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警察曾经无限接近凶手,但一次次失之交臂,世上没有完美犯罪,总会有破绽,但蛛丝马迹抵不过一不小心的视而不见和时间的冲刷,总会有凶手会逍遥法外。
我们爱柯南,因为他总能找到那些被常人忽视的蛛丝马迹,在最后关头抓住凶手,为观众解开谜底,但现实就是无奈多过解答。
凶手的原声录音中,最后一阵无法形容的冷笑,让人毛骨悚然,他终究还是逃了。
不知道在这位父亲的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看到凶手伏法,也不知道凶手在被上帝审判之前能不能先被正义审判,“一直到世界尽头”,一起等待……
这部电影在网络上被定义为惊悚类型并不准确,它是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写实犯罪电影,在1991年年仅九岁的男孩李亨浩被绑架,凶手在成功拿到赎金之前已经杀害了肉票,并且逍遥法外至今没有被抓捕。
经尸检证实,李亨浩在被绑架的第二天已经遇害,舆论曝光后整个韩国震怒,此事件成为了悬案,距今已过死刑的有效诉讼期。
人贩子本就是令人深恶痛绝的了,更何况还残忍杀害了孩子,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足以致命的打击。
懒人觉得这部电影适合每一位父母去看,并非要体验这种失去的痛苦,而是要时刻警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莫要让坏人有机可乘。
电影开始时一边放着总统要对暴力和犯罪宣战,一边由播音员韩京培在说当下的犯罪现象令人恐慌,可见不只是大环境基调灰暗压抑,还讽刺了一下相关部门的不作为。
而这个韩京培一家便是故事发展的核心,或许是为了公然挑衅总统和警方,他们的儿子尚宇被绑架了。
对于绑匪提出的赎金要求,韩京培去申请贷款满足,同时也不敢报案,他认为绑架无非是要钱,给了钱就可以救回儿子。
妈妈因为放心不下而报了警,可警方的行动和安排并不高明,轻松被罪犯识破。
剧情从这时候开始,故事有一种老鼠戏耍猫的感觉,不得不说绑匪的反侦察意识很强,而且对警队的工作模式极其熟悉。
一个长期调查过韩京培一家的黑警,这是懒人观影的直观感觉,虽然难以得到印证。
警方锁定了很多嫌疑人,对比声纹之后确认都不是罪犯,而绑匪拿到两亿韩元之后消失了,尚宇的尸体在绑架后第四十四天被发现。
影片最后无论是韩京培哭着说要追查凶手到底,还是将真实事件的绑匪录音曝光,都非常的触动人心。
但即便如此,想要抓到如此高智商的罪犯依旧很难,动用了万人次警力调查了四百多位嫌疑人,直到超过诉讼有效期,警方不再追查,这样一个结局除了绑匪任谁都难以满意,又怎能让李亨浩安息。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想必有着同样的愤怒,影片尚且如此,李亨浩父母的情况只会更糟。
从煎熬到绝望,这样的伤痛永远不可能忘却,特别还是在悬案未定的状态下。
只能感慨当年的刑侦技术尚不完善的同时,希望这个作为韩国三大悬案之一的案件能有真正尘埃落定的一天。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牛顿张(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5911385/1 个人是脆弱的,特别是面对犯罪,也恰是因为个人面对犯罪的无能为力,所以我们都需要警察,需要组织,归根到底需要保障。
现在工业文明的产生让人的活动范围无限扩大,让人的手段也是无限多样,这样同样也适用于犯罪分子,冷兵器的熟人社会,人们活动范围的狭小,让人们有固有的安全性,然而扩大行动范围之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性的下降便催生了公共暴力手段的产生,其实暴力本身很难说它的词性色彩,暴力的反面就是安全,暴力维护了安全。
社会要发展,必然带来不均衡,不均衡必然催生犯罪,犯罪的恶化自然就需要政府的暴力恐吓,这似乎是一条清晰的逻辑。
然而这个逻辑的后面还应该有下文,比如除了暴力机构之外,犯罪如何减少?
消亡?
警察是抓小偷,但小偷不是由于警察产生的。
2 犯罪是如何产生的?
