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他总扮演那种梳着大背头纵横江湖的成功人士,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仿佛被幸运女神眷顾似地每每在紧急关头险中求胜。
或者是神经质的逃犯,一枪一个轰爆丧尸的头。
他优雅、自信,不是在政\治黑幕之后运筹帷幄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春药一样的笑容不知道催出了多少情,好像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卸掉他与生俱来的骄傲。
后来,他的发丝里逐渐掺杂了白色,无懈可击的笑容背后也有了疲倦,他依旧是成功人士的模样,但这个成功人士开始尝到了倒霉的滋味。
他被两个健身房出来的笨蛋耍的团团转、拎着行李飞过大半个地球去找自己心爱的女人却被拒之门外。
他看似无所谓的把手斜插进裤袋,却说出了那几乎是禁忌的词语——lonely,原来他也会觉得孤独。
在现实中,除了要忍受病痛,你根本无法相信,乔治克鲁尼,这个能随时把某个电影节变为他的私人趴体的男人,每天晚上都要在电视机的响声里才能够入睡。
他不喜欢孩子,不相信女人,他是个工作狂,他说他这辈子都不会结婚,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的要为他所扮演的种种深情的角色而备受感动。
这一次,在《后人》里,他是一名成功的律师,作为夏威夷考艾岛土著的后裔,他的家族拥有两万五千英亩的原始土地,而决定这块土地去留的所有权利,都集中在作为家族信托基金的负责人的他手中。
他并没有沉湎于家族遗留的巨大财产,而是谨慎的管理经手的资金,并且希望妻子和孩子和他一样能够自食其力。
同时,他又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10岁,一个17岁,都是难缠的年龄。
10岁的斯科蒂已经开始学会向同学传送色情短讯,17岁的桑德拉在和家庭决裂之后果断投向了大麻和酒精的怀抱,而他们的母亲,此刻正躺在病床上即将不久于人世。
更糟的是,在妻子陷入昏迷之前,他们就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讲过话了。
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就在他决定从此好好对待妻子挽回家庭的和睦的当口,他得知了妻子对他不忠并且还打算与他离婚的消息,而包括自己的女儿和朋友们,他居然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
马特,大概是乔治克鲁尼所扮演过的所有角色中最接近他本人的一个了吧,事业的成功和感情的缺失纠缠在一起,让人生变得如此复杂,以至于你根本无法单单用甜蜜还是苦涩去形容。
所以,在剧中,乔治克鲁尼贡献了一出比剧本还要精彩的表演,那种被接踵而至的噩耗慢慢击垮的过程,被他的眼睛和下巴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是一个被背叛的丈夫,但同时又是孩子们仅存的依靠,他想用狼牙棒打碎妻子情人的蛋蛋,但最后还是礼貌的给他最后见她一次的机会。
他说:“每个家庭就像一个群岛,虽然大体相同,但每个部分都相互的隔离和孤立,并且逐渐分离。
”而他所做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把逐渐分离的群岛,重新聚拢。
通常故事是这样发展,一个分崩离析的家庭,通过共同去做某一件事情,从而找回了重归于好的能量。
这件事情在《后人》里,就是找到妻子的情人——布莱恩。
讽刺的是,布莱恩是个asshole,他甚至都不爱马特的妻子,而她居然就为了这样的人想要放弃同马特的婚姻,正因为如此,马特原谅了布莱恩,这样一个懦弱又虚情假意的人,所有的愤怒都是不必要的,必要的只有对他的同情和怜悯。
同时,马特也解开了妻子出轨的心结,一个对爱情和婚姻失去了信仰的女人,只能在幻觉中寻求短暂的安慰,越是绝望的人,越容易被海市蜃楼所诱惑,这种背叛,并非出自对婚姻的不忠,反而代表了一种对于爱情的渴求。
席德,一个被莫名其妙安插在这个家庭里的“外人”,一开始我被这个憨憨的小伙子雷的外焦里嫩,他那不合时宜的玩笑和看似轻浮的作风除了惹恼了角色赢得了拳头的同时,也给全剧压抑的氛围里增添了笑料。
编剧设计这个角色,意在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看待这出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事故,后来我们知道,席德远没有看上去的那么蠢,他弹得一手好吉他又会做饭,他是棋社的副社长和母亲的骄傲,和马特比起来,年幼的他似乎更能参透人生的奥秘。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不久之前,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所以他特别能够理解桑德拉内心的纠结和这一家子现在所面临的困境。
他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失去的只能让它失去,最重要的是珍惜手上握着的东西。
生活向来泥沙俱下,但只要勉强站稳脚跟,之前的一切困难之后总会归于风轻云淡。
没有人的个性是单一的,你是某人眼中的混蛋,也可能是别人眼中的挚爱。
马特,席德,桑德拉,斯科蒂,甚至是布莱恩,他们是悲伤的女儿,是愤怒的丈夫,是脆弱的青春期女孩,是成功的商人,是懦弱的爱妻好男人,所有的人都试图在道德和欲望中找到一种平衡状态,但结果只能是使生活的船只更加的摇摆不定。
这样一个和死亡息息相关的故事,被亚历山大佩恩处理的既克制又压抑,面对病榻上逐渐枯竭的伊莉莎白,没有纵情的哭号,只有两汪泪水逐渐的溢满眼眶,这也为影片最后的高潮做了十足的铺垫。
当马特抚摸着垂死的妻子,他看着她,吻她,他对她说:“Goodbye my love, my friend, my pain, my joy.”时,又谁还能受得了这样的深情和击打?
