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标题,影片讲述了两件看似本无关联却又纠缠在一起的事。
直至影片结束,观众大概可以看明白:男主一开始或抱有看过一路风景抵达终点后和女友一起跳下高架桥自杀,只是没想到因为最初的一件小事——看不惯胖子随便扔垃圾,而一路杀过来,顺带着把女友也变成了杀人犯。
我想说一个细节,提醒我对一个细节的疏忽会产生多么离谱的误判。
这个细节是男主日记中那幅画。
影片进行到女主偷看时,当时没看仔细,鉴于此前二人矛盾已生,以为画的是男主把女主推下桥,在此误判前提下,考虑到女主已洞悉男主行动,我猜女主会活下来,果然。
只是没猜到过程。
本以为接下来是二人在最后一段路程彼此心怀鬼胎,没料到又加入一角色马丁。
本以为女主会成功诱惑马丁,联手对男主先下狠手,结果不是这么回事。
及至男女主爬上高架桥,男主说那么一句“你确定要这样做了么?
”这一句话很莫名,因为:此前二人从没讨论过到了终点后做什么?
而此前男主那一句问话“你觉得这个假期还不错吧?
”带着早先以为画中是“男主把女主推下桥”的判断,推测男主打算等女主回答之后就动手,而女主抢在男主之前先把男主推下桥,结果不是。
男主又来了那么一句我个人感到莫名的话。
再然后就是男主跳了,女主没跳。
于是,鼠标拉回仔细看那幅画,才看清楚:俩人中间画了一颗心,是手挽手。
这才知道自己早先对这个细节的忽略造成了多么离谱的预判。
提醒1:不要乱扔东西,砸着小朋友固然不好,就是砸到花花草草也不行,更遑论是已有上百年历史,世上仅存两辆的电车。
要讲文明,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提醒2:不要对陌生情侣中的一方开过分玩笑,尤其是其中一个已经连杀三人(第一个算是误杀),而另一位对此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提醒3:当你指责某人不讲文明,破坏旅游景观(比如不管宠物狗所拉便便)时,要确保你不是孤身一人,否则惹恼了别人,被人从背后偷袭,在你死后扒下你的裤子,伪装成被被性侵状。
提醒4:如果你打算和情侣一起跳桥殉情,务必把手抓牢了。
了解了铅笔被发明的历史。
一句话评论:这部电影最有趣的现象是,明明是杀人,但是人们还都会觉得很感动。
——《观察家》影片中的幽默,毫无疑问是非常智慧的,而与此同时又是令人感到烦扰的。
——This is London影片在英国的一些地标性的景点里大开杀戒,并且还加入了黑色的幽默。
这种混搭的气质和风格令人欲罢不能。
——《每日镜报》幕后:其实,这个故事来自于两个主演的生活经历。
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家里都曾经带着他们去往英国的各地旅游。
在旅游的途中,他们也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传说。
但是,他们却并不想把这部电影拍摄成什么充满血浆的恐怖片,所以,爱丽丝·洛维和史蒂夫·奥拉姆时时刻刻地保持着影片的那一条岌岌可危的黑色喜剧的线。
影片曾荣获2012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独立影片在内多项提名,最终拿下了最佳剧本奖。
此外还曾获得西班牙锡切斯奇幻影展的最佳女演员奖(Alice Lowe)。
蒂娜神经质的妈妈。
公交车博物馆。
撞死公交车上丢垃圾的人。
粉红毛线织的开洞内裤。
-你觉得伊恩是不是班卓杀得?
-它可能有这个能力,毕竟是个野兽。
-是不是它把他推下去的?
毕竟是受虐待的狗。
蒂娜的妈妈摆了一个从楼梯上摔下来后趴地上的姿势装作自己受伤了给女儿打电话,可惜女儿正忙着车震没空接,于是妈妈淡定的爬了起来。
一坨狗屎引发的血案。
等到克里斯杀完人后,蒂娜对克里斯说:“拿出你的笔记本。
写下你的感想。
写下这件事,写下你的感觉之类的。
天啊克里斯,我在激发你灵感。
我在做你的缪斯,能感觉到吗?