假如把这个社会看做一个肌体的话,犯罪就相当于社会某一块皮肤生病咯。
面前的做法,就如同西式手术一样,哪里有病哪里切掉,一方面相信人体组织的自身恢复性,另一方面这建立在生病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功能独立性的假设上。
很多人说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教,但这恰恰是现代人面对自身机体的无知和空乏情况下,最合理的手段,这至少可以通过基本的验证逻辑。
中医传统认为,病不是显现的那么简单,也不存在病灶和正常的独立边界,阴阳调和,气血运转是最基本的逻辑,表现出来的这一切,往往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这一点放到犯罪上,个人的犯罪常常是社会出现毛病的一点表象,或者说,人的犯罪不是先天性的,他的所有的犯罪东西,心理,性格,手段几乎都是后天这个社会要交给他的,人不会天生的犯罪,只是后天的畸形,那么从这个角度,犯罪者的罪过不应该完全由自己负责,社会是不是也有责任,环境是不是也有责任?
这个观点表面上站的高,看的全面,可惜在我们智慧和眼下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总是力不从心,何况这个责任怎么区分?
社会如何负担这个责任?
这一点他们也很务实,他们把犯罪者的犯罪代价无限趋向于最大化,但保留了最后的一丝希望,也只能争取最后的妥协线,废除死刑。
然而这一点,在我们这个公共资源严重不足,人口密度无限大的国家,几乎没有可操作性,这是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3 面对犯罪,无法理性。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面对犯罪,最好的手段和方法就是理性,寻求警察的帮助,这也许是公民福利最后的避难所了,然而人是情感动物,这一点做到几乎不可能。
原因在于犯罪说到底就是在突破人情感的底线,而且犯罪常常以突发性的为主,这样下来人在面对个人情感突然突破的时候,让他保持理性几乎不可能。
这个时候,作为身边的观众,最大限度的保持理性,及时寻求公共帮助,最为行之有效。
4 犯罪与宗教。
我常常想,其实宗教的产生可能和犯罪有莫大的关系,宗教教人向善,这是最初的本源。
这个世界上本身没有宗教,没有那些几乎普世的让地球人的遵守的契约和规矩,宗教实际上就是在人和上帝之间搭上一个桥,给每个平凡渺小的人面对恐惧的时候有一丝安全。
然而最初的人们的不安全感可能主要就是来源于犯罪,不论是种族冲突,还是个人暴力,到头来人在面对生活时都会不自觉的恐惧,宗教叫人面对恐惧。
慢慢发展,宗教在源头上试图解决恐惧,解决犯罪,补充1中的链条,在暴力恐惧产生之后,人们其实寻求到了一条道路,治水应该疏导不是堵住,人们心灵里的罪恶,也应该疏导,而非堵住。
撕毁了经书,撕毁不了困难和罪恶,假如人人真的拿起经书,至少让面对时多些平静。
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牛顿张”
起因是,早上看到没药公众号更新了一篇文章,分析了最近刚刚被破获的二十八年前的悬案南医大林伶案。
哇,我被文章中贴出的当年根据各种线索描绘的罪犯画像和真实人物照片对比给惊到了,好像!!
好牛诶!!
前阵子刚刚看了一部纪录片,其中有一集就是拍的一个老刑警,擅长刻画罪犯画像,几十年来,利用罪犯画像破获了很多案子。
今天看到这个画像对比还是一惊,真的牛!!
然后在小群里跟朋友讨论这个案子,聊到了同样在南京的一直还没破的刁爱青南大碎尸案,前阵子刚破获的吴谢宇北大弑母案…随后聊到了被拍成电影并且口碑上佳的韩国的《杀人回忆》。
开哥推荐了同样是韩国的两部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这两个案件据说到现在都还没有破获,一部是《那家伙的声音》,一部是《青蛙少年》,说这三部是韩国史上最出名的三大悬案。
《那家伙》比较一般吧,节奏拖沓,嫌疑犯和主角一直在拉扯。
比较惨的是,最终男主被敲诈了2亿韩币,儿子还是死了,而且是在被绑架第二天就被勒死了。
惨啊惨!
看这部电影,又让我想起韩国电影里的警察了。
韩国电影里的警车xi都很蠢,总是被罪犯耍得团团转,又不注意细节、又没什么逻辑思考能力,还总是会搞坏事情。
比如,有一个警察在查案过程中,居然问受害者爸爸(知名电视台主持人)要签名照片!
哈?
有事吗阿砸xi?
比如,追踪绑架犯的时候,居然警笛大作…怎么的?
是怕犯人看不到你们吗?
