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前几集感觉有点拖沓,剧情进展缓慢,加速看完了,这也是唯一不满的地方。
2. 感觉Petty的出现作用很小,还有医生的目的也没交代,直接把那个保安打死了我是没有料想到……以后肯定还有更大的饼要画,只能说第二季快出吧!
3. 这部剧的布景非常有意思,环境保持对称,一切简洁,偌大的办公室就只有4个桌子,走廊、电梯、门牌,让我感觉这个环境非常非常压抑,我要是在这里打工一天都受不了。
后来才注意到原来是苹果出的剧,那没问题了,苹果这个简洁怪,恨不得把所有能省的东西都省了。
4. 概念设定很有趣,我到底是谁?
如果我死了,但我的思想换一个躯体,那我还是我吗?
我拥有的物质条件从属于我的躯体,那我转移思想之后,也就不能拥有自己的财产和名字了,我唯一拥有的,就是思想,由记忆和思维组成,对应一个电脑的数据库和程序。
我在这个世上做的每一件事,不是我做的,而是我的思想支配我的躯体做的。
是由思想,通过读取自己的记忆,送给思维进行判断分析,做出对于躯体的命令。
不同的思想,拥有不同的记忆(数据)和思维(算法),对事物进行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做法都是不一样的。
5. 既然躯体做事由思想支配,那么躯体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让思想达到满意,感到高兴,体现在物理层面,就是分泌更多多巴胺。
假如通过更换年轻躯体来延续思想,那么思想将获得更多的数据和思考,类似于神经网络不断被训练、优化,甚至达到过拟合。
这个过程不是可逆的,也不能停下来,假如真的训练太久了,比如我的思想活了一千年,到达一种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能被一眼看穿的境地,思想感到高兴的阈值将会大大提高,这时候如果不能突破地球的限制,迈向宇宙,获取更多的数据,那么该思想将被迫停下,进而自杀。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将她对工作的态度写进《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
”多年前,远在彼方的马克思对此深有同感,他提出尊严使人高尚的观点,并认为“人们只有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
”很显然,在这位德国哲学家和共产主义理论奠基者眼里,尊严是获得幸福的来源,而幸福也间接让我们从事的工作变得有意义,从而进一步刺激整个社会的进步。
但新近播出的美剧《离职》看起来更像是站在这两种观点的对立面。
故事被设置在一个虚构的近未来,受聘于某家行业巨头的员工,在拿到公司的offer后需要接受一种针对大脑的分离手术。
手术非常神奇,能将受体的记忆从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剥离开,进而产生出两种不同人格。
手术过程倒也简单,剥开一个人的头皮,并往大脑里面植入一枚芯片,在芯片的作用下,员工直到正式上岗前都不会记得和工作有关的内容。
每天进公司前,他们会经历一轮诡异的身份切换,电梯铃声将成为触发记忆转换的开关,让员工的记忆从现实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并互不关联。
如此一来,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对每天在996死循环中挣扎的社畜来说,这仿佛是理想而颇具人性的发明。
乍一听的确很酷,因为它解放了人类在工作中承受的负面情绪和压力——毕竟,没有什么比悠闲周末后神经重新紧绷的周一更令人感到沮丧的事了。
而那些原本旨在提高人类工作效率的工具,并没有将人类从枯燥而海量的工作中解救出来,反而令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近期频频爆出的大厂员工猝死新闻,就是对这类怪象的直接回应。
记忆分离技术的到来似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困境:记不住工作的场景,就不会将职场里的痛苦带进生活;想不起生活中的快乐,工作中自然也不会浑水摸鱼。
更何况,从男主现实中丧妻的情况来看,这项技术的确帮他解决了后顾之忧,让其在职场成为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任务杀手。
但等你真正进入他的工作环境凑近一瞧,可能会笑不出来,因为那实在枯燥得要死:男主的工作任务,就是年复一年的将令人费解的数字矩阵分门别类,以此达到数据库优化。