”自行车拖鱼形舱。
缇娜:“我没穿内裤。
” 说完后把克里斯那边的餐刀推到了地上。
然后克里斯:“我要捡起餐刀。
”缩短别人的寿命就是减少他们的排放,杀人等于环保。
“喜欢你光着下体,脱下我的裤子,然后再我的腿上摩擦,把蜜汁涂遍我的整个腿。
”蒂娜将吻克里斯的准新娘掀翻到桥下。
铅笔博物馆,巨大的铅笔写信。
波比(狗)舔食呕吐物。
蒂娜求做爱不成,愤怒的自慰。
两人越好一起从高处跳下自杀,在跳下那一刻,蒂娜松开了手,克里斯一人坠落了下去。
当他们踏上旅途时, 背景响起了marilyn manson的tainted love 无比感动啊, 可惜不是原唱 要不然就把这淡淡的重口味电影格调给打破了。
个人觉得 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爱情之中没有对错,没有理性。
结局的话么, 这编剧是不是受过什么刺激 还是想宣传个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
我受到了惊吓。
又一次开始觉得生存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我默默的告诉自己:不要乱扔垃圾;要和善,不要与人为敌,只是翻个白眼也不可以;要微笑,不要暴躁。
我还是受到了惊吓,因为我知道明天开开门,我还是会不耐烦的对插队的陌生人说,不要插队!
我还是会对迎面走过的陌生人吐痰的行为表示明显的厌恶;我还是会小心翼翼的不想打扰别人,也阻止任何被打扰的可能性。
与神对话里面说,改变这个世界很简单,只要我们每个人具备改变的意识,然后付诸行动,哪怕全球性的温室效应都会得到彻底改变,前提是每个人。
这是明显的理想国思维。
有些事情理论上真的很简单,但是不谈约束别人,我们连自己都无法控制。
所以,一定程度上,是不是,我们不是不具备善良的天性,只是不敢善良。
大家都觉得如今是民风浇漓,善良之心式微,好人越来越少了。
可是,仔细想想,在我认识的人里,善良的人仍是大多数,而且他们对于现在的社会风气也是很不满意的。
推己及人,我相信别人同样会发现自己所认识的人里好人占多数,那么,合在一起,好人怎么越来越少了呢?
一个判断:大多数人仍然是善良的,但是,他们的善良只敢对自己了解的人表现出来,一旦置身于自己不了解的人群中就不敢善良了。
我们都会经常遇见以种种借口,装出种种可怜相而索求帮助的人。
倘若我们心软,几乎百分之百要上当。
虽然恶人是少数,而且永远是少数,但是由于这少数恶人及其恶行为未受到有力的遏制和惩罚,便使大多数善良的人失去了安全感。
人们不敢善良,因为人们怕善会招祸,怕善有恶报。
当不敢善良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时,表现出来的便是普遍的冷漠。
这是真正可怕的,在这种普遍的冷漠中,恶势力就愈加猖獗,善良的人们就愈加失去了安全感,形成了恶性循环。
另外,我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两性关系中究竟有没有互补这回事情。
电影里男主和女主杀人如麻,不但没有因为枕边的杀人狂而惧怕,反而产生了点惊险刺激的缠绵感。
所以就像是纯黑跟纯黑相遇结合为另一个纯黑,纯白与纯白相遇结合为另一个纯白,但是互补的话,纯黑和纯白相遇,变成了灰,都不再纯粹,究竟是创造出了全新的彼此更喜悦还是丢失了原来的自己更沮丧?
