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我自己点个赞,我TM竟然看完了,这整整两个小时的煎熬!
原作如何我没看过也就不做评价,动画这边真的是一团糟!
剧情各种跳,各种赶,各种乱套。
登场人物一大段,能留下印象的人没几个,人物动机完全交代不清,几分钟前还是英国的特工,一会的功夫就叛变了。
为了让主角知道禁忌的技术有多邪恶,就把自己的同伴弄死了,然后不知为什么就自杀了。
最后还莫名其妙的搞出了一个世界系的结局,人类又如何如何了,世界又如何如何了……各种闪光过去之后,世界又和平了。
还我整整2小时生命!
在伊藤计划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尸者的帝国》里有一个有趣的设定:在19世纪末的伦敦,尸体可以被复活,然后被作为廉价劳动力大规模地使用。
我们难免不会想起在真实历史里的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被资本家强迫长时间地劳动的历史。
工人、机器、僵尸,到底有什么不同?
根据马克思的经典理论,机器是不创造价值的,它只会转移价值,而人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假设一年花100块去购买并维护机器,这生产过程中这部分价值只转移到产品去,这过程本身不创造价值。
但是如果一年花100块去请工人,其中60块作为工人的工资,而20块被投入再生产,20块作为剩余价值拿走,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不是把这100块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通过劳动形成超过100块的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是人的劳动才能创造的,但是什么劳动才能称为“人的劳动”而不是机器的运作?
僵尸作为人与机器间的概念,逼问着我们这个问题。
人比起机器,不只是时间性的存在[1],而且是享乐的存在。
机器喝油,可是它对喝油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而人喝牛奶,会产生享受的感觉。
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那样,人是快乐原则的动物。
快乐/不快乐的维度让人类告别了机械的重复,而进入了色情的世界之中。
《云图》里的服务员机器人,被顾客戏弄时觉得羞耻,难道这种羞耻感不正是人类脱离机器的标志吗?
用拉康的话来说,剩余价值来源于剩余的享乐,这种剩余的享乐是淫秽的过剩因素,让人在劳动中与物产生性化的纽带。
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工人被鼓励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工作,把工作当成是生活,甚至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
通过这种在工作中的享受,人才变成了与机器所不同的东西,剩余价值才能被得以生产。
工人对工作的忠诚和热爱,甚至对业余生活的热切追求,成为了剩余价值源源不断的动力。
快乐原则是一种黑格尔式的否定,它建立在语言能指系统之上。
它阻止了某物彻底称为的生产资料,人用工资买牛奶喝的时候会产生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总是不满足,喝牛奶还不满足,还会想要去吃牛肉。
所以牛奶在人那里是一种匮乏和否定,它是一个指向别的东西的能指,产生了永远不能被满足的欲望。
而在机器那里只有永远的肯定,程序的语言里只有“是”没有“不”,计算机肯定它的每一个代码,不带任何空隙地忠实于每一个指令。
而人的劳动总是带有享乐的裂缝的,快乐原则作为一个淫秽的过量让劳动带有能指上的意义。
机器为主人而劳动,但机器不是奴隶,只有不只是为主人,而且还是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动的人才是奴隶。
奴隶,是欲望着的劳动着。
欲望是对享乐的防御,人在劳动中把物(Thing)的快乐用能指分解,变成无限延绵不断的链条:从食物、游戏、旅行、性交……劳动者变成了有无限欲求的人,但是欲望使他远离了满足,劳动者是有着快乐的许诺而无法完整地满足的人,完整地满足的能力被主人所阉割。
主人,是死去的精神。
