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视点章明导演的镜头绝对优秀,第一遍的时候我也没察觉到这一层,只觉得看下来很舒服。
后面仔细看镜头的位置和叙事极为贴合,但又有另外一层镜头独立的视角。
比如生日part的戏,镜头事先升起到一个高度,随后酒吧老板被手下抬起,而后镜头转向酒吧老板运动的方向,这里开始镜头的轨迹和人物运动轨迹同步。
镜头事先升起是否可以解释为镜头代表了先知视角,因为这里他预知了角色的动向。
或者说这种运镜是为了从视角上营造一点不同的感觉,又或者这个设计仅仅是导演开的一个玩笑?
在我看来这里只用了非常简洁的调度,却极大的拓展了电影的内在空间。
类似的尝试在这部电影里还有很多,这些镜头和视点提供了非常多供观众思考和玩味的空间,对我而言这是这部作品魅力最大的部分。
文本(待写
国产的“归国教授“的演员”那个土鳖的底色哦,虽然片中刻意让他与埃及打酱油“秀”了一段英文,还是土得没边,看他那在池边咋呼半天的一跃极丑姿势“入水”,拍在水面,我是委实憋不住了,就这?
这像一个留洋多年的博导?
更会像一个他口中的从小与小伙伴在村边池塘里嬉戏玩水的农家子弟?
可拉倒吧!
有点儿跑题了,但据说那个自视为文青的导演取这个闷骚的片名的意思是:几个女人共赴的这一汤池水,野心大到想透着各种影射与暗喻,却一团糟麻,所以我先跑跑题,说一下那个暴露狂似的老头最多的所谓象征成功人士实则土得掉渣的泳池场景戏……还有,好一个障障的酒酿圆子梗,呕……
一手法如果小说在渐渐失去纪录的功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焕发活力,那么电影大抵也如此。
画面和声音,就像文字的排列组合,并不一定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想要追求做到的,只是一个想象力的激发,一个更大的话语空间、交流空间、探讨空间的建立——而这种东西是不能被描述所框定的,因为作品本身也会脱离创作者的掌控,变成独立的有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这早就超越了那个对与错、是与否的二重评论,因为层次、视角,甚至是主体,都是无穷无尽的。
1. 省略和经历前因后果和人物背景就这样被省去,我们不需要全知的视角,我们只是短暂的驻足观察一段小小的被演绎的经历——虽然有细枝末节的补充,这就是创作者最大的润色。
而后,我们又回归到了我们自己的轨迹之中。
作品和角色不应该成为我们窥探欲望的发泄口,而事实上,现实中也很难有人会对另外的一个人有如此详细的认知。
每个人又能在现实生活中留下多么不可磨灭的浓郁的印象呢。
虽然是空,确是不可或缺的组成的一部分。
欲望应该被搁置,因此得已缓解。
2. 重复和变调重复的物件是一个玩味十足的符号,他所引起的联系也让人浮想联翩。
虽然在最后只有放弃这一无用的尝试举动,反而变得饶有趣味起来。
也正是因为了这层重复的象征意味的加入,整个故事变得有节奏和有韵律,有了一个主要的基调,从而衍生了很多的变奏。
整体的张力也更进一步。
3. 现实和超脱所有的人物的塑造,物件,甚至是剧情,都是导演拿来展现的道具,包括无中生有的AI机器人,包括情绪表达器。
现实之外的一点点有分寸感的跳脱又带来的是丰富的活力。
不论他的意味是什么,但这种突然切入的张力就牢牢掌控住了我们。
比如章明经典的《爱情狗》的结尾:原来一切还可以如此玩世不恭,这需要的更是超凡的勇气。
二内容幸福,开心,美满,如意…等等的美好愿景都是生活的一种指向,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活与现实。
而其中,生儿育女、婚姻、学业、环境等问题都是生活这个容器的一个外化,诚如那些持有着看似是同一件物品的不同的相互关联的人物(而回到现实,又有什么东西是专属于一个人的呢)。
共同享有重复物品的人物也包含着我们,他们的问题也引诱着我们的记忆和经验,有的被解决,有的被搁置。
时间回溯的时候,他们也在某个时间经历着这些;空间回溯之后,他们也在某个空间经历着这些。
章明只是把几个人物的关系了结,而当我们最终把眼光从他们的故事回到现实,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抵达这一个比较平静的时刻呢。
就像科技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匹配也并不能带来像样的幸福,矛盾存在于潜藏之下的沟沟壑壑之中,无助于确定和表现,只能作为一种外在的环境和物品的手段,作为新的社会和世界形态的一部分,作为新的空间的一部分,目的是感官的暂时满足,甚至是矛盾的搁置。
而这个容器稍微露出来的一点出口,就是直截的表达和行动——这也是最剧烈的高潮部分。
