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时候,看过这片子。
当时刚离婚一年,对情感方面的事情很悲观。
那时候我觉得,这片子并非描述时间循环。
而是表达爱的循环。
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无限循环。
男主角从一开始不爱女主,要一个人逃跑。
逐渐转变为更爱女主,要跟她长相厮守。
最终因爱的力量而变得更聪明更敏捷更强大,并战胜boss。
所以逃离循环靠的是爱。
看起来很美好是吗?
可惜最后女主角画的 “∞” 让整个故事大反转。
“ 逃离安娜,救救自己”。
我想这段莫名其妙的对白才是故事核心吧。
以爱的名义困住另一半,这个故事在《消失的爱人里》已经讲过了,崔健的《花房姑娘》也是也是这么表达。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没有爱就没有力量,有了爱又堕入无间。
人生就是这样循环,逃不出去的。
2022年02月。
我重新看了一遍这部电影,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以前看这片子,感觉很悲观。
认为人生必然因情感而陷入无限不重复的悲惨循环。
所有生活琐事里的不愉快,都因情感无法互通而持续重复。
人的情感,总归还是负面大于正面意义的。
我现在成熟了一点,有些不一样的思考了。
突然觉得这部电影非常正能量。
女主角想要得到男主角的爱,最终得到了;男主角想要变的更强大以摆脱boss的控制,他也做到了。
说的大一点,女人想要家庭幸福,男人想要改变世界。
这些他们俩都做到了,最终都成功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爱。
爱过程虽然很艰难,很辛苦,而且很大的风险。
但是真心相爱,结局一定是升华的。
所有的磨难都有回报,都不会白费。
他们俩儿成功,都有一个契机。
那就是觉醒。
男主角第二次重复,突然觉醒了。
女主角撞到路人,突然也觉醒了。
女主早就知道生命就是在重复的挣扎中觉醒并升华。
并且她不断的以各种方式试图让男主明白这个道理。
她知道又要开始新的试炼,所以坐地铁的时候在他手上画“∞” 以示提醒。
并且她显然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无限循环。
因为男主内心有爱,所以他们可以轻松面对下一次循环。
最后男主角被画上 “∞” ,他又一次觉醒了。
觉醒要靠天赋或机缘。
但爱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很强的选择。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向死而生。
不断觉醒,不断超越,最终走向圆满。
这一切的动力,都是爱。
该影片是西班牙的《时空罪恶》、美国的《恐怖游轮》的山寨版。
如同这两部,匈牙利的《逃离循环》也是“无数的循环,有无数的我”,最后都是为了逃出循环而开始残杀“我”,最后都是没能逃出循环。
《逃离循环》中,男主毒贩只要抛弃垂死的妻子安娜、贪恋毒品,就会很快被黑道老大达兹索杀死。
死了几回后,男主意识到不能抛弃安娜,于是再进入循环后,开始按不同的方式处理,并将抛弃阿娜的“我”杀死,最终成功救出安娜,并将达兹索害死。
男主心满意足地与安娜坐在地铁里回家,但令他惊恐的是,他仍又进入循环中,而且在地铁里仍有一个“我”在旁边……
1.这是不是N个平行宇宙混搭的统一展现?
由一盘古老如贞子年代的录像带引发的多重命案……2.不是《蝴蝶效应》《明日边缘》那种每次都重头来,是快进一点、再快退一点的混剪,是118这个数字:工具*2的循环3.所以说,男主话密+不同平行宇宙的他性格有差异性☞套路有长有短☞但结局类同4.普京大帝有句话说的话,拔出枪来是为了射击,要不就不要拿出来嘚瑟!
结尾处,男主角高高兴兴的带媳妇回家过年,鞭炮都买好了,结果一抬头,卧槽,这不是那个我开场碰到的老头吗??
老头从口袋掏出的不是我之前给的半个面包吗??
