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

启功,The Calligraphy Master

主演:马恩然,王馥荔,孔祥玉,张绍刚,张炜迅,刘琳,谢昀杉,程前,娜仁花,杨立新,孙志航,王伯昭,大力,李庆祥,孙继峰,李晔,闫佩雯,茅菁,张友宪,赵迎利,张歌,刘自强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启功》剧照

启功 剧照 NO.1启功 剧照 NO.2启功 剧照 NO.3启功 剧照 NO.4启功 剧照 NO.5启功 剧照 NO.6启功 剧照 NO.13启功 剧照 NO.14启功 剧照 NO.15启功 剧照 NO.16启功 剧照 NO.17启功 剧照 NO.18启功 剧照 NO.19启功 剧照 NO.20

《启功》剧情介绍

启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老北京一条胡同里,住着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代书画名家启功老人(马恩然 饰),他和老伴儿(王馥荔 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过着平凡安宁的生活。只是在怒涛涌动的时代,小人物无法在暴风雨中独善其身。启功拥有旗人血统,在文革浪潮汹涌澎湃的年代给他带来不少的麻烦。红卫兵们可以长驱直入他的家中搜查封资修的物品,所幸总有倾心传统文化的人暗中相助。运动之中,启功时常回忆起自己初学绘画的情景,与师友坐而论道的往事,和老伴儿相濡以沫的过往,这些都令他感慨唏嘘。 饱受过屈辱,也历经荣光,许多事不知不觉便已看透,许多情结慢慢就学会放下,这一切都不自觉地流淌在老人的书画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真的假的约她去看崩世光景十一月恐怖绘本第六季最后的七个脱狱之王第一季安娜数码宝贝大冒险tri.第4章:丧失霓虹声梦希望之火波拉特2重新爱你凡人英雄美丽生灵惊魂半小时大显神威高堡奇人第二季作家的谎言:笔忠诱罪和帅哥一起吃饭青出于蓝午夜凶铃(美版)图腾远看是蔚蓝的春天又是努力的一天呢第二季暗黑子午线奥维尔号第一季庭外恶灵坎蒂莎藏海花之雪夜凶灯侦探罗曼史

《启功》长篇影评

 1 ) 启功真是真正乐观的人,让我感觉像是苏轼遗风,还和老鼠有段趣闻

启功先生的身份背景,以及后来的社会地位哪一样都够别人吹牛了,但他十分低调。

看整个电影的过程中,为他的人格魅力而感动,不急不躁,不卑不亢,真的是有趣的灵魂。

好多评论都讲到了他生平的一些趣事,在电影里也有不少的呈现。

我就跟着节奏走一波吧。

启功先生家里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顶棚上或地面上,常有大小老鼠旁若无人地到处乱窜。

有一次,有人对启先生说:“我家养的猫下了几只小猫,很可爱,下回我抱一只来,也可捉捉老鼠,免受其害。

”启先生听后,马上严肃地对这人说:“你千万别抱来,一定别抱来,我谢谢了。

”见这个人愕然,他就说:“不要去伤害它们,它们是我的好邻居,好朋友。

”又说:“我这个人,神经衰弱,经常整夜失眠,睡不着。

每当夜深人静,躺在床上辗转不能入睡,听听老鼠在房棚上又叫又跑,自由自在来回戏闹,倒觉得有伴儿,忘掉寂寞,很有乐趣。

”又说:“我还经常买些花生米等喂它们。

你说怪不怪,它们不咬我的书籍和衣物。

所以我非常谢谢你的好意,千万别抱猫来。

”这人被他说服了,此举也就作罢了。

这个跟米老鼠的故事好像啊。

据说沃尔特·迪士尼在落魄时与车库中的老鼠结下友谊,日后他以那只老鼠为原型,创造出了米奇。

在1922年,当沃尔特21岁的时候,他曾在堪萨斯市成立过一家“欢笑卡通公司”,那真是一段十分艰苦的时期。

在堪萨斯市一间破烂不堪的屋子里,沃尔特在画板上描绘他漫画家的梦。

  有一天,当沃尔特辛苦伏案画画的时候,有一只小老鼠瑟瑟缩缩地爬到桌子上偷食面包屑。

当小老鼠发现沃尔特没有赶它走或置它于死地,就大胆地与他逗乐,甚至淘气地爬上他的书桌,仿佛在看他画画似的。

  在寂寞和苦闷中,这一大一小的生灵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那只小老鼠成为沃尔特忠实的小朋友。

