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了解的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爱沙尼亚引入眼帘,原来校园枪击并非美国专利,第一感手持自然光的画面风格带去了dogma95的方向,这才发现爱沙尼亚在地缘上与丹麦隔海咫尺,片中种种升格凝音细节放大可谓是dogma95的继承发展,导演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创新出色,当然这更归功于真实改编的剧作张力,本片相较于gus的大象而言立场过于鲜明,反思的空间倾少,这是格局上的不足,真善美教育能否克制假恶丑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才应着重聚焦
Joosep(Pärt Uusberg 饰)是爱沙尼亚一所普通高中内的学生,他并未继承曾为军人的父亲强硬的个性,而因懦弱、内向的性格时常受到同班同学欺负。
忍气吞声,不敢诉于家长和老师。
原本在欺凌者行列的Kaspar(Vallo Kirs 饰)某天终于看不下去,出手帮助Joosep,此举令二人在班内受到孤立,针对二人的暴力事件不断升级。
虽然他们希望平安渡过高中时代,但在一次极具侮辱性的欺凌之后,忍无可忍的Joosep终于取出父亲的枪……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并荣获2007年华沙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和竞赛单元特别评委会大奖。
无意间翻到这部电影,非常认真的看完。
看到有的人评论想到了马加爵,我还没第一时间想到,不过让我进一步了解到马加爵当时是感受。
这部片子实际上只是很简洁的直叙,没有多余的故事堆积,而是一步一步让你体会到事情最后发展的必然性,以至于任何一个曾经经受过侮辱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
我甚至还想到当Joosep最后没有子弹的时候,还应该上去鞭尸。
在他们用枪对准自己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为什么Kaspar也要被迫如此,他是在帮Joosep,而自己也被牵扯进去,我想对他太不公平。
直到Joosep说了一句谢谢,然后应声倒下,而Kaspar仍然站着,他不是没有扣动扳机,而是他的枪里根本没有子弹,这是Joosep唯一能够表示自己对他的感谢的方式,其实Joosep应该在这之前就已经想好,为自己留了一颗子弹自杀,但他们子弹都打完之后,Joosep问Kaspar还有没有子弹,然后帮Kaspar上好弹,其实Kaspar的枪并没有子弹。
Joosep死了,而Kaspar还活着,在这之后会是怎样,又观众自己去想。
我并不喜欢在看完这样的电影之后去想那些大道理,而是让自己从刚才的画面中冷静下来,胸腔里仍然还有枪声的共鸣。
只想说,只能这样做了。
看的我心里很难受,其实这和我们经历的初中和高中一样。
我们都会想到类似的关乎尊严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想做好人,但总是有一些垃圾人以为你好欺负。
想来欺负你。
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小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觉,欺负弱者。
我也欺负过别人,但我也想不明白当时是为什么。
后来我就变的同情弱者了,有点像电影里的J的朋友。
这可能是在那个年龄善恶的道德观念开始要定型的时候,自己会去分辨到底要怎么做,那时候小学就有人这样了专门找弱者来欺负。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自己也有经常碰到别人总来欺负自己,每次打架之类的事,我家人总是先把我骂一顿,说我给家人填了麻烦。
当时自己觉得很冤。
后来幸好自己懂得要自己去对付他们。
当我找人开了刀,发现其他人都老实了。
想想挺没有意思的。
太多时间浪费在左右这些事情上了。
我也为了处理这些事情上,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一个人没有真正的从小就去开发自己的爱好。
其实。
有的人就是这样成年人有的依然是这样,我觉得那些试探你是否是弱者的人,脑袋一定是有缺陷。
至少说智商很低。
那种人成年了,他所信奉的生存原则似乎也就是这么简单。
但其实人与人之间真的还是有很多东西的,友谊。
伙伴。
都是小时候很美好的记忆。
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将来我自己要是有了小孩,我也一定要让小孩看看。
教育太重要了。
尊严的教育。
还有分辨是非的道理。
据我说知,当年那些当初喜欢欺负别人同学们大多依然在做这样的低级的事情。
当你发现有的人躲不过的时候,自己一定要让对方知道自己捍卫尊严的决心。
要让对方知道你的拳头哪怕不硬,但也够狠!