带着这个想法,男主角扭头一看,表情十分震惊。。
影片在此结束。。
没错,循环无休止,这只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
整部影片90分钟,大家看着看着,懵逼了。。
懵逼的原因在于,明明是循环类电影,就要重复重复再重复,但从影片主视角的来看,有好多过程,主视角并未经历过。。
于是,大家就很容易联想到看恐怖游轮时的心情,一样是主视角、一样是一个环境,但从头到尾,好多过程主视角杰西并未经历过。。
对比两部影片,惊人的相似。。
比如,《恐怖游轮》中,主视角并未经历过在餐厅碰到自己的过程,只是后来为了打破循环,刻意去餐厅见另一个自己。。。
而《逃离》中,主视角也并未经历在地下车库碰到另一个自己开车的过程,也只是为了打破循环,倒车引另一个自己进来,来那个人对视,然后驱车离开。。
再比如,《恐怖游轮》中。
主视角并未经历过在夹板一层被自己直接打死的过程。。
而《桃林中》。
主视角并未经历过在浴室被另一个自己把头往镜子上撞、然后用袋子闷死的过程。。
太多的相似之处。。
尤其是结尾,《恐怖游轮》的结尾,主视角继续上船,开始循环,去经历之前没有经历过的过程,比如蒙面杀人、在甲板上被直接打死等等。。
而《逃离》的结尾,主视角一样继续坐地铁,开始循环,去经历之前没经历的过程,比如躺在浴室中,说离开安娜的那个过程、被自己闷死的那个过程。。
整体来说,虽然是匈牙利版的《恐怖游轮》,并且套路也和,《恐怖游轮》一样,但整部影片营造的气氛和悬念还是非常不错的,并且比起恐怖游轮,多了一层内循环,满分10分,可以给7.5分
主角脑子不知道在想什么。
看到另一个自己竟然没有特别惊讶(只是一般惊讶)。
只能说要是我的话。
从一开始知道循环后。
就往街上一坐。
等着另一个我也往街上一坐。
然后街上就坐了一排我。
一百个,一千个,一亿个。。。
然后地球质量无限大,引力无限大。
最后变成黑洞。
又一个轮回开始。。。。。。。。。。。。。
大致应该分四种情况。
从地铁上给老头面包开始。
A1是影片开始一直到死去的那一段。
也就是安娜死后上卡车→医院跟爸爸要车→回家看录像→死掉。
B1就是最后上了地铁的男主。
从安娜死了开始不一样。
安娜死掉没上车并看到上了卡车的A1→杀死黑帮老大→医院遇到安娜→回家看到A1中枪→和濒死的A1说话→刷新→骑电车追黑帮老大→看到安娜死上楼梯看见上卡车的A1→追黑帮老大→看到B2杀死黑帮老大并抢枪→跟踪B2到医院→遇到翻下一楼的A2→遇到打电话的安娜→带安娜找爸爸撕B超单→开门遇到A2→打晕黑帮老大看监控下楼拿鞋→抢了A2的车并和A2对峙→回家录像带被砸中枪→杀死B2→救安娜(安娜撞到胖子掉地上的是钥匙)→医院做B超→上地铁遇到得到面包的老头。
A2是到医院车库和B2对峙并且车被B2抢走B2是第一次回家看到中枪的B1并且被B1杀死总体来说就是A1死在浴缸里。
A2车被抢。
B1和安娜一起上地铁。
B2被浴缸里的自己杀死。
最后上了地铁看到的是不是另一个自己和上了地铁的自己怎么再次进入这个大循环电影里都没有给出画面。
大家怎么想都可以。
恐怖游轮剧情很简单,基本看到一半就猜到八九分了,正因为剧情太过简单,所以循环就显得毫无破绽而被某些人奉为经典,本片为什么总是被人说bug太多?
