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后七日

父後七日,Seven Days in Heaven,7 Days in Heaven

主演:王莉雯,吴朋奉,陈家祥,陈泰桦,太保,张诗盈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10

《父后七日》剧照

父后七日 剧照 NO.1父后七日 剧照 NO.2父后七日 剧照 NO.3父后七日 剧照 NO.4父后七日 剧照 NO.5父后七日 剧照 NO.6父后七日 剧照 NO.13父后七日 剧照 NO.14父后七日 剧照 NO.15父后七日 剧照 NO.16父后七日 剧照 NO.17父后七日 剧照 NO.18父后七日 剧照 NO.19父后七日 剧照 NO.20

《父后七日》剧情介绍

父后七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得到父亲(太保 饰)去世的消息,女儿阿梅(王莉雯 饰)从台北回到乡里,和哥哥一起为父亲操持后事。在师公严格指挥下哭丧,折纸莲花的唠叨妇女们,被太阳晒爆的罐头塔……阿梅时时被荒诞的乡下丧葬习俗、彼此联系诡谲的乡里人情弄得哭笑不得,与父亲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成年以来的二人 疏离,在回忆中才慢慢贴近。繁琐冗长、笑多过泪的丧事终于处理结束,阿梅独个回到城市繁忙生活。几个月后,阿梅过境香港机场,习惯性想买一条“黄长寿”烟给父亲,突然惊觉父亲已经不在了,一直没好好流过的泪此刻终于决堤…… 本片改编自“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散文作者刘梓洁亲自执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奔跑吧,少年星期三第一季流浪者年代记邻居的窗失父招领夏天在淘气危情直播我想谈谈地狱游乐园废墟守卫者环大西洋2别墅幽灵夜未央活死人归来5云之薇薇203破案组复仇慈母心紫日神雕侠侣少女椿最强王者的第二人生撕票风云苍狼猎人我的抗战兜风BAKUMATSUCRISIS绅士大盗有目标了属于我们的圣诞节

《父后七日》长篇影评

 1 )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金马奖说《父后七日》展示了台湾独特的丧葬文化,看完整部电影,我倒是觉得,其实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这样的丧葬文化都差不多,也无所谓文化吧,所谓条条框框多了,就成了规矩,所谓规矩多了,就成了文化。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

头七这样独特的安排,死者魂魄会于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类似这样的规矩不胜枚举。

父亲的死,女儿的回忆是主线,父亲生前的影像穿插在女儿的回忆之中,主要包括路边摆摊唱歌和开摩托车,道士和徒弟是副线,还有议员、阿琴、小护士等人的拜访,影像不多的展示了父亲,一个和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一样的父亲,平凡艰难而又卑微的一生,虽然少不了死去的黄色画报、绯闻流传的小护士,讲的是“葬礼综艺事业”,说的人情家常世故。

与其说是电影,更不如说是温情小品,台湾电影一贯的大量长镜头的使用,画面影调的刻意装扮,多种音乐的杂糅交错,人物简单而又错乱的关系,是个道场更像个众生展示群像的过场,一边是作法场的道士。

“死者长已矣,生者尚悲歌”,和尚们下了新一代福克斯轿车走场子,道士们忙于专业的指点丧葬规矩,孩子们途中还忘不了敷个面膜,最温情的当然是最贴近死者的,常年在外的女儿和一贯做死人生意的道士。

既然是温情小品,导演还是由比较多的设计的,除了断断续续略显刻意的笑料,最有诚意也最打动人的一段,是女儿背着父亲的巨幅PS照片,骑着父亲曾经用过的摩托,中间几经周转最后只好把父亲照片放在背上。

陶渊明给自己写的《挽歌》说“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当摩托车飞驰过,镜头叠画父亲生前的笑容,让人动容和落泪。

最该悲痛的女儿频繁地被各种恶搞,半认真半怀疑求学求道的摄影师,半道士半诗人的阿义,用诗人的那句“我干天干地干命运干社会,你又不是我老爸,你管我那么多!

