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出色的短片,最出色的地方莫过于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虽说开放式结局的电影并不少,但大多属于伪开放式结局——譬如《盗梦空间》,导演只不过没把话说完而已,只要沿着逻辑推寻下去,结局是唯一的,并无异议。
《调音师》这部短片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结局,不管你的观点如何,都能说出道理。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观点。
我的观点是:调音师没死。
这个观点恐怕和大多数人不符,不过我有我的理由,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影片开头打出字幕时的那一声响是什么?
本片采用倒叙的拍摄手法,影片的开始就是结局的延续,所以很多人认为那一声响是女屋主发射钉枪的声音。
这样认为虽然有一定道理,不过如果真是这样,那这部影片就不算是开放式结局,给这么高的评分就有些说不过去。
我认为那一声响应该是关门声。
有人说女屋主之前锁门时发出了三下声响,如果女屋主打算放调音师离开的话,应该也是三下声响。
看似理由充分,其实是想歪了。
影片开头那一声响确是关门声无疑,但并不是调音师离开屋子后的关门声,而是下一段情节里调音师参加钢琴比赛,进入音乐厅后的关门声。
理由是,如果仔细听的话,会发现那一下关门声有很明显的回音。
案发现场的那间小屋子是不可能发出回音的,只有在音乐厅那样开阔的空间才会有。
此外,影片开头的钢琴曲在那一声响后戛然而止,如果那是钉枪发射的声音,就说明钢琴曲停在了发射钉枪的那一刻,而影片结尾的钢琴曲却顺利地弹到了最后。
所以,影片开头的那一声响并不是钉枪发射的声音。
二、那么女房主打算杀死调音师吗?
女房主智商很高,懂得权衡利弊,从她给调音师开门这点就能看出。
一开始,女房主是不打算开门的,这也是正常的反应。
但当调音师说自己是盲人之后,女房主打开了门,因为不开门的话,在日后警方调查时会留下疑点。
所以权衡利弊,她把盲人调音师放进家里,只要能应付过去,不被调音师发现异常,对日后洗脱嫌疑有很大帮助。
并且,在她开门之后,发现邻居看到了这一切。
这一个镜头看似无关大局,却是影片的关键。
像女房主这样心思缜密的人肯定明白,如果杀死调音师的话,邻居的证词将会起到决定作用,甚至可以直接判她有罪。
有人说,女房主可以先杀死调音师,然后把丈夫的死嫁祸给调音师。
如果女房主真这么打算的话,就不会朝调音师的后脑开枪——后脑中枪的人又怎么会是凶手呢?
所以,只要调音师没有暴露自己不是盲人的身份,女房主是不会杀掉他的。
三、那么调音师有没有暴露身份呢?
有人认为调音师身上沾满鲜血,味道也好,触感也好,不可能不会发现,即便女房主认为他是盲人,也会杀人灭口。
其实,调音师身上沾的并不是血迹,正像女房主说的那样——是油漆。
注意看死者的伤口——在太阳穴附近,血管并不密集,并且钉枪射击后,枪钉还留在头部并没有拔出,这样的伤口是不会喷出鲜血的,更不可能让调音师染得浑身都是。
所以,女房主才没有急于拿出钉枪,而是先观察调音师,看他脱衣服的动作是否自然,以及拿下眼镜检查眼球,看调音师是否真是盲人。
有人说,仔细观察的话,是能看出戴隐形眼镜的。
这倒不假,不过得离对方眼睛非常近,而女房主观察调音师眼睛的距离是看不出隐形眼镜的。
其实如果不是像观众早就知道真相,谁能想到一个正常人会无缘无故地装瞎子呢?
而关于调音师的记事本,是唯一一个可能导致调音师露馅的地方。
而女房主很可能发现了记事本,不然她都没有拿出钉枪的理由。
但记事本有可能不是盲人的,也可能是盲人自己写的,让别人帮着读一下,所以女房主也只是怀疑调音师不是盲人,并不能确定。
否则,她会迅速地杀死调音师,而不是端着钉枪站在他的身后。
四、那么女房主最终会开枪吗?