因为大家都忽略了恒量和变量的问题,恐怖游轮很明显是恒量的循环即每次循环都一样,本片就是变量循环,最恐怖的还是一直在递增的变量循环,即大循环不变,里面的每个小循环却一直在变化而且是根据每个男主不同的选择而变化,就产生了像蝴蝶效应一样的效果,每个小循环相互作用影响又始终跳不出大循环。
所以显得剧情逻辑很乱让观众理不清头绪,但这也正是本片的出彩之处。
因为先入为主,被引导这是《恐怖游轮》的另一版本,期待感大降。
匈牙利的电影,印象中第一次看,毕竟不是某个年代的人(东欧和苏联电影被大量引进的那些年),有些经典片子都是后来看的。
说回电影本身,时间的死循环,这种设置也不新鲜了,就算《罗拉快跑》都可以算是时间循环,要拍出新意真不容易。
基本上关于时间循环的故事都是自我救赎的。
这个也一样。
电影其实情节一般,意外变化不够。
结尾也就是自我战胜了本我,升华成超我。
很哲学的命题。
但看完也就看完了。
一个迷途毒贩的救赎,仅此而已。
这就是一部穿着惊悚烧脑外衣的情感教育片(没有贬义,不管有用没用,时下确实需要多一点这种教育片,惹出人命后各种逃避责任的渣男有点多,扯远了),影片告诫男人们要珍惜眼前人,只有这样才是正途,走其它的路都不会有好果子吃,这是电影主角通过不断试错得出的结论,你们现实里以此为戒就行,没必要再走弯路啦。
至于结尾,我只能说太套路了,惊悚片都喜欢玩这套留个悬念,让观众直到最后都踏实不下来。
单就这部片来说,个人觉得没必要这么处理。
很多悬疑烧脑电影都在试图营造一个概念,那就是通过细节来吸引观众多次观看。
然而不管是怎样的细节概念,即使是一部悬疑电影再精彩,当你多次观看之后,那种最直接的刺激就会淡化,慢慢当,当你看的悬疑电影多了之后,细节已经不再能成为吸引你观看的亮点,能作为吸引一个“饱经沧桑”的观众对于一部悬疑电影刮目相看的最重要一点那就是影片的内涵,任何一部影片都会与一个主旨思想,而这个主旨思想,恰恰是一部影片的精华所在,悬疑片也不例外。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悬疑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本片的主旨思想,除此之外,这部悬疑电影乏善可陈。
那些被称之为精华的细节的堆砌,并不能成为本片被诟病的理由。
原因很简单,再多的套路也仅仅是为了突出某一点,如果这点真的优秀,套路不套路的也就无所谓了,反之,再多的套路不过是一种另类的折磨罢了。
《逃离循环》自然是一部有着循环内容的悬疑片。
本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街头混混为了最后一单生意,不惜与自己的老板反目,然而这一次的反目,看上去伤及到了自己的性命,实际上却开启了一个另类的循环。
在这个循环内,这个混混经历了一次次的生死考验,最终,他真的认为自己走出来了吗?
这个问题不用留给观众去猜测,看个片头,看个片尾,自然会有答案。
《逃离循环》的故事烧脑吗?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对于初次接触悬疑片的观众们来说,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新的体验,甚至于是一种新的考验,这样的考验一次次的通过细节来提醒观众,这一次的故事循环说的是什么?
他都有哪些点和上一次的故事循环有关联。
观众们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到其中的某一点,这看上去对于观众是很友好的,实际上却是为了掩饰自身的制作成本的压力,以及略带单薄的故事情节。
如果拆开看这一点,本片确实是很单薄。
故事的单薄一定意义上催生出来了很多小成本悬疑片的脉络。
本片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王者。
说是王者,实际上本片不过是通过一个个小循环来不断地勾起来观众们的好奇心。
当观众们将注意力集中到细节上之后,本片的导演便可以将原本半个小时就能讲完的故事,硬生生的拉伸到九十分钟,事已至此,他的目的达到了。
但如果我们不这样看呢?
我们仅仅是将本片当作一个故事来衡量下呢?
