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余波

Aftermath,劫数,后果,478

主演:阿诺·施瓦辛格,玛姬·格蕾斯,斯科特·麦克纳里,凯文·席格斯,汉娜·韦尔,玛瑞安娜·克拉瓦诺,格伦·莫肖尔,马丁·唐文,拉里·苏利文,莫·麦克雷,洛根·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空难余波》剧照

空难余波 剧照 NO.1空难余波 剧照 NO.2空难余波 剧照 NO.3空难余波 剧照 NO.4空难余波 剧照 NO.5空难余波 剧照 NO.6空难余波 剧照 NO.13空难余波 剧照 NO.14空难余波 剧照 NO.15空难余波 剧照 NO.16空难余波 剧照 NO.17空难余波 剧照 NO.18空难余波 剧照 NO.19空难余波 剧照 NO.20

《空难余波》剧情介绍

空难余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公司Protozoa Pictures制作,编剧是《宿敌》的Javier Gullón。导演人选未定,计划今秋开拍。由于航空管制的失误,男主人公的妻儿在空难中不幸遇难,虽然空管部门事后受到了公众的一致谴责,他依然想要追寻真相讨个说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theplague吕布与貂蝉X战警:天启王者天下3打黑魔术士欧菲流浪之旅第一季大男孩亨利莱姆镇鲜血淋漓第一季降伏魔女的手段最佳爱情九月说轻松小熊和小薰见鬼十法美味情歌天使之翼松本秀人:永远飞翔永远的简雨过天晴的我们无法拥抱的你废柴联盟我的野蛮格格刺头青破门:两个疫病神危情陷阱植入AI不法岳父母大楼里只有谋杀第一季侠骨丹心

《空难余波》长篇影评

 1 ) 不知意图何在的一部片

不好看。

两星。

为阿诺再加一星。

对此片完全不了解,甚至连寥寥数字的剧情简介都没有看。

纯粹是吃晚餐时挑片,看到阿诺就点进去看。

看弹幕说是阿诺版《英伦追踪》,还以为会有揭开阴谋之类的情节。

(当然,弹幕干扰不舒服,几分钟后就关掉了。

)没想到在沉闷之中好久,觉得无聊,一看时间已经快60分钟,我就知道没戏,接下来片子也不会再昂扬。

全程都很压抑,不知此片的意图是什么。

激励、鼓舞、或是缅怀悼念?

能引发观众思考吗?

文艺片吗,或是纯粹的记录?

不追究真相,只聚焦两个同样苦难中的人。

事故发生后,两方都疑似精神失常,挣扎后却又能正常地过下去。

最终罗曼插脖子没想到。

片尾还加个儿子宽恕老大爷的小尾巴。

多次使用蓝天飞机轨迹进行转场,感觉重复。

 2 ) 对于老诺,很不容易

其实导演就是为了一句道歉,就可以化解很多恩怨,整个故事叙述很沉闷,不是年轻人喜欢的类型,但很考验演技,老诺真的不容易,整部戏,能看出一个美国前州长在70岁的时候还是这么努力,为老诺点赞。

喜欢看惯了国内小鲜肉片子的人,当然不会给高分,这样的片子,不是人人都会有耐心看完的。

我给四颗星。

整个看完就是两点,不要咄咄逼人,要知错就认,另外,好的演员不管他曾经是什么,演好现在就对了。

 3 ) 不道歉会死人吗?

