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十岁,宋狗也十岁我们的暑假是在红茶冰棍和租来的DVD里度过的。
一个月三十元祖五十盘,五十元租一百盘,可不便宜,再加上我要租《陀枪师姐》,他要租《名侦探柯南》,剩下的盘数并不多,每次看个电影都要精挑细选好一阵。
那天,我们蹲在架子的最下面找片子,宋狗把《金鸡》递给我,我看了看简介,有点尴尬,不知道是不是少儿不宜,红着脸说“你想租就祖呗”。
心想,“男生过了三年级果然会变坏啊”。
并不色情,但阿金和小钢炮激情四射以及和大陆超哥相互试探的时候,我还是别过头去,紧张的西瓜水流在白T恤上了。
看完后,我抱着宋狗的大腿哭得惊天动地“果然是好人有好报啊,呜呜呜”“她有了好多钱啊,呜呜呜”“长得丑有什么关系啊,呜呜呜”“我好想嫁给黑社会大哥啊,呜呜呜”那时候香港在我眼里还是一片金土地,我从没意识到金土地上还会有这样一群普通市民,活下去是为了跨一道道坎,在资本的世界里一不小心就赔掉了自己的一生,在新年的钟声里痛失爱人,从别人的口中了解自己的儿子。
为了缓解悲伤的气氛,宋狗取出《金鸡》,换上了《无间道》,看完后我改口“不嫁黑社会大哥了,我要当卧底身后的那个女人”。
2006年,我十二岁,宋狗也十二岁。
宋狗家安宽带了,我们不再租DVD了。
《金鸡2》就是在他家那台大屁股电脑上看的。
阿金真的是一个天才儿童,永远不会怕,不怕SARS,不怕陌生人,不怕突如其来的爱情,不怕别人只是把她当做一个免费的出租房。
不知道再过几十年科技是否真的会把我们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变得轻松,我但愿是那样,厚重的口罩,每天早上校门口的温度计,被送回家的同学,课间的免费中药都不要再有了。
闭上眼睛再睁开,那就是你心中最美的香港,我想,放屁吧,那些摩天大楼才不是阿金眼里的美丽香港,在那些和嫖客尖叫的夜里,在挣扎着不让自己沦为冷漠的瞬间,那才是阿金心中最美的香港。
我真的很讨厌表哥这个角色,大概因为当时我也喜欢上了一个跟他差不多糟糕的人。
2014年,我20岁,宋狗也20岁,宋狗上完雅思,我们一起去了电影院。
所有人都告诉哥顿哥说“世界变了”。
真的变了。
10年前第一次看到金鸡,里面的配乐是《狮子山下》,“我们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过唏嘘”。
10年后的金鸡,配乐成了《美丽新香港》,“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就当我在外地旅游。
”没有和花衬衫和白西装的香港,“醒醒吧,大佬”,抢不回尖东了,也抢不回曾经的狂妄和自由了没有人再唱那些“你的痴情请勿继续了”,有了一种叫小清新的东西,还有韩国的组合,还有北方一种力量的控制。
宋狗:这个结局觉得怎么样我:马马虎虎呗,没前两部好看宋狗:大概前面活的太认真了,后来草草收场,也合情合理,导演好像也不是一个人。
一开头我就觉得影片怪怪的,阿金不像那个阿金了,以前的阿金可以给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叶先生十五万,现在的阿金为了几个爱马仕操碎了心陈冠希出场的那一刻,我就原谅了导演。
无间道2里面,边给mary做笔录边偷笑的少年已经蔫成了像叶子变黑的山竹。
时间可不就是这样吗,改变了香港,改变了他们,还有屏幕前的我们没有那么糟糕,也没有多好
《金鸡SSS》:一个世代的最终没落(文:火神纪)看这部片子,源于一个误会。
我本来想要看的是《一路向西之泰西》,但是不知道哪位仁兄玩了这么一手,把《金鸡SSS》给换了一个壳,换成了《泰西》的壳,然后大行其道。
我目前所能找到的《泰西》资源,最高清的一个版本,都是这部《金鸡SSS》——缘分,就是这么神奇,我就这样被《金鸡》了一遍。