这完全取决于调音师自己,就像调音师说的“我弹琴的时候她不会杀我”,其实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只要我不露出破绽,她就不会杀我”。
而事实正是如此,前面已经说了,邻居看到女房主把调音师放进家里,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杀死调音师的。
而她并不能确定调音师不是盲人,也可以说她希望调音师真是盲人。
所以她才会一直站在调音师的身后,迟迟没有开枪。
如果调音师露出破绽,她就立即开枪;如果没有露出破绽,就放调音师走。
五、那么调音师会露出破绽吗?
我认为不会。
这也是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核心宗旨。
调音师起初是一个极具天赋的钢琴师,由于在比赛中太过紧张而一败涂地。
这是因为他太在乎一些东西,被执念束缚,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真正实力。
其实这世上很多人都是如此,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才畏首畏尾,没法潇洒地做好自己。
“这社会不是偷窥狂就是暴露狂。
”我认为这句台词很经典,对号入座的话,调音师在舞台上的时候就是暴露狂,而观众就是偷窥狂,他战胜不了这种压力,在众人面前把自己的弱点暴露无疑。
而他后来装扮成盲人后,从暴露狂的地位转变为偷窥狂,其他人放松了对他的关注,也不忌惮暴露隐私,在调音师面前反而成了暴露狂。
位置的变化影响了心态的变化,调音师躲在镜片的后面把这个世界看穿——其实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才会对老板讲出泰姬陵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当你一无所有、无欲无求的时候才会找到自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调音师赤身裸体地坐在女房主面前,被女房主拿枪指着脑袋时,他又从偷窥狂变成了暴露狂,不同的是,经过之前的历练,调音师已经不是当初的自己了。
他的举止有一丝颤抖吗?
没有。
他的表情有一丝踌躇吗?
没有。
他的琴声有一丝紊乱吗?
没有。
他已经完成了自我升华,摆脱掉了内心的执念,成为一名真正的钢琴师。
所以,我认为调音师并不会死,而是在无懈可击地弹完钢琴曲后被女房主放走。
当然,作为开放式的结局,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不打算让别人也能接受。
不过我认为,这个结局也是对观众的考验,如果你相信调音师,他就会生;如果你动摇了,他就会死。
所以嘛,要说调音师真死了的话,杀死他的人也不是那个女房主,而是作为观众的你。
虽说电影的结局到底如何并不是这里的关键,但是通过对于结局的猜测多少能够看出不同个人对于电影整体和细节的理解吧。
调音师是个聪明人。
他明白女主人已经发现自己不是盲人,这个电影也交代得很清楚。
但是同时他知道自己在进去之前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所以他开始弹琴:如果女主人射杀他,琴声就会异常让邻居察觉;而女主人也不能让邻居察觉调音师最后没有出门所以不能杀他,如果她杀了调音师,那么邻居多少了解情况继而报警,那么女主人又需要将邻居灭口,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女主人来说只能是死路。
所以个人认为女主人不会杀死调音师。
可是毕竟调音师看到了谋杀现场,为什么男主角可以活下来呢?
这里两个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
有人认为电影告诉我们“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
”我觉得呢,调音师在看到女主人站在自己身后的时候还想着要演戏,对自己说:你是盲人,没有理由回头看。
甚至后来告诉自己说,像个盲人,没有发觉女主人的意图一样随便说点什么。
但是关键在于,调音师接着告诉自己,他让自己说点什么,让自己继续演下去——可是最终什么也没有说。
这个时候他已经很清楚自己演戏也没有用了。
所以他开始弹琴:这一方面是让女主人不能下手,另一方面男主角说:“人们认为失去会令人更敏感。
”他十几年刻苦练习让他对钢琴非常敏感,甚至于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导致他失去机会功亏一篑;他希望博得别人的好感、对于他人隐私的好奇,导致他深陷谋杀现场,就要丢了性命......曾经他即使是一个人面对钢琴都会紧张得颤抖不已,此时背对即将杀害自己的女主人,他表现得非常冷静:他在失去生命的时刻战胜了曾经毁了自己前途的“恐惧”。
调音师也是在给自己弹最后一首曲子,等着射钉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女主人最后不会也没有杀死调音师,饶他一命。
相应的调音师也一定会保守秘密。
所以说此时房间里的两个人的心理非常微妙。
调音师在餐馆里说过一句话:“我能看到别人都不知道的事”,他目睹的杀人案就是其中一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餐馆里,调音师说:“我下午要去见一个新客户。
”有人认为那个“新客户”指的就是杀了人的女屋主,但实际上应该是那个跳舞的女孩。
这一点从电影叙述逻辑上我想是说得通的。
偷窥跳舞的女孩 以及 后面重点的杀人案,就是要说明调音师在扮演盲人的过程中,有些经历给了他失败以后重又获得的快乐和幸福,而另一些经历则会要了他的命。
至于一开始切换镜头时那一声响,似乎是影片的关键也是引发讨论的一点。
个人认为并不是射钉枪的声音,而是钢琴盖合上或者就是门关上的声音。
(这是根据个人经验,我听过射钉枪发射的声音,也弹过钢琴。
那一声响也类似于钢琴盖关上的声响)结论:本人更倾向于调音师活下来的结局。
以上,不过真的是一部很精彩的微电影!