主人不是活生生的资本家,资本家依然是被资本剥削的人。
彻底的主人是无肉身的精神,是纯粹的资本流通增值的过程。
它夺走了劳动者的享乐,但自身却不享乐,因为它没有肉身,没有形象。
它是《图腾与禁忌》里面的那个死去的父亲的图腾,他设立乱伦禁忌,限制儿子们的性快乐。
而这个死去的父亲从来没有活过,他只存在于后代们流传的神话之中:传说有一个原初的父亲,他占据所有的女人……而奴隶,是活着的僵尸,他们是不完整的生命:工作、消费、休闲、工作……但是他们是活着的,他们必须活着才能被资本剥削剩余快感。
他们时而享受工作,时而抱怨工作,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生存着。
无论是一天花一百块还是一天花1万块的人,他们都把工资花费在他们各自的“生存必需资料”之中,他们都是活着的僵尸。
僵尸的恐怖并不在于它们的死,而在于他们的活,他们像是人一般的活动着,甚至生活着。
但是他们身上带有死亡的印记:僵硬的动作、腐烂的皮肤等等,这些印记揭示我们的生活的秘密。
如果弗洛伊德在《诡异》(uncanny)里说的,鬼怪的诡异感在于它揭示了我们被压抑的真相——也就是我们已经死亡,但不知道。
流行影像里的僵尸只劳动,不享受,直到他们拥有了人类的“心”,他们才会去“爱”,也就是说进入性化的世界中去。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外貌已经像人一般的僵尸的性与爱,他们是僵尸里的资产阶级,技术的完善让他们可以用活人的外表来遮盖自己的秘密,甚至用活人的语言来假装出一个创伤的内心。
但是僵尸的情色只有在那些形象骇人、动作僵硬、表情狰狞的僵尸那不经意的、疑似幻象般的扭曲的眼神里,那眼神里透露的是最低限度上属于活人的快乐残骸,那眼神比死人更少,比活人更多。
《尸者的帝国》里面那个乔姆斯基的假设:思维先于语言,我们或许可以不把它理解成一种活力论的心智观。
相反,先于语言的思维是一种淫秽的幽灵现象,我们从僵尸一个不自然的动作和眼神中看到的我们自身的秘密——我们的外表和言语之下无法解释的实在界残骸。
在僵尸的凝视之中,我们也称为了僵尸,称为了一种死亡的反动力——也就是被称为色情的东西。
[1] The Politics of Time
如何让好设定变神棍基本上,本剧大半部分还是好看的,基础设定也算有趣。
四处从经典著作借名字也忍了……根据其自己的设定的部分有多扯也就不纠结了!
看故事。
开头甚至过半都还好。
然而一切都从女主的身份被揭示开始改编!
一路下滑最后彻底失控变成神棍!
男主“华生”天天叨叨着要找灵魂,“哈达莉”一个叨叨着自己是空壳要寻找灵魂寻找自我的机器人……华生大哥!
你脑子真的是花生么!?
看看你旁边那个在思考自己是空壳的AI啊!!!
华丽丽活生生的人工灵魂就在你身边啊!!!
还有心胸宽广(真)的哈达莉…你都在思考自己是空壳要寻找灵魂并且还会反水了你告诉我你没有灵魂!?
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嘛!?
而且为了个毛有这么先进的机器人和AI可以用为啥还要用需要人生父母养,培育一个要几十年的尸体!?
为啥还要使用一幢楼那么高的机械差分机!?
直接量产哈达莉型机器人不就完事了!!!!!!
你想复活你的基友继续搞基就直说嘛……扯那么远……最初的发明者造出的东西发展了这么久还是比不过……多古老的记录插上就能用……真是便利……到最后直接就开始灵魂这灵魂那的胡扯了……简直就跟暴走了一样开始神棍化……最后的最后还要把艾琳艾德勒扯进来……如果到这时候还要说“星期五”就是莫里亚蒂的话就要真报警了啊!!!
如何让一个好设定变神棍这下你明白了吧?
redjuice的人设依然漂亮,作画一流,动画整体的叙事也相当不错,下了功夫的设定也有相当的厚度,音乐十分漂亮。
“思考先于文字”的想法很有趣,蒸汽朋克、人工智能、科技伦理等等相当热门的科幻要素杂糅,各种梗也玩的不亦乐乎。
科幻、动画的死忠都能在一些细节里找到很多乐趣,就算是看热闹的人也可以看的各种不明觉厉。
整部作品都带着一种准备划时代的商业大作气息。
………………不不不,这真的不是《罪恶王冠》的影评。
简而言之,看完这部动画之后,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被骗了的感觉,让人不禁想要呐喊——“这到底是什么鬼!
”这个故事的转折、高潮和结尾都显得十分突兀和匪夷所思,就当你一脸懵逼的时候,看见故事里面的角色还一本正经一脸严肃,可以让你进入不断思考“究竟是我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
我为什么要看这部动画?
他们在讲什么我怎么听不懂?