这个其实还是蛮迷思的,大概感情是最难以衡量的事情,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只能当事双方相互碰撞磨合。
磨合的过程想必是不太愉悦的,好在男主和女主的相爱也算是为民除害。
看过影片的朋友都会觉得很压抑,这两个人怎么会这样,好好旅游怎么会杀人,世界观为什么会这样,会不会太夸张了…而我却恰恰觉得这部片拍进了我的心里。
我同时能体会到男主和女主那些扭曲的心境,黑暗,难过而压抑。
Tina是一个一直被放养在屋里的老女孩,三十多岁,和一个一直还把自己当小女孩的母亲住在一起,心里渴望自由,渴望撕扯掉束缚在自己身上的看不见的条条框框。
于是她爱上了片中的男主角Chris,一个粗犷高大的男性,还有一辆可以出逃的车。
片中很多情节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不成熟的老女孩处理事情的幼稚和鲁莽,可又由于她也从心底认识到自己不再年轻,在短时间里推挤着自己成长,而这浮躁的情绪只能让自己变得极端和麻木。
因为她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只是被动地去接受外界刺激带来的改变。
正如之前所说,她的心智和小女孩无异,可是当这个小女孩的心智和大人的身体及过激的外部环境重合时,她心里已经没有对错之分,就像她片中所说“我不在乎公平,我只在乎开心。
”Tina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爱Chris,她只是希望借助一个外力来逃脱那个监狱一样的家。
在萨满围着火堆跳舞的情节,她不止一次地表露着对他们的不屑,而实际上她像幻想着成为其中的一员,粗野地围着火堆跳舞。
(推测以前在家里时应该也对母亲表露过对那些出游的人的不屑,其实心里很想去)只为她想的只是逃离,从一个监狱里逃出来。
在她刚逃出来时,她以为逃出了束缚她的监狱。
很快她又意识到她进入了另一个监狱(Chris对乱丢东西胖子的过激反应,及到后面的冷血杀人,他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会真正让她自由)所以她想逃出来,于是她幻想着自己成为萨满的一员。
而她是不能从Chris身边逃脱的,作为一个被困房子里很多年的迟钝老女孩,没有社会技能没有社交经验对外界还存有很多恐惧和疑虑,她还需要Chris,于是她开始寻找其他方式来让自己觉得“自由”了。
比如疯狂的性爱,协助和主动杀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时的快感,让自己忘记那个让她恐惧的影子,会将她拖回黑暗束缚里的影子。
所以她疯狂地挣扎着,甚至做到让一切无法挽回。
曾经有几个瞬间,她想过回头,可是母亲冷漠的回应让她更加坚定一直往前去找,直到彻底撕扯掉那些烦人的束缚,得到她自己所想要的自由。
而Chris,一直以为她很爱他,只是爱得有些畸形了,其实她和他一样,最爱的都是自己,这也是她最后没有跳下去的原因。
因为他已经不再是她飞向自由的翅膀了,于是她松开了手,麻木地看着他坠下。
Chris,一个失业的屌丝男。
却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成功人士,带着一个仰慕自己的笨女人,开车出游,实际上是为新书搜索素材,这是他脑海里为自己勾画的完美形象。
甚至后后来他都觉得自己很优秀,是一个优雅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功人士。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喋喋不休地数落电车上的丢纸男的原因,为的就是把自己和这种下等人划清界限。
而当自己第一次杀人之后,他的世界观开始坍塌,这种痛楚让他回到了现实,也认清了自己究竟是怎么样的人:生活不得志的一个失业穷屌丝。
他并不是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的那类人,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第二次刺痛是在遇到那个成功的旅游作家时,有一辆豪华房车,成功的事业,还确实是个货真价实的作家,已经在写第三本书。
而自己,只是一个满嘴谎言的可笑骗子。
强烈的醋意和妒意让他疯狂,他不能接受这个仿佛一只在嘲笑他的现实,他不需要现实,他需要回到自己为自己设定的那个梦里去。
