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完全是被海报上那一排的的橄榄枝给迷惑的,看完下定的第一个决心就是要把导演名字好好记住,以便今后能够及时绕行。
客观讲,如果这部电影产生于1973年而非2003年,就还不错,而03年的大制作还敢于如此糊弄平庸毫无创新就完全的不可原谅。
尤其是情节方面,无论是内部人物矛盾的成对设置,还是借住别国平民之家的温暖枝节,或者是路遇战前敌对旧识,或者误伤平民而导致的心灵忏悔,都可以在之前的影片里找到同类项,这也是我不得不鄙视导演的原因所在。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部重复片或者烂片对于大众时间的杀害实在过大,此类导演比犯罪者其实毫不含糊,理应按程度治罪。
好几篇影评说本片是老美在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因此评价不高。
并且,如此一来,甚至应在观片时对此有所警惕。
如果本片真的有“意识形态”输出,最明显的一条大概就是“善待俘虏”了。
这不也是共军一向所自我标榜和大力宣传的吗。
既是本土也认同的“普世价值”,何来意识形态输出?
退一步说,如果一种意识形态(价值观)是让人向善的,那就算真是老美在输出意识形态又能怎样?
宁要公产草,不要美帝苗?
人生不易,不要笑话别人。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
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再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难处。
谁的人生都不易,笑人等于笑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谁的人生十全十美,谁的生活没有薄凉,谁敢保证一直都是人生得意。
早安。
时间过的飞快,天气变得好坏;气温下降迅速;出门记得衣服;多吃素食蔬菜;夜晚记得多盖;健康时时补钙;快乐保持心态;朋友常常关爱;倍感舒心愉快; 早上常常关怀;人生充满真爱;这条祝福不赖。
对于生活,要存有期冀,存有感恩之心,但不作非分之想。
一个生日怎么过,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生的日子怎么过。
人世就是这样。
有了温暖,就抱紧。
遵循内心的指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
早安!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已在3G,你还在2G ;我在发微博,你在码祝福;我在看大片、你在等图片;我用手机导航,你打电话问路;我在玩手机,你被手机玩。
早安,亲
可以一看的片子虽然视效,剪辑不高明,甚至与剧本有点平庸(开局一把枪,冲破防守线),但很有趣的是他同时把好多内容以并没有很唐突的方式放进了1个半小时的片长中,而且人物关系处理的还不错其中最亮眼也是最俗套的镜头就是英国佬疯狂的想给牌老点上最后一根烟,但是直到最后牌佬双目圆睁也没能抽上最后一口(牌佬在片中很憨厚,全片都在要烟)而全片中虽然是“走啊走啊走”的公路模式,一些情节的设计也中规中矩,但每个人都有一个物件(或者行为)作为联系,一个秘密进行深化,让每个人的形象都很有血有肉但也有失真的地方1.前线10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法兰西女人的家,还播放着黑胶,甚至还在整面包2.中途的那个德军士兵在结尾处和医疗小子互相点头笑了(大哥你被俘虏第二次了)【但是这个德军小子是全片反战主题呈现的关键,主角迪克说过一句话“他们都和我们一样,只是身上穿着的军服不同”】,直到最后医疗小子为一个德军进行医疗,似乎是在讲他与德国人的和解(恨来源于他不想参军还差点被杀,战友也大多被杀自己却无能为力),但实际上在讲反对战争,坚持人之间的人文温暖总评4分吧,一分给他反战的呈现,0.5给题材,一分给他人物之间关系的呈现,1.5分给英国佬最后给牌佬点烟没点着的那个画面最后So fucking warm.
英国佬没给牌佬点上的烟
德国小子
迪克
被迪克误杀的一家
迪克和他的老婆
记得我平时看电影写影评用的最多的词是:"人性"。
人性似乎是多变反复,琢磨不定,复杂迷乱,难以理解又是顺理成章的。
在文艺片里所体现的"人性"常常让我唏嘘不已!