我是谁?
”的哲学领域。
更直观一点地说,这就像是看着一部关于密室杀人案的推理小说,就当悬念逐渐拨开,剧情进入高潮的时候,侦探揭开谜底——犯人是一个气功大师,会隔山打牛的特异功能,然后他就这么杀了人。
我不想说脏字。
无论是科幻、奇幻还是推理类的作品,这些通俗作品在制造悬念与解决悬念的过程都应该是一个将不合理的结果用合理的方法逐渐推导的过程,就是因为这个过程十分神秘并且巧妙,所以才能吸引住观众的好奇心。
而《尸者帝国》完全就不是这样,它为了解决问题,采取了非常暴力的方法。
最典型的就是安卓(Android)这个角色的塑造(她就叫安卓,和手机操作系统同名),这个角色很明显是引用自《未来的夏娃》中的同名角色,而那是一个机器人,吉浦康裕的《夏娃的时间》也明显有致敬那部经典的科幻小说的意思,不过《夏娃的时间》是讨论人工智能的动画,但是《尸者帝国》不是。
当曝出安卓是人工智能这个事实的时候,不是在玩梗,而是已玩脱。
因为作品已经完全失去了合理性,这个故事只是在用更加不合理的结果来诠释一个本就不合理的现象,这不会让观众觉得故事很有深度,只会让人觉得很傻。
这部作品有这很明显的主题,那便是对尸者灵魂、或是人类灵魂的思考,伊藤聪“思考先于文字,灵魂先于思考”的基本主旨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它的发挥空间并不意味着足以支撑起如此混乱的杂糅要素。
当作品从“科幻”走向“魔幻”的过程中,作品的主旨就已经开始了崩塌。
惯例找人背锅。
伊藤聪?
他只写了30页设定。
编剧和监督?
这部作品的叙事和分镜都尚属上乘。
supercell?
redjuice的人设和egoist的歌都没啥大问题,redjuice的金属感和现代感很适合科幻作品的风格。
……那么就决定是你了,圆城塔!
在续写伊藤聪的这部作品的时候,圆城塔塞了太多私货。
圆城塔也并不是没有参加过动画的编剧工作,事实上,在《space dandy》中,圆城塔负责编剧的部分也是可圈可点,所以在观看这部作品之前,虽然没有读过原作,我还是算满怀期待的。
但看这部作品的中途,我眼前一黑,仿佛看见了吉野弘幸和大河内一楼的笑容……那两人也不是真有多糟糕,只不过看这样的作品对心脏不太好,太刺激。
少年爱的部分可以提一提,从商业上来讲,无可厚非;从考据的角度上来讲,19世纪的英国有着一股相当剧烈的女权主义、自由主义还有同性恋意识觉醒风潮,像雪莱、拜伦、王尔德乃至图灵等等带有传奇色彩的英国天才人物的同性恋往事直到如今也是充满争议,因此在这样一部蒸汽朋克风格浓郁的作品里拥有这样的要素也显得并不突兀。
更何况,在续写友人的作品的时候,圆城塔应该也对作品的主角注入了很多心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华生与星期五之间的友情应该引起了作为续写者的圆城塔的共鸣,所以两人的感情应该也影射了原作者(伊藤聪)与续写者(圆城塔)之间的友情,哦,我并不是指圆城塔本人有着同性恋倾向。
那么,据此而论,最后结局中,华生选择成为尸者与星期五相伴,也应该藏了圆城塔的私货,他这种将自身代入角色来向逝者表达怀念的想法,可以理解。
可以理解并不代表可以原谅。
作品并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东西,作品包含了创作者的一定量主观想法是正常的,但是过了度,就会让人反感了。
或许圆城塔本人因为有着失去友人的经历,所以可以很简单地代入角色,但对于我们这些最广大的观众来说,移情却显得很难。
我们只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还有点尴尬。
如果让伊藤自己来给这个故事写一个结局,我想,他应该会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向我们展现用他的“思考先于文字,灵魂先于思考”逻辑推论出来的灵魂是什么吧。
作为科幻作品来说《尸者帝国》让人失望,但为动画本身的高质量,给个3星及格分。
这部剧的底子是真的好,续作也是真的烂。
