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我来北京已经整整十年。
时间算很长了,毕竟人一辈子也没几个十年,然而必须坦白的是,我对北京的了解,并算不得深。
我本以为自己于北京而言,始终是“局外人”,也始终有疏离感。
但看《胡同》时,听着演员们满口的京片子,却分外亲切。
片中的美食、胡同、街巷、杂耍,也时不时勾起我这十年间的种种记忆,同时,我也通过这部片子,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了北京。
《胡同》以三个篇章的形式,讲述了1950年、1980年、2019年三个时间段里,祖孙三代女居委会主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勾勒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的社会变迁,以及市井民情的变化。
《胡同》的落脚点选的比较精准,它着眼的,是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人。
实际上,胡同所代表的是市井,也是北京人文的精髓所在。
要了解北京,必要去北京的胡同里走一走,串一串。
在胡同里,能听到地道的京片子,吃到地道的北京美食,看到“老北京”的生活状态。
从这个角度而言,《胡同》其实是一部展现北京社会百态、北京特色的电视剧,它或许是人们了解北京的一个窗口。
说到北京特色,除了必去的打卡景点,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朝阳群众”。
“朝阳群众”在近几年可谓屡建奇功,声名远播。
而事实上,这股神秘的力量,早在建国之初就存在了。
《胡同》的第一篇,就讲述了早期的“朝阳群众“,或者说”北京群众“田枣的故事。
在和平解放北平之际,大势已去的国民党留下了大批的特务,企图在北平城内兴风作浪,各种搞破坏。
而田枣则利用自己对片区的熟悉,将获取的各种信息提供给初来乍到的解放军,协助刚成立的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千头万绪的特务案,将国民党特务迅速抓获。
实际上,田枣之所以主动提供信息,一部分原因是解放军进城后,除掉了杀害她父亲的恶霸韩庆奎,这让她看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不同,也让她看到了新社会和旧社会不同。
另一方面,田枣也是很多北京人的缩影,他们善良、热情、直爽、分得清大是大非,且富有正义感。
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对“坏分子“,始终是眼里不揉沙子。
对于田枣的性格塑造,从一开始就极为立体,她本身就是一个孤儿,却还总带着一群孤儿,帮他们解决衣食的问题。
北京人的善良与热情,在她身上崭露无遗。
剧集还通过群像人物的刻画,进一步刻画了北京人的大气,乐于助人的一面。
在田枣居住的四合院里,住着卖爆肚的贵叔、李婶、唱戏的四哥、游手好闲的满族遗少三爷,他们来自不同阶层,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但是又互帮互助,像是一家人一样。
李婶儿对田枣的照顾,像亲妈一样,而四哥也确实像是她的哥哥一样。
这就是北京人,大多都很厚道、热心肠、待人和善。
在北京打过出租车应该都有体验,一般北京司机特别爱跟你聊天,天南海北,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邻里八卦,聊得不亦乐乎。
我的理解就是,这是他们的性格使然,他们骨子里热情,希望与你亲近。
《胡同》的群像人物刻画,非常鲜活精彩,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都是有故事的。
贵叔善良本分,自己做着小生意,也以自己的方式照顾田枣和其他小孩;李婶任劳任怨,为院里的每个人都操碎了心;四哥是名动一时的名角,一心想把京剧给传承下去;三爷虽是满清遗少,但爱上了一个妓女,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其赎身。
这些人物的刻画,其实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让人禁不住会去想,这些来自不同维度的人,究竟经历过什么,才会凑在一起呢?
