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结束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主演:杰西·普莱蒙,杰西·巴克利,托妮·科莱特,大卫·休里斯,盖伊·博伊德,哈德莉·罗宾逊,格斯·伯尼,艾比·奎因,蔻碧·米纳菲,安东尼·格拉索,泰迪·库卢卡,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我想结束这一切》剧照

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7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8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9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0

《我想结束这一切》长篇影评

 1 ) 终究是能结束的呢

一个老头在雪地里结束了平庸孤独的一生。

临终前他在幻想中把此生所有缺失和遗憾塑造成一个完美的爱人,一个聪慧勇敢才华横溢的女友,并带她进入和聆听自己的世界,在一个暴风雪夜回到自己寒冷诡异的家见并不讨人喜欢的父母。

他热爱文学哲学艺术和电影,他的世界里有美丽的画面,动人的哲思,浪漫爱情桥段,有几块钱就能买到的甜蜜冰淇淋,母亲悉心制作的丰盛饭菜和巧克力蛋糕,也有他无法忘记的梦魇——漂亮刻薄的售货员,怯懦女孩胳膊上的红疹,变成骨灰的狗,自家农场冻死的羊羔,被遗忘在角落死去长满蛆虫的猪,痴呆的老父,衰弱病死的母亲僵硬扭曲的尸体。

他以各种理由阻挠这位并不存在的女友离开,无限延长这个被暴雪包围的小镇寒冷的夜晚。

最后他杀死了幻想中年轻的自己,还女友自由,送老去的自己一个诺贝尔奖,讲台下,经过他生命的人们对他投来友善的目光和温暖的笑容,可这些笑容是那么虚假又刻意,和他们苍白木偶似的妆容一样。

他想要得到,又隐约觉得自己不配得到。

他多么渴望被看到,又害怕被看到。

他排演了这些来安慰自己,但又觉得不该拿自己缺失和遗憾来惊扰和束缚别人,所以无时不刻不在挣扎着,提示和刺破谎言织造的幻想,哪怕,哪怕这位不存在的女友也是他自己的一部分。

把这部分虚构的美好与真实切割开,像放走洁白的雪花一样放她自由。

记忆中那只黏腻臭烘烘调皮粘人还会抓坏家具的狗,多么令人嫌弃啊,多像敏感软弱的自己,它变成了一罐骨灰被安置在柜子上。

他是真的真的不忍心也不能够再承受更多了。

他收拾好手头的工作,褪下衣物,独自去直面滴着污血腐烂的猪和如同这猪一般丑陋衰老的真实,走到雪地中破旧的车里结束了生命。

他看了那么多的书和电影,了解那么多画家的作品和音乐,活了那么久,也没有找到一个人聆听他内心的声音,没有一个能久留的家,心爱的画作被随意堆叠在潮湿阴暗的地下室洗衣房里。

缺憾和悔恨,欲望和渴望,瑟缩着的自卑和怯懦,无处安放的柔情........这是他的一切,是真实到宛若走不出的噩梦。

还好有最后一个安慰——这个噩梦,再漫长难捱,终究还是能够结束的呢。

 2 ) 致孤独

年过五十的 Jake 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却因其貌不扬性格孤僻从没经历过爱情。

母亲离世后,Jake 独居市里,在母校高中做清洁工。

巨大的孤独感使他渐生去意。

暴风雪将至的一天,Jake 正准备上班,透过窗户幻想年轻的自己带着女友第一次见父母...影片引用不完全归纳:Richard Rogers -- Oklahoma! (radio song, ballet scene, Lonely Room...)Eva H. D. -- BonedogDavid Foster Wallace -- A Supposedly Fun Thing I'll Never Do AgainGuy Debord --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Pauline Kael -- review of 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Oscar Wilde -- Quote on non originalityRobert Zemeckis, made-up movieBaby It's Cold Outside, period sexismA Beautiful Mind, John Nash's Nobel Prize speechTulsey Town Ice Cream, fictional, inspired by Dairy Queen

 3 ) 时间就像寒风,我们原地站着不动,任其穿过。

电影文本性太强感觉像是在看一部意识流小说,车内对话感觉有些过长了,会感到自言自语疯狂掉书袋,节奏有些问题,女友作为男主自身意志和失败回忆的载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没有意识到这点电影体验就会很闷很闷。

只有后来突然晓得这点,将那些片段串起来才回想拼凑起一个不堪的可怜的需要小心翼翼包裹才不至于被再次伤害到的残忍的故事。

剧本对时间概念的诠释还是挺新奇的,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

就如台词那句,“时间就像寒风,我们原地站着不动,任其穿过。

”于是那些错乱的时空像那寒风一样猛烈地砸在身上。

那是蓝色的冷峻的回忆,还有一点点记忆和想象的矫饰,冰冷甜腻,本质上是和《穆赫兰道》一样悲伤的梦,一个孤独而失败的临终老人在凌烈寒风赴死路上最后的记忆整理与追溯。

是谁说人生一定会有希望呢?

生活的残酷也许只会一而再击破人类的幻想,活着也许就像那爬满蛆的猪,在寒风中屹立的24小时供应冰淇淋店已是生活最后一点甜头,从小就是再怎么勤奋努力弥补也只能拿到勤奋奖牌而不是聪慧奖牌,长大后也只会在亲密关系中被嫌弃和丢弃,艺术创作只有锁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室,物理学家的头衔只有在梦里的颁奖舞台上实现,自卑就如同堆积在肚子上的脂肪不断增长,睁开眼只有做一个在卑微不过被人忽视的清洁工的一生,连做梦都觉得那样的自己不配和心爱的人跳舞需要换一个帅气的模样。

也许多点勇气走出那个封闭的自己会有那么一点不一样?

那也只是下辈子了,满脑子只想结束屎一样的一切。

一个丧到不行的故事,可我看到很多很多自己的影子。

 4 ) 《我想结束这一切》:今年最烧脑神片,还不是诺兰的《信条》!

