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马拉松小子》是一部关于特殊教育的电影。
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曹承佑饰演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少年,通过跑马拉松来展现他与家人的关系。
电影中喜欢巧克力和斑马的楚原和他的同龄人一样。
他活泼可爱,很有魅力。
但他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他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时绝望地晕倒了。
后来,母亲发现孩子在跑步方面很有天赋。
为了减少疾病对孩子的影响,她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请了教练来训练儿子跑步,希望他能跑完全程马拉松。
教练对他的训练要求非常严格,他很累,因为他对跑步的热爱让他忘记了疲劳。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20多岁了,但他的智力还停留在5岁的水平。
他会把弟弟当老师一样尊敬,一听到音乐就会到处跳舞。
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他的目标。
在他的好母亲和导师的支持下,他朝着马拉松冠军的方向奔跑。
此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虽然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普通儿童,但大多数特殊儿童在某些方面都有惊人的天赋。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特殊的孩子,挖掘他们特殊的潜能。
最重要的是从他的爱好出发,进行训练,这可能会让这些孩子对生活有目标和希望。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对特殊儿童有了一些理解和启发。
希望特殊儿童的家长或老师在这部电影之后,能对自己的孩子或特殊学生多一些关心和耐心。
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正确引导特殊学生,让世界温暖。
这部电影整体上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对特殊儿童的家长和特殊教育老师特别值得观看。
很难相信这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就是说,真的曾经有自闭症患者跑完了全程马拉松,并且还跑出了257的好成绩。
这简直就是个奇迹了。
马拉松从来不是个讨喜流行的竞技运动,这也决定了它的回报率是相当低的,我认为物质方面几乎是零回报的,然而竞技者的付出却可以说是所有运动里最巨大的。
42.195km,有的人可能连个零头都跑不了。
自从开始接触跑步以后,我越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数字,越发了解这背后需要付出多少汗水,泪水,伤痛和信念。
它需要你伴随痛苦和疲惫忍受着千篇一律的单调和乏味,跑到极致时,甚至感受不到世界的存在,天地之间好像只有一个你,你要做的只是左脚右脚不断轮换的机械动作,简单又艰难。
这恰好与自闭症患者的行为活动相似,他们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与自在,孤独在无人为伴,谁也融入不进去,自在在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什么规则,什么礼貌,什么素质通通不存在。
其实我不懂,我一没跑过马拉松,二不认识自闭症患者,我只是看了这个电影,装作看懂了想留下点什么,尽管我知道是废话。
自闭症又被称为儿童孤独症,有人说他们是星星的孩子,我觉得这名字挺贴切的。
因为他们好像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似乎并不属于人间,而是属于那个浩瀚辽阔又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星星国度。
影片中的主人公尹楚原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经常以侧脸对人,目光很少与他人对视。
他无法用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面对问询,要么就是沉默不语,要么就是只能做单个字词的回应,或者像复读机一样,毫无意义地重复对方的话。
楚原对周边大部分事物都没有兴趣,但是对某些事物却有着近乎疯狂的迷恋。
比如他每晚六点必须准时收看一档《动物王国》的节目,他喜欢里面的斑马,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所有关于斑马内容的解说词。