如果说eva是海德格尔式存在主义的宗教救赎探讨,那么这部剧就是德里达式的解构主义现代批判。
比起eva,这部剧的底子显得更深刻,也更完整。
我是愿意把尸者的帝国这部剧当做日本第一后现代科幻神作的。
好的作品总是在用各种门槛筛选读者,作者总喜欢存粹的荣誉而非廉价的媚俗。
就像红楼之于曹雪芹,城堡之于卡夫卡。
本雅明式的悲情文人也总也会有作品的价值得以呈现的时光。
命运总喜欢开一个世事无常的玩笑,伊藤计划英年早逝,囫囵修改而面目全非的续作怕是很难展现它真正的价值。
整部作品分为明暗双线,明线为以实用理性(在剧中表现为极端的工具理性)为支撑的现代工业文明,暗线为以道德伦理为支撑的古典人文精神。
伊藤用熟练的互文技巧将工业文明的物质景观交织成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代表工业文明的诸多名作,华生、鲁滨逊、鹦鹉螺号,以充实的形象勾勒了英美现代经验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大工业化社会。
在工具理性范畴下。
统治自然的合理性与阶级统治的非理性融为一体,获得了解放的生产力加固了异化的生产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大前提下,人的存在的合理性究竟为何,华生展开了他的追寻之路。
我想这也是伊藤自己的追寻之路,他由西向东,经欧美而由俄,由俄而归华、日,在反思了英美实用理性主义、陀思妥耶夫斯、托尔斯泰所宣扬的宗教救赎主义、而选择了以情为本体的东方入世主义人生观。
毫无疑问,在华生(伊藤)身上,有着一种古典主义的浪漫精神,他与友人的情支撑着他一路向东的漂泊之旅。
我所理解的尸者,是工业文明的史前生物,这个故事,也应该是工业文明的史前神话,故事的本质是对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工业文明的加西亚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批判。
故事的最后应该是从借助救世书,将工业文明的时间线轮转回真实现实的时间线,从而将作品还原为工业文明的史前史。
至于这个续写者,后面不知道在写些啥,说实话,我是真的搞不懂。。。。
关于科幻小说我果然是外行的不能再外行了。
昨日看完了剧场版的动画,制作与画风客观讲真的无可挑剔,剧情客观讲也是真的到处硬伤。
对于突来的兴趣,有时我会选择性了解一下一些影视作品的背景和八卦,《尸》也是。
原著作者伊藤计划只写了序章就逝世了,如果这部作品由他本人来完成,是一定不会差的,毕竟我也是被设定吸引来的,可惜这个故事本来的面目我们已无从了解更多,真的是太可惜了,这种可惜不同于钱钟书于战乱丧失的《百合心》,潇洒随命的钱老不写就不写了,殊不知这成了一众书迷心口的朱砂痣,委屈巴巴地惦记着。
《尸》就不同了。
私以为科幻小说的作者们对“写”的执念十分强烈,这是一种不易理解的使命感,绮丽震撼的故事借他们之口为世人所知,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可惜我们真的无法见到《尸》本来的面目了。
伊藤的好友圆城塔续写了这个故事,然后这就变成圆城塔的故事了。
显然二人的风格与想法迥异,这也是作品最后出来不讨粉丝喜欢的原因吧。
但是剧场版的结局却很吸引我。
有人说“这就是圆城塔写给伊藤计划的情书啊”,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也不全然否决。
华生选择失忆给予了星期五灵魂,星期五则让华生变成笔下世界的角色,永生于《福尔摩斯》(误)。
“谢谢你。
”我真的是十分讨厌自己的脑回路,看个科幻重点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对亡者的哀思。
纪念亡者的方式很多,扫墓,照片,歌曲,传记,或者只是单纯的惋惜哭泣,星期五把华生写成故事,让其得以在文字中永生,这可否是圆城塔对故友的特有的纪念方式呢?