这样一来,本片很容易就褪去了悬疑片的外衣,转而成为了一部并不怎么优秀的故事片,这个故事片是有主旨的,就跟其他的故事片是一样的。
本片的主旨也很简单,同时也写在了本片中一个小片段之上,那就是“不要踩刹车”。
“不要踩刹车”不仅仅是不要踩刹车,更重要的是告诉给大家,同时也是警告男主,失去了的就是失去了,为了阻止失去,反而去踩刹车,结果是悲惨的,到头来或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本片为了迎合这个主旨,便开始了对于循环故事的不断试探了。
男主实际上已经死了,如果我们以这个观点为依托的话,就很容易得出来这件事情的原委。
因为男主已经死了,所以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他一次次的想要挽回,实际上却使得自己陷入到了一个彀中,这个彀中虽然看到的是一次次莫名的循环,且每一次都能与之前相呼应,然而这不过是一个大结局内的小骚动,这种骚动,对于这个大结局的结果并没有任何的影响,因为男主即使是再聪明,即使是再努力的去做一些事情,然而事实就是事实,男主已经死了。
依托了这个观点之后,一切就都在不言中了。
男主已经死了,片中的一切都是一种徒劳的反抗,就如同很多循环电影中对抗命运的结果类似,男主无法挽回自己已经死了的命运,最终只能人为的制造一次次的循环,而第一个循环属于自己,接下来的循环或许就是属于别人了。
比方说自己的老板。
这样的大循环就无法逃离吗?
确实是这样,当男主自认为尘埃落定之后,自己看了看手上的无限符号,看了看对面的流浪汉。
这个时候,本片迎来了大反转,原来开头和结尾是具有一致性的,开篇就是结尾,结尾也就是开篇,男主确实是陷入到了一个死循环当中,即使是自身扭转了这个循环的一小部分,然而在大循环中,结果早已经注定。
不要踩刹车,人生就需要顺其自然,当你一味的踩着刹车想要回到过去,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已经发生过的事实不再重现。
生活就是如此,不能踩刹车就是不能踩刹车,要听人劝。
……你好,再见
又是一部无限循环佳作,依旧没有给出循环的原因。但丝毫不妨碍本片的精彩,不同于《明日边缘》和《源代码》,主人公是有多个的,从不同时空中进入同一个时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同,也给结局带来了不同的结果,总结之下都是爱着女主的男主活了下来,而抛弃女主的男主统统都死掉了,不同男主之间还会因为意见不同而打斗,结局也是开放式并和开头衔接上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闭环结构。片尾的男主服装和开头有明显不同,我个人觉得是看见了开头的那个男主。结论 女主一定是幕后大BOSS或者是大BOSS派来的,本片更类似于《恐怖游轮》但有明显不同,有自己的显著特点,是一部无限循环烧脑悬疑佳作。
女主很可怕,大循环套小循环,往往是解密的过程比影片好看。PS:这是讽刺婚后生活每天都是循环吗???
知道同题材的电影,为什么这部分不高了,因为真的很无聊。
为循环而循环 剧情很乱 不够严谨 喜欢楼道里的猫猫
讲真………… 我一天之内同时看三个同一个人 我也会吓的当场晕倒谢谢 这是我在循环类片子中最怕的一个镜头了
为了构建一个「无限循环」故事而放弃很多逻辑因,其中流露出的「就是要让观众看不懂和猜测」的腔调令人讨厌。
《恐怖游轮》加《彗星》。自己杀死自己,自己还未杀死自己,还是有点意思。
一切安定后还有两人那么长时间的镜头时,我就知道后面还有反转。
2.5 男主a和b为何性格差异这么大这或许是我唯一无法接受的点
这部电影既是开始,也是结束。
又是一部loop类型片,收藏起来!
三星半。撑完前面半小时,后面就开始有趣起来。在时间循环里,理论上应该有一个点,无数个自己会相遇在一起。本片细节上都呼应得挺好,只是循环的起因,以及各个交叉点的转合上完全不管是不是,以致存在不少bug。https://pan.baidu.com/s/1miLkG9i
大循环套着小循环,最后的大循环瞬间把电影提升了一个维度
说实在的比不上《恐怖游轮》
只能说还可以,虽然题材是这个,但是并没有太高的表达
男主逃没逃出循环不说,boss肯定是疯了。
诶我看过 我怎么没打分
好沉闷,后面有点看不进去
恐怕是玄幻片吧
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