其实也不是不行,如果我想看《金鸡》,我可能会把整个系列都看一遍,包括还有一部《十二金鸭》,因此这样的一次换壳的观影过程,颇有点意外。
作为一个港片影迷,看到这样的片子其实我还是挺欢快的,就算多少有点猝不及防。
看看这海报上的所有这些人,如果是一个老港片影迷,可能每一个人你都写过几篇文章了,每个人的电影你可能都看过不只一两部了,看着这么一群人用着熟悉的配方做着熟悉味道的那桌子菜,只要不是已经吃得太撑,你总会挟上那么几筷子,吃上那么几口——可能没有觉得很好吃,但是也绝对不那么难吃。
我甚至都有种感觉,可能再过一些年,香港的这一票演员走出来,同样地端上这桌子菜,我都会有种像是回到了家里吃妈妈做的饭的那种感觉了。
港片的黄金时代,感觉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徒剩追忆而已。
好看吗,其实还好。
好笑吗,其实也还行。
说它深刻吧,一点也不;说它浅薄吗,其实也就那样。
这部片子,怎么看都像是在追忆,追忆那个已经没落的世代,他们在追忆,我们也同样在追忆。
只是当一个世代已经需要被追忆的情怀所加持的时候,可能就真的意味着,这个世代已经彻底地没落了。
写到这里,多少有点落寞与哀伤,这可能是如同我一样的老港片影迷最不愿意看到的,却不能不去面对的一个趋势,不知道多少年后,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与时代,香港电影会不会再度崛起呢。
我看,虽然我不愿意看到,但是依旧觉得机会寥寥。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充满了对旧世代满满的敬意与追崇。
刮躁,浮华,喧嚣,热闹,无厘头,搞笑,抒意,情怀……几乎我们那个耳熟能详的港片电影元素,都能多少看到一些。
最直抒胸臆的是张家辉饰演的哥顿哥出狱之后,一心想要杀回尖东,再振雄风……只是哥顿哥其实不知道,在他被关进去了之后,外面的世界变化多大。
一身白西装,劳力士手表,大金链子,他以为外面的世界跟他进去之前是一样的,所以他之前怎么杀出重围,这一次他想再一次杀回去。
哥顿哥代表的,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旧日江湖,除了那个已经完全死去的江湖之外,还有那个已经彻底消亡的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哥顿哥,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以前旧港片里的江湖大佬,可是当他带着如此鲜活的味道放在现在的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会发现他与整个社会都完全格格不入了。
陈奕迅演的马仔对他说,大佬,你没做我大佬好多年了。
我记得以前看过类似的港片还有日片,讲述过类似的故事。
过气的江湖大佬回归到现代社会,同样格格不入,可能最后的结局是,大佬带着江湖义气的最后那点倔强悲壮地死去或者离开……这部片子结局相对欢快一些——相爱的人依旧相爱,逝去的一切终将逝去,大佬开始重新融入社会,往日反目的兄弟也再次相拥,然后他们开始了新的事业……港片最可贵的,是香港影人骨子里的那点倔强,他们就是圣斗士里那打不死的五小强一样,他们坚韧,顺应时代,适应时代,并且勤勉地把一切都精益求精地做得更好。
他们会把骨子里的这点精气神,也投射到他们的作品里来。
至少我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他们最终都会过得很好,这点念想,其实挺好。
在这么一个市场环境里,保持乐观并且努力活下来,是度过艰难岁月的守拙的不屈服。
