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奥斯维辛,会想到集中营门口的“Arbeit macht frei”(劳动使你自由),会想到那些奋勇拯救犹太人的英雄,会想到臭名昭著的毒气室,会想到大屠杀纪念馆中堆积成山的鞋子,但也一定不会忘记焚尸炉。
如果说什么可以象征20世纪人类苦难历史,那么焚尸炉必然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毒气室是卡夫卡式的“让人像狗一样死去”,那么焚尸炉就是进一步试图用狰狞的火焰吞噬历史的牺牲者,让尸体像黑烟一样消散。
然而在焚烧之后,黑烟向上升腾,化作黑色的幽灵,牢笼着世间的一切,发酵着密闭的腥味,随后伴着点点星光,化作灰烬,向下坠落,牢牢黏附在血色的伤口上,拒绝完好如初的幻象。
导演深知呈现罪恶的困难之处。
他没有像《黑太阳》一样,沉浸于现实主义逻辑,用强烈的视觉图象去震撼观众,而是通过男主人公对日寇的间接描述、日寇人体实验影像的沉默诉说,用寥寥数笔去点透历史罪证的本质,进而将东北上空的黑烟提升到人类苦难的巅峰。
无论导演是否有意地将此与奥斯维辛相观互照,都无法遮掩他对于现代历史的深刻认知。
我们可以重温一下这两处:(1)“我想买药(medicine)。
我们偶尔从汽车上看到了堆起之物(mounds)。
我首先以为它们是被处理的农作物(disposed farm crops)。
近看,我可以看到许多的手脚(hands and feet)伸出。
烟冒出来了(Smoke was coming out)。
尸骸被烧毁了(Corpses were being burned)。
瘟疫受害者的尸骸。
”【人不配称为人,仅仅是长着手脚的农作物,换言之,在此情况下,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三分法、阿甘本的生命二分法被全部还原为植物一元论,它们被收割、被消耗,被杀害,被处理,被倾抛,在死后像麦秸一样被焚毁。
“药”必须来自这样的过程,这是最残酷的炼丹术。
换言之,炼丹术才是现代性屠杀的隐喻。
】(2)日本人打扮为医生,表情轻松、开心甚至骄傲,然后我们看到了器官,看到了等待死亡的受难者,看到了层层叠叠的尸骸,尸骸像垃圾一样被日寇抛弃。
最后,我们看到了受害者,他们似乎知晓了即将死亡的命运,凝视着镜头。
【那是死亡的回望,化作尖刀,刺透时间的浓雾,一刀一刀地切割着我,仿佛多看一眼,我就离死亡更近。
可当我移开目光的时候,我彷佛又杀害了他们一次。
于是,真正感受到的不是己身的疼痛,而是无尽的愧赧。
正是在这一刻,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列维纳斯所谓的面容之呼召。
】但就像男主角所说的,那些刽子手,“他们是逃不掉的”。
之所以帮聪子进行这一番辩驳,可能是时代不同,对妻子的要求和定位不一样吧。
台大的欧老师曾经在中国文学史课程里说过,现代人很大的一种悲哀是受到线性历史观的影响,于是我们总以为自己优于古人,然而其实我们根本不了解古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聪子可以完全依附于丈夫不求真相而脱离于战争的,她或许不是爽文女主能呼风唤雨力挽狂澜,在你看到她躲进开往外国的游船的货运箱里,但还没有等发船就被在接头人轻而易举的坦白下结束了自己的“正义”之旅,就能知道,一个普通人在时代下,有多么的弱小、无能为力,所以当聪子在没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时,认真且坚定地相信着丈夫,跟随着丈夫的正义感时,那些“我要和你在一起”,“我不愿和你分别”的妇人言论,又怎么能说狭隘,“小家子气”呢。
她愿意尝试更进一步了解丈夫,在丈夫影片记录的事实真相面前,她不是无动于衷也不是被国家政治影响的愚忠,而愿意和丈夫一起在被战争的时代洪流裹挟向前时没有闭上眼睛,有着自己的认识,愿意帮丈夫去实现他口中的正义。
我想说的可能正是标题取的那样,或许,因为丈夫真的够优秀,有正义感、意志力又有行动力,她的光芒或许才被遮蔽,但是做时代狂流里大石头后的小沙子,就是小傻子了么?
“当时我还在读研,看到媒体上宣布黑泽清导演《1905》,梁朝伟和松田翔太出演时,我非常兴奋!