它虽然淘气,却也很温驯,更会撒娇,有时甚至蜷伏在沃尔特的手掌心里睡大觉。

沃尔特很喜欢看着它,研究它的每一个动作,甚至还会对着镜子又皱鼻子、又努嘴巴,学着小老鼠一大堆可爱的小动作。

 2 ) 无题

对于启功先生,我之前只闻其名,不知其事。

趁有时间,看了这部电影,对启功先生多了一些了解。

电影开篇是启功先生在讲课,每当看到这种情节,我都很羡慕那时的学生,他们那时觉得平常的日常,觉得熟悉的老师,是我们现在梦寐以求的。

对于文革,我时常感到遗憾,非常遗憾,那些在我心中应当受到万众敬仰的学者、那些应当被好好珍藏的书籍,在那时被践踏、毁坏,我的心情应当与宝琛看到画作和稿件被损坏时一样,心痛。

“经史在前,诗文在后,画在字下。

”心畬先生这句话给我读书方面的启发。

元白、壬哥,我很喜欢电影里的称呼,听着亲近的人这么叫他,仿佛作为观众的我也拉近了与启功先生的距离。

《诗文声韵论稿》还没看过,有机会会找来看看,看看耗费了启功先生一生心血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兰亭序》真假问题有所耳闻,没有特意去了解过,先记下一笔,之后找找记录。

跟着戴绥之先生学古文,跟着贾曦民先生和心畬先生学画画。

挺羡慕这样的学习生活的,专心学自己喜欢的,虽然为此肄业了😂对于启功和宝琛之间的感情,我想到最贴切的词是“相敬如宾”,初见时的羞涩慌乱,年老时的互相扶持,都令人感动。

想烧掉初稿时,宝琛心疼,卖画时画被踩坏,我有时觉得宝琛比启功更珍惜启功的作品。

师生之间的感情,体现在学生给老师尊重,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陈院长与启功有一段对话:“遇到不爱读书的学生怎么办?

”“让不爱读书的学生爱上读书。

”我想,这就是为人师的意义之一。

 3 ) 启功

可能是为了更多的展现先生的生平细节,参与创作者也多为先生的学生,影片几乎没有演绎的成分,叙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账。

纯粹为致敬是足够了,但作为传记电影,稍欠火候。

  启功先生常说,书法绘画都是副业,教师才是自己的主业,他用一生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星给中规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

 4 ) 致敬清骨,致敬启功老先生

今早观悟了前日我的老师推荐的传记电影《启功》。

感受了一代书法大师启功的风骨和德行,影片处处动情,感人肺腑。

三尺耕耘一片天,翰墨文香绕余梁。

影片讲述启功老先生自幼习书习画,专心研修国学,一生淡泊名利,于三尺讲台上传道育人的人生历程。

然而,老先生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在上世纪中国那个文人愤懑,小人得志的动荡的文革年代,老先生的书画研修和创作全然被迫停止,生活窘迫,所著诗书难以出版,心中惆怅失意,加之发妻病重,他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影片中,我们从文革时期看到的是一位落魄顺从,事事小心而唯唯诺诺的老先生。

虽至此,他的文人风骨和节气却没有因为乱世的浮沉而丢失。

不禁让人唏嘘嗟叹道,命运何等多舛!

在中国那个为后人痛感愤恨和惋惜的文化迫害年代,有多少位拥有像启功老先生那样高尚情操的文人墨客为红卫兵的"革命"棍棒所乱指和“打倒”?

