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很多镜头都是近距离手持拍摄,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跟着男主角一起参与了这场抗议运动。
组织工会,谈判,寻求帮助,游行…愤怒,失望,沮丧,无奈…全程感觉节奏非常紧凑,一点喘息的空间都没有,彻彻底底感受到男主角的尽心尽力,就像他说的,这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大家每天起床能去工作。
最后,当以为结局就此尘埃落定,他燃烧自己最后一点火花,似乎并不意外,但仍然感到非常痛心。
为什么弱势群体必须走到绝境才能争取来一点机会…
看完了这部法国剧情电影:《开战》,还不错,穷途末路的底层工人阶级,唯利益至上追求资本最大化的精英资本家,和稀泥保稳定的政府阶层三者之间的抗衡和较量,全片充斥着绝望,愤怒的气息,能把罢工拍的如此残酷绝望可能也就只有最爱游行示威的法国人可以做到了!
资本总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代名词和既得利益者,向来是遵从资本的心声和意愿,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只在乎用资本运作出更加丰厚的资本链条,持续永久地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所以资本家总是会提倡996,007的工作模式,倡导员工要奉献拼搏,当有一天他们发现员工不能再为他们带来理想化的利益的时候,资本家吃人的本性便会毫不犹豫地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而作为底层为了养家糊口的工人阶级,他们大多数谈不上热爱工作,倾尽全力,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别跟他们谈理想谈人生,都是扯淡,对他们来说,有稳定的工作和满意的收入才是王道,当资本家亲手摧毁工人们的希望之时,便是战争爆发你死我活的开端!
资产阶级大部分是高学历的精英阶层,他们有头脑,有学识,有财富,有社会资源,有人际关系,有公关团队,有运行机制,而无产阶级大部分都是五大三粗的屁民,他们冲动执拗,单纯直接,缺乏理性思维,没有合理科学的诉求渠道,更加没有社会财富和人际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在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战争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都是会付出血的代价,反抗与镇压,暴力与屠戮无处不再,总有人在做着大多数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也总有人不顾一切地为弱势群体发声,战争从未停止,只有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类存在!
影片讲述了尽管员工在财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公司也获得了创纪录盈利,但Perrin Industrie工厂的管理层仍决定关闭全厂。
工人与企业的协议被撕毁,承诺未被遵守,1100名员工在其领导人Laurent Amédéo的带领下,拒绝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并尝试拯救各自的岗位。
影片看起来很真实,镜头很真实,剧情的发展也很真实,除了那一刹那的暴烈。
剧情描述的是一次反对全球化的罢工,影片开始不久,我对结局就有了预期,工厂一定会关闭,工人们会争取到更多的钱。
这个结论让我有了最初的感观,工人们的做法不合理,没有实际意义。
而随着影片中一次次的争吵,我的观点产生了变化,直到最终的沉默。
1.工人们是占理的,撕毁协议的不是他们,他们要求的是公司履行协议(公司还在盈利,有履行的基础);2.整个事情不仅仅是理的问题,它是两个阶级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公司希望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牺牲掉工人的利益。
我所在的阶级和那些工人是一样的,我应该站在他们这边。
而我最初习惯性用领导层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事情,实属严重被洗脑。
Laurent Amédéo想做的这件事用罢工是无法解决的,他需要推翻整个阶级或者重建社会制度,这需要的是一场革命,而革命时机显然还不成熟。
“自古凡革命 无不有流血牺牲者”这都是我国先辈践行过的话,所以结局很惨烈。
世界无法被个人所改变,他至少改变了这件事的结果。
现实且震撼,虽有人说全程在吵架,但对我还是挺大冲击的。
一群被侮辱与被侵害的工人,为养家糊口的一个饭碗,联合起来罢工抗议公司裁员。
中间有像皮球一样在各部门间推来推去,有内鬼想谈个高价拿补偿走人,有虚伪的官员或高管说着一些每个字都懂连起来却是根本不懂也不关心民众疾苦的屁话,有民众愤怒不可抑制最后由一场抗议演变成了暴力事件,有人在高高低低中不同嘴脸,超现实,超压抑,超沮丧,没想到最后的翻盘都要让一个被推翻的运动领袖的自我牺牲,很像宝玉那句我就挖出这颗真心给你看,他真的这么做了。
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
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懂得他的选择,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了,他选择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争取大家的权益。
但,真要这么大的牺牲才能保全吗?
