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我毕业实习,经理是个塞尔维亚人。
正值疫情期间,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常在中国媒体中出现,有次和经理提及武契奇,我说这人挺逗。
经理怒了:“我恨他,你知道他做了些什么吗?
” 当时没花心思去深究,这事儿就过去了。
偶尔还会和经理说起武契奇又上中国新闻了,塞尔维亚经理也总借机去怒骂她的总统。
2021年4月,毕业后我从实习公司辞职回国。
学国际法的我去了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余留机制远程实习。
实习的地方主要处理的就包括“艾达,怎么了”电影中的背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
可别说斯雷布雷尼察了,我当时连前南斯拉夫都知之甚少,便想着在法院边工作边积累知识吧。
2021年6月8日,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余留机制对波黑塞族共和国前总司令姆拉迪奇进行终审,电影中那个伪善的司令被判无期徒刑。
记得开庭前后,我每天都得在网上搜索关于姆拉迪奇的资讯,常看到有人提及 “艾达,怎么了”。
看多了,没法忽略我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心。
先去问了上一份实习的塞尔维亚经理,她向我大力推荐。
又问了在国际法庭的几个上司与同事,全大力推荐,看来我得找找资源。
正巧那几天上海电影节排班出了,这部电影位列其中。
与好友提及这部电影,一拍即合,抢票也非常顺利,实在和这部电影有缘。
2021年6月20日,上电影院看“艾达,怎么了”。
可能因为每天的工作与电影内容有关,电影里的真实故事,和我距离更近,直击心灵,电影结尾我哭到抽抽。
好友抓住我的手臂让我冷静,我一抽一抽地说:“可是大屠杀还在继续,联合国能做什么…” 我语无伦次。
我心里难受。
2021年,姆拉迪奇被判无期徒刑。
民众和各国都向联合国抱怨为何正义迟到,我的塞尔维亚经理和我说,姆拉迪奇都79岁了,无期徒刑对他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是无数克罗地亚人,波黑人,塞尔维亚人的心声。
塞尔维亚人果真是中国人的好伙伴,这点我这前经理倒是和她痛恨的总统相似。
抱怨完姆拉迪奇,她问我,你虽然年轻,但你知道你们在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的事儿吗?
我直言知道但了解不多。
她感叹,姆拉迪奇被审判了,但美国呢,总有些国家会逍遥法外。
电影片尾字幕播放的时候,经理的话在我脑子里晃悠。
2021年,巴以冲突。
2021年,提格雷地区饥荒,更别说一场新冠疫情带走多少人的生命。
放映厅的灯亮了,该散场了,我心里还是难受,世界上的大屠杀结束了吗?
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
姆拉迪奇审判那天,有被害者家属入席旁听,一位被害者的母亲哭着说我要在死前,看到正义到来。
这位母亲可能就像艾达,这位母亲被杀的孩子或许可能和你我差不了几岁。
那天开庭前,上司对我们几个实习生说:我们要参加的是一场会被写到历史教材的审判,所以请大家尽全力融入和感受。
2021年6月30日,法院又要审判另两个与前南斯拉夫遗留问题有关的战犯。
我想联合国确实是在做些什么的,但还需要再去做些什么,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做些什么。
电影结束后,好友也很动容。
从影院走出来,她说:“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世界和平?
” 我说:“我也不知道,可能多读书吧。
” 和好友告别后,我在上海夜晚的街上骑行,看到养护绿化带的工人边做事边互相咧嘴笑。
我又想到好友关于世界和平的问题,我想,可能有一天共产主义会实现世界和平吧?