战前的世间残酷如果让黑泽清老师拍摄的话,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本片的编剧之一滨口龙介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这样提到。
黑泽清新片《间谍之妻》对于黑泽清自身而言确实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这是他第一次拍摄年代剧,同时整个《间谍之妻》的企画是出自自己的学生,自己更多的是以“参加者”的身份加入到本片,这种全新的体验也让已经年过60的黑泽清非常兴奋。
纵观整部作品,确实到处都充满着滨口龙介和野原位这对《欢乐时光》组合的元素,同时整体氛围依然保留着黑泽清电影的魅力。
《间谍之妻》的企画其实始于野原位,当时他参与了正好NHK-8K的创作企画会议,正好自身是黑泽清的学生,而黑泽清出身于神户,于是他立刻邀请了自己的好友,一同创作《欢乐时光》的滨口龙介一同开始创作。
起初,他们一共写了两个关于神户的故事,一个是关于现代的神户,而另一个就是《间谍之妻》。
而黑泽清在读完剧本后,非常喜欢,于是整个《间谍之妻》的企画正式始动。
黑泽清曾多次表示电影剧本如果不是自己参与制作的话,很难实现他想要的映像。
但是这次滨口龙介和野原位的剧本原型,他保留了80%,自己只是在整个剧本的基础上稍作修改。
这或许也和今年黑泽清自身作品对于“夫妻”或者“女性”关注度的提升有关联。
其实,《间谍之妻》的故事处处能够感受到滨口龙介和野原位对增村保造的喜爱。
增村保造在60年代创作了大量以“妻子”为主题的作品,包括《清作之妻》《华冈青州之妻》《妻之告白》《妻二人》等作品。
影片中对于女性对爱的执着,对爱的冲动所带出的破坏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影片中苍井优扮演的“妻子”也可谓是一个爱的矛盾体。
而正是这种类似增村保造电影中若尾文子的角色,让黑泽清的映像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出道于粉红电影的黑泽清,“女性角色”自始至终都在黑泽清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抛开粉红电影本身的“女优电影”的属性不说,《赎罪》里的小泉今日子,《岸边之旅》的深津绘里,《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的前田敦子都在黑泽清电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苍井优在《岸边之旅》登场数分钟既拿下电影旬报年度最佳女配角的壮举,也算是此次《间谍之妻》合作黑泽清的前奏曲。
苍井优为了准备本片的拍摄,还特意观看了大量1940年代的作品,尽可能地达到时代的还原。
黑泽清在谈到滨口龙介导演的《欢乐时光》时,曾表示自己拍不出这种作品,同时《欢乐时光》也完全可以不用5小时的时长,只是滨口他们一开始就完全没有考虑过片长的问题,所以最终拍成了5小时。
其实,争对此次的剧本,滨口也提到与其是让黑泽清修改剧本,其实更多的是让黑泽清去“删减剧本”。
黑泽清在公开场合曾提到,如果完全按照滨口龙介和野原位的剧本进行拍摄的话,影片或将超过3小时。
当然,作为学生的滨口龙介和野原位一开始就非常期待黑泽清对剧本的修改。
而黑泽清在某些细节上的完善也确实让整部作品达到了更进一步的高度。
特别是其擅长的“幽灵”元素。
其实,本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有着和黑泽清初期电影类似的部分。
战争时期的那种“丧失感”在此次的8K映像中展现的相当出彩。
除了登场人物被时代翻弄,失去自我存在感之外,整部作品的氛围始终被一股“邪气”压制,这股“邪气”我们可以理解为军国主义,也可以理解为战时状态。
而其看不清真面目的属性恰恰是黑泽清电影的核心元素。
最终,影片随着“间谍”和“狂人妻子”的走火入魔,达到了崭新的境界。
此外,一般情况下的日本年代剧,几乎都会从“和风日式”的角度去描写那个时期的日本,而黑泽清却对此嗤之以鼻。
他认为日本导演镜下的“榻榻米”永远逃脱不了小津的魔爪。
所以他结合当时神户这个对外交流重镇的属性,影片中无论是服装还是建筑,几乎都是洋风登场。
为此,整个制作组做了极其精细的时代考证,美术担当安宅纪史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黑泽清多次表示没有安宅纪史,《间谍之妻》无法完成。
此外,《间谍之妻》中还有一个令影迷异常兴奋的元素电影中的电影。
无论史战时混乱的时局,亦是黑泽清电影的虚实意境,其实和“电影”元素都非常匹配,更何况是对于现代观众比较陌生的40年代的“电影世界”。
而神户作为当时日本较大的对外港口,与西洋文化的交流比较多,而日本电影史的起点其实也在神户。
1896年神户企业家高桥信治以私人名义从海外购入了当时爱迪生发明的“活动电影放映机”,并在公开活动中将其成为“活动写真”,而高桥也在一旁担任默片解说员。
可以说,从那时起日本电影史正式始动。
而高桥一生扮演的影片主人公福原虽史贸易公司的社长,但本人非常痴迷电影,在那个年代居然拍摄自主电影,家中还有小型放映机。
整个设定也为之后故事的推进进一步的加深了“间谍”的氛围。
影片中时常会出现关于电影的对话,“你去看了沟口的新作吧,是不是又是一部佳作”,这里很多日本影评人分析到很可能是指向《残菊物语》和《浪花女》两部作品。
而电影中出现的聚乐馆更是载入日本电影史中的象征性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浪花女》是田中绢代首次主演的沟口健二作品,而由于胶片的缺失,本片已经无法观看,而从历史上所留下的记录来看,《浪花女》的故事和《间谍之妻》又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
此外,影片中还引用的山中贞雄经典作品《河内山宗俊》,这一系列的电影元素也充分体现了黑泽清们对于“电影”的痴爱。
今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世界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岁月,而黑泽清的首部战争题材作品在今年收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可谓意义非凡。
希望这位已经年过60的电影奇才能够继续给观众带来只属于他的映像世界。
原载于深焦: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79990451912937#_0个人企画黑泽清深度访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4qedMDMDHg(无字幕)
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创作,并非全部个人原创。
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黑泽清依靠《间谍之妻》获得最佳导演奖,这部被冠以“反战”主题的电视剧改电影收获很多好评,在黑泽清擅长的“社会环境与人”的表达之下,滨口龙介的加入,让影片在男女感情方面有了更多讨论点,也为黑泽清的“催眠”布下重重掩护。
(Q:你怎么就知道催眠!
)一、间谍与妻子:剧情设置M:这部片子主题到底是什么?
是讲战争中的夫妻关系还是反战?