可惜对于虚伪嘴脸能否看懂这个电影,我持悲观观念。
懂了又能怎样?
真是心酸啊
以前很少关注此类电影,因为好奇,选择试看下,结果被震撼到,当然这属于个人观感,可能难以引起共鸣。
罢工对于欧洲人、尤其法国人是司空见惯的,以纪录片的手法、手持拍摄就成为非常合适的选择,与之贴切的是,演员们丝毫看不出表演的成分(可能他们平时经验丰富),特别是两场工会内部起内讧的戏,再真实不过了,观众们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我站在哪一边呢”;另一方面,欧洲人人文素养的高度另我等草民望尘莫及,以几场谈判戏为重点,无论工人、资方(大小BOSS)、政府官员等各方可以坚持底线、针锋相对,但都以尊重为前提、法律为界,试图一步一步达成各自的目的;但最终的悲剧还是发人深省,到底是资方的逼迫,还是工人的暴力导致的?
我倾向于后者,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看有关西班牙内战的电影时,也描述了工人运动最终走向暴力的事件,近一百年了,这个话题欧洲人早已给出了解答,而我们似乎没有认知上的变化。
最终,我们还是作壁上观吧。
故事的大幕一拉开,布莱希特的这句名言就奠定了《开战》这部戛纳特别奖电影的主旨。
希望保住工作饭碗的法国小镇工人与追逐更大利益的跨国企业集团激烈碰撞,一场声势不算浩大但意义重大的工人运动展开了,斗争、挫折、斗争、失败、斗争……导演布塞用跟拍的手法,记录着这个虚构却写实的故事,镜头感相当中立和克制,像是游离于这个故事之外,做一个静静的旁观者,一帧一帧把这个堪称当代欧洲工人运动的范本展现在观众眼前。
同时,观众们也能体验到镜头所传递的愤怒与冷漠、动摇与坚持、退缩与牺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好恶。
影片闭幕那一刻,不由想起耶林那本著名的《为权利而斗争》。
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
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
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权利人的固有权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为他人的义务。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微博:影探探长作者:二丫转载请注明出处提到法国,大家都会想到些什么?
是法国戛纳电影节,绿茵场上的“齐祖”齐达内,或是“战神”拿破仑……二丫的今日推荐,与法国另一个知名标签息息相关——“罢工”《开战》
法国人“一言不合”就游行罢工的行为可谓世界闻名。
据统计,2016年法国共发生801场罢工,平均一天就超过两场。
其中包括110场全国性罢工,平均3天一场。
法国罢工高发跟其背后的历史及文化因素息息相关。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864年),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蓬勃发展。
彼时,法国的工人阶级就已经开始拿起罢工武器来抵抗剥削。
第二次工业革命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也大力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这些思想,也与法国人骨子里的反抗精神一脉相承。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等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人民主权的捍卫者”影片《开战》所讲述的便是由工人代表洛朗·阿梅迪欧(Laurent Amedeo)带领下的一次大规模罢工。
该片由法国知名导演史蒂芬·布塞(Stephane Brize)自编自导。
史蒂芬·布塞并且是他与著名演员文森特·林顿(Vincent Lindon)的第四度合作。
由左到右:《尚蓬小姐》(2009)、《弥留之春》(2012)《市场法律》(2015)、《开战》(2018)影片一上来就呈现了一个非常混乱嘈杂的新闻播报画面。
工人们群情激昂亢奋,围堵在厂长办公室门口。
叫喊声、谩骂声接连不断,此起彼伏:“你们的承诺哪去了?!
”
原来,德国迪姆克集团宣布彻底关闭贝翰工业阿让工厂。
其给出的理由是该工厂已经“缺乏竞争力”。
阿让工厂厂长工厂关闭直接导致1100名员工失业。
这些员工大多已到中年,并肩负养家的重担。
所以表面上看是1100人没了工作,实际上是超过4000人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另外,由于当地有且只有这家工厂能提供就业机会。
没了它,这些员工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举家搬迁,别处求生;要么成为无业游民,一家人喝西北风过活。
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企业从自身盈利基点出发,做出割舍旗下产业的决定。
从市场层面上来说,这本无可厚非。
但若如此,就必须要保证好一个大前提:企业务必安顿好自己的员工,对自己的员工负责!