可能后面看到这种纯粹的港片会越来越少,但是至少这一票香港影人还在,他们用这部作品告诉我们,香港电影还在。
曾经的东方好莱坞,曾经的黄金时代,曾经的曾经,到现在还剩下多少呢。
电影市场,可能终归还是资金为王,当年的黄金时代是建立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的基础上,资本有投资的欲望,市民有娱乐的需求,有供有求,方造就了当年的那个黄金时代。
如今,内地的电影市场,是香港本埠电影市场的多少倍体量,而内地的资本,又是香港资本的多少倍呢。
纵然可能所有的香港人都不愿意承认,可是这是铁摆的事实。
多少的香港影人都到内地来开工了,也许我们越来越难看到那种传统意义上港味十足的老港片了,可是曾经的东方好莱坞与内地电影正在做一个融合,许多香港影人加入了内地的电影创作,最终会不会形成一个文化的融合,不再分彼此了。
理性地看这件事,香港电影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可能依旧还会再创辉煌,只是它会换一种形式,换一种方式去继续发挥它的光与热。
那一代的香港影人,如罗文的歌里唱的那样——光加热就等于火,继续燃烧,继续发光发热。
一个世代,最终将没落。
哥顿哥的江湖,还有港片的黄金岁月。
但是哥顿哥会找到在这个世界里存活的那个方式,香港电影也一样。
没落的世代过去了之后,新的世代也终将来临。
2023-05-17 12:27:35;农历三月廿八。
不该这么晚看《金鸡3》,根本就停不下来!
本来片子刚开头超级恶俗,不过,接下来真的是又搞笑又感人。
我看的是粤语原版,有很多香港人的方言笑料我听不懂,都还觉得很好笑!
霓虹戏份,我以为可以看到牛郎一条街的盛况,可惜了这是“金鸡”啊,不能给牛郎戏份抢风头吧。
看到“根本岸久”的脸的时候,哇我有一种立马回到高中宿舍的返老还童般的喜悦心情,好像突然回到那一天,舍友在她那上铺跟我说“要看我打包给你,我全都有”,哇哈哈。
其实我到今天都一张没看过。
我看到一半之后真的是好几次被搞到哽咽,陈可辛的老婆还是有水平的,哇哈哈。
说明看的港片真的不够多....这真的是这个时代的金鸡。
在这个大浪潮的时代之下,香港人也改变了很多。
不同于奋斗的时代,这是个消费的时代,物质丰盈,光怪陆离的五彩世界终于到来。
有了钱,一切心理的生理的都能寻求到解脱。
然而一切看起来丰盈,实际充满了危机感和困惑。
如何自处,如何生存,今天大家都why so serious。
其实何尝不是想摆脱困境。
往上一代人迟迟不想放手,往下一代人不想再被管束。
其实大家真的都不必太认真,只要留得真情,那狂欢,就不只是虚伪的表面,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导演大概想表达的意思太多,短短1个半小时,想表达香港人自强不息的狮子山精神,想讽刺香港言论自由收窄的政治黑化,想暗喻香港小市民以香港人自尊的思想大江东去,我想,导演是有太多的想法,每个想法反应在电影里也都有亮点,但一个个的亮点总串不成宏大的篇幅,这就是港式的小情怀,我却真的独独喜欢这种味道。
看完电影,闭上眼睛,我记得两幕戏,第一幕,是郑中基饰演的鸭王,为取悦客人,表演爆啤酒瓶,爆得鼻青脸肿的,两行鲜血顺着鼻唇沟滑下,表情却依然滑稽,嘴角还带着傻笑,这是小人物为了生活无奈的写照,这种细节经常会在周星驰的电影里看到,星斗市民为了两顿饭抛弃自尊,放下身段,又不得不强颜欢笑的细节描写,在我看来,真的是只有港产片才能拍出来。
第二幕是饰演老大的张家辉出狱后,发现香港的时代变了,与自己的身份格格不入的经历,描写的一种英雄迟暮,时不与我的情怀,香港人好像对这种情怀特别有感觉,可能与整个香港的政治大环境有关,看到这里,我想到,英雄本色狄龙说的”我已经不当老大很久了“,慢慢的就有种潸然泪下的感觉。
最后,结尾的那段突如其来的歌舞,放过我吧,为什么贺岁片一定要这样呢?