教练第一次听到楚原大段大段地流畅背诵解说词的时候,被他的记忆力给惊呆了,教练突发奇想地想用数学题目去测试楚原的智力,结果发现楚原只对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有所反应,教练显出有些悻悻然的样子,觉得他还挺可爱的。
还有一处,教练故意在楚原面前,试探性地伸出一只脚去淋雨,结果楚原并没有做出他料想中的模仿行为,教练觉得自己好像傻瓜一样,非常尴尬地默默地把脚收回。
这一切,楚原都看在眼里,却浑然没有反应,这里有一种奇妙的反差萌和喜感。
影片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都不能被称之为互动的互动,包括教练在食堂招呼楚原吃饭,然后被直接无视,等等这些小细节都让观影者产生一种看小品似的愉悦感。
但是就像生活并不总是阳春白雪的道理一样,楚原的特殊行为也并不总是带来笑果,很多时候带来的是误解和不友好。
在楚原的脑子里,是没有任何社会规范的条条框框的约束的。
他听到喜欢的音乐响起,就会不分场合地舞手舞足蹈起来;他觉得跑不动了,就会旁若无人地席地坐在跑道中央;他对斑马条纹的迷恋让他做出触犯法律的行为,却还毫不自知,母亲两次都不得不为儿子出格的行为而向当事人做出赔礼道歉和反复解释。
这部电影取材于真人真事,我想在真实的生活中,楚原所招惹的非议和责难,家人所面对的尴尬和麻烦,应该远远不止这些,电影短短2小时的时长能表现的只能是其中的万分之一而已。
一方面,母亲一直在自我麻痹和自我欺骗:楚原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斑马纹皮包的时髦女郎曾经一脸鄙夷地刻薄说:像他这样的孩子,就不应该出门的。
愤怒的母亲隔着一条街,都要扑过去纠正她的措辞,用近乎歇斯底里的声音怒吼道:“他既不是罪犯,也不是疯子,他能记住你说的每句话,你怎么可以当着他的面说那些,他远远比你聪明。。。
”之后似乎是为了印证这份虚弱的聪明,母亲刻意地让楚原记住购物清单上七八样商品,让其独自完成商品选购。
母亲从来都不愿意承认楚原是特殊的孩子。
一开始她让孩子参加长跑,也是因为楚原跑起来的时候,明明就和别的孩子一样嚒。
她带着楚原去爬山,教他感受自然界的一切:粗糙的树皮、灿烂的阳光、凉凉的溪水、习习的山风,还有好像在赛跑一样扑通扑通跳动的心脏。
她对楚原说:“我的也是,你弟弟的也是,(这噗噗跳动着的心脏)都是一样的,你和其他的孩子都一样。
”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仅是说给楚原听的,也是说给她自己听的。
面对丈夫的早早放弃和小儿子的日渐疏离,她实在太需要一个理由,支撑她能够继续这样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但是另一方面,母亲又无法回避现实:楚原就是一个特殊的孩子。
楚原的行为分分钟可以让母亲从诗意的理想国度,回归到一地鸡毛窘迫的现实。
楚原10公里跑步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之后,有杂志记者跑到泳池边采访母亲。
前一分钟,母亲还略带些许骄傲地说:“现在的我又有了一个跑进‘3小时’的梦想。
”后一分钟,楚原赤裸着身体且毫无羞耻感地出现在泳池边,吓着周围的女士们纷纷尖叫着躲开。
母亲匆匆地扯过一条毛巾,迅速地裹住孩子的身体,然后有些难堪地低下了头。
母亲瞬间从天堂跌落回人间,对她来说,轻松愉悦的情绪只能浅尝即止。
母亲很快恢复了素日里的平静,很实际地对记者说道:我的愿望很简单,我希望能比楚原活得久。
然后眉眼之间透过一丝苦涩,继续说道:看来我必须活到100岁吧。
我觉得每一次母亲为楚原解围,都是在折磨这位母亲。
向别人解释楚原的行为,就是在精神上逼她承认她一直都想否认和回避的一个事实:我的孩子是有问题的。
我想这天底下,没有哪一个母亲是愿意承认这点的,母亲的心就被这样颠过来翻过去地反复蹂躏着。
想起在车站的那一幕:楚原又闯祸了,为了保护母亲不被外人欺负,楚原大喊大叫地重复着一句话:我儿子是个特别的孩子,我儿子是个特别的孩子,我儿子是个特别的孩子。。。
这句话一定在某个类似的情景中从母亲的嘴里说出来过,然后楚原就记住了,但是他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他只是简单地重复,他也不知道这句话有多么扎心,母亲的心已经碎了一地。
在楚原的人生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一个是妈妈,一个是教练。
但是这两人起初却是相互看不顺眼。
母亲觉得教练吊儿郎当,上课就是偷懒睡觉,还偷偷带孩子去看赛马,生活习惯也不好,家里又脏又乱,而且烟酒不离手,又脏话连篇,只会带坏孩子。
教练觉得母亲控制欲太强,根本不是真心为孩子好,只是为了逃避现实,或者是为了满足私欲,就逼迫孩子去做一件他根本不喜欢的事情。
教练很明确地告诉母亲: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跑马拉松的,如果不能控制好速度,心脏是会承受不了的,他会死的!
母亲虽然嘴上不依不饶的,强调这样教练就更应该好好传授正确的跑步方法,但是其实母亲内心是受到一定冲击的,母亲第一次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动机。
于是影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母子间的对话: --你喜欢跑步,是吗?