最近看了一部未上映的美国电影,名字叫做《Aftermath》,翻译成中文叫做《劫数》或者《劫后余波》。

电影讲的是一次空难给死者家属造成的PTSD,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个PTSD,导致了另外一场杀人事件。

PTSD又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学心理或者懂心理的人都知道,这里不讨论PTSD,我想讨论的是在空难死者家属遭受PTSD之后,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应对措施。

男主人公在妻儿空难之后悲痛欲绝,内心的愤怒无法宣泄,他想要找到相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要一个“对不起”。

航空公司的律师团们把赔偿协议丢给男主,告诉他这是一笔很大的赔偿款,签了,可以让他后半辈子高枕无忧,如果不签,那半毛钱都拿不到。

男主在听律师团滔滔不绝地分析利弊的时候,几次三番想要表达意见,但是都被律师团打断,最后,男主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他抓着妻儿的照片逼凑到律师们的面前,要求他们看着自己的妻儿,要求有人可以说一声“对不起”。

律师们面面相觑,目无表情。

没有任何一个人道歉。

男主甩门而去。

同时,与这次空难有直接责任的机场操作塔工作人员也饱受痛苦煎熬,由于他一时的疏忽大意,导致了撞机事件的发生,他自己也无法承受那么多人的死亡,他也在为空难自责,愧疚,恐惧,痛苦。

同时,外界的舆论也在指责他,连他家的房子都涂满“killer”“murder”等字眼。

他也是PTSD的受害者,即使定期看心理医生也没有用。

航空公司建议他换一个名字,城市,工作,家庭,重新开始。

他换了名字,城市和工作,重新开始,但是并没有感觉好转,当妻子和儿子周末来看他的时候,他说:“每天睡觉之前都会想第二天会更好的,但是第二天醒来之后感觉似乎更糟了!

”一年后,男主通过记者找到了当年操作塔的工作人员。

开门的那一瞬间,男主紧紧地盯着工作人员的眼睛,要求他看着照片里的妻儿说“对不起”。

工作人员认为自己不是坏人,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拒绝道歉,愤怒的男主将藏着的刀拔了出来,往工作人员身上捅去。

这一幕被工作人员的妻子和孩子亲眼目睹,又造成了另外一个PTSD。

十年后,男主从监狱服刑出来,被工作人员的儿子尾随,当儿子愤怒地将枪对准男主,要为父亲报仇的时候,男主说了一句:“对不起,我知道我做错了!

”那一刻,儿子泪流满面,瘫软在地上。

那么多年的愤怒,要的就是一句“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阻止了悲剧更进一步的发展。

再反观现实生活,有多少人愿意道歉,愿意为自己伤害别人而说“对不起”的?

最近和一个朋友闹矛盾,我本来没打算删他微信,可是他最后发给我的话太让我生气,除了“好自为之”,还有“希望你能放下我对你的伤害”。

拜托,你伤害了我,不道歉也就算了,还站在高高的位置来希望我,请问,你凭什么呢?

有一句歌词唱到“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说的就是这类人。

这类人不懂得道歉,因为他们太要面子,太注重和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

一旦道歉,好像就证明自己不好,软弱,无能,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好和软弱无能,所以他们不会道歉。

这类人其实又是脆弱的人,因为内心太脆弱,所以他们要假装强大,要假装强大就要努力地做好面子工夫,努力维持美好形象,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所以这类人也很累,就像电影中的操作塔工作人员,死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死都不道歉,于是,他真的死了。

不道歉真的会死人吗?

会,真的。

 4 ) 我给四星

作为一个民航从业者,主观感受,比萨利机长有意思了很多。

且不论什么演技故事冲突啥的,阿诺一张老脸,已经到了演什么都有基准分的年龄段了。

可惜的是,身为动作演员的他,眼神中的暴虐之气始终没有完全隐藏。

也就是说,他的身上,浮现的不完全是一个失去妻儿的可怜中年人,有时候让我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含泪为地球人讨回公道的未来战士。

略跳戏。

阿诺老了。

老年演员阿诺,却正在开始。

 5 ) 冲着施瓦辛格来看的,一般!

真实空难题材,改编的,我是冲着施瓦辛格去看的,好老了!