一个妈妈桑用微信调度姑娘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
哥顿哥入狱的1996年出生的孩子今年都18了,都该拿身份证了,世界又怎会是十八年前那个样子呢。
香港,这个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高大上的代名词,面对如今大陆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的风云变幻,港人的心态从电影和现实中看,倒颇有些微妙:一方面,不断曝出的与大陆人的种种冲突,反映出它作为(曾经的,现在其实也仍然是)国际大都会的优越感;另一方面,讲返自己的生活,曾随着哥顿哥吃香喝辣的Eason和阿金,这边厢做着大陆人的导游带着你去买奶粉,那边炒着韩流明星G Dragon的演唱会门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搵食嘛”,“世界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咯”。
世界变了样,香港也早已不是十八年前的那个香港了,也难怪这近二十年都在牢狱中度过的哥顿哥会显得无所适从,在“乌蝇哥”的召唤下以为大活来了,“香港还是需要我们的”,结果却是被雇佣去随着示威的人群喊着“反对!
反对!
”,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反对什么。
我从没去过香港,但在我印象里,能集“上流社会”的“贵气”和平民百姓为了生存什么都能做的“草根”精神于一身的,大概也只有香港这独一份吧。
变化是必然,融合是趋势,香港以后的路会怎么走,我也很想看看。
p.s. 王菀之还挺有喜剧天赋的。
茶餐廳只換了老闆,不換招牌,出品或許仍會有不同。
香港換了老闆,又換了招牌,出品水準見仁見智。
金雞換了導演,攬實塊招牌,而出品就.......................肚餓,落街吃嘢...................
<金鸡三>观影有感,2017-10-5 这部剧拍摄于2013年下半年,上映于2014年春节,作为开年贺岁片登录荧屏。
我之前没有看过金鸡一和金鸡二,截止到看完3来写影评时依旧没有来得及看,很是可惜。
金鸡三无可置疑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而且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在香港电影史以及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名字。
我为什么会觉得它会留下名字呢?
我想从电影想切入的四个维度来谈一下,第一个是性,第二个是钱,第三个是情,第四个是变。
其实我到现在还没有想明白,最后的那个“变”的维度,为什么会被吴君如导演硬加进去。
或许在等到我写完这些文字后我会稍微明白一点,当然也可能更不明白甚至于批评吴君如。
我觉得这个电影比较直击灵魂,即使是还没有击中灵魂,那也是有相当的深度了。
食色性也,性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唯一路径,也是弗洛伊德所言的欲望的源泉,更是文明社会中无法断绝的羞耻。
理论上说,每个人都会有对于性的渴望,每个人也都会体验性的快乐。
可能本来性的快感是作为人类繁衍的诱饵或者说是附属品的,但是现实中很多人的性事与繁衍无关,只是为了追求快感。
如果这部电影仅仅是想讲各种人追求快感达到高潮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就很容易落入庸俗;在开场的时候,导演可能确实是制造了几幕这样的剧情来以较低的门槛引入观众。
而且为了提高可看性,电影还从原始人的性开始引入,第一幕里原始人的性也并不是自然的性生活,不是夫妻或者情侣因为生理冲动或者基于繁衍的使命什么的而来的性;电影中性的居然是基于一次意外,男性原始人在女原始人身上获得了性快感,而且为了维持这个快感,男原始人答应女原始人的谈判条件,放弃驱逐女原始人并送给女原始人肉吃。
这个谈判就是议价,一方要得到性满足就必须要通过给出条件让另一方接受以配合,在这个情形下,没有强权,而充斥着公平与理性。
在电影接下来的与性有关的一幕幕剧情里,其实都充斥着谈判,一方给条件,另一方满足条件。
双方都有一个议价的过程,并且在议价的过程中,双方是平等的关系。
谈判,就是议价;钱,就是理性。