而幸福,这可能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一种感受。
它的目的只在于延迟我们对满足的渴望,以此作为在容器中生活的动力。
三向新世界进发1.新空间酒吧、别墅、出租车、大平层、度假村…我们有了新的产生模糊不清和捉摸不透意味的地方2.新形态到处都是新产生的观念和不断发展的矛盾,让我们不再受到过去影视文学的桎梏,拥抱它们
我表示我真的看不懂,你甚至是几名角色实现完美切换,前半场还在思考这是啥,后半场直接随缘了,愿意怎么怎么着吧,辣鸡,不推荐看,除了导演之外谁也看不懂,建议导演甭搞这种艺术也不艺术还要强行艺术的片子,剧情老套,确实不推荐!!!!!!!!!!!!!!!!!!!!!!!!!!!!!!!!!!!!!!!!!!!!!!!!!!!!!!!!!!!!!!!!!!!!!!!!!!!!!!!!!!!!!!!!!!!!!!!!!!!!!!!!!!!!!!!!!!!!!!!!!!!!!!!!!!!!!!!!!!!!!!!!!!!!!!!!!!!!!!!!!!!!!!!!!!!!!!!!!!!!!!!!!!!!!!!!!!!!!!!!!!!!!!!!!!!!!!!!!!!!!!!!!!!!!!!!!!!!!!!!!!!!!!!!!!!!!!!!!!!!!!!!!!!!!!!!!!!!!!!!!!!!!!!!!!!!!!!!!!!!!!!!!!!!!!!!!!!!!!!!!!!!!!!!!!!!!!!!!!!!!!!!!!!!!!!!!!!!!!!!!!!!!!!!!!!!!!!!!!!!!!!
经历过几次定档与撤档的风波,章明导演的新作《热汤》终于在9月16日上映了。
对一部文艺片来说,中秋和十月之间当然不是最理想的档期。
事实似乎比预期还要糟糕。
上映一周之后,上海市区影院的排片已经寥寥,豆瓣评分走低,评论则气势汹汹地给影片扣上了“油腻”、“尬”的帽子。
好在章明已经不太需要在意这些了。
如今“第六代导演”这个名号本身都已经是上个世代的陈迹,同僚娄烨、王小帅、贾樟柯们各奔前程,章明看看身后已成规模的“南方电影”青年作者群,也终走出了巫山。
《热汤》的制作不仅对导演本人,对“文艺片工业化”的命题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导演坦言,最初自己只是在受聘华师大期间,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决定“拍个很小的片子,主要目的是让他们的学生和老师来实践”。
大概他也没想到,一堂小小的“实践课”最终演变成了一部华师大传播学院口中“一个完整性的电影实验事件”。
当综合性高校真的作为“实体单位”参与文艺片制作,“实验”是一定的,但观察事情的实际走向,似乎这个“事件”的意义更多在作为“案例”甚至“公案”的方面。
绵里藏针的作者表达遇上学院工作者的好大喜功与沾沾自喜,创作话语权的拉扯一定会是贯穿的主题。
这种拉扯当然也表现在了成片的质量上。
在几年前的《冥王星时刻》里,章明不无自嘲地完成了自己创作生涯的阶段性总结,其中显著的虚无感同时似乎预示着作者意识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
而就《热汤》来说,作为导演生涯第一部真正的都市电影,“四位一体”的形式感并没有真正统合在一起,四组人物关系的完成度不一且高度依赖演员的表演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四组故事与其说是互相成就,不如说是互相干扰。
章明的应对策略,是凭经验和控制力进一步强化影片的开放性,用前所未见的明亮色调赋予四段故事以相近的情感——人的邂逅、控制、消磨,最终不无温情地回归,也是重新邂逅。
某种意义上,这也又是一部夫子自道的作品。
剥去本身毫无新意,导演也不感兴趣的软科幻外壳,影片和章明电影丰富的前作们一样,有强烈的作者生命体验,有开拓的野心,有回馈的热情,有对人事的洞察、对情欲的迷惑,也有自成一体的孤高自矜。
这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导演在新的阶段更成熟的作品。
这不是一部在导演水准之上的电影,但足够带给每一个关心文艺片创作的影迷以启发。
于是,在影片下映之前,我们在无锡上海两地招募完成了两场《热汤》的包场观影,章明导演线上参与映后,与刚看完作品的影迷直接交流。
有趣的是,现场观影出现了与网络平台完全不同的反馈,这让我们觉得,很有必要整理出这一次的文稿,分享给大家。
导语:恒立录音整理:新然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Q1:不管导演还是编剧在创作影视作品之前肯定是有某种预设、某种结论在里面,总是会有一些创作者主观的理念带入在作品当中,然后才会来制作一部电影。
所以想问一下您在制作这些《热汤》的时候是有什么预设吗?