”当一切归于平淡,悲伤的人儿已经离开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女儿,在真正远离家乡永远离别父亲之后,情绪在机场得到了大爆发。

个人觉得最感慨的是见识了各种生死的道士,火车开过去之后,当大学生摄影师和椅子上的群众演员已经乘火车离开的时候,他静静的呆在那边,并非我们所一贯理解麻木和冷血。

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是让我们参透了生死,才会更好的领悟生的意义,父亲说,女儿,请你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导演说,观众,请你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启程;这是电影的意义。

http://t.cn/aRRC7B

 2 ) 丧父之痛

台湾对丧葬的重视和礼仪比起大陆有过之而无不及,《父后七日》就是讲述父亲去世后子女的各类安排。

通过各种形式的展开,一天一天深化推进对父亲的认识和感情,所有礼仪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当时皇帝为何要有那么多形式的东西,三拜九叩,服装骑乘,行文格式等等,都作了细致详尽甚至是繁琐的要求,就是要有一种庄严感、神秘感,由礼仪主持人的说话,来表达,还有假哭丧的,仪式上的表演活动,来表达我们无处喧泄的情感,人总有一死,哭哭啼啼落地、无知无觉离去,不管如何不舍,都得放手,要珍惜相处的日子,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者在世时矛盾再死者为大,还是多想他(她)在世时好的一面,日本电影《弟弟》,那个人见人厌的弟弟,死后也能回想出他的好处来。

 3 ) 在荒诞的死亡的仪式中的永恒的乡愁

《父后七日》讲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确切地说,也不是故事,正如它的原著散文《父后七日》,是一些未收拾好的情绪。

台湾的确是中华文明最忠实的延续,一些最传统的民间仪式可以在海峡那头找到最古老的存在。

1971年,余光中直白地宣告了台湾文化的精神核心:乡愁,自此以后,不管是在台湾文学中,还是在台湾音乐,还是在近些年来的台湾话剧中,乡愁就是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

大陆作为台湾的他者,是台湾人的所有文化幻想和精神依恋的目的地。

然而,在今天,不得不说,充满反讽的,台湾真正成为了大陆的他者,静的忍耐的文明在大陆已经中断,而在台湾得到了最好的接续。

所以,近年来不断抬头的“媚台”姿态,或许是大陆人在台湾那里寻找那一湾浅浅的乡愁。

于是,我看《父后七日》,就永远有两线平行的情绪在里头流动。

在台北工作的阿梅因为父亲的丧事回到彰化老家,她也重得以走走老路、过过老桥、见见老家的人,一切都和台北不一样,仿佛他们有另一套时间系统,在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世界里走走停停。

死亡让时间变慢了,情绪也随之绵长可感,阿梅在穿过风中的摩托车上想起了父亲。

而死亡的仪式则准确散布在每个时间节点,道士提醒你什么时刻该迎棺,什么时刻该哭,什么时刻该披麻戴孝。

作为一个丧事的新手,阿梅显然毫无经验,她被摆布着作为女儿做这做那,死亡的仪式和她的情绪总是那么不在一个点上,遂尽显荒诞意味。

这或许是对冷冰冰的脱离人本心的繁文缛节的嘲讽,所以电影也采取了解构的态度来消解死亡的沉闷和悲恸。

但也正是这种荒诞的冲突,正体现了现代人在传统情绪前的疏离。

在散文中没有出现的道士阿义那里,这种死亡的仪式是认真的,是肃穆的,是悲伤的,是充满对生命的永恒敬意的。

阿义选择继承他做道士的阿公的衣钵,他对每一个生命和灵魂的体验,在他燃着的烟卷上,在他写满诗的小本子上。

他又绝不是个寡淡的道士,他自称是诗人,他干天干地干社会,他有他的愤怒。

阿义和阿梅,在现代的两头,阿梅的哥哥在中间。

这里很有意思的是,阿梅的表弟用现代城市年轻人的眼光看到了阿义的酷,阿义所从事工作的酷,他或许会渐渐走上阿义的道路,而不至让这个时代所有幸存的古老文明也包括迷信(鲁迅认为,人不可能不保留民间信仰与迷信),像恐龙一样绝迹。

这是阿梅们的乡愁,电影让这可怜的怀乡病在电影最后阿梅的表弟写下的几行诗里找到了解药。

所幸的是,在我的家乡,浙东民间,也依然有相当浓重的丧葬祭祀风俗,当然我相信大陆尤其是小地方民间,亦如是。

我在阿梅的父后七日里总是不期然想起自己经历的所有死亡仪式,然后发现一切都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死亡仪式同样时常让我觉得荒诞,我在其中付出的感情甚至绝不如在颤抖的烛火中望一眼死者静默的身体,或者在某个规定的时刻望向飘出烟囱的那一簇黑烟。