姑且不论看完诺兰电影不自觉会做起“影片拼图”的找源头游戏是好是坏,毕竟导演本人似乎是个影迷,这样按图索骥探寻影片脉络也许不是坏事。

看完《信条》同样很自然会进行这样的步骤,而撇除诺兰自己作品的参照/反身之外,在我自己的理解上来看,觉得能联想到的作品中,查理‧考夫曼的作品竟就能想到三部:由他编剧的《暖暖内含光》、《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以及更多是他编导的《纽约提喻法》。

这一点都不会离谱,这两人似乎总是同步探讨时间的可塑行,只是诺兰倾向于“向外”,把心理映射的时间投射出来;而考夫曼则“向内”,替诺兰铺陈了前期工作。

这回,《我想结束这一切》可以说再次与《信条》同步,完成《信条》的心灵维度。

然而,处理内在时间与外在时间落差的手法,也不是到了诺兰这里才开始的,电影的前辈们很早就用很简单的方式体现这一点,包括像小津的作品。

在《晚春》一场戏,那是女儿纪子得知父亲周吉可能再婚之后,跑来闺密绫子家的戏,就在绫子还在做蛋糕的等待时间内,纪子在会客室等著。

我们看到一个老式落地钟显示为3点52分,这时切了一纪子面部的近景镜头,她这个含泪的目光,维持了约8秒钟。

这时,做好蛋糕的绫子来叫她,钟响了起来,亦即,这8秒凝缩了8分钟。

小津以此来表示纪子内心的翻腾。

当然,真讲起来,这跟诺兰式“错时”蒙太奇的作法不一样,不过,原理相同,都是透过画面间(或段落间)产生的“区间”来制造出连续性时间感的中断,以装载更多的时间维度。

这在《纽约提喻法》基本被做到极致,影片中暗示出至少存在七层不同刻度的时间同步进行。

这部片比同样处理不同时层交错呈现的《盗梦空间》早了两年不是偶然。

《纽约提喻法》剧照不过,考夫曼之前擅长于现实情境安置超现实情节,使得《纽约提喻法》的导演凯顿自身形成了一种“自为的时间性”,但在他人眼里看来,却毫无看到异状的反应。

但是,时区错位的原因或说原理,考夫曼没有为观众解答,在凯顿死亡戛然而止,徒留观众自由心证。

显然,他的片没有受欢迎到引起热烈的讨论。

同样地,《我想结束这一切》也没有具体解答,即使是为网飞这样的平台创作,他与编剧仍选择留下一个开放性结局,或说,无解结局。

但考虑到合作的编剧便是同名原著的作者,这样的改编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至少有点安心,即使走样,也是原作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

如此一来,影片既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观众实在也不需要得到一份解答。

不过,从各种短评、长评,以及搭配小说书评、短评看下来,有一个共识是清楚的:影片描述了一位人格分裂者的一段归乡旅程;当然是否为“一段”令人保留,但是人格分裂的情况看来是清楚无误。

《我想结束这一切》剧照不过取材的创新性在于:叙述主体似乎是被分裂出来的人格(之一),这也使得可呈现的叙事层面得到一定的统一。

不过,我们可以想像(或按编导呈现出来的样貌推敲),人格分裂的主体还保留着其他人格,以及这位女叙述者作为其中一个人格,她在所知有限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人格互涉情况,或者,主体的无意识干扰,使得即使是她的全观点,却仍会不时出现“超观点”的情况,这无疑是片中闪现学校门房的画面可能代表的意义:他将看到的电影(假装是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片段)桥段融入这归乡的旅程中,甚至,片中片的女主角蔻碧‧米纳菲也突然间闪现,短暂取代了她的叙述者位置,成为在车内与男朋友杰克讨论居伊‧德波的人。

不过,说有无意识或其他人格互涉,算是从积极面来解释;因此也有消极面的解读:也许这是编导在视点设计上的疏忽?

然而,我们倾向相信考夫曼与原作家伊恩‧里德是有考虑到“我”在“知”的局限,因此经常藉由这种机会顺带营造惊悚氛围,于是有不少短评强调把这部片当作鬼片来看,并且它在豆瓣上的分类是剧情、惊悚、恐怖;而我们也知道,以“知”的落差来制造紧张效果的大师,就是希区柯克与波兰斯基。

《我想结束这一切》剧照然而,即使这位“我”有名字,在她所知的范围内,是露西,或全名路易丝,但她仍可能具备其他的名字,因为杰克曾一度叫她艾米丝(而她在想,会不会是艾米的昵称),她作为与杰克共享一个主体的证据,是她在杰克的老家中看到一张杰克的幼时照片,她怀疑为何自己幼年照片会在此,而他则表示那是他的照片。

然而,自称是物理学家兼画家的露西,却又被杰克爆料实际上是服务员,露西到底是片中片的伊逢的化身,还是冰激淋店员的化身,不得而知;然而作为“教师”的杰克也可能根本是那位学校门房的诸多人格之一。

这也就说明为何杰克的父母亲一下子是中年人,一下子是老年人,偶尔还成为年轻人;并且,在杰克家隐秘地下室的洗衣机里,洗的都是门房的制服。

也是这位衰老的门房,跟着猪的灵体走着,迎向他的死亡。

恰好是垃圾桶中大量的冰激淋杯,这是考夫曼的习惯,显示出这封闭的回圈;这也是为何前面会对“一段”语带保留。

只是这个回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及,它真的有终点吗?