当朱丽叶对着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的情敌伊莉莎白哭喊时,又有谁不为那备受煎熬的灵魂而感到颤动?
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从King家的旅程开始到结束,每一个人无疑都经历了心灵上的一场风暴,当影片最后一家三口挤在沙发上分享两碗冰激凌的时候,没有人再哭泣,也没有人说笑,每个人,都在享受那劫后余生的宁静生活,感受那逐渐加强的亲人间的羁绊。
《杯酒人生》7年后,Alexander Payne重出江湖,再次关注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
一样的清新睿智,一样的台词隽永。
与上次的Miles一样,Matt也处在人生的低谷和转折点:他作为唯一受托人的家族信托即将到期,需要决定是否将祖上积攒的自留地卖给开发商;妻子遭遇事故不省人事,眼看医治无望需料理后事;他惊闻妻子其实已经出轨,甚至打算跟他离婚;他一直无暇照顾的两个女儿早已变成问题少女。
一时间,震惊、悲痛、愤怒、彷徨、无助,纷至沓来,一个原本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瞬间变得焦头烂额凄惨落魄。
影片的主要内容显然是表现他如何走出阴霾重拾自我,这个过程中,朋友的帮助很少,女儿的合作有限,更多的是依靠自省和原谅。
其实仔细想想,信托到期是早就知道的,妻子孤单寻求刺激与他是工作狂分不开,女儿叛逆本就是青春期常态。
看起来的飞来横祸,实则都有根深蒂固的内因,与其怨天尤人冤冤相报,不如谅解感恩振作向前。
于是,他保留了土地,未揭发奸夫,体谅了岳父,吻别了妻子。
最后和两个女儿在沙发上边合吃冰淇淋边看《帝企鹅日记》——雄企鹅每年会不吃不喝两个月、在严寒里孵育后代。
考虑到片名和夏威夷背景,有人说影片是在隐喻美国对夏威夷群岛的侵略,以及对保护地的开发问题。
我觉得即使真有这一层意思,也只是副线而已,顶多更强调了晚辈对先人的责任、及对后代的馈赠。
以Payne的风格,应该更关注的是家庭与人生。
金球奖是Payne和Clooney的福地,这次又获得了最佳剧情片和最佳男主角;但冲击奥斯卡再次不利,只获得最佳改编剧本一项。
据说电影《后人》被称为一部“正喜剧”,何为“正喜剧”,在我看来就是一部“闷喜剧”。
这样的影片并不是那么“喜剧”,故事虽然颇多巧合、好笑之处,但是骨子里都是生活的沉闷、无奈与忧伤,最终还要来些人生启迪,曾经拿下奥斯卡的《美国美人》、《阿甘正传》算是其中代表。
《后人》的故事很有戏剧性,诸多巧合在一个中年男子的生活中碰撞,让他的生活一片混乱,又最终必然的走向清晰,感伤而又释怀,这就是这类电影的味道,总感觉似曾相识的调调,但是总需要每年来几部共鸣下人生。
事实上,很多相似的故事,换个发生地和社会文化背景就足以形成新的感觉,比如《后人》的故事发生地是夏威夷,一个人们印象中闲适安逸之地。
当然,乔治•克鲁尼扮演的男主角马特•金,上来就把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戳破,夏威夷也是人住的地方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利益纠葛啊;夏威夷也是社会啊,社会也是家庭组成的,有家庭就有家庭琐碎破事啊。
马特同样如此,与妻子感情冷淡,等有了缓解紧张关系的想法,妻子又在帆船上出了事故昏迷不醒;正当其感伤无比,悔恨万分时,又发现老婆其实背着他搞婚外恋,并且正准备离开他。
一对女儿,大女儿叛逆还有个怪胎似的男性朋友,小女儿行为举止疑似怪胎。
