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t is night in Moscow already.And soon it will be dark here. Do you think we'll ever see the dawn in our lifetime?"(莫斯科此刻已然入夜,夜幕很快也将降临在这里,我们此生还有机会见到黎明么?
)——"When it comes in spring,we'll be on the move again. Keep the spririts up, Dr."(当春天降临,我们会继续前进的,别灰心啊,博士先生。
)这是会议结束即将分离之时,与会的总理府主管科里森各与种族事务办公室将军霍夫曼之间发生的最后一段对话,望着眼前的一片洁白世界,刚刚发觉受到欺骗的文职官员科里森各表情木然,内心凄凉无力;而专门负责执行纳粹种族政策的霍夫曼则一脸轻松,充满希望,丝毫没有了刚听闻杀戮真相时的震惊不适。
此刻的两人都清楚,当他们这群人从这里离开之后,会议上提到的那头“机器野兽”就将被他们彻底唤醒,疯狂地、不顾一切地带着他们奔向所向往的那个“纯净世界”的黎明——这,正是这场会议所有与会者们的“美好”期待。
而在离他们千里之外的波兰、立陶宛、俄罗斯境内的犹太人集中营里,此刻也正有上百万甚至千万的犹太人,在凛冬寒夜里透过狭小的窗户,用双眼直直地望向黑洞洞的夜空,内心默默祈祷着能够早日见到春日的黎明。
尽管他们不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将熬不过这漫长的冬夜,只因为另外一些人心中所期待的“美好”……所以,我忍不住想,如果一个梦想的实现是需要牺牲另外一群人的梦想的话,作为主体到底该不该去坚持呢?
(二)人是群体性动物,很多时候一个人处在公共场合下,因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往往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一面,丧失掉个体的思考而陷入群体性盲从。
在影片中,与会的各路代表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业务背景,代表着不同的利益。
在会上自由发言表达意见时,每个人都未受到干扰,所以能从个人利益出发对海德里希的提案表达出诸多不满:总理府代表认为犹太人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所以“让他们干活儿”的想法不实际,种族办公室代表因为看到绝育计划所隐藏的巨大商机故而希望拿到领导权,波兰代表因为不想沦为收容所而百般阻挠大迁徙的计划,法律专家因为不满解释权威被剥夺而大放厥词,工业部门代表因为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扯东扯西拖延时间,军队执法队军官因为杀戮行为给士兵带来的负罪感而感到愤怒,而海德里希所代表的党卫军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力,与戈林、鲍曼等势力抗衡,所以拼命推行极端激进的措施……如果按这样形势发展下去而不做约束,那么会议将沦为一地鸡毛。
于是用餐休息时刻便适时地开始了。
第一轮休息,组织者海德里希拒绝了固执的总理府官员的谈话请求,却主动与法学家和执法队军官做了私人交谈,他看透了法学家色厉内荏的本质而加以恐吓威胁,他了解执法军官受内心道德禁锢的困扰而用“肮脏的是政治而非遵守纪律的军人”帮其解脱,从而轻而易举地争取到了理论制高点和方案执行人的支持;而在第二轮休息时,海德里希才单独对付科里森各,不仅从对话一开始就指出后者虽然“hard to defeat”但“not impossible”,而且一阵见血的戳破后者虚伪的面具假象,指出后者的理论不仅不符合国家实际,而且本质上和血腥屠杀一样的肮脏丑陋。
于是就这样让这位反对者闭了嘴。
当会议再次开始的时候,反对者开始噤声,而支持者开始狂热鼓噪,一幕幕翘桌支持开始频频上演,之前沉默摇摆的几个人也就逐渐忘记了之前的忧虑和小算盘,也一起陷入狂躁之中了。
(三)即使麻醉自己他们是在做一件彪炳史册造福千秋的“伟大事业”,人的本性还是让他们在潜意识里不得不承认他们在干一件人类历史上最肮脏、最下流、最见不得光、遗臭万年的行为。
所以会议的组织者不断努力消除会议的痕迹,甚至记录纸都要烧掉;总理府代表私下询问执法队军官是否真的枪杀了近三万的犹太人;种族办公室将军在听闻屠杀惨状后情绪失控,在厕所里紧张到手发抖;会议代表听闻一天可以屠杀6万人时震惊到集体沉默;在会场冷静公布屠杀方式和屠杀人数的艾希曼紧张到趁会议间隙独自跑到厨房喝水稳定情绪,之后还被同事爆出当时曾被吓到晕厥……所以,不管外在的价值尺度有多么得扭曲,看上去多么的义正言辞、理直气壮,人内心的道德之镜始终都在,只不过有时会被蒙上尘埃,而人们自己选择性地不去擦拭罢了。
(四)从会议开始,海德里希入场时全体人员立正敬礼,高呼“Heil Hilter”,到会议结束,全体人员站立在会议桌周围,再次立正敬礼,高呼希特勒万岁。
虽然过程中出现各种分歧争论,可最终还是实现了海德里希所说的“uniformity”。
从始至终,海德里希始终面带笑容,即使面对法学家的直面羞辱以及政府官员的离席抗议时,也依然挤出微笑,甚至公开做言语上的让步和道歉,可是,最终他还是将所有与会者统一到他的意见上来,实现了会议提案的全票通过。
是因为他足够和善嘛?