那种虚无感与死亡更为亲近。

但它是飘向空中的。

而我在阿梅的父后七日中才发现,两岸共同的繁复的死亡仪式是更接地气的,这是中国的哲学,我们需要为死者做些什么,我们也需要从中为自己找到精神上的皈依,那才是你和我和阿梅在任何地方漂泊的根。

可悲的是,不知道在我们之中有没有像阿义这样的人,甚至有没有像阿梅表弟这样的人。

如果没有,那么将只有永恒的乡愁,我们可以有天然的亲情纽带,却再也找不到精神上回去的路。

 4 ) 習慣,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失去一個人,最難的是什麼?

不是日以繼夜揮之不去的想念,不是從此以後無法再見的憂傷,而是習以為常以為永遠不會改變的習慣。

  電影『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榮獲『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描述父親過世後返鄉守喪的七天,如同一場荒謬的旅程,歷經數不清的繁文縟節與家族鄰里的龐大陣仗之後,女主角「阿梅」以極其平常卻又難以言喻的心境想起父親。

平常,是因為散文和電影中完全沒有出現大悲大慟或過度煽情的橋段,反倒以略帶詼諧的方式呈現父親生前百無禁忌瀟灑自得的心性,這一切,沒有因為父親驟然離世而改變。

當想念與記憶合而為一,父親彷彿不曾離開。

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記憶中鮮明如昔的畫面再也不能對父親談起。

一種比感傷更深邃的心境:從此以後,父親不在場。

散文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述說,彷彿父親就坐在對面,微笑聽她細訴別後種種。

情感的鋪陳循序漸進,短短三千字,一氣呵成,看到最後那一刻,完全不自覺眼眶已泛紅。

她說的明明都是尋常事,這才發現,原來情感厚度全是平凡日常堆疊而成,根本無須刻意煽情。

我想,情到深處讓人淚流不止的真正原因也許是內心怎樣也排解不了的酸楚,那些根深柢固的習慣,只要不經意的觸發,情緒立即潰隄。

  散文非常成功的抓緊讀者情緒,在最後那一刻,水到渠成,讓人自然流淚。

電影大致沿用散文橋段,另外添加道士阿義與阿梅姑姑的一段往日情,雖然最終是天涯相隔的無緣戀人,但彼此之間情誼依舊深厚,無論婚喪喜慶,他們都是彼此的支柱,也藉此突顯原鄉情感的重要性。

電影情節雖然比散文豐富,但情感的深刻連結卻不及散文,感覺父親不是坐在對面微笑傾聽,而是隔了好幾個人,只能遠遠張望。

我在電影中看到鄉村豐富的人情味,也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有趣互動,然而故事的主軸─阿梅與父親之間的情感,相形之下,就被沖淡了。

如果能再多些散文裡的情節,感情會更細膩。

印象最深的是:阿梅騎車載父親的遺像返家路途中,疊印當年她穿著女中制服膽戰心驚的騎車的畫面。

後座的父親與她背對背,一邊唱歌一派輕鬆自得的模樣,她原本不會騎車,父親笑著對她說:『別怕,有爸爸在。

』當時不管多害怕,都有爸爸在;現在即使害怕了,爸爸也不在了。

  看到這裡,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小學時,爸爸牽著我的手帶我去上學的畫面。

當時天天都在趕時間,一路上車很多,我們很少說話,我只記得爸爸由始至終緊緊牽住我的手,最常說的大概是:『小心車!

』長大以後,我不再牽著爸爸的手出門,但每次出門前,只要他在樓下,一定不忘叮囑一句:『走路留心,過馬路要看車!