如果自行去脑补,每个人可能都有一段或传奇、或凄楚的故事。
而奇异的一点是,无论经历过什么,他们生活在一起,却充满了人情味、烟火气,非常有生命力。
说回北京特色,其实北京的美食,也是极富特色的。
像爆肚、卤煮、焦圈、豆汁……都是赫赫有名的北京特色美食。
《胡同》对北京的各色美食也有比较充分的展现,看得人口齿生津、馋涎欲滴。
很多北京的美食,都有着与“皇家“有关的传说,就像卤煮,就说法不一,有说是以前北京南城下苦力气的穷人们吃的。
另一种说法则是其源自一个厨师为乾隆皇帝做的菜,后来流传到了民间。
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和一个广东的朋友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他就非常喜欢吃卤煮,每搬到一个新的住处,必定会四处找寻,看哪儿有卤煮店铺。
他吃卤煮的频次,是每周一次,至少至少,每个月必吃一次。
在北京的美食中,我最爱吃的,是北京烤鸭,烤的好的,外酥里嫩,入口香脆。
实际上卤煮我也还算喜欢吃,但现在吃不了,前几年又是得痛风又是得脂肪肝,吃不了动物的内脏了。
而北京的食物中,我最不可接受的,是豆汁,刚来北京时,和朋友去喝了一次,叫了一碗,喝了一口,就再也没碰过。
后来有亲戚来北京,带他们去南锣鼓巷去吃特色美食,又叫了豆汁,还是只喝了一口就放下了。
这在很多北京人看来一定是暴殄天物,因为很多北京人是爱喝豆汁的,且他们说,豆汁是去火消暑之佳品。
《胡同》中展现的另一北京的特色就是北京的方言,也说“京腔“。
我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已近十年,但是依然说不好北京话,不过听北京话,倒是越听越亲切了。
北京话喜欢用连句以及儿化音,有时候听着,像唱戏一样,悦耳。
他们还喜欢用”您“。
看《胡同》,听田枣、四哥、三爷说京片子,也是能学到一些北京话的,什么”胡同串子“,”得嘞“,”受累了“……听起来,颇有几分古韵。
说实在的,这是少见的“京味儿“如此浓的剧。
尤其是四哥和三哥斗嘴的戏,很诙谐,很有意思。
《胡同》也展现了北京的市井文化,在追捕国民党特务的时候,追查到了天桥,天桥聚集着很多卖艺的人和手艺人,他们各展绝技,凭着自己的绝活儿讨生活。
吹糖人、卖风筝、变魔术、摔跤……都极具特色。
而两个摔跤的大汉的对话,就像说相声,不得不说,这些手艺和绝活,都京味十足,也成为了剧情之外的一大看点。
当然,剧中的很多手艺、表演、绝活儿,在现在的北京已经很少见,甚至已经看不到了,是有些可惜的。
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发展,带走了多少乐趣啊。
除了展现不同时代北京的市井百态以及文化,《胡同》其实在剧情设计上,也有令我大感意外之处。
田枣和铁蛋是一对师兄们,他们青梅竹马,且情投意合,但是第一集中,田枣为报父仇,去刺杀韩庆奎,被韩庆奎抓住要活埋,铁蛋去韩庆奎那儿救田枣,韩庆奎不仅被他打了不还手,还轻易把田枣放了回去,我就不禁担心起来,会不会接下来的剧情会开虐呢?
难道铁蛋是国民党一伙的?
好在剧情在后来出现了反转,铁蛋原来一早就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卧底。
这倒是可以期待一下他们的完美结局,既是青梅竹马,又情投意合,还志同道合,不担心被虐了。
作为一个北漂,我看《胡同》的过程,其实是一份很特别的体验。
剧中的一些美食、建筑,时不时勾起我这十年来的一些记忆,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一些人、一些事。
同时,这部剧中也展现了很多我所知甚少,甚至此前不太了解的内容,比如有些方言我是听过的,有些方言此前听也没听到过,所以看剧的过程,也算是重新认识北京、融入北京的一个过程。
总之,我觉得《胡同》,是一部充满“京味儿“的剧,它通过不同时代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北京人一脉相承的品质,北京的社会形态以及文化的传承与蜕变。
它以胡同作为切入点,从小人物的视角,带我们了解,从建国之初到如今,北京的变与不变,也让我们了解,时代的巨轮,如何改变一个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而言,《胡同》讲的又不仅仅是胡同的故事,北京的故事,而是以胡同,来管窥这个时代。