A:这个电影可能是我目前为止加入主观的事先理念最多的一部电影,差不多有点主题先行或者概念先行的一个背景。
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把这个电影的场景人物都已经很主观地设定好了,然后再去找相应的资料来来填充一些物化的框架。
比如说大家可能也看得出来,这个电影从头到尾只有四个场景,一般的电影里面的场景差不多有这个的十倍。
所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理性的设定,然后再按照这个框架去从每个维度发展。
某种程度上说它可能有些脱离群众,但这又增加了一种悬空感,其实更能符合我想表达的主题。
Q2:作为一个教师,凭借职业的敏感,我觉得影片中这篇论文真的很让人难过。
我能感受到一些痛点,比如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学生的论文和命题,感觉他们都是为了某种目的在做研究,对于学术真正的热爱普遍地缺失了。
今天看到他们这样的论文,再想想自己要过十几年看这个无聊论文的日子,就感到很绝望。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很理解片中那位教授的生活。
我觉得他还是对学生是有爱的,这种爱可能的确是介乎于各种其他人性之间,但是这种爱可以促使这个学生找到幸福感。
那我想问一下章教授,您作为一个正从业的教学工作者,在这个方面您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我们分享呢?
A:我觉得你后面有一段话特别让我触动,你说最后这个教授还是给予了这个学生以爱,但是是克服了很多人性的弱点才呈现出来的一种爱,他要经过很矛盾焦虑的过程。
所以最开始他们互相之间有很多那种人性的试探,最后又回归到坦然的相处。
我觉得其实就是两种权利,青春和美貌是一种话语权,那么教师他本身也是一种话语权,所以它是一个互相较量的过程。
当然各自也需要克服的弱点,可能那个女生需要把自己的功利主义克服掉,那个教授可能需要把自己对青春的那个贪念克服掉,这样可能才会形成一个新的相处的和谐度,才能赢得各取所需的结果,这是人能达到和谐的一个境界。
如果说回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我其实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教过本科生,就只带研究生,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挺务实的,知道自己进来想干嘛出去干嘛。
我觉得现在很多的学生,跟我们当年所谓的文艺青年、热血青年相比的话,完全是一种新的人类。
我觉得他们的“务实”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说他们能很正确地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或未来的社会中的位置,但这个可能跟创作本身是不太协调的,因为他们是把创作本质当成了一个工作来对待,创作的激情变成次要的。
我觉得这个年代就是一个工作至上的年代,所以才能出现什么996之类的这个概念。
Q3:您在这个片子里面一直在提到一个问题:幸福感。
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他们会对于寻找伴侣或者是否要生育小孩,甚至包括不孕不育等问题有一些自己的困扰。
片中特别感动我的一个地方就是其中有一对夫妻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一起生活,那个机器人对作为孩子的这种状态描述得非常真实。
那么人工智能是否能真的代替人类的一种情感,然后让人产生幸福感呢?
因为如果真的有孩子,比如像夜场老板那对夫妻,他们真的有孩子,但是两个人并不生活在一起;还有教授他们也有孩子,但因为工作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去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反而是这对运用高科技的夫妻更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所以想问一下导演,设置这个几个剧情的过程当中,您想要传达出所谓的幸福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A:其实就是因为因为我不知道幸福感是什么,所以才拍了这个电影,如果明确地知道的话,就丧失了讨论空间。
可能对于有些人这辈子来说,幸福是我们追求的最大的指标,你去做任何事情,可能都是为了最后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感、愉悦感和成就感,这些指标最后汇集起来就是让你感到幸福的。
所以说这个电影里每一对人物都是想去寻找一个突破口,比如说那个博士生需要得到的是这个教授的认可从而过关;夫妻那一对里的女生可能是觉得如果有个小孩是不是会弥补我们之间种种的情感问题,把幸福寄托在生育的路径上。
那么网约车那一段,是那个女孩想移民,因为她在想移民是不是会成为她幸福的一个突破口,而在与网约车司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两个同时也在对方的身上获得了一种幸福感;然后是那个夜场老板他因为瘫痪没有小孩,所以他寄希望于这个女生成为他真正的子女,然后跟女孩的妈妈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甚至想到他们一家三口到一个世外桃源去生活,这些都是他们尝试寻找突破口的过程。
我觉得每个人在某个阶段都会试图寻找这样一个突破口,每个人都有瓶颈期,甚至说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困难,然后为了突破这种挫折,去达到一个又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可能会把你从困苦、忧虑、贫穷或者焦躁当中解脱出来,这个时候就是你可能就能获得一种幸福感。
Q4:导演您好,最近看了一些老电影和现在的一些国内的电影,就是我会感觉到有一些无法适应,在我的心里面其实是感受到中国电影在有些退化。
然后今天看了这部《热汤》,想问问您在这部电影当中是不是有一些妥协?