也不愿多想,暂且心里好受点了。
阿依达是一名受雇于联合国的翻译,她所处的斯雷布雷尼察是安全区,受联合国保护。
1995年7月,塞军占领了当地,而民众则聚集在联合国的堡垒里外。
阿依达在谈判中深知塞军的残暴,她想尽办法让儿子和丈夫进入堡垒。
但在联合国军官对塞军的错误信任和无能为力,所有的民众都被以男女的方式分开。
阿依达想要把亲人混入工作人员,也想要他们藏在堡垒中,但终究还是失败了。
男人们遭到了屠杀,这就是历史上的波黑大屠杀。
这种战争电影的选题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从一个边缘人物切入这场战争。
我看到了阿依达的努力,一边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去尽职的翻译联合国军官所说的话,一方面又要试图去争辩想要挽救更多的人;但我也看到了阿依达的自私,在她知道的信息比其他人多的时候,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一次又一次利用职务之便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她无暇顾及规则和任何的他人,她奔跑的身影里全是焦急。
可惜主角没有金手指,现实也没有特例和网开一面。
故事的结尾处理的特别猛,最后20分钟简直是电影最高光的一组镜头。
男人们的处决,冬天回家的阿依达,挖掘现场和让人痛哭的尸骨门,回到学校面对下面的家长们的熟悉的脸庞逐渐失去笑容,台上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们…缓慢安静但非常有力量。
阿依达痛哭崩溃的身影是众多失去丈夫的妻子和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缩影,而付出惨重代价的妇女们甚至在漫长的岁月里都找不到亲人,在未来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去治愈和缓解。
波黑的这次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巨大的伤痛。
无论是联合国军队的无能还是塞军的残暴虚伪,都在两个民族心中埋下了更多仇恨的种子。
战争片的意义更多在和平,当我们直面这样的故事,我们就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是这位母亲,也都不该挑起战争。
这电影很久保存了,但一直没看。
昨天突发兴致,看了一遍。
大概意思,1995年波西尼亚的斯雷布雷尼察市,一个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妈妈,为了救丈夫和儿子,最后失败的故事。
主要还是讲的民族屠杀。
但电影拍摄得很克制,直接的枪杀镜头没有。
哪怕是枪毙市长的镜头,也只是又开枪,没看到尸体。
塞族军队闯入维和部队的营地,搜索武器的情节,也很克制。
没有搜出武器,且还给大家发面包和饮料。
塞族军队从难民里把青年人选出来,弄出去枪毙的镜头,也没有。
就是借一个维和士兵的眼睛看到一队年轻人被塞族士兵押走了。
在屋子里集体屠杀的镜头,也只有窗口里的机枪喷着火舌,没有横尸遍野的镜头。。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挖出了尸骨,家属去认尸,也很克制,没有出现嚎啕大哭等等的镜头。
一直到最后,影片居然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相互屠杀的人们居然欢聚一堂了。。。
此人为闯入联合国营地搜索武器的塞族军官。
现在成了慈祥的爷爷。。
这是要一笑泯恩仇吗?
一头雾水。
赶紧找了历史资料学习。。。
原来这是一段波黑的历史。
波黑的地图如上。
波黑现在由三块地方组成:①波黑塞族共和国【不属于塞尔维亚,由信仰东正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②波黑联邦【穆克联邦】【由信仰穆斯林的南斯拉夫人和信仰天主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③布尔齐科特区。
【塞族共和国分成了两块。
】波黑的人民全都是南斯拉夫人。
但由信仰的不同【穆斯林、天主教和东正教】分成了三个民族。
①信仰穆斯林:波斯尼亚人②信仰天主教:克罗地亚人③信仰东正教:塞尔维亚人。
波黑战争就是信仰不同的南斯拉夫人之间的战争。
【类似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哈】大屠杀的来历是这样的:①起先波黑属于塞尔维亚联邦。
②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波黑从塞尔维亚联邦独立。
③波黑的塞尔维亚人不愿意从塞尔维亚独立。
但波黑的独立,已经得到北约和美国的承认。
于是,他们也依葫芦画瓢,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成立了一个塞尔维亚共和国,打算从波黑独立。
④波黑一看,靠,你居然跟老子学,搞什么民族自决!
老子能独立,你就是不能独立!
于是开始闹矛盾。
民族矛盾嘛,大家晓得的。
开始你杀我,我杀你,但都是小打小闹。
直到有一天,在一对萨拉热窝塞族人的婚礼上,穆斯林居然丢了炸弹!
炸死了塞族人。
于是,热战开始。
杀人嘛,当然是互有往来了。
【电影里展现的是塞族人杀害穆族人平民的故事,其实,塞族平民也被对方杀了不少。
这是报复性的哈。
】⑤联合国一看,这样杀来杀去,不太好。
于是在斯雷布雷尼察设置了中立区。
由荷兰人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那里。
双方军队都不能进去。
⑥但穆族军队耍滑头。
偷偷的躲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经常出去打游击,进攻塞族人【包括塞族平民】。
打不赢就跑回斯雷布雷尼察中立区躲起来。
这惹恼了塞族人。
塞族人认为联合国在拉偏架,于是,也不管什么中立区了,直接开进了斯雷布雷尼察,还抓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人当人质。
⑦穆族人搞不赢塞族人,赶紧撤退了。
一些平民也跟着穆族军队撤退了,但还是有平民留下来。
⑧于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发生了。
⑨1995年年底,联合国终于强制波黑停止了战争。
最后斯雷布雷尼察划给了塞族共和国统治。
现在的波黑,叫做一个国家、两个首都、三个总统【总统轮流做,每8个月轮一次】。
总体就是这么回事。
电影里的当翻译的妈妈,她的经历应该是属实的。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但塞族共和国和塞尔维亚不承认】。
但电影并没有讲述大屠杀的背景和原因。
既塞族人为何要对其他民族进行大屠杀?