如果进教学楼门前快满出来的冰激淋杯是杰克一次又一次进校的痕迹,不也同时代表了她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按普遍的看法,是她试图逃离主体,亦即,让自己这个人格消逝的尝试。

不过,这点也同样是让人保留,毕竟,至少从“这次”的尝试中,看不出来她在这方面的努力,正如影片藏起“真相”那样,没有人能真正确信到底谁才是主体,就像当她在路边等着来接她的杰克时,我们看到她留意到旁边住宅楼上,有一名白发老人正在窗边看她,这也还是考夫曼的惯用方式,比如《纽约提喻法》开头时,在家门外拿报章杂志的凯顿就有瞥见未来成为他扮演者的其中一个时层的演员正在对街观察他。

从背影看,这位白发老人很可能就是学校门房。

《纽约提喻法》剧照总之,影片开始于露西的旁白以及大量的房屋(杰克的老家)空景,似乎也宣示了影片的源头,很可能来自雷乃。

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开始时,也听到旁白者(后来可证明是男主角X的内心独白无误)反复旁述,搭配了一栋巴洛克式的华丽建筑空景;而后,在象征为结束时间影像探索的《我爱你,我爱你》,雷乃带来《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一种变体,让“运作于脑部世界”的主要行动更加具体化:让曾经寻死未遂的主人公参与一项时空机的人体测试,而那座时光机像极了一颗大脑,人物则从那颗大脑跳出去,回到过往的时层中,但是,实验似乎失败,以致于他只能在过往时层中他所无法控制的点上,反复出现,无法逃脱,最终付出了生命代价。

考夫曼于是除了两个建筑物(杰克家与学校)的室内之外,绝大多数的时间就是把两人(除去蔻碧突然闪现的那不到一分钟的戏)关在车内,但是由于有车内、外,也还有窗外的雪花纷飞,让时长不短的车内戏看起来并不枯燥,再说,来程多数集中在露西交代她对杰克的情感态度,而回程则聚焦在讨论约翰‧卡萨维蒂的《醉酒的女人》,对于影迷观众来说应该不算太枯燥。

当然,纷飞的雪花仍让人想到雷乃,尤其是把雪当作转场的《生死恋》或在公寓中制造雪景意识空间的《心之所属》:前者讲述丈夫在经历一次被医生判定的死亡复活之后,留恋于那种生与死交关的奇妙感受,最终选择再次死亡,而他的妻子则因为得到第二次与他告别的机会,也在情深中跟着赴死;后者则是透过“心”的形象建立起虽有交流空间却始终没能互动的意象,一颗心被分成左右,情感也跟着被分化。

《我想结束这一切》剧照于是,考夫曼与编剧在这部片中,透过引述雷乃作品,作为表达形式(空间与意识)和内容形式(生与死、分化后的无法交流)的互文,加上《醉酒的女人》的超文本连结,协助影片在刻意藏匿重要讯息(以此不破坏视角选择带来的强大新鲜感)的前提下迫近它的目标。

更令人大受启发的是,除去一些想像的群戏,比如老年杰克上台领奖致词,以及偶尔可能影射为现实的学校走廊即景之外,影片的人物如此稀少,就像是低成本剧组的梦想:五个主要人物、极有限的场景(一栋住宅、一层校舍、车内)却呈现出如此复杂的叙事程序。

但似乎也能理解,错乱、穿插的时序,永恒回归的回圈,在验证柏格森式物质与记忆的关系之过程中,仍旧展现了一定的规模与气度,正因为是脑内的活动,非常适合在有限的空间样貌中呈现,就这点来说,“向内”派总是比“向外”派来得吃香,或者说风险小一点。

不过,既然考夫曼扬言封镜,其实更想看到两派结合的一天,试想,诺兰导演、考夫曼编剧!

看来这种阵容也只能是在我脑里运作了。

《信条》剧照

 5 )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我想结束这一切

(一篇自用笔记)农舍+公路版《纽约提喻法》,自知版《穆赫兰道》。

开片库里肖夫影像。

超现实/意识流:时空流转(小狗骨灰瓶、洗衣、母亡)+虚实穿梭(①叙事层次:片中片与当下事件②身份问题:被Jake听到自白,像她的Jake童年照片,署名Jake的她的画,电视剧主角Yvonne与Lousia的来电,被错叫Loucia/Lousia/Ames,生物学者、物理学者、服务生、画家、诗人之间变幻的职业)。

Lucy是一个装置、一个《搏击俱乐部》般的拼合Jake及其一生所有爱人形象的意识造物,时空错乱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Jake幻想过程的迟疑——该把她放在时间线何处?

通过捏造相恋,Jake捏造了自己,一个理想的Doppelgänger(二重身)。

素材拼贴:电影(片中片)、舞蹈、动画、演讲、舞台剧。

强弱有别的两种音量:心理距离(车上自白与对话)、物理距离、真与幻(地下室呼喊)的距离。

构图:①海报的那帧画面,Lucy居中,对称,均衡,摒除Jake及其父母,“只有Lucy在宴席”的视觉错觉是“只有Lucy并非脱胎于真实琐碎”的反喻。

②闪回的无人走廊,引向消失点的直线,纵深感强烈,空荡而幽深的内心的具象。

③雪地黑车,左上布光的对比最强,而周围阴暗如死将至;鸟瞰远景,主宰性的全知视角下,走出车的角色小如蝼蚁。

阐释性/暗示性的自指/互文: 指向形式,剧情的虚幻属性与Lucy的理想属性:①威廉·华兹华斯《颂诗·忆童年而悟永生》里的Lucy。

②Anne Kavan小说Ice的主角亦在追求一个无名女子。

③Lucy自喻吹过Jake父母的风、时间。

④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⑤Jake卧室里有《纽约客》前影评家Pauline Kael的选集For Keep:30 Years at the Movies。

Lucy在车上评价《醉酒的女人》与Gena Rowlands的表演,一字不差地模仿Kael的言论,而年龄不定、各层次的表情、精神崩解等评价吻合Jake父母年龄与Lucy身份多重性的意识加工。

指向内容/主题,Jake的生活困境与所思。

①模仿,被他者的电影、诗、画作填充的精神世界。

地下室临摹调性主义画家Blakelock的画作;Lucy自白“很少有人在死前拥有自己的灵魂”,接着引用爱默生与王尔德;而Jake死前模仿的约翰·纳什演讲源自《美丽心灵》,唱段Lonely Room源自《俄拉克荷马》。

②给自己喂精神鸦片,希望的利用与否定。

Lucy自白“只有人类知道自身死亡之必然性”“所以发明希望”;Jake讽刺“Every cloud has a fucking sliver lining”。

③外貌焦虑。

Jake讨论美丑问题。

④原生家庭,渴望并幻想母亲的赞美。

车内讨论精神分析,“母亲是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这种废话,那是厌女的噱头、弗洛伊德式的胡说八道”。