毕竟伊藤希望自己的文字被我们之口传颂,某种角度讲,只要能被铭记,伊藤的任务就完成了吧。
“我并不清楚你的想法,但知道你对文字的看重,既然我已无法还原你的文字,容我狗续貂尾,私心让你活在真正的笔下世界,这样你就能随意写出自己的故事了。
”据说伊藤计划与圆城塔“出道”经历相仿,同为作家彼此也一定付出了许多。
这大概是一种极浪漫的纪念方式吧。
———————— 一直对能在看完科幻作品后写出详细解析及靠谱科普的观后感的人怀有崇高敬意,毕竟我是写不出对大众有实际帮助的东西却只是私自的情感泛滥的咸鱼。
相比那些头脑高速运转的天才们,我只是浅浅掠过尽力拾取揣测他们的“共情”的普通人,我只能片面低俗地去看见所谓的生死与爱,人之常情的可惜与限制,在基于科学与幻想,忧及过去未来涵盖畅游一切的思想面前,我只是他们的限于此时此刻的一个小零件。
感谢一切像带着使命来到世间用生命去创造超越生命的产物却少有体验最原始的喜怒哀乐的人们。
感谢他们的选择与放弃。
感谢他们的执着与受苦。
感谢他们的一切。
我真的笑爆了,原来作者(円城)站花生x莫里亚蒂!
到阿列克谢和尼古拉死之前都挺好,后面就一片混乱,节奏混乱,逻辑混乱,剧情混乱,咦男主怎么还没死,咦他怎么被ntr了,咦周五怎么还没复活啊!
虽然姐姐你很漂亮,但是你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啊!
(可能这片子向我们证明了中二病打不过巨乳控,巨乳控打不过恋尸癖,恋尸癖的尸体也打不过侦探,侦探是世界的主宰,中二病不行!
声优嘛……香菜配巨乳也很萌但就……就很没说服力……另外辛苦村濑步尖着嗓子喊了……至于内涵的话,我非常不同意它的核心逻辑“思想先于语言”导出的乱七八糟的设定,以及副逻辑“人的进步不是由于美和崇高而是话语和思念”,按理说这个副逻辑还不怎么中二的啊,怎么一用到电影后半段就神经兮兮的。
另外提到了老陀那本书。
那时候心里一阵激动,以为要按老陀的主题走了!
结果又不是。
有时间去看看原著了
这剧前半段还算比较正常 虽然尸者什么的猎奇些 追寻传说中造出来唯一拥有灵魂的theone尸者的笔记本很狗血但起码在未解密前 还属于正常的异类科技流画风万万没想到 打开那本笔记本后 就突然变成了魔幻剧灵魂跟不要钱似的从全世界飞来最后还全世界被还魂复活…………这笔记本绝逼是外星科技啊完全无法解释怎么全世界还在纸上涂鸦阶段 这本笔记本就已经能真的创造世界阶段了 还是在原主人已死的情况下算了 放飞就放飞吧 我就看大莱莱傻乐呵管你什么狗屁道理 灵不灵魂的
伊藤计划总是会用一种独特的人类视角去创作他的故事,黑暗、现实、深刻而富有寓意与哲理。
他作品的内容在科幻、荒诞不羁的同时,却能够深深的刺痛社会背后那高速发展后的阴暗与沉重。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以一种疾病的形式存在,为了能够让世界不再产生争端与毁灭的方式,就只有消除人类意识或者是消灭人类。
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以小说《弗兰肯斯坦》为模型与起源,创作出来了以此为背景而产生的科技背后的故事。
因为生者与死者只相差21克灵魂的重量,只要重新找回这21克重量,死者也可以和生者一样拥有行动和存活的能力。
只是谁也搞不懂灵魂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只有曾经制造出第一个由尸体制作出来的科学怪人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才知道如何制造出灵魂,于是《维克多手记》成了尸者技术的关键。
电影的人物都是由各个著名小说当中与人物相类似的角色来充当,看得出作者学识渊博且博览群书。
能够将群书当中的各个角色提取出来,来完成自己的故事,而最后又可以将各个角色放归到原来的故事当中,丝毫不会有半点不和谐的地方,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对于角色的驾驭能力与对故事情节的掌控能力。
当尸者可以被人类为我所用,就像机器人技术一样被我们为我所用,电影虽然选材与十九世纪,但映射的却是当今社会的二十一世纪。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发展到最后也和我们人类相差的只是那21克的灵魂。
一旦机器人也在寻找那21克的核心秘密,那离人类消亡的时刻也就不远了。
两者的关系虽然不同,但是其本质却是相同的。
人类的存在因为拥有自我意识,而变得暴躁而贪婪,战争与毁灭成了人类自我发展的代名词,而唯一能够阻止人类自我毁灭最好的方法,就是毁灭人类。
作为比人类更为明智与冷静的尸者或者是机器人,最后采取的方法必然是走上这样一条路,这不仅仅是作者对科技文明发展到最后的担忧,更是对人类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担忧。