《间谍之妻》以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主舞台,讲述一对夫妻策划将意外获取的日军731部队暴行罪证偷运出国的故事,本片聚焦宏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控诉日本战争对国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带出了男女对待婚姻和爱情的不同态度,这两面无法抛下任何一面单独去讨论这部影片,之于国家层面的间谍和之于婚姻层面的妻子绑定,身份大小在剧情层面形成很好的对照。
L:我看完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标题取得很好,“的”这个字,它既可以表从属,也可以表形容,表明了苍井优这个人物的状态。
虽然标题取得是间谍的妻子,但到了结尾其实就变成了间谍和妻子。
“间谍之妻”这个线索几乎贯穿整部影片,先是聪子觉得这个带有背叛性质的称号是种耻辱,而后因能与所爱丈夫一起行动,又觉得这危险身份值得骄傲,最后又被丈夫在语言和行为上双重否认间谍之妻这个身份,聪子的心路历程可谓跌宕起伏,因为标题先入为主,观众会更在意实为形容词的“间谍”二字,作为悬疑类型片的一个元素,这个词非常有欺骗性,而且聪子的第一次登场也是扮演间谍,再次加深本片悬疑感,但实际上间谍和妻子两个身份从始至终也没有融合在一起。
尽管背叛国家和背叛婚姻在剧情上相辅相成,可主次之分在后面剧情中就相当明显,也打破悬疑类型片的思路。
S:故事的主体基本就是夫妻二人,因为作为间谍夫妻对立面的这个特务机构行为很蠢,造成了反派缺失的情况。
笔墨不多又十分功能化的权力机构让间谍游戏更像本片一个背景,国家机器与行为正义的对峙也并没有那么悲壮或凛然,因为本片重点还是放在妻子发现丈夫可能有外遇之后的情感变化上。
M:个人觉得《间谍之妻》这个故事的人物关系和反战主题的联系有些模糊。
感觉全程大家都在猜测、摸索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变化,夫妻关系在特殊时期之下也并没有特别之处。
观影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大家不是担心计划败露,反而更担心婚姻关系的不稳定,除了国家权力在本片中无作为这个原因之外,也跟一直延续至今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的讨论以及任何婚姻中的男女交锋有关。
保险柜旁的棋盘也暗示了剧情主题从国家间谍往婚姻间谍的转向。
(M:这暗示也太直白,不如《色·戒》隐晦。
)看到豆瓣一个友邻的评价,男人为了理想可以抛弃一切,女人为爱情可以抛弃一切,正是本片最好的注解。
而且编剧有滨口龙介就很难不往这个思路想了。
Q:拍法上很黑泽清,但滨口龙介带来了非同凡响的改变。
这个剧本很有滨口龙介的特点,即被欺骗、被利用才证明更亲密,所以我所理解最核心的也是这层关系,这是滨口导演带到黑泽清电影最不一样的东西。
黑泽清与滨口龙介两大导演的首次合作,效果不错。
讨论1:谁写的匿名举报信?
C:我觉得丈夫对妻子还有爱,但最后为了实现理想,所以写匿名信举报,这样既能给自己打掩护,又可以让妻子不流亡国外,而且丈夫在之前反复质问妻子是否信任他,好像也为后边举报做铺垫。
丈夫用那个短片来告诉妻子他仍然爱她,只是迫于形势身不由己。
在特务机构审讯室播放的短片较之前不同,被加上了背景音乐,歌词大意是缅怀他们短暂的爱。
猪猪字幕组的资源没有翻译歌词,我觉得会影响理解。
这段背景音乐可能是丈夫给妻子的最后“温柔”,如果只是为了保全妻子而调换证据影片,其实是没有必要费心添加音乐,除非在分别之前就确认要与妻子永别,所以才花了点心思,而影片也确实给了一个丈夫站在船尾告别的镜头。
L:我的理解就是丈夫举报的,从妻子得知真相的表情可以解读出来,她发现是丈夫设的局。
以为自己是棋者,没想到最后自己成了棋子。
但片尾字幕又给予这个猜测不确定性。
Z:我开始也以为丈夫把妻子给耍了,要牺牲他的妻子,但从结尾字幕来看又反转了,为何特别标注丈夫的死亡证明可能是伪造的?
也许是为了说明一年后妻子去美国,是为了表达会与丈夫重聚。
因为没有明确解释,所以可能妻子只是单方面去赴当年之约,也可能是丈夫安排她去的。
这个不确定性让夫妻临走之前,表现紧张的仆人显得十分可疑,有没有可能是被特务机构威逼利诱,或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举报了他们呢?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样也能补充特务机构的行动或普通百姓的盲目,但仍然不能掩饰丈夫的心机。
我没有疯,但生活在这个国家我不得不疯。
这是一个女人在最清醒的时刻对男权社会提出的控诉,而其他被军国主义理想蒙蔽双眼的人们,被男人抛弃的女人们,何时才能清醒?
二、人与环境:拍摄手法我:在补完两部黑泽清的电影后,发现他很喜欢使用横移跟拍人物的镜头,本片尤其展现日本军人巡逻那场戏印象很深,这是他电影的特点吗?
Q:确实是这样的 ,一来剪辑会破坏氛围,二来每个片子有不同的因素决定着他选择这样。
另外,我最喜欢的黑泽清导演的一个特点是它的环境是可以用来叙事的。
比如那个囚室中左右摇的镜头,也是他很典型的手法,先用特定环境做叙事,再搭配摄影机的运动,很多导演处理到那场戏会比较凌厉一点,比如直接切到遭受酷刑后血淋淋的人脸,但黑泽清的思路不是这样。
我:《X圣治》也有类似镜头,不直接拍暴力反而更恐怖。
1.光的使用Q:这个电影是由光主导,这是我觉得不舞台剧的一点。
本片打光是采用自然光+加强光的形式,最明显的就是,光是真正的光源,比如光是从窗外照射进来,而室内的灯光不足以照亮画面全部。
但是宪兵小队的提审,以及夫妻商量去美国的段落,光就不是这样设置的,因为这两段代表国家和社会层面,而非表现夫妻亲密关系。
Q:在用光表现亲密关系时,有一个明显的转变,丈夫回来指责聪子给宪兵小队告密的那场戏,他们看了一次胶片,聪子有一个让丈夫关门的命令,就从这里开始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控光(主导权力)的人,我理解的这里和《隐形人》里的妻子一样,她要数次回到那座房子,做的事情就是要把这个控制权从丈夫手中抢回来,这个权力是隐形的,不是说主角的任务就是要抢,而是突出关系的变化。
我:原来剧情和调度上双方面都表达这时候女性压制男性了,打光是有电影感,但是我觉得走位还比较像舞台剧。
Q:关于走位的问题,除了自然光本身变化的运用,聪子的脸部打光有很多场戏是依靠演员走位呈现,比如一开始的亮相 ,她扮演影像里的角色,她说自己不演了,然后走到暗处坐下来去开台灯,这是一个前奏。
