样选择。
安乐死不过是多了一种选择,痛苦的活着与安然死去,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与错。
如果有一天我会面对相同的境遇,我希望那个时候安乐死在中国已经合法化了。
人生苦短 我的朋友但是如果用心生活 人生够长了因此打破规则快速原谅真正的爱不要后悔什么让你微笑
剧情在某些方面有点过分脱离实际,比如陷害男主的罪魁祸首逍遥法外,比如男主不计前嫌慷慨教导仇人儿子。
影片在探讨一个人生命的社会性,当生命本身成了折磨,男主却被社会剥夺了安乐死的权利。
相比影片最后那句经典台词,我认为某个镜头一闪而过的游行民众所举的牌子上的宣言更有代表性:free to live, free to die.联想到前几天刚刚看完的《自杀专卖店》,发现两部影片刚好相反,一部是在“全民自杀”的社会中唤醒生存下去的希望,另一部是在“自杀违法”的社会中寻求自杀的合理性;前者画风扭曲诡异,后者每一帧都能构成一副上好的油画。
ps:结尾的经典台词:Break the rules, Forgive quickly, Kiss slowly, Love truly, Laugh uncontrollably, And never regret anything that made you smile.
https://www.douban.com/note/548276788/是不是有一撮人和我一样,莫名其妙陷入虚无主义的时候,会捞一个印度电影愉悦一下自己。
前几年,模式化的印度电影,随便选一个就可以达到此目的。
现在的印度片也开始抖落“华丽毯子上的虱子”,玩起了深沉咯,比如这部《雨中的请求》。
生不由己,那么死可不可以呢?
简单地说,这部片讲述的是一个宗教大国能不能施行安乐死。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然为什么要拍这么个片子嘛!
嗯,一开始就不要期待花好月圆的结局,这样比较容易早点进入状态。
对于艺术电影而言,现实的大事件从来都只是串起亲情、友情、爱情人间三情的线索而已。
这本片子也不例外,探索安乐死只是一个噱头,所以觉得“安乐死都不是个事儿”的你,一定不要武断下结论:这会有什么好看的?
印度电影向来诚意满满,男女猪脚的选择,颜值从来不辜负观众。
宝莱坞当今最登对的“银幕情侣”赫里尼克罗斯汉和艾西瓦娅雷,在这部片里可没有做作的载歌载舞噢!
赫里尼克罗斯汉的每一个镜头都像大卫的雕像,每一个动作都把植物人演绎得无限逼真;艾西瓦娅雷也没有ajiajia地高歌不已,插曲充满着泰戈尔诗歌般的唯美,即便是舞蹈部分,艾西瓦娅雷也以“手舞”取胜噢。
景色之迷人,足以让你看完立马觉得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你不欠我什么”,若是爱我,请不要说什么欠不欠的话。
我对你好,不是要你觉得欠我,而是因为我爱你,爱是无条件的付出。
不是只有索取的时候才会依赖人,有时候,付出也是一种依赖,爱得多的一方,就怕有一天无法像现在这样对你好对你好。
正如律师狄菲亚妮所言:苏菲亚于伊森,超越了朋友、情人、甚至妻子。
朋友的背叛就像一把直插心脏的尖刀。
人生经历一次这样的背叛,要么重生,要么死去。
害伊森成为植物人的正是相知多年的朋友。
朋友啊,最好不要有利益纠缠,最好不要是同行。
原谅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境界。
原谅的初级表现是,你知错了,我说没关系;中级表现是你不知错,我明明知道你对不起我,但我从来不挑明;高级表现是我明明知道你坑死我,我却选择继续帮助你。
伊森明明知道前来偷师的迪基是“仇人”的儿子,还是倾尽私囊,把魔术全部教给了他。
你说你懂我,你说你离开我,是因为我希望你离开我,我是在为你好…其实,能分开的都不叫真爱,除非死亡,所有的离开都是背叛。
如果你选择做前任,请不要拿对我的曲解作为借口。
前任的唯一意义就在于我们曾经拥有过一段最快乐的时光。
当你不能继续创作人生的故事,华丽的房子就更增加了“监狱感”。
凭借印度第一魔术师的身份,伊森很快实现了财富自由,住进了人人羡慕的大house。
虽然身残志不残的他,也出书了,办电台了,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伊森却越来越难过。
原因很简单,后面的生活都在吃老本,都延续“曾经的第一魔术师”的光晕。
精彩无法重续,吾宁死!