然后我也想了解一下如果以后想从事这一方面工作的话,您能给出一些建议吗?
A:确实在某些程度上来说,中国近几年的电影人是一个全面地向后看的趋势,这个向后看可能不是电影人本身自觉的,这是一个不自觉的意识,显然有其他的这个外力在推动他们。
对于世界电影的话,从美学的指标上来看的话,我觉得都是没有什么突破的;那么回到中国电影,美学的指标显然提都不要提,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在这个社会层面上来看,电影可能会因此丧失更多的功能,最后唯一的剩下的就只有娱乐。
因为哪怕是绝对的主旋律都要求它要娱乐化。
那么电影的这种丰富程度,显然就要单一很多。
但我们还是要抱着这个希望做这些事情,不要放弃。
Q5:导演您好,我是一个建筑系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关注一些建筑空间。
这部电影里的故事都发生在出租车、酒吧还有高级公寓和温泉里面。
我觉得这些空间的选取很好地捕捉到这个时代的氛围,因为这几种空间实际上是一种同质的空间,折射出物质时代使人感受到价值上的虚无。
我也看了您早期的一些作品,观察到您对全景的运用会比较多一点,会自然而而然的带来一种疏离,这部电影从无论从主题还是风格我感觉您都试图表达一种比较克制、疏离的情感,就不太想引起观众的共情。
我想问一下章导这种情感表达的设计是不是有些特别的用意,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方式能弥合这样一种矛盾?
A:非常谢谢这位这位观众,你对于电影的空间和情感所持的这个观察和立场让我觉得很特别。
确实,这个电影就是因为是在四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才会让人产生像你说的那种强烈感受。
空间和人的情感的这层关系我肯定是有想法和考量的。
最简单的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对都市的这个总体感觉:是一个比较狭窄的空间,这是我们对都市的一个普遍的理解。
当然,如果你整个电影都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所以我们会调节空间的节奏,比如说温泉这个场景就起到一个调节空间节奏的功能。
我自己觉得最有代表性的镜头就是那个无人机开始起飞,然后进入一个很大的空间,最后到达一个地点,这个是这个电影里面最大的关于空间的一个段落。
它是用空间来营造一种起伏,而不是靠情感。
你也看得出来这个电影没有去做任何共情上的努力或者说情感上的一个营造,因为这不是这个电影的指标。
所以如果我们说一个电影他用空间来营造一些指向性的想法的话,它可能就不是一个煽动性的电影。
Q:导演您好,我对幸福学教授那段的印象特别深刻。
我确实能感受到他们之间感情的层层递进,一方面是他们师生的这种关系,另一方面又是成熟男性和年轻女孩之间的情感从丰盈到贫困的这个过程,所以我觉得特别真实,很有感触。
那我想问的是在您前期去构思这个故事,再到过程中的发酵,和最后的成片这中间会有什么区别吗?
A:如果就这一条线的情况来说,区别当然是颠覆性的。
我们最开始的构思就是一个老男人和一个年轻的女孩之间的这种关系,差不多会比较接近洛丽塔。
但这个想法非常危险,于是我们很克制地做了这条线,不过还是不可能获得审查通过,所以就成了现在这么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
双方最开始剑拔弩张,是一种具有对抗性的关系,都想在自己的话语权上胜过对方,但是最终还是都觉得需要克服自己的功利心,收敛自己人性当中的阴暗面,从而给予对方更多的宽容和所谓的爱。
只有这样之后才能达到一个双方都找到出路的局面。
因此这个故事与最开始的那种设想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当然,其他几条线也是这样。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最开始的那对准夫妻的那一条线,实际上也是参照了真实的社会新闻的——一个女人用骗婚的手段,把男方害死跳楼了。
当时我就想把这个新闻改造成为这条线,但这个当然也是不被允许的,后来焦点就变为他们到底生不生小孩,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很大幅度的转变。
当然,核心还是怎样去获得幸福,可能我们前期想采用的表达方式更加激烈,更加具有颠覆性,不过最后还是决定用一种比较温和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这些关系。
Q7:导演您好,我是学心理学的,目前也是医生。
从我自己经历的案例来说,这个教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是非常合理的,这是一种代际的权威的冲撞到最后达到一定平衡的过程,他们都会自然地去平衡然后达到和谐。
不知道您在构思的时候有没有涉及一些心理学的只是或者参照相关的案例呢?