这时候,他们深感时不我与、失意落魄。

哪怕他们肺腑之中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为了求全性命做出曲学阿世的事情。

但,乱世中的他们依旧能够坚毅不屈,为思想自由的光明年代的到来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影片中,抗战时期,在日军占领南京城后对辅仁大学宣传抗击日寇的老师们进行逮捕之时,陈校长一行敢于反抗日寇,坚持为国立言的事迹振奋人心。

在死亡面前,这些平凡又伟大的老师们言为师表,毫不惧怕。

他们誓死也要立在三尺讲台前,奋战到光明的到来之日!

)。

影片末,启功老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功奖学金颁发典礼上教导年轻人,“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四言直戳心窝。

告诫我们年轻人,我们该怎样看待学习、修身和实践在人生道路上的占比,突出了修身的重要性。

一个无品行,只会闷头写字的人是出不来的。

这也是我的老师教导我的道理。

督促愿之。

师生父子的忘年之交,结发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的真挚爱意,以及那个年代学生求学的刻苦和对老师的恭敬之态、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呵护之情意,都深深地打动着我。

我原来说过,我感怀那个出门人人互称同志的年代,原因正在于我向往那时候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而这个处处充斥金钱的社会和年代,人们越来越丧失对自我精神节操的修行,甚至为了金钱和名利连最起码的做人准则都可以不要。

己都不律,何谈去真挚待人?

我们总是要回归的,文化层面的东西还是要有的。

看多了充斥打杀情爱的商业电影之余,静静地观赏这部讲述启功仁师研习书画、教书育人的生平的文人传记影片,如同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来了一场神清气爽的沐浴,又如同听一曲古筝,品一杯香茗般心神澄静。

我们感怀启功老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操守,正是当代学书的我们所要学习和秉承的,致敬清骨,永垂不朽!

 5 ) 2020-9-1,启功,第67部

2015年上映,豆瓣7.6分,腾讯视频,时长:1:37:37里面有些细节,颇为感人。

第一:关于启功的字。

启功的画作好了之后,对方不让他落款写自己的名字。

原因是嫌弃启功的字难看,启功一气之下,开始撕毁自己的画作,他的妻子安抚了他的情绪,跟他说,比上个月写的有进步多了,肯定他。

自此,启功开始练字,后来他也确实成为了书法家,教授学习书法。

娶妻娶贤,大概就是这个境界了,无形之中成就了启功的书法成就。

第二:启功的老师陈垣生日,大寿当天,由于时代动荡,没人给老师庆生。

启功跟老师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拿出了自己的画作献给老师。

还拿出了两个寿桃送给老师,说是妻子章宝琛做的。

还给老师行大礼,祝老师生日快乐。

师恩师德,代代传承,对老师的敬重,一如既往。

第三:启功费尽一生,写了《古代字体论稿》一书,由于不被认可,不能被出版。

他一气之下,想烧毁书稿,幸得妻子从火里夺回来,这才保住书稿,后续也能出版。

虽然宝琛的学识不比启功多,但,她却坚定相信启功,还保存了他的画作。

第四:诗歌出现的不同意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一共出现了2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时期。

同样都是在启功上课授课期间遇到的,第一次发生时,宣布动荡时代的开始。

第二次发生时,时代已经安稳,他在课堂上突然就被吓到了,说明当年的经历,他还是历历在目的,心有余悸。

第五:启功的老师陈垣去世,他想送老师最后一程,无奈,被拒绝了。

回家后,他很难过,大雪纷飞,他写了一些挽联烧给老师:依函丈,卅九年。

信有师生,同父子。

刊习作,二三册。

通余文字,答陶甄。

第六:启功和妻子的一生,虽无儿女,但感情笃厚。

“哪天,我要是先死了,他们肯定得撺掇你再娶个老伴。

”“谁要我这老头子啊?

这人要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你敢不敢给我打个赌啊?

” “赌就赌啊,拿什么做输赢帐啊?

” “罚你下半辈子吃素。

” “那我肯定赢你了,要输了呢?

