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一直不太敢写影评,因为我会觉得这是一种公开的judgement,而我又是一个不太喜欢argue的人,而且我只是希望记录一下自己的感想。
所以看了四十多部英迷你仿古剧后绝大部分都只是用短评来简单记录一下感想,除非是特别有感触的。
但是看到Daniel Deronda评分之低, 我的第一反应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在乎别人怎样想, 本来想法就不同。
面对一部如此inspiring的剧,不留下点什么就太可惜了。
我看完后跟朋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部艺术品。
我的对BBC的在仿古迷你剧的赞扬其实都类似。
BBC有点传统精华之处在这部剧里面基本都有。
这种明色调的剧里面,精雕细琢美轮美奂这些词就再合适不过了。
这在buildings, clothing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这个不是重点,我就不深入了。
但是必须要提到的是演员完全可以用"starring"这个词来形容。
Romola是我最最最喜爱的British actress。
然后很难得的是这剧提供了一个让我们access to 他们年轻时的表现的机会。
也许他们的演技不如后面的作品(那些让我们第一次认识他们的作品),然而这个比较的过程也是十分有趣的。
当然无论年轻还是成熟时期,英剧,尤其BBC作品里面演员的演技从来都不是需要担心的点。
(一个题外话,最近觉得很tricky的一个point就是,一些令国人刷爆朋友圈微博的国产作品的火爆程度,不禁会让人以为是什么惊世作品。
后来发现,的确那些演员的演技比起国产的average水平的确好很多,但是也就是如此了,剧情什么的都没什么深度。
所以这已经到了,演技好这基本的东西在国产作品中都值得吹上天的地步了毕竟物以稀为贵)。
另一个很Impressive的点是主题曲,porgi amor。
一方面,“求爱神怜悯”与这个故事的主题契合,另一方面,用咏叹调的选段作为主题曲也符合这个牵涉多个opera singers的故事。
第一次认识Romola,跟很多人一样,是在Emma。
她扮演的Emma,既让我毫无疑问地确定了Emma这剧是我的最爱,也inspire了which type of girls I am fond of. 在Daniel Deronda里面,Gwen的出场从各方面都令我不自觉地将她与Emma作对比。
她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如此美丽,聪明,高傲(Emma高傲的程度没Gwen高)。
Settings的不同导致两人后面的故事不同。
Emma永远是人们围绕的中心,她值得被围绕,她有着一系列条件--她在她的社交圈里有着高的社会地位(这是个充要条件),聪明、可爱以及善良。
而Gwen的family background决定了她在她的圈子里面被围绕的地位不是十分稳固。
她能成为中心完全是她自身的各方面的优越,family background只是必要不充分条件。
很有趣的一个点就是,Emma和Gwen都对婚姻没有兴趣。
Generally speaking, 婚礼就是对Gwen的一个束缚,一个享受成为众人焦点的Gwen不会愿意因为这种对她而言完全没必要的事情而使得自己从此吸引了减弱。
另外,Gwen知道自己是一个unique的人,她觉得婚姻是一件平庸的事情,身边的绝大部分男性追求者更是平庸至极。
在Gwen结婚后,她young sisiter说的一无心的话应该是很能恰当地表现Gwen对于婚姻的一般态度--"He has tamed you, has he?".她妹妹并不知道Grandcourt有多坏,不知道Grandcourt对Gwen有多差,这就是一个对于一般婚姻后中性的评价,无褒贬色彩,但是就像一根刺刺在了Gwen内心。
Gwen家里的破产导致了Gwen的窘迫。
她的pride没有了物质条件支撑。
她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成为一个在外人眼里地位低下的governess,二是成为一个外人眼里极受尊崇的夫人。
其实无论怎样选,她的pride都注定不复存在。
她无法接受governess的身份这点太好理解了。
且不说她曾经一直是众人的焦点,如今角色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就以她内心的pride, 她所认为她的uniqueness而言,她决不能接受一个平凡的角色。
而第二个选项,在不知道Grandcourt的处心积虑想要驯服她的情况下,本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她知道了Mr Grandcourt的过去,无论是因为对他的失望还是因为她心中的justice,她在内心都是抵触Grandcourt的。
但是,曾经她的确认为Grandcourt是一个unique的人,同时在Grandcourt身边并不会令她的pride受损。
权衡之下,她选了第二个选项,一个在外人看来毫无问题的选项,一个能maintain她的external pride的选项。
但是她从一开始就清楚,这只是一个迫于无奈的选择,与她曾经每次都可以完全follow her heart的情景完全不同,这是对她的pride的损害。