想想当年看终结者时,n年前的事情了。

这片讲述空难后,相关几个人的心里变化过程,导致空难发生,多少与塔台的人有点关系,塔台当事人也精神崩溃了,毕竟死了270多人,严重空难事件,后面公司要解雇他,赔钱他,让他去别的城市,换名字,换工作重新开始新生活,施瓦辛格演的罗曼,老婆女儿挂了,耿耿于怀,想要一个说法,要航空公司出来道歉,但是那边赔钱了事,比较冷漠的方式处理,后来罗曼还是把塔台的这个人用刀杀了,他老婆儿子看着,尖叫,而罗曼被判刑11年,出狱后,去墓地看他老婆女儿,有个年轻人跟着他,其实就是当初塔台那个人的儿子,掏出枪来指着罗曼的头,要杀他,但还是没动手,冤冤相报何时了,哎。

然后就结束了!

 6 ) 有道歉,才会有原谅~~

每一个人面对挚爱的亲人突如其来的死亡,都无法真正的冷静,何况这是一场由于空管调度员的意外失误而造成的飞机坠毁,无人生还,多少人在往后的岁月里都要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也许时间,可以抚平一切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接受官方的赔偿,多少钱的赔偿,也换不来活生生的亲情。

内疚的人活在内疚中,比如那位空管调度员杰克,事故后的两年,那份自责同样伴随了两年,本来一家三口的幸福,也因这场事故分居两地。

痛苦的人逃不出悲愤的漩涡,比如那位一下子失去妻子与女儿的罗曼除了回忆就是伤心,面对涉事公司的扯皮推诿,他无法沟通,悲愤交加,对于事件当事人的不道歉,他无法理解,怒火攻心,就这样,一切,情绪,不受控制地爆发……一边是另一个家庭的破裂,一边是无法逃避的牢狱之灾,这样的复仇,我们尽管知道是不理智的,却又是十分理解他在那样的情境下不受控制“火山爆发”,我无法判断谁的错,我想唯一错的是谁都没能勇敢站出来,说一句“道歉”,又或者是你的一声“原谅”,让这件事情从此翻篇。

失去亲人的罗曼,只要你们一个真正的道歉,他会努力放下情绪,走出痛苦;被复仇而死的杰克,也许你只要一句“对不起”也许换来的就是生活的重新开始。

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却不知不觉就是变得如此复杂,庆幸的是杰克的儿子懂得了原谅,因为罗曼的那句“对不起”才没有让悲剧再次发生。

是啊,因为道歉,所以原谅,愿现实中的我们能够多一些道歉,少一些争吵,多一些原谅,少一些憎恨,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无法挽回我们要学会的是以更好的沟通方式让他就此翻篇,不再遗存在你的脑海中变成一个拔不掉的“铆钉!

PS:这部电影改编自“乌柏林空难”真实的事件,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搬上大荧幕,我想,就因为真实,所以更值得去深思!

再PS:不知道你们看没看出,罗曼是施瓦辛格演的,说真的,我是没看出,当我知道的第一反应,就是“岁月是把杀猪刀”,曾经在枪火中生存的硬汉,今就变成了一个温情的小老头,虽然也是健壮,但却失去了当年的的那股英气,唉,人老了,再上荧幕,也只能转型了,70岁了,打打杀杀不容易啊

导演:艾略特·莱斯特编剧:哈维尔·古隆施瓦辛格所饰演的罗曼在机场满心欢喜等待妻女归来,却最终等来飞机失事的不幸消息。

虽然一名航空管制人员承认了自己的工作失职并被警局保护性监禁,但这些仍不能阻止施瓦辛格的复仇行为。

 7 ) Roman

1.Jacob:I'll do anything for Ishmael.2.Book writer:He did not know that the new life would not be given to him for nothing,that he would have to pay dearly for it,that it cost him great strife and great suffering.But that,that i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story.The story of the renewal of a man,the story of his gradual regeneration of his passing from one world into another.一个男人重生的故事,他的渐进重生的过故事,他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故事.3.Attoney:And to be honest,Roman,ah,I didn't expect them to reduce the sentence so drastically.It's been ten years and you could get parole in four months.You'll have to visit a psychiatrist three months a week,who will write up monthly reports on your progress.If you go to every session and those reports are positive,you might not have to go back to prison,Roman.如果你每次开庭都出现而且报告都是正面的话.