从《胡同》,我看到了北京的过去、现在。
虽然我生活在北京,但这座城市有很多我以前不曾了解的地方,它始终既熟悉又陌生。
而《胡同》,则让我看到了我没看到过的部分,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我去北京的胡同里串了串,也拉近了我和这个城市的距离。
老北京胡同的故事 客观来说作为献礼剧这个想法是很好的 有流量演员和老戏骨搭的班子 赵露思蔡文静关晓彤各顶一个部分 赵露思作为近期流量演员放在第一个单元造势是这个剧聪明的地方 但也是不聪明的地方大家争论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赵露思演技与口音上 而让我感到惊讶的是 这种很明显的弱点被粉丝吹的神乎其神 或许这就是流量的放大效应 我试图脑补了一下一个不知名小演员套入这个角色中去 如果也是这样的演绎 我想也会被人吐槽吧 所以很多粉丝说赵露思是被针对所以做什么都错 我认为是种转移视线的措辞演员有短板有弱项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情 因为没有天生的演员 赵露思的演绎方式已经进入了一种模式化 也可以看出她有在做一些尝试与突破 在这个过程中粉丝要做的就是支持与守候吧 而不是一股脑的夸以及和有不同意见的人争执 流量是资本眼中的金子 但之所以叫“流”量 是因为更新换代很快 理智追星理智看剧吧 只有知道不足懂得上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为蔡文静看的,只看了第二篇章和第三篇章蔡文静cut剧情是想展现时代变革与发展下,胡同里市民生活的变化,以及祖孙三代党员如何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但是展现得非常仓促草率,有些台词过于书面化zz化,有些剧情铺垫发展得不到位,急匆匆地带过或者直接跳过,有些剧情与现实脱节……这个剧很像一个仓促草率完成的zz任务服化道也不行,孙晓敏的中年妆一看就很假,有些套装衬得蔡文静比例很虐,她本来比例就不是很好,就不要给她穿盖住臀部的上衣了我觉得蔡文静在这部剧里的演技还可以,虽然还是那套演法,偶尔有点表演痕迹,但是总体看下来还行,不出戏,尤其中年晓敏演得不错,继续努力吧
不愧是露思,好好看👀,和侯明昊很有CP感,虽然我是吴露可逃CP粉,我感觉我很快就要磕他们俩了,露思的小表情很可爱,哭戏让我梦回星汉了,太有共情力了😭,真的很好看,都给我看!!!!
还有侯明昊,他真的戏很好!
尤其是第一集把露思救出来的时候,很有男友力,田枣真的角色很讨喜,也跟露思现实生活中的性格相似吧!
其他人没说是因为没有播到那里,别骂🙏🏻
实时追央八,所以目前看到第六集,真心觉甜枣挺灵动俏皮的。
几集下来虎妞的形象彻底立住了,包打听型居委会主任的潜力值杠杠的,露思演得挺到位很有灵气,扮丑搞怪没有啥包袱。
我对喜剧型演员是有偏爱的,就很让人开心。
胡同这部剧拍得也很有意思,我这个外地观众实时感受了一把朝阳区民众的各种传承,很生活化,喜庆热烈,日常生活中夹杂一些些小悬疑案件,让我有种回到以前看动画片快乐东西的感觉,这种电视剧基调还是很和我胃口的。
接下来我要夸一夸露思。
露思真的是很有灵气的演员,各种小表情很灵动。
这种灵气早期出挑的女演员们好多都有,后面多少人沉迷于娱乐圈的声色,端起来过后就再也没有了。
希望露思不要被外界的不好言论影响到,当然也希望她不要过度放飞。
演员要拿得起放得下,只要形象不违和,各类型人设都演,事业才能长久。
别惧怕外界的各种言论,好的不好的肯定都会有,年轻就是试错和改错的资本。
目前来说她适合的人设还是挺多样的,甜美可爱,霸气虎气,温柔贤淑,柔弱可怜型的女角色都适配,女向魅力值MAX,言情女主多数是能拿捏得住的。
对我来说,事业心爆棚的女明星粉起来很开心啊。
露思外表看着是个小甜妹,拿的却是大女主剧本,真正从小网剧杀出来的女明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值得期待!
看了前两集就决定追了,我真的太爱这胡同里的老老小小了,大家都太太太有爱啦!