⑤恐惧衰老。

Getting old ain't for sissies, as Bette Davis said;Lucy关于老年的课题;车内讨论,“怎么能因年龄而敬佩一个人”。

⑥停止幻想,最终自杀。

David Foster Wallace的A supposedly fun thing, I will never do again,以及他的出名的死;校园舞蹈《俄拉克荷马》Curly之死。

“回家”是回忆的溯源,“我想结束这一切”由Lucy想分手到Jake与自己分手,幻想、生命、自我安慰,以与猪和解、雪地之死终结。

其他印象片段:牛顿第一感情定律。

Bonedog,妻子形状的孤独;一切都不动,除了你体内潮起潮落的盐;你的眼睛已成为一种饥饿。

Genius与Genus问答游戏。

勤奋胸针与聪明胸针。

Lucy反复下楼。

塔尔西镇奶品店的挽留。

-You don't have to go.-I don't have to go where?-Forward, in time.You…you can stay here.两个角度特别的影评:以公路旅行为喻体构建毁灭的必然性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66355/物体及语言细节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58751/

我愿称之为游戏式+小说式影片,可考据可推理,随便滑进度条哪点都能愉快重温,比考夫曼的前作《纽约提喻法》睡点高多了,昨晚看到凌晨都不困,只略后悔把它在想看列表塞那么久,都2022了……

 6 )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看预告片以为是讲感情,看完了才发现是讲人生。

仍然很动人,只是并非我本意。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开篇女主的os。

“People stay in unhealthy relationships because it’s easier. Basic physics. An object in motion tends to stay in motion. People tend to stay in relationships passed its expiration date. Newton’s first law of emotion.” 我一下子就被击中了,拉扯回一段记忆。

曾经的一段旅行,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和我脑子里时不时出现的声音。

我忍不住总想问,一切不是挺好的么?

难道不是你想要的么?

那你还BB这些个有的没的做什么呢?

你又是谁,我又是谁呢?

然而turns out这并非片子的主旨,far from it。

所以看到中后段,我一度觉得很迷茫,想说好的所以呢点在哪里?

看完了才恍然。

一开始,因为“货不对板”,觉得有点无趣。

但之后几天,时不时想到这片子,一些情节闪回,突然又有了表达欲。

于是想写写这片子。

但我知道我永远能写的也不过是我自己,我所经历和感受到的。

不知道以我匮乏的经历,错过了这电影的多少。

我奶奶年纪大了,认知能力逐渐退化,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都愈发混乱。

在她的记忆里,我仍然生活在上一个城市。

她不再记得催促我结婚,偶尔打电话,也只是不断重复某几件事。

她对于一些事情开始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坚持,任凭劝说终是无法改变,仿佛那些事,就是她的生命。

让我想起史铁生的自问,究竟我是为了写作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写作。

我们几乎无法让她接收任何新的信息。

她,或者大部分的她,似乎停留在了一个她自己的世界里,倔强的拒绝继续跟我们一起前行。

那个世界里,是以她的方式记得的时空交错的片段。

我有时候会好奇,我老了会变成什么样?

我会先失去听觉还是视力?

我能优雅地老去么?

我能放下过去么?

还是我也会变得偏执?

我又会偏执于些什么呢?

这些所谓难以忘怀的事,无非是一辈子未曾消化的感受,尴尬的,伤心的,绝望的,甚至是那些极度开心的瞬间。

它们仿佛因为我们的执念而有了重量,凝聚在某处,时不时出现,让人猝不及防。

似乎正是因为它们,我成了今天的我 — 它们定义了我。

但也因为它们,因为它们的重量,拽着我,终是放不开,不能自由。

电影中的旅程,是老爷爷一生的缩影,其中好多点,都直指my deepest fears in life。

首先自然是贯穿始终的孤独感。

开篇女主背诵的那首诗,Bonedog,我特别喜欢。

我很宅,如果有的选择,我可以在家呆一辈子,每次出门见人都要做心理建设。

大部分的时间也都算自洽,但偶尔,回到家的时候那种彻骨的孤单,配着隔壁室友跟她朋友以及男票的聊天声和欢笑声一起享用,简直是酷刑。

且此题无解,出门走入人群中,也只能收获更大型的孤独感。

学期中其实还好,毕竟在deadline面前,孤单也只能靠边站,但不那么忙的时候,孤独感总是静悄悄如约而至,无孔不入。

这次看这电影,看到里面大段引用的诗句和文字,突然唤醒了我心里多愁善感的文科生,想说果然还是文学温暖人心呀,阅读另外一个人的孤单,何尝不是一种排解呢。

但想想又觉得,数学和统计也很好。

那些公式和证明,拍着胸脯向你保证,无论你孤单与否,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无论别人喜不喜欢你,只要你用了心,我们对你总是真的。

(此处表白我极不擅长但很热爱的数学 然后是自卑感。

那些被塞进地下室,洗衣机里,一件一件带着学校清洁工制服logo的自卑。

你不想让别人看见,但是越掩饰越明显,他们早晚会发现。

别人在不在乎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偏执于你的自卑,坚信你不如人,甚至你用力的搜集证据,成功的做实了自己的缺陷 — 入戏太深,这戏也就成了真。

记忆里,是永远想要离开的女朋友。

无论是穿着黄色还是粉色毛衣的,戴着珍珠项链还是不戴的,有黑色还是红色眼镜的,黄色还是蓝色围巾的,画画的还是做电影的,穿红色还是蓝色大衣的,叫Lucy还是Louisa的姑娘们,她们都没有留下来。

但她们的离开,究竟是自卑的原因还是结果呢?

我现在愈发感到,意念的力量。

比如做瑜伽的balancing pose,往往我在开始想到,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呢?

这个杂念进来的瞬间,就真的从pose掉出来了。

所以究竟是因为我真的没有能力balance那么久,所以掉了下来,还是因为我怀疑了我自己呢?