 8 ) 《空难余波》的真实故事

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写一篇,毕竟熟悉空管事情的影友并不多。

再说阿诺加持主演,至少要给一次面子。

《空难余波》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真实就是这部影片的力量。

2002年7月1日深夜,瑞士和德国边境上空发生了乌伯林根空难,两架飞机空中相撞,71人殒命。

这是史上最惨痛的空中相撞事故之一。

《空难余波》基于这个真实事件改编。

或许是为了避免刺痛当事人,影片将故事从瑞士搬到美国,但情节和真实事件基本一致。

阿诺扮演的罗曼是建筑工地的工头。

而现实版的人物叫维塔利·卡罗耶夫,是俄罗斯北奥塞梯的建筑师。

电影中罗曼亲自到空难现场寻人。

现实中卡罗耶夫也是第一个抵达现场的家属,参与了空难搜救活动。

他发现了一串损坏的项链,是他的女儿戴安娜的;并亲自发现了由于坠落在一片树林被树枝缓冲而几乎完整的女儿的遗体。

妻子斯维特兰娜的遗体在一片麦田中找到;儿子康斯坦丁遗体在乌伯林根一处公交车候车厅旁边的沥青路上找到。

这和影片的情节非常相似。

有影评说电影太假,不太可能有完整的遗体,但这就是真实的情况。

影片中空难发生的过程和现实也高度一致。

我们知道一个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多个环节没有做好,单一环节通常不会导致像空难这样严重的后果。

这一系列问题环节形成事故链。

影片中塔台的设备正进行技术维护,导致设备进入备用模式、主电话系统故障。

真实事件发生在瑞士空管公司(SkyGuide),也是技术维护。

该空管部门安装有中期防撞预警系统,可以提前约2.5分钟发现飞行冲突。

由于例行检修,该系统关闭,值班管制员彼得·尼尔森并不知情,这是1号事故链。

相撞空域在德国和瑞士边境,德国的雷达已经发现大事不妙,但瑞士空管中心的专线电话也因检修工作而暂时切断。

德国人只能眼睁睁看着飞机相撞。

这是2号事故链。

电影里塔台只有一位管制员,他的同事交代两句就休息去了。

真实事件中瑞士管制中心也是一位管制员,同事在隔壁休息。

这并不符合规定,但却被长期默许。

这是3号事故链。

更糟糕的是这一位管制员要同时负责指挥两个空域,使用两个无线电频率,还要用有故障的电话协调特殊航班。

打电话的时候又听不到飞机呼叫,顾此失彼。

直到最后一分钟才发现飞机要相撞了!

这是4号事故链。

影片和现实的情节一致。

这里补充一个影片中没有展示的致命细节。

现在客机都装备有空中防撞告警系统,在即将发生空中相撞时会通知飞行员。

这是地狱门口最后一道防御。

管制员终于发现飞行冲突后,立即指挥俄罗斯客机下降。

这时飞机上的防撞告警系统提示飞行员应该上升避让。

上升还是下降?

生死一念间。

或许是因为战斗民族的天性,又或许规定如此,俄罗斯飞行员最后选择听管制员下降,毕竟出事的话责任在管制员。

于此同时,另一架德国的飞机也在下降高度,他执行的是防撞系统的指令。

两架飞机下降到一块去了!