作为成功律师,他还要为家族价值数亿美元的地产拍卖烦恼,当然,在我等买房头疼的人看来,这就属于幸福的烦恼了。
马特的生活可谓一团乱麻,有背叛,有失望,有负担,有打击,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纠结男形象,在这方面,可以说这部电影并未跳出此类电影套路,但是也因为这样的境遇很多人都可能碰到,所以也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模式。
当然,影片也有它的气质,比如时刻表现的对生活种种挫折与不幸的调侃态度。
整部影片有太多值得痛苦或大喊的事儿,但是几位人物一直以非常规的态度对待,马特得知妻子出轨后,在看望妻子时,很无厘头的要对没有知觉的妻子发泄一通。
马特携全家追踪情敌的过程,可谓妙趣横生又让人感觉诡异无比,算是把这亲人即将离世,爱人曾经出轨的糟糕状态解构戏耍了个够。
马特在与情敌对峙时,也很偏执滑稽的,要为在哪里做过,次数,细节等追问不停,而情敌的妻子得知真相后来看望马特无知觉妻子时,又是一通无厘头的倾诉。
更别提马特那颇有《阳光小美女》中奥利芙气质,但举止更诡异的小女儿,她总会给你些比小大人还胡闹的快乐桥段。
这是一部非公路电影外壳,但是有公路电影气质的电影,当马特带着大小女儿,外加大女儿怪胎朋友一起,去走访家人,追踪情敌时,整个过程也就成了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马特成功的表象下,忽视了太多东西,失去了太多美好,马特认为一种事业的成功便是家庭的幸福,而如今,他试图与家族一起获取一笔天价财富,获得更大“成功”。
而马特的妻子却是一个更追求内心自由的女人,她爱交友,爱冒险,自由奔放的追寻内心的方向。
这可以说是两种生活观的碰撞,他们婚姻的纠结也因此产生,然而马特却从未直面,知道妻子濒死的时光里,他才得以醒悟,有趣的是,这种方式,正好是他抛去平时成功律师的身份与面子,倾听内心声音,率性的去折腾,去冲突,去和解的过程中获得的收获。
而如马特说述,他们家族的祖先正是打破常规,异族追求爱情而通婚,而作为后人的马特,终于寻得了这份宝贵的家族基因。
在一次精神的“公路之旅”后,马特的转变也就顺其自然,他不在仅仅关注眼前的,金钱的价值,更关注承载生活的这片土地。
他和兄弟们是这片土地的后人,有责任让它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一些家族精神的意义,并继续传承给孩子们;他是这个家庭的责任承担者,在妻子死后,他要照顾两个女儿,让他们体会父亲真挚的爱,而绝非花大钱送到私立学校的表象物资的爱。
他被一段生活的经历所感染,也尝试感染家族的族人们,他们不能简单的将一段记忆换成金钱,孩子们需要一片认识到家族精神气质的大地。
《后人》是部调子如夏日阳光让人感觉懒散的慢节奏电影,但是又时时迸发出生命的热情,同时又穿插着生活的无奈,这种五味杂陈的感觉正是生活真实的味道。
乔治•克鲁尼在片中献上了在我看来属于其水准正常发挥的表演,不是不好,只是以他的表演水平,以这部影片拿下奥斯卡影帝,个人认为还并不是最佳时刻。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ae66e0996fe4bd03ac763de.html
2月3日 《后人》[图片]克鲁尼最近几年的戏路更多倾向于中年危机,如《在云端》,这部也算其中,明明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用一种顿悟的形式和明亮的电影画面展现出来,也许这就叫中年人的“成熟”方式吧?
淡淡的一种忧伤,自己化于内心,透过夏威夷海滩的阳光,转给后人更多清晰吧。
家庭中到底包含最重的应该是什么?