这里的剧情就好像《记忆碎片》的结局:真相不重要,要的只是那个会让自己觉得欢愉的世界,哪怕是假的。
所以他杀了那个旅游作家,杀了提醒他回到现实认清自己的线索。
从那一刻起,他又重新伪装成自己口中那个成功人士,而实际上只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他的本性已经出来。
下面的桥段用了个很讽刺的对比,一个地理爱好者谴责他不为狗清理粪便(正如他一开始谴责那个丢纸男一样),而他的表现也正和那个竖中指的丢纸男一样。
影片的后面,他交到了一个好朋友,仿佛他的人生在开始慢慢恢复正轨。
而这时,已经失控的Tina却把他冷血杀害,两个人错乱的人生又再次在千丝万缕扯得支离破碎。
最后无奈的他,希望以死亡的方式得以解脱,而那边却在最后一刻戏谑地松开了手。
那一刻他的心里也许很平静,因为他也不爱她,他只是需要一双仰慕的目光。
而这双仰慕的目光温暖地可以一直让自己活在自己的梦里。
现在这双目光已不再温暖,那么是否一起跳其实也不重要了。
两个人。
一个为了本向自己所期望的自由而不断疯狂撕扯,可最终也只是从一个监狱跑进另一个监狱,永远追逐不到她所希冀的幸福。
另一个一直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里而不愿醒来,因为他害怕面对醒来面对的真实的一切。
两个人就这样相互撕扯着撕扯着,像两个孤魂野鬼,纠缠不开。
看完全片,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惊慌、悲悯或者还有很多别的情绪。
或许凡人心底均有恶的一面,而这种恶一旦被放大——这种放大往往又是由于过于自我而产生的,因为与人的交往中,自我的位置会不断的被修改,被矫正。
人心底的恶被放大,又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下时,很有可能危险就会发生——他们在做事的时候,对所产生的行为后果并非没有认识,但自我的中心,会让他们在评估这种后果时,把别人放在自己之后——即便是别人的生死,也比不过自己一时的好恶之心。
有时候,这种心理的变态并不会像片中那样随意杀人,视人命为草菅,但确实有太多的人,在生活中表现出这种过分自我的行为恶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总有些人见不得你的好”。
这种普遍的恶意在凡人心底的影响程度,大概就是构成社会道德的基础吧。
胡乱写的,如果有专业的人员愿意分享观点,欢迎私信。
这是一个大龄屌丝老处女和一个一事无成内心自卑的男屌丝的爱情故事,我们估且当做那是爱情。
一直没有男人的女人,内心那份渴望爱情的滋润表现在脸上,当然长时间的没有阴阳调和的女人,多少都会有一些怪异的表现。
男猪脚就一脸每天在家里玩撸啊撸,然后真的撸一下,30多岁的男人,没有事业,一事无成,压抑的生活着每一天,想要通过一次性爱之旅来结束自己这傻逼的生活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很酷的,陌生的,满足的2012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剧本。
西班牙锡切斯奇幻影展最佳女演员。
豆瓣上的影评大多配不上这片子,有一个叫舔爷的写得不错可贵之处在于带给我一种陌生的感觉。
同时是有意思的。
两个人穿着外貌很平凡,都有着阴暗琐屑妒忌神经质心理变态。
让我有抗拒和厌烦的心理。
渐渐看下来,却有说不上的满足感。
克里斯无法容忍一个胖子总往地上丢垃圾,于是借着倒车把它碾死因为奇怪的厌恶心理,克里斯用石头把一个旅游来的眼镜男脑壳打碎自己带的狗往地上拉屎被游客警告,两个人反过来说对方性骚扰,不停捉弄的同时,克里斯一时兴起把对方的脸打烂蒂娜在和克里斯一起的时候,竟然慢慢适应了这种表达情绪的手段。
因为克里斯和别的女人接吻,她把对方推到桥下脑瓜迸裂甚至克里斯都无法接受蒂娜的疯狂而拒绝和她性爱,于是她愤怒的用手解决。
第二天开快车撞死路边晨练的路人,只是为了发泄。
克里斯交到一个男性朋友,蒂娜倍受折磨。
于是勾引他。
又一时兴起在对方睡在帆布旅行车时连车带人推到悬崖下。
克里斯从头到尾是一个老练的杀人惯犯,邪恶到头;蒂娜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女人,生活简单。
然而到后来克里斯被蒂娜后来居上。