影片前段时候,是靠人的走位,去控制光的变化,来表达对聪子的遮蔽,比如丈夫第一次说自己要去美国的时候,他们往暗的那个空间走过去,再比如聪子问丈夫那个信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丈夫的身影也对聪子进行了遮蔽,这两段代表聪子的被动,这都集中在影片前半段,到影片后边,在他们讨论逃亡方式时,丈夫为聪子擦眼泪,又出现了遮蔽聪子脸上的光的段落,因为这里丈夫已经有别的想法了。
后来你看聪子躲进箱子里,凿穿透几束光,那也是光和聪子这个人物的互动。
另外,聪子只有在宪兵小队,我们认为她有一种明确态度的时候,才会出现常规的大平光。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走位是有另一个作用的,就是通过演员的调度来做光的调度。
Q:当然黑泽清的拍法本身就需要走位,因为他不能打破那个氛围,大多数的电影可能先打光后走戏,这样就限制了演员的表演,但黑泽清这个电影不会,演员的走位是自由的,同样,侯孝贤的电影也不会,他们都是演员先走戏,然后灯光师再考虑怎么布光,这一点来说,其实也是比舞台剧要真实的。
2.环境叙事Q:和《X圣治》对比的这张图。
(其实片中很多场景能让人想到《X圣治》)
《间谍之妻》
《X圣治》Q:这就是他典型的、喜欢表达的人和环境的关系,人走入了那个环境,某种意义上环境成为电影叙事的主体,大多数电影都是通过人来讲故事,通过人来提取主题的意义,但黑泽清很依赖于环境这个客体,在他的表现上,环境成为了一个主动的因素去做了叙事作用,有时候人退居其次,这也是我觉得很多黑泽清的电影前面比后面要“好看”的原因。
因为用人讲故事最后的主题升华和提炼就很简单,但用环境叙事到最后就不得不找其他元素替换 ,前面是铺展故事,所以黑泽清的拍法就更自由一点。
Q:如果我们认为一个电影当中的一个人或一个最重要的戏用道具,代表了电影主题的某种精神的话,你可以顺理成章把它一直沿用到最后,因为你看得明白,但一般我们认为电影中的环境,它就是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但我觉得黑泽清是提高了环境在叙事中的用处。
但让大多数的观众去接受以个场景有什么意义又很难,因为环境缺少变化,它会一直存在,不像一些电影会刻意去做一些道具的变化。
所以你就要为这个场景去赋予一个更加实质的替代,就比方说把环境等同于某个人或某件道具,或者是某一句台词,这个台词就能表达他内心的心思,我觉得滨口龙介的剧本给这个电影带来的就是这个东西。
所以在黑泽清的拍法上面,就他对于这个场景的光的运用和滨口龙介剧本当中核心的东西是非常匹配的。
我:我发现还有一个是轰炸前盘子抖动,《X圣治》中也有类似一段,也算利用环境叙事吧。
Q:这也是说明黑泽清选择调度先行,像很多导演在这里的处理是先进表演,但黑泽清会弱化表演,仅仅是让苍井优从床上起来。
讨论2:关于电视剧质感F:电视剧不会有这么厉害的调度,运镜和打光很高级。
Q:我觉得有些人判断像不像电视剧,就是看这部电影有没有花钱,看服化道和场景的华丽程度来判断,本片也确实就不怎么花钱。
还有就是叙事,本片就叙事节奏和内容来看完全也不是电视剧的叙事。
Z:大家说的电视剧或舞台剧感,可能就是因为场景比较单一,对话又比较多。
我:大部分戏场景都在室内,但室内的摄影构图还行,但多次出现的仓库就显得简陋不少。
讨论3:表演W:我觉得苍井优很棒,这个角色换个人演就没那个味了。
Z:苍井优确实非常有发挥。
苍井优把那种依靠于丈夫的妻子角色演绎的很棒,也确实优秀,表扬的话就不多说了,结尾两场戏有点夸张,但放在那个疯狂年代又好像不能完全说演的不对。
一个是在审讯室看完短片后的崩溃,“好极了!
”然后瞬间倒地,这个表演实在不免让我想到舞台剧,悲痛欲绝的装疯卖傻。
另一场就是医生与她见面,说丈夫死了,苍井优马上给了一个提线木偶断线的反应,可以解读成失去所有念想,也是失去束缚后的重启。
我:我觉得片中所有人都像带着面具表演,不知道是我感知问题还是故意这样做的。
Q:那是苍井优的习惯,这不是她的最佳状态,虽然完成了表演,也很难突出封后,算在她的舒适区里表演。
高桥一生也没有很好,但那个笑面虎的样子很适合这个角色。
W:我觉得高桥一生演的一般。
Q:就是偶像剧的演法。
对比《X圣治》中役所广司的表演,就算在被“催眠”的情况下,脸上不能有太多标签,却可以用眼神演出更多内容。
相比东出昌大就纯粹是个木头。
L:东出昌大变脸全靠一张嘴:我要翻脸了!
我:他跟大街上那些群演没有太大差别,就是多几句台词,有个走位设计。
日常羡慕环节:L:在电影院看,对那段展示罪行证据的默片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影院人还不少,但这一段就只能听到观众的呼吸声。
这就是影院的魅力,所以海南电影节一放豆瓣大V们清一色好评吧,而现在评分不升反降。
《间谍之妻》是一部很有编剧技巧的电影。
不仅在影像风格上借用舞台剧的形式:主要是室内戏——我们可以认为这受限于经费,故而放弃还原宏大历史场面的意图,以及激烈而密集的对话;同时在剧本上,它实际上也依循着戏剧的逻辑。
戏剧讲求冲突,无论这种冲突在现实中多么不可能。
而电影依循着现实的逻辑,应该尽量弱化剧情的戏剧性,从而贴近生活。
在《间谍之妻》中,我们感到异样的时候往往是人物心理发生转变的时候,即我们通常所谓的“反转”。
反转即一种极端剧烈的冲突,比之文艺片,更适用于追求直接效果的商业电影。
在妻子福原里子发现丈夫的秘密行动之后,她向儿时玩伴津森泰治“举报”了丈夫。
紧接着,我们发现她非但没有以国家利益为重陷害丈夫,反而是保护了他。
通过牺牲丈夫的同伙山下文雄,丈夫成功逃脱了怀疑,原初的行动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这是电影里第一个反转,效果很好。
还有结尾,夫妻两人说好一起远渡美国,为正义向世界公布国军罪行。
我们都以为会是美好的结局,结果福原里子作为偷渡客被发现,举报者正是丈夫。
原来,丈夫以福原里子为幌子牺牲了对方,正如妻子牺牲山下文雄保护了丈夫。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只呈现了结果,而没有对人物的动机做出充分的说明。
当然,此类反转再怎么突兀,都说得过去,目的是给电影的戏剧性增色。
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被牺牲了。
很明显,一个在心理上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翻转的角色,其形必然是简单粗暴的,从而很难让人相信现实中有这样的人。
而黑泽清将影像打造为鲜明的舞台风格,实际上是在极力弥补这层缺陷。
电影里每个人物都基于一种极端简化的信仰(价值观)来行动。
妻子信奉爱情,愿意为丈夫的安危牺牲同伙,同时也愿意为与丈夫远渡他乡做任何事情,她最终败亡在自己的信仰之下:被丈夫欺骗。
丈夫信仰一种超越国家利益的普世正义,为此可以牺牲掉妻子。
津森泰治没有信仰吗?