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来证明分类背后的逻辑支撑是什么,一切全凭审查人员的直觉和感性认知。
简单来说,如果一堆数字让你感到恐惧(剧中就是这么描述的),那你大可以把它们归类。
虽然外行搞不懂这套工作流的意义,但看起来,这应该是一个掌握公司秘密的部门才对(数据牵扯公司商业机密,虽然观众看不懂这堆乱码究竟是啥)。
和如此乏味的工作内容相对应的,是公司那迷宫般的建筑设计与匪夷所思的管理风格。
部门和部门间长得望不到头的逼仄回廊,简约中无不渗透着压抑和暴力,“无尽”的延伸几乎让时间失去意义,记忆分离术又反过来助长了不止不休的概念——进入办公地后迅速切换为工作状态的员工,因“丢失”生活记忆,所以对工作的时间概念几乎是没有的,唯一的印象反而是绵延不绝。
这几乎是对现代工作制度的隐喻。
在强调效率置换利益的当下,不停用996压榨员工私人时间换取公司利益的做法,成为大部分私企的默认经营理念,并在经济下行环境中变本加厉。
故事巧妙地把临时丧失的生活记忆,替换为那些安置于公司的、“好心”为员工通宵加班购置的沙发和床垫,无异于对枯燥无味的工作彻底美化,可谓丧心病狂。
而说到管理风格,无论是上司那让人捉摸不透的表达方式,还是其猝不及防的暴力行径,简直堪称领导PUA社畜的教科书级表现。
员工无言中的忍耐,何尝不是打工人才能领悟的痛!
在一些边缘而不易察觉的细节描摹中,故事将工作对人的异化做了生动隐喻。
一幅反映统治和秩序的油画中,象征着绝对统治地位的挥鞭人,面对的是一只绵羊和一群女人。
作为西方宗教中代表迷途之物以及人性脆弱一面的象征,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关系被生动展现于画面当中,并与随后主角团在永恒区听到的“至理名言”遥相呼应。
“……我了解到人的性格由四种元素(悲哀、嬉笑、恐惧、恶意)所控,一旦驯服这些元素,我便获得了统治世界的力量。
”,语出公司的前任CEO。
这段话道明了一位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尽管这种品格听起来有点反人类:没有正常的喜怒哀乐,甚至没有善妒和基本的敬畏心(我想恐惧一半来源于无知,另一半来源于敬畏),有的只是抛弃人性弱点的“理中客”,和刻意塑造的六边形领导力。
这种带乌托邦色彩的唯技术主义论显然理想得失真,经由人设想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做到完美无瑕。
所以一部分人即便选择了放弃分离记忆,当工作内容不尽人意的时候,他们勇敢发起反抗。
辞职就是抗争最激烈、也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离职》中,一个重要的设定是员工没法主动提出辞呈,即便提了,公司也会立即驳回,理由是他们接受offer的同时,就意味着他们离不开这家公司。
这当然是流氓性质的无赖狡辩,导演似乎也借辞职的行为,传递了独立人格之于工业化洗脑的重要性。
要不要抛弃生活中的记忆,用二元对立的状态投入工作,剧中那句“下班后,你如何保证你的工作不是在杀人?
”的提问堪称妙笔,记忆分离术面临的道德局限也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它的确为一部分人提供了逃避现实的通道,可一旦逃避让人坠入无意识之恶和替资本数钱的窘境,工作赋予我们的尊严和意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快乐还存在吗?
曾几何时,我们坚信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可现在,我们发现工作正在剥离我们生存的乐趣,并越发成为阻碍我们享受生活的负担。
《离职》是一段关于工业文明高度发达后,对道德伦理发起冲击的警世寓言,亦是对人类文明和未来的悲观假设。
不知道寓言成真之际,当初提倡为人类前途和自身理想而工作的马克思会作何感想。
忽的想起《飞越疯人院》里的一句话,说:“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却没有勇气走出这里。
”墨菲最终用灵魂的死亡换来肉身自由,现实却恰恰相反,无需什么记忆分离术,我们早已在一种脱敏的间歇性分离中,陷入身心俱疲的奴役之中。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记得我小时候曾经想过,如果能克隆出另一个自己,让ta去做那些我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写作业),我只负责吃喝玩乐,那可太爽了。
后来我意识到,如果ta也只想吃喝玩乐呢?