电影带我们游历了十九世纪世界各国的时代风景,更给我们展示了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统治世界霸权的阴谋斗争,人类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毁灭一切,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紧致。
当一项科学技术足以改变世界的时候,伺机在身边的各个政治势力都会伺机而动,相互争夺。
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造福人类,改善民生,而是耀武扬威,称霸世界。
霸权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不稳定的症结所在,所以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颠覆与战争。
作为伊藤计划的第三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作品,他将故事的展现形式放到了古代,而不是他所一贯所描述的未来,这一点是他这部作品的特色所在。
毕竟以科幻映射现实的他,在古代题材上的表达有着种种的约束与限制,可是他打破了常规,用小说与小说之间的架构,来支撑起他的小说体系,不得不说,那种极具有创意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天才才华。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并没有改变他的风格,但是却带给我们了一个另类极致的观感,相当的让人折服,让人震撼。
华生和星期五之间的感情,是支撑起整个故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和福尔摩斯之间的默契,和星期五之间的感情等多的是一种爱与依赖。
如果星期五是一个男人的话,华生的角色就像是一个深爱着星期五的女人,那种不愿意割舍,只想再一次寻回的迫切,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
只是展现到了男人身上,多少有点太过矫情与中二,但是电影角色的中性化设计也常常误导了我们的这种感觉。
电影当中展现出来了一贯的血腥与暴力,那些冲击我们视觉的画面,更深深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的冷酷与可怕之处。
也只有血腥与暴力才能够真实的反应出社会的现状,缺少了血腥与暴力,感情反而不会展现的那样深刻与真挚,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也不会从角色的身上体现出来。
当绝望反应到一个人的身上,偏置与冷漠才变得那样的立体与形象起来。
当看到电影当中卡拉马佐夫将身边的所有人,甚至连他自己最后都做成了活死人的情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与绝望,更多的是对人类自己存在的痛恨与绝望。
当人类持续的走在寻找霸权的道路上时,所到之处全部是无情的杀戮与掠夺,没有人会关心生命的存在,更不会有人去关心人情冷暖,只有冷冰冰的利益和虚无的权势,这不但孤立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将生机勃勃的世界打造成了一个充满阴暗的炼狱。
是人都是自私的,电影当中也充分的提到了这一点。
华生为了重新找回星期五的灵魂而踏上了这场旅行,伯纳比为了效忠大英帝国而做了这场旅行的导游与守护,哈达丽是为了帮自己注入情感与灵魂,M更是为了消除世界上所有人的意志而避免战争,而作为科学怪人的zhe one则是找回自己的新娘,林林总总表现出来的都是人类的自私,也因为这些自私,让我们所有人差点毁掉了这个世界。
21克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是天使的巨作,还是魔鬼的源泉,不得而知。
因为这21克的存在,才诞生了人类的文明,也因为这21克的存在,让人类社会充满了颠覆与战争。
在探究这21克的道路上,是发现与解决一切根源的所在,也因为这21克,成为了人类最未知的神秘密码。
它就像一个潘多拉的魔盒,是一些秘密与美好的所在,但是也是一切丑恶与毁灭的所在,人类到底能不能把它打开,打开后的后果是什么?
难以想象更无法想象。
幻想一下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的发展将变得和人类一样,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那这21克是不是就是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关键?