“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这个是《调音师》的附带提示。
我觉得介绍的那篇短语好像不是在说主角,而是说观众。
这部精致的小电影在情节的发展中让我们感觉如此如此,却不经意间就那般那般,譬如 开篇的钢琴,“我是个盲人”没想到后面证明这是假盲。
还有结尾的枪,总以为会发生点什么,没想到淡出字幕钢琴弹到完。
欢迎讨论。
当莫高王朝的皇帝沙贾汗的妻子去世后,他痛苦万分,下令召见当时最伟大的建筑师。
在知道建筑师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之后,皇帝说:“那我下令处死她,这样你就能感受到我的痛苦了,这样你才能为我的妻子建造世上最美丽、最奢华的陵墓。
”于是皇帝处死了建筑师的妻子,建筑师建造了泰姬陵。
这是《调音师》开始不久后,由男主口述的一个故事,我猜这也是全片想表达的核心——失与得。
男主是个在比赛中失败了的钢琴师,后来变成了一名以盲人身份工作的调音师,在男主定制的隐形眼镜的伪装下,人们以为他失去了视力其他感观会更发达,听觉更是无与伦比,小费更多、更加友善、戒备减少,男人、女人毫不设防地在他面前换衣物,直到他走进了一个凶杀现场……失去了爱妻的建筑师为皇帝建起了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印度明珠”,男主自以为自称失去视力可以得到无穷好处,其实他只是在欺骗中失去了真正的自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这部只有将近14分钟的短小精悍的短片,男主帅气逼人、声音混厚,音乐充满魔力、动人心弦,导演用他的创意、镜头语言、营造的氛围带给了人们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震撼和刺激。
开片是倒序,剧情在后面展开,男主角采用自我铺述的方式把故事的前后因带开出来。
1.调音师应该死了,而且这个可能性非常高。
开片到00‘57时,镜头黑幕然后发出的一个声音,最大的可能性应该就是钉枪发出的声音,不少人猜测是关门声,其实不然。
在08’14的时候调音师走进门后,女屋主连续锁了三下的发出的声音,认真听其实很明显,因此假设女屋主最后放调音师走的话,在00‘57应该会有对应的三声开锁声才对。
2.调音师确实没有闻到血液味,这不是bug。
假设盲了的话其他器官应该很灵敏,而片里调音师也的确有说到如此的台词。
所以不少人会认为调音师的嗅觉应该可以闻出满地的血腥所以不解为何女屋主会骗调音师地上的液体是油漆以及调音师为何不提出疑问,认为这是一个bug。
但其实在08’19,你是可以看到调音师走进房子时的一个角度,仔细看可以看到油漆桶,所以我偏向认为地面上的一大摊液体的确是油漆,而且在调音师倒地起来那一刹,也就是08‘30那里,仔细看可以发现死去的老人坐着的沙发,脚下那一片的地板其实是干净的。
那假设老人可以在地板上流出一大摊血液的话,按理沙发下的地板应该也有血迹才是,但事实相反,因此做出该液体是油漆的结果并不未过,而且还非常有可能。
另一个镜头也证明了这个可能性,09’29镜头明显拍到调音师进行调音时手上的[血迹],其实也应该是油迹,只有如此才能说明为何调音师没有要求洗手,或者女屋主没有如是说。
因为已经是油漆沾手,洗不掉。
所以片里不存在bug。
而这些细节倒是反映了编剧的细心。
3.调音师本质上是被邻居的好奇杀死的。
这是一个猜测,但有点毛骨悚然。
如下:1)首先为何调音师按门时,女屋主会前来应门?