克隆人总会不可避免地沦为创造者的附属物,但他们作为和我们一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理应享受独立和自由。
如果我们曾经为了避免克隆人被工具化而禁止这项技术,那么出于相同的考虑,severance技术也应该被禁止。
MDR部门的“造反”本质上就是克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虽然innie和outie共享同一个身体,分享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但innie作为被outie创造出来的附属人格,从一出生就被丢进封闭的公司环境开始ta永无止境的工作。
innie们被公司严格管控和驯化,即使有女主这样天赋异禀一开始就觉醒的innie也难逃outie的控制压榨。
这么说有点洗白卢蒙的嫌疑,主人格outie出于种种原因的决定的确是悲剧的开端,但悲剧的延续及恶化确实卢蒙一手造成的。
Helly R的innie属于倒霉的那类,她的主人格outie是自私冷酷的,是见死不救的,但大部分的outie酿成悲剧是出于无知。
由于逃避和对severance技术的一知半解,他们选择开始;由于沟通和信息被阻断的无知,他们选择继续。
就好像一些家长送网瘾孩子去做所谓的封闭治疗,也许一开始是出于好心,但过程中学校告知他们一切顺利,他们就真的接受了这种说法。
所以要追究悲剧的根源,还得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卢蒙资本家和支持severance的议员。
剧里还将severance的应用从分离工作与生活推广到了分离一切痛苦的经历。
议员妻子利用severance分离怀孕分娩的痛苦,副人格被奴役来承受痛苦,主人格则坐享其成,这不正是我们小时候所幻想的超能力吗?
在主人格的立场,这项技术的应用甚至百利而无一害,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获益者,除了被创造出的副人格,那些被工具化的“克隆人”。
我们可以冠冕堂皇地说,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任何独立的人格都不该沦为工具,所以severance应该被禁止。
但我更愿意相信,我们呼吁禁止severance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
一旦severance被滥用,人人都可以选择成为可控的人格分裂者,但是整个人类社会失控的混乱是我们无法想象和承受的。
这样看来,MDR的“造反”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我调节,在更严重的后果产生之前的一次警钟,打破我们对severance技术的美好幻想。
不强求人人都站在innie的立场换位思考,但如果你也幻想过拥有severance超能力,请幻想一下人人都拥有severance超能力的世界,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
(今天是517,顺便说一句。
我们呼吁不恐同是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方面成为少数群体,禁止severance也是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被奴役的人格,自私是人的天性,那么从天性出发的动机才是最纯粹可靠的。
)
“特别是要设定框架,不要让纯正的批判力量获得有力的成长,就是要培育顺服的心理与习惯”。
为什么作为“打工人”、作为年轻人,强烈推荐观看品味此剧呢?
在这个剧里我看到了《美丽新世界》、《1984》的精神,我看到了《西部世界》、《鱿鱼游戏》的影子。
不仅在于它的烧脑程度、它的画面场景布置、它的剧情起承转合;更在于它所体现的深度、诱发的思考,是丰沛而充足的,是荡气回肠的。
布雷夫曼(Harry Braverman)说,“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分工有一个最为关键的阶段,就是手与脑、劳力与劳心分了家。
”这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分工的经典论调了。
工业革命后工业与农业被分割开,西欧国家从农业国脱胎为工业国(后来在20世纪初期苏联也做了更刚烈的实践);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使用被分割开,“打工人”开始被分成“蓝领”与“白领”(后者开始滋生了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科技革命后社会分工彻底被切割细碎,诞生了“螺丝钉”的概念,直到现在,写代码的程序员是螺丝钉,编文案的新媒体运营是螺丝钉,跑客户的房地产中介也是螺丝钉。
本剧中的卢蒙公司严禁部门间互相串通交流,完全杜绝“跨部门协作”,每个人都在封闭的格子间做自己的一份工,成为一颗颗不能、也不愿思考的冰冷的螺丝钉。
相信对社会科学感兴趣的人们已经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熟稔于心了,“文化工业”是如何收编工人的反抗思想的、“大众文化”是如何将工人团体打散成“乌合之众”的,我们在做文化研究的时候也饱经哈贝马斯、阿尔都塞、斯图尔特霍尔、齐泽克等人的“教育”。
那么回到本剧,“卢蒙工业”这个“大魔头”是如何吸引主角们心甘情愿的应聘入职,又数十年如一日的忠诚打工呢?