在北京待过两年,这座城市是首都,也是非常多元且包容的一座城,北京大爷大妈跟田枣一样热情,就是问个路都恨不得带你去的那种热情。
第一篇章1949年,北平的人们,夹道将解放军迎进了城,从此北平成了北京,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启。
而胡同里的那些老百姓,也在共产党的引领下,开启了他们全新的生活。
原本打算豁出性命为父亲报仇的田枣,却在无意间,被进城的解放军救了一条命,这个故事,便是从田枣开始……我真的太喜欢田枣了,性格又虎又可爱。
红缨说田枣,这妹子经历过苦难,又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在田枣那里,她有她自己的一套价值是非观。
人人都说共产党好,可田枣却不信,她必须要自己眼见为实。
直到看见共产党没有包庇恶霸,直接判了恶霸的死刑,间接帮她报了杀父之仇后,她才真的信了。
于是这丫头就被彻底圈粉了,开始天天往街道办事处跑,看到红缨就必念叨:姐,什么时候发展下我呗。
姐,我的用处可多了,发展发展下我呗。
田枣那想要加入党,为人民服务的心,别说胡同里的邻里了,我看整个北京城都知道了。
还守着邻里投票选她的那个劲儿,真的可爱死了。
看个剧,全屏的弹幕都飘出来替田枣说情:姐,你就发展发展下我们枣吧,求求了。
哈哈,观众也是不要太可爱。
喜欢铁蛋,我居然在一部正剧里面磕起了糖,真的太好笑了。
铁蛋真的是个铁憨憨,能抱得美人归,还得靠咱们田枣自己生猛。
你娶我呗,多大点事儿啊!
哈哈,这,果然很田枣。
胡同里的邻里也喜欢。
没想到唱京剧的僮大哥也是个搞笑担当,天天端着那个劲儿怼天怼地,但徒弟煤核一句“你再说我姐,我就不跟你学了”立马变脸服软;落魄的索爷,被人横着抬出去的时候,跳着脚脚说要把春喜赎回去;还有田枣带领的那群孤儿孩子们,虽然没有家也没有家人,却在邻里的照顾下,依然活得很有生命力。
物质虽然匮乏,但大家都好团结。
相信群众的力量,这句话,在第一篇章里诠释得淋漓尽致。
第二篇章1980,是老一辈的奋斗与青春,虽然未曾经历,但也能想象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火热年代,在经历了物质匮乏之后,老百姓手中越来越有钱了,万元户开始出现,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冒出,传呼机、大哥大、小轿车开进了胡同的家……作为同是创业中人,看着东子、娟子、豁子他们的创业史,看得热血澎湃。
东子他们几个,在父母眼中就是不争气的孩子、不省油的灯,正经工作不干,到处惹是生非。
可事实上,他们是第一波感知到时代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人。
从在地铁口摆烟摊开始,再到西单夜市卖服装,以及后来的入驻商场做老板,他们这一路走来,都是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向前,改革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向他们涌来,一次又一次将他们越推越高,这便是机遇,东子他们看到了且抓住了这份机遇,个人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巨变。
他们从胡同邻里口中的不正经二流子,变成了年轻有为的新青年。
最让人感慨的是,孙晓敏因为想进杂志社而读了夜大,然而,当她从夜大毕业之后,她的夜大文凭已经进不了杂志社了。
就连当初想要介绍她进杂志社的大哥,都已经干起了贸易。
东子大哥对她说:“没办法啊,晓敏,时代发展太快了!
”是呀,时代发展太快了,我们必须跟上。
好在晓敏凭借自己多读了几年书的本领,又带领东子他们从个体户干到了正规的公司,并且在东子、豁子他们正在往奸商滑落的时候,将他们拉了回来。
东子说,晓敏是他们团队的主心骨,这话没错,不管世界怎么变化,晓敏始终是他们当中不忘初心的那一个。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不忘初心有多难?
很难!
所以晓敏才显得珍贵。
“想为大家做点实事儿!
”这是晓敏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她的确也是这样做的。
从“夜市居委会主任”到“个体户协会会长”,再到正式的“居委会主任”,一路走来,晓敏都是挡在群众前面的人。
东子就说过她,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图啥?
能图啥呢?
大概,图的就是,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吧!
第三个篇章,是2019,是我们经历的,就不再多述。
拯救剧荒的一部剧,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值得一看!
《胡同》这部跨越三个时代的影片,妥妥的京味儿十足。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有点儿喜欢老北京的大院儿文化,而且久久不愿接受这部剧已经结局的事实!!!
胡同串子、大杂院儿、京剧、传统美食……镜头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老北京气息,串联起田枣、晓敏、孙悦祖孙三代为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反映出笼罩在新旧北京、什刹海周围老百姓的生活以及由这些小人物连缀起来的新中国70年的厚重变迁史。
首先科普一些北京土话以及小知识:念秧儿---北京土话,没话找话,聊天,说话的意思。
甩片汤话:甩闲话。
业障:罪过。
颠儿了:撒腿跑了。
挤兑:逼迫。
胡同串子:专指那些不务正业,成天儿在胡同里逛来逛去、游手好闲的人。
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北京小吃老三样” :炒肝儿、卤煮和爆肚儿说实话,看完这部剧,感觉自己对于党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
原来真的有人可以真心的为了街坊邻居付出一辈子,有人真的可以为了老百姓!