--是 --你喜欢跑步?
--嗯 --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喜欢 --你是讨厌,还是喜欢?
--讨厌。
(这时出现楚原拿着第三名的奖杯,朦朦胧胧地看向摄影师的视角,然后在楚原扭头看向母亲那边的时候,母亲正笑容灿烂地看向他。
) --你讨厌跑步?
--喜欢。
(楚原想了一想,说了违心的话。
) 母亲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反反复复地只为确认一件事,楚原到底喜不喜欢跑步?
而她到底是不是在逼楚原做一件他不喜欢的事情?
我觉得这个时候的楚原并不喜欢跑步,跑步对他而言是痛苦的,只是如果他拿到奖牌的话,妈妈就会笑,他也能得到面条+糖醋排骨的奖励。
母亲对楚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一开始,母亲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觉得孩子就应该按照她的规划去执行。
之后,母亲有小心翼翼去征询孩子的想法,只是楚原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母亲没能察觉出来什么。
楚原本来就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孩子,如果他还想刻意隐瞒,那就更加难以发现了。
直到那一日,楚原在地铁站和母亲意外走散了,他无意间说出了那句话:在动物园里,你把楚原丢了,在动物园里,你放开了我的手,你把楚原丢了。。。
其实这件事一直令母亲感到非常自责,因为那里暗藏了母亲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母亲躺在病榻上,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她说:“我以为是我在帮他,但事实上,我只是让自己心里能舒服点。
那样地逼他,但是我没有办法,那是我唯一的寄托。
他还记得我们在动物园把他丢了,事实上,我是想不要他了,我不知道能不能把他带大。
他的老师和我说,即使他累了,也不会说累。
我常常问他:‘你累不累?
你不累吧?
可以吧?
不累吧?
’15年来我一直都在逼他。
现在,他已经不能再对我说:‘他累了。
’他可能很怕妈妈会再一次丢下他,我该下地狱,我是一个坏母亲。
”母亲后来改变了自己之前强势的态度,重新去了解儿子。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母亲从心底里开始真正接受儿子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事实。
她说她不会让楚原再跑了,永远不会了。
教练对楚原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一开始,教练是摆脱不了母亲的执拗,才勉为其难同意做楚原的教练,他对跑步已经失去了热情,对楚原的教导也非常敷衍随意,而且他根本不理解母亲的固执己见到底有何意义。
但是在和楚原的朝夕相处中,他发现楚原确实有天赋,跑步也有助于缓解楚原的病情,更重要的是楚原真心地喜欢跑步,这时教练才开始变得认真起来。
教练给楚原制定系统化的教学方案,带楚原进行专业化的跑步训练。
他还自己掏钱给楚原买了运动鞋,他带楚原去看赛马,是因为他知道楚原喜欢马,他给楚原喝啤酒,是因为他把楚原当朋友。
教练用楚原听得懂的话和他交流,以草原上的猎豹和斑马举例,告诉楚原起跑的时候一定要慢慢的。
他告诉楚原开始下雨的时候(实际上是后半程工作人员开始人工洒水降温的时候),他就可以像猎豹那样全速奔跑了。
教练确实是一个好教练,他一直都在努力地去尝试多了解楚原一点,耐心倾听楚原内心的声音。
楚原对自己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对楚原来说,跑步意味着什么?
小时候,跑步 = 1包巧克力派,长大一点,跑步 = 妈妈的笑容 + 1碗炸酱面 + 1顿糖醋排骨,再后来,跑步 = 1块奖牌 + 1套西装。
可是突然有一天,妈妈不再关心他到底跑了几圈,也不再过问他今天跑得好还是不好?
妈妈甚至告诉他,你可以不用再跑了。
楚原不知道是为什么?
楚原回到工厂,开始日复一日简单的机械化的劳作。
这时,楚原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是那么喜欢跑步。
他脸朝向风扇,闭上眼睛,开始原地起跑,他不自觉地伸展开双臂,好像重新找回了跑步时的感觉,微风拂过脸颊,长草滑过指尖。
楚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他要去参加春川马拉松比赛。
匆匆赶到赛场的母亲试图阻止楚原,因为楚原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好好训练了,母亲怕他的身体会负荷不了。
母亲死死地拽住楚原的手腕,苦苦哀求楚原不要去。
楚原问母亲:我的腿是什么?