也许某种程度来说,这部电影能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提到,回归最原始的开始。
所谓的中年危机,不过都是一件事,突然发现数十年坚持的生活全然不值一提、无趣、厌烦、怀疑,只想逃离却又无法翻转头重新来过。
这些情绪就是突然到来,喷薄而发,让人迷幻失措。
对自我内心某方面长期的忽视,一步步错到后来,已经再也不知道到底是从哪一步开始错起的。
乔治克鲁尼饰演一位夏威夷律师,恪守祖训,坚信过多的财富只会让子女失去创造生活的能力。
在长久的自我人生观里,看不到最亲近的人因此所受的压抑和痛苦。
这世界的确有一种这样的男人,对于爱情和生活,只懂本能,全然无机会去体会更宽广的感情,在感情路上一直停留在青春懵懂期。
成年之后,就只剩下迟钝和沉默。
有很多这样的好人,矜矜业业工作,养育子女,坚守道德,他们就像一架不知疲倦的发动机,提供生活所需的能源,却绝不会供给彩色泡泡和糖果,在他们的信仰里,那远非生活必需品,却不知道再迟钝的女人也会偶尔需要粉红色的梦。
这样的男人一辈子只娶这个女人,只爱这个女人,只和她生儿育女,只和她做爱。
但是最后,她却没有办法再爱他。
他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只属于他的梦,一直很努力很努力的在生活,做着他以为的好男人。
有一天,梦醒了,他才看到生活的真相。
沉迷水上极限运动的妻子,其实早已出轨,朋友和女儿都是知情者。
他是最后知道这件事的人,但他却没办法当面质问她,因为她已是躺在床上的植物人。
这个沉默的男人,用最沉默隐忍的方式对待这件事。
把孩子都接到身边陪伴。
按照妻子的遗嘱,通知亲朋好友,还有那个外遇对象,因为他觉得:她会想见到他。
整部电影里,这个心里凉透的男人,没有咆哮,也没有痛不欲生的哭诉和抱怨。
用尽全力克制着内心的伤痛,给予昏迷的妻子最大的温柔与尊重,对自己的爱情尽忠职守到最后一秒。
然而阳光明媚、海水湛蓝的夏威夷,让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的悲伤压抑,反而透露着点点滴滴的温情与舒快,就像从树叶间隙里透过来的午后阳光一样,就像酷暑难耐的夏日出来一阵阵清新的海风。
导演和编剧对这个故事拿捏的很好,不像国内的某些中年危机的电影,充斥着对世界的不满和调侃,夸张苦闷,那不是真正的人生。
成年男人最难之处,不是辛苦过活,而是无处言苦,亦苦的不知从何提起。
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对着烟酒倾诉着孤苦和虚空。
他们是失败的吗?
亦或他们已经没有梦了,也不再懂得爱情了?
其实,他们只是不懂,生活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
他们用最大的努力去追寻以为的最重要的东西,却过于努力,丢掉了生活。
他当然懂得爱情。
每个男人给的梦不同。
他一直做着一个长长的梦,一辈子只娶这个女人,只爱这个女人,只和她生儿育女,只和她做爱。
没有谁比他更爱她,因为她就是他的生活。
在她离开人世的最后一秒,他看着这个让他一见钟情毫不犹豫娶她为妻的女人,俯身吻她,对她说:goodbye,my love, my pain, and my joy。
再见。
我的爱人。
我原谅了你的背叛,因为让我最痛苦的人是你,因为让我最快乐的人也是你,因为你就是我的生活,可是我却丢了你。
我相信男人爱一个女人爱到极致,就是让她成为他的生活。
可惜最伟大的事情往往伴随着最失败的事情。
生活与爱情之间不能划上等号,努力与幸福之间不能划上等号。
一个简单的好人,为什么总是与幸福擦肩而过呢?