两人相约跳崖。
最后一瞬间,克里斯跳下去,蒂娜稳稳的站着。。。。
除了杀人还有蒂娜的妈妈摆着摔倒受伤的姿势给女儿打电话,女儿忙于车震没接,于是妈妈淡定的爬了起来。
自行车拖鱼形舱。
蒂娜:“我没穿内裤。
” 说完后把克里斯那边的餐刀推到了地上。
克里斯:“我要捡起餐刀。
” 缩短别人的寿命就是减少他们的排放,杀人等于环保。
“喜欢你光着下体,脱下我的裤子,然后再我的腿上摩擦,把蜜汁涂遍我的整个腿。
” 铅笔博物馆,巨大的铅笔写信。
波比(狗)舔食呕吐物。
如果非要联系现实的价值讲这部片子的意义。
我突然觉得也可以说出一些。
它是非常正视人的内心活动,很客观展现人的真实一面的电影。
通常的电影,包括我们绝大多数的表达方式,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人自我描述自我认同自我表达,都回避掉这些。
这样的变态邪恶行为尤其是心理,是属于自己之外的他人,是属于这个电影中的两个失意的疯子的。
每个人都有浮现各种荒唐神经质的念头,但生活和习惯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用各种办法修饰遮掩掉了。
这部电影可贵之处在此。
渲泻和正视。
小清新式的杀手电影。
生活化的场景,让人惊到下巴的杀人动机,一言不合就开杀,警察全程缺席,以为变态到和拍的两主角,意想不到的结局。
两个角色真实可信,演员演的自然变态,如果缺乏对这类人的了解,肯定会认为这片全是瞎编乱造。
但真正的随机杀手可能就是这样,惹不起就躲着走。
普通人就别看这片了,你们着实欣赏不了。
2013-04-21这部电影的定位是comic, 但是我觉得少有电影比这部悲情,这是英国版的[远离赌城 Leaving Las Vegas]. 两个标准的屌丝在最无聊最困顿的时候相遇。
一辆房车,一趟山风中的旅行,成了杀戮的开始和生命的终点。
没有内心的力量,就会无缘无故的忧伤。
如果他们没有[远离赌城 Leaving Las Vegas]中那两个角色的悲伤过往,他们实在没有理由去活得如此悲怆。
理解不能 还爹1小时
杀人情侣,无论如何都有点浪漫的
Murder is green。
女主角已经剥离正常社会性重建道德观进入毫无负担的如同争吵时摔东西一般自然的杀人境界而男主角只是一个精神状态远远落后的普通恶毒loser,结局如此也很合理。单边黑眼圈西高地太可爱了…
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个让我怎么敢出去旅游!!这个片太吓人了
好疯癫!到景色真是美啊!
霍霍霍黑幽默运用得当的纯商业片,我阴暗地笑了。让爱成为主旋律!用人类价值观来娱乐,好玩而已嘛。
太牛了。脑洞大开的电影。我怀疑这是女主的幻想。开始是男朋友杀人,然后女主也爱上了杀人,而且杀人的理由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全片弥漫一股神经质,太喜欢房车旅行了
最后太想不到了,毁三观啊。
这样两个平凡的恶魔让人不寒而栗。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前半部分是男猪杀人,后半部分是女猪杀人,并且还把男猪给骗得自杀了。这tmd都是些什么事!
每个人都有想杀人的时候!
如果一开始因为乱扔垃圾被杀还算李菊福,后面几个越来越无厘头了,伦敦腔平常听着挺好听,吵架的时候却特别让人恼火,巨烦女主角,结局证明果然最毒妇人心啊。
反被杀生存手册1,不要不听妈妈的话2,不要旅行中独处3,不要邀请陌生人进房间4,不要和陌生人过多透露隐私5,不要因志同道合,刺激,醉酒等原因和非单身人士发生过于亲密的举动6,划重点,不要做素质低下的事祝大家没有压力,生活美好,不然哪天就忍不住开车撞死骑共享单车的了
欣赏无能。。。不过结局不错就加一星吧。。。
一个杀人犯和一个疯子,最后杀人犯死了,疯子没死。。。
哈哈哈哈果然够变态 狗狗也太可爱了吧
一部价值观,类型都很怪口味的电影,实在很难给予正确评价,不得不承认英伦岛上的美丽风光。但是两个主角却没表现出任何美感,甚至有时有些不适,也许这种反差造成的就是观影中奇特的感受,当然也只有英国人才能拍出这种电影。
道德价值观沦丧的片子。算上男猪脚,男女主一共恶意杀害了7个人。加上男女主丑陋的面貌让我觉得恶心,一副该死的表情。傻逼电影。为了片中可爱的小狗,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