剧中的田枣在朝鲜抗战中组织群众编筐编篓的卖钱为志愿军买飞机、多次发动人民群众一起追捕特务......;枣姨的闺女晓敏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坚持上了夜校,甚至在和小伙伴儿出摊儿时为了个体户的长远发展,成为他人口中的“夜摊儿居委会主任”,为个体户们谋福利;枣姨的外甥女儿小悦,一心扑在居委会上,全心全意为了西城区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妈们,真的是把他们当亲人,真的是为了党,为了街坊邻居们。
她们三代人奉献了一辈子,虽然有好多评论说演员怎么怎么样,其实,我认为,看剧当然演员占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题材和传递的思想,作为快餐化时代的我们,一些影视剧真的能带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里面的一些人物,一些政策难落实的情节,很真实,真的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中国确实是一个复杂的人情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关系网。
但是这张网,是让我们像田枣、晓敏、晓月一样,把家家户户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儿,为人民谋幸福的。
不是用来让自己走后门儿,走捷径的。
剧中的林卫东,真的很让人惋惜,年少时是响当当的文艺青年,大才子,有理想,有抱负,可是为了利益,为了金钱,刹那间迷失了自我,最终得到了应有的结果。
林卫民,年少时其实是很专一的一个男孩子,许下了要娶晓敏的诺言,就不会食言,任凭那位广东小妹妹多么吸引别人,但依旧专一;我很喜欢他对待晚年生活的态度,年少时忙活着打拼,但也不乱挥攉,积攒的钱足够下半辈子和爱人一起生活,孩子也有着每天充实的生活,这就足够了。
斌斌作为吃低保的二强子一家的希望,很争气;坚持着自己的软件开发,并没有想要放弃这些,赚一些快钱,我想这与他拥有一对理解他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我们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一些类似于斌斌家庭的孩子,但是有好多父母不理解的;还有好多是孩子为了家庭放弃理想的;还有的是直接摆烂啃老的,我觉得,我们可以适当的将目光放长远,说不定,你真的实现了你的梦想了呢!
毕竟我们的国家在日益的强大,谁知道10年后,2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希望我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起航,一切为了人民!
🐧更新的我全都看了!
赵露思我真的太爱了!
老天爷赏饭吃,田枣一出场。
她就是田枣,程少商立刻从脑子里溜走了。
田枣的这个劲儿我可太喜欢了,群像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没有一个工具人,这种剧会格外让人喜爱。
群像剧才能看众生百态。
从当时老北京这些最平凡的底层人民身上感受着人间百味,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点线面。
这个妆我一定要夸一夸,田枣的脸就像被老北平城里的风吹过一样,是那种皴了的感觉,这非常贴人物角色。
整部剧,可以说京味十足了,再加上胡同本身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文化气息就够了。
(看着枣那么厉害能干,我立刻就想到了一个神秘组织朝阳群众,真的就是那种感觉)还有哭的地方,赵露思哭戏,yyds剧里吃的太有特色了,就很老北京,而且看着就好吃的样子。
焦圈,豆汁儿,卤煮,驴打滚,爆肚,炒肝(我记不起来了[苦涩]三点多看完的毕竟)这剧看着真的非常好看和上头,制作班底也好。
最重要的是赵露思的台词,这次我一开始看,我还,这是赵露思自己原音吗,我看看,千万别记错了,是!
进步了,赵露思,好样的!
你台词这次进步了,又感动又欣慰又喜欢,呜呜呜呜。
看剧过程中,给我看哭了好几次,田枣跪下磕头的时候,田枣说他怎么可能是好人的时候,田枣以为铁蛋是敌特的时候,赵露思的哭戏永远能让我get到了,真的很有灵气,又愿意自己努力。
能喜欢你们是我的福气。
🐧更新的我全都看了!
赵露思我真的太爱了!