母亲突然有些愣神,随后回答说:价值连城。
这是每次楚原跑步之前,母亲都会与他进行的对话。
母亲从楚原坚定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决心,尽管她还是非常的担心,但是母亲决定这次让楚原自己决定,她默默地放开手,随后楚原充满信心地奔向远方。
果然跑到一半的时候,楚原坚持不住而瘫坐在地。
有一个路过的好心人递给他一块巧克力派蛋糕,楚原恍恍惚惚间好像看到自己小时候,母亲也是用食物鼓励他继续前进。
于是,楚原重新站了起来,继续向前奔跑,并且丢掉了手中的蛋糕。
在跑步的这条路上,母亲一直扮演着楚原的引路人的角色,但是现在的楚原已经不再需要妈妈的引导,因为他已经不再是为了妈妈而奔跑,他是为了自己而奔跑,他享受着跑步带来的快乐。
他就像是一只自由地奔跑在大草原上的快乐斑马,原先迎接他的是路边的野草,现在迎接他的是路人的鼓掌加油声,他们向楚原伸出了热情的手,和楚原友好地击掌,马拉松成为了楚原和这个社会沟通的一种方式。
楚原在妈妈和教练的帮助下,发现了打开外面世界大门的那把钥匙——马拉松。
星星的孩子不是没有感情,而是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太隐蔽,太小心翼翼,需要非常细心非常细心地去辨识,非常耐心非常耐心地去聆听。
医院里,看到妈妈病倒了,楚原突然跑了出去,弟弟赶紧也追了出去,问哥哥怎么了?
哥哥站在瓢泼大雨中,红着眼睛蹦出了几个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单词:雨,倾盆大雨。
我猜想他是想说:我觉得很难过,就像心里下起了一场倾盆大雨。
弟弟一脸震惊地看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哥哥,他一定接收到了哥哥的情感信号了,虽然这个信号和常人的可能会有些不同。
还有一次,因为自闭症的孩子为了防止被拐走,会被灌输不要把食物给别人,也不要吃别人给的食物这样的观念,所以楚原从来不会吃教练给他的食物,也不会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给教练吃。
但是那天,当教练陪他一起训练,跑到汗流浃背几乎虚脱的时候,楚原居然破例分享了自己的水给教练喝,结果把教练狠狠感动了一把,我想教练也接收到了楚原的情感信号了。
所以不要以为他们无法表达感情,其实他们也会表达,只是方式很特别,程度也很轻微,要很用心去体会和感受。
影片最后,饭桌上出现了四个被一扫而空的炸酱面空碗,然后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父子俩的对话。
我想除了母亲和教练,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在楚原身边,耐心倾听他的心声,这是一个温暖美好的结局。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曹承佑的演技,影片中他独特的拿筷子的方式,总是在不停胡乱晃动的手指,还有面对他人询问时候,刻板的呆滞的表情,刻意回避不与他人接触的眼神,有意为之的那种尖细嗓音,真是把一个自闭症患者演得活灵活现。
我觉得她一定是有仔细观察过人物原型的,否则很难做到如此贴近人物,让人从第一眼看到他时,就觉得他就是那个人。
如果说沙场上的武将有所谓的“一战成名”的说法,那么这部电影就是曹承佑“一片封神”的作品,真心佩服他过人的演技。
其实这部影片,我很久以前就看过,当时就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年后再次重温,依旧非常感动。
最近这段时间都在看他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他可以是《秘密森林》里沉稳冷静智商超群的检察官,也可以是《LIFE》里面手段高明经营有方的商界精英,还可以是《假如爱有天意》里面的憨厚质朴为爱放弃的大学生。
角色多变而又都游刃有余,我只能说他真得很有表演天赋。
公车上,一个女人背对着镜头,伴随着孩子发出的嘟嘟声,小Cho-won蹦跳在车厢里,最后坐在了女人的后座,两个人都没有一句话。
这个镜头在韩国电影《马拉松》里出现了两次,妈妈永远是在Cho-won的前面坐着,永远保护着Cho-won,做他生命的庇护者,为他的人生的每一次精彩而努力,而兴奋,又为Cho-won的人生在不停的思考、深思、矛盾……《马拉松》讲述的是一个自闭的男孩子Cho-won如何跑完马拉松的过程,看内容是一个老套的片子,但好的影片贵在突显主体的前提下注重细节和气氛的渲染,应该说《马拉松》在镜头的设计和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的重墨让它成了一部令人洋溢著温情、会心微笑的电影。
Cho-won在妈妈和教练的帮助下,一步步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整个影片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对立和矛盾,Cho-won之所以能够坚持马拉松,是因为有母亲的全力支持。
但是Cho-won和妈妈之间也有矛盾,是隐性的,在教练愤怒的责问中,妈妈开始对自己一直做的事情思考:“Cho-won究竟是因为自己的要强而被迫练习,还是完全出于自己喜欢?