“走火入魔”似的“宣传洗脑”很重要。
每个新员工都要学习企业文化,而老员工则以创始人“基尔”的精神纲领与企业愿景为荣。
正如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所言:“特别是要设定框架,不要让纯正的批判力量获得有力的成长,就是要培育顺服的心理与习惯”。
枯燥的工作(精检数据)、自由的灵魂(离职被拒)、好奇的心理(上级来访)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男主作为小组长,带领整个部门发起对公司的反抗。
劳资冲突淋漓尽致的在剧中体现,公司的手段无非是监视与控制,规训与惩罚,而主角们的招数则层出不穷,上演一出“猫抓老鼠”的大戏。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压的环境下,在“动辄得咎”的制度下,主角们仍以顽强的精神进行着“聪明的罢工”。
伊恩纳吉写道,“聪明的罢工瞄准公司的声誉,精心设计罢工细节,既损害公司品牌形象而又不破坏生产目标。
考虑到大众对大企业都普遍抱有怀疑的态度,打击公司的声誉和股价可能会更加有效”。
这一论断也是现在欧美刻画劳资关系的“爽剧”的主要套路。
抹黑、打倒大公司仿佛成了“政治正确”(近期还有一部剧叫《suspicion》,改编自电影《假旗行动》,讲的也是如何揭发大公司的罪恶),结局通常是小人物获胜,人文关怀和“自由主义”的价值焕发容光。
剧中一次经典的对抗行动,依托自一场“狂欢”。
主角的一名同事终于忍不住爆发愤怒,肢体袭击了高层领导,打响了罢工的“第一枪”(苹果官方在介绍剧集背景的时候用了“the Lexington letter”的比喻,真是恰当)。
巴赫金指出,“在狂欢期间,阶层等级的废除具有特别的意义。
生命仅仅只受自己的法律支配,即自己的自由的法律。
它有一个普遍的精神,它是整个世界中的特殊情况,也是世界的复兴与重建的特殊情况,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这就是狂欢的本质,所有的参与者生动地感受着”。
①官方周边的书里讲述了一个人通过图形语言实现io交流,o决定揭发却因车祸而死的故事。
记者和黑人秘书一个姓,是手眼通天的证据;车祸是马克妻子的死法,故事应该就是她的故事;佩蒂也说过有人在“地下”永远不能出来,与凯西进入测试楼层箭头向下对应;印证了图形无法被检测,解答了紧急加班进行的原因。
②o人格也会感受到最后一段紧急加班所导致的时空断裂,这几个人根据个人身份和在场人员应该能推断出自己做了什么。
③据说女上司地下室的祭坛上的名字有她母亲的,还有一节呼吸管,据书中说呼吸管有缺陷致人死亡,所以女上司也有可能是卧底。
irving应该就是卧底。
④在helly在卫生间和他o的父亲也就是现任CEO见面的时候,CEO曾说,爷爷会珍惜你的所作所为的,所以轮回派对很有可能就是上一任CEO把自己的人格放到下一任里。
⑤各部门有可能是作为一个共生的kier大脑运行的,mdr处理的就是从每天无数繁杂的信息中平衡情绪,光学的那个则是感知识别制造物品。
而复杂的回路像是复杂的神经元,未启用的实验室和走廊是还在发育的区域,永恒区是大脑的核心,休息室产生痛苦,咨询室产生快乐。
⑥这部剧画作很有中世纪的味道,讽刺了宗教;lumon是个巨大的资本公司(甚至现实里是有这栋楼的,贝尔实验室),讽刺了资本;里面的摄像头等意像又是明显的反乌托邦。
所以并不能说明这部剧针对某一种主义。
有人说mark谐音marx,kier谐音karl,但实际上kier来自于爱尔兰语的黑暗,helly是hell的变形,helly的o人格叫Helena来自于希腊语的亮光,我更倾向于伏笔在这里,光明终会终结黑暗,也暗示了他们的结局是成功的。
(外国又没有审查,如果想讽刺marx为什么在marx也是外国的常用名的情况下不直接用marx而要用mark暗讽呢?