说穿了,就是对塞族平民被无辜杀害后的报复行为。
【当然, 大屠杀是不对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电影最后才弄了一个含蓄的解决:①战争结束了,塞尔维亚的军官成了和蔼的老爷爷。
②这个担任翻译的妈妈,又回到了塞族人控制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家里。
虽然全家人都被塞族人杀害了,她还是担任了这个塞族军官孙子的老师。
③三个民族的孩子其乐融融的在一起上课,这位翻译妈妈也露出了笑容。
如果不明白这段历史,就会被这电影弄糊涂:女翻译的全家人都被杀光了,她居然选择了和解,原谅!
这是多大的胸怀啊!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反战电影。
日本的反战电影,绝大部分都是从日本挨了原子弹开始讲起,讲日本老百姓在盟军轰炸下的悲惨生活,以此来告诉老百姓,战争很残酷。
但从来不讲日本为何挨原子弹!
所以,这样的反战,总是很尴尬。
让人觉得不真诚。
这里,我觉得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总的思想是:①大屠杀要不得;②选择原谅和谅解。
但没有挑明:为何会又大屠杀?
导演知道吗?
当然知道。
这个电影是波黑导演自己拍摄的。
她当然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才把大屠杀的经过拍摄的很含蓄,没有出现过多的血流成河的镜头。
另外,因为现在大家还是同一个国家。
如果拍摄成直白的指责塞族人,则又会挑起民族的争斗了。
为了国家的统一为完整,导演选择了大团圆的结局。。。。
我在想:为啥这个三个民族不直接分裂成三个国家呢?
要知道,原来铁托的南斯拉夫已经四分五裂了,多几个小屁屁国家,也无所谓啊?
现在想来,显然这三个国家如果独立。
则塞族共和国肯定会并入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又会壮大。
而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可是俄罗斯的铁哥们。
到时候,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不晓得会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所以,北约强行把波黑保留了。
让你们自己去折腾去吧!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后,其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波黑地区,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这三个民族就是否独立产生了严重分歧。
而北约支持波黑独立的政策,则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塞族的极端对立情绪,终于爆发战争。
1995年7月,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惨案,约有8000 多波斯尼亚穆斯林男子,在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惨遭塞族武装的杀害。
这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
女主角艾达,虽然在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译员,但是她再怎么竭力,也无法保护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儿子,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带走。
男人被一车一车地拉到礼堂里,被墙壁眼里伸出来的机枪扫射……多年后,艾达在清理出来的死者骨骸和遗物中,找到了儿子穿过的鞋……冤仇宜解不宜结。
战争就意味着杀人。
所以永远都不要战争。
该片曾获威尼斯金狮奖提名。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在为时三年半的波黑内战期间,交战各方塞族穆族克族都曾经展开过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族迫害和屠杀。
在已知并被国际社会确认的种族罪行当中,影片中提到的1995年3月发生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是在战后欧洲最为严重、最为惨烈的罪行。