21
紧跟着《屠杀器官》的“屠杀语言”,这是一部华丽且深刻的作品,如果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涵,还是需要一定的哲学常识,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索。
个人而言,人设以及场景呈现都表达出了作者的态度。
动画中一直强调了“语言”作为“意志”与“思考”的表达,而“语言”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画面、气息和文字,而所有的意思表达直指一个目的,那就是“环境”的塑造。
因此“身临其境”是“语言”最强的表达,而每个人所能理解多少内容,完全是根据个人的积累所呈现,也就是你个人到目前为止的经历。
对于经历的积累,实践固然重要,而在有限的时间里,近乎无限的积累经历,那就要依靠“意志”以及“思考”,并且通过“语言”循环往复。
我们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思考”至“语言”的无限循环,这样的循环之间,我们才产生了“灵魂”这一个概念。
或许我们常说,一个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气质,这里的“气质”,实际上就是“灵魂”的一种在外表达。
在我的理解中,“灵魂”实际上混合着你的“感受”“选择”以及“表达”。
而在我们关于“爱”的话语中,“两个人共有一个灵魂”,或是“灵魂伴侣”,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即是在“思考”与“语言”的循环之间,双方处在同一个处理逻辑之下,不会引发宕机(分裂)或者BUG(误会)。
关于爱情,近期的思考是有两个指标能够衡量,一是“信任”,二是“经历”。
由这两个标准的高低所衍生的四种情况,基本能够涵盖社会中大部分的情感状态。
回到动画之中,无论是尸者还是人偶,本质上可以用奴隶以及人工智能进行理解替换。
该部作品还是有反战以及反种族主义的内容,例如棋子一般的尸者对战(现实战争中牺牲),在统一命令之下(语言)尸者的狂暴以及生者的被剥夺欲望(欲望是发展的动力)。
动画中各个人物的起名无论是“莉莉丝”(犹太教)、“华生医生”(福尔摩斯全集)、“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卡拉马佐夫”(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one(钟楼怪人)都有各自的象征。
因此The one对于“新娘意志”的执着,也是让人想到那段没有结局的爱情,令人唏嘘。
故事的结局,实际上委婉的表达了华生的“创世”(通过莉莉丝转化为艾琳艾德勒,并成为他的妻子),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动画最终,将“语言”通过实体与虚无之间的转化,让“语言”的力量以物质的形态附着在人物身上,提示我们“语言”的巨大威力(言灵与魔咒)。
总体来说,人类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类本身的自然发展。
人工智能的运用、对人类欲望的控制(剥夺或者过度满足),一定要注重适度。
一星给画风。背景设定辣么大,结果叙述起来简直一团糟。几条支线并行,但没一条线看得懂。感情部分也是乱,一直以为是BL,结果又差点跟女机器人接吻是怎么回事,理解不能啊我好方!
设定还可以,后面就接受无能
为什么结尾福尔摩斯了??
一盘冷掉的鱼香肉丝味方便面口味的鱼香肉丝
完全是海坦里的美貌和永不下垂的胸支撑我看完了这部虎头蛇尾,浪费了绝佳世界观和故事设定的无聊电影。全程只看到矫情地男主秀基情。一星给海坦里,羞涩脸。
霓虹人真不愧是最变态的ninjin......
单单是画面画风以及设定就已经能够惊艳到让我打满分了,更何况,无女主!!!华生和星期五让我浮想联翩哈哈哈,剧情确实没什么逻辑而且还高语境,但是不妨碍我欣赏。我挺喜欢尼古拉的,怎么突然就死了…难受。我觉得我越来越能get到细谷声音的点了。
剧情很一般
看似挺不错的,其实细想下来,不过是装逼而已。
也就是画面好
转换了姓名,可还是在追求相同的灵魂赋予。
倒觉得电影版还不错,甚至比小说要好些。
画风还行 但内容就太垃圾了
前半段融合了僵尸 基情 末世等元素,用一堆名著人名也就不深究了。后半段觉得剧情加快敷衍了。结尾华生不是尸化了吗?怎么又和福尔摩斯搭上了?华生前传的意思??还是看看原著吧!
人设和场景做的都超棒啊,但是这个剧情真的无法恭维。
最后的部分过于拉垮了,浪费了前面营造出来的氛围
没有能力却要去探讨终极命题,只能得到这种如此令人不明觉厉的窒息结局。 只是可惜了这个美丽又绝望的世界了。
此片本可成為某種層面上的日系第一人,前提是序章不假、前提是「屍者」的觀念不落入Zombie與Robotics的凹槽、「生者」的自覺也不淪入認知科學的再驗。可惜可嘆是,大家也看到結果了--全自動機器人加入主角隊伍那一刻,我只差沒有破口大罵,哪有把答案寫進問題裏的笨說教?
后面的剧本写得节奏太快,有点不合逻辑,为了异色而异色。
日本动画一如既往的sb。狗屎一般的画风,猫屎一般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