带着低人一等的想法,与人接触中不自觉就会表现出羞怯与不自然,对方也很可能觉得不舒服,交流得不痛快,不会主动接近,于是你进一步觉得自己表现差劲,如此往复,陷入死循环。

同时,所谓自卑,本质是来源于你不自觉中的价值判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几乎必然,在面对另外一群人的时候,同样的价值判断会让你觉得自大,觉得原来他们都不行而我也很可以。

于是自卑时,你觉得自己不配与别人相提并论浪费人家的时间,自大时,你觉得他们不值得。

久而久之就成了孤家寡人。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可笑的自卑与自大,会觉得太可怕了我怎么能这样。

于是你开始留意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这样说妥当么?

是否过于自谦或自怜,或是太凡尔赛?

别人又会怎么想?

偶尔想起从前说的话做的事,又是无限惭愧,同时在各种场合,依然无法停止潜意识中自动模式的价值判断。

于是索性不说话了吧,就沉默吧,沉默是金,少说少错。

于是自卑跟孤单手拉手成了好朋友,自卑让你更孤单,孤独之下往往又自卑起来。

其实BB了这么多,大部分跟电影可能也没什么关系,只是关于我自己。

然后是深爱自己却令人尴尬的父母。

令人尴尬这部分我无法感同身受,但两代人间因为血缘的纽带而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无条件地互相支撑和爱,父母逐渐的老去,也是我经常想到的。

我每天会跟我妈打个电话,学期中一般比较简短,最近放了假,每天可以聊一个小时。

我一边做饭吃饭,她一般做家务。

其实能聊的话题往往很不同。

无非是,我大段的跟她说对于她其实非常陌生的学校的事情,无论是上课,申请,学术界,考试,等等,各种,对于她来说都是另外一个世界。

她会耐着性子听我啰哩啰嗦的讲完,时不时给点comment;然后她,大段的跟我说家里的事情,换了什么新家电,出了什么问题,亲戚们各自最近如何,某件事,是如果开始,一步步发展,她又是怎么想的,于是我也就耐着性子听她讲,见缝插针的问问题。

即便在这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中,往往我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越长大,越在自己的性格中看到爸妈。

无论是好的还是自己不那么喜欢的quality,当你看到联系的那一刹那,都会有一点欣慰,觉得这偌大的世界,并不是只有我自己,我原是从那里来。

有一天挂电话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很感谢她陪我聊这么久,但反而她半开玩笑的说,谢谢你今天给了我这么多时间。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其实是互相陪伴,像是两个孤单的人,抓住对方的无条件的爱,稍微依靠一下。

Jake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注,谁又不是呢?

谁不希望有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呢。

记忆片段中的对话,无论曾经真实发生与否,都可以看出,老爷爷画画,读书,是个敏感的人,也希望被别人温柔对待。

而无论内心世界有多丰富,他的日常只是个孤身一人打扫卫生的胖子。

这种组合让人格外难受。

他是怎样,慢慢收起内心的期待,接过别人冷漠甚至不屑的目光,日复一日机械的过日子。

但世界本就是残酷无情的,就像那被蛆虫生吃掉下半身的猪,清醒的,在痛苦中,过完最后的时日。

老爷爷离开之前,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并在众人瞩目之下唱了一首自己喜欢的Oklahoma。

所以最后依然要在外界的认可中才能得到自己的平静么?

是应该开心还是伤心呢。

记忆的碎片里,Jake提出去买甜雪糕,但没吃几口就觉得太甜,随后执意的要扔掉正在车里融化的粘腻的雪糕。

老爷爷,是否也是这样,一边忍不住沉浸在甜雪糕对心和胃的双重安慰,一边又厌恶自己肥胖的身体?

每个人,会不会都有一些事情,自己很不喜欢,却又无法控制?

抽烟,喝酒,吝啬,暴食,自私 ... 这些要么是我见到的要么是我自己的。

我并不知道我想说什么,只是有时候,我意识到我在做着我很看不起的事情,然而依然我行我素,做与不做都很难受。

电影中段说,”people like to think of themselves as points, moving through time, but I think it’s the opposite. We are stationary, and time passes through us, blowing like cold wind.” 想起最近听的podcast,会说起来,其实consciousness itself is timeless, unborn and undying. 从每个人first person view来说,其实从来都不是你去到其他东西跟前,你从未移动,是全世界pass by you。

我还无法窥见这其中的深意。

20201218 update看了导演的google talk,还没看完,记一点细节1. 说正是因为整个故事是一个人在自己脑子里想出来的,所以很多镜头的处理都是,似乎镜头先于人物,似乎镜头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我记得两个人刚到父母家里的时候,镜头先移到客厅,随后两个人才进来,然后镜头给到留声机,男主问女主要不要听音乐,

 7 ) 考夫曼败在这个高难度的文学作品改编里

查理·考夫曼的剧本构思奇特,充满了无拘无束的幻想和荒诞不羁的人物,情节发展也是令人捉摸不透,自然获得了鬼才编剧的美誉。

他早在1999年就凭天马行空的《傀儡人生》而一举成名,进入到千禧年后,更接连创作出《人性》、《改编剧本》、《美好心灵的永恒阳光》等剧本,捧红了斯派克·琼斯和米歇尔·贡德里这两位以拍摄MV起家的文艺片导演。

直到2008年考夫曼才执导自己的处女作《纽约提喻法》,没想到的是,等了12年他才再次执导真人电影,那就是今年这部作品《我想结束这一切》。

尽管相隔多年重出江湖,但是考夫曼依旧不按常理出牌,在貌似简单的男女情感故事里编出超级诡异的情节,烧脑程度直逼同期上映诺兰的《信条》。

众说纷纭的解读似乎成为了这部奇作的最高待遇,从细节中抓到蛛丝马迹并完整拼凑出剧情成为影迷欣喜若狂的时刻。

对于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次绝妙的体验,而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毫无准备地看完这部考夫曼的新作,如坠雾中和莫名其妙才是最真实的自然反应。