嫖妓的人是理性的,他们要尽量在可控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要求姿色、技巧、态度、谈吐、性格。
卖淫的人也是理性的,他们要用最精确的投入获得最高效的回报,他们要练习技巧、控制时间、凸显特色、八面玲珑。
由于这部电影是讲“鸡”的,也就是主讲性工作者的理性,所以我们大部分人都可能被惊的目瞪口呆。
我们对于嫖客的熟悉度可能要远远高于性工作者。
其实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卖点。
电影就应该记录和展现这些真实的形形色色的大众的真实生态。
性工作者的理性,电影里是这样讲故事的,女主角阿金一出场就是“妈妈鸡”,她手下有一个妓女团队,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很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戏份最多的是那个“吴略”,吴略的口头禅是“只要给够钱,什么都可以做”甚至于说自己在灵车上都可以做。
阿金除了要正常接单应对不同的客户需求之外,还要管理团队,其实在这个目的非常明确的团队里,作为头领的阿金是不用怎么管理的,她主要做的是找客户,维护客户,提醒众妓女如何搞定这个客户的特殊需求,以及维护妓女团队的人数等等。
电影在团队管理这一块里,提醒观众说维护妓女团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头领要不断吸引新人,甚至于要疯狂吸引新人,但是其实从头到尾,阿金手下抛头露面的妓女就是那几个,这可能是电影的一个bug吧,不过这点不影响故事的进行。
阿金在进行团队人员维护和扩张时遇到自己的竞争对手鏬妈,鏬妈这个人曾是阿金的徒弟,后来自立门户了,以至于经常与阿金抢客户和“员工”。
为这事阿金非常生气,明争暗斗持续不断。
但是有两件事情使得阿金和鏬妈的矛盾消失了,第一件是阿金向鏬妈借两个人救急,鏬妈在一番冷嘲热讽之后还是借给她了,这次阿金虽然借到人了却也气得不轻;然后没过多久等他们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鏬妈说不用还人了,说自己已经结婚了,说自己不会一直做这行,并劝阿金也早日结婚。
阿金听到之后迟疑了几秒钟,就岔开话题走开了。
其实,电影进行到这里的时候,观众应该也会想到阿金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导致自己一直未结婚。
再其实,在电影开头没有多久的地方,阿金被骗,名贵包包被偷,遍寻周围可以帮自己找回物品的古惑仔无果,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找了哥顿哥的手下帮忙,结果没过多久包包就被这个手下送回来了。
哥顿哥,应该是阿金之所爱,而且哥顿哥还没有出狱,阿金也一直未嫁,那么这二者应该是有关系的。
在阿金经营“性”事业的时候,中间插入了两个长一点的故事,第一个是“鸭头”邀约,阿金趁机犒劳手下,让众鸡享受众鸭,在这个故事里面,有至少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其中一个是一个阿金的手下遇到一个说自己腿粗的鸭,这个手下很生气(被一只鸭说腿粗!
),结果那鸭说“即使你腿再粗,我都喜欢你”,结果这个手下立刻泪奔了,并且失态的抱住这个鸭说“带我远走高飞”。
说实话,我也很感动。
人就怕被冷不丁的一下子击中内心深处。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妓女吴略遇见鸭霸,鸭霸出场时,真的是特别拼命的那种。
吴略一直以为自己足够拼命了,以为自己的准则是只要钱给够,任何事情都可以做,但是当她看见鸭霸用真啤酒瓶疯狂砸自己头的时候,尤其是她看到血流出来的时候,她自己被惊到说不出话来,原来世界上比自己更拼命的人还真的有,而且是真的是拿命在拼。
而后吴略在幕后正好遇见鸭霸唱伤感孤独的歌,又再一次触发自己的同感,于是二人抛开各自面具,深情对吻。
截止此刻,我们发现,原来之前鸭王说的可以给每一个妓女满足这句话是真的,连一直油盐不进的吴略都被深深的打动了并且得到满足了。
所以鸭王的能力不可谓不深。
但是,此时电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疑问,刚才让众妓女满足的到底是鸭们的真性情还是高技巧?
