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是[硅谷]里的迪尼希,弄得我总是出戏。
但在这里没有[硅谷]里那么贱,虽然依然在拿自己的巴基斯坦裔身份开涮。
听说这片最近还拿了个好莱坞的大奖,嗯,这种讲文化差异的片子也就美国人能当故事看,放在我们古老的东方,不过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日常。
整体上就是很俗套的一部轻喜剧,把种族、宗教、婚姻、生死……这些很沉重的话题讲得很轻,由此可以看出确实是根据真实经历改编——远远看去,都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对从出生就把这一切扛在肩上的人来说,轻得像个笑话。
巴基斯坦裔的脱口秀演员库梅尔和女孩艾米丽相爱,在和艾米丽的父母一起照顾大病中昏迷的艾米丽后,库梅尔终于像自己的传统家庭坦白,做回自己并赢得爱情。
这部电影打动的人的地方就在于人物魅力。
男主靠的是在家庭和社会偏见夹缝中寻求乐观生活的态度,而女主则是塑造了一种很呆萌、简单的可爱形象。
故事简单的来说是男主学会对他人坦诚。
而故事中女主的母亲形象是最成功的。
出场时表现出了对女儿强烈的维护,似乎对男主非常反感。
但在脱口秀表演的现场,又挺身而出对抗种族歧视的人,维护了男主。
人物魅力太强了,情节又很符合母亲当时的心态。
片中有一个情节设计很厉害。
在男主像家庭坦白自己前,女主父亲像男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因为坦诚而在家庭中自寻烦恼,请男主欺骗自己爱的人。
这个情节解释了女主父亲为什么在一开始对男主就很包容,他能够理解男主的欺骗。
同时这个情节也把选择的筹码加重后摆到男主面前,坦诚有时候会很痛苦。
作为真人改编的故事,电影还是有一个瑕疵。
片头的恋爱情节也好,结尾女主病好后两人的纠结也好,单论情节都很有趣,但又总觉得有些拖沓。
这种难以取舍大概也是影片评分只能到七分多的原因吧。
同样的电影,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去看,理解总会不同,就像这部《大病》,放在几年前我肯定是拿着零食,满怀期待,坐在电脑前,怀着对爱情的憧憬,感受片中主角带来一个多小时的情感冲击。
而现在,对于那些缺乏说服力、充满戏剧性的爱情的陈词滥调早已不像当年那样有兴趣了。
之前了解到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段跨种族的爱情并且得到专业媒体认可的时候,我还是摆着无法感动到我的心态,毕竟年初有了披着跨种族外衣的《逃出绝命镇》,毕竟电影产业里追求种族平衡已经到了一种刻意的程度。
但最近爱情小品看的确实少,也少有这类影片能够得到专业人士的好评,所以决定坐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去了解这个看上去政治导向相当正确的电影。
故事不多说了,一个白人女孩和一个巴基斯坦裔的男青年在繁华的芝加哥城中相恋,《大病》透过这段恋情,用幽默的方式折射出了一些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令人意外的是,《大病》的格局不大,但这么多需要表达的主题都恰如其分的嵌在影片里,年轻人偶遇爱情的甘甜,建立信任的困难,夫妻坚守生活的不易,破除旧生活方式的坎坷,解放个人信仰的艰辛,五味俱全,但不陈杂。
影片开头用了男主Kumail的喜剧台词:我在巴基斯坦长大,大家总问我,在那里生活是什么感觉,其实跟这里差别不大,我们喜欢玩板球,其实就是变态版的棒球(台下笑声),我们经常祷告,我说的是经常,其实就是一天5次(笑声),我们还会和父母帮我们找的对象结婚,其实就是所谓的包办婚姻(笑声),但对于我来说,最不同的地方也许就是我们那的《霹雳游侠》播的比较晚,所谓的“比较晚”就是才播到第二集(大笑声)。