考夫曼大胆地将主人公的心理投射转化成一对年轻情侣,两人驾车前往男主角家中的路上闲聊,两人所有的对白和内心想法均出自主人公临死前的思绪和意识。

这种意识流的叙事令作品呈现出玄幻飘渺的观感,不合逻辑的情节和超现实的画面接踵而来,女主角的名字(甚至面孔)不断变化,而在男朋友家中样貌年龄不断变换的父母这段情节最为瞩目。

▲在男主角家中的情节最为惊艳然而,在我看来,这种不断变换人称视点的意识流叙事方式似乎更适合文学作品,因为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人称的转换往往轻而易举,毕竟只是文字。

而在电影里,这种叙事观点的变换往往要依赖影像,要么是回忆,要么是相似的人物。

在这部作品中,这种操作显然未如人意。

尽管老校工的线索在影片开始便出现,但是在大部分叙事过程中都隐藏不见,前置的人物是误导观众的男女主角,将实际不存在的人物当作重点角色来进行刻画,这种叙事策略相当冒险。

观众已花去四分之三的时间对男女主角产生了共情,到最后秘密揭露之后,观众要迅速调整已有的感受,并将这种复杂的观感从男女主角移情到这个老头身上,一时间难以让观众找到两者之间的情感共通点是意料之中的事。

尽管导演后来用一场发生在校园里的舞蹈场景来努力实现这种情感的过渡,这种舞台剧的表现手法在考夫曼处女作《纽约提喻法》里令人惊艳,那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戏剧导演,他导演的戏剧与自己的人生逐渐合二为一。

然而,这种手法在此却带来生硬突兀的感觉,此前主人公幻想出来的男女主角情节,根本没有融洽地衔接上这场主人公现身参与的舞蹈表演。

▲绝大部分情节是两人在车内的对话除此之外,考夫曼显然也没能掌握好对白与影像表现两者的分寸。

男女主角两人在汽车里大段的对话戏份显得枯燥单调,从物理到诗歌,再到影评人对卡萨维蒂名作《醉酒的女人》的分析等等不一而足。

丰富而芜杂的话题有过于炫耀的成分,也许还有导演夹带私货的嫌疑。

这部分在车内谈话的处理基本上照搬了文学手法,似乎欠缺了一些影像上的表达。

相比之下,女主角在男主角父母家中的段落明显有趣多了,不停变换年龄和容貌的父母,优雅诡异的室内设计等等都将文字中难以实现的部分得到出彩的影像化处理。

尽管这部作品没能如导演12年前的处女作《纽约提喻法》令人惊艳,但是考夫曼执导的作品主人公都不约而同地具有无法摆脱的宿命和悲剧色彩。

死亡这个话题一直萦绕着主人公的思绪,无论是纽约的戏剧导演,还是籍籍无名的老校工,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过不少美好的事物,也曾得到过爱情和亲情的眷顾,但是到最后却落得孑然一身的无依状态。

幸福对他们而言要么是转瞬即逝的珍稀体验,要么是在绵绵不绝的回忆/幻想中用来聊以自慰的兴奋剂。

死亡和孤独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这也是考夫曼导演的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8 ) 骨狗

Coming home is terrible whether the dogs lick your face or not whether you have a wife or just a wife-shaped loneliness waiting for youComing home is terrible lonely so that you think of the oppressive barometric pressure back with you have just come from with fondness because everything's worse once you're home You think of the vermin clingling to the grass stalks long hours on the road,roadside assistance and ice creams and the peculiar shapes of certain clouds and silence with longing,because you did not want to return Coming home is just awful And the home-style silence and clouds contribute to nothing but the general malaise Clouds,such as they are,are in fud suspect and made from a different material than those you left behind You youself were cut from a different cloudy cloth, returned,remaindered ill-met by moonlight unhappy to be back,slack in all the wrong spots,seamy suit of clothes,dishrag-ratty,wornYou return home,moon-landed,foreignThe Earth's gravitation pullan effort now redoubleddragging your shoelaces looseand your shouldersetching deeper the stanza of worry on your foreheadYou return home deepeneda parched well linked to tomorrowby a frail strand ofanywayYou sigh into the onslaught of identical daysone might as well,at a timeWellanyway,you’re backThe sun goes up and down like a tired whoreThe weather immobile like a broken limb while you just keep getting olderNothing moves,but the shifting tides of salt in your bodyYour vision blearsYou carry your weather with youthe big,blue whale,a skeletal darknessYou come backwith X-ray visionyour eyes have become a hungerYou come home with your mutant giftsto a house of boneEverything you see nowAll of itbone参考译文:回家很可怕无论狗狗是否舔你的脸无论家中等待你的是一个妻子还是妻子形状的孤独回家孤独得可怕以至于在你回想起你刚刚离开的那个充满沉重气压的地方时 也带着一些喜欢因为一旦回家后 一切会更糟你竟带着渴望地去想 附着在稻草杆上的害虫路上长时间的路程 道路救援和冰激凌还有某些云朵特别的形状和寂静 因为你不想回家回家是...就是可怕而家庭生活的沉默和乌云仅仅只会徒增普遍的不适感这样的云其实很可疑 他们的构造物,不同于你留下来的那些物质你自己是从另一块 多云般的布上裁剪而出被归还,被剩下 月光下不幸相会不乐意回归 不该松垮的地方会都松垮满是线头的布服 抹布般的邋遢 破烂不堪你回到家里像是抵达月球的外星人地球的引力拉扯现在力量加倍拉扯松弛了你的鞋带还有你的肩膀将你额头上担忧之诗节刻的更深你回到家里 更为深沉一口连接至明天的干涸之井通过一缕虚弱的如此这般日复一日 毫无变化 你长长叹气有时人也会这样好吧总之,你回来了太阳像个疲倦的妓女一样起了又落天气犹如折断的肢体一样毫无起伏一切都是静止的 除了你体内潮起潮落般的盐分你的视线朦胧你不为外界气象所影响巨大的蓝鲸 骸骨般的黑暗你回来了 带着X光的视线你的眼睛已成为一种饥饿你带着变异天赋 来到家中来到一个骨头之家现在你看到的一切所有一切都是骨头

 9 ) 降临在旷野上的一场暴雪

观影体验非常之好,但在豆瓣读了一些影评才基本对本片有了点理解(实际上就是跟本没有看懂“故事”嘛!