细想下,如果你是女屋主,你已经杀了老人,这时有陌生人来按门铃,是我的话,我就不会去应门了,所以为何女屋主还是跑去应门了呢?
即使是再怎么胜券在握的杀人犯,也不会这么蹉跎的回应才是。
为此只有一个比较靠谱的原因,也许外国不像中国,邻里邻居相对来说比较八卦、“热心”,喜欢观察隔壁的动向。
所以假设女屋主之前真的是在装修,也或者杀害老人时发出了足够大的响声,足够引起隔壁邻居的好奇心,所以调音师前来按门铃而无人回应就会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了,女屋主于是不得不前来应门。
2)女屋主开门后其实并无邀请调音师进屋的本意,而调音师在进门前的台词本意也只是“应该出来解释下”,所以推测女屋主其实有可能真的只是想出来解释下打发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都杀了人了,还会让陌生人进来么?
即使对方是盲人,但进屋后也还是非常麻烦,比如现场还没处理,尸体还没处理,女屋主也不像是忙乱的杀人犯,反而应该是相对淡定的杀人犯,既然如此就不可能会做出邀请陌生人进入案发现场的事情来。
为此也只有一个比较靠谱的原因,那便是顾及到邻居的窥探。
于是拉调音师进入。
而事实上再从导演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13分钟左右的短片,为何导演还要花费这么珍贵的1分钟时间来展示邻居开门探出头来看的镜头呢,很诡异,如果邻居要窥探应该从猫眼看即可,为何还要开门-探出头-奇怪的眼神看着?
以上我偏向推论是导演留下的一个伏笔。
以上推论,调音师其实是因为邻居的好奇心而被陷入杀局,至少被杀是有一半的原因来自看似无关紧要的邻居,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巧合]。
4.邻居应该是下一个被杀简单来说如果调音师已经被女屋主杀死了,那么接下来应该是邻居。
邻居亲眼看到调音师走进屋里,同时如果调音师死了,以后也许新闻也会通报该人失踪之类的信息,那么邻居有很大程度上会怀疑女屋主甚至报案,所以推测女屋主应该会开始计划灭口邻居。
以上。
更新于2.19以上的推论倒也不是玩[过度推论],只是既然它都是一部开放性的影片了,就不妨抛砖引玉,集合大家的演绎推论,很想看到这部片能有多少种可能性而已,今天细看了评论,才发现的确很精彩。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388212855/Musiques.
仅仅十三分钟的悬疑微电影《调音师》就像一颗原子弹一样,虽然微小却极具杀伤力,表现力极为震撼。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一名调音师伪装成盲人为客户调钢琴,在伪装的过程中他得到客户更多的优待,也发现客户许多的隐私,一切都在顺利地伪装下去,直至有一次目睹了谋杀现场,调音师继续伪装着自己是盲人试图获得老太太的赦免,然而,调音师最后还是被杀死了,影片虽然没有明示,但是许多细节都揭示着这样的结局:首先,调音师在进入老太太家的时候,画面定格在深严的大门上,老太太严严实实地把大门上了几道锁,这一刻老太太已经准备好灭口;当调音师摔倒在油漆上的时候,老太太让调音师把衣服脱下来,并且说“我不会看你”,而老太太却是非常仔细地看着他脱下衣服,目的还是要观察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盲人,说明老太太对他抱着很大的疑心;而且让人不解的是调音师满手的油漆还在调钢琴,如果老太太有意放他一马的话,至少会让他洗手,不过这对于老太太来说已经没有必要了;当调音师调钢琴的时候画面转向老太太的背影,她在屋内翻看调音师的衣服——里面放着日程本,一个正常人用的日程本,这一点已经让老太太杀心已定,因此,老太太坚定地拿着消音枪对准了调音师后脑。
仔细听“嘭”的一声,相当震撼人心,影片中有意录入一次关门的声音,这两次声音完全不一样,前者听得惊魂,后者笃实。
导演试图从这样微小的电影中传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首先,这个世界是偷窥与被偷窥的世界。
调音师乐以为盲人,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客户的优待,更多的满足在于可以看到客户更多的隐私;然而,报应还是返到了他的身上,在他敲老太太的门的时候,老太太并不愿意为他开门,但是此时邻居好奇地探出头来,看到底怎么回事,邻居的这一举动把调音师推向了死亡,老太太让他进门了……其次,“别再吃糖了”,吃得太多会死掉的。
糖,这里寓意为人们误以为对自己好的东西,亦即诱惑,当人们在反复地做某些不当行为,在侥幸自己能获得许多利益的时候,往往不愿意退一步放弃这样的“糖”,所以调音师在意识到自己的日程本会被老太太发现的时候仍然安慰自己说不会被发现的,这根本就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如果他及早地停止自己的欺骗行为的话,不管是在按门铃时,抑或是在发现谋杀现场时,他都有生存的机会,但是,他还是一意孤行地“吃糖”。
在现实生活当中正在“吃糖”的人或许应该警醒了!