但是这个选项,是理智的,她的逻辑是很清晰的,"I do not want to be in middle, so I gamble", 她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然而她的pride一次次被Lydia damage,她开始无法忍受。
而更为可怕的是,从一开始,Grandcourt对她的兴趣,就是要让一个如此be pound of herself 的女人subject to him。
因此他先扮演得千依百顺,进而再一步步让Gwen臣服于自己。
这对Gwen而言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而恰恰是Grandcourt最享受的事情。
尽管在the socirty面前,Gwen是那个受人瞩目的Mrs Grandcourt, 但是她是internal pride早已经全消失。
正如她说的,"I dispense myself".这种选择在我们生活中太常见了。
虽说不是众人焦点,或者被围绕着,但是我们不少人曾经都觉得自己是unique的,我们享受这种unique的感受,我们care自己的pride,我们希望follow our heart, 认为这是一种dignity。
只是各种现实慢慢不再支撑我们内心的pride。
为了重新获得现实条件的支撑,我们不能再完全遵循内心的想法,我们会compromise,然后选择一个看似没毛病的,rational的方法,以期重新获得,至少是external pride。
我们会无奈地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去deal with 不喜欢的人。
我们会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重新获得pride。
只是,很可能我们的internal pride早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并不是对尝试maintain internal pride,而不顾现实条件的鼓励。
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选项,根本是没意义的。
正如Gwen,做governess在当时对于internal pride的维护并不是见得比嫁给Grandcourt好,而exteral pride是瞬间不复存在的。
只能说嫁给Grandcour这件事是更加不可逆的,更像是gamble。
这只是一种无奈Daniel的感情线还是比较合理的。
到最后,Gwen问了几次那个问题,Have we changed? 明显是有的。
Daniel的faith都变了,他的identity都变了,怎能不变,Daniel的自我寻找过程并没有明显的开始,从他出现的那一刻,他就是想要寻找什么是他真正想要的,因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Daniel。
相反,Gwen的自我寻找过程是较为完整的。
她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有着深刻的了解。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后,她对pride的重视从未改变,变的是,她领悟了需要怎样的pride,如何维持pride。
Daniel一直以来扮演的角色都是理解Gwen的internal pride的人。
他理解她的无奈,理解她的痛苦,由始至终。
从这种被理解的情感而产生的爱,是其他任何人的affection都无法取代的。
把刚见Daniel的第一面的情景与刚见Grandcourt的情景相比(自我寻找过程仍未开始),也许在Gwen眼里,Daniel并不一定比Grandcourt好。
但是自我寻找结束后,Daniel是最合适新的自己的人。
但是Daniel也已经不是曾经那个Daniel了。
Gwen的结局并不能算是最美好的结局,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她重新获得了她的internal pride。
我偏爱BBC女性主题的长剧,只有女性最了解女性,她们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骑马射箭,品茶刺绣,同时她们也不掩饰对富足生活的欲望和对命运的掌控力,只要可能,她们必自己做出抉择,然后等待命运把她们带到想去的地方。
关德琳自认是她们中的佼佼者,“愿赌服输”是她的座右铭。
这个姑娘明艳靓丽,多才多艺,也虚荣自负,热衷享乐,虽然她家道中落,又有寡母弱弟的拖累,但她深信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必能为她缔结到一门与权贵的婚姻。
自她踏入社交圈,身边从不缺乏追求者,甚至她的表兄也为她着迷禁不住向她求婚,然而这对于眼高于顶的关德琳来说,还远远不够。
葛兰考本来是个不错的人选,为她从不吝啬钱财,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一个索取美貌,一个贪慕财富,两人你来我往忙于周旋时,葛兰考的情妇却带着私生子找上门来。
这伤害了她高傲的自尊心和所剩不多的良知。
她逃离了伦敦的社交圈和葛兰考的追求,在赌场上,她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丹尼尔,他为她赎回了赌桌上输掉的项链。