”“我肯定赢你。

第七:启功的妻子去世后,家里没什么人照看着了,有老鼠。

大半夜的,启功听到老鼠的动静之后,穿衣起来看看,他的反应特别可爱。

他掏出花生摆在书架上,跟老鼠说:“别啃我那书啊画啊,那是我的宝贝。

这么着,要是饿了,吱一声,我给你上长生果。

第八:幼年的启功,跟随过爷爷学习过一点画画,还没怎么学,爷爷就去世了。

但,爷爷的教授,在他心中留下了种子,他也喜欢画画。

一开始妈妈是反对的,还打了他的手心。

但,他的妈妈最棒的一点是:她尊重孩子的兴趣,还给孩子找了名师来教授。

并同意启功学习画画了,不再反对。

所以,启功是一个幸运的孩子,他的兴趣爱好,被得到了尊重。

经典台词:1.姐,这么多年,跟着我一天好日子没过,应该多让我受些苦才对得起你。

2.“画没了没了,你好好的就成。

走吧,家去。

”3.依函丈,卅九年。

信有师生,同父子。

刊习作,二三册。

通余文字,答陶甄。

4.经史为上,诗词在后;画,在字下,而字又以小字为上,凡必先悟而后得;由悟而生,往往工妙。

5.把不爱念书的孩子教成爱念书的孩子,我觉得就是好先生。

6.这每个字都有它自己的自然轨迹。

写这个字的时候啊,笔笔都要在它自己的轨迹上;有的地方可能是一笔带过,或笔墨不到,但是并不等于运笔的时候它不经过这个地方。

所以写行书,也要有它严格的轨迹,因为行书是源于楷书的。

豆瓣网友点评:1. 中规中矩。

从片子本身而言一般,启功先生加一颗星。

有个细节好,文革后,启功老又在上课,课中,有几个学生吵闹着经过,老先生惊了一下,以为又来运动了。

2. 一部四平八稳的人物传记电影,由于喜好书法的缘故看了片子。

一个多小时的篇幅断然不能将启功的生平讲透,前一段半直叙半回忆的方式交代的人物早期经历有些模糊,后半段则是流水账。

启功的人物形象扁平,始终是唯唯诺诺、谨慎以及踌躇满志。

先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没有被彻底的挖掘出来,电影过于平淡。

3. 启功的人生,身不由己。

他是旗人的后代,他是,他爱人是,他师傅是,旗人尊贵的过去给了他们无需操心生计玩弄字画艺术的机会,“高皇帝的子孙”尤其钟情于高雅的艺术。

启功虽出身平民,但家族也有工于书画的长辈,打小就浸染在艺术氛围里,在那朦胧的白纸一般的童蒙期,在爷爷叔伯的亲切教导里,对字画开了窍门,通了天眼,方寸之间腾挪天地,“就爱画画儿,天天画。

 6 )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7 ) 众多老艺术家演绎的作品

这是一部好电影,老名角的演绎是自然、连贯,得体,不夸张,是现在影坛新秀无法比的,现在的影坛新秀大多是靠媒体、靠颜值捧红的,而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却不怎么懂得去欣赏一部影视剧,真正的一个好名角。

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有评论说放到现在能影响一代人,我认为夸张了,能影响一部分人还是可以的。

 8 ) 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上映时的宣传悄无声息,人们对它印象也就是那个爱招黑的主持张绍刚演的,票房十分的惨淡,但是因此就可以判断这是一部烂片儿吗?

显然不是。

现在的观众其实真的普遍浮躁,也难怪那个大嘴导演冯小刚骂现在观众都是垃圾观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如今超级英雄电影横行,有几个人愿意静下心来去细细的品味一部文艺片,像《百鸟朝凤》的导演跪下来求观众才总算收回了本,可是怎么可能每部文艺片都让制作者们跪下来求观众去看,那男儿的膝盖也太不值钱了。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的眼睛时不时的都会湿润,这是一部大师走过中国20世纪百年沧桑的历程再现。

影片的开头,启功在讲台上讲述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结果眨眼间,文革便发生了,学生们从教室里一哄而散,只留下启功落寞的擦去了黑板上的诗句。

红卫兵运动兴起,对他们的老师们百般羞辱,我们都知道,很多的文化名流就是在这场劫难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傅雷,老舍……相比之下,眼前这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启功,反而是个幸运儿。