再进一步,不仅仅是不当的行为,亦包括许多不当的想法和观念,正如《谁偷了我的奶酪》所要表达的一样,我们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人生的步伐,随时做好应变的准备。
再次,“人们认为失去会令人更敏感”,美丽的泰姬陵是在建筑师的妻子被处死之后建起来的,同样,人们觉得一个人如果失去视觉,那么听觉就会更发达,调音师利用这一点把许多人都骗了,可笑的是餐厅里的服务员却没有因此而优待他。
或许如果我们更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灵魂,不因其强于自己而打压,不因其弱于自己而轻视,那么我们的心灵会更加平和一些。
抑或许我们更应该尊重每一个人所持有的特质,更为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
微电影,寓意无穷。
调音师是一个在双重的边缘身份当中获得存在感的人。
他梦想的存在方式是一个能在舞台上驰骋的演奏家,但是这种成就感却很难获得。
在失败的折磨之下,他终于找到了自己能获得存在感的方式。
作为盲人,他能成功地有一份调音师的职业,这是获得存在感的一重理由。
而作为调音师,他能演奏那么好的钢琴曲,这是获得存在感的第二重理由。
他能够受人欢迎,乃在于人们对于他的信任和依赖。
人们会对于一个盲人有更多的同情,同时又认为盲人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会是一个耐心的听者。
于是很多人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他。
当他弹奏音乐的时候,听者会受到感动。
他们需要通过音乐得到倾诉。
人们在一个盲人面前会比较少地顾及戒律,这样会获得一种轻松感。
这些都是与比赛时众目睽睽之下的舞台和正襟危坐的考官形成鲜明对比的因素——一个是轻松的,抛开很多面具的个体面对个体的小环境;另一个是大众的,规范森严的,社会环境。
而艺术真正发挥其价值的地方,在于那个体之间的小环境当中,而不是规范林立的社会大环境。
人们需要借助音乐来倾诉自己,乃在于每个人根深蒂固的孤独感。
而造成孤独感的原因,在于社会格局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交流。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偷窥癖和暴露狂,依然在于每个人的寂寞。
杀人的老太太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杀人犯。
因为调音师很清楚,即使她开枪,也一定是在他弹完了曲子之后。
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杀人犯不会这样等待,她一定会抓住最佳机会除掉目击者,以杀人灭口。
要知道,这样的等待,会给自己造成危险: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要想制服一个老太太,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在此意义上,调音师与老太太之间就已经不再是目击者与杀人犯之间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相互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信任。
这种信任的平衡究竟能维持多久,取决于曲子弹的整个过程两个人的内心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在于音乐而不在于杀人的事态。
如果老太太被音乐感动,她可能会放手。
但这样的放手会不会引祸上身?
那就看她在音乐当中是否能读到什么了。
而在我看来,这种信任感还是可能建立起来的,原因在于调音师演奏了他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音乐。
他不但在大赛之后不能演奏一首完整的曲子的阴影之下走出来,而且还在极度紧张的重压之下成功演奏了一只完整的曲子。
这对于调音师来说,是一次壮举。
调音师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目击者,因为作为一个目击者,并不是想着怎样赶快脱身,而是“为了身后的人”而演奏,这是多么奇怪的一种心思。
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完完全全成了演奏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有什么能比这样的音乐对话更加微妙的呢?