在战场上自己不能保卫的,屈膝于敌人面前同样得不到保全。
在战争中,不是比惨、而是比刚烈。
塞族大概是一向深谙强邻环伺、弱肉强食的生存之道。
素来尚武、骁勇暴戾,具有抵御外虏、守土保家的善战传统。
所以才能够以少博多、在波黑战场上始终争取主动。
但在波黑民族构成当中,塞族只占三分之一、地广人稀。
在穆控区和克控区,作为少数民族的塞族平民同样沦为种族迫害和种族屠杀的牺牲品。
在大屠杀发生地——斯雷布雷尼察,1992至1995年内战期间在穆斯林控制下同样发过针对塞族平民的驱赶、迫害和屠杀。
前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等国境内都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不同民族。
内战伊始,就具有跨地域、跨国界、国际干预、纵横卑阖的特点。
其中波黑塞族、克罗地亚塞族与塞尔维亚和共和国、一度以民族划线结成同一阵营、“三位一体”,因此得以与早已赢得西方社会支持的克罗地亚和穆斯林展开长期分庭抗衡。
就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发生之前,1995年5月,得到西方援助的克罗地亚政府军攻陷了同样被列为联合国保护区的克罗地亚塞控区——西斯拉沃尼亚。
随即出现大批塞族居民被驱赶逃离出家园。
由于塞族在克罗地亚的安全形势恶化,从而在前南地区尤其是波黑东部引发了新一轮政治和人道危机。
作为连锁反应,1995年7月波黑塞族开始对位于波黑东部塞控区境内的穆斯林“飞地”、联合国保护区——斯雷布雷尼察发动攻击。
波黑塞族之所以敢在外部形势不利于己方、力量对比业已发生逆转之际,悍然出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抢在西方对塞族动武之前,挟持当地的荷兰籍维和部队迫使联合国方面投鼠忌器。
最终通过武力解决来为自己在今后谈判桌上争取到更多的筹码。
在重新审视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时候,如果不能正视大国干预、火上浇油、拉一派打一派的丑陋行径,最终致使内战局势陷入旷日持久、愈演愈烈、危机四伏的胶着状态;如果不能直面交战各方都曾经采取极端方式,对敌对民族进行种族迫害和屠杀;那么无疑会削弱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
在旷日持久的波黑内战进程中,种族清洗与种族灭绝曾经和武力解决、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一道成为破坏前南地区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冲突根源。
在这里,没必要过多去谴责滞留在斯雷布雷尼察的荷兰籍联合国维和部队。
在联合国营地有2000名荷兰籍维和部队官兵,他们在大屠杀发生时没有担负起履行必要的责任。
斯雷布雷尼察自从波黑内战爆发后,和萨拉热窝一样就一直处于塞族军队的围困之下。
最后是穆族抵挡不住塞军的攻势、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都交到了联合国的手上。
荷兰在近代欧洲历史上从来都不是军事大国,一战和二战中都宣布保持中立依然不能摆脱战争浩劫。
当时在斯雷布雷尼察承担维护平民安全使命的荷兰军人,在一路攻城略地、勇往直前的姆拉迪奇将军面前、在冲锋陷阵、骁勇好斗的塞族军人面前显得多么不堪一击、弱不禁风?
在塞军包围下的斯雷布雷尼察,他们同样也是被囚禁者。
如果说,作为交战一方的穆族军人都能选择在虎视眈眈的塞族军警面前放下武器、俯首帖耳,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凭天由命。
那么作为大国幕后角逐的前台工具,荷兰人只能保持委曲求全、选择退让。
斯雷布雷尼察一度是交战区,这里的穆斯林也曾经和自己的塞族邻居在战场上捉对厮杀、拼得你死我活。
因为战前穆斯林人口在这里占据优势,穆斯林极端分子也曾对当地的塞族少数居民犯下过驱赶和迫害的罪行。
根据塞族人提供的资料:整个内战期间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至少死亡3227名塞族居民,仅在市中心就有446人死亡,参与犯罪的穆族暴徒多达469人。
所有这些也都有文字与影像等各种证据材料。
斯雷布雷尼察,同样也充满着塞族人的尸骸和坟墓。
当看到充斥着整个画面的穆斯林难民、当看到混杂在妇女儿童中间为数众多的青壮年男子、当看到许多身强力壮的穆族青年被塞族军警羁押,我忍不住要问:穆斯林为什么不能起武器来进行反抗、以死抗争来保卫自己和家人呢?
难道是基于穆斯林们热爱和平、善待邻人的信仰吗?