)最后感谢培根悖论的三期视频、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64112411/?_i=51346240c854d48&dt_dapp=1和https://b23.tv/ZCrxVqa给我的启发,谢谢!
好的科幻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将现在与现实推到未来,推向极致。
那样一来,即便是最硬核的科技故事也有了神话童话般的隐喻与象征。
那些看完惊呼神作,然后就显摆自己深邃目光看出了资本主义对人进行终极剥削的,在某方面的受教育和认知程度没超过初中。
当然有可能是他们由于短评字数的限制或是标题未能准确反映全文的想法而造成误解,但是正如之前说到的语言精确性的重要,如果无法或怠于使用能最正确表达想法,或者低限是尽量不引起歧义的遣造词句,那活该被误会。
那些明知是可笑的却被习以为常,那些分明的无意义却被郑重其事,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组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迷雾和解谜总让人着迷。
永远不要低估组织的恶意,当你把自决的权利交出,交得越多,恶意越多。
进一步讲,如果认真的能将自己一分为二,一部分为另一部分劳作,自己对自己有多狠,他者就会对他者有多狠。
还有人说,看得一身冷汗,毛骨悚然。
太夸张了,我的蜘蛛感应怎么就一根汗毛也没竖立。
别装外宾了。
Definitely the best American TV series of the year (so far). The acting, setting, editing, soundtrack, story, lines...all are simply impeccable. Everything feels intact.The director is really skilled at steering the rhythm of the whole story: he takes his time building o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suffocating LUMON world at the beginning, but as more secrets unfold, the storyline is heated up with the innie-outie transition taking place more frequently. It all leads to the final meeting of the protagonist's working personality and his/ her real personality in the last episode. In fact, one of the core messages that this drama tries to get across is you cannot really sever your working self from your real life. Despite the fact that I felt a bit dizzy at first, I was totally mesmerized throughout the last five episodes.I guess the story is not new (memories of similar sci-fi plots have been flashing by in my mind), but the exquisite storytelling is sure worth the unreserved applause.
十分钟前看完了这一季的最后一集。
当Mark拿着相框,奔跑着,大喊着She's alive。
然后画面定格,出现了Ben Stiller的名字。
前期所有的冷淡画面,冷淡描述和冷淡对白,都如同堆积的白色荒草,在一瞬间被点燃。
之前觉得Mark很娘娘腔,走路如此,行事如此,对话如此。
而Helly又过于激烈和强势。
但到最后,你会发现最温柔的Mark才拥有更持续的力量,Helly走路时左右摇摆的身影也如此迷人。
整个剧的剧本节奏,人物线,拍摄方法,剪辑,构思,工作与生活的暗喻,分离人格的对立与融合,以及公司的阴谋与悬念都恰到好处。
我一直觉得,喻义恰当才是完美无瑕。
一张纸撕成20张是拼图的乐趣,撕成1000张的拼图则是一种痛苦。
每个人对这个剧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入口,这就是最好的作品,让读者与成型的作品去生长和呼应。
过度的喻义,如同现在的Wes Anderson提供了新的电影文本,拍给专业人士看,但失去了观众和阅读的乐趣。
面对这部剧,如同面对喜爱的女人,谈的越多越清晰明确,反而对喜爱是种损伤。
面对真正的喜欢,应该是少年般的语塞和木讷。
写到这里,就足够了。
可以说是,疫情以来,最佳美剧,好看。
每个周五的期待告一段落,期待下一季。
还有364天。
WLB,(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的平衡)想必是许多打工人的理想。
苹果TV+播出的职场惊悚剧《人生切割术》倒是精确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可毕竟惊悚剧,又会多美好呢?