A:实际上就像我刚才讲的那样,创作的整个过程是对我带的所有的学生和老师充分开放的。
最开始我们定下来大致的剧情内容方向,之后就会让他们去广泛收集相关的素材,包括科技的、婚恋的、社交网络的,当然肯定也包括心理学层面的。
所以我们确实收集了很多抽象的理论,还有具体的社会性新闻或实例。
可能我们最后提炼出来的东西已经和最初鲜活的事例不太一样了,因为这个过程很漫长,并且也不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因为你会受到很多的干扰。
想换个脑子,于是打开了这部久闻的《热汤》,怎么说呢,控制仍然是章明水准,是一流的。
控制首先是剧情的控制,永远的章明式的引而不发,章明牛在所有的气氛都烘托到那里了,让人有所期待,但就是不发,到结束也不发;其次是表演的控制还不错,总是感觉,别扭,要过了,但导演对表演的审美要求,演员的水准都还在线,所以还能绷住。
然而故事,留白太多,玄虚太多,碎片太多,圆不起来。
总觉得,这也是章明特色吧,把一个故事留白至少一半,你可以说是故事不完整很破碎,你也可以说他故意让你猜让你脑补的。
四组人物,或者说四个女人的生活都挺小众的吧,女博士和泡温泉的教授——反正咱没遇到过,可能经济学界真这么牛叉吧;貌似有个开夜店黑道爸爸和在国外经营工厂的妈妈的纯情小公主,找了个没露过面的海归男但有无精症;然后是跟了一个混血IT精英整天煲汤希望怀孕的白领女;还有一个被网约车司机爱上的想移民的女人;四个人的生活不时显示出重叠性,似乎是一个人,至少是有神秘的关联。
然而,这些都猜猜猜吧。
#电光幻影# 《热汤》,为什么不能是一场自由泳呢。
我该怎么形容《热汤》这部电影呢,有一种很文艺的腔调感,但是又带着想明明白白开始的努力。
用了极大的诚意去打开包容,但是困在格式的条条框框里有点转向。
我关注这部电影的时间比较晚,几乎是上映了才知道这部片子,导演之前也没有关注过,并不了解,所以一切如新。
只是文艺感的片名和海报镜头,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吸引力,还有最初听见别人的玩笑,说《热汤》大概是热依扎加汤唯,有点打趣,于是多了一点好奇心。
真正的正片来临时,整个人都觉得困惑,可能跟我预期中的不太一样,事实上我觉得李梦的镜头也并不是太多,反而是四个故事中的另一位女演员柳文伊镜头和内容更多一些。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拍摄的早,所以李梦现在更有卖点的缘故。
这部影片,我不想碎碎念这其中的我觉得很循环沉沦的东西,导演大抵是个留有年代久远的执念的人,镜头中的很多设置点,其实都挺老派的,我莫名的会想起了自己在非常遥远的学生时代的一些喜好,想来是导演的某些执念带着年代感的表现,可能现在的很多人会觉得无趣,我倒是莫名的怀旧了。
四个故事组成了一切。
第一个故事里,相爱的人为了孩子而纠缠和争执。
到底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在影片中听着这里的女主说着没有生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不满足之类的论调,我还是觉得极度无语。
当然,台词和人设需要。
这个世界繁衍才是一切进行下去的必须,这点我无限认同,但是当繁衍成为高度文明的强化标准之一的时候,我还是更期望,能制造孩子比能生育孩子,大概对人类更友好一些吧。
我们在影片里看见了爱,但是有些人看之后还要不要留在爱的世界里,其实今天的选择,不等于未来的坚持。
第二个故事里,爱情到来在其中一个人的怀里,但是另一个人,蠢蠢欲动。
顺风车司机遇见了自己喜欢的姑娘,努力靠近,但是靠近的方法,首先是失去。
明明感情就摆在那,互相都明白,但是追求这件事,有人先开始奔跑了。
另一个人只能在后面追逐了。
他用自己正业的工作帮助姑娘办移民、办生育,所有的故事放在一起都好像愚蠢的做着别人的嫁衣。
那么这条付出的路上,最后他能获得什么呢。
第三个故事里,夜店老板和情人以及养女。
带着各自的故事和交织的关系生活着。
既不能分,也不能合,各有各的算盘,都是好心的,但是埋着的过往却是令人碎心的。
有人陷在爱里,有人败在道义上。
当可爱的养女交了男朋友,却发现男人可能不能生孩子的时候,有个故事才惨烈的开始了。
那么这个男朋友,他又是谁呢。
第四个故事里,女博士生在导师处反反复复受挫,起起落落的不如意里藏着一个人人生的经历,但是谁还没有点经历呢,到底是哪一个更苦涩,哪一场更加惊心动魄,其实不比较是不知道的。