很多人知道启功是爱新觉罗氏的皇室后裔,他的祖先就是那个有名的爱吃祭品的荒唐王爷弘昼,人们说弘昼此举其实也是极富智慧的,用荒唐的举止破除皇帝的戒心,保全自己一生平安富贵,启功无疑也继承了祖先的一些生存智慧。

也或许是曾经被打为右派的经历,让他知道如何在政治风暴中小心的保全自己,不反抗不还嘴,让他往东不要往西,就这样让他熬过了十年浩劫。

如今很多人提起现在的国学大师都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同辈的大师们都早早的故去,颇有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感。

可是实际上,中国历朝历代知识分子,铁骨铮铮,宁折不弯者固然可敬,但是知道保全自己,留下文化命脉传承后人者也同样可敬。

在逆境中保全自己,不忘初心,传承文化者,考验的并不仅仅只是知识,更是心胸和智慧。

现代很多人都实在看不上郭沫若,无论他在新中国文化史上地位有多高,很多人提起他,都认为他就是个御用文人。

我们不提他的学术成就,但就其道德而言,不可否认的是有缺点的,无论是他对政治风潮的阿谀奉承,还是在私德上,对众多女性的始乱终弃,都实在让人们对他难有好感。

相比之下,启功或许政治地位,学术名气上比不上郭沫若,但是却让人觉得他和蔼可亲,令人尊敬。

固然是时代所逼,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也没有必要对政治闻风而动,曲意奉承。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就是启功给老校长陈垣磕头,献寿桃祝寿,在那一刻我哭了。

启功那时也已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了,可是对着他的老师,依然尊敬有加。

在文革中,这些老知识分子们被打成了臭老九,噤若寒蝉,道路以目,生活困窘,可起启功愿意拿出宝贵的白面做成寿桃给老师祝寿,因为陈校长真的帮助了自己太多太多。

在影片中只是短短的反映了启功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但却是与中国上世纪最跌宕的岁月相伴的。

我们从启功的教学生涯也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些背景,中国教育的崇洋媚外,其实到现在都没有消失。

启功是国学大师,他的英语却实在是不好,也没有闪亮的学历,所以他最后只无法继续中学教师的工作,幸好有陈垣把他推荐入了辅仁大学担任国学讲师,让他得以养家糊口,并且潜心学问,很多人都说西南联大如何如何,但是这些坚守在敌占区的学者们同样是令人仰望的。

同样的,启功和发妻章宝琛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也让看的人满含热泪。

其实他们夫妻很像胡适与江冬秀,都是看起来很不般配的一对儿,但是却白头偕老,走到最后。

还记得近代刚刚思想解放时,追求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多少的名流大家抛弃了父母包办的发妻,转而追求新派的女学生们,徐志摩,郭沫若乃至鲁迅都是当中的代表。

可是在今天,人们更愿意提起的,还是胡适与江冬秀,林语堂与廖翠凤这样看起来不般配的包办婚姻,因为事实证明包办婚姻并不一定就是不幸福的,现代人婚恋倒都是自由了,可是婚姻反而更加不幸福了。

人们更加羡慕的是那些白头偕老,细水长流的稳定婚姻,比如说英国女王与菲利普亲王70年的白金婚,固然中间有许多的波折,许多的诱惑,但是能走到最后,依然让人们心生向往,相信人间真情。

像是徐志摩倒是风流倜傥,追求婚恋自由,结果怎么样呢?

把自己的命都给折腾进去了,也没有换得幸福。

章宝琛无疑是位贤妻,也许她不够漂亮,不够有文化,不能给启功红袖添香,但是她贤惠豁达,帮助她照顾母亲,照料生活,在困难的生活中不离不弃,鼓励她积极面对困难,钻研学问。

当启功失望的要将自己的心血手稿付之一炬时,她可以冒险把书稿抢救出来,我想起了凡尔纳的妻子,当年凡尔纳找了17家出版社都不能出版自己的书稿,一怒之下要把它付之一炬,也是他的妻子把书稿救了出来,然后鼓励他不要放弃,这才有了今天科幻大家凡尔纳。

尽管章宝琛没能给他留下一个孩子,但启功无疑是幸福的,所以发妻去世后,他没有再续娶,再找老伴。

其实通过他们的婚姻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像胡适林语堂等人会守着自己的发妻过了一辈子,相濡以沫,其实婚姻之道就在于相处,轻松自如才是最好的。