作为军人,他信仰军国主义。
由此可见,人物举动都源自直接又显明的动机,人物形象之所以单薄的原因正在于此。
这些具有不同信仰(价值观)的人,组合在一起创造了电影需要的戏剧冲突。
好在,黑泽清功底的加持,赋予电影一种沉静而令人迷醉的体验感,一如既往地带着一种心理悬疑的色彩。
冲着苍井优来看这部电影,剧本比《她不知道名字的那些鸟儿》好一些,家国战事当然比情难悬疑更动人心,毕竟后者全员恶人,当初看的我有些难受。
她是笑起来很明媚的长相,和丈夫优作假装结婚纪念日出游时往后转身趴在车上,那种天真烂漫的感觉,穿洋装曲线玲珑,着和服温婉贤良,而且我觉得她饰演那种病娇的反派也会很带感,可塑性强,最后在电影放映时失控大叫,还有空袭来临时的麻木,都是我比较欣赏的几场戏,果然人对喜欢的总是赞不绝口,但是最后跑到海边崩溃大哭,明显没控住场,感染力逊色。
高桥一生刚开始我没看顺他的脸,不觉惊艳,后来渐入佳境,有种贵族气息,电影里一直打光很暗,人浸在阴影里,就像他永远无法摆脱战争的笼罩,和烙印般的耻辱称呼--间谍,有些人的好看不是靠一张脸惊艳绝伦,而是整个人站在那里风度不凡,就像高桥一生,有机会去看看其他作品。
优作说,我不是服务于一个国家,而是普世正义,智子说,我绝对清醒,只是被这现实逼疯,具体台词记不清,当时忘记做笔记,二刷的时候重温吧,大致意思如此。
泰治以前是温柔的人,只是战争催生恶魔,手握权力,病态洗脑,连侵略他国也被扭曲成为了自己国家发展扩张而理所应当的事,以前偶然在电视上瞥见日本老兵受采访,说被上司用鞋底抽脸,将屠刀挥向他人的人,强奸孕妇剖出腹中胎儿作乐的人,之前遭遇了什么,是被暴力催逼成丧心病狂者,还是本就满心恶念。
战争满足了谁的私利,却又把事后的苦难伤痛全都抛给双方民众去承受。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光是想象就不寒而栗,何况现实的残忍和血腥你根本想象不到,看完这部片子的感觉是悲愤中孕育力量,前人连那样难的岁月都熬过来,如今自己也不该沉湎于个人小伤情,为一些琐事苦恼沉沦,积极进取才是永远正确的态度,只有努力前行才能遇见更美好的人和事,才不辜负战争中付出一切的他们,《1950他们正年轻》要在9月3号上映,不知有没有机会去看,希望天气变晴。
日本导演愿意拍这个题材,本就是勇事了,连战争罪行都不愿承认的国度,是否容得下文艺作品直揭丑事,我甚至在想演员会不会受到限制发展。
服化道,光影,还有演员都很好看,已经有二刷的打算,关于情节上的疑惑,在想那封告密信也许是优作送去的,电影也被他提前换过,妻子就算被抓也不会判刑,而自己去孤身涉险,电影毕竟是电影,还要给观众留下一些积极的念想,所以字幕最后说智子几年后前往美国,可现实呢,战争无情,注定是家破人亡。
有个女同学长得有点像苍井优
从这里get到高桥一生的颜和气质
一部荒诞剧,公私两个层面的全线崩溃。
公共层面的荒诞,是男人们为了各自“高尚”的“政治”理念、“正义”观,大义凌然地破坏,结果是所有其他人都要为他们的“崇高精神”付出最大的代价。
日常交流时我们也经常会对话题进行区分,政治、经济,这些是严肃的话题,情感、家庭,这些似乎是女性的话题。
然而严肃的话题就是男人的话题,只是男性通过把自己代表为人,男人话题就变成了人的话题。
女人的话题就是次一等,是情情爱爱不上台面的琐碎小事。
但仔细想想,这世上最糟糕的事,不正是从对这些“小事”的抹煞开始的吗?