”妈妈在奖励Cho-won吃面的时候问他喜欢跑步么?
“喜欢”——“喜欢还是不喜欢?
”——“不喜欢”——“恨跑步么?
”——“恨”!
但紧接着Cho-won想到了妈妈在他小时候跑步完后的微笑。
再看看现在的妈妈,他忙说“我喜欢跑步”。
但妈妈的心理是矛盾的。
妈妈和Cho-won的教练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并且当教练开始喜欢这个自闭的男孩子,用Cho-won最喜欢的动物斑马为例子,从而引申出教学方法后,矛盾又增加了一层。
此外,Cho-won的妈妈和Cho-won的父亲等亲人间也存在着一些对立因素。
当草原最终迎着和煦的阳光跑在马拉松跑道上,成功地跑完全程,和妈妈热情地拥抱时,所有的对立全部消失,矛盾得到化解,Cho-won得到了这个世界的认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得到了自己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他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妈妈是Cho-won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也是Cho-won生命的守护神。
影片刻画的妈妈很坚强,但这不是从来就有的。
Cho-won小的时候,妈妈绝望的表情和Cho-won始终不开口说话后歇斯底的发脾气,也许此时的她在不断的问自己“这是对她的惩罚么”?
在游乐场妈妈绝望的轻轻撒手,Cho-won走失了,在不停的寻找之后,妈妈紧紧抓住了Cho-won的手,以后的生活再也没有松开过。
Cho-won的游泳教练问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Cho-won在她之前死去,这样的话她要活到100岁。
自闭症学校的校长及助理建议Cho-won可以学一些技术活,以便以后在社会上生活,不要再让Cho-won跑马拉松了。
可是妈妈不同意,当她听了他们说Cho-won和别人不同时,她的语气不再温柔:“Cho-won跑步的时候和别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就是这样一个坚定的女性一步步的推着Cho-won走,一步步的挖掘Cho-won的爱好,一步步的让Cho-won享受快乐……Cho-won在曹承佑的精彩演译下更突显闪光点。
他喜欢背广告,喜欢看动物王国,喜欢斑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为了不让自己的右手不停的晃动,他在自己的右手咬了一个伤疤。
自闭的孩子不是内心不会思考,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同人进行交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逻辑,他们不会和别人交换东西,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拿来同他人一起分享,但在曹承佑这个优秀的韩国演技演员的表演之下使得所有都跃然纸上,还有对于我来说是又让我在《假如爱有天意》之后记住了曹承佑的小眼睛,只是在《马拉松》中,这双眼睛更纯洁,更能让我对这个自闭的孩子没有那种对待残疾人的怜惜,有的只是心生钦佩和透视其纯洁心灵的渴望。
想着这个纯洁的心灵在不停的跑着、跑着,我的思绪也想同他奔跑,10圈,20圈,100圈,直到跑入他心的深处。
我想进去……
这部片是讲关于自闭症的主角跑马拉松的全过程。
从跟教练的互动,到说服母亲让自己重新跑步的细节很让人感动。
可能爱就是放开手吧,母亲放开了对他的所有执念。
正在跑到斜坡的时候,主角已经累的没有力气了,他想起之前与母亲一起去爬山的经历,母亲用一块巧克力蛋糕吸引儿子的注意力,引导他关注自己以外的事物,想到这里他不自觉站起身来,全身心投入到跑步中,沉浸其中,跟他最爱的斑马一起奔跑。
经过洒水点的时候,正如教练跟他说的话,下雨的时候就快速奔跑,像猎豹一样,斑马停下来的时候会被猎豹吃掉,但是猎豹可以主动去追逐梦想,而不必担心沦落为弱者。
他不甘这样平凡着,跑步给了他希望,虽然是自闭症,跑步却改变了他,最后,马拉松拍照纪念的时候,他第一次对着镜头灿烂地笑了。
草原是简单的,因为简单所以更执着。
只要有一些小东西就能让他很开心,比如巧克力派,比如炸酱面……比如——斑马。
斑马。
在草原上自由自在迎风奔跑的斑马。
金色的阳光中浮动青草的芳香。
跑着,跑着,仿佛就要腾空飞去。
在空无一人的工厂房间,草原站在电风扇前,迎着风,默默的,闭上眼睛,一点一点打开双臂,手指在空气中微妙的颤动,慢慢的,慢慢的,开始奔跑。
咧开嘴,草原笑着,脸上有单纯的快乐。
因为快乐所以奔跑。
所以草原一个人出发了,一个人去参加马拉松比赛。
就像去赶赴一场盛大的宴会。
面对妈妈的阻拦,他只是重复的问那一句:“草原的腿是甚么?