不对。
斯雷布雷尼察在此之前,一直是穆族武装在波黑东部的重要军事据点之一。
这里的穆族武装以斯雷布雷尼察为依托不断钳制塞军进攻、威胁塞控区安全、甚至频繁侵袭从波黑塞控区通往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主要通道。
联合国斯雷布雷尼察保护区出现在1993年4月,当时塞军发动了旨在攻克斯雷布雷尼察的进攻。
迫于塞族的军事压力,经过联合国斡旋当地穆斯林守军最后同意解除武装、保证不再袭扰塞族平民。
1993年4月16日安理会通过决议,明确斯雷布雷尼察为联合国保护区。
也就是说当地的穆斯林军人最初是因为抵挡不住塞军的猛烈进攻,才会主动放下武器、混迹在当地平民里面寻求国际社会的庇护。
而一旦塞族毁约重新控制斯雷布雷尼察,势必会对曾经作为战场上对手的穆斯林进行新一轮甄别、清算。
以避免他们一旦返回穆斯林控制区又重新加入穆族武装继续与塞族为敌。
我不知道在大屠杀的死难者里面到底有多少是放下武器的军人、也不知道里面是否有人参与过对当地塞族平民的迫害。
内战中上演的,从来都是一幕幕同室操戈、以暴易暴。
所以,最后影片会留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曾经的刽子手和曾经的受害人共聚一堂,今后的斯雷布雷尼察、或将由不同民族的孩子们来摒弃掉仇恨、抚平内战创伤。
战争使人们会一无所有,同样也教会人们去仇视或者拥抱你的敌人。
我相信大屠杀里面的刽子手们,最希望看见的就是幸存者们会留在废墟上开始新一轮的杀戮、在仇恨中生活一直到死去。
这样的话,后来者才会去不断颂扬他们的杀戮、赞许他们的功绩。
苦难,会从仇恨中萌生。
而和解,才会唤醒希望和新生。
二战期间,在前南地区也出现过严重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又重新医治战争创伤、携手共建出现过民族团结、和睦共处的局面。
但愿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苦果,能够涤荡内战的丑陋和人性中的贪婪。
但愿穆族、塞族、还有克族的孩子们,今后能有机会共聚一堂、载歌载舞,来奠祭死者、抚慰生者。
会有那么一天。
比电影更让人震惊的是豆瓣前排评论居然有几条说这是女性电影。
一个从死人堆爬出来的导演会去刻意在乎性别视角?
波黑电影 艾达怎么了 讲的是前南内战时期塞尔维亚军队对波斯尼亚平民的屠杀,包括当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
用了一位维和部队当地的英文翻译做主要人物,通过无法保护家人展示出那段岁月。
屠杀是真拍了,维护部队的不作为也展示了。
相当的直接,直接到需要去翻一下历史书,看看我们是怎么描述这段历史的。
导演是波黑人,前南战争时应该20岁出头。
不知道她具体经历过什么,但金狮奖提名,塞尔维亚至今没进欧盟,还有片尾大屠杀的骸骨和 飓风营救2 里的一些情节。
几点相加,电影里的历史应该是真实。
真实的历史很难用性别视角去诠释,尤其是这段相对冷门的历史。
如果用女性的细腻来讲述,小气不说,也破坏了紧张的真实感。
建议那些为学校不教英语鼓掌的人看看这部电影。
黄泉路上无老幼,不学语言,真遇上事,只能当电影里的色块或者统计文件上的数字。
《艾达怎么了?
》是波黑女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的新作,一部直面斯雷布雷尼察屠杀的电影,日巴尼奇的前作《格巴维察》也是反映波黑内战创伤的电影,波黑的电影人很难从这个令人难以承受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题材中抽身而出。
影片的主人公艾达,一开始她似乎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翻译,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与塞族武装沟通。
当姆拉迪奇将军的部队占领斯雷布雷尼察,穆族难民涌向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地时,她成为了一个焦灼的母亲、一个奔命的母亲,一个为了两个儿子的安危苦苦哀求的母亲。
然而,历史没有改变它的轨迹,她还是成为了一个心碎而绝望的母亲。
当黑漆漆的枪口向室内喷射出火舌时,当母亲、妻子在哭泣着辨别那一堆堆遗骸时,任何人都难以抵御影像所带来的沉重压抑。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段那一张张在欢快舞曲下毫无表情的脸,预示着人们将要面临的浩劫。
在影片最后,这个感觉到了极致,艾达回到那个族群依然混居的城市,继续当她的老师教可爱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时,坐在下面的一张张脸上洋溢着笑容,可是笑着笑着又一次变成了面无表情,诡异地让人恐惧。
战争和屠杀已经在不同族群之间制造出难以填平的鸿沟,伤痕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即使善良暂时压制了邪恶,但邪恶永远不会消失,像幻想小说的大魔王一样等待着重启的时候。
第一秒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电影,合格的命题作文。
“女人最危险了”,作为附属品里唯一一种会思考的“物”,不论是做翻译还是做学者,不论是作为代表参与谈判还是穿着裙子露出脚踝,都很危险。
和将军沟通时,谈判桌上的花瓶里一半枯萎一半盛放的玫瑰,苍蝇嘤嘤叫着停在鲜红的花瓣上,烟雾缭绕,干得让人想咽口水;一种刺眼的隐喻,附带着性暗示和谎言。
女人的这种危险性在艾伊达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她抽烟却不带有任何会被凝视的性感,一身干练的裤装,冷静而不掺杂个人感情的公事公办,遇事会突然爆发的泼辣,在男性看来都是危险的,仿佛抢走了高位者的特权。
她也确实享有特权,想尽办法谈条件、最终把丈夫和两个儿子带进基地,而她作为联合国雇员也能够获得庇护。
也许这种地位是幸运的,但给她带来的不幸和自责又要比等在基地外的人们多得多。
最终的艾伊达,悲伤、迟缓、沉默,全然不似最初的雷厉风行,语言不再构成她的功能。
回到老屋时,她却依然有着和族人一样的喝咖啡的习惯,看到羞涩可爱的小孩儿,还会露出护雏一样的微笑。