这又常常让我迷恋和迷乱。
其实在一年前就曾看过这部影片,象大多数豆瓣的年轻人一样,认为缺乏激烈场面和难以理解的情节,更何况很多"爱国青年"都认为这部电影只不过是西方国家在输送所谓的价值观。
看完后如石落深洞没有起任何波澜。
这是一部二战片,在学习过神的话语后,当我再一次与它见面时,眼睛突然被打开了,真的是神事先预备。
他们是一群来自各地的士兵,从德军屠杀战俘的枪口下逃生,被困在了德军阵地的后方。
一个是曾做过牧师会讲德语的神枪手迪肯,逃亡之前得到消息,他的妻子准备要生孩子了;领导者甘德森;卫生兵古尔德,亲眼目睹他的兄弟死在他的怀里,无能为力,于是憎恶一切德国人及德国的一切;高大健壮的肯德里克从来没有得到过女孩的亲吻,却曾经用吸引管给自己留下类似的吻印,向朋友们谎称和女孩过夜去了;傲慢的英军侦察机飞行员温利,他手中有在飞机上拍下的重要情报。
为了这份情报,甘德深决定全体人全力护送他冒险穿过封锁线达到美军后方。
故事的主线围绕牧师迪肯发生的(他相信圣灵,身边不离圣经)。
在战俘营里,一个德国人搜迪肯的身,却给他留下了他随身携带的圣经和妻子的照片。
迪肯在逃跑过程中,夺了一个德军的枪,却发现正是当时搜他身的人,他放了那德国人一条生路。
从未失手过的迪肯,在一次突发事件中追杀一个在逃跑的德国士兵时却两次射偏,被战友特别是卫生兵古德尔责备,他认为是喜欢德国的迪肯故意为之。
结果发现,这位德国士兵禁然是迪肯在德国时的教民鲁道夫,他们在相见时,迪肯反复叨念着感谢上帝,是上帝让他的子弹从鲁道夫身边飞过。
而这位德国士兵用性命与迪肯交换了情报,并在最后的危急关头,给了迪肯他们一辆军用吉普车。
正是这辆军用吉普车让他们可以穿越火线,把重要信息送到盟军那边。
大雪凛冽的一日,恶劣的气候迫使他们到一个小木屋下避雪,木屋的主人,一个漂亮温柔的法国女人得知他们是美国人后,带着小女儿给他们送来了面包。
从来没有得到过女孩的亲吻的肯德里克,这时得到了两个女性认真的亲吻礼,那一刻,当小女孩用小手捧着他黝黑的脸,小嘴印在他的双颊,高大威猛的他,眼神竟变得如此温柔和脆弱,就像上帝的羔羊。
在深林里,医疗兵古德尔和迪肯争论起来,古德尔认为迪肯的懦弱和伪善会让他们处境险恶。
可是,在最后穿越封锁线的紧要关头,迪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古德尔。
在结尾,古德尔对迪肯的遗体说:你救了我的命。
并把那本圣经放入怀中。
他开始向一位投降的德国士兵走去,惊恐万分的德兵看到他马上卷缩成团,以为会被挨打,此刻,古尔德拿出了包扎带-。
憎恨德国人的医疗兵古尔德终于懂得,敌我双方,只是制服不同,其他都是一样。
看到结尾的那一刻,我竟然失声痛哭起来,泪水止不住流。
我双手合十,口中不停地在赞美主,在感谢主,心灵被主蒙恩,此时我相信只有他,真的只有他让人类在最后能得到救赎。
我知道,迪肯救了他的命,但上帝拯救了古尔德的心灵。
原片名叫《Saints and soldiers》在维基词典里,Saints是这样解释的:In Christian usage, "saint" refers to any believer who is "in Christ", and in whom Christ dwells, whether in heaven or in earth.In Orthodox and Catholic teachings, all Christians in heaven are considered to be saints, but some are considered to be worthy of higher honor, emulation, or veneration.在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战争中,Saints和soldier本来就是对立的,但是就是有这么一些士兵,自私的、高傲的,无责任感的、撒谎者,为了一个目标奋战死去,而最自我的一位在最后得到上帝的感召,归顺了上帝。
然而现在,就是此刻,我突然看到了"神性",在这部二战的男人的电影中,看到了神,又一次认识了神。
整部影片充满神迹,不得不说,这是对人类被拯救的赞美!
对上帝的赞美!