丹尼尔和她遇到的所有男人不同,他有发自内心的温柔和善良,有卓尔不群的气质和追求真理的灵魂,他有一双因洞悉世间而悲悯的眼睛。
出于罗曼蒂克情结,我极希望关德琳和丹尼尔能发展出一段爱情,然而直到故事结尾,他们的这段感情始终云山雾罩,捉摸不清。
由于关德琳家突然破产,她只能在家庭名声扫地自己去当家庭教师和嫁给葛兰考以希求为她家偿还债务之间做出选择,厌恶贫穷的关德琳在得知自己的才艺远不足独立谋生时选择了后者。
当丹尼尔与关德琳再次相遇时,她已是葛兰考的未婚妻,他们的个人交往按照社交礼仪该戛然而止。
婚后不久,关德琳就知道了自己的丈夫其实是个冷酷阴险的小人,在他眼睛里看不到真实的灵魂,只有无穷无尽的算计和不容置疑的权威。
他能轻易摆脱情妇的纠缠,关德琳的那点小聪明早就被看透,葛兰考践踏她的意志如碾死一只蚂蚁容易。
关德琳丧失了她的锐气和骄傲,她原以为财富和爱情都唾手可得,却看到了现实残酷超出她的想象,丹尼尔成为了她目之所及唯一的救赎。
其实丹尼尔和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关德琳的苦难将他们维系在一起,她在他的柔情里越陷越深,以至于最后她请求他带她私奔。
可这不是为了纯粹的爱,而是为了逃离,她对他的爱情多少存着被救赎的渴望,丹尼尔答应了。
我一直觉得丹尼尔是个温吞的老好人,他不懂得拒绝,在他的口中永远听不到“no”。
他的身上少见对爱情的执着,他追寻自己的身世,他寻找一生的理想,最终他得知自己的母亲是犹太人,而这正是他求而不得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他找到了人生方向。
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和适合自己共度一生的人。
他爱关德琳吗?
不见得。
起初他对关德琳的确有好感,但是他们在未开始时便结束了,她的痛苦是他不忍离去的缘由,他天性中有无法容忍压迫的部分,他对关德琳的感情中掺杂了爱慕、怜悯、不甘,可是所有人包括他庇护下的犹太女孩米拉都觉得葛兰考意外身亡后他和关德琳能走到一起时,丹尼尔却道了抱歉。
关德琳的苦难结束,丹尼尔的“友谊”也结束了。
可他爱最后选择了的米拉吗?
未必。
不说他在庇护走投无路而准备投水自尽的米拉时,还与葛兰考夫人过往从密,就是到了求婚的时刻,米拉也不相信他对葛兰考夫人毫无感情。
他最后选择了米拉,米拉犹太人的身份起到了关键作用。
丹尼尔的宗教感情和民族归属感压倒了他一切的感受,他是一如既往的心静如水,又异乎寻常的坚定执着。
这其实不是关于爱情的故事,从一开始我对它的定位就错了,即使男女主人公都花容月貌(对对对小茶杯当得起任何溢美之词),他们的所谓爱情稀薄到可怜,这是关于历练后成长的故事。
经过一次可怕的婚姻,关德琳脱胎换骨,她按照丹尼尔的期望重塑自己,即便有不完美的结局,她却找到了完美的自己,这是一段关系中最美的部分。
有了这样的底气,何愁没有灿烂的人生?
犹太女孩米拉是和关德琳截然不同的女子,她常常一身黑衣静默寡言,在剧中大部分时间沦为衣着光鲜的男女主的背景板,她常在对丹尼尔的爱情中患得患失,她既不美丽也不自信,唯一的长处是她歌唱家的天赋,这是她谋生的根本。
她有自立的勇气和自立的本领,这样她不用像关德琳一样成为男人的庸附,才使得她牢牢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和爱情。
丹尼尔爱他素未谋面的母亲,见到了她本人之后,丹尼尔还是爱她,但是他不认可她抛弃他的理由:仅仅因为养育年幼的他会令她丧失作为音乐家的人生。
这让他对于欲望压倒一切的女人感到本能的同情和暗自的震悚,也加增了偏向米拉的砝码,米拉一向知足常乐所求甚少,她更适合他将投入民族解放事业的未来。
把更理智的考量投入在婚姻里是他不同于关德琳的地方,关德琳出于欲望,他是出于理智,这是故事开始就定下的结局。
我不为他们的错过感到可惜,因为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径,而这人生不一定非得出现至死不渝的爱情。
看完之后我并没有发现男主角有多爱女主角,或者女主角有多爱男主角。
当然他们一开始是相互吸引了,但当男主角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信仰时,爱情对他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当一个人缺乏存在感时,他什么事都干不成更别说判断自己到底爱谁。
所以当男主角找到人生目标后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犹太姑娘,这在我看来是更为深沉的爱,因为他从她身上找到了归属感,这显然对他更为重要,从此他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了,而不再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迷茫青年了。
在女主角看来男主角就是一个圣人,她希望他能帮自己脱离苦海,在潜意识中她可能还希望自己能成为男主角那样的人,因为她一直活在懊悔和自我厌恶中。
在我看来她并不真正了解男主角,他在她心目中一直是个坚定和有信念的人。
我认为她的爱类似于对善良的憧憬,并在结尾时升华为信仰。
因此我反而觉得结局很美满,因为男女主角都找到了人生信仰。
当然男女主角都爱!