这个问题真是无解啊。
只要你有需求,就有人可以想方设法满足你的需求。
这种将性情通过理性管理来达成明确目的的办法,真的是人类的灵气所在。
在鸭王一幕之后,还有一幕就是阿金团队去拜师学艺。
这又是让观众眼界大开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其实还是如何通过高效的理性的管理操作,快速的达到目的,同时这里面也遇到了挑战理性的极限的事情,就是男人给男人口交,并且妓女们还要向男人学习口交技术,最狗血的是这个男的还非常享受,其实我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更多的是人文的包容,这一段故事还起到了挑战以及纠正观众固有偏见的作用。
如果说前边这些都是在讲性、钱、以及情的话,那么最后这个故事其实也是在讲情。
讲的是阿金于哥顿之间的情深似海之爱情。
而且故事在情之下还加了一层香港社会变迁,使得这段故事完全可以拿出来当做社会心理学老师的讲课视频了。
说实话,这段加的过于生硬,而且过于长了,这段故事与前边的可谓完全没有关系。
但是,我此刻忽然想到了一层关系,前边讲的那么多理性化操作化的故事,都少了一个更深刻的支撑。
现在,我们再回到电影开头,那个女原始人为什么要吃饭?
她首先要活着啊,在那个极端的情况下,活着不饿死就是大事。
而到了21世纪的香港,妓女为什么卖淫?
或者说妓女们为什么挑战卖淫这个事情的极限?
在自己已经不需要以卖淫得到食物存活的情况下,她们做着许多事情的原因是什么?
或许,每一个妓女的人生故事里,都有一个让自己尽最大限度赚最多钱的理由。
这个理由可能很丰富动人,也可能非常心酸,也可能非常变态,也可能非常伟大。
在面具背后,那张动人的脸上,那一闪而过的刚毅和动容,是理性的全部支撑。
影评写到这里,基本上可以收工了。
电影把变迁的故事拉的很长,我的影评里却写得很短,不矛盾啊。
在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拼命的灵魂,他们都是在建造一个安息之处啊。
愿天下灵魂都能自得其所。
优秀的贺岁片。
从一开始的黄秋生就充满了港式恶搞气味,接着调侃《一代宗师》和“海天盛筵”一股浓浓地时代接壤感。
到陈奕迅出现,引出哥顿哥这条主线。
都还很恶搞。
直至江门古天乐,纯粹的优秀花瓶,刨掉了前面的一切铺垫,才开始进入正题,日本的鸡文化,就是一种香港未来鸡文化的的缩影,充满了辛酸和孤单、放弃尊严,连买卖都要隔着一堵墙,完全是没有把人当人看待,甚至是不能做自己,出卖一切自我价值,卑躬屈膝,头破血流。
这种文化,一点都不像香港的光鲜亮丽,华灯初上,反而是变态至极,电车20秒,看似比开房简单又挣钱,实则充满了恐惧。
张家辉的出现和故事发展,对有老港片情节的观众,对看港片长大的观众来说,一首Supper Moment的《世界变了样》完美诠释了这种感觉。
似乎在感慨“港片已死“,也无奈接受”港片再见“。
黑帮都为了生活放弃白粉,选择偷渡奶粉了。
但结局是好的,香港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有自己的精打细算,开个茶点不挣钱,我店内可大有文章所在。
侧面传达了一种正能量和预示,香港电影可能为了迎合当代时局,满足观众需要在做电影,但电影的本质是不能丢,和忘怀的,这不是固步自封,是精神和做一种大家永远都不可能对此消极激情的东西。
世界变了样,但希望大家,能向面对店内的艳丽一样,不论老到多少岁,心若在,依然是风华正茂。
好看搞笑!