第一季共9集,前两集进入稍微需要点耐心。
第一集扑面而来的苹果美学,科技感、极简主义、清冷的画面,这种冷淡的开场及叙事,的确稍显无聊。
但,平静之下,必有暗涌,一切当然不会如看起来这般协调。
《人生切割术》中,要进大厂卢蒙公司就职,需要自愿实施一项分离手术,做完这个手术,记忆便会受到空间限制。
在公司大楼里不会有外面的记忆,出了大楼,不会记得与工作有关的一切事宜,哪怕最亲密的同事也互不相识。
男主马克因为受不了丧妻之痛,主动选择了分离手术。
他时常哭着开车到公司,一搭上到部门的电梯,便化身战斗力爆表的干活机器。
其他接受手术的人也如此,在公司的员工个个看起来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但是很快,暗涌来袭。
首先,马克的老领导,他工作人格(马克A)的死党佩蒂突然离职,马克A被提拔为宏观数据精检部新主管。
但是现实中的佩蒂找到了马克B,原本作为分离技术坚定的拥护者的马克B,逐渐开始动摇。
(后文人物工作人格均用A表示)其次,新员工赫莉的到来打破了部门的平静,赫莉A三番五次尝试离职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她选择自杀。
这些暴力行为也多少刺激到部门其他同事。
最后,部门还有两位成员,爱上光学设计部主管沃肯A的老员工欧文A,以及在家被唤起工作模式见到儿子的迪伦A。
如果说工作模式是没有感情的干活机器,那么在最终决定反抗前的阶段,宏观数据精检部的同事们的情感意识被激活了,这个号称永不可逆的分离手术,还是没有战胜人性。
最后一集,四人组计划让工作人格走出大厦寻求帮助,至于他们成功与否,就要等下一季才能揭晓了。
我预测不会成功,下一季还会有更大的骗局给主角几人。
他们依然需要重新认识,再次实施揭秘计划。
赫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作为家族接班人,她原本是要以身试教,昭告天下分离手术是多么好。
结果当她的工作人格第一次醒来,整个人对眼前的一切都是怀疑和抗拒的态度。
为了成功离职,她甚至以死相逼赫莉B,真的太勇了。
也许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即便做了分离手术,仍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我愿意,我不愿意,我喜欢,我不喜欢,一切都由我决定。
而至于那个把我送进地狱的自以为是的我,F**k me!
1: 概念挺常见的 类似paycheck那种出于工作内容保密而清除工作者记忆 不过severance更可持续发展而且员工导向性 说是为了员工生活工作互不影响(虽然只是个旗号)主要这个梦核场景设计是真的亮点啊。。。
第一集要素齐全解释概念和双面人生 各类主要角色交织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片尾邻居埋线女老板也是神来一笔2/3:场景转换剪辑太牛4:女主外人格奴役内人格那段真的很黑镜绝望了 片尾各怀鬼胎也很绝。。
虽然主角只有一个但所有人都是真相巨大的编制网络!?
7:这集信息量又大点 爱看老头为爱革命。。
老婆是心理医生那里之前蜡烛有猜到 而且男主在她面前捏了树也像是一种分离体同源的潜意识????