这是5号事故链。

两机在相撞前3.8秒终于可以互相目视对方,俄罗斯机组立即爬升飞行高度,但为时已晚。

最终两架班机在10600米左右高空相撞,德国DHL波音757货机的垂直尾翼从俄罗斯图154机身划过,图154客机随即爆炸并解体为两段。

德国飞机则失去控制并继续飞行了7公里,其右翼引擎在坠机前爆炸并脱离机翼,两分钟后坠毁在一座山腰上,两架航班上共计71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数遇难。

令人不胜唏嘘,大多数乘客是来自俄罗斯乌法市最优秀的孩子们,他们在不同领域具备惊人的天赋,这次被选拔出来去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办的活动。

国际民航组织在空难后向各成员国发出指导意见,避免悲剧重演。

现今中国民航局要求设备维护必须先取得管制员同意;空管单位双岗制,一人指挥飞机,一人负责监督,打电话协调事务还另有专人;交接班要重叠10分钟,不能说两句就走;当管制员的指令和机载防撞系统的要求矛盾时,要听从防撞系统。

所以今天坐飞机还是安全滴。

不安全因素固然也有。

这几年国内航班量呈两位数增长,航空公司大量聘用台湾和外籍飞行员,可管制员数量并没增加多少。

因为空管是事业单位,没法从境外招人。

培训周期长补充慢,还有不堪重负离开的,情况雪上加霜。

本来空管工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工作时间应少于普通工作,但据说在南部和中部的一些地方,超《劳动法》规定时间强度也不是没有……当然,总体还是很安全滴,毕竟有很多先进设备和严格的安全措施。

管制员薪酬较高,欢迎报考空管专业巴拉巴拉……回到影片,阿诺把管制员捅了。

观众愤愤剧本不可理喻:无论是谁在当时都难保不出事好吗?

工作量超出个人能力,该负责的是整个部门。

然并luan。

乌伯林根空难两年后,悲愤的卡罗耶夫将瑞士管制员刺死,他在死者妻儿的注视下,无助地挥舞着自己家人的照片。

现实就是不可理喻。

后话:出狱后的卡罗耶夫回到俄罗斯,受夹道欢迎,当地人称之为“真正的男人”。

瑞士对此持负面评价。

他后来还出任北奥塞梯共和国建设部副部长。

在德国出席空难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卡罗耶夫遭德国警方逮捕,因其在瑞士入境监视名单上。

经俄罗斯领事交涉之后以俄罗斯外交官护送他为条件释放。

 9 ) 老迈的阿诺是唯一的余波

文/梦里诗书阿诺·施瓦辛格老当益壮的演技,虽然在《空难余波》中将一位痛失妻儿的复仇者演绎的淋漓尽致,但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导演编剧却并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令电影给人带来真正的思考性,平庸沉闷的叙事,使电影俨然变成了一篇加长版的新闻报道。

电影原取材于“乌伯林根空难”事件,因为管制员的疏忽,两架飞机相撞,71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这里面就包含了卡罗耶夫的妻儿,空难发生两年后,卡罗耶夫杀死了这位管制员。

电影正是根据这一事件作出了改编,而阿诺·施瓦辛格这一次在电影中所饰演的并非再是何般英雄形象,就是一位痛失妻儿的复仇者,同样电影所需要的也并非是演员有着多么强健的胸躯,更还在于对演技的苛求。

从这一点看,不得不说《空难余波》是阿诺·施瓦辛格在步入老年后一部尤为中肯的转型之作,没有动作打斗,也没有什么英雄迟暮的情怀。

在电影里,已然年逾古稀的他,让人遗忘了那过往的英雄,转而就是将一位深爱家人,并由此陷入于痛苦与无助之中的复仇老者,在生动的表现力下呼之欲出,阿诺的演技也成为了全片最大的看点,可颇为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有着真实事件为蓝本,也有着演技的作品中,《空难余波》却最终交出了一场难如人愿的答卷。

这部电影所给人的观感恰如鸡肋,在其前半段,两条主线的展开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在后段电影虽然对这一事件的很多方面有所涉猎,但最终将只是极自己限于了个体救赎谅解的格局之中,并没有去真正攫取于事件背后整个航空集团制度和人性的漠视上,且关于复仇这一过程上也只是如同蜻蜓点水般的被一带而过,这种做法使电影在深度上尚不及原有的真实事件来的深刻,平庸的执导只是空耗了题材和演技。