孩子都生出来了,他们在世界各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但那是不是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呢,其实父母何曾问过他们呢。
就是四个故事的嫁接。
然而四个故事里都默默的藏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严格来说是死亡芭比粉色的泳衣。
那衣服看起来很小,导致开头掖掖藏藏的,我以为是什么见不得人或者不好明说的衣服,结果一抖开就是件泳装。
她们默默的穿起,交错在不同的时光里。
每一个故事都有生育,都有女性的代表的生命力延续。
有的人是找到了爱的人但是不能生,有的人是在寻找一起生育的人,有的人是困在一个生育的问号里,有的人是得到了出生权却在生命里无法如意。
电影很不尽情,什么的都有点遮掩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考量,也可以理解。
很多人不会喜欢吧,我倒是觉得还好。
至少那一抹死亡芭比粉还是很有风景的。
但是必须要说一句,这四位女演员其实都很漂亮,感觉这部电影都拍出了她们并不美丽的调子,美感失去了太多,我是根据几位演员的实际颜值来说的。
热汤,其实想怎么游就怎么游,既然来了,请随意吧。
作者:小佛搞特
热汤观后感首先先说非常之激动,我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这种出来以后一直讨论的电影了,在电影大寒潮的情况下,给中国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
赶紧记录下一些感受“我能问你个问题,你幸福吗?
”好像是当年央视做采访时非常火热的一个话题热度,同时也贯穿了整个主题。
客观电影中不乏有一些看似俗套的剧情,把表面抽丝剥茧,看到故事的本质,往往是简单的,其中分为了四条故事线,比如其中女博士和教授的关系中,两人貌似是一种模糊的,游离的感觉,有试探,有对自我的突破,这是我一会儿要讨论的第二个观点,边界感。
以往的电影在出现这种教授学生的这种可能涉及潜规则的问题下,充满讽刺,批判或者是某一种相对鲜明的观点,但是导演的观点一如既往是没有观点,就像《冥王星时刻》中的村妇对来村子中的导演有反应,但导演永远是不讽刺不批判不支持不反应,就像一个冷静的客观者在审视人间态。
仿佛每个人都有选择的理由也有自己的立场,只是表现,不评价,让真理隐匿于云雨。
边界感边界感是我想谈的第二个话题,也是整篇看下来我描述篇幅最多最精彩的一条线,就是女博士和教授的故事,游泳和泳衣以及各种细节描写,总给人一种性与侵略方面的暗示,有点像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博弈,女博士仿佛对抗这种神秘的引诱就会没办法顺利毕业,教授仿佛在刁难为求肉欲之欢,但是彼此都没有去踏破这个边界。
然而对于这个感受不知是审查还是其他原因,都表现的异常克制,好像中国电影在审查制度之下对于电影表达的另一种新鲜的探索和尝试,并且这种尝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非常成功,是一种充满了东方韵味的隐晦,是一种亚洲电影独有的神秘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后面两个人均打破了这种边界,但是不是向放纵层面的打破,而是更深一层的对彼此心里防线的打破,女博士不再害怕直面自己,教授也选择去直面自己的婚姻与人生,从欲望的隐晦到人性的升华,这种对人物的刻画是极为深刻和不可多得的中国方式,让我为止感叹。
现实感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文艺青年群体仿佛都对侯孝贤杨德昌之类的风格非常之憧憬与希望,总是希望自己的镜头,画质,构图去模仿台湾新电影,去复古,仿佛那就是我们所崇尚的一种高级。
于是便引出了新的问题,以前的观点都被前人讲过了,那我们这个时代谁来讲述?
我们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所该有的思考谁来做?
于是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去反应现在当下社会的问题,我该怎么拍摄?