再配上男主本人经历的照片,整个开头为我们描绘了巴基斯坦社会落后的一面,以此制造笑料,但既然目前提倡族裔平等,何必用一个社会的相对落后来制造幽默感呢。
所以开头我并没有笑,当然开头这种略显傲慢的表达方式对后面影片质量的影响不是很大,女主病重,不少时间都是“床戏”,中间环节其实可以很“丧“的情况下,影片独辟蹊径,用喜剧演员特有的那种幽默熬出了淡淡的鸡汤。
就像之前所说,本片除了跨种族的矛盾,还讨论了夫妻生活,生活方式,个人信仰,人与人的相处等平常但又很难做好的问题。
当需要过多的着墨于跨种族,家庭矛盾,人与人相处的时候,本片最原始的核心—爱情,这一主题的表达就显得十分单薄。
前半段不走心的爱情也许是受制于家庭的压力,Kumail无法放开去爱一个白人女孩;也许是Kumail喜剧演员的表达方式把真情实感隐藏了起来;又也许是改编自Kumail亲身经历让他很难在戏中发自内心的去爱一个角色,总之,前一小部分的爱情更像是在用他的幽默技巧去泡一个姑娘,泡到手之后又受制于家庭文化的约束并不确定是否可以继续,直到Emily大病昏迷,中途发生了很多事情,他才意识到这个女孩的重要。
如果按照这个想法,影片前小部分Kumail没有把爱情放在心底,没有表现出疯狂执着的爱,这个问题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叫做《Big Sick》(大病),因为正是这一场大病,让Kumail知道Emily并不介意他的异族身份并且对他完全信任,让Kumail与Emily的父母从一开始的敌对慢慢变成了互相理解,让Kumail清楚了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坚定了自己心中的信仰,最重要的让他知道,那个女孩可能会是他的未来。
所以这是一部表现Kumail对Emily感情从犹豫到坚定的电影,只是花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中途Kumail如何去自我认知罢了。
Kumail的自我认知主要还是从两个方面与Emily父母的相处
你个渣男把我女儿害这么惨,还敢出现?!
把自己女儿逼上绝路,Beth和Terry夫妇面对Kumail完全没有好脸色,直到遇到台下的那个大叫“滚回ISIS”的人渣,三个人的之间相处才融洽了起来。
第二天女儿要手术,爸爸的提议下,两人去看Kumail的演出平复压力,事实证明,比起自我调节,一个能够让人发泄的人渣让减压的效果可以更好,然后渐渐的,Emily的母亲打开了心扉,逐渐接纳了Kumail.
面对台下高呼“ISIS"的不尊重,Kumail展示了自己的职业素养而Emily的父母为是否转院闹矛盾爸爸眼看就要在医院长椅上过夜的时候,Kumail主动为爸爸提供住所,尽管睡的地方就像猪窝;而爸爸也对Kumail感到了信任,对Kumail大吐出轨真言:“如果你想确定一个女人你是否想和她度过余生,背着她出次轨就知道了,只要你出轨之后,内心备受煎熬,这就对了.“所以要想确定我是否真的爱一个人,我就要背着她偷腥?
““怎么你说出来之后,感觉这么傻呢?
“好吧,临睡前的两个男人说话的逻辑真的很乱。
每个人都选择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一切成自然,母亲在Emily醒来立刻拒绝Kumail之后鼓励Kumail,并且邀请了他去Emily的康复party,意思你已经赢得了未来老丈人丈母娘的心,能否赢得我女儿的心我们做父母的只能帮你到这儿了。
是否顺从巴基斯坦的文化每次相亲,Kumail一家人坐在餐桌前,有人摁响门铃,母亲开门,请她进来,总是伴随着抑扬顿挫的一句话:this is ×××,she just dropped in(顺道拜访).重点是这个“dropped in”一次两次没什么,次数多了就有点—滑稽了。
每次巴基斯坦女孩dropped in总是会带来一张照片, Kumail就把照片放在一个铁盒子里,不予理会,后来Emily发现了,说了一句:”你在评选下一任的巴基斯坦超模吗?
”尽管那段争吵有点悲剧,但我还是在悲剧之前默默地笑了。
你在评选下一任巴基斯坦超模吗?