是因为他懂得妥协的技巧吗?
是因为他威望很高吗?
显然都不是的。
他的笑表明他内心的自信和轻松,而给予他这些的不是他拥有法律和道德的优势,而是因为他手握强权无视法律以及他背后的高度集权体制。
只有在这种体制环境下才会达成这样一种默契:与会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意见将会“被聆听”,但只有海德里希的决定才会“被执行”,所以不管在过程中有多少意见,在会议结束时都必须完成自我的蜕变和升华,融入到集体洪流的咆哮之中。
(五)在电影开头,女仆拉开窗帘,室内光线由暗变亮;到电影结尾,管家关掉电灯,室内光线由亮变暗。
房屋之外,世界一片银白,寂静的湖水,寂静的丛林,只有舒伯特的音乐在世间缓缓流淌,仿佛什么都没改变,然而一切都已经不同。
确定了议题,确定了结果,会议中的任何异议便无足轻重,也许会认为斯特卡特心存善良,但是他也只是一个在种族与血统理论中坚持法律道路的人。
他们所有,以及背后的上司和部门,一起谋划了人类史上难以磨灭的对犹太人的 阴谋 。
就像科里森各说的那样,It's got colder.整部影片就是讲述了一场会议,很写实,但是你能感觉到现场微妙又紧迫的气氛,不仅是高昂的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党卫军与总理府,纳粹的派系斗争也时隐时现。
二刷或者三刷的时候尝试做一次会议记录,也许会有更好的体验。
另外,最后打雪仗的寓意也值得深思。
1小时2500人,1天6万人,1年2190万人……这是一种速度,纳粹计划屠杀犹太人的速度。
1942年,德军进攻苏联的军队在严寒中痛苦的煎熬,美国的参战令希特勒的梦想化成了泡沫。
1942年1月20日,15名德国军官在柏林的瓦西湖开了两个小时的会议。
15名与会者的身份是:安全部首席执行官、盖世太保的少校、纳粹党总理办公室官员、政府内阁大臣、处理种族问题的将军、国务卿、内务部官员、外交部官员、武装司令部官员、政府特使、司法部长、犹太事务部官员。
由于当前战场的形势,德国需要改变之前处理犹太人的政策。
由之前的隔离、奴役,转变为“清理”,即大规模的屠杀。
会议就是为这一新政策的出台执行披上“合法”的外衣。
会议的结果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因为所有否定的提议全被绝对的扼杀掉了。
于是,从1942年1月20日开始,犹太人的终极噩梦开始上演。
这里没有阴森压抑的死亡集中营,没有冒着黑烟的焚尸炉,没有眼睛里闪着惊恐绝望的犹太人,没有凶神恶煞的集中营看守,没有一切当提到“纳粹”,“Holocaust”等关键词时人们脑子里会自动浮现出的血腥恐怖场景。
恰恰相反,电影的展开犹如一册优美的画卷:银装素裹的柏林雪景,古典气派的森林别墅,别墅里女仆佣人穿梭忙碌着送上丰盛的美食,身穿党卫队黑色制服的高级军官和纳粹要员,觥筹交错,优雅的措辞,间尔激烈的唇枪舌剑,偶尔的欢声笑语,舒伯特的乐曲如舒缓的流水在耳畔淌过......而电影外的你,看着这册画卷的展开,寒意一点点侵入血管,慢慢在全身弥漫开来。