这种电影从侯孝贤到贾樟柯等人之后,当代电影的领域一直属于空缺,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而且最难的地方在于,拍摄当代话题稍有不慎就容易给拍俗了,一个不对就会饱受诟病,因为我们活在这个时代,所以总觉得过去的事情令人尊敬,而没有人重视当下。
章明导演站出来,做了这个先例,他告诉了我们当代故事该怎么讲,怎么样可以讲得漂亮。
影片风格影片风格手法延续了导演的一贯风格,充斥着这种模糊与朦胧感,确实从美感上来说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现在社会审美的大多数所谓的“电影感”,但我觉得这并不影响故事内部思想的高度。
伴随着穿插于四条故事线中的道具,信息,台词,剪辑,好像在讲四个事又巧妙的融为一体,最后魔幻的泳池中几个女主角分别穿上了这件泳衣,所有的人世间的偶然与必然在这一刻相遇,我认为这是思想主题方面的大高潮,人和人之间的命运如此相似又各有不同。
总体来说,电影非常好,有深度,但注定不能为大众所欣赏反思,这也许是一种时代或社会环境的悲哀。
完成度还挺好的,优于院线片的平均水准。
据说是拍摄于2018年的上海,那时的上海可真好呀。
家庭主妇汤汤、夜店黑老大的女儿娃娃、常坐网约车的都市女青年、求导师给予 推荐信的博士生,这四个人其实是一个都市女性的一体四面。
片中的人在讨论和研究都市人生活的幸福感。
热汤应该也是扣这个幸福感,比如寒冷冬夜里一碗给你温暖的热汤。
当然这个在片中的表现是既可以用来喝的煲汤,也可以是用来泡的温泉。
长辈们保持着他们的既有认知和爹味,年轻人表现写她们的忙碌、困惑与迷茫或是不明所以的迷失。
片中探讨的问题都很着地气但又浅尝辄止、浮皮潦草,可能是因为说多了也过不了审吧。
玩结构是章明导演的拿手好戏(《巫山雨云》可比昆丁的《低俗小说》早了不少年),他自己还还在片中客串了个一闪既过的帮教授妻子办理离婚手续的律师。
最后八卦一下,时间真是不等人,片中之前演过《左耳》的陈都灵还有演过《天注定》的李梦真是都老了不少,片中还有个长的超像蒋友柏的男演员。
能为《热汤》做出解释的,只能是章明摆出的自我反讽姿态。
他“故意”以一种廉价的取巧方式来迎合大数据正在剥蚀人类情感的当下。
不然,如何解释章明电影中一贯具有的暧昧情愫(作为某种风格)消失不见后暴露出的尴尬情状呢?
正是因为大数据介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建构起的情感关系变得干扁生硬,如同一个个无生命的数字那般生冷,可以计算,赤裸裸地敞露出了可怜样。
这般看来,《热汤》不仅没有失败,反而保持了表里合一:不可见的形式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应和表达的主题和内容。
《热汤》是一部十足尴尬的作品,内力由一台强力的大脑(CPU)有序地运作着。
所有的情节设计和推进,人物的形象和状态,都有一个先行的概念所支配着:大数据时代的情感关系。
于是,人物说的话不再是这个人物本该说的话,他的举动也不是他本该作出的举动。
他已被提前设计好程序,只为按照外界的环境作出必然的反应。
这种反应显现出的是人内在的情感被剥离之后遗留下的坚硬躯壳。
无非是如同机器那般无生命的干冷尸体。
章明彻底站在了自己的反面。
而我们所能给予他的“反讽”姿态(某种源自同情的目光怜惜),实则是一位艺术家在各种原因状况下(投机取巧、创造力衰退、急工快活……)将自己推入的危险境地。
很明显,章明是认真的,不仅对他的作品,也对他的人物。
整部电影是严肃对待后诞生的产物,目的是为这个迅即变化的不确定时代留下某种类似档案的东西。
可事实上,它留存下来的难道不是一则新闻简讯?