杀人与否并不重要,导演并没有想把电影搞成一个悬疑片,而是关注对于艺术的接受和解读方式。
究竟有没有被杀,并不重要,法国人不是美国人.
刚刚看完朋友推荐的这部短片,果然十分精彩。
浏览豆瓣上的影评,大多数都在讨论逻辑和推理方面的问题,个人认为短片的寓意才是灵魂所在——即审查者,表演者和窥视者之间的关系。
审查者从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十分清晰的感觉到了两个“审查者”的存在:男主人(这时我们还不知道他已死)和女主人(没有面孔,站在男主角身后)。
主人公明确的告知我们,男主人并非真正的审查者,背后的人才是。
紧接着,时间轴滚动到最初,主人公被置于一个音乐厅中,成为彻彻底底被审查的目标。
他想要赢得演奏比赛,可是他失败了,这个场景中“审查者”没有出现,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另一名审查者就是那位女邻居,也正是因为她的审查行为(打开门观看)使得女主人由一名“审查者”转变成了一名“表演者”。
表演者主人公是一名“表演者”,无论是作为一名演奏家,还是假扮成盲人,都没有脱离“表演”的本质。
作为一名“表演者”,绝对的准则就是必须将表演进行下去,无论这是否出于你的本意,否则“审查者”将会摧毁你的生活。
在片中,这一准则表现为:1、主人公因为紧张等个人因素没有完成演奏,他作为一名演奏家的梦想就被彻底毁灭。
2、从主人公和老板的对话中可以得知,如果主人公假扮盲人的事情败露,他的生活将再次被摧毁。
3、已经成为了“表演者”的女主人必须继续扮演“杀人犯”的角色,杀死主人公,否则她将面临牢狱之灾。
窥视者严格来说,“窥视者”应该属于“表演者”的范畴,因为二者都面临着“审查者”的审查。
主人公通过假扮盲人,非常巧妙的成为了一名“窥视者”,进而可以观察到所有“表演者”面具下的生活: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女人为美丽所付出的努力,一个衣着得体的上班族穿底裤的样子,一个女孩脱离衣物束缚的舞姿,以及服务员卑鄙的欺骗行为……主人公说他需要这些,正是源于他在“审查者”面前表演失败后,内心的挫败感。
他想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像表面上那样,时时刻刻表演得如此得体。
当他发现每一个人都有着如他一般真实但不符合“审查者”要求的一面,他坦然了,也因此而深陷其中。
“窥视者”在很多影片中都出现过,也被报以各种不同的视角。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爱情短片》中描绘的“窥视者”形象,脱离了对于肉欲和猎奇的渴望,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探索。
本片的主人公,不能说没有猎奇的心态,但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猎奇,他也在试图探索自己和他人精神的世界。
于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当然,也有恶的一面……关于三者的关系主人公作为一名“表演者”,因为表演的失败,被“审查者”剥夺了做一名演奏家的资格。
他感到挫败,于是化身成为“窥视者”,发现所有的“表演者”身上都有不符合“审查者”要求的一面,也是所有的“表演者”极力想掩饰的一面。
主人公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失败”,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可能发生,除非他们压抑真实的自我,继续表演下去……马路边,主人公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忘记了自己“盲人”的身份,要扶身旁的老人过马路。
从老人的表情中就能看出,他的这一中断“表演”的行为,决定了他之后悲剧的命运……影片的高潮段落,主人公来到一扇门前,先是装作盲人敲门,发现无人应答后,再次中断了“表演”(他拿出了记事本)。
女主人开门后表现得有些慌张,这也激发了主人公的好奇心,这时,邻居打开了房门观察他们,这样一个“审查者”的动作,使女主人立刻意识到自己“表演者”的身份,于是虽不情愿,她只能继续扮演“杀人者”的角色,并将一切隐藏下去。
关于女主人如何识破主人公的身份,以及相关的推理,其他网友已经描述的很到位,不再赘述。
这里只说一点:为什么杀人的凶器是一只钉枪?
为什么女主人会如此慌张,编造一个很容易被识破的谎言?
为什么血迹会洒落一地以至于需要用油漆来掩盖?