镜头给的最多地一个dropped in女孩,khadija,最后Kumail拒绝她的时候说:“不是你的问题,你很棒,我只是不想因为包办婚宴和任何一个人约会了。
“一段你值得更好的人,非常抱歉的blablabla之后,Khadija最后也反驳了一句:“还有你知道吗,我看过X档案(男主最爱剧集),整整三季,那个剧烂透了。
”好吧,我又笑了,不仅仅是因为台词,更多的是作为有点类似经历的男同胞,感同身受,在家庭的安排下跟相亲的姑娘见面,接触的过程中总是感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不欢而散,两败俱伤,完美的代入感。
《X档案》烂透了得知消息后,Kumail父母一大早冲进公寓,质问Kumail为什么和Khadija吹了,父亲毫不掩饰的眼神,母亲狰狞的面孔让气愤变得很紧张,父母的逼问下,Kumail来了一句点睛之笔:既然你们不想让我过美国人的生活,为什么要带我来这里,我们来到美国,却还要假装自己在巴基斯坦一样,这太傻了。
爱情只是Kumail抗争巴基斯坦文化的一方面,他在信仰、职业的路上都在遇到巴基斯坦文化的阻挠。
阻挠的第一梯队就是Kumail信奉伊斯兰的父母。
往大了说,这是两种社会文化的碰撞,产生了建立在意识观念的冲突;小了说,孩子在异国他乡有了完全不同的信仰,父母再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结果可想而知,爱本没有错,但在不同的价值观面前,爱会无力,与其互相伤害,不如恰当的任他离开,只要感恩还在,爱便不会不再回来。
真实世界中的Kumail和Emily,他们还举办了巴基斯坦式的婚礼
挺喜欢这种自然流畅接地气的小品。
应该说,《大病》探讨的是亲情爱情以及个体的主题,文化和传统的冲突不过是背景。
把文化与传统的冲突当成主题去分析,就类似于把”It was a tragedy,We lost 19 of our best guys“当成Kumail对911的真实主张一样,无趣呆板得有点低智。
有些片段是很有意思的,Kumail与Emily约定永远分开,Emily刚推门进去Kumail就掏出手机拨了Emily的号码,那种情爱世界里的小作小反复,简洁流畅而带着点会心的自然而然,不尴尬不做作。
就这种细节的捕捉、加工和还原上,甩很多导演N条街。
我始终觉得,情感戏的底线应该是看得不尴尬。
随便拿两个片子对比,《十万个冷笑话2》中小金刚与小青的几段戏,《大鱼海棠》中的一些片段,看得都让人很痛苦,原因很简单,造作而幼稚,感觉像是上世纪琼瑶小说读多了的初中生臆想中的爱情。
Emily的父母要给Emily转院,Kumail忧心忡忡地在台下等待上台,这时Emily的父亲打来电话,说感染已经到了心脏,最终决定不转院。
Kumail上台开口秀起了个头,最终还是难以抑制痛苦地崩溃了:”It's just really hard to do stand-up comedy when your girlfrend is in a coma",从快餐店点餐时的咆哮,到与同事的交流,到台下接电话,到最终上台的崩溃,这一连串的叙述,起伏有致,克制而隐忍,节奏和尺度的把握恰到好处。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男主的演技有什么不妥或者需要提升的地方,无论哪一方面。
似乎在很多人看来,没有煽情的BGM,没有哀哀欲绝以泪洗面的桥段,没有病榻前深情款款的告白,没有痛哭流涕的挽留和追悔就显得Kumail并不喜欢Emily,恕我直言,你们怕不是对爱情有什么误解吧?