本以为他俩组合一定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但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
期待他们能再次合作!
人生的选择,尤其是女人对于婚姻的选择,动力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外界的压力;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晰。
Gwendolen从一开始就一直在说,自己不懂爱情,也不想去爱别人。
稀里糊涂的就嫁给了一个道貌岸然的男人,从此改写自己的人生。
结婚之后经历了不幸,却想要寻找帮助。
谁知道,这时候已经晚了。
她爱Daniel,可是在他面前他却失去了自信和风采,所以她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
如果Gwendolen没有嫁给Daniel,那么我想她会把Daniel迷得不得了,最后在一起。
可是最后,说什么都晚了,这是她的遗憾也是很多迷茫年轻女性的结局,失去了本应该自己最值得爱的人。
失去了Daniel,是她的遗憾,也是我心里的一声叹息。
为什么那么多惋惜男女主角没在一起的声音?
这是我看完所有豆瓣评论最想不通的一点,也是促使我大半夜的写下这些文字的重要原因。
男女主角分明从一开始就是不合适的啊。
关德琳,漂亮、骄纵、自私,如她片尾自己所言,以为整个世界都围着她在转动。
不幸的是,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小姐,她的家庭无法提供她我行我素的物质基础。
丹尼尔,一个企图寻找人生真谛的准英国绅士。
他对谁都亲切、友善,企图帮助他们。
或许,也借此体会和感受另一种人生,实现他片头对他养父所说的那样,进行一、二年的游历生活,再决定他的人生方向。
如果年轻的关德琳需要找一位人生伴侣的话,那么她需要的是,像丹尼尔的生父或者养父那样无怨无悔地爱着她的人,任凭她予取予求。
譬如,婚前的格兰肯。
而丹尼尔先生需要一位怎样的人生伴侣呢?
抱歉,我不知道。
一个对谁都彬彬有礼,一往情深的眼神让女士们都不由自主地倒追过来(片中丹尼尔养父语,原话不记得了)的英国绅士,似乎可以和任何一位女士共结连理。
这样的丹尼尔可以赎回关德琳的项链,也可以调过船头去救米拉。
可你要说他是爱关德琳多一些,还是爱米拉多一些呢?
我看都不是。
我甚至认为乃至片尾他与米拉携手坐在小船上,他都还不太明白爱情这回事。
他内心怀抱着的是:他终于找到精神归宿,他的人生意义之所在的大爱。
又及,从一个年轻男性的角度来看丹尼尔先生,在关德琳和米拉之间,不更多地被美貌、有激情的关德琳所吸引,是多么不正常的事情啊!
连我都被女主迷倒啦啰嗦一句关于人物形象塑造的话,是不是原著中对米拉的形象塑造也很薄弱呢?