大家都少扯一些“政治”,“正义”,就像女主一样“目光短浅”,只要求追求自己的小范围的幸福,世界反而会美好多了。
不过最觉荒诞的,是故事里这对夫妻的私人关系。
这是看起来般配的一对,妻子虽不是个“革命家”,却也坚定又热烈。
她一再地表达了自己渴望与爱人真正“在一起”,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她的果断和深情观众都能看得到,结果她的爱人,那个充满“人道主义”的丈夫,完全不接受她,也不相信蕴含在女性这种情感下的力量。
无论是想保护她也好,还是认为这种“人类事业”大任只能他自己去完成也好,在她发现自己被骗了的那一幕,我只觉得太荒谬了,这样的亲密关系,毫不值得
前几天看了《又见奈良》,一部中国导演镜头下的日本寻亲记。
战争背后闪耀的人间真情让很多人不禁动容。
今天要说的这部片子,同样和这场战争有关。
本片不仅获得日本旬报最佳剧本奖肯定,还让日本导演时隔17年后在威尼斯再擒金狮。
最最关键的,是触及了日本政府至今依然不愿面对的黑历史,伪满洲国关东军人体实验部队(731部队)。
1940年代的太平洋战争前夕,风起云涌的日本神户。
聪子的丈夫优作是个事业有成的国际贸易商,他思想前卫、交友广泛、游走于政商圈。
二人平时过着富足的生活, 吃穿用度皆为奢华的进口西洋物件。
平时的消遣也很小资:夫妻二人拍电影,优作执导、聪子主演,在聚会时放映给朋友们看。
但是,这样美好梦幻的生活随着丈夫的一次出国之旅,唳然骤变。
优作和侄子文雄去遥远的伪满洲国采购商品,一个半月的时间不仅让优作好像换了个人,最让聪子无法接受的是,丈夫居然从异国他乡带回一个陌生的女子。
面对丈夫回国后一连串怪异的行为举止,加上从侄子文雄手上拿到要转交给丈夫的神秘文档,
聪子对神秘女子的忌妒和对丈夫的怀疑开始发酵。
她就像自己曾在影片中饰演的女间谍一样,决心查个水落石出。
但万万没想到,那个改变了丈夫的真相,居然也动摇了自己。
文雄翻译的机密文件和二人拍摄的影像素材都指向了一件事。
驻扎于满洲国的“关东军”,使用活体的苏联、中国、朝鲜人进行毛骨悚然的人体实验。
那以科学之名、行屠杀之实的恶行。
在当时,普通国民只是持有这种绝密文件都等同于叛国,而满腔正义的优作还打算将这些证据偷运到美国,公诸于世。
与此同时,优作的红粉知己兼青梅竹马,身为宪兵军官的泰治告诉聪子:“优作带回的神秘女子,死了。
”
她断定文雄不会出卖自己的叔叔,于是果断将其举报(文雄早已被宪兵盯上)以换取优作、乃至包括自己在内整个家族的安全。
全程洋装扮相的她唯一一次身着和服来到警察局。
看似大义灭亲,实为假意投诚。
她虽然上交了实验笔记原稿,但是却将文雄翻译的英文版和影像素材留下,胶片里逐帧拍下了原稿的内容,所以证据链依旧是完整的。
她决定要帮丈夫达成目的。
作为标题角色,聪子并非职业女性或是革命运动家。
相反的,非常不女性主义,相当不独立自主,柔弱且依赖。
仅仅是那个年代里最常见的,一名在丈夫身边生活的女人。
丈夫的世界就是她的全部。
所以当她发现优作对她有所隐瞒时,宁愿不要这些保护与温柔,只求真相。
她所憧憬的终极正义就是与优作的夫妻幸福。
而与丈夫分享秘密,并像间谍一样成为彼此唯一的庇护就是最梦幻的浪漫。
秘密行动对她而言最害怕的不是被发现逮捕甚至拷问,而是必须与丈夫短暂分开。
她亦不像无国界主义者丈夫那样效忠于普世正义,她效忠的只是她要的幸福。
从对丈夫的狐疑猜忌,到为了消除丈夫嫌疑而牺牲他人的冷血,间谍夫妇、鹣鲽情深。
这种爱意巨大到有些瘆人,然而就像片中重要意向“电影片段”那样,行窃(成为间谍)看似是聪子自主的决定,但在背后掌控一切的始终是导演(优作),女主的存在自始至终只能是被摆布的演员。
整部电影通篇都以低光源方式呈现(片中三场放映时的处理尤为明显)。
即便是非常生活化的片段,导演在调度、演员在走位上都刻意保持一种舞台剧一般的腔调,这些处理方式交叠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不真实感。
这种夸张的戏剧化和不真实感在前期的确容易让人出戏,但正是这样的抽离才能让置身事外的观众以更客观的角度观之。
在无形之中加强了对话的力度,同时也跟后段悬念的揭示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间谍之妻》全片的悬疑,创建在“看见”与“知道”上。
没有上过战场、不曾亲临战争,永远不会了解地狱是什么样子。
在戏中戏与虚构的烘托下, “真实”成为最大的戏剧张力。
那一幕幕投影在墙上的,是活生生被残害的生命。
一双双“直视”镜头的眼神,摄人心魄,异常震撼。
导演用一种层层堆栈的叙事结构、着重角色情绪的推进节奏,一步步带领慢慢投射到角色身上的观众,重沉浸的亲身走过那段军国主义残酷不堪的历史。
在目前右派当政的风气之下,日本几乎没谁“胆敢”拍摄会被日本右翼大力谴责的“卖国电影”。
而本片却把这段历史摆上了台面,甚至拿到欧洲三大上“丢人现眼”,毫无疑问,这份勇气是NHK给的。
早在 2017 年,NHK便制作了电视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剧组搜集了大量资料,足迹遍布中俄日三国。
这部纪录片也是日本境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部讨论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而《间谍之妻》则是第二部。
《间谍之妻》的精神内核其实与战争无关,但作为故事的背景,它揭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日本在其他国家犯下了许多无情的暴行。
主创能呈现出这点已经实属不易。
而《间谍之妻》原本也是NHK出资企划的8K高清单集电视电影,而公映拿奖的电影版则是在调整画幅和色调后重制而成的。
最后还想提一段小花絮。
本片剧本由导演黑泽清与两位徒弟联手共同完成,取三人所长。
两位学生先完成首稿剧本,最后再交由黑泽清修改。
而最大的改动,就是结尾的呈现。
在1945年美国于广岛投下原子弹前,先在神户进行了数次战略性轰炸(史称“神户大空袭”),被丈夫抛下崩溃“发疯”的聪子打开门后,目睹了“地狱”一般的惨状,原来的剧本到此就结束了。
但黑泽清认为仅凭女主脸上的表情来给整部影片定论还不够。
曾经的她只是在银幕上“看到”战争的画面,如今真真切切的“体验到”这背后意味的一切。
对优作在满州目睹的光景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
所以,她需要逃离。
需要宣泄。
最后,导演选择用开放性结局收尾,将悬念延续。
这,似乎就是——残酷时代与爱情悲剧的背后,最后一丝温柔。
戳【有用】,为了这数次反转、高能不断的大师神作!
丈夫发现了战争的黑幕,打算为了正义挺身而出,要把日军731人体实验的罪证偷偷带到美国去,向全世界揭发。
此时面对妻子,他有三种选择。
第一,向妻子坦白一切,尊重对方意愿,商谈之后的行动。
有四种后续情况:1,妻子愿意与他共同抗日。
由此妻子方的态度明确,问题来到另一方,既丈夫能否舍得妻子与他一同涉险。
2,妻子不愿意以身试险,但也不愿离婚,决定假装不知道。
由此妻子方的态度明确,但面对妻子这种为了爱而压下恐惧的决断,丈夫又岂能轻易答应?