我认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是一起意外事故,而非谋杀。
杀死丈夫的行为本身,就是作为一名妻子“表演者”不可饶恕的中断“表演”的行为。
夫妻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这些都不重要了,在你我的眼里,女主人已经成为了一个冷血的杀人犯,我们此时也成为了一个“审查者”,审查着女主人的罪行。
而女主人显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处境,于是她只能将主人公杀死,来继续自己的表演……而主人公反复在心里默念的那一句“我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
”也正是寄希望于自己这种继续“表演”的行为能够得到“审查者”的宽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表演者”,为了“审查者”所制定的规则和要求,不停的表演着。
回到片头,主人公面对着的“审查者”——男主人其实已死,这正像是我们周围那些评判我们的人——父母,老师,领导,他们并非自发的行使“审查”的权力,而是处于那个位置身不由己。
真正的“审查者”是那些在我们身后,看不见的东西,就像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他们虽然虚无缥缈,却不知不觉控制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也变成了一个“审查者”,不断评判着其他人“表演”得是否得体,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则的东西,就马上摧毁它……
=========== 一个比正文还长的引子 =============有一个古老的《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这么说的:青蛙跳进热水里会立即跳出来,可是青蛙在冷水里慢慢加热,等到意识到水温太高的时候已经没能力跳出来了。
这个实验及其结论事实上被重复推翻-再推翻过多次,目前看到比较可靠的资料显示,当升温过程【足够慢】,最终青蛙会丧失及时反映的能力而失去逃脱的机会。
这个实验最初是用于研究生物神经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但其间的禅意也值得把玩。
=========== 一个问题 =============短片结局,很多人在纠结调音师死不死,但让我唏嘘的是——这位中二青年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的生死决定权拱手让出的?
=========== ”只要我还在弹琴……“ =============躲在伪装里,希望一切会好起来,直到最终,一再重复对自己说:”只要我还在弹琴,就不会有事……“——似乎由此就掌握了一丝主动。
=========== 一个答案 =============因为这是他的舒适区。
他选择继续留在自己舒适的伪装里,由此避免了作为一个正常人会有的激烈反抗和争斗。
习惯了在舒适区里,也曾为此洋洋得意,不经意间,路越走越窄,选择越来越少,直到最后,直到最后,已经没有选择。
这就是特码的魂淡的人生,给自己编织的茧。
在一切还没有来不及之前,请直面悲惨的现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请打回去
三星半。结构上做得很巧妙,用结局前置的环形结构带来开放式结局。故事本身、戏剧冲突和演员的表演都不算拔尖。但一些小细节还是比较用心;人用弱势占便宜以及自以为是的心理刻画得细腻。美妙的是舒曼和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 19 第三乐章,马一下。
饿……神马样的美瞳可以伪装瞎子啊……长草了…… 情节细想挺假的小伙子完全可以一巴掌pia飞老太婆的嘛真替他捉鸡啊入戏那么深不过不假也就不文艺了吧那也就不是导演要的效果了啊……
好的短片会有很悠长的后味,这短片前味还没怎么开始就结束了。
ca passe...
我是文盲,我看不懂!
又一部匪夷所思的高分片,故事虽有创意,但情节却极其简单……没什么韵味。
好吧,我看了两遍,还是稀里糊涂
我怎么看了个开头就知道是结局了呢。。。
幼稚,恶心,无聊,都装什么B
真实不可欺骗
还行,不过比较刻意,水平虽然不低,但也没什么个性。
有悬疑?在这种短篇用倒叙没人说根本就不会倒回去看开头了,还有人说开放式结局真好的都是没看开头的
没有传说中的这么好看啊。认真看完的。是个不错的Ip。但是没结尾,算个半成品。
开头即结尾,我并不认为它是开放式结局。故事讲得很明白,氛围很紧张。所有的伪装都不是完美的,男主角的自作聪明也是害了他。
算不算是一种提醒,生活不能因失去信仰就寄望于伪装,而自作聪明其实是另一种自寻短见。
说实话,这男的有点弱,他遇到的又不是什么肌肉壮汉或者嗜血狂魔,我脚着他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搞定那个老太太啊,没必要在这种完全不处弱势的交锋中还为了活命装盲弹琴期待奇迹出现吧?
看不懂怎么说。。
在别人劝说下从一星变为两星
什么玩意儿
看了结尾绝对想再看一遍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