并且,还不是只有一个蠢,是全体都很蠢!
看的过程中,真的一遍一遍感叹啊好蠢啊好蠢啊怎么这么蠢!
也是,如果不把警察刻画得蠢一点,仿佛都不能突出案子的难破。
真实往往比虚构更震撼,很喜欢真实改编的电影作品。
这部嘛,就soso啦。
羅馬書12:19 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在世界上或許歹徒可以一直到死, 都不被抓到 但是他逃不過死亡與死後的審判 伸張正義的標準, 如果一定全部讓人來實踐, 一定在世界上 未免太多失望了,也不再有希望 (全世界沒偵破的案件實在太多了 ..有幾件過了七八十年破了, 那也不會因此振奮人心, 是嗎? 但..等待的折磨可以摩煞了活著的其他相關親人一生) 只希望真實世界裡的亨浩的父母, 找到平靜安息的力量 沒有相信上帝的審判, 他們還相信什麼呢? 上帝會在天堂照顧他們的兒子, 等待未來在相聚. 也會審判那流人血的人, 是神的promise!
有一個未解的真實案件,這個世界太悲催了,既要錢,又傷命,一個美好家庭因此得到破壞,身為父母,為失去的孩子已經泣不成聲,兩位父母的飾演者將末日般的痛苦與無奈表現的酣暢淋漓,不禁讓觀衆感同身受,經過無限努力之後,卻永遠的失去了孩子,失去了一個“世界”,那種絕望、痛苦也只有受害者家庭才能感覺得到的!
這位兇手啊,不是我說你,你也太禽獸了!
感觉影片确实不如杀人回忆拍的好,但是演员们演技都很惊人,看过之后心中满是凄凉和无力,哭了很多次,可以想象现实中家人这44天一定像是一万年一样漫长。
但是回到理性的角度,当初妈妈没有告知爸爸就直接报了警是对的还是错的,我陷入了沉思,歹徒第二天就把小朋友杀掉是否是因为妈妈报警激怒了他。
而警察一次次明目张胆的駕駛警车跟在后面难道不是更打草惊蛇 更激怒了罪犯么,便衣警察在周围盯梢又太不专业一眼被歹徒识破。
更让我气愤的是,剧中警察都已经在罪犯的后备箱里,怎么会如此狼狈的逃回来而且一点线索都没拿到,竟然还继续在后备箱监视,我想说这是什么狗屁警察。
打了44通电话竟然没有定位打电话的地点或调监控来搜集线索,片中还是爸爸提醒他们调cctv追踪罪犯的车辆。
一切都那么不专业,让我感觉是不是警察的无能造成了这场悲剧,而并不是罪犯的狡猾。
看完影片我问了爸爸一个问题,如果我被绑架了歹徒要钱,你会怎么做。
我爸说看他要多少,如果可以负担就不报警自己解决,如果要天文数字拿不出那些钱就要报警。
所以我在想如果当初没报警小胖会不会还活着?
电影的开场是一个极其家常的场景:母亲智善一边按住胖嘟嘟的儿子尚宇的脚踝,监督他做仰卧起坐减肥,一边看着电视里播送的新闻——新闻节目的主播韩京培正是这个家庭的父亲。
这一期的新闻讲的正是一个绑架撕票的案子,被捕获的绑匪正在指认埋尸现场,受害者的家属在一旁崩溃大哭(为后文埋下伏笔)。
(这个时候父亲很镇定)一切都很正常的,主妇智善每天精心料理饭菜,不时陪儿子尚宇爬楼梯锻炼;韩京培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正在认真考虑参加政府的竞选;身材依然圆滚滚的尚宇总是偷吃零食。
但是电影怎么可能这样平平淡淡的进行,当尚宇来说坐在公园的秋千上吃巧克力豆,幸福到没有注意夜幕下,那个影子正向他袭来……他再也没能回家
(尚宇坐在秋千上,远处传来脚步声,电影截图)这部电影中最让人揪心的一幕就是明显消瘦了的韩京培再次走上主播岗位。
(智善抚摸着电视屏幕里的儿子,电影截图)韩京培压抑着痛苦和眼泪,凝视着镜头,哽咽的说道:
(父亲听着儿子的新闻,电影截图)“死去的尚宇,是我的孩子。
我一直以为,这样的事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尚宇已经走了,但是夺去他生命的恶魔还在逍遥法外,活在你我身边。
”“你给我仔细听好了,没有完美的犯罪。
”“我会一直追查你,哪怕到世界的尽头,我都要抓住你!