生活不能自理的更可怕之处,在于灵魂的随之被束缚。
你看,这样的伊森像不像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
人生是死亡的修饰。
当我们再也不能创造闪光的业绩,修养富有吸引力的人格魅力,而成为了别人的负担,用同情绑架别人的时候,我们活着的意义何在呢?
此时,自主选择死,就是尊严的象征。
不是吗?
“原来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男主最后大笑着的自嘲,却让人忍不住流泪。
女主同意了结婚,因为她第二天要亲自“杀死”自己的丈夫。
温柔地杀死你,是她对他最深的爱。
马斯卡雷因魔术表演意外高位截瘫,14年来靠着护士索菲亚的照顾生存。
然而常年卧床带来的身体器官衰竭、思维混沌让曾经的大魔术师胆寒。
他知道,他怕,这样下去他会真的一无是处,成为植物人。
所以他,提出了安乐死。
在印度,一个人是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死亡的。
无论是法律上,还是宗教上。
但是,马斯卡雷就是要挑战,就是有勇气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即使这命运是决定离开这个世界。
他拖着无法动弹的身体,跋涉来到法庭现场,只为亲口向法官诉说身心的痛苦;他在自己的广播节目中,向听众们征求是否安乐死的意见,只为有个人能站在他这边;他将检察官关入魔术道具箱子,只为让那个人亲身体验他的煎熬……他不是不热爱生活。
他留恋曾经绚烂的舞台,回忆中的表演,唯美得像一场场舞蹈,他说过他最怀念的就是掌声;他怀念曾经的爱人,要在广播节目中以一首歌曲献给唯一站在他这边的那个女人;他不舍这美丽的世界,去法庭的路上他摘掉帽子,用他全部有知觉的皮肤去感受阳光和微风……他只是被无知无觉的身体、渐渐僵硬的思想、一无是处的自己折磨的体无完肤。
他只是希望,如果一定要提前面对,要在自己还意识清醒、还能自我控制时有尊严的死亡。
其实他明白,自己的死亡,是一种解脱。
这解脱,不仅只于他自己。
坚持,他让亲朋都尊重他的选择。
最终,虽然他没能得到神父的宽恕,没能得到法律的支持,但他终于还是成功了。
在获得了亲友的祝福和美妙的爱情之后,笑着,离开。
离开这病痛的折磨,离开这重法律无人道的冰冷社会,有尊严的离开,到天堂去。
这是一部印度电影,但它却不同于典型的宝莱坞歌舞电影。
印象中的宝莱坞电影,色彩鲜艳光线明亮,节奏欢快。
而在电影的开头,如果不是女主角索菲亚的印度女性特征太过强烈,光看幽暗的光线、高耸的城堡式建筑、室内装潢风格,恍惚以为是英伦制造的大片。
这是一部印度电影,但它却不同于典型的宝莱坞电影。
印象中的宝莱坞电影,歌舞是重头戏,群舞多过个人舞,欢快的氛围最是感染观众。
而在电影的每一次回忆片段,不论是男主角第一次在梦中记起的,那种如梦似幻像是芭蕾独舞的魔术表演,还是小酒馆中索菲亚为了安抚男主角受挫的心情,翩翩的那一段热情舞蹈,都摆脱了群舞才能突出气氛的思维定式,用一个人的独舞,用替代台词的音乐和歌词,十分有张力的表达情绪,直击观众心底。
这是一部讲述自我救赎的电影,却不求生,但求死。
这年头逆境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表达方式数不胜数,而此片反其道而行之,以求死,代贪生。
在求死这一看似消极的行为中,并未带给观众颓废冷漠之感,反而以求死的艰辛历程,展现人性中勇气与坚定的闪光。
这是一部讲述坎坷爱情的电影,却不纠缠,只陪伴。
在从只求活着相伴,到因理解爱人,为其完成死的愿望的转变中,表达出爱与尊重的温度。
其实,在宗教和法律都不支持安乐死的印度,导演和编剧敢于挑战社会现实问题题材,就算是遭遇印度国内票房冷遇,也是值得敬佩的行为。
评论泪流满面的那位泪腺真发达
摄影画面音乐一如既往优秀。故事题材也较之以往的印度电影多了深度。对于生命的尊严的思考。男主角演技有突破,女主角非但老了胖了而且演的很奇怪。尤其前半段老铁板着一张脸就跟谁欠她一屁股债似的。
少装逼一会儿就很好,女主角很美
情节狗血,但摄影真好
这是怎样为爱付出的一个女生 和 一个生活的多快乐又多痛苦的男人啊!