1942年希特勒麾下的15名军官就一千一百万犹太人的命运,召开万湖会议,开始了一场两小时的黑色博弈。
他们分别来自德国党卫军,盖世太保,司法部等不同政治体。
有人射杀过三万犹太人,有人潜心研究最便捷的屠杀途径,有人制定了针对犹太人的限制法律……他们争论人种的定义,争论犹太人到底是鬼魅还是智慧的群体,争论应该顾全法律的体面还是快速地推进灭绝……殊途同归的,他们都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类,必得杀之”。
这场会议,最终在权力对抗权力的压制下诞生了臭名昭著的犹太人清除计划。
看似是15个人决定了一千一百万的命,实际是仇视决定了一千一百万人的命。
片尾,真正拥有会议决定权的将军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男人拥有一个恶劣的父亲和一个慈善的母亲,母亲逝去时他并没有流泪,父亲死掉时却悲恸欲绝。
因为他一生的动力都来自于憎恨父亲。
个体的故事折射到民族之间,群体之间。
此时的德意志民族又何曾不是因为憎恨犹太人而紧紧地团结为德意志战车,布下统治世界的宏图伟志。
但憎恨会让一个民族走多远呢,会不会走的太远而让人成为怪物。
历史已经给了答案——憎恨让二战中无数握着刀柄和枪炮的家伙变成残杀同类毫无知觉的生物。
这种生物又怎能是人。
而憎恨之下的,往往是最脆弱、最愚顽的心,在面对死亡时他们比自己屠戮的人更加恐惧。
今天,何处又不是这样的人呢。
就连正在播放的电影弹幕里都滚动着强烈的民族仇恨,性别对立的仇恨,人与人之间命运不同的仇恨。
仇恨永远不会从人类中消失。
必要的时候需要武力争斗,需要心机谋略,需要政治斡旋,才能成为不被他人支配的一方。
残酷的是——到时候,反而是谁惧怕争斗,谁被争斗谋害。
善良是无法保住命的,但残忍却可以。
在我的记忆被清除的这一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该停止悲伤,停止哭泣了。
是不是该与命运争斗,看看眼前的路了。
很喜欢看单场景的群戏,如果处理的好的话,向《十二怒汉》、《十二公民》都会很精彩。
本片拿着这么好的题材,仅仅是凸显纳粹的暴虐。
我觉得就太可惜了。
不管导演是否真的追求高还原里面的人物立不起来。
现在回忆只能想起肥头大耳的军官、和趾高气昂的主持人、以及唱反调的博士其他的都是脸谱化的反犹太、脸谱化的工具性人物。
即使是他们最终达成了屠杀协议、但是我相信他们都是有家庭的、有血性的、及时他们是希特勒赛选出来的人物、其中的挣扎我相信会与军令有冲突挣扎的。
一个年轻人母亲非常爱他,但父亲经常打骂他,剥夺了他的继承权!
后来,这年轻人长大了,他母亲死的时候他才30多岁,目前培养他,爱护她,但她死了,那男人站在目前棺材旁,想哭泣,却没有泪流下来;他的父亲很长寿,在他50多岁的时候才慢慢死去,而在父亲葬礼上,他儿子很惊讶的是,他无法止住泪水,他在恸哭、啜泣,伤心欲绝!
这人一生的动力就是对父亲的憎恨,母亲去世确实是个损失,而父亲死去之时,憎恨失去了意义!
那么这人的一生也就变得空洞了!
憎恨不该是我们的全部!