胡适,启功,其实都是豁达圆融之人,他们懂得发现身边人身上的优点,包容她们身上的缺陷,这才有了幸福的婚姻。

很多人都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姻如何如何幸福,但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不顾众人的反对迎娶了林洙,哪怕造成与儿女及朋友的隔阂。

其实原因很简单,梁思成亲口说过,他和林徽因在一起很累,一个才貌双全,光芒完全盖过了自己的妻子,跟她在一起,哪个男人能不累呢。

而林洙却懂得崇拜他,仰慕他,让他的男人心得到满足。

其实查尔斯和戴安娜何尝不是这样呢,戴安娜看起来再怎样的完美,也终究不能满足查尔斯的一颗男人心,你不能简单地指责他们是渣男,因为夫妻之间的相处,如果不自在,又怎么能持续下去呢。

这真的是一部你需要静下心来用心去看的电影,你会从中发现很多很多,无论是知识分子风骨的坚守,还是对现代社会浮躁的警戒,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很多,明白很多的。

 9 )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我在大学读的是中文系,第一次知道启功,是看到隔壁宿舍同学在墙上挂着一幅启功的字,一下子被那样娟秀潇洒的字吸引了,后来才知道启功是皇室血脉,在书法界地位很高。

我这个同学,模仿他的字倒是很像。

很多年过去了,启功先生电影出现了,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

传记性的电影,不被看好正常,不过有人说这是一部烂片,只能说这部影片里那些人生道理,确实需要人生阅历,才能明白。

老话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些感动,需要生活的积淀,还有对人生的体悟的聪慧。

先看师生之情启功入门老师告诉启功为师是传道啊,电影里老师教授的是道。

书画外的功夫。

当然电影里最能表明为师之道,师生之情的是启功的老师,陈垣。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面对生活都不能维持的启功,陈垣一次次帮助学生,给他自信。

而启功就是拿自己的努力回报老师。

当启功后来被征服委任政府科长时,在老师面前,完成了最好的回报。

一日为师终生为师。

启功多少年还记得老师的生日。

因为文革,老师离开人世,自己却不能灵前叩拜,回到家中,书写诗词,生同父子,烧之,跪拜,祭奠。

影片中还有文革红卫兵,因为爱慕启功的字,不顾危险,偷他写的大字报,黑夜也暗自偷来学字。

启功说你别来了,我拍连累你,他说老师以后您还给我留门。

文革中,师道被毁,但整部影片都在讲师道传承,师生之间那至真的感情。

那份对于伦理中最重要的温暖。

文革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似乎我们都在遗忘,遗忘历史,民族心灵的厚度就会没有,从而变的鄙陋。

再说夫妻之道启功总把写的不好字扔掉,而他的妻子总是偷偷把那些藏起来。

一直到他的妻子宝琛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妻子的遗物中,发现那些自己扔的,都被妻子收藏的好好的。

一个人即使觉得自己最不好,最溃败,而在爱人眼里,却依然是有价值的。

我爱你,爱你优秀的一部分,也珍惜你不好的部分,因为我相信,有一天不好会变成更好。

老人最后自己一个人,拾起自己那些曾经扔掉撕掉的字,难言哭泣,因为他知道,每一张,都是妻子,一次次对自己的爱,每一次拾起,都是对自己的珍视。

看到这处,我哭了,这样爱情,没有欲壑难填,只有相敬如宾,只有心底的尊重,只有彼此的支持。

启功自己曾说:“她撒手人寰后,我经常彻夜难眠。

当年我和妻子曾戏言如果一人死后另一人会怎样,她说如果她先死,剩下我一人,我一定会在大家的撺掇下娶一个后老伴儿的,我说决不会。

果然先妻逝世后,周围的好心人,包括我的亲属都劝我再找一个后老伴儿。

还有自告奋勇,自荐枕席的,其牺牲精神令我感动,但我宁愿一个人,也许正应了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最后说为人之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启功都在讲王勃的这首诗。

什么是知己呢?