现在成年了,但觉得这样的法则依然存在。
你软了别人就骑到你头上来了。
就是这样,所以一定要在对方试探你的时候让对方知道你是否软弱。
2004年'马加爵'校园杀人事件.这也许是我们国内报光最多的一件校园暴力.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了他,那时我还在上学.如果说我上学的那几年学校教育产业化培育出我们这一代是半成品,那么现在的学校培育出的就是'次品'.正如网上一签名说的:自从知道这鸡是一大学生后,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本科毕业.如果在网上找一下马加爵的自白书的话,你会为我们社会和教育产生一些担忧,感叹自己能承受的了,不是那个'弱者',也许只是我们太多人更"阿Q"罢了,有一天也许"阿Q会变成阿飞".故事按七天来讲,在圣经中第七天,上帝休息了,所以我来做个了结.从第一天到第六天,你如果是片中的Joosep的话,你会一天比一天更压抑的感觉,我们却更像Kaspar一样,有些无能为力.他们为什么都不喜欢Joosep,也许学习太无聊,总要有个人来让他们消遣一下吧,他又那么内向,好了就是你,这是做为Joosep性格的悲哀.做为Kaspar是第一个意识到什么的人,这也注定走的太超前的人,是会被大众排斥的,因为你显的很不'和谐'(抱歉,我用'和谐'这个词,好像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什么社会不太'和谐).导演一点点的在压迫我们的神经,从身体到内心,从友情到爱情,从人格到性格,从学校到家庭,只为第七天的了结.1,我们打了你,你还要道歉,这是你每天都要做的.2,父亲说:做个男人要像个男人那样去反击,这样你才能赢得尊重.要是一帮人打你,你就去打那个带头的.(对不起,我还不够强大)3,你在做什么?事不关己,你究竟在做什么,我们完了.(你伤了我的心,对不起,奶奶.她是我爱的女孩,但当我最后看你那一眼,我不会开枪自杀,我还爱你,虽然已经很痛.这也说明,Kaspar多少有些无奈,在对待Joosep和女友之间,前者是无奈和同情与人性,后者只有爱心,爱情最大)4,你第一个去见校长,因为你是全班'学习'最好的.换个人是Kaspar,就是这样了:像你这样成绩差,品行不好的乡下孩子(很熟悉的话语,在学校,坏事都是'学习'不好的孩子做的.在学校,'成绩'是我们学校,学生的全部,去TMD的教育)5,我不要那些商标,当Joosep剪下那只'公鸡'时他说:至少现在是真正的自己.当Kaspar第二天也没有'商标'时,他们真正成了朋友.6,当我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只能做'基佬'.(这是我的极限,你打了人,你要还人家一支手,也许是一条命).如果说'撞车'那年能得奖的话.这部电影我看好,因为它好看又有思想.可比那年的'无主之地'.《班级》(The Class)为爱沙尼亚选送角逐第8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作品.行刑前的马加爵说:有信念的人才快乐.Joosep做了一回男人.你还是看一下他开枪前的眼睛吧.
那女的就是一SB愤怒,为什么导演不安排Kaspar或Joosep在最后杀了Kaspar的那个以前的女朋友Thea。
影片最后的那一记黑屏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最后kaspar死没死?
最后那个表情是什么意思,是看见joosep自杀倒下时候的恐惧还是有一种对眼前事物的茫然?
也可能是kaspar和joosep同时扣下扳机而kaspar的枪卡壳了又或者是joosep本就没有给他装上子弹,所以最后joosep才自己数数数的那么用力。
校园枪击案,一个敏感,但不算新颖的题材,在此之前著名的英国导演迈克尔摩尔就拍摄过《科伦拜恩的保龄》当然还有金棕榈得主《大象》,看此片前,我已经无意识的把片子放到了一个很高的期望值去期待了,很幸运,它没有让我失望。
虽然看片之前从题目上就已经知道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枪击案的片子,但是看到真正的枪击场面出现,我依然忘了呼吸,沉重,压抑,感觉胸口堵的慌。
是什么造成了惨剧,一日一激化,一日一深入,是什么抹去了围绕青春的彩虹,是什么扼杀了生机勃勃的生命,看了主人公的遭遇,设身处地,也许我也会拿起枪杀之而后快吧,但是真正的原因仅仅是躺在地上的那些年轻的生命造成的吗?