更不用说阿让工厂跟员工还是协议在前。
就在事发两年前,该工厂这1100名工人,曾以每周增加5小时工时为代价跟工厂方面签署了协议。
这份协议让工人换来了稳定的工作岗位,还让阿让工厂得到了政府援助。
如今,公司在工厂去年盈利超过1700万欧元的情况下,依旧单方面撕毁和约,不顾自己员工的死活,执意要关闭工厂。
而背后的真实原因,跟什么竞争力没有丝毫关系:为了扩大企业领导层利益,公司计划将工厂转移到东欧,从而获得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以节约成本。
资本家丑恶的嘴脸暴露无遗。
与其作一只待宰糕羊,不如奋力一搏去争取自身的权益。
这些工人以洛朗(文森特·林顿饰)为代表,开始了罢工游行示威。
洛朗·阿梅迪欧他们试着与阿让工厂的领导层对话,对方全程避重就轻,净整些没用的!
他们把目光转向有关当局,希望政府层能出面给予干预。
与此同时,工人们也向法院诉讼,控告企业违约关闭工厂。
但两个方向的努力都没有换来好结果。
政府方面,爱丽舍宫虽然派出了社会事务顾问进行协调。
但所谓的“协调”近乎和稀泥一般,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后又因工人方某次情绪过激动了手,导致相关人员受伤,直接彻底撒手不管。
爱丽舍宫:法国巴黎古建筑,法国总统官邸以及巴黎重要建筑之一。
它始建于公元18世纪初,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法律诉讼方面,也以败诉而告终。
既然“曲线救国”已经被证明无效,工人选择“直接了当”。
这一次,他们坚持要求与德国总公司的总裁会面协商。
可公司里底层的无名小卒,想跟大佬中的大佬面对面谈话哪有那么容易。
对方不是派个代表出面,就是用“正在考虑”等措辞一再搪塞。
忙着逼大佬出面的同时,工人内部又出现了分歧。
这场罢工运动已经艰难持续了3个月。
以洛朗为首的大部分人依旧坚持认为,此次罢工主要且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了保住大家的“饭碗”——这些工人大部分人已经年过半百,都需要养家。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每个月都能领到的支票”,而不是坐吃山空。
相反,工人中一小部分人的想法开始了动摇。
这些人认为,与其寻求持久的工作岗位,不如寻求更高的买断资金。
企业高层为了金钱利益“众志成城”,团结精神固若金汤。
没想到为了正义和公平发声的反抗力量,其内部却先生出了裂痕。
如此内忧外患并驾齐驱的场景,想来也着实让人唏嘘。
工人们的内耗最终会使他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大佬们究竟会不会出面对话?
这场罢工究竟会走向何方?
这些二丫就不过多剧透了,只给大家提个醒:它跟你以往看的维权影片的走向大相径庭……
该片没有做任何铺垫和预热,一上来就直接了当“开战”。
激烈的开头给观众一种“当头一棒”之感。
由不得循序渐进,直接就被带进影片紧凑的节奏当中。
语言激烈,跌宕起伏,全程持续高能无尿点!
为突出罢工的真实感和观众的临场感。
导演独具匠心,全程使用手持摄影,并将该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呈现。
摄像机隐藏在噪杂的人群中,不断晃动,虚焦,被遮挡。
观众仿佛置身现场,正处于事件当中。
同时,影片还强调了电视新闻、电脑网络、手机视频等新媒体媒介在事件推近中所起的作用。
大量的媒体影像,不仅为影片的叙事加入了旁观视角。
更能让观众联想到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新闻消息。
从而增强了纪实性和观众的代入感。
新闻画面
手机视频拍摄此外,他还启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其中大部分人曾有过与电影情节类似的经历。
这些人把自己生活中的真相融入了自己的演绎当中。
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所呈现的一切仿佛历历在目。
除了极度的真实感,主演文森特·林顿炸裂的演技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对于男主角工人代表洛朗的人物刻画,导演没有过分鼓吹维权电影中常见的“个人英雄主义”。
影片从始至终,极少出现洛朗的特写镜头,更多是隐藏在大段大段的群戏当中。
来,找找我们的男主在哪里但即便如此,文森特·林顿神仙一般的演技依旧让角色脱颖而出。
更有网友称他“应该再拿一百次戛纳影帝!