”——“草原的腿是甚么?
”——“值一百万美金。
”所以草原启程了。
像航船驶向属于它的大海一样,融入奔跑的人流。
一脸幸福的笑容。
奔跑奔跑,草原跑过运动场,跑过公路,跑过人群,跑过他人生中经历的各种地方,迎着太阳,奔跑。
就像斑马奔跑在草原,清晰,有力。
充满生命的抗争和力量。
这样的细节,是我所喜欢的表现手法。
干净、澄澈。
能触动内心柔软的情感。
韩国片向来很注重细小情节的刻画,从小处着手表现人生中朴素的感情。
我有一位挚友,他有一个5、6岁大的孩子,3岁的时候被确诊为自闭症!
我记得他跟我说过一句话:“我只希望他能走在我前头!
”,伟大的父爱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没有亲身经历过,是不能完全理解这部影片的,不过我后来几乎是哭着看完的,这种事,从来没发生过!
故事的主人公楚元是一个自闭症儿童,大家都知道自闭症儿童是不懂的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所以经常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
比如重复别人的说话、固执、没办法在乎别人的感受。
所以从小楚元的母亲就身心疲惫,随时需要给外人解释一些误会。
因为自闭症至今还未找到发病原因,更别提怎么治疗了,在母亲最绝望的时刻,甚至要将楚元扔在游乐园,以求解脱,最后还是因为实在不忍心才回去将楚元找了回来。
后来,为了弥补母亲的负罪感,20年间母亲都无微不至的照顾楚元,甚至会忽略了家中还有个弟弟。
家中也因此中产生过很多矛盾。
后来为了让楚元长大后能在社会有一席之地,母亲准备让楚元学习一些技能。
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楚元喜欢跑步,有一次在10公里比赛的时候,竟然跑了37分钟,得了第三名。
于是为了让楚元能在这条路走下去,千辛万苦的找来了曾经的马拉松冠军来当教练,后来,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楚元确实成长了许多,本来一切顺风顺水,直到后来的比赛场上,母亲目睹其中一个运动员当场晕倒在赛场,在抢救,瞬间打消了一些念头。
面对孩子的健康,其他的似乎都不重要了。
因此,后面的日子里,母亲就安排楚元在厂里打螺丝。
谁曾想,看似脑子智商不高的楚元,竟然自己记得下一场的比赛时间,自己打车要去参加马拉松。
母亲和教练知道后追到赛场,想要带楚元回家,取消比赛。
可是这次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想要跑下来全马。
经过一番劝说无果后,母亲放手让其参赛,最终他也不负众望,顺利跑完了42.195公里,最主要的是成绩还很厉害(2.小时57分),要知道,全马破3小时是很多业余马拉松爱好者的梦想(当然也是康老师的梦想),所以他第一次跑下来就能有这个成绩,实属厉害。
更别提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残疾人!
所以,这部电影推荐大家搜来看看。
我从这里面学习到了。
1.凡事没有不可能,只要你想做,肯定有希望。
2.好妈妈真的很重要,因为孩子的心智很大程度源自于妈妈的言传身教。
3.不要消极了,即便是个残疾人都能打破韩国马拉松的纪录,我们正常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了呢?