《大病》对情感细节的捕捉、铺垫、还原以及取舍是相当高明的,两个小时的片长,家庭、工作、文化传统,亲人、同事、恋人,全都清楚明了。
片子把大量的片长放在家庭与文化的背景上,温馨的亲情在矛盾中似乎岌岌可危,却终于妥协,个体的自由、爱情、亲情最终相互谅解,所谓传统,终究不过是各种情感的背景板,让你从中看到自己,看到别人。
(芷宁写于2017年10月2日) 像《大病(The Big Sick)》这类乐观温馨的小格局影片,依旧能给观众带来舒适的观影感受,当然也有小小的惊喜。
这小小的惊喜在于它对老生常谈的沉重话题,能以一种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方式呈现,且,虽然走了偏轻巧亲切的路子,但也非完全避重就轻,它以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了现如今多元文化汇集所产生的必然问题,并以点及面地呈现了东西方文化、习俗、观念的差异、碰撞、摩擦和冲突,更难得的是,基调始终温和诙谐,从而令影片产生了一种可意会的美妙感。
影片取材自真实故事,该片的两个编剧艾米丽·V·戈登 和库梅尔·南贾尼就是这个故事的原型。
库梅尔·南贾尼是一位在美利坚长大的巴基斯坦裔青年,个性乐天幽默、热爱自由的他却因身跨两种文化,仿若生来就要处在风口浪尖上一般,于是,他“从青春期就开始反抗有着1400年历史的传统文化”。
库梅尔的父母是非常传统的巴基斯坦人,虽生活在美国,家中的一切却依旧严格地保持着巴基斯坦的传统,包括要求儿子必须和巴基斯坦裔姑娘相亲结婚。
这对一个在美国受教育长大、还致力于做脱口秀演员的人而言,是难以忍受的,然而本着既要尊重父母,又要保持自我的遵旨,库梅尔不可避免地深陷到所谓的两难境地。
整部影片的节奏非常慵懒舒缓,不疾不徐间遍布着有趣的俏皮话,令影片始终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即便关乎两种文化冲突、关乎生命安危,影片都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轻松又技巧地呈现,且片中的俏皮话既符合人物的职业诉求定位,又调节了影片气氛,令这部时长两小时的影片不显冗长拖沓。
“我父母心中有一个排名,医生,工程师,律师,省略上百个职业,恐怖分子,最后才是喜剧演员。
” 事实上,库梅尔的择业也带着两难处境,他致力于幽默表演,而父母希望他当律师,就像摩西奶奶所言的:“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比之毫无兴趣的法律,脱口秀才是库梅尔最愿意做的那件事,于是,他话语中的自嘲自黑带着点无奈,也反映着典型的东方移民父母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欲求,甚至彰显了东方式移民家庭的通病。
库梅尔和艾米丽,一个巴基斯坦裔青年,一个美国白人姑娘,两人互看顺眼,情投意合,打算发展一段靠谱关系,然而横在两人之间的鸿沟仿佛一个不定时炸弹,这个鸿沟在美国姑娘来看似乎有些不可理喻——库梅尔被父母安排相亲,必须依照巴基斯坦的传统习俗结婚。
影片在开始不久就交代了库梅尔的一个表哥因娶了白人姑娘而被整个家族“隔离”、“抛弃”的事实,这令“库艾恋”从伊始就蒙着层阴云。
艾米丽突发的一场大病,看上去是天降横祸,但这又似乎是令有情人可续缘的契机,一切全赖当事人的内心所思和行为举止。
这一场大病,发生在艾米丽的身体上,也迸发于库梅尔的头脑中,在和艾米丽的父母共同看护艾米丽的过程中,库梅尔意识到自己曾经的“骑墙行为”有多卑劣,同样是摩西奶奶说的:“内心的挣扎,到选定结果的那刻,都会变成坚定。
”意志坚定了的库梅尔终于和父母摊牌,虽然这直接导致了他被逐出家庭…… 库梅尔的父母代表着一类非常典型的自相矛盾的移民,他们试图在美国过着故乡的生活,试图迫使子一代按照自己的模式生活,殊不知,环境变了,人心变了,在美长大的孩子思维模式早已不同,于是库梅尔发出了困惑的质问——“如果你们不想让我过上美国的生活,那为什么要带我移民到这里。
为什么明明生活在美国,却假装自己还在巴基斯坦?