老天爷赏饭吃,田枣一出场。
她就是田枣,程少商立刻从脑子里溜走了。
田枣的这个劲儿我可太喜欢了,群像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没有一个工具人,这种剧会格外让人喜爱。
群像剧才能看众生百态。
从当时老北京这些最平凡的底层人民身上感受着人间百味,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点线面。
这个妆我一定要夸一夸,田枣的脸就像被老北平城里的风吹过一样,是那种皴了的感觉,这非常贴人物角色。
整部剧,可以说京味十足了,再加上胡同本身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文化气息就够了。
(看着枣那么厉害能干,我立刻就想到了一个神秘组织朝阳群众,真的就是那种感觉)还有哭的地方,赵露思哭戏,yyds剧里吃的太有特色了,就很老北京,而且看着就好吃的样子。
焦圈,豆汁儿,卤煮,驴打滚,爆肚,炒肝(我记不起来了[苦涩]三点多看完的毕竟)这剧看着真的非常好看和上头,制作班底也好。
最重要的是赵露思的台词,这次我一开始看,我还,这是赵露思自己原音吗,我看看,千万别记错了,是!
进步了,赵露思,好样的!
你台词这次进步了,又感动又欣慰又喜欢,呜呜呜呜。
看剧过程中,给我看哭了好几次,田枣跪下磕头的时候,田枣说他怎么可能是好人的时候,田枣以为铁蛋是敌特的时候,赵露思的哭戏永远能让我get到了,真的很有灵气,又愿意自己努力。
能喜欢你们是我的福气。
电视剧胡同。
演的挺好的本打算给一个好评。
可是在我看的时候看见演员马赫这个人了,对不起这个好评我真是实在是给不了。
其他的都挺好的。
就出现演员马赫。
一出现演员马赫我都有点儿不想看了。
建议所有剧组以后拍电视剧包括拍电影。
都不要请演员马赫了。
还是比较喜欢那个演员唐曾老师,
我感觉每一部分都很儿戏,露思和名号那一part最儿戏。
赵露思这演技真的
前人的事迹值得传扬,可是这个剧本真是编的尬上天。两位主演赵和侯的太爱惜形象了,演技就不说了,啥玩意!配音是啥玩意,本来还可以看,一听就各种出戏!
我觉得露思演技可以,但是这种假大空的东西真的看不下去,以后主旋律影视剧只会越来越多吧….要都是《觉醒年代》的质量我也没话说….麻了 直接上样板戏算了,这水还是不够烫
第一次看年代剧 意外觉得很好看 情节挺有意思的
三代的故事故事比例不均衡,有好看的时候,也有翻白眼的时候第一代的故事挺短的,女主虎了吧唧。鲜活男主演技演啥都工具人,但确实帅。第二代,创业的故事,十分精彩!女主没啥波澜,男主丑但确实有点东西,这就是演技好啊。4.5星第三代,伟光正,女主演技没点故事感,打酱油2号。第一代男主在这里居然中风了,时光不再啊。铁蛋,你和年轻时大不一样。
一部合格的献礼剧,第二篇章篇幅最长,故事逻辑更合理,老演员们也立得住。
喜欢第二部分。
想看一眼关晓彤演成啥样,结果第一集无力吐槽。赵露思演技太出戏,演偶像剧还行,正剧真不行。出场很尬,摔跤底盘都不稳,非要跟人家摔,自己倒了就急眼?口音咬字痕迹太明显。侯明昊的发型和时代不符。不小心推倒了想看人家一下要等田转过头来才能看?战争年代救人硬碰硬?怕人家不敢杀你?全靠主角光环呗……好好演偶像剧吧求求你们了劝一些导演,想拍偶像剧,无论年代背景,大家都不会苛责你。想拍正剧就少眼馋流量的热度。
第一单元服装组道具组该扣鸡腿(没做旧或者说做得不够旧),第二单元化妆组该扣鸡腿(谁都知道那个年代流行小烟熏而不是韩式妆容),第三单元没看完,太婆妈了。
老带新,差距有点大。赞歌不好唱,居委会的工作侧重性的展示了一下。不过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真的不可能天天下片一溜半天,还有数不清的案头工作要完成。
露思脸好显大
抓特务挺好玩,演林征的老师台词功底真的太好了!
什么玩意?年代演偶像剧?
别再让我看到赵露思这种鲨必演员了谢谢。
民国剧看了几集就看不下去了….累了
口号能不能少一点,原来是广告里插播电视剧,现在换思想教育宣传片里插播剧情了。
赵露思第一篇章是好看的耶
彤演技好好
女主太拉了,感觉走不进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