启功说“知情,知意,知心”。

得知己易,为知己难,为人处世,也要多替别人想一想。

影片中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启功为人哲学的一个缩影。

一个小细节,学生说这么多您的假字,您怎么不打假?

启功,菩萨心肠,说给人留口饭吧。

启功先生2005年去世,在他糟糠之妻子于1975年病逝不久,也就是他六十六岁时,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与名,一齐臭。

”,没有人像启功那样,提前27年用搞笑的打油诗给自己盖棺定论了。

 10 ) 《启功》——信有师生同父子

1971年6月21日,陈垣去世。

启功知悉后,为老师写下挽联: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

对启功先生不是很了解,只是喜欢他的字,觉得好看;知道他是个好玩的老头儿,自撰墓志铭:“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幽默中透出品性的平和。

看他的传记电影,也是凑巧看到介绍片子的帖子。

上面的挽联,也出现在电影里。

“师生同父子”,听来如梦幻呓语。

一般师生存情谊,难同父子。

多刷微博,多看新闻,反而是师生如仇敌的情况,屡现眼前。

而在《启功》这部片子里,最让人动容的,除了启功先生自身的品性风骨和坎坷遭际,便是与他牵连的师生关系。

师者,从来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职业。

启功,是贵族出身,皇室后裔。

姓爱新觉罗,虽然他自己不承认。

他认为,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所以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

现今,许多人有个贵族崇拜的情结,可是换在文革,贵族的出身或许还比不得贫农。

这部片子避不开文革,不过倒也没表现什么关于出身所引起的问题。

主人公的遭遇,主要源自他的爱好和品性,且还不算特别恶劣。

启功作画,写字,也研究诗文学问。

他是传统文化化育出来的人,家中堆满了封建残余的书籍。

他的墙上挂了自己作的对联:简易无威,廉靖乐道;汗漫翰墨,浮沉闾里。

革命小将说,“廉靖乐道?

你这是逍遥派呀,说明你不关心运动!

”启功赶忙说:“我立马,立马把它扯下来。

”对联摘了,书也被革命小将们用封条封起来。

而后,粮店发粮票的同志看到封条,怀疑启功有政治问题,便扣住粮票不发。

启功称自59年摘到右派帽子再没犯错误,并向毛主席保证。

不过发粮票的同志非要他到单位去开个证明。

当时,启功是北师大的老师。

起初指称启功是逍遥派,封启功书的,是他学生。

片子的叙事,是两条时间线交错进行。

一条线,是启功少时至中年;另一条,是自文革至启功先生逝世。

两相交错,两相映照。

少年启功,家族遭变故,不过家中仍有积淀。

受祖父启蒙学画,性聪慧而羞涩。

后拜师,及至青年,画渐工。

字拙,为人嘲笑,后发愤习书。

在这条线上,启功和作画的老师相遇,也和老师陈垣相识。

说陈垣是启功老师,其实电影没交代清楚这层关系。

电影中,青年启功受陈垣赏识,因其推荐而获得教师工作,还曾传授启功作为教师讲课授业的技巧。

启功英文不好,中学没毕业。

不过陈垣推荐他到大学当老师。

“你在我眼里,你就是个当老师的料!”这份知遇之恩,改变了启功一生的轨迹。

老师启功身上,也烙印了老师陈垣的影子。

除此之外,电影没怎么交待的,是启功还从陈垣处得到做学问的指引。

查到一句话: 启功“年逾二十,始受教育于励耘先生,获闻学术流别及考订之学,得知无徵不言为立言行文之根本。

” 励耘先生,即陈垣。

在中年之前的这条线上,启功是幸运的。

而另一条线上,更多动荡,辛酸,悲凉。

文革时,启功已年过半百,在北师大任教。

而陈垣,好像时任北师大校长,已满头白发。

陈垣出场,是站在学校批判老师的大字报前,他不解地对启功说,要是把老师都打倒了,谁给学生们上课?