N年前上海电影节期间看的,情节差强人意,典型的意识形态片。
不过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片哪天也能拍成这样让观众去自己购票观看,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红军走在树林中,没有吃、没有穿,只好吃树皮、草果充饥,是那么艰苦的在枪林弹雨中穿梭。
在树林深处发现了一只熊猫,红军就细心勘察地形,果然在熊猫的周围发现了地雷,用他们的智慧成功的躲过了地雷,这件事体现了他们勇敢、细心的精神。
红军飞夺泸定桥历经千辛万苦。
把敌人的阻拦化为乌有。
红军的长征精神令人振奋。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长征精神。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红军的信念,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新中国,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德国眼看就不行了,开始屠杀美国俘虏。
这明显是违反某些国际公约的,一直都觉得英国和法国这些欧洲国家还算是文明人。
怎么德国却做出这么不人道的事情出来。
最后只逃出来几个人,找大部队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个英国飞行员。
这个英国人是赶去送情报的,几个美国人决定带他去找电话。
开车过去的时候,瞬间暴露了。
还好及时的撤掉了纳粹的旗帜,不然就要死于友军的炮火了。
迪克牺牲了自己,掩护其他2个人撤退。
迪克对德国鬼子还是比较友善的,在一开始他就放跑了一个。
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否则真的可以坐下来喝啤酒吃肉串了。
好像我们很怕人家输入价值观,于是自己也努力拍一些主旋律来,分发了票让大家看,让大家觉得票房一点不输人家。
美国大片看了不少,这部感觉特别主旋律。
不像大兵瑞恩或者兄弟连,这部电影的制作处于二流水平,不过它倒是很完全的暴露了美国的价值观。
以有限的战争认识来观看本片,里面的人物塑造的虽不够丰满,但各个有血有肉,主人公虽有好的枪法却精神几近崩溃,临时的团队里有粗人、狡猾者,还有讨人厌的英国佬。
从这一点看,人家也是要均衡的设置人物,并突出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最后,主人公不是英勇的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吗?
对待德国人,人家的态度显然更加理性,不是说打赢了就赢得了一切。
那个被俘的德国人回过头来帮助盟军,显然是人性光辉的闪光。
然而,主旋律还是主旋律,德国和美国对待战俘的对比,凸显了美军的人道。
考证一下本片的原型故事,也许比片子更闷,没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战争本身,尤其是局部、细微的地方,对于一个或几个战士来说,应该就是这样平淡的。
小兵,只有眼前的一点视野,没有将军元帅的宏才大略。
所以,主旋律就是从小处看大局,表现盟军的不怕牺牲,让观众动动脑子,使得观众认为导演是尊重观众智商的,是好导演。
最后,这部片子里没有女人!
如果非要把那对法国母女加进来,至少人家没有给她们表现一点感情的机会。
她们只是出于感谢而送来了面包,多么可爱的人民。
在任何战争片里,如果出现一两个薄施粉黛或者浓妆艳抹的女人,我以为都是对战争本身的亵渎。
女英雄也应该是满身炮灰的,她可以谈感情但不可以在炮弹横飞的地方谈。
看电视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不如去读史书,然后自己想象。
如果想象力都要被人强行霸占,活着又有什么用。
谁都害怕死亡,特别是在战时,对死亡的恐惧一直伴随着每一个人。
如何去寻找解脱,个人方法不同。
不要等到死前才想到忏悔。
一个人,应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或者是找到这样的人相伴,也不至于在死前恐慌。
战争场面
胜利者不仅在道义上至高无上,还要用各种「圣人光环」自持来彰显自我的完美,对于战争中每个人自我的善恶选择是一回事,以通俗电影来自我标榜反而是一种矫饰之罪。
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式二战电影,制作精良。不比那些看着蛋疼的脑残片强万倍吗。
没有拯救大兵那样的场景,也没有珍珠港那样的煽情,但这绝对是一部可以感动人心的二战片。
节奏太慢了...
从马尔梅迪惨案入手,之后剧情中规中矩吧,德军显得有点弱智,有抗德神剧之嫌。吐槽一下,片名明明是Saints and soldiers,因为发生在冬天,就翻译成冰雪勇士了?
没什么大场面,但是细节很有味道。
没想到五月第一个周末的晚上看了这样的一部片子,也许是很久未看战争片未去思考什么,在本子上写下了两句话:1、他们大多数人就像你和我,只是穿不一样的军服。2、如果恨他们能让你感觉好一点儿,那就恨吧。对于第一句话,我一直隐隐约约的一个观点是,战争只是少数人的战争。竟然写不下了...
传统的题材,在冰雪之中冷峻的风格,有点像北欧电影
最后让人不禁反思战争的意义何在,是政客们玩弄平民生命于鼓掌的游戏,还是正义最终胜利带来可贵的和平?
其实翻译成圣人与战士更好,圣人在左,战士在右,片子平时、写实,甚至带着一股浓浓的美式“土味”,却在这份平实中,成功的把握住了细节,使得对白与镜头语言历久弥新,很独立的一部电影。
德国神父和美国神父的友谊
算故事片吧。好久没看电影了。
没啥好看的,浪费时间
接着兄弟连的东风,本片在当年的碟片市场上来势汹涌,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只能说中规中矩。
应该是不小心看了两遍……导演企图在体现战争的残酷的同时 反映尚未泯灭的人性 但是感觉这两点分得太明显 没有什么纠缠和挣扎 看起来也不痛不痒的
2
大冬天打仗真冷🥶啊
会德语果然用上了
so fucking warm。ps 谁译的这二逼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