仅从电影来看,尽管我很讨厌关德琳的性格,但这样一个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实在要比单薄的米拉吸引我呀
象我爱很多BBC剧集一样,我很喜欢这部短剧,看剧中的人物们对爱情、生活、事业的选择,看命运的无常和无可掌控,就象看自己和周遭的别人……一个年轻人究竟将来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每种选择都会付出应有的代价 丹尼尔跟关德琳是两个都在对未来追求、迷惘和选择的年轻人,两人互有交集,但交集只缘于一个英俊男子和一个美丽女子之间一见钟情的迷恋,再无其他,两人渐行渐远,命运很容易就将他们分开最终丹尼尔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而不是他母亲为他设计的未来。
丹尼尔真正爱的是米拉,从影片中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他跟米拉不仅有缘(包括跟犹太人有缘),而且他的爱跟他对未来生活和事业的选择一致关德琳经历了成长,丢弃了自私,相信那么一个出众、自信的年轻美丽女子,即使没有丹尼尔她后来的生活也依旧会精彩,得到她真正想要的生活PS.因为这部剧集,开始真正喜欢罗玛拉嘉瑞,她在这戏里真是美丽、灵气十足
我想我恐怕是找到了我最喜欢的女作家。
在这之前,我最爱的是《简爱》的作者Charlotte Brontë。
之前没有看过George Eliot的任何作品或是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对她本人也不甚了解。
从本片的剧情简介来看似乎是个有点纠结的爱情故事,主演又是我喜欢的演员,于是就欣欣然看起来。
开始,这似乎是一个西曼故事,虽然不怎么典型。
第一集着笔那么多在关德林,让我疑惑为什么片名是男主的名字。
后半段着重丹尼尔对自己身世、身份的探寻、了解,使我逐渐意识到,关德林不是第一主角,虽然她也很重要,她是丹尼尔前半生中重要的一个过客。
丹尼尔对于自身身份不明的困惑和了解到自己是犹太人的那种巨大喜悦,我是能够理解的。
他终于有了归属感,并且有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实现养父对他的巨大期望:从政。
丹尼尔被关德林所吸引,一方面是因为关德林身上那种桀骜不驯貌似独立的精神,另一方面她也非常的美。
这些理由也许看上去不使丹尼尔与其它关德林的追求者有什么不同。
但是其他人,包括关德林后来的丈夫格兰克,都只是想征服她而已。
而丹尼尔是发自内心地欣赏这种精神,母亲独立、叛逆使他天生就对这样的人有亲近感(虽然他不自知)。
也许没有遇到犹太女孩米拉,丹尼尔和关德林最后会走到一起。
但丹尼尔是个有志向的人,虽然他开始时不太清楚方向,可他一直在思索在寻觅。
从某个方面来说,他和《简爱》中的圣约翰有相似之处,他相信he has a course to follow, he just hasn't known what it is. 一旦他找到了,他会对它投注于圣约翰之于宗教那样的热情。
关德林虽然想独立,但还是不可能独立:其一她缺乏独立的资本,没有资产也无可以养活自己的才艺,其二她也无勇气,过惯了骄纵奢华的生活,习惯于成为人们倾慕的对象,抛弃现有的生活水准、给主教家做家庭教师她都不乐意呢。
而米拉是真正的独立,她吃的起苦、坚定。
不管母亲和哥哥多么沦落,她都要想找到他们。
无论如何她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家人和信仰。
丹尼尔就是在交往中慢慢了解到这些,才会被吸引,觉得她才是情投意合、才是自己的伴侣。
丹尼尔开始时只不过是个充满同情心的人,极度的温柔体贴,可能让不少女人错觉,但他又是个自视甚高的人。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对极具魅力的关德林一直以礼相待,哪怕她几次向他倾诉。
当他明白自己的心意后,便向关德林说明。
让我欣喜的是关德林最后平静的接受了丹尼尔的告白,而且心存感激。
她终于成熟和独立了,with a bit of inheritance from her late husband nevertheless. 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个结尾,认为不是个HE. 对于我,这却是个再自然、再完美不过的结尾。
卡司都十分得当。
Romola Garai好像是第一次主演吧,演技是稍微稚嫩了点,不过当时才20岁,也算不错了。
Hugh Dancy演这么个有点犹豫不决的英国绅士再合适不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米拉的扮演者Jodhi May。
最近碰巧看过她的几部作品,《富贵浮云》(1999)里的四女儿萨拉,《丛林人》里贫寒的马蒂还有这儿戏份不多的米拉。
感觉她演什么像什么,非常可靠。
Hugh Bonneville破天荒演这么个令人讨厌的角色,入木三分。
Hugh Dancy最早是在HBO2006年的Elizabeth I裏面看到,他和寶寶對手戲,飾演女王晚年的愛人Lord Essex. 英俊而愚蠢,就像很多年輕人一樣。
我對他的好感,其實是在最後一刻他因treason叛國罪被送上斷頭臺開始的,他被砍頭前說了一句話:gracious father takes me home.人總是充滿恐懼,所以需要上帝,需要信仰。
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有這樣堅定的信仰。
最近連續看了幾部BBC的作品,Wives and Daughters, South and North.古典而婉約的愛情,維多利亞時代別樣的風情。
但是這部Daniel Deronda是我最喜歡的,一開始就被Gwendolyn Harleth深深的吸引了,她年輕,美貌,騎馬、弓箭、歌唱,每一樣都無懈可擊,她是令每個男人都做夢的人。
年輕紳士乃至老伯爵,都對她另眼相看。
表哥愛她,甘願為她受傷;連冷冰冰的Mr. Grandcourt也為她把持不住,一開始對Grandcourt還是蠻有好感,因為那種成熟,冷酷,不屑一顧,恰恰是一個男人吸引我的地方。
但是他的控制欲也令我髮指,無情未必真豪傑,同樣是無情,我還是喜歡俠骨仁心。
Gwen是那種典型的“無力愛人”的人,從小就被寵愛寵壞,但是她出身中下,又無可避免地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
連“自顧”都不暇又談何“愛他”呢?