”这几句质问也非常具有典型性,估计很多移民家庭里都出现过类似的对白。
在艾米丽昏迷期间,库梅尔简直堪比“24孝男友”,那些以为艾米丽的苏醒就会happy ending的观众,大概忘记了艾米丽并不知库梅尔所经历的“心脑治疗”,在她眼里,库梅尔还是那个践踏了她情感的混蛋,于是,醒来的艾米丽对库梅尔非常敌视,甚至挥出一记耳光。
真正的和解,需要双方的认知达到差不多同一水平,又或者是即便达不到也会理解的状态,所幸,艾米丽终于认知并理解。
莫里斯·梅特林克说:“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始终没有找到近在咫尺的幸福。
”大概因内心戏太多,纠结过多,太过以自我为重心,又缺乏推进一步的契机,兜兜转转,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杂志约稿)
看惯了英雄拯救世界,把人类从末日深渊拉回来的电影观众。
这段时间算是有一部小清新,小视角,大格局的电影推荐了。
电影名字叫《大病》。
看过的人,都说疗效好。
影片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位美籍巴基斯坦人,和一位美国白人姑娘相爱了。
可想而知,文化的鸿沟,种族的隔阂,家庭的矛盾,再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一场爱情戏码,注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冲突。
爱情戏观众看的是什么,看的往往不是男女主人公如何爱得死去活来,而是男女主人公自身背景文化的对撞。
熟知韩剧的观众应该懂得大聪说什么,不是“王子”爱上灰姑娘,就是霸道总裁爱上实习生,要么直接是外星人爱上我!
说一千到一万,本质观众看的就是男女主人公各自价值观的摩擦摩擦。
《大病》按照前面男女主人公的背景知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冲突都是近乎残酷严肃的,甚至可以引发宗教文化对撞大讨论。
影片在这种设定下,本来应该呈现给观众是一部苦情戏,但影片却逆行其道,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剧情发展行云流水,轻喜剧结构叙事,让人在观影时没有太大压迫,但又让人在某一时刻进入深层思考。
这种久违的轻松观影感受,让人很舒服。
大家看影片的开头,就能定调整部影片的诙谐格调。
电影一开始,我们的男主角,巴基斯坦裔的库米尔,一位脱口秀演员上台表演。
表演的节目是自黑自己的家乡巴基斯坦,库米尔说:我们家乡巴基斯坦和美国没什么两样,当然我指的是棒球,不过我们的棒球加了香料(观众笑)。
我们家乡需要祷告,不多,一天就五次而已(观众笑)。
我们也看《霹雳游戏》(爆红美剧),只是比美国人晚一点,我现在也就看到第二集(观众笑)。
开头短短几句话,就奠定了影片富有弹性的基调。
之后男女主人公邂逅,相恋,看起来都是那么平淡自然,他们当然也知道互相之间有着在宗教文化家庭的差异,但对于思想开放的两位小年轻来说,显然他们想得太简单。
而影片的转折点也从女主患上一种奇怪的大病,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拉回到一种超脱宗教文化的状态,进入到生死的审视。
虽然影片从两位普通男女视角着手,但男女主角之间背负着却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事实,以及生死之间的考验。
所以呀,二流电影拍爱情,一流电影拍爱和情。
看过电影的很多人会好奇,到底女主角患上了一种什么病,要死要活,看上去很危险,但到了影片最后,其实屁事没有。
这当然一来是讽刺美国现今的医疗体系,二来也是暗喻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
女主这个大病是因为脚踝扭到,而间接开启了身体机能的抵御,然后患上了一种奇怪的大病。
脚踝受伤,在古希腊的故事中,本来寓意就不简单。
看过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特洛伊》都知道,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基里斯,在最后被敌人射中脚踝死掉。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的英雄人物,他一出生就被海神母亲,抓住脚踝放到冥河去浸泡,于是拥有刀枪不入的身体,但由于母亲抓住的脚踝没有得到冥河水的浸泡,所以脚踝成了阿基里斯唯一的弱点。
《大病》的女主由于脚踝受伤引发的大病,虽然不知道是否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还是大聪胡思乱想,但无独有偶造成的联想,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暗喻了女主坚韧不拔,即使之前遭遇一场离婚,也能重新乐观向上,但对于这次的恋爱,女主在和男主分手后,脚踝的伤引发了一场大病,暗示着男主其实就是女主唯一的弱点,也是女主唯一的真爱。
作为一部美国电影,特别是作为一部小众的,小投资的美国电影。
《大病》的冲突点是新颖的,剧本是扎实的,表演是认可的。
值得推荐大家一看。
但是,大聪又要转折了。
眼尖的观众都能看出,大聪一直在强调,这是一部美国电影。
这里并不是指影片是由好莱坞出品,美国人出演,美国人投资的表层美国电影。
而是指影片是从纯正美国普世价值观视角出发的美国片。
换句话解释吧,看《大病》的时候,让大聪想起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其中的《推手》和《喜宴》。
《大病》虽然是今年不可多得的黑马电影,但是比起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大聪认为,还有一些距离。
《大病》虽然能看到导演见缝插针去阐述一些价值观,宗教不同产生的矛盾,以及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
但都蜻蜓点水,不去深挖,这是导演的用意,并无好坏之分。
这里只是想阐述视角,导演用一种美国正视的价值观,去看待所有世间的不同。
这一点,大聪不太认可。
认真审视这部电影的话,确实,影片在告诉我们,你融入了美国,你加入了美国国籍,你就应该做一个free country(自由国家)要做的事情。
比如解放自己,比如不用祷告你不想祷告的宗教,比如不用担忧自己的身世,不用顾忌自己的肤色,不用忌讳自己家庭的枷锁。
但现实中,真的能做到吗?