如同外星世界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匆匆一瞥。
感觉导演和编剧脱离生活太久了,虽然有些思想性和思辨性的东西,多线结构互文也完成得不错,配乐也挺好的。但想在细节处表现普通打工人、学术界、灰产大佬、科技精英的窘迫,想戳穿某某梦的泡沫,结果自己的台词先尬到不行。“Enjoy你的工作”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直接笑喷。
#Berlinale71##Virtual Cinema 17# 一直期待的片子没想到这次柏林线上看到了,依然是章明一贯的创作主题,有关两性关系、爱欲纠缠。只不过这次讲的有点实,把很多概念化的东西说太满,背景搬到城市后,还带了点科幻元素,以往片子里那些略带自然主义的神秘气质就消失不见了,但那正是章明作品迷人的地方。影片确实也不乏一些中年油腻发言和刻板的陈词滥调,但也能看出来创作者本身是有自省意识的,所谓夫妻、父女、师生、情侣,不同的关系借由一名“四位一体”的女性铺展开来,也是创作者对于现实的某种投射。整体节奏也比较平,观感也比较一般,口碑两极也正常,比较挑人的片子吧,好在我一直比较吃章明这一套,所以看下来还是觉得蛮好玩的。
到结尾处恍然大悟。李梦发挥正常,没想到陈都灵演的也不错,眼神有戏了,靠台词对话推进的剧情能感受到演技进步了,可以的。
结尾搞砸。不然,叙事技巧和创作初衷还是很劲道的。问题在于:过于膨胀的野心和孱弱的价值输出浪费了精致的学院派构思与考究的影视语言,最后沦为不伦不类的浪漫和千疮百孔的关怀,处处点到为止如鲠在喉(科技AI、“幸福”思辨、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对峙、情感蜜糖中的生殖焦虑炸弹、上海异乡人的天真与倔强、学术权力的油腻漩涡…),搭出的花哨架子没有填充可信服的思考,无怪乎大家不买账。意外的是片子的音乐似乎是鸭打鹅的韩涵做的,有点意外。
很现代的一部电影,点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用四个女演员演了一个角色,很新颖的手法。
当下拥有的一切就是幸福。不论是害怕孤独,还是专注的做一件事,都是每一天真实独特的体验。一个人时,才知道自己是如此害怕孤独。
整部电影给我一种章明的四个学生写了四个故事被导演硬凑起来的感觉,李梦左溢那条全程出租车内戏反而还算不错,其他三条线就是中美形而上意识形态财富奇观大赏,如果把“一年前”后的那么多戏全部删掉我还能敬他有点抽象的时空观。
SIFF见面会场。四组不同的故事,四段不一样的人生,融合了导演对于当今女性生活状态的思考,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是我们需要讨论的话题,可以延伸的东西不少,一部影片不一定能够完整表达(最后结局看出了反串版我的野蛮女友感觉)。
自我感动
影像质感像廉价精装公寓住满了十八线演员,每天用着开放式影棚里的生活道具认真过日子。网大美学与海报的诡异反差更令人遐想,工作室难道也是以电话诈骗、网络聊骚的形式筹得拍摄成本的吗?文本当然全无一字可信,结构更是幼稚玩笑,但何妨窥见一种土味视频式的集体潜意识?基因鉴定、AI女儿、幸福感指数…离奇古怪的语料被捏合,像极那些注定不会被电影美学所考虑和容纳的大多数群体的生活语气,既边缘又现实,甚至不可理喻至有些魔幻。章明的有意思在于他没有美学包袱,所以他可以不自知地拾起那些逃窜蛰伏于十八线县城影院、被人忽略的、大量生产的、专门供给底层男女cheap thrills的影像视觉,拍摄出这种裂隙中的猎奇之作。
2.5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痛苦——得到缓解
可能只有最后几分钟是我想看的。简介里有人工智能四个字的电影一定要提高警惕。
评分低了,真心觉得还不错,章明的一个小实验,剧本结构有意思,还有点科幻的成分。美中不足是演员欠缺一些。再做得好一点可以往洪尚秀、滨口龙介那个方向发展。
有些台词就像是死记硬背说出来的一样,上映的话,票房可想而知,
居高临下的油腻视角。《巫山云雨》的初心去哪里了?
在飞机上点播的,感觉几个故事没头没尾,有点莫名奇妙,戚有仓的故事,还以为他有多爱女友呢,结果是系统匹配出来的;黑老大女儿的故事,男友一直不出来,莫名奇妙,最后还莫名奇妙的做了个精子检查;女博士的故事:她说家庭条件不行,要赶紧毕业工作,那你读博干啥,反正你的理由没有说服我;滴滴司机的故事,女的最后也搞个帮朋友弄精子检查,莫名奇妙,总之就是几个完成度很低的故事,最后放了一下回忆,原来大家都来过“热汤”强行把四个故事联系到一起,强行点了题,真是差强人意,这就是中国电影人的态度,饭没做好就端上桌,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
诡异又奇妙。爱情婚姻生小孩,幸福吗?幸福是痛苦缓解,还是自讨苦吃又欲罢不能?映前导演说这片子对女性观众很友好,看完想说导演您对女性观众有什么误解……陈都灵演技真拉胯,但腿真美。成功被这场的映后主持人和观众逗得笑出了声,居然有人问最后的镜头四个女主一起出现怎么做到的。导演:剪辑的🙂【20201207海南电影节,我头疼……
编、导、演都是稀烂
简直可怕!不伦不类的科幻元素,毫无营养的台词,镜头越清晰,越暴露出文本的匮乏。主题很散,还时不时出现点凡尔赛体台词。每一段故事的人物关系都是苍白欠缺信服度的,恍惚间以为在看演员请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