张家辉把一个旧日老大演活!
那种爽朗的笑声,夸张的手势,字正腔圆地喊话,动不动就要家法伺候小弟,人群中本以为是做大事结果是反对政府的龙套那种落寞!
阿金的眼神也很到位!
陈冠希果然现在不管是在哪里出现都是一脸纵欲过度,余文乐竟然演一个狐臭男!
而为了钱咩臭都可以闻的打拼精神令人敬佩到瞠目结舌。
不过到日本学技术那段,连妈妈桑都需要学吗?
薛凯琪那个后辈妈妈桑,嫁人竟然嫁给陕西人……内地人总在港片中被刻画为土豪。
可是洋气的港人也不得不为钱跪舔土豪,这世界就一个钱字啊。
明星云集,星光璀璨。
刘华你是不是真的想当特首!
总觉得恶搞中透着一股谈谈的忧伤。似是在感叹对香港今不如昔的现实窘境。片子里多出讽刺现实政治的段子,很值得玩味。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很多出境的明星都有自毁形象的出演,很是亮眼。
算了,我的欣赏品味一直在底层;这么强大的卡司,这么美的插曲,就算只是冲着我视帝也要捧场
古天乐牺牲好大哈哈哈
很对我胃口啊 有情有义有故事 有恶搞却不失深度。吴君如想要大奶所以搞一部电影让自己过瘾吧 哈哈。
好多大粒野啊啊,好好笑。个人认为笑下就好了,电影无非就是娱乐人 这一点这戏就做得很好了。
都算超级有娱乐性了,看的几开心,大把熟人,各种调侃,拓也哥啦,曾国祥那个《飞虎出征》啦,张家辉“誓要入刀山”啦,香港这些演员还是看着亲切熟悉,无论是新科影帝张家辉还是万年演技王名誉地位样样有的梁家辉,都肯放低自己,嬉笑怒骂,不拿事儿当事儿,不拿自己当大腕儿,好中意。
逗笔一箩筐,吴君如胸是怎么那么大的?
只剩鸡在没有金了
一堆乱七八糟的致敬,加之一众明星撑场,娱乐效果不错。毕竟核心已去,空剩一副躯壳,也不好意思叫自己“金鸡3”了,而其中的煽情、情怀更是强差人意,当年的“金鸡”彻底沦为烂俗的商业片,真是让人感慨。当年的“金”,原是指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态度,而如今的“金”,更多是指钱;唉,时代真的变了
虽然有点乱,但主题不错超多明星,基本都没群众演员了,香港味儿
我係都要俾四星,吹呀?
大傻逼
并不好笑吗
香港精神终结
吴君如是监制么? 我只想说 吴君如 或者导演 面子好大. 明星阵容好强大但真的木什么逻辑 剧情也不够深刻 还是第一部金鸡根深蒂固励志饱满催人泪下阿.
比2要好不少,将回忆倒叙改为正常叙述虽然少了些结构上的精彩,但至少没第二部那么刻意。剧情与时俱进,扔这几年的港式喜剧片里确实算上佳了。对比前两部这一部更阳光些,至少能让我笑的笑点有几个,导演和吴君如明显没打算在深度上挖太多,所谓性工作者的心酸啊光辉往日不复再啊都没拍出感觉
Wyman为什么还能买到designer的衣服?
有优点啊。但故事本身有点拖后腿,已经没有“金鸡”的传承了,而是有点乱扯的感觉,前半段甚至还有些低俗。反而有感触的是里面的那些怀旧情结,包括美指和歌曲,实在不能不爱。张家辉这个角色特别有意思,他的思想和固执反映了香港的变化,一种无奈的现实,你必须接受。而且他的表演实在是太棒了
前面还行后面就诡谲的越来越差,差是从唾液哥出来开始的恩
现在香港只能拍出这种水平的东西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