学校的不负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沟,青春期原有的躁动和不安得不到应有的管教和束缚,反而以威胁,以暴制暴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是不是该值得教育界,家长和社会好好反思。
七天,一个生的开始,也是一个悲惨的终结。
看完全片,我几乎已经不可能心平气和了,努力让自己保持着该有的克制时,想想那些孩子又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造成这样的一个梦魇,悲剧之所以叫悲剧,那是因为在原本可以避免的情况下发生的意外,造成的严重后果和伤害。
片子赤裸裸的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始末,直接,让你眼睁睁的看着悲剧的发生,回想一下自己年少无知时是否也曾过分的欺负过别的同学,是否也曾有过被欺负后要杀人的念头,后怕不,深吸一口凉气,我们很庆幸我们活着,剩下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了。
一部爱沙尼亚电影能得到关注必其有高人之处,娴熟的拍摄技巧,毫不拖沓的叙事,导演 Ilmar Raag 很好地掌控住了影片的节奏和观众的情绪,加上演员的出色表现尤其是Kaspar的扮演者 Vallo Kirs,即使放在发达的电影市场本片也是难得的佳作。
不是自己不出色,而且前人确实太优秀了。
这部电影我对死者没有同情之感,只有对两个开枪学生深深的悲哀。。。。。。。。。。。。。。。。。。。。。。。。。。。。。。。。。。。。。。。。。。。。。。。。。。。。。。。。。。。。。。
。。。。。。。。。。。。。。。。。。。。。。。。。。。。。。。。。。。。。。。。。
..................
每个班似乎都会有这么一个被被欺负又怯懦的孩子,欺负的源头其实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班里的其他人开始只是观望,但当时日长久被欺负者永远都默不作声,其他人出于自保心态,亦或者说没人会愿意替失败者说话,全班便形成了共同潜意识,这种意识力量之强对被害者伤害之大远超出正常人的想象。
不能不说学校和教师对此是付有一定责任,但问题的根源仍然是孩子自身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如果说一个酒鬼父亲会培养出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良好沟通过的母亲培养出自闭的孩子,那么身为暴力倾向或自闭的孩子自身也并没有积极寻求改变,而是有自己还能做什么或忍耐就好的想法,顺应施虐者只会让凌虐变本加厉,不堪受辱的临界爆发点即是片子最后极端的枪击,枪击也算是反抗的一种,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自己,如果抛开法律,即便用优势武力战胜敌人后也还会有更多敌人出现。
总被人欺辱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你弱小,一事无成,也许你有远大的梦想,但无人知晓无人认同也终将成为一场泡影,直到有一天你积蓄的力量终于能堂堂正正的击败对手,你才能得到得到尊重,结束这段黑色的青春。
校园枪击案
总体感觉这个真实题材挖掘不够,比较浅表。不知道是导演刻意用了这种粗粝的拍摄手法来体现一种冷风格,还是就如我感受到的一样:有点粗糙。
美丽的孩纸们。可是看得我好桑心啊!片尾曲是Joosep扮演者作的。其实觉得比大象好看。。。
主角没大象帅,自PIA中...
残酷幻灭的青春祭
震驚……所謂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啊!
觉得比大象好
用纪录片的手法试图客观记录暴力的起源、酝酿和爆发
谴责社会而非人,可惜电影手法略糙
看着难过。跟《大象》有些雷同。
真实事件改编,很遗憾只是一部小众校园霸凌电影,风格形似纪录片,强累希望能普及所有家长以及所有教育相关从业者观看。最后血洗校园的时候,只有一种很微弱的爽感,更多的是对校园欺凌这一无解难题的唏嘘。
没有新意的重复是狗屎。另外,请看《大象》。
也不算完美
现实中不要为原则而战,人会受到伤害,原则还是原来的原则,但是,可以为他人而战。群体放大效应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表扬一放大让你飘忽其然,嘲弄一放大让你无地自容,还是要一对一的解决问题最好,其实没什么,真的没什么,柔弱是孽,只要反击就好,默默死掉是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最没意义的事。
哑巴的复仇故事。
还以为是北欧电影。校园版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 Klass.2007.720p.BluRay.DD5.1.x264-CRiSC
唠唠叨叨
广告片拍摄手法,另外你妈逼最后杀你妈死逼EMO青年杀的也不爽啊,你妈逼的,纯傻逼。
有足够的戏剧性,但视听像个学生作品…该给的景别不给,该给的关系不给,难受!!
最后10分钟的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