因为人生从来就是这样,没有人可以躺在原地睡大觉,这世界总是变换的太快太快,我们都不能放弃成长才可以赶上那班车。
简单拯救不了自己人生。
不至于五星,因为剧情不够深刻抓人,电影名字更好的翻译应该是《后裔》或《后辈》更贴切一些,这样翻译既是指克鲁尼作为后裔继承先祖的遗产,也可以指克鲁尼与女儿们等后辈的关系。
剧情的导火索是克鲁尼的妻子冲浪意外变成植物人,他找到与母亲疏远的大女儿回家看望母亲,却从大女儿那里知道了天大的秘密:大女儿之所以与母亲决裂,是因为她发现了母亲的外遇。
导演并不是着重表达了外遇这一家庭悲剧,而是就外遇这件事表现了克鲁尼与女儿们感情的增进和对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尊重处理,克鲁尼之所以能凭这一角色获得学院派的多次最佳男猪脚提名,更多的是他的角色很讨人喜欢。
片中也不乏很多幽默之处,能过让人会心一笑,当克鲁尼知道外遇之一晴天霹雳之后,他穿着拖鞋一口气跑了大半个镇子找妻子朋友证实;还有他应该亲吻妻子情人老婆的脸颊,却亲了她的嘴(报复了一下);最让我惊喜的是罗伯特·福斯特出演的克鲁尼的老丈人,好久不见他,都能演克鲁尼的长辈了,几场演出也很精彩,他始终不算很出名,但当年看完昆汀的那部《危险关系》之后就记住了他,属于那种过目难忘的演员。
ps,很喜欢夏威夷为背景的电影,夏威夷的景色好漂亮,这是个好地方,可惜被美国人占了;本片导演是那部优秀的独立制作《杯酒人生》的导演。
好久没有这样喜欢一部文艺作品了,亚历山大·佩恩完美的导演加上乔治·克鲁尼绝赞的演出,让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两小时。
这是一则关于家庭、爱情、做人的寓言,所有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生活轨迹和方向。
(有一定的剧透,向下看谨慎).............乔治·克鲁尼在全篇中饰演一个有些可笑甚至可悲的中年角色,可笑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可悲,更可悲的是他也不知道自己可笑这个父亲的角色在喜剧层面有点类似《狐狸老爸》,当然,套用电影在结尾前的一句台词来讲,克鲁尼实际上就是“complicated”和"confusing",在这样的一个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夏威夷故事里,充满困惑的马特最终解开了自己的困惑。
通过有些苦涩的一系列经历,他终于得以走出了原来的自己,走向了新的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得到了更重要的其他东西。
当然,对于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呢?
这部作品出色的地方就在于除了捧出了克鲁尼主演的马特,其他的角色,个个都栩栩如生并令人深思,每个人都在这个故事的结尾重获了不同程度的新生。
亚历山大·佩恩之前自己只看过04年那部《杯酒人生》,当时看片量还很少的自己并不能完全欣赏,这次佩恩再次送出一部出色的人生小品,我想,金球奖最重要的两个奖项是最好的证明,个人严重看好克鲁尼的男主角之路至于最佳影片,还得看《雨果》和《艺术家》究竟如何,相信奖项在它们三者之间产生。
片中有两段片段个人认为非常经典,一个是克鲁尼扮演的马特在得知自己妻子红杏出墙时候的狂奔以及他自己拦住女儿一行人,自己一个人在病床前骂自己的妻子,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绪。
2012-09-08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一直在娱乐圈和政界的边缘厮混着,估计这位仁兄想做美国历史上第二位演员出身的总统。
里根当年是三流演员一流总统,起码克鲁尼做演员是一流的。
同时代的巨星们,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还在大制作的商业片中炫肌肉;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减产专注于做制片人;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继续在主流和非主流之间徘徊。
而克鲁尼这些年简直就是得奖提名专业户,《总统杀局 The Ides of March》精彩绝伦,克鲁尼甘做配角,把红花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衬托得有自己接班人的味道。
《在云端 Up in the Air》和这部《后人 The Descendants》都不是走大制作的路子,都是来源于小说的剧情片,但是能打动人心,克鲁尼也都被提名为最佳男主角,虽然没有获奖,但是谁能像他一样,几乎每年都坐在奥斯卡的第一排?
在踩上情敌的门廊后,跟情敌的妻子Julie告别,明显是有意地去亲对方的嘴,百万富翁,马上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的Matt,似乎是在这个举动中,找到一点被戴绿帽的平衡,男人其实真的很简单,只是不想输一场比赛而已。
而他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得知最残酷的事实,面对最心碎的死亡,面对老丈人的责难,这个纯粹的美国中年男子表现得像一个中国男人一样隐忍。
夏威夷一直都在电影中出现,但是几乎我看过的电影都是把夏威夷当作一个度假圣地,用镜头关注夏威夷人生活的电影少之又少。
虽然画面中缺乏了草裙舞和黑棕色皮肤的人群,但是贯穿始终的土语歌谣悠扬动听。
一个纯粹西方面孔的家庭,坐在倘佯在大海的小船上,相信是用了土著的方式,把骨灰撒向大海跟亲人告别。
最后窝在同一张长沙发上,盖着同一张毛毯,分享食物和温馨,又回到了美国大陆式的生活中。
这个群岛虽然已经完全美国化,但是在骨子里还是有着太平洋特有的味道。
他们是白人和土著的后裔,但是现在基本上看不到土著的基因了,白人是强势基因吗?