尹草原是个孩子。
妈妈知道,如何让他快乐。
很简单,巧克力派,炸酱面,斑马。
“草原,你喜欢跑步吗?
”当草原软软地回答:“喜欢。
”妈妈能说什么呢?
也许在奔跑中,他看见了斑马,也许在奔跑中,他以为自己是斑马。
谁知道呢?
草原的心思,我们无法了解。
“妈妈,不累不累,有什么好累的。
”“我让他活在地狱。
”妈妈痛哭失声,她曾经想放弃她的草原。
而草原,他其实什么都记得。
“尹草原的腿是什么?
”“值一百万美元。
”是的,跑到最后,会下雨的。
汗如雨下,草原瘫坐在地。
当陌生的人递给他一块巧克力派,仿佛轻声默念的咒语:草原,加油。
原来跑到最后,不仅仅是汗雨灌溉了脸庞,甚至会看见彩虹,变成心中的那头斑马。
这是草原的世界。
也是能够感动我们的一切。
在电影的结尾,我们没有看见草原,只有墙上的奖状。
而妈妈在给草原洗澡吧,在光与影映射下的房间。
看到他们幸福,我也觉得幸福。
周六的晚上,冷而潮湿,我无聊的用摇控器换着频道,看到这周佳片有约的名字:《马拉松》(韩国),不喜欢韩剧,田径比赛也完全不是我的那杯茶,于是兴味索然的打个哈欠,准备听一下介绍就洗洗睡。
这样平淡无奇的名字,介绍中却充满噱头:韩国版《阿甘正传》,继《雨人》之后的又一部描写自闭症的优秀影片,唯美的细节处理,感人的母子亲情。。。
主持人蒋小菡说得很象一部煽情的励志片,我却突然意识到,这就是陈默老师提到的那部可以作为心理学教学片的韩国电影。
不得不看下去。
影片围绕一个简单的故事展开。
没有刺激,也没有大悲大喜。
草原是一个有自闭症的孩子。
无法与人沟通,包括他的母亲。
“妈妈生病了,草原是什么心情?
高兴?
悲伤?
还是生气?
”心理咨询师问草原,年幼的孩子不看任何人,一言不发。
“你的孩子有自闭症,自闭症不是病,它是一种残疾。
”心理咨询师对妈妈说。
妈妈是个伟大的母亲,最大的愿望是:“我一定要比我的孩子多活一天。。。
”草原喜欢看动物世界,喜欢斑马和炸酱面。
对动物世界的台词倒背如流,听见音乐声会不顾场合地跳舞,对别人说的话只会重复,永远是一副侧仰着脸、似笑非笑的表情。
喜欢斑马,对有动物纹路的衣服和布料都爱屋及乌,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甚至是女人的臀部,因为她穿了一条斑马条纹的短裙。。。
女人的男友大打出手,惊惶的妈妈赶来,为了保护草原,妈妈象头发疯的母狼。。。
受惊的草原大声喊叫,象每次受羞辱后的妈妈一样大声嚷:“我的孩子有残疾!
我的孩子有残疾!!!
”马拉松是妈妈给草原定下的目标,因为妈妈问起的时候,草原总是说喜欢。
教练要他跑多少圈,他就跑多少圈。
即使这样,教练还是很不耐烦,草原总是执著地问,多少圈?
他一定要一个确切的数字,才有一个目标。
教练烦躁的说:“100圈!
”草原就真的跑了100圈,尽管跑到虚脱。
教练重新审视这个看起来很不正常的孩子,并且认真的问妈妈:“你真的以为他喜欢马拉松?
你知道跑步的感觉吗?
你知道那种心跳急促得快要死掉的感觉?
而且这种感觉每天都会发生?
”妈妈坚定的说,草原喜欢。
私下却迟疑了,反复问草原:“你喜欢跑马拉松吗?
喜欢还是讨厌?
”“喜欢”“讨厌还是喜欢?