她一无所有,已经不再是那个危险的艾伊达,联合国同样不再需要她。
在伤心地,只有乱葬坑边的褐色骨骸,提醒她并非什么都没发生。
虽然是情节老套的流水账,但镜头语言非常细腻。
克制的情感随着时间渐渐放开,观者的视角从被拒之门外的焦虑,再到基地内饿殍遍野的挣扎和无奈,并没有违和感。
不论基地内外、平民还是艾伊达,紧张和绝望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它并没有赋予战争任何美化、粉饰的浪漫,没有死亡和分别中能让人感受到的撕裂的美学,只有一根线崩得那样紧、最终断开,无声地打出一道血痕。
基地外的蝉声、虫鸣,孩子的哭闹、大人焦急的议论,搓洗衣服的吱呀声,混合在一起却是死寂。
克族姑娘的碎花裙、穆族母亲的布头巾,面对着将军身后那个旋转着记录一切的镜头,投射出嫌恶又期待的色彩。
司机喊着“小心点,这不是堆马铃薯”,只能摊着手看士兵把老幼妇孺塞进无人护送的大巴。
艾伊达撕碎全家福和丈夫的战争日记,平民书写的历史在仓皇的撤退里戛然而止。
艾伊达总是在奔跑着,为自己的家人求生,在那份无法更改的名单打印出来后,仿佛就已经能看到儿子的骸骨。
进基地搜查的塞族军官看着哭泣的婴儿,吩咐手下给平民发面包。
说是发,其实只是高高地站在那里、朝人群一个接一个抛过去,看着人们伸出手推搡着去接去抢。
他享受的并不是帮助本身,而是畸变的征服带来的凌虐快感。
还有撕下的穆族旗帜、招牌,看“电影”前伸进窗口的枪管,白墙,染过焦土挂着泪水的眼睛。
孩子们听到枪声,抛下足球跑远;几个年轻人攀谈着走过,最后只剩下拉远的镜头和鸟鸣。
可你又能责怪谁、责怪什么?
作为人类而责怪人性的贪婪、好战吗?
尽管我依然相信,这样的事情在今日、明日依然会无数次地重演。
到最后,谁还不是像艾伊达的孩子与那些联合国军官一样,吃着安眠药沉沉睡去,安慰自己“已经熬过了三年,接下来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
倏忽之间,就连这场令全世界震惊的、发生在文明的现代社会的屠杀,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二十年,足足攒出了一代人。
艾伊达做板书时,小姑娘饶有兴致地咬着辉柏嘉铅笔的笔头,小男孩长长的睫毛在蓝色眼睛上忽闪着。
和平鸽在儿童的手势里高高飞起,幸存者们神色复杂地看,在笑容里突然回忆起什么,避开了孩子们发亮的视线。
面对这样的目光,我也只能把脑袋撇开吧。
有人说在那个小镇立着一座白色的碑,下面这段铭文用英塞双语写就。
传达出同一种心情的翻译,精确,不带有多余的修饰。
“我们向全能之神祈祷,望怨气换为希望,望复仇变为公正,愿母亲的眼泪变为祷告者,暴行从此远离斯雷布雷尼察和它的人民。
”TRANSLATE。
可翻译却永远地跨过不同的地域、文明,用那双眼睛凝视着你。
女性,翻译,绝对中立。
蓝色的她总是在奔跑着,把情绪吞咽在一门陌生的语言里。
无法和解。
One of the best questions raised when or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is: why were those UN blue helmets looked so powerless?Audiences must know that the blue helmets are not United Nations Forces, but Peacekeepers. There were only two experiences when UN formed forces to fight wars, Korea 1950 and Kuwait 1991. It means that UN is fighting against an enemy as a declared party of the conflict.But UN peacekeeping mission is different. In such a mission, UN peacekeepers are not a party of the conflict, but a barrier segregating between the parties in conflict or between military power and endangered civilians. One of the top priorities and core rule of engagement is that the UN peacekeepers shall not become a party of the conflict fighting against a particular enemy. The peacekeepers face no enemy until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firing at them and technically the group which the individual belongs to is still not the enemy even by then. The UN peacekeepers are under command of the United Nations who always being stuck in complicated procedure of authorization. That’s why the real problem solvers are superpowers, regional organizations and even former colonist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UN tried to change itself a little by authorizing two military interventions, Lybia and Coast Ivory, but the process of reform was cut and stopped by Syria. Where will the UN especially its declared function of protecting civilians go in future? Maybe we need more time and efforts than a good movie.