一直覺得,愛,真的是一種奢侈品,如果我自己都不夠,我無法去愛別人。
做慈善,得先富得流油。
或者有人會說:愛並不是需要用金錢來表達,也不需要用金錢來衡量,但是sadly, I don’t think so. 那種廉價的愛,只會讓我覺得窮窘。
我無意接受,我更不會自己去付出,因為對我而言,那種無力的幫助,只是一種丟人現眼。
love is a talent, and I lack it as well.所以,我對G充滿感情,或者說,同情,因為那種不安全感,那種過分的自私和自愛,那種沒有金錢為資本的驕傲,每一點我都感同身受。
Daniel,呵,大一時口語課老師也叫Daniel,英俊美麗,風趣又Gentle…但是電影中(或者,小說里),H.D塑造的這位男主角,除了一顆善良,敏感的心以外,更是一個勇敢的人,他對Gwen,我想始終是出於一種善意,而Gwen那時初為人婦極端地痛苦著被冷漠的丈夫所“tame”——馴服,只是把他當成一根救命稻草。
而Daniel的心,在找到Mirah之後,已經為她堅定的信仰所打動,而進一步得知自己是猶太人身世,更強化了他對M的認同和依戀。
我覺得,一個人要有吸引力,首先他的心必須強大,好整以暇——那也是我爲什麽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個信仰,能讓我面對起起落落波瀾不驚。
此外,我覺得這部電影宗教信仰的色彩依然很濃厚。
但是,不是很拙劣的浮於表面,至少,不是像好萊塢拍Facing the Giant或者Jannette Oke的西部系列那樣,人一祈禱,上帝就顯靈,用神跡來堅定信仰。
這種“皈依”,幼稚的功利因素未免太多。
信仰所給予我們的,更多的只是一種內心的平和,然後在這種平靜的心態下,我們能夠去更優雅地生活,去面對恐懼,去接受打擊,而依然,充滿人性和感恩。
很少看到猶太題材的電影,這部雖然不脫“上帝旨意”這類說教,但是處理得總算委婉,沒有那種絕對的兜售的味道。
Daniel不自覺地救了Mirah, 一個Jewess; 又爲了她去少數民族聚集區尋找失散的親人,隨手拿起一本書就是Thie History of Jews; 而最後,他的身世之謎揭開,父母雙親居然都是Jews…或許,冥冥之中,真的是上帝在操控著這一切吧。
美輪美奐的洛可可建築,華麗的宮廷式裙帽,充滿克制和隱忍的語言風格,自然純淨的英倫風光,這裡有親歐美派想看到的關於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一切。
2022重温,D的母亲的出现means everything,G的自以为是和D的温吞懦弱我快看睡着了,然后玛丽亚卡利奇出现了,I was a singer, a great singer, an artist. I didn’t want a child. And I had a right to be free, I had a right to live the life that was in me. We all have that right. The reasons for one’s actions, every women is supposed to be the same, or be a monster, nut I never felt what I was supposed to feel. - But to give up your own child, to renounce your family. -You couldn’t, you are not a woman, you could never imagine what it is to have a man’s force of genius in you and suffer the slavery of being a girl. This is all you’re wanted for, a daughter, a wife, a woman. Something for the men. I am not a loving woman. It is a talent to love, I lacked it. and I know very well what love makes of men or women. It is subjection. I was never willingly sibject to any men, men have been subject to me.