你, 脊背没有发凉吗?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真实的历史。
并没有夸张什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最终解决方案》的由来。
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就是,没有出现一具尸体,一个囚犯,一滴血,一个气罐,甚至没有一支枪。
整个电影就发生在一个别墅内。
说是恐怖片是不会有人信的。
就是这么一个坐下来认认真真开个会的故事,内容却是那么恐怖。
我想,这部电影的恐怖之处,是它揭示了这么一个问题: 纳粹大屠杀,和历史上的屠杀,本质上并不同。
这些历史上的屠杀,包括成吉思汗屠城,以及日本人各种暴行,说白了,是一种旧式的, 原始的,兽性。
人类,是有兽性的。
所以就有这些历史上的屠杀。
而纳粹屠杀的不同之处,和可怕之处在于: 很多人都觉得,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启蒙运动和科技,社会现代化,使人们能够越来越摆脱朦昧,走入更和谐的社会。
然而纳粹运动,尤其是大屠杀,把现代化乌托邦中最黑暗的一面,血淋淋的展示给了整个世界。
他们完全使用了现代化的方式,来杀人。
工业化流水线杀人,大型专业设备焚尸(对,这个焚尸炉还是新技术,战后还申请了专利, 我没有开玩笑) ,现代的管理模式。
保证从上车到运输到进毒气室按时按点。
甚至最可怕的是,把屠杀相关内容写入了法律和政府文件。
要知道,法律和政府机关,也是现代化的产物。
第一次看就很喜欢这部片子,虽然那时英语水平尚属低下而且该片连个靠谱的中文字幕都没有,但依然一点点查着金山词霸挣扎看完;如今第三遍重看,依然振聋发聩,几百万人的生命在两个小时的会议里灰飞烟灭,人类的残暴与癫狂把短短不过三五年的一段历史染得血红。
十几只衣冠禽兽围坐在炉火边会议桌前,就那么轻易地决定了一个种族的命运。
因为这部影片,我至今,——而且会永远,——唾弃一切妄图美化纳粹、崇拜纳粹的脑残余孽。
对全人类犯下的罪行,没有”那只是某一方面“之类的屁话好讲;想要站在一千多万纳粹大屠杀受害者以及几千万二战受害者的尸骨上大谈纳粹的某某优越性,你不光是我的敌人,也是全人类的敌人。
HBO+BBC联合出品,品质的双保险上到近乎不可能失败的程度——而且他们也的确打了一场漂亮仗。
演员的表演个个出色,言语之间每个杀人恶魔仿佛又从历史的坟墓中站了起来,Branagh和Tucci的表现照常毫无瑕疵地优异,前者从英伦三岛到美国大陆几乎横扫本年度一切电视电视电影表演奖的提名并获得艾美奖的垂青,后者也有一尊金球到手;Colin Firth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也足以把一个满腹经纶的帮凶演绎得淋漓尽致——影帝先生当年还不是影帝先生,一个艾美提名估计对他也帮助挺大的。
至于三看的原因酱油君Tom Hiddleston——我找到我基了!
居然真是个连正脸都没有、一共出场时间不到三十秒钟的群众演员!
……当时Hiddleston还在贱桥读大学,估计能拿到这么个机会串一把场也是挺不容易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和啃泥叔的交集正是从这部片子开始的。
大概是在片场得了大师真传,本片之后我基认真读完大学又进了啃泥叔起飞的地方RADA继续学表演,并且最终在2008年如愿以偿死心塌地地跟着发福神探沃兰德登上了瑞典一年到头冰雪不化的神奇土地。
这部片真的很精彩,但是只推荐给有耐心的人看,里面没有什么动作场面、狗血煽情,有的只是铁一样的事实和让人不敢卒视的冷酷。
但是很遗憾,历史本来就是如此,任何妄图讨巧的花哨与修饰都只能损害这一个半小时里可能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早已成为一个无从下手辩论的哲学问题,但阳光下的罪恶依然在展开着,在我们看不到的、某个白雪飘飘的宁静小湖边。
内阁部长级会议主任克里琴格博士:兰格?
党卫军拉脱维亚特遣队副司令鲁道夫·兰格:什么事,长官?
克里琴格:你说你枪决的那20000人是什么人?
兰格:在拉脱维亚的里加,27800人的死我负有责任,还有一些被拉脱维亚人成群杀掉,我的人袖手旁观并默许了。
因为我直接收到了一份关于“疏散”犹太人的备忘录,目的是结果他们并被深埋……有些还活着的挣扎着想从尸堆里爬出来……这不太像是战争,是吗?
而且毒气室也快了……克里琴格:什么毒气室?
毒气室?