”“请你们仔细听,记住这个声音……”
(对凶手的话,电影截图)接着,电影的结尾播放了一段当年案件的真实录音,录音的结尾,绑匪的笑声让人寒凉而愤怒。
这部电影原型就是和华城连环杀人案、青蛙少年失踪案并称为“韩国三大悬案”的李炯浩(也译为李亨浩)诱拐谋杀事件
1991年1月29日,韩国首尔市江南区。
居住在江南区的9岁男孩李炯浩周五放学回家路过一个狎鸥亭的公园,公园离家很近,他平时偶尔也会在这个公园玩上十几分钟,但总会按时回家,可这一天,李炯浩的父母等到晚上七点钟也没等到儿子回家。
当他们去学校寻找是才知道——儿子失踪了
(罪犯素描,电影截图)两人报警的第二天,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男人打来的电话,说他绑架了李炯浩,开价两亿赎金。
警方出动了15万人力追查,但由于这是一起高智商犯罪,警察连罪犯的长相都未能查明,一切的线索只有他的声音,冷静,声音不大不粗,口齿清晰,说话不急不慢,没有感情,还透着一股阴冷。
44天里,绑匪打来87通电话,就是用这样的声音在不断的威胁和戏弄这这对可怜的父母,历经希望、恳求、焦虑、愤怒、抓狂、绝望,濒临崩溃……
(电影截图)最后,在第44天,这对父母无奈交给歹徒两亿的赎金,本以为终于能等到儿子回家了,可他们等来的却是噩耗。
李炯浩的尸体在汉江边上被发现。
经法医鉴定李炯浩于被绑架第二天就已经死于绑匪毒手,而绑匪却在折磨其父母长达一个月之久,索得2亿韩元后销声匿迹了……事件发生时导演朴镇彪在电视台还是一名摄影助理,他当时所在的节目组对这个事件进行了全程报道,当时他非常震惊和愤怒。
根据韩国法律,刑事案件的15年公诉期限已经过了,成为导演的朴镇彪决定要把这件事情拍成电影,要让人们不要轻易忘记这件事情。
在取得死者父母的同意后,拍了——《那家伙的声音》
(电影截图)怎么喝酒也感觉不到醉。
杀死炯浩的那家伙一定还在哪里快活的活着,一想到这些我几乎要窒息。
我还没有原谅那家伙,但怎么已经有人说被原谅了——炯浩父亲
影片讲述电视台主播的儿子被绑匪抓后,罪犯一共给受害人家庭打了87通恐吓电话,勒索2亿,却无法让罪犯对他的儿子网开一面,受害人的尸体在被绑架后44天才被发现,父母在交付赎金之后只换来已经发臭的尸体。
这又是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拍摄的韩国电影,真实案件发生在1991年,跨越16年,截止2006年1月,已经超过法定诉讼时效期,直至2007年,凶手仍逍遥法外。
每一次看韩国犯罪嫌疑类电影都是满满的压抑和气愤,每一次都无法用常人思维去设想罪犯的心理变态指数……
看完了《邻居》,马上转战《那家伙的声音》,有喜欢的演员薛景求,演技炸裂哈整体感觉是,在一个不太完善的体系里,我们要生存,要能够活得不错,是比较难的!
有时候要量力而行,避免成为这个腐朽体系的牺牲者。
中庸之道是需要的,男主光环太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伤害了自己的家人,不值得!
1、应该找一个怎样的老婆才是合适的?
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影片里面的男主太太很爱孩子,也会督导儿子锻炼身体,都挺好,但是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所表现的状态,可能会不自觉地损害了身边亲人的利益。
这里不是批评妈妈做得不好,而是放到其他问题里,比如现在的老人带孩子的问题,过于溺爱,这绝对是在摧毁孩子的自立能力,作为父母,在孩子头几岁,你不多花时间陪孩子,没有打好孩子心智、认知结构、价值观的基础,你会后悔的。
就如同企业为什么喜欢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一张白纸好教啊,为什么要用完善的培训体系再上岗,不然后面造成的业务成本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前期的培养很重要,不要将教育(培训)的工作假手于人,作为父母(部门领导),你是第一责任人。
所以老婆应该找怎样的?