为什么只要和白人混血,后代就渐渐变得深目高鼻呢?
谢琳•伍德蕾 (Shailene Woodley)把Alex King演得很棒,17岁的女生在这场变故中表现得足够成人。
在母亲行将离世的时候,她给了老爸女儿的温暖和妻子般的帮助,男人有个永远都是小情人的女人真不错。
这个演员在和克鲁尼搭档以后,以后应该会红透半边天。
《后裔》的故事背景都是在美国夏威夷摄制,对于不爱看旅游节目又缺乏外游经验的自己来说,只知道夏威夷这地方是渡假的圣地外,其它就一概陌生,在看到片中如旅游节目拍摄般的美丽风景后,终于也明白一位友人为何每次去到这里探过亲后总是喊着不愿意返港的原因了。
类似故事中主角一家的遭遇,相信地球上有很多家庭也正在面对着,而当中的缺失并不是每人也能像戏中主角般幸运,这就恰恰显示了如果一家人能够齐齐整整的话,是何其幸福的一件美事。
从电影情节的最初就能看出他不会卖掉那块地。
在观看整个影片的整个过程中,我都在幻想着突然出现某个戏剧性的情节,妻子突然流泪开始从植物人复苏了...地产突然不必要再卖,突然有特殊情况皆大欢喜了...... 好让这部电影不会成为一家人眼看着死亡降临而毫无对策的悲剧。
然而没有,当然不会有那样一个戏剧性的情节,那样的情节会毁了这部电影。
地产没有被卖掉,也没有用什么好似励志的感情方式将它留下来,一切都那么自然又真实。
这样就让人很平稳的体会到了生活。
这部跟《飞越疯人院》,是这两个月以来看过的十几部电影里 唯一的两部让我从头到尾安安静静看完没有“快进五秒钟”、没有“暂停”的作品。
这部是温情的,是平和的真实的温情。
偏偏我就是受不了那样的气氛,主人公从头到尾只流了一次泪,喜欢它的观众却稀里哗啦从影片中间哭到最后......
剧本很好,节奏一流,演员也都恰如其分,但是这都掩盖不了片子本身各种狗血,咕咕
果然观影感受是相当个人的 实在不喜欢生活化的叙事节奏配以戏剧化的角色塑造 夏威夷风光不错
夹杂着《杯酒人生》和《阳光小美女》的感觉,乔治克鲁尼返璞归真,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如果hugo还不行的话今年真是没多大劲了
夏威夷的美景、轻快的音乐、中年男人的执着、风度、危机、家庭、事业......似乎要讲很多,似乎又什么都没讲。对不起,我理解不了这种所谓的治愈系电影。
应该还是不错的,温文尔雅的克鲁尼也会穿个拖鞋跑去问情敌的下落,小朋友的表演也还到位的
对一个美国男人来说,自己临死的妻子之前是否出轨真的就那么重要么?不过一个人的死亡确实能让身边的人学会原谅、释怀、反思,以及在对生活的认识上有所提升。直到临近结尾,影片才变成一场严肃的告别仪式。
夏威夷的音乐是我看下去的动力
A family seems exactly like an archipelago. All part of the same, whole, but still seperated and alone. And always driftimg slowly apart. --
边看边觉得这戏若是换汤姆汉克斯演肯定好看得多。而且从来就没觉得George Clooney 特别帅过,虽然平心而论他的确长得还算端正...
一曲淡淡忧伤而又温馨体贴感人的别离曲。缓缓铺开的节奏,微微调皮的欢乐,乡村气息的配乐,不断变幻的天空,一切显得和谐而又美丽。
絮絮叨叨的电影,不过夏威夷真美啊
一位温柔真实的父亲。Clooney对角色虽诠释得很好,不过没到拿男主的水平。有笑有泪的轻喜剧,Scottie出其不意放冷箭总能戳中笑点。
其实这种对于故乡的情怀,我们作为城市人真的很难感受。。。这几年George Clooney的片子总是会有些惊喜,难道是越老越有味道了。。。
爱她却对她缺乏关爱,失去了才发现是多么爱她。对于就要失去的家族遗产,虽然7年后就可能血本无归,我们大男人还是拿出了他的责任感。
情感内敛 有很棒的开头 但故事的发展令人失望 克鲁尼的总体表现尚可 却达不到影帝的标准 天!金球奖今年的选择真让我跌了眼镜
慢慢道来
故事不咋地,夏威夷风光好啊~
喜欢乔治克鲁尼 喜欢夏威夷的旖旎风光
无聊又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