这些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很多人说,你有看到结尾吗,现实中的他们结婚了呢。
没错,正因为他们的特殊的爱情,所以拍成了电影,这种爱情故事能拍成电影,说明这个是特例不是吗。
当然,大聪是从大格局来看待宗教文化的差异,那就是:并不是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要向着美国那套价值观看齐,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沉淀已久的文化传统。
当这种文化传统遇到美式文化传统的时候,真正遭遇了什么,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什么,如果影片能从中映射,这才是高明的做法。
正如李安的《喜宴》最后,父亲对着安检高举双手,这不正暗示着文化观念的冲突,在现实中只能一声叹息吗?!
美国视角下的《大病》,觉得全世界都病得不轻,但是殊不知,这不是病的问题,是角度问题。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有点丧的巴基斯坦遇到阳光女,一个逃避家庭束缚不敢面对频频被相亲,一个不知所踪离过一次婚,彼此吸引情投意合,以后就这样了,却还是被发现隐瞒家庭不接受的真相,分手各过各的。
又以为就这样了。
大病来了,女孩子莫名其妙生病昏迷不醒,期间双亲来,双亲什么都知道,男孩突然发现自己离不开有责任陪伴照顾女孩双亲,以至于背离家庭。
女孩终于醒来,不接受他,继续分手,后有想通找他,男孩却又要离开去异地发展,最后女孩到异地找到男孩终归于好。
完整的一个圆工整细致。
种族家庭亲情爱情事业健康背叛欺骗。
依然很感动,即使过程有点丧,因为有爱。
诙谐幽默的小成本爱情电影。
因为是主演南贾尼的自身经历改编的故事,所以就特别自然流畅。
因男主本身就是脱口秀主持人(类似于麦瑟尔夫人的单口相声),所以整场戏下来笑料不断,轻松有趣。
而我最喜欢这部片子的地方在于它的现实性。
说真心话,实在不太喜欢《神秘巨星》这种超煽情,想象力出奇,目的性过于明显,主题特别突出的片子,尽管导演曾经导过很多优秀的片子。
而《大病》的故事更纪实,是那种符合逻辑发展,没有过分渲染人性的出奇善恶,爱情也不是真的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程度,传统旧式家庭既温情也残酷。
真是没想到啊,移民美国的巴基斯坦人必须娶同族女子,否则要驱逐出家庭,其他家庭成员都不能和他说话。
男主爱上了女主,仍继续各种相亲,女主受伤分手。
如果不是一场大病,他们从此以后就分道扬镳了,死亡能迅速让人看明白自己的感情,而改变了生活轨迹。
是倾城之恋的内核。
另外,女主父母是亮点,老爸是我多年前最爱的雷蒙德,老妈是奥斯卡最佳,演得行云流水,有点搞笑,有点尖锐,也有点温馨。
爱情在最后战胜了传统的束缚,拥有一个团圆的结局,都在意料之中。
2017.08.29這部電影有點像是TALK SHOW風格,劇情沒有什麼特別,主要是演員和編劇的台詞功力..有些梗是滿好笑的,不過感覺編劇太用力了,每句話都想故意製造笑點,就會讓觀眾有點連續性的疲累。
可能是因為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所以在塑造男主角是巴基斯坦人的部分沒有強烈的戲劇性效果,有點平淡,其實可以再有趣誇張一點的。
看完電影最後才知道,原來男主角庫梅爾就是真實事件的男生,他真的在演自己,好吧...而且他還真的是脫口秀演員,難怪這電影每一句台詞都像是在看脫口秀,如果不習慣看脫口秀的人可能會笑不出來,因為這是外國式幽默,當下在看電影時,我發現有些好笑的台詞全場並沒有一起笑出聲音,甚至只有我自己在那邊哈哈大笑,我大聲笑完甚至有點尷尬,哈哈(為什麼只有我在笑啦)這部電影推薦給平常喜歡接觸脫口秀的人喔,其實編劇算是很用心良苦,要寫出那麼多有笑點的台詞。
如果平常是個講話很嚴肅的人,我覺得也可以看看裡面的台詞學一下人家怎麼發揮幽默,怎麼用嚴肅的表情講出會讓人會心一笑的話,其實放在日常生活這還滿讓人喜歡的,幽默的男生總是比較能討女孩子歡心的!像是男主角他就真的追到人家美國妹子啦還結婚囉!