我觉得找一个适合你的就好,你是怎样的人,自然会吸引怎样的人,不用太纠结,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你若盛开,蜂蝶自来。
2、如果你是里面的警察,你会做得更出色吗?
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现在的公务员体系,其实每个岗位都很重要,因为都在为民办事,没有一个社会职能是多余,更何况是国家赋予你的职能。
我不在公务员体系里,所以应该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就我看来,公务员是为了人民和国家服务的,选择这份职业,应该说是比较伟大的,因为按照国家提供的薪资其实并不算太高,只能说过个小康生活,但是要大富大贵,你可能还是要从商,做公务员如果发财了可能会出问题,这个大家都懂。
所以吧,如果你真的选择做公务员希望真不要是因为铁饭碗之类的想法,而是你本身是热心肠的人,愿意付出的人,或者家族里面就是这种氛围,如果不是,建议还是去从商哦,这样自由度大一些,希望国家招聘公务员时也可以把这个职能的愿景,真实地说清楚哈。
3、绑匪是不是太缺钱了才做这种事情?
应该是的,1991年,那会韩国的国情我不太了解,但是应该是办了奥运会之后了吧,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里面的汽车,大楼,装修和中国的2000初的一线城市差不多,可能国家层面的福利政策还不是那么完善,以至于贫富差距过多,又不能安抚人心,绑匪只是这个社会存在漏洞的体现之一,还有很多的犯罪呢。
所以接着刚刚第二个抛出来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成为国家公务员,是否可以为这个社会添砖加瓦,完善体质,造福人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安定性,犯罪率等问题。
单单靠法律是不能高效地控制犯罪率的,谁都知道杀人偿命,但是总有人愿意冒险,就是因为被逼的!
总结一下:我们都是国家里面的一份子,说重要重要,说不要重主要是我们个人太小了。
但是意识这个东西是很重要的,这个意识说的是整个国家、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大部分群众的价值观体系,都是由一个个人的价值观组成的,良好的价值观体系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就像我们打王者荣耀,有时候不是输在技术层面,而是输在了“互怼队友”这件事上,有良好的配合,哪怕操作差了点,赢面还是有的。
听到最后的录音,没法对影片进行评价了。希望有天能将凶手绳之以法。
又是把目光投向电视机(电影院)的观众,这次更加直截了当:凶手还在你们身边。手法有点单一,包括薛的戏,不过倒是落了朴镇彪的苦情手法
极度抑郁
结尾真实犯人的音频不禁令人不寒而栗,做噩梦的好素材。
7.0/10 分。2022.11.29,初看,蓝光。虽然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但整体剧情很普通。大部分时间都顾着煽情和展示警察的无能去了。男主是年轻时的薛景求,我看了好半天都没认出来,因为他那时候脸上有肉的,到后来看他的《杀人者的记忆法》,脸上没肉了,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为了本片最后的形象绝食了4天,前后形象差距比较大,到后面就比较接近他老了后那种干枯的脸了。。。他的《绿洲》《薄荷糖》,我一直还存着没看了。。。
太像台湾白冰冰之女白晓燕被撕票的那个案子了,高曝光率还有警察的低效率工作要了他的命,当然也不排除凶手变态。
三大案件改编的就只有杀人回忆值得一看
烂粗翔!远逊于杀人回忆和青蛙少年 一下子拉低了棒子的智商
韩国真的那么多破不了的案子啊···生者要前进啊···
演员的表演无敌,亲儿子被绑了也就这样了。。。
看得我想睡觉,棒子电影真的是吹出来的
看完只有绝望 太难受了
南珠姐姐老了啊~~~
对宗教的质疑,给科学的媚眼。
本身是个让人很痛心的故事,金南珠演出的不安惶恐母亲也很到位,但是由于叙事过于冗长而让人觉得稍嫌沉闷,还有姜东元演的绑架者由于片中导演所处理出的藏头露尾而失去了宣传中噱头的意味,因为我本身是冲他去看的说……
看得让人抑郁的一部电影。
薛景求的演技在这儿绝了……姜东元真的是看到了个锤子
影痛苦的内容很多,但很奇怪没有什么让我动容。也许对真实故事有所耳闻,再看电影就难被故事吸引入戏了。
我仰头看到阳光晃眼,此刻我却如此绝望!最后的真实罪犯录音和灵位挺渗的。
典型韩国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