2021年催泪第一发!
看了下首映時間,是去年的9月份....整片的戰爭背景涉及多個民族仇恨、宗教衝突,做為天朝平民并不是很清楚,但片子里對戰爭中平民的描述处处共鸣——既便無神論的我,亦止不住的泪奔..... 戰爭從來都是少數人的利益之爭,普通平民無能為力👐,看著艾達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努力,依然失敗告終,禁不住泪如雨下!
為孩子,她瞬間變成猛虎,為孩子,她毫不猶豫的愿以自己的生命交換....彼時彼刻,聯合國在哪裡呢?
維和部隊的懦弱無能更是神奇的存在!
而爸爸,做為代表,協商后滿懷感恩的快樂,與另一位女代表的清醒形成鮮明對比:“我真受不了蠢女人”到底是誰蠢呢?
塞方早已有了屠殺計劃,傻校長還在自我催眠呢!
所以這樣的惨剧是誰造成的呢?
无解的東欧乱像?
一团麻一樣的民族冲突,靠天降英雄來解決嗎?
5星送上!
片子沒有一分钟的多余,各处細節一览無遺、令人難忘,女主的母親、妻子、职員三種形象自由切換,母親的角色最動人!
也最令人難忘....
23_041。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1995年7月,波黑塞族军队攻占了波黑斯雷布雷尼察联合国设立的安全区,约有7000穆斯林男子和小孩惨遭杀害。斯雷布雷尼察惨案被认为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以上来自百度)电影末尾标记的数字是8372名。主角演得很好。
3.5
创作足够克制了,看的过程还是被战争的压迫感扼住喉咙,这个层面上,非常好看。欧洲片为什么,随便一个出来制作水准都这么高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是一部深刻反映战争残酷和人性的电影,通过主人公阿依达的视角,展现了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真实情景。
三星半。1995年7月,2022年7月,27年过去了,这样的事情总觉得离我们也并不远。除了女主的演技与独特的视角之外,其余的一切都比较中规中矩,最后情感爆发力还是挺强的。众说纷纭的历史真相,立场鲜明的价值导向总会引起争议与讨论,但也无法否认这样电影的价值。
艾达(Aida)之前是一位老师。她的丈夫尼哈德曾是当地高中的校长。在一个特别紧张的时刻,她和一名塞族士兵交换了礼貌的问候:他是一名前学生,向艾达的儿子哈米迪亚(鲍里斯·勒尔)和塞乔(迪诺·巴杰罗维奇)致以问候。这次遭遇是对战前常态的几次提醒之一,当时塞族人和波黑族人并肩生活,而艾达和她的家人追求的中产阶级生活显然在战乱中破产。倒叙显示她参加了一场异想天开的选美大赛,这场选美大赛是“东波斯尼亚最好的发型”。她紧急中谋得的联合国翻译工作为她提供了一些保护,她试图将其权限扩大到丈夫和子女。在官方安全的承诺中,她可以清楚地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在奥斯维辛式死亡来临前的奔波与呼救,并未最终挽救生命,却把环境将人推向灭绝终点的无奈、恐怖与焦灼展现地淋漓尽致,而再次相见,已是尸体认领处刚从万人坑挖出的骨头
諷刺的是電影中也將聯合國前線部隊描述得很無辜,在屠殺事件發生前,早已視而不見塞軍的惡行,無法阻止一場戰鬥罪行發生,將無辜的人推向死亡邊緣背後,國家之間的複雜博弈消解成二元衝突。所以回到二戰後電影如何/為何要再現大屠殺的倫理問題是必要的,暴行前一切的電影語言是否都可恥?是否不道德?我們應該對任何再現大屠殺的方法產生懷疑,注點是一個永遠無法得到答案的追問,也涉及影像的現代性境況和病理現象。那不見得比《Kapo》有多少進步的敘事手法,在Rivette 60年前已交出了一個憤怒的總結,到今天依然擲地有聲。是的,無論那個在角色衝向電網自殺時,將鏡頭推向前,將鏡頭重新構圖,小心地將舉起的手放在最後時刻,還是不讓我們看見屠殺,在屠殺場外圍只聞其聲,推軌鏡頭向後移動,兩者的結果是如此相近,同樣侵犯了現實與虛構的界線。