”
超强的台词功底,情绪拿捏的恰到好处。
尤其是在洛朗独自驱车去看望女儿的路上。
那时候,工人内部矛盾已经白热化,所有矛头都指向了身为领导人的他。
疲惫,迷茫,不甘……种种心绪最后化作一滴硬汉之泪,艰难地从他的眼中流淌下来。
隔着屏幕的二丫,突然间就读懂了这个男人隐忍和担当背后的艰辛和无奈……
《开战》全片完成拍摄仅用23天,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的首映更是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放映结束后,媒体集体起立鼓掌十分钟。
导演史蒂芬·布塞,也凭借《开战》这部影片获得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的提名。
虽然终究还是败给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2018)。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绝对是近年来最具创新及现实意义的影片之一。
它也让观众看到了,“法国人爱罢工”背后的另一面。
就像影片伊始,贝尔托·布莱斯特(Bertolt Brecht,德国著名戏剧家兼世人)的那句话:“抗争的人可能失败,而不抗争的人注定失败。
”文/二丫(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形式是一部伪纪录片,影片里罢工者遇到的好多挫折,或者说好多镜头都似曾相识,和另一个纪录片里一场运动极其相似。
可能这就是工人运动或者说学生运动一定会遇到的挫折,个体在资本机器或者国家机器面前永远是弱者。
中国有过下岗潮、买断潮,我爸就赶上了,但电影里所有的冲突在当年可能就是一个动员会便能解决的问题,《地久天长》里也有展现,开个会就回家了知道吧,就此而言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有高光时刻,这点最打动我。
每件自焚案背后都一定有事件。
影片里面配乐太优秀了,结尾自焚情节手机视角画幅的变化展示足了压迫感。
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
回想一下马克思吧: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剧中资本家丑陋的嘴脸暴露无疑,在他们眼中只有利润、股东利益,1000多个家庭的死活根本不在它们的考虑范围。
虽然镜头前只有工人的身影,但透过这些镜头不难看出资方智囊团的诡计:拖延、分化瓦解、故意激怒、抓住口实,最终达到目的。
而劳方只是天真的提出要求,等待,然后被设计好的圈套耍的团团转。
有文化的流氓太可怕,受过高等教育的资本家是魔鬼。
看着劳方的男主挂在眼角的眼泪,心理说不出的无奈。
最终的火焰是用生命诉说还是宣泄,个中滋味……其实,剧中有个人说破了劳方的诡计却没人重视,这个故事告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想干倒资本家不能只依靠团结和冲动,更需要谋略!
其实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在斗争时真应该看看我们的毛主席语录。
几乎全是中景拍摄,和《全职》一样,用了三段越来越紧迫的音乐节奏(比满江红高级多了),法国罢工是家常便饭,罢工坚守的几个原则应该是:有明确诉求,内部一定要团结,不能情绪化表达,男主输在后两点,争取了三个月德国总裁谈判,等来了却不听完就抢着表达,罢工电影的代表作了(百度网盘)还是那句话,面对资本和权利方,有限的生命要懂得止损,更别提搭上姓名了,人生绝不是来打官司的。法国人的性格特点就是二战中的表现,相对温和,能忍就忍,所以出名的也是艺术,创意和喜剧片
好看,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为我们的工人拍这样一部电影啊?电影详细展示了工人运动的全貌,最重要的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先妥协,进行到最后也总会有人开始质疑领导者的目的。至于其他,导演并没有打算深入,而是选用了二元对立的视角。所有罢工运动的戏都是手持的过肩镜头,导演给观众的是工人方参与者视角,立场已经很明显了。媒体的设置也颇为玩味,运动刚开始时都在关注,战线一拉长没热度了也就没媒体了。但结尾是败笔,那新闻画面和配乐一起,整个垮掉。
争取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不争取肯定没有结果,任何权利都靠争取。弱势群体如果再不团结一致,就更加如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力量,而万众一心真的很难,一些蝇头小利便会瓦解一大部分人。从古至今统治阶级和底层从来都不是一条心,那时叫奴隶主,现在叫董事长。看到结尾心里真的是太难受了,当他手中拖着外孙小小的头,他是个多么有爱心的人,当他将自己在总部楼前付之一炬,没料到他竟如此决绝,用生命证明此心天地日月可鉴。男主角真是影帝级表演。