』當我想起這個尋常畫面,深深體會到阿梅獨自騎車載著父親遺像瞬間想起父親的心酸,熟悉的路上曾經是美好的父女時光,而今,只剩她孤獨一人騎在路上。

因為,爸爸已經不在了。

她說她經常忘記“爸爸不在了”這件事。

父後之後,她沒有太大改變,繼續忙於工作,繼續如常生活,也許潛意識希望爸爸一直都在,所以總是忘記他已經不在了。

  散文最後,有段非常動人的描述,可惜電影僅以OS帶過簡單的畫面處理,如果可以稍作鋪陳,情感的力道會更強。

有一天,她在從香港回台灣的班機上,在飛機即將降落前,她像往常一樣想幫爸爸買條黃長壽,沒想到:『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

』看到這裡,我哭了。

我突然意識到失去一個人最難的不是日以繼夜的想念,不是時時存在的憂傷,而是早已內化成體內一部分的“習慣”:習慣為他做什麼,習慣他在某個地方。

 習慣,才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因為,習慣改變了,一切就變了;一切變了,安全感也消失了。

該如何重新找回心裡的安全感?

這才是父後最大的難題。

父後七日之後,才是習慣“失去”的開始。

而我們總是太習慣擁有,太難適應失去。

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我想,面對失去生命中的摯愛仍非易事,還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以餵養心中的勇氣。

但也許此刻我們應該對父母和心中珍愛的人多一點關懷:記得要常回家,記得在日常生活中善待彼此,記得在有緣交會的時候惺惺相惜。

當所有的“記得”都被我們好好記得,等到失去的那一刻來臨,心中盈滿的愛,將以最柔軟的姿態,守護我們穿過黑夜。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ccc4d0100lzmw.html

 5 ) 痛苦吞腹里。不要问我从何处来

父后七日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就像少年时要去打拼。

你内行的,那里最欠这些东西。

在对的生命活动进行中在不必事事硬要和别人分享中的时刻中的暂时的孤独中是不一样的时钟我干天、干地、干命运、干社会你又不是我老爸你管我这么多?

从哪里来,就会在哪里相聚。

十八岁生日,吃肉粽,骑摩托。

恨世间,爱情啊,空笑梦,一场风声冷淡的光线,哀怨的歌声,饮酒的人无心情。

世间的繁华,亲像梦一摊,也是无办法。

黯淡酒店内,悲伤谁人知,痛苦吞腹内。

一杯搁再来,你若有了解,不要问阮从何处来。

不愿讲出来,郁卒放心内,感情失落的无奈。

苦苦表等待,还是等无爱,虚情的对待。

多情的世界,找无真情爱,引阮心悲哀。

有爱也罢,无爱嘛快活,今夜伴阮是孤单。

伤心酒店。

江蕙。

送芭乐的大叔,和他自行车后座的弯折的光碟。

罐头塔。

巴黎铁塔靠北。

累到靠北。

在坏掉的月台的时钟中在火车误点中生命走到最终比较文学博士耶,竟然在作保险。

没关系啦,我也经常忘记。

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半秒钟的念头。

请收拾好您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七日后的无数个日子。

这是一条单行的轨道。

漫长岁月,度日如年,接受它的熬煎吧。

 6 ) 最怕猛然想起你。

时时刻刻的想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随风潜入夜般的不经意,某一时间猛然迸发。

那时,怎么躲都躲不过去。

我一直经验丰富。

屡屡夜半无人时哭得眼睛红肿如桃,之后带着泪痕心有不甘睡去,第二日又做无事人,笑得比谁都欢。

所以,我好怕看这样的电影啊。

它们一般定位精准,击中我的心脏,又不负责任,留我一个人,在无尽的感伤里,徒劳疗伤。

“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拼。

”这句送别死者的话,让我欲哭无泪,犹如被鱼雷击中的小船,行将沉没,只是在水面上做无谓的挣扎。

剧情看似简单的这部电影,就这样让我的情绪跌入谷底,看似毫无翻身的可能。

家人笃信基督,因此亲历过与爷爷的生离死别,但对于所谓信佛的传统的丧葬礼仪并不熟悉,到底身在乡下,总有耳濡目染,那些情节,透着点新鲜,却又熟悉。

弥漫于电影中的看似淡却又无比浓烈的父女情简直让我崩溃。

强颜欢笑,假装自己不记得亲人已经过身的事实,若无其事,却不免在某个节点情绪坍塌,无法自控,只能以旁若无人的嚎啕大哭才能拯救就要湮没的灵魂。

爸爸带着女儿骑摩托车在乡间小路,尘土飞扬,爸爸问女儿考试成绩,女儿自豪又带着些许满不在乎,说起自己的生日,爸爸居然随口问出“几岁”,女儿居然也不恼,轻轻说了18岁。