兰格:是的,我听到了传闻。
克里琴格: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了,一定要有什么别的词来形容。
兰格:试试“混乱”。
克里琴格:是啊,剩下的就是一场争论,对我的专长的诅咒。
兰格:我也学过法律。
克里琴格:那你如何将你所学的应用到你从事的工作中去呢?
兰格:它让我不再信任语言,枪杆子说话才算话。
影片拍摄的技术水平很高,看完我才知道这就是「万湖会议」始末。
“把犹太人分为三等是对法律的践踏,因为不存在客观的标准。应该一视同仁将他们全部‘驱逐’。”理性阴冷。Einchmann最后被摩萨德抓捕回以色列并公开审判,引出阿伦特“平庸之恶”。从电影中就可看出其对规则的坚守和对上级的服从。
一群人坐在那里开会而已,但是看到最后我居然后背发凉,一种发自己背心的恐惧
感觉像话剧。一群英国美国人讲英语,选角不太合适
柏林郊外美丽的湖滨别墅内14人的会议❌ 600万生命 封闭的环境只有14人的对白 一组组数字描述集中营毒气室毒气卡车的“疏散”效率 针对清除还是绝育的辩论 歧视犹太民族的玩笑…毛骨悚然 是人类还是魔鬼?人性何在?心冷齿寒…#表妹电影#
缺点就是会开得远不如德国人像德国人(废话。
和今年新版的万湖会议不相上下,老版更加写实节奏快一些。理性秩序严谨的纳粹帝国被狂热的情绪所支配,不去理会法律问题,不去理会实际战争情况 ,不去考虑具体的劳工需求。派系之间的征权夺利在任何政府中都存在,只不过在如同宗教般的政党面前一切意识形态都必须让位。电影展现了这些军官的下属们打雪仗,还有一对情侣骑着自行车回家,这才是生命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某个伟大的使命什么的毫无意义,无非是一群自负者集体的幻想。
开会不是为了讨论,不管你有什么想法,都要把你教育得服服帖帖,最后同意早就定好的结论。很多人认为战争中的大规模屠杀不会再出现在现代社会,殊不知“屠杀”的不仅仅指的是生命,“驱逐令”也不仅仅针对某个种族,每天都会发生类似的事,人性早就如此,世界早就如此,不会变好,当然也不会变得更糟。
我觉得同样的题材,万湖会议可能表达的更好一些。当然这个拍的也不错
真脊背发凉
Vivid illustration of German characters, of a proper meeting, of the peculiar atmosphere... I watch this movie again and again, and every time I always found something new.
你会惊讶于这些德国人讨论如何消灭犹太人的时候,就好像他们不是在讨论如何清洗鲜活的、有思想的人,而是一团苍蝇,甚至一堆垃圾。
没有翻拍的《万湖会议》好看,欣赏《万湖会议》的时候后背直冒冷气、毛骨悚然的感觉。
一群最文明,最理性,最有知识,最绅士的权利掌控者们,在一座美丽的庄园里开会。会开完了,庄园外的青年们,还在懵懂的打着雪仗。
3.0 和2022版的萬湖會議相比,這版有著更多的戲劇衝突性與鏡頭調度,加入了更多編劇自身的想像與判斷。在人物選擇和處理上也更突出幾個領銜演員。而德版認真刻畫了每一位與會者,並以更為平視的態度處理每一角色間的作用力,在角色把握上德版勝出的不止一點半點。美版結尾部份還挺喜歡,加入了每個與會人的終局。更喜歡2022版的還原,從謹慎克制,且沒有廢話的台詞中展現出的徹底冷酷。
戏剧化的臆想,艺术加工过头,出现了很多历史错误,信息量也少,编剧是只读了会议纪要、看了几个维基百科和八卦就来创作了吗?
多少邪恶是以冠冕堂皇的名义,大义凛然的在阳光下施虐!
14个人,能让我看到人性的最后挣扎和它被野心及欲望吞没的一瞬。
一堆英美演员用英语演了场德国会议。真实版《十二怒汉》,惊见脸叔和酱油抖森!
由于近期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所作所为,所以对犹太人没有共情了。所以这 90 分钟对我是枯燥乏味的。从头说到尾的剧情起伏没有深度,让人无法投入。同类型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要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