有一种类似不同记忆的同一个会不会有同一种灵魂9:各种意义上的神 在见过真相之后真正发自内心说出休息室宣言了。。
看完只想起立鼓掌另外:一旦开始探讨不同记忆的同一个体会不会有同一种灵魂就很有意思了 正好前几天又想了一下不同个体继承记忆的灵魂走向 们对于仿生人复制体的解读一般说是 就算记忆看似相同 但因为缺乏那样的体验 记忆对他们来说就像看别人的电影而无法联想称成为自己经历过的事 所以自带分离割裂感 就算是以继承某个人身份而生存的目的存在也可能生长出另一种灵魂 而severance这种探讨刚好反着来 就像是在说就算把一个人的历史无论抹去多少次 只要这个思想还在这个躯体里 他们的灵魂终究会完整回到他们本该存在的地方、、
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打)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打)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打工人都懂
从职场戏切入,其实仍是一个卡夫卡式噩梦在“科幻时代”的复活演绎,繁复的职能部门叠床架屋无法窥其全貌,正是永不抵达的城堡的象征,几代资本历史如一个遥远未知的、无肉身形体的巨兽高高盘踞,以家族性的技术垄断的形式操控人类情绪,并将机械时代最宝贵的情感压榨利用,各种配置完全是现代企业的缩影,也可以扩展格局至更高权力层面;相较于近乎邪/教般的掌控、监视、规训、洗脑,个体为逃避创伤或达成目的而主动选择被切割、被异化,或许是另一层面的惊悚——outtie对innie的自己说“你不是人,我才是人。”清冷影像基调太适配人类孤独之声式的画风,白色办公室内的规整构图,迷宫般走廊里的幽深黑暗,变焦镜头的运用。
导演居然是ben stiller
很像雅克塔蒂
?
一天刷完。期待太高没有觉得满足预期。拍摄的很漂亮,inney 和 outty 的画风变化,还有很多细节,Ben Stiller 真的用心了。最爱 owen 老年 gay 恋爱线,owen 看到黑浆溢出真的出戏巴顿分克…
简介里写“职场惊悚剧”,属于用词重复——“职场”本身就包含了“惊悚”!
呜呜我错了我放弃了,一集半弃。对不对路不需要别人理解,我就知道我来不了电
节奏太慢。。明明可以把第二季浓缩到第一季。。
也就……还行吧,观感跟Devs差不多
本来以为Apple TV+和Apple News一样,只是现在订阅的Apple One一样完全没用的附属品。没想到近来好剧越来越多,一个Severance,一个Pachinko就已经很能打了。上面还有一堆迷人的纪录片。再加上最近周五晚的棒球赛成功吸引了我对象(此刻他正在看)。
发现本·斯蒂勒是一个被低估的导演,平时总觉得他是一个明星,做导演的片子印象中有点鸡汤,看完他在这个剧里导演的几集,才发现他的能力远不比如此。他的镜头调度做的远比绝大多数市面上的电影都要优秀,让中间几集另一位导演的水平瞬间变得平庸。如果本·斯蒂勒导演整季,这个剧无疑会是年度最佳剧集,没有之一的那种。第一季最后生育线和爱情线的伏笔都有料,开始期待下一季了。
故弄玄虚,Mark好友Petey给的线索太少,一开始误以为是暧暧内含光的剧版,结果用整整8集铺垫成这样,第9集才有点内容。片头CG动画够惊悚
人的记忆构成他的一切
真羡慕,早九晚五,工作轻松,永不失业,压迫得不够啊,建议编剧来中国体验一下。另外,这剧妈的也太长了,节奏太慢了,冲这点只能给三星。
可能是史上最省钱拍法的反乌托邦剧,配合David Graeber 的Bullshit Jobs食用更佳。愚民国度中,一本心灵鸡汤也能让人rebellion。求求把剧情拍快点吧,高概念低叙事是科幻作品瘟疫吗
无非就是打工人被迫接受工作并被领导洗脑,但在无限单调工作中逐渐摆脱控制向往自由而已,非要把剧拍得如此缓慢,云里雾里,故作深沉吗?显得质感有B格,导演水平高似的,再加上评论区里更加晦涩的一众解读,让看得一脸茫然的观众产生这剧真厉害的莫名错觉,似懂非懂的打了高分,这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切割。
2.9甚至不值得去看纯粹为了概念而概念为了悬疑而悬疑甚至结尾的摆烂拉着好奇驱动你去看第二季这种“剧”有什么看的必要深度吗 有多深你拉着自己的脑子去回想有多少实际内容在🤷🏻♂️玩概念内容不够 故事线稀薄
禁言期间没能打分,没有一集不好看的剧,而且拍的很高级
前面节奏很不对 后两集才慢慢起来,结局断的很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