*大嘘*)我特意说“故事”是针对某些热评所说的“好好讲故事,不要装B”——或许有些观影者忘记了,荧幕上可以呈现的劲爆的特效、精彩的武打、乐此不疲的反转,除开以上这些东西,我们也可以用影像去表达新的东西。

如果说讲述一段精彩故事的电影投射到文学上的名字可以叫“小说” “传记”等等……那么本片就像是是一篇散文,时不时有点像是诗。

在我眼里,这部电影算是某种新型公路片,当然,随着旅程慢慢激发矛盾最终和解是很基本的公路片套路了,这里我说“新型”是指,就像Lucy说的“我们是时空中的一个点,不是我们在前进,而是时间在从我们身上穿过”。

沿着一条蜿蜒的河道,时不时被飘来的树叶吸引兴趣,那些落叶正是人生的碎片、旧日的低语。

我觉得本片一刷一头雾水再正常不过,可能会觉得导演是纯纯的谜语人,但如果能和朋友一起耐心地看,不用理清什么起承转合,而是感受台词里的思考,还有片中浓稠的孤独感,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提到台词,本片的台词实在是大大的加分项,虽然有时候让人有些应接不暇,但其中的内容很值得细细思索,并且从剧情上来说很符合男主角无处倾诉一但大坝决堤就滔滔不绝的感觉。

但是如果二刷,就能很明朗地看出,从一开始导演就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孤独的老人的一生。

后面的一切就像梦一样,有如迷幻,看着看着就飘起来了。

Lucy在念完《骨狗》后说,她想表达的大概是“在具体性中的普适性”。

男主角的故事是他独一无二的一生,他怀才不遇,原生家庭让他觉得羞耻,他的体态遭人耻笑,戒不掉的甜品暴食让他痛苦,异性的目光令他更加自卑,逐渐衰老的身体让他觉得越发丑恶。

他也想把人生幻想成浪漫的舞剧和音乐剧,因为舞台上可以尽情地做梦,最后是悲剧也好、喜剧也罢,到谢幕时一切都以幸福圆满收场了。

可还是孤独——无论如何自救——还是孤独。

孤独不再是身体里一个虚无的黑洞,而是另一个空间,我们渴望肌肤相亲、渴望友谊和爱情、渴望天伦之乐,但人与人间靠得越近,孤独却膨胀得更放肆。

“我想结束这一切。

”在本片中它不是一个痛苦的命题,甚至也不完全是悲伤的,而是麻木的。

日复一日地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Lucy说得没错,只有人类才明白终有一死,所以才需要找到活着的理由;有时候只是不死,但不算活着。

从一开始这趟旅程的目的就是学校,或者说从未离开过。

Lucy强烈要求离开,在学校里不断躲避他,正是男主不愿接受这样悲惨的自己所做出的强力抗衡,而他们最后终于达成了“和解”。

“Jack需要我以我的存在来认同他,这样他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Jack需要我来认同他,因为他需要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Jack需要我的认同给他带来价值,也就是说他需要我是博闻的、聪明的。

”Lucy是主角心中两面体,一方面她像所有姑娘一样无法和他建立深刻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她是由男主的渴望衍生出的安抚他的对象。

当主角终于放弃挣扎与真实的自己面对面时,Lucy就消失了,我前面所说的“和解”并不是心平气和的,而是认命的——事到如今终于可以结束这一切,这些耻辱和谎言都不再重要了,接受自己是一头长满驱虫的猪把,总有一天你会被人翻过来,露出恶心囊肿的腐肉。

 10 ) 我被动地结束这一切

我被动地结束这一切我梦想年轻时候自己意气风发,中年低谷时期碰到了有独立思想并且能理解我的伴侣,老年时候我是风度不输当年的研究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沉浮一生,似乎什么都经历过,锋芒毕露的年少时光,沉稳成熟,能屈能伸的中年研究时期,出世入世都只是过眼烟云,潇洒地进退来回,即使死后,人间仍有我的传闻。

——骗你的,我只是一个校园清洁工而已因为其貌不扬等等原因,在校期间受尽凌辱。

女人?

我怕极了女人,除却身体的渴望,她们扫过我的眼神常带着一丝鄙夷。

我从来不是纵横狩猎场的存在,我厌恶他们,他们就像是塔尔西镇的甜品女郎,冷,甜到齁人,那讽刺的眼光洞穿我的渴望。

我渴望女人,尤其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尊重我的人。

她和我恰好相反的职业,却拥有理智冷静的头脑。

她美丽却不修边幅,穿着低调。

她是个女权主义者,深谙自己身为人而非他者的本性。

她如此完美,却又如此顺从了解我,就算带她去我怪异的原生家庭,她也会选择体贴地忍气吞声,强颜欢笑。

——我知道你痛苦,但或许这是我想看到的。

一切落幕,我在最后的低温效应中涨红了脸,一切的一切就像是地下室里生蛆的猪,我想我就是那头猪。

这沿途的人生,这走走停停的步履痕迹,一切标明我来过的只是腐肉中掉落的蛆虫。

他们还在蠕动,他们,,他们才是我真正的留给世界的东西。

《我想结束这一切》短评

什么鬼👻

8分钟前
  • Chery
  • 较差

低于预期,一开始以为是女主分手前的内心挣扎,结果不是,是一个老头的回忆和幻想。冗长了。

10分钟前
  • Wzbiao
  • 较差

没错,就是想打2星

12分钟前
  • 巧克力工厂厂长
  • 较差

除了你要讲哲学 宇宙 等主题其他用不着故弄玄虚 就是纽约知识分子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愚蠢罢了

14分钟前
  • 很差

最后20分钟的「揭晓」让观感骤降三档,还不如像片中提到的《安娜·卡列尼娜》(幸福家庭之相似)那样做成「双圆拱结构」——女主和老人擦肩而过,然后继续各自的(不幸)人生