启功没作答,他掺起陈垣的手臂,说:“老师,我们回家。

”之后,出现了这部片子最令人动容的场景之一:启功向陈垣拜寿。

陈垣没想到还有人记得他的生日。

到陈垣家,启功从自己的包里,取出自己作的祝寿图画献与陈垣,又取出两个妻子做的寿桃。

之后,已入老年行列的启功,跪在地上,向陈垣磕头行礼。

学生向老师祝寿,本是一件寻常事。

可是在打倒一切秩序的文革风暴中,这个仪式庄重以至于沉重,显得极为可贵,又极为悲凉。

启功自己,是被自己的学生所批判。

即使仅作为知识传播的授予者与接收者,师生之间长期相处,终不至于成为仇敌。

可是文革把“尊师敬长”的秩序毁了,也毁了一种可能会变得深厚真挚的情谊。

围绕启功,其实重点刻画的,不仅是他和陈垣的这层师生关系。

他和文革小将中的一位,也有着令人动容的师生关系。

那个小将,就是最开始批判他那位。

另外,片子着墨多的,还有启功和妻子之间的情感刻画。

相识偶然,一生结缘。

不离不弃,甘苦相伴。

《启功》短评

感谢启功的字让我没给它打一星

5分钟前
  • 空古文
  • 较差

艺术 噗哈哈

6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很差

抄一个糟老头子家哪还用得着十几个红小将,三五个足矣。

8分钟前
  • 云中雨阳
  • 还行

作为师大人,有点感动。

12分钟前
  • 呈谦尚腕
  • 推荐

演员好像啊!

15分钟前
  • 森雲
  • 推荐

一直在隐忍

16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较差

用张绍刚绝对是败笔

17分钟前
  • 啊?
  • 推荐

单当它是人物传记未免褊狭,启功在政治压迫下收起文人风骨,被迫忍辱偷生;宝琛收起丈夫遗弃的手稿视如珍宝;小刘在“政治正确”和重文重道中的拉扯纠结;校长与老师的惜才和坚守,此类种种难道不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文人缩影?从影片刚开始几个铺纸落笔的空镜头,就能看出这部电影的重心是在文墨,故事反而是其次,对于讲述文明在那次运动前后的兴衰枯荣来说,我觉得它相当不错了。

22分钟前
  • η Vir左执法
  • 力荐

一部流水账电影,毫无价值!

26分钟前
  • Bastogne
  • 很差

末代皇族,拍得太浅,老年的算好一点,其他年龄段和其他配角表演都相对差,算不上佳作,6.1分。

27分钟前
  • 九段
  • 还行

不同演员来饰演的人生不同阶段 最后却完全像是几个不同的人 人物从一而终的性格被割裂的很严重 总之很平庸 还是挺喜欢两位老年扮演者对相濡以沫的诠释

30分钟前
  • 菠萝喵酱
  • 较差

某主持人并不足以背负本片票房惨淡的责任。

35分钟前
  • 风之魂
  • 较差

奔着张绍刚去的,但是这个配音听得我尴尬死了,小叮当活活把人给演成了傻子 不能忍啊

37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较差

八十年代,WG已经结束,几个在楼道里拍篮球的顽皮少年的喧闹声,让站在讲台上的启功先生脸上露出了几分惊恐…

41分钟前
  • 深藏不露锋
  • 还行

怎么说呢,因为讨厌张绍刚,所以一开始没在乎过这部电影,但经过多方安利,就来看了,嗯,很平常平淡的传记电影了,启功先生算是二十世纪生平最凄惨的爱新觉罗了吧……

43分钟前
  • 电影院的流浪狗
  • 还行

看完想学书法呢,知己难寻啊!

46分钟前
  • 还行

片子有些慢;了解用;时代下的人心,也是有坚强到抗衡和软弱到屈服之分的,有意思

50分钟前
  • 宝丽来不了
  • 推荐

丁荫楠的传记片进步了,终于不再拍流水账段落,而是用这种穿插的结构让整个故事相勾连起来。以文革为主线,通过遇到不同的人以阐述过去的历史。

52分钟前
  • 奇异影像研习君
  • 推荐

两颗星都给几位老演员。

56分钟前
  • Peter
  • 较差

这么寡淡的片子,怎么能吸引年轻人学习

1小时前
  • 光影随行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