【上圖】就是真實故事版的庫梅爾(男主角)與他真正的老婆艾蜜莉
好漂亮,好有氣質呀,而且我覺得比電影上女演員來的更搭配!!果然是真實夫妻檔那個感覺還是有差XD
【上圖】對比一下劇中女主角柔依(最右邊的),中間兩個則是真實夫妻檔。
很好,剛才在找相關圖片的時候,發現原來這部電影的編劇就是真實故事中的庫梅爾和艾蜜莉啦XDDD恍然大悟耶如果是真的愛蜜莉也去演就好了QQ以上,謝謝大家點閱
库马尔出生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巴基斯坦家庭之中,成年后,他选择成为了一名喜剧演员。
在一场单口表演中,库马尔邂逅了名为艾米丽的女孩,本以为的一夜激情竟然从暗夜蔓延到了白天,最终,他们发现彼此就是一直在寻找的另一半,两人走到了一起。
然而,库马尔的家人要求他遵循巴基斯坦包办婚姻的传统,为他相中了一个穆斯林女孩,催他回老家结婚。
与此同时,一场诡异的怪病袭击了艾米丽,令她陷入了昏迷之中。
库马尔选择和艾米丽的家人们站在一起,共同度过这难关,与此同时,他还要抵御来自自己父母的步步紧逼。
《流感下的风城青年》
为啥我觉得不好看
也没什么意思。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靠这住院费得花到破产!
單口相聲與現實結合的話 就算看不懂 《花火》也做出了足夠的氣氛。這個就。。
I laughed and I cried. What more could you ask for?
1月看的,补记
片头看到Apatow Productions,预感不妙,果然……
2-20
琐碎不堪,除了女主病情加重的时候男主的表演令人略感伤,其他都只是矫情爱情片,披上了种族外衣也没有增色多少。
节奏崩坏,故事散漫。。。女主好好看!两对家长好棒~
網飛,其實劇本一開始設定頗吸引人,但後來覺得有點無趣,應該說人生就是沒爆點吧,但還好是個很好的結局。
一场大病,面对自我,正视现实,进行补救,北上重来,爱情继续。还是典型的纽约风格,不过加了点穆斯林梗 PS.想起了《平淡无奇的孩子》 7.0
其实很多时候,我不认为一些事情能够改变一些事情
又是政治正确的畸形产物。 还两小时的片长,半小时的剧情。浪费时间。
温馨的美式小品,用一种轻松戏谑的方式呈现不同种族联姻这一千古难题,同时很聪明的避开了敏感地带。如果说好莱坞近年对“黑&白”题材的执念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那么Amazon这一剑走偏锋式的投资实在太有先见之明了,另外基于真实改编也非常加分。估计《硅谷》下一季要给Dinesh加戏噜。
典型的美式幽默 粗线条浮夸 加上些狗血桥段
挺温暖的家庭小品。
二刷,观感好了很多,平淡又温暖的好故事,两条父母线写的格外好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