那岂不是太冷血了。
3,妻子不愿意以身试险,且愿意为此离婚。
由此妻子方的态度明确,另一方的丈夫会痛苦。
4,妻子告发他。
由此妻子方的态度明确,另一方的丈夫会在情感和社会、政治层面同时一落千丈,即刻性命堪忧。
第二,瞒着妻子,独自完成任务。
有四种后续情况。
1,妻子实际愿意与他共同抗日。
则丈夫忽略了妻子自身的意愿。
2,妻子实际不愿以身试险,但也不愿离婚。
但不论妻子愿不愿意离婚,只要丈夫瞒着这件事,他们就不会离婚。
所以,丈夫还是忽略了妻子的主观意愿,并留下了危及她性命的隐患。
此为情感和人伦两方面的辜负。
3,妻子实际不愿以身试险,且愿意为此离婚。
但不论妻子愿不愿意离婚,只要丈夫瞒着这件事,他们就不会离婚。
所以,丈夫还是忽略了妻子的主观意愿,并留下了危及她性命的隐患。
而且妻子实际将生命放在情感之上,所以丈夫的考量和担忧反而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自作多情。
——如果说,丈夫在做选择时,也是在尽最大努力保护妻子,那他到底是在保护什么呢?
他是在保护一个他对之有情、也对他有情的活生生的人。
在这第三种后续情况中,两人的感情化为泡影,但如果只是做人道主义考量,那这件事远没有那么复杂。
所以丈夫的担心显得“不值”和“可笑”。
这种为此种担忧感到“不值”和“可笑”的心情,对妻子而言,其实非常“傲慢”和“危险”。
但“我”要不要、或者要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你”的危险,既和“我”是否“傲慢”有关,也和“我”是否“可笑”有关。
“傲慢”降低“可笑”的阈值,“可笑”冲击“傲慢”的阀门,妻子其实也是在选择,到底相信哪一边。
4,妻子实际上会因此告发(出卖)他。
则丈夫忽略妻子的主动性,实则保护了自己的主动性。
如果事情真的发展至此,则两人的感情化为泡影,只剩直接关乎生死的政治斗争。
既悲情,又卑贱。
第三,由于担心无法确定的后果,直接跟妻子了断,再去完成任务。
有三种后续情况。
1,妻子实际愿意与他共同抗日。
则丈夫“自以为是”地断绝了妻子的爱情和希望。
这是残酷的。
2,妻子确实不愿以身试险,但也不愿离婚。
则丈夫判断对了一半——但究竟该为此高兴,还是为此悲伤呢?
拯救她的同时也失去了她。
3,妻子确实不愿以身试险,也确实愿意为此离婚。
蛮痛苦的,操了很多心,但无非是自己先替对方离开。
4,妻子实际会告发他。
通过结束爱情来预防背叛。
良药苦口是利于病,但病好了也不过孑然一身。
三条不确定因素。
第一,丈夫有多爱妻子。
第二,妻子有多爱丈夫。
第三,实际风险有多大。
夫妻二人在上述种种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情绪:恐惧,怀疑,痛苦,自嘲,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安慰自己已经得到得够多了,傲慢,有惊无险,失落,侥幸,无奈,自责,愕然,尊重,爱,正义感,光荣,紧张……一旦开口,就只能选定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上述所有的不确定因素、所有可能的情况、所有可能的情绪,都必须在开口前想清楚,或尽量想清楚。
某些日本的影视动画作品中,对此种情况的统一说辞是:我只坚守我的正义。
即某种“工匠精神”的变体。
这显然是不足以支撑当事之人,也不足以说服受侵害和牵连之人的。
也未必能够说服做出选择的当事人。
在《间谍之妻》中,夫妻二人在面临上述困境的关头,最终是走向了相对最美满的那个方向。
但是,在从丈夫开口到妻子决意的这个短暂的沟通过程中,上述所有的不确定因素、所有可能的情况、所有可能的情绪,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在对话中、在表演上、在影像里。
这很牛逼。
影片后续的发展颇具深意,在此懒得解释。
简单总结两则。
第一,不愧是滨口龙介整出来的剧本,太典型了,简直是在宠粉。
第二,将政治的勾心斗角和爱情的周旋试探并置,这种结构不算新鲜,但《间谍之妻》处理得非常老辣和深入。
在后续情节中,由此结构衍生出的种种关于虚假和真实的困境,堪称对时代的诘问。
所以,用8K数码摄影机拍影视城服化道,在这部电影里,那叫一个毒并且准。
为什么我会想起写这个影评呢?
因为我下一部片子想用FX6,为了找到一些除了省钱之外的理(借)由(口),打开了这部以数码摄影闻名的电影,于是有感而发。
现在我更加确定了,就用FX6,无极ND万岁,高感万岁!