”“讨厌”但是妈妈还是继续让他训练,“我必须每天推着草原往前走,否则我没有办法活下去。。。
”直到有一天,草原游泳后接过妈妈的浴巾,不慎中把妈妈推下了泳池。
意外落水的妈妈惊慌失措,草原在岸上不但没有及时救她,反而高兴的用手比划,教妈妈游泳。
大难不死的妈妈心灰意冷:用生命来爱着的儿子,竟然对自己见死不救。
草原却象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他画了一幅画,写到:“今天我游泳了,妈妈也游泳了。
”这个单纯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似笑非笑的表情其实总是轻松快乐的。
他用他的思维和逻辑来看周围的世界,不能体会母亲的恨铁不成钢。
妈妈在生气,草原很纳闷。
炉子上的水沸腾着漫出来,浇熄了火苗。
妈妈不理。
煤气泄露出来,妈妈还是不理。
草原却惊跳起来,“煤气!
煤气泄露要关掉火,打开窗。。。
要不然我们都会死掉!
”草原机械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一边认真的关火,开窗。
草原用手去拉妈妈,妈妈推开他。
草原说:“在动物园,妈妈放开手,草原走丢了。。。
”妈妈愣住。
妈妈终于病了,严重的胃穿孔。
草原在观察室的玻璃外久久看着妈妈。
小时候心理咨询师的问话在他耳畔回响:“妈妈生病了,草原是什么心情?
高兴?
悲伤?
还是生气?
”幼年的草原转过脸,一言不发。
现在妈妈真的病了,19岁的草原终于可以体会到自己的悲伤。
妈妈说:“我遗弃过草原,他一直记得。。。
”在医院的病床上,她蜷缩着泣不成声。
“我以为他是真正喜欢跑步,他从来不说自己累,我以为他真的不累。。。
他是怕我又把他遗弃。。。
”大病初愈的妈妈,决定再也不让草原训练马拉松。
草原象其他有自闭症的人一样,在工厂里完成机械的流水作业,但是总是困惑的,若有所失。
别人都下班了,草原在安静的车间里张开双臂,闭着眼睛,想象着奔跑的样子。
马拉松比赛的日子到来了,草原一个人去参赛。
妈妈、弟弟和教练赶到赛场,要草原回家。
草原不肯,他执著的问妈妈:“草原的腿是什么?
”他坚持的反复问。
那是以前每次训练时妈妈鼓励草原的问话,妈妈终于哽咽,“值100万美金。
”草原参加了比赛。
途中再次跌倒,又站起来继续跑。
在风中跑,在雨中跑,用手去触摸身边的花草以及拍手欢呼的人群,草原兴奋得感到自己跑过了超市,跑过了泳池,跑过了那些对他指点辱骂的人们,而他们都在为他欢呼喝彩。。。
感到自己在非洲大草原上奔跑,在追赶矫健的斑马。。。
直到最后奔跑着扑到妈妈的怀里。
12000多人的马拉松比赛,有自闭症和智障的尹草原跑了第49名。
震撼心灵
3.5星。前半段挺有爱的,没有把主人公定为焦点,而是作为发射点,但后半段还是引入悲伤的主题,虽然是为了突出结尾的逆转,但我实在无法接受这个病那个病的。不过最后跑步拍得挺好的,有点煽情,但不会太过,还是满触动人心的,起码会让人产生乐观的想法
一般 笑店太多 不太悲情了
亲情,执着
飘过~~~~
傻子也励志
略失望,母亲的塑造远比楚元立体,也强过教练。能给人留下印象的也就是最后跑马拉松时的蒙太奇段落剪辑。很遗憾这片没能将马拉松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母爱伟大
感动ing
母爱很伟大呀
韩国版阿甘正传
曹承佑不愧是音乐剧演员出身哪
母亲很伟大,故事很励志,但是国版配音让我难受到不行……为什么?是这样的。
泪点奇多,却毫无煽情感的一部片子,纯粹用镜头去表现。自闭症患者的题材让我想到《爸爸爱喜禾》。没想到1000人中就有一个,而且完全不知原因也不知如何治愈。他们真就是完全活在另外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
失望。这片子的内核有问题,母亲仿佛拆迁办上身,表现承担艰苦的扭曲也不必搞成这样吧,借用葛大爷《让子弹飞》一句话:搞砸啦!片子的制作也呈现韩影急功近利的特征。
很久沒看韓國片了,這部有被感動。
跑步到心脏快奔出来 像死了一样的感觉 你了解吗?
还是蛮感人的
韩影开花期票房成功的通俗情节剧,脸谱化的社会表象,定型化的母性形象,曹承佑优质表演。
曹承佑捏着嗓子说话的表演方式看得人贼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