比预期喜欢。这样的摄影风格看久了也腻,特别前景总在虚化,想让挡着的人让让…
真实感如纪录片,结构异常清晰,基本就是全片争吵辩论。工人们想要工作,养家。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每一方其实都有道理,但是工人们连抗争都没有资本。题材的确值得探讨,表演也很精彩。但我仍然对布塞的呈现方法抱有很大的疑惑,他用“全片都是高潮”的方式将大段大段台词压在观众身上,填塞进观众脑子里,似乎制造了一道屏障,或许是想将观众置于绝对中立和梳理的旁观者视角上来冷静看待这个故事。但影片最后的观感确实令人望而生却,完全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纪录片的拍摄视角。
除了不断重复的煽动还有什么?而且到了最后聚焦在林顿身上时就一崩到底了。没有情境,而只有预设的争吵和斗争。没有驱动力,只是在完成这个事件的发展。这些可能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完全没有人物,只有一个个脸谱,却又要在其中塑造出林顿这么一个英雄角色。私人生活的插入完全没有起到丰满人物的作用,创造的是另一个完全无关的林顿,最后的行为让人毫无波澜,因为这个人物从未存在过。
镜头如何延展情绪和压制软弱的剪辑。
喜欢!超牛逼的影像质感,紧凑的节奏,牛逼的配乐。看得目不转睛,胸腔不停震颤。爽
无意义的长镜头太多,体现混乱和困难不是把混乱从头到尾像扔垃圾一样扔出来,也不是仅仅靠着通篇的吵架来体现,透过伪纪录片的手法,我们只看到了混乱,而想要潜移默化塑造的英雄形象,被塑造成了害群之马
很大胆的一种叙述方式,减分在于最后的人物一路下降,几乎是放弃思考。但我也能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没那么多前思后想、因果积累,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偶然。冲突不断的重复,到最后突然消失。这在故事来讲挺灾难性的,但不见得不真实。
后半段真好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需要这部电影。
从一开始便是毫无停歇般的争吵与对峙 根本没有一点缓冲的余地 从工厂到政府再到工会 这样的战斗仿佛看不到尽头 到了最后团队分裂 谈判失败 好像连继续战斗下去的精力和意义都全部消失了 当中段开始切入到家庭的私人生活时 这样的战斗和争吵有了那一丝丝的温度 劳伦便像一个孤胆和末路的英雄 如果他能够以死来带给大家一点点改变的话 如果…… 想到国内深圳的某士和脑海里不断浮现的那一幕自焚 即使会觉得就算不能胜利也要去战斗 心里也是无尽的怆凉
抛开立场来说,男主Laurent真的是把这次抗争当做了一场战役,所以在全盘皆输之后,他做出了那么极端的举动。电影如同一部纪录片,通过大量手持摄影,让观众如同一个旁观者,或者是一个记者,增添了参与感与临场感。只不过,由于Laurent的诉求过于极端,没有折中的方案,使得这场战役没有获胜,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不明智的。打仗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胜利,而不是玉石俱焚。但是他的精神和决心是值得称颂的,他的行为是悲壮的。电影里的那些对抗、爆粗和内部瓦解、分裂,以及如真实事件一样的声嘶力竭般的争辩很精彩。
僵硬
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一个在法国的德资企业准备关闭,然后1100个工人开始罢工诉求工厂继续开下去,最终因一场暴力事件终止,最后罢工负责人在工厂德国总部前自焚后又现转机。
真让人头大
#EUFF2018#【杨超导演同声评论场】整部影片是用偏纪实性的手法拍摄的,长焦虚化、前景遮挡和手持晃动,原来电影不止可以窥私,“还可以窥公”。全片几乎每个场景都是一场战役,那种胶着的戏剧张力在镜头的摇摆中尽数呈现,那种艰难、那种压抑与释放、那种决绝。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改变什么,事情仿佛还在“开战”之前,只有男主完成了自我实现,余响撼人。第一次接触同声评论这种观影形式,杨超导演还是讲得很好的。他说,这种对物质现实的真实还原是电影最本初的魅力,这其中的每一个场景的难度都不亚于任何特效奇观,华语电影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有很大空间。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