给3星怕人说我冷酷,给4星这伪剧情片除了控诉塞尔维亚和联合国以外没什么深度,还不如花一半的时间读历史书。塞尔维亚因为米洛舍维奇搞这一出导致国际形象不好,下台之后塞尔维亚经济也越来越不行。不过故事从塞族人嘴里讲出来会是另一个版本,至少克罗地亚亲纳粹搞大屠杀的事不能一笔带过。土耳其人资助这电影有点欠揍,波黑塞尔维亚冲突的根源是奥斯曼苏丹亲军(Yeniçeri)制度,被征服的巴尔干地区要么皈依伊斯兰教,要么送7-10岁小男孩到君士坦丁堡经历魔鬼训练成为苏丹贴身侍卫,消磨斯拉夫少年的民族意志为奥斯曼效忠,导致波黑阿尔巴尼亚穆斯林群体兴起。塞族人讲起这段历史可是对土耳其人恨之入骨哟。
2022-4。战争很残忍,战后的宣传更是重点。还有多少人记得历史是什么,所谓的穆族怎么来的,又怎么发起的战争。
3.5
看完之后,非常想去了解背后的历史。这场战争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却又如此之远。唉,民族与信仰之间的仇杀。人类真是。
7.8 威尼斯第二部从女性视角看屠杀,两位女性其实都是被自己所信赖的“权威”所背叛,艾达作为传送筒更具有女性工具人的意味,片中女性生产,联合国女兵都在不同程度受到工具人待遇,所有的女性最终被蒙蔽双眼,甚至连鲜血,你都看不到。
必须要紧惕这种由西方培养出来的电影人。固然这是灾难,可是导演提供的信息和控诉,还不如百度百科。电影在哪里?导演并没有提供什么新的深刻的认识,也没有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导演的叙事完全是由西方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谁是恶谁是正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且不说南斯拉夫的复杂程度,就说谁是刽子手?真的只是塞族吗?难道美国不应该为这场劫难负责吗?现在电影还要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又把那一套意识形态暗搓搓地输出,还假惺惺地批判一下联合国。和联合国有什么关系!知识庸人在电影这个领域真是更加突出,也难怪这电影在西方能获得如此好评。自欺欺人呗,毕竟不是每个所谓知识分子都是彼得汉德克。正如语言只是成为了母亲为儿子谋求特权的工具。这点上,导演之于电影,就是她的隐喻,她借由电影这个语言,在西方的意识形态中牟利。
7分。艾达失望了,绝望了。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一个联合国雇佣的女翻译试图拯救同胞和家人的故事。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其实一点也不安全,因为联合国部队不会保护难民,只会一直妥协。女翻译本来想保护更多的同胞,后来想保护家人就行,最后连一个儿子也没保住。联合国的军人怕引火烧身,甚至主动找出躲藏好的难民交给塞族武装。3万居民被塞族武装全部带走,成年穆族男子被全部屠杀,共计7000多人。很难相信这事发生在现代欧洲,很难想象联合国部队竟然毫无作用。
这些获奖电影现在功利性越来越强了,故事基本就是人性套路
24thSIFF 大银幕加一星。
这类片没有触及问题本质意义都有限
很想将那指挥官脸上鼻屎大的大黑痣抠下来。
3.5 属题材制胜的片,从一个为保护家人而四处奔走的翻译视角,让观众感受到种族屠杀事件的惊恐与绝望,感觉这种拍法灵感来自于《索尔之子》,能感受到电影传达的意图,但琢磨着总觉力度没有达到足够的、与种族屠杀的分量相匹配的震撼力,不同于集中营,波黑历史并非人所共知,电影的视角相对狭窄,未能兼顾背景普及,也未能充分呈现当时情况的复杂性——毕竟如果局势不复杂那何以会发生同学、邻居被残杀,而事情过后,双方仍然在一个屋檐下观看孩童活动的状况,片中人物形象也过于单一和刻板,就好简单的“坏人”“反派”,支撑不起此类电影的重量;不止一部表达联合国“无力”的电影了,但是只赖联合国似乎不公平,毕竟很显然其制度设计防君子不防小人 #SFM400
How could this be allowed? And why is it still happ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