对于剧情就不多做评说了,Daniel的情感转变太突兀这点大多数人都达成共识了吧。
我说两点让我想歪的地方——一是Grandcourt和Lush的主仆关系。
Lush的言行实在不像是个仆人,哪有仆人对主人的事情处处插手的,以Grandcourt的性格竟然能容忍真的很奇怪。
我刚开始一度以为Lush是掌握了G的什么秘密所以这么有恃无恐(难道阿婆剧看多了?
= =),后来发觉其实什么都没,真诡异。
二是Mirah她哥对Daniel的“关注”,一见面就热情如火,凝视啊“我一直在等你”什么的,再见面就坚持要送人家到马车,还在桥上看Dan划船……我真的真的以为他对Dan心生情愫了omg(腐剧看多了我承认|||)。
没想到他就是一犹太复国主义上身的狂热分子,想要拉Dan入伙而已orz。
結局太難過了,gwendon應該過得更好。真不明白dan看上mirah哪一點,就因為所謂的種族嗎,看了這個非常不明白爲什麽一定要把種族分得那麼清,所謂的民族認同感難道就可以用來製造隔閡與分裂嗎,難道大家一起不好嗎,超級氣憤的。婚禮那段眉頭從頭皺到尾。眼睜睜看著g一點點被磨滅,d很殘忍一直給g希望。
卡司好强大。唐顿家老爷 角色很有力度吗。。。
好纠结。。就像张爱玲的《半生缘》里一样,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正确的人。电影里选景很美。
黯然涌动。
相当不错。“年轻气盛的利己主义者,风趣泼辣,有一种“千姿百态的轻浮世故”,然而还保有“良心的根茎”,为自己身上潜伏的某些成分而惧怕。在言语和细小的动作里觉察到各种冲动、欲念和意向在会合碰撞,隐约的思想在半明半暗的意识里浮现。”
红玫瑰与白玫瑰
重心不稳的一部剧,以女主为开头,男主为结束,标题却只写了男主的名字。此外前面大半在讲挣扎的感情,后面忽然扯到争取犹太人人权的努力,不由让人有些迷糊故事的立意和主题。两位女性角色都美,红白玫瑰正好可衬dancy,也难怪丹尼尔摇摆不定。
女高音清新又隽永,丹尼尔的眼睛清澈又深沉,其他没什么了,铺张了半天的霸王色女主角最后发现自己竟然在结尾成了女配,爱情戏看到最后也是够泄气了。如果这部戏更侧重男主内心对身份和信仰的矛盾处理或许会更好?没看过原著不多说了。
He was in search of something missing that is profoundly significant in life. She made her escape from reality by marriage and then by him.
这片子带来很多思考,其实不是爱情片,关德林性格日趋成熟,丹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宿,结局应该算是圆满
一直很同情女主,对男主最后的选择感到遗憾!
Gwendolyn没有多美若天仙啊?搞不懂英国人的审美……男主和犹太姑娘的感情也来的有些突兀
我是典型的被海报带偏受骗了……女主前期性格很鲜明让,让人想到斯嘉丽了,相反男主性格就太不鲜明了,态度一直闪闪烁烁的,结局就因为知道了自己原来是犹太人,就决定要娶犹太女孩有点扯?!而且还要进行犹太复国?!!本剧女主的各种华服是一大亮点,质感很好,加上女主身材很棒,简直是油画里走出来的古典美人。
在没读过原著的情况下,觉得没有拍明白原著要说的。最后关德琳的转变很突兀。
BBC英剧我最爱看了
My Lord不论什么时候出演都是气场帝。 小说的还原度很高,尤其是溺水一场戏的处理很好。此外对原著情节的讨论见Culler "Fabula & Sjuzhet"一文。
因为是Romola 和Huge才看的,不好不坏,看了也没太多感想,就是心里闷闷的~
这个爱转变得太快了...得找找原著了
deronda的婚姻需要的不仅是爱,而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发现与自我发现
You can't hav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