看了一半,有点脑瘫。
千言万语也不能表达对这部电影的喜爱!SLB大叔你的新电影啥时候出来啊,都快盼成长颈鹿了!
其实印度电影思想是有的,就是严肃的剧本被宝莱坞永远不愿割舍的歌舞和煽情套路给弄得杂乱不堪
正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 对尘世美好的留恋 伊莱选择结束这苦乐参半的人生 “为什么我这么高兴却仍要选择离去,我高兴是因为昨天是我痛苦的最后一天”
好优雅的感觉
3.5。难得看到信仰基督教的印度电影,整部片子依然是导演精致到unreal的风格,这是印度吗,更像是英国旧贵族的子弟住所,连佣人穿着都是英伦风。在歌舞方面突破宝莱坞传统思路,更加现代化。虽然创作者既尊重安乐死的决定,又不希望传递给大众屈服于痛苦的负能量,所以在片尾提醒把握生命,但实际上有点不太连贯自然。“安乐死是否应合法化”是个经典辩题,万般争执无法企及受害者感受一分,希望能看到中国电影人的作品。里面那个一闪而过sofia的丈夫,我前头刚看他在阿克谢的电影里演受害者家属,这里就成家暴男了。
如果有10分我会打10分的,要誓死保卫自己的权利,无论是生还是死。葬礼上为母亲唱起了生命赞歌,我忍不住泪湿了眼眶。完美的演绎和整个故事调控能力为这个电影升上了一个太高的高度,少有电影能超越它,它唯一的缺点可能是拍得太过完美了。。。。。
2-117
歌声好动听。唯一的遗憾是没有看到你的夫人为你秀出性感的美腿,梅林大师。
四星半。厚重的主题却拥有轻松的呈现,调度、构图都很棒。印度电影发展神速啊。相比国产电影只会庸俗地洒狗血了吗,花了大价钱却还是拍出一堆残废,相形见绌锕。
由于在安乐死问题上我持认同立场,所以在这方面的情节推进没有任何带入感。不知道在印度是什么情况,宗教方面的阻碍也就安排神父出场示意了一下,基本没涉及。摄影极佳,快像超现实魔幻片了,除了剧情。另外,个人对电影中的舞台魔术很挑剔的,因为确实很难去“相信”。
关于安乐死的一部片子,音乐跟画面是他的优点,剧情是他的弱点,很多地方太跳了,很不细腻。
安乐死电影最忌运用媚俗的泪点唤起刻奇的共鸣,主角的痛苦不仅隔靴搔痒,法庭的辩论更是充斥滥情的节奏,整部影片致命伤是拟真情绪召唤失败。
t2d4aabc6b①ASH不怎么跳舞了,老了也胖了②男猪脚也老了,但是身材却保养的很好③印度英语真痛苦④这场景玩儿的跟张艺谋的有一拼,色彩布景灯光⑤印度开始不怎么注重舞蹈了更多精力放在光影视觉效果上,可是长镜头不够多,特写镜头也不够细腻。
我又再次醒来,我不知在何方…平凡人连箱子中的60秒都呆不久,又怎能懂一整夜雨滴在额头的痛苦…她和他应了之前他们合作的一句台词:爱情是一首诗,必得以死来句读。整部电影是基督式的暗喻和救赎,如同索菲亚乌发间的红玫瑰,肃穆深沉中藏不住的热烈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