是一个多么为生计奔波的单亲父亲,才能记不住最爱的女儿的年龄啊。

爸爸停车,掏出藏在车座里的肉粽给女儿,还叮嘱女儿不能让哥哥知道,这句朴素而又偏心的叮嘱,让我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

父母儿女一定都讲求缘分,即使手心手背都是肉,那块肉却总是更牵动神经,怪不得做父母的人,实在情难自禁。

作为爸爸妈妈最肉痛的那个孩子,看到这样的情节,实在无法镇定。

女儿把父亲的遗像背在身后,尘土中回家,恰如18岁生日,学开摩托,爸爸背向着指导,还边唱生日快乐,两幕情景交错,倍感唏嘘。

好难过,翻江倒海,却流不出眼泪。

让一个爱哭的人流不出眼泪,真是多么为难啊。

生离死别实在是痛。

只是这样的痛却不像生理的痛那般需要即时的抚慰,恍如融入血液般的某种液体般,在自己的体内默默流淌。

不经意的某一刻,调皮捣蛋式地爆发,让痛楚的人痛到不能自持。

女儿在候机室里大哭。

她给爸爸买了黄长寿。

她猛然想起,爸爸再也抽不上她买的烟了。

我又生疼生疼,有一天我一定会再度经历我最不愿意经历的告别,我也会想起,曾经我也喜欢给我爱的那几个人买烟啊。

哎。

配角都分外精彩。

做shaigong的阿义尤其精彩。

哥哥的沉默以及乐观,我也好喜欢。

新潮的小表弟的乖巧,他的新人类思维居然兼容乡间最朴素的一切,真是让人感动。

如果父后七日赢得今年的金马,那我会好开心。

台湾这些年的剧情片,专注于通过细节来诠释宏大的思维,比如生老病死,通过平凡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让看客不免联想自己的点点滴滴,又对台湾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认知,而对生命中原本就该珍视的一切,也许也会有感知的吧?

 7 ) 是狂欢还是哭泣?

因为昨晚家门口的丧葬音乐,早早的躺下,却迟迟未能入睡。

我至今不曾参加过完整的丧葬仪式,对于这种传统文化,有时候在我看来,是一种扰民的行为。

没完没了的哀乐,没完没了的哭声,让与这场仪式毫无关系的人,百般厌烦,却又毫无办法。

也许是昨晚的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这部电影——《父后七日》。

在台湾旅行时,经常能够在街道上,乡下小路上,看到整排整齐摆放的花圈。

我很疑惑,因为这与大陆的摆放方式略有不同。

在我的家乡,花圈只会摆放在家门口,根本不会摆在路旁,这多少有些阻碍交通的嫌疑。

这个疑问一直留在心里,等我遇到一位台湾女孩时,我才弄明白这件事。

如果是当地比较有头有脸的人物,大家就会在他死去时送很多花圈,如果不将它们在街道上摆放出来,也是对赠送人的一种不尊重。

之后这个台湾女孩建议我看这部电影,她说看过这部电影后,应该对台湾的丧葬文化有些了解。

从电影中的遗像,饮料塔,手尾钱等等物品代表的意象中,我都在时刻反思自己曾经对于丧葬的态度。

对于死去的人,我们到底值不值得花费如此多的人力和财力去举办一场看似毫无意义的仪式?

我不知道这些已经到另外一个国度的灵魂会不会真的知道这些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想有些人这样做是为了寻求自己心灵上的安慰;而有些人,在这样复杂的仪式当中精疲力尽,又不得不为之。

与西方相对简单的丧葬方式相比,东方人好像多了一种通灵的功能。

那些做法的师傅,招魂的仪式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表演,演给天上的神看,演给地下的人看。

也许几十年后,这种仪式会慢慢消失。

也许不会消失。

但肯定的是,愿意进行这项仪式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我看来,这种仪式也算作一种信仰。

对于未知的东西,我从不敢随便否认,也许死去的人真的知道也不一定。

 8 ) 一公升哭爸

《父後七日》題材並不新鮮﹐不過是伊丹十三的《お葬式》(1984)的翻版﹐連城市人回到鄉村拜祭都一樣﹐但層次明顯較低﹐像一般華人藝文作品﹐太情緒化﹐無法條理分明地思考問題﹐更甭談能否擺脫誰都逃不掉的因循與俗見了。