19分钟前
  • 姜乌归
  • 较差

我们静止不动,时间像冷风一样穿过我们,穿过父母的过去和未来,穿过书海和无数个跳跃的名字。被记起的和被遗忘的,年轻和衰老,对自我的接受和排斥,要离开的女人和要留下的男人。无意义的喃喃自语被碾得细碎,一切消融后只剩下风。

22分钟前
  • 落鳥
  • 推荐

老人回顾自己的一生:被时间操控的肉体和被世俗操控的精神,既浅白又琐碎。全程充分感受到考夫曼对知识分子的厌恶。

26分钟前
  • 小J²
  • 还行

都。。都颇抽象下喔~ 唔明。

31分钟前
  • 𝗟𝗼𝘂🩴
  • 较差

这种通过混合文本勾连起两种生命体验连续性共在的尝试还是挺不错的,但也许idea来自于原著,导演方面就是持续崩坏,最后的效果更径直导向了“伪意识流”电影。哪怕黑泽明的《梦》都还有那么些朴拙的优势,这部真是彻底?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在死前回马灯了一遍虚构人物的喋喋不休+鬼畜超现实幻觉emmmm....fine。当揭示出“人生多无力、世界多虚无”的同时,本片也被一种从始至终的巨大同温层吞噬,无力而又虚无。

34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在考夫曼的作品维度里算不上出色,甚至执行得有点儿崩,这场自我回溯之旅被拆解成了意识的碎片,并且通过空间的转换也变换了不同的风格,时而在车内探讨卡萨维茨,时而在农场撞上吊诡父母,还有学校里的梦幻歌舞,这些场景剪辑在一起并不能有效地激发诸如穆赫兰道那般让人深陷其中如梦似幻的情绪,不过一些比喻像是被蛆虫吞噬的猪和将死之人就很是形象,以及那块黑色的污渍作为生命的证据显得特别讽刺。

35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考夫曼的电影还是如此自省自知,他自己虽说自己不会去解释自己的电影,对David Foster Wallace和Guy Debord的引用直接解释了为什么这个电影令人坐立难安。嘲讽Robert Zemeckis如此好笑但又令人不安,“pretty people on television”,我们的文化让我们沉溺在各种劣质的影像中,而这种”美丽的景观”直接疏远我们与图像的距离并淡化我们对图像的情感。Jake的房间充斥着DVD,书,画,”他们的思想都是别人的,他们的生活在模仿别人的生活,他们的恋爱也只是引述“,对引述和传承的态度也如此摇摆不安的态度,让我在不安里有一定安抚,原来就连考夫曼这样如此的才华也在前人的影子里发抖,在前人肩上发光发问

37分钟前
  • PeppermintBear
  • 力荐

pretentiousness造成不适

38分钟前
  • 大青龍湯小柴胡
  • 较差

短评有剧透!!!一秒都不想快进,看得是又舒服又惊悚。女主和男主半夜坐车去件家长,路上聊了差不多半小时,氛围铺垫得太稳了。到男方家之后情节开始失控,情节开始超现实走向。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回程路上去买冰激凌,那段把我吓得头皮发麻。到了男主学校,开始“闪灵”场景再现,也吓得不轻。太美滋滋了。不知道这片子能不能火起来。根据零星线索,整部剧我猜是老头子临死前的失常记忆。

40分钟前
  • 菜根
  • 力荐

什么时候纽约电影人都死绝了,什么时候美国电影就好了。

41分钟前
  • 今夜
  • 较差

考夫曼这次玩崩掉了……(部分运镜蛮好玩儿

46分钟前
  • 一只玉娇龙
  • 较差

很2020,很让人无力的一部电影。用电影各类元素杂糅和剧作上的非线性来试图模拟人思维的抽象性和时间流逝的诡谲多变,貌似是考夫曼喜欢探讨的东西。电影前半在台词的尴尬,对话的停顿甚至于演员的结巴上制造出一种显著的观影不流畅感,造成了一种同主人公一样的想要“结束一切”的强烈欲望。时间仿佛像出现量子纠缠,岳父岳母的衰老病倒都全部眼前摊开。影片中提及的电影,音乐,自杀的作家,不健康的感情,父母,青春,歌剧,人和他们的故事,一切都会结束,而且这还由不得你来决定,甚至结束后还会被重新定义。我思故我在,思维的无限性可能或许是人最终极的自由了。

50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推荐

只有真正的精神病才能拍出这种WTF电影[汗]几十分钟掉书袋的对白没有击退我,同一空间内处于不同时间的同一人互动交谈没有懵逼,暴风雪夜几乎二十分钟黑屏的画面没有睡着,结尾时彻底放飞,动画片、双人舞、歌舞片、戏中戏的形式大杂烩时败了。看完一查导演是查理•考夫曼顿时合理了。是不是悬疑片,是不是电影,是不是一坨屎都不重要了。考夫曼,洛杉矶的卡夫卡,rnm看你一个片得缓一星期。

55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我想结束这一切》呈现的是敏感个体的内在挣扎,是人类极致的孤独体验。我们一生都在试图克服灵魂的怯懦、焦虑与惶恐。时间是流水,裹挟着万事万物从我们体内穿行而过。我们留不住任何人,父母、兄弟、爱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我们努力过,思索过,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最终孑然一身,一丝不挂。于是只能在濒死之时,用残存的意识编织一个盛大的典礼,生命中流经的那些人在此聚集,为我们起立鼓掌。我们假装自己是主角,对着一片虚无接受生命的礼赞。这也是电影最高潮,看似圆满,实则可悲又苍凉,荒唐又残酷。

60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因為先看書再看電影就覺得太妙了,有無數個指向結局的細節,一直在失控邊緣游走的詭異感,不知道網飛怎麼拿下這部電影的,但絕對贏Tenet了。

1小时前
  • 陳小明
  • 力荐

也太对我胃口了吧。这么丧的名字,适合这么丧的一天。

1小时前
  • phoeb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