(雾)(其实我确实感觉阿莱的影像有点半真不假,在看了很多阿莱拍的半真不假的现实主义故事之后,就更加不满意了。
反而觉得索尼直出的那种直白的假惺惺,或许能有点戏。
而且索尼的影像,虽然面上比较平,但却更能勾起我的一种时代记忆(不是那种发光的金色记忆,就是记忆)。
阿莱反而让我感觉卡在中间。
)
如果把那两个充满戏剧性的反转看做桥梁,第一次过桥的时候,她用自己的努力把丈夫身边的障碍都扫除了,两人的关系被构建起来,看似坚不可摧的同盟在“第二次过桥”的时候被尽数摧毁,结构又解构,最后换来的是一无所有。
这部片子真正的迷人之处并不在于这“结构与解构”之上,而在于一切本该戏剧性的反转,皆发生两位立场相对的主角之间:妻子默默地决定支持他的决定,丈夫默默地将那卷胶片换成了电影......沉默着沉默着,电影走到了最后的高潮:妻子来到海滩边,痛苦地哭泣。
很难说清楚那份撕心裂肺是什么,因为只有表象的东西在电影里出现了:她的丈夫走了,把她留在了日本......高桥一生冷酷的表情是表象,在那之下隐藏的是强大的内心,还是伪装的敌意,没有人知道,一心爱慕他的妻子更不会知道......所有的原因,包括过去发生的那些事,都无从得知。
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政治立场相左的亲密之人的关系......一层一层的对立被两次看似生硬却让人浮想联翩的反转包裹,这部片子无疑将样板戏玩出了花样。
主题很好,但是表现的不好,中间衔接的过于生硬,人物之间的关系显得跳跃感很强,感觉浪费了好题材
办公室从没有这么空,同时扭头望向深处。冬日太阳也不觉得温暖。电车窗外模糊的光明。傲慢的警察只有在电影面前能被嘲弄。日剧感太强了缺乏电影感。
聪子作为历史和父权的牺牲者,其实从来都不配和优作(男性)站在同一个视角上看问题,因为她“什么也没看到”。嫉妒和占有欲是聪子行动的前提,纪实影像并不造就她的政治觉醒,而是靠近丈夫(和导演向观众彰显政治主张)的手段。讽刺的是,就算甘愿做一名“间谍之妻”,女性爱欲的私心最终成就男性大义的注脚,因此两性之间的差距从来没有被弥合,直至最终身处废墟才意识被国家和爱人的双重背叛。可以想象如果滨口拍,这种痴狂和恋爱脑会比现在流畅和细腻太多。
boring到后半部分直接快进了。
喜歡所有邪氣很重的愛情電影,戰爭是洪流,沖散了我們的諾言,也讓幽靈有了機會。
这样一部电影的问世是社会和艺术家健康的证明。苍井优的最后一声尖叫和今天被法西斯主义而不是流行病窒息的人的尖叫是一样的。布景,服装和灯光都像是一部老电影的远距离外观,蒙上了一层灰的神秘色泽贯彻每一个镜头,构成了统一性。黑泽清和他的联合编剧滨口龙介和野原位巧妙地将电影制作结合到情节中,使观众对真实和虚构感到困惑。影片对于二战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生化部队的指涉,以及主人公的国际主义立场,即使是服务于政治惊悚片的目的,但是更大的主题似在于妻子福原里子对于丈夫间谍行为从愤怒到支持和献身的转变,她如何想象自己成为他的眼睛,进入一种德勒兹式的生成-眼睛,也许电影最终想表现的是爱。
妇女节观影
后来想到这也是个电视电影/字幕居然把FIN翻译成“鳍”
?这是舞台剧改编的还是咋回事这调度这台词?剧情的话前半段还看得挺起劲儿后半段一垮再垮一头问号。。。台词写的这么硬真的呆胶布?
これで日本は負ける。戦争も終わる。お見事です——导演能借人物之口说出这句话,比《在世界的角落》不知良心多少倍,勇气多少倍。在军部看电影那一幕,优酱嚎啕着大笑,高喊“お見事です!” 我也笑出了泪花花。所有的爱、欺骗、背叛、拯救、出卖、守护、困惑、醒悟,都交汇在这荒谬又合情合理的一刻。女人在男人的信仰里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她想追随并协作,变成他的眼睛,藉此坚定她的正义,也坚定她的爱情。结局又意外,又不出意料。男人愿意为“一切”抛弃爱情,女人往往为爱情抛弃一切。私は一切狂ってはおりません。ただ、それがつまり、私が狂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です。きっとこの国では。最终幕优酱在海边撕心裂肺的大哭是败笔,就不能来个《四百击》式的回首吗?
現世的「岸邊之旅」,在假象的戰爭(綿延的焦慮)中虛構出女性客體在失常秩序裡的自我再生產,蒼井優幾乎在這部展示出生涯最佳的表演:影像片段—全面感知相貫通的轉變,將被動的情緒衝擊般投射到蒼井優的面龐上,人物的面孔時刻承擔著在劇場迅疾的走位,在影像前徵召清醒的自我意識。光——過曝的視線,恍惚回到《X聖治》黯淡的恐懼,「妻子」是身份附屬的名詞稱謂還是主動的敘述推進者,只是去在爭奪愛的前提之保證,無意去做歷史中心的表演者。
《潜伏》随便一集的故事可以拆成五十部《间谍之妻》,苍井优这个人物也不成立啊,最后一场哭戏更是尬出四室一厅
电视剧质感的历史题材,男人心怀世界,女人心怀男人,剧本浅薄乏味。
演员天然不是妻子,妻子天然是演员。
紧张悬疑无,深明大义无,炸裂演技无,场面调度无。从摄影到布景,各个环节都只能算一集抢不赢收视率的电视剧sp。请告诉我是看错了版本。
“小爱”与“大义”的冲突吗……转折过渡有点别扭。几个主演声音都挺好听的
很难真正理解为什么聪子遭到丈夫的出卖后,也依然在坚持丈夫教予她的理念。是因为青梅竹马兼长年爱慕自己的男孩不知何时已成为军部的鹰犬?因为菲林上看到满洲的惨状?甚至自己享乐主义的丈夫为了崇高的理想变得可以不惜一切……这一切的根源都是自己的祖国异化成扼杀自由与良心的杀人机器,所以还是请让它自行灭亡吧。不过聪子一角还是与无数传统日本妻子角色无异——身为女人的意义就是跟随在丈夫身后,不论丈夫选择什么道路都是要跟的,没有别的可能性;聪子把协助丈夫流亡的惊心动魄过程看成了夫妇甜蜜的小冒险,与最后败战时聪子在海边不知是笑是哭的凄厉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片还不是舞台剧,而是电视剧。很通透、白亮的打光,把服化道伧俗简陋的毛病完全暴露了出来,历史现场感弱爆。几个美国演员的存在像是国产抗战剧里的走穴老外龙套。整个主题的表达也是过分主旋律,所有的人物都顺着一个调子走。黑泽清这几年的水平是急速下坠。
黑泽清的夫妻就不能好好沟通是吗 couple counselling了解一下哈
多数时候历史还真的是某一撮人去推动的,普通人只能是被碾压的命运。想象我以挽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到头来不过一场白日梦。二战还得靠奥本海默,不由你福原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