作者沒辦法讓自己抽離﹐客觀審視影片的議題 :『後工業社會實行傳統殯葬儀式的荒謬性』(antithesis to Okuribito)﹐太容易將鏡頭聚焦到主人公的私人情緒﹐渲染各種讓觀眾所謂有所感的溫情場面﹐無論原來是幾荒唐的處境(例如以「高科技」替死者捏造遺照)﹐末了只會淪為溫情的笑場﹐毫無批判力﹐自然無法對議題作較深的挖掘﹐理性被情緒carry away。

說到底﹐這是藝術創作者如何與作品保持一種適當的距離﹐投入中見清醒﹐疏離間帶感情的問題。

戲名見高下﹐《お葬式》除了個お字帶尊重的含意﹐是沒顏色的語言﹐連死人是誰都隱去﹐非常冷靜﹐而從《父後七日》四字顧名思義﹐觀眾已很難擺脫帶埋包紙巾入場的陰影與暗示﹐眼淚在to be or not to be間猶疑﹐與讓主人公覺得好辛苦的「哭爸」﹐相映成趣。

《お葬式》山崎努要拜祭的是漠不關心的岳父﹐因為他對死者的無興趣﹐影片遂能冷眼旁觀﹐譏笑煩文縟節的虛偽﹐勢利親友的涼薄﹐主人公甚至捲進讓人情慾危機﹐墓場與野戰陽台只差一線。

結局綠意盎然的後院﹐山崎努仰視死者遺體火化漸成空氣中的煙塵﹐也立意奇高。

而《父後七日》﹐因為影片極簡的故事﹐散文式情節隨意鋪陳﹐除了以兩位禮儀師擠眉弄眼﹐插科打諢支撐﹐就只能靠女主人公的回憶和情緒﹐保持觀眾對影片的興趣。

感人的一場戲﹐是主人公騎摩托車護送爸爸遺照﹐其間穿插高中時父女學車的回憶﹐本來係不著一字﹐頗得風流﹐問題是末了﹐作者又要接一個主人公的震動中的主觀鏡頭﹐似乎想暗示她念親恩﹐忍不住將車停下俯身飲泣﹐那便算肉麻當有趣﹐也太低估觀眾對人際間微妙情感的接收能力了。

末了主人公哭崩香港國際機場﹐更是俗套至極 影片假惺惺嘲笑「哭爸」(孝子哭喪)﹐末了卻以合乎觀眾期望的一公升眼淚﹐來宣示她未忘故土﹐到底是個貨真價實的孝女﹐"In our society, any man who doesn't cry at his mother's funeral is liable to be condemned to death" (albert camus)。

毫無批判性﹐《父後七日》不過是識時務的俗品。

 9 ) 空笑梦,一场风声

哥说,你哟从哪里来,就会在哪里相聚。

三人在灵堂,听哥哥说爸爸在医院洗肾把小护士的事,哥哥说进去时爸爸听到摩托声,便装作一般聊天的样子,没听见和小护士聊的内容,小庄说那下次你在巷口就熄掉摩托咯,然后场面陷入沉默。

哥说,面膜不是什么万灵丹,人终究会老。

爸爸在歌碟铺用近乎沧桑又满怀柔情的唱着:恨世间,爱情啊,空笑梦,一场风声;九宫格,爸爸随性除下拖鞋给女儿穿,自己赤着脚,跟女儿一起唱《伤心酒店》;女儿生日爸爸本不记得,拿出婶婆去彰化市排好久才买到的金粽,还特意嘱咐不要跟哥哥讲,又教女儿学摩托车。

平实质朴的回忆,回忆中的爸爸却离开再不会回来,沉痛的无声。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拚“女儿对哥哥说,我以前听人家说,累得像哭爸,原来,哭爸是这么累的事情。

于是哥哥打她的头,他们一起大笑。

而这笑声背后掩饰着多大的悲痛,有些时候笑声和悲伤是成正比的。

“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10 ) 最伤心也最荒谬的旅程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

” 这个电影在我的电脑里放好久了都没有看,因为很怕又是一个滥情掐着你非要你哭的片子。

结果这次出差到重庆的动车上终于把它翻出来。

全闽南语的片子,幸好有字幕。

同样的语言,居然能听不懂,真是奇妙的一件事情。

开头的时候,主角说,即将开始的,是她一辈子最荒谬的七天旅程。

闽南地区的红白事,又是台湾的乡下,风俗习惯比内陆城市要保留的更为完整,也更程序化。

请神、拜拜、哭,全都是按部就班。

很悲伤的一件事情,能折磨得你连悲伤都没有时间,甚至变成了戏剧或者喜剧一样的效果。

最伤心的,其实是在偶尔想起的时候。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好像纪录片一样的拍摄方式,大部分时候让你喷笑,但是偶尔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来。

《父后七日》短评

一锅好肉,经了烂厨子的手。

2分钟前
  • 较差

呃~~为什么观后我只感受到了浓浓的喜感,而未觉察出众多影评中所叙述的淡淡的伤感?是否因为本身最近过得太愉悦了?

6分钟前
  • 末未
  • 还行

#金馬47#最佳男配角 最佳改编剧本 逝去带来的思索

7分钟前
  • 凤瞳
  • 还行

父与女之间难以言传的情感被视听语言一塌糊涂的《父后七日》拖啊拖的折腾到了终点。这部文学改编的作品显然没有完成从散文到电影的转化,故而也无法解决文本于载体层面所遭遇到的水土不服。使之媚俗而平庸的原因要归咎于写出原著的作者不知如何克制地调度一场电影,这个天马行空的亲情小品或许更适合放进“知音”里。

11分钟前
  • Muto
  • 还行

回归之旅

12分钟前
  • 诤友
  • 推荐

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拼。

17分钟前
  • Patrick峰峰
  • 推荐

葬礼要多长才好 有些怨尤要原谅 有些怀念要稀释 你走了我活着 我们用冗长的仪式让你好来好去 但你好像永远也不会离开我 我好孤单的时候忽然将你想起 你和我在机场里分享同一包烟 还拭去了我的眼泪 我依稀记得那年你问我 成绩单雾蒙蒙我都看不懂 你会不会念台大啊 ...

2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世界上最爱我的男人,娶了我妈,第二个最爱我的男人,不会再有。

26分钟前
  • 卢比
  • 力荐

繁杂闹腾的殡葬礼仪,让人有点无奈。但是最后机场那短短几分钟,却满怀深情

30分钟前
  • 乌糟猫
  • 还行

有幽默与讽刺,又有怀念与感动,这一出五味杂陈的台湾民俗风情画。少些文艺腔与无病呻吟,台湾电影其实很好看,在今年看过的台湾电影里,这个比较优秀,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最痛的不是这七日,是七日以后那无数个日子。当亲情成了一种习惯,以后就是无尽的痛。本片让我想到了【步履不停】【东京物语】【入殓师】等无数个经典,当然【父后七日】是独一无二的!★★★★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有哭有泪有回忆

39分钟前
  • Miss1708
  • 力荐

30 July 2011。今日整理快播发现之 完全想起看的时候的印象只有一个葬礼台湾原始葬礼 一群混混终日不知愁什么 导演想制作这部片的强调可能是台湾一贯以来的小清新可是失败了不伦不类的蓝色调非主流画面 失望。

42分钟前
  • qazwsx
  • 很差

好无聊的文艺片

43分钟前
  • 44次日落
  • 较差

全力展現台灣本體性的電影,細節鋪開得很到位,尤其是葬禮法事一系列儀式化場面的調度,描出兩代人之間微妙的交融和傳承,我很喜歡,剪輯上有些小瑕疵,但瑕不掩瑜,金馬奬最先看好你了。

44分钟前
  • 野人泰
  • 推荐

看了一半也算看过不?

46分钟前
  • _____苮゛
  • 还行

恩,完全拖着看完的,没花多长时间。这种电影,也许真的很细腻,但是现在的心情,完全看不进去。。。所以。。。还是喜欢的朋友多欣赏欣赏吧。。。

49分钟前
  • SoberGGG
  • 较差

好吧,台湾电影算我的死穴

52分钟前
  • 🐳居北望南🦥
  • 很差

不喜欢

54分钟前
  • 最伟大的说谎者
  • 较差

比起电影,更喜欢原著。

58分钟前
  • 坐等1900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