作为一部改编电影,《空难余波》无疑是一部完全不及格的失败之作,可好在,老迈的阿诺却依旧成为了如此庸作里唯一的“余波”。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10 ) 为什么我爱慕施瓦辛格

我是一个几乎没有崇拜对象的人,每当有人期望我说出一个体现文艺青年趣味的答案时,他们都会失望而归。

没错,我能说出的名字,大概只有动作巨星阿诺·施瓦辛格了。

这种情结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滋生了出来,它起源于周末晚九点三十分的明珠电影和大人租回来的类型碟片,逐渐发展为对施瓦辛格剪报的收集。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贴着,“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来访中国”,带红领巾的小女孩为他献上一束红花。

在许多观众的心目里,施瓦辛格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男性形象,一个永远从熊熊烈火和舞台追光中走出的刚毅身影,强壮、憨直、深情又粗线条,有十足的力量。

这个狮子座的肌肉硬汉已经迎来了他的七十岁生日。

七十岁对于施瓦辛格来说意味着什么?

伴随一身肌肉,他似乎始终有着旺盛的精力。

从底层移民打拼成主流明星,从动作演员转型为加州州长,从20岁带着20块移民美国算起,施瓦辛格呼啸于影坛、政坛已经有半个世纪了。

他卸任州长之后的回归之作是2013年韩国类型片大导演金知云进军好莱坞的《背水一战》,其中,施瓦辛格饰演了一个不太新鲜的边境警长角色,简单地复健了自己的英武形象。

四年后,七十岁的他还在拍电影。

最新的作品《空难余波》改编自2002年的真实事件——于伯林根空难,即将于十月在内地上映。

乌伯林根空难轰动一时,主要事件发生在灾难之后:一位俄裔受难者家属、一位丈夫、一位父亲,远赴异乡将涉及此事故的空管员刺杀。

这位“复仇者”,就是阿诺·施瓦辛格最新饰演的角色。

根据外媒的报道与评价,这部影片文戏吃重,而且大部分是施瓦辛格的独角戏,对这位老将的考验颇大。

不过《空难余波》即使缺少了他标签式的动作戏码,其角色的性格特质也与施瓦辛格十分匹配。

今天已经不是孤胆英雄的世代了,人们或许都要忘了,活跃于越战后、911前电影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与现在的动作片常客,巨石强森、查宁塔图姆、自恋而酷爱社交的超级英雄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史泰龙形象的核心是《第一滴血》里PTSD到只剩“半边人”的越战老兵。

威声响亮到能当上州长的施瓦辛格则拥有更为复杂多面的男性形象——这显然不是《终结者1》中冷酷强硬的反派机器人,至少要接近于《终结者2》里“弃暗从明”作为未来人类领袖精神上的父亲。

施瓦辛格作为一代美国人的男性ICON,是电影研究、文化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话题。

一方面他以结实的肌肉和僵硬的表情来代表冷酷,另一方面他的角色又总是混合了失败、无奈、自嘲、对幼儿的喜爱、对女人的依顺、逼到极致时对权力和阴谋的反抗。

他的表演里包含了对美国传统硬汉如约翰韦恩的模仿,但他把硬汉演绎成了一种天赋,就像不炫耀肌肉一样不故作姿态。

人们常说,某种美是美而不自知。

健美冠军施瓦辛格的表演方式,或许是遗忘、否认、掩饰自己的肌肉和力量。

在罗杰·斯波蒂伍德的《第六日》里,他是一名普通的飞行员;在保罗·范霍文的《全面回忆》里,他因遗失了记忆误信自己的工人身份,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实谎言》里,他始终在隐瞒自己的特工职业,追求日常而平静的生活。

施瓦辛格后来拍摄了不少喜剧,也在更多的动作电影里加入了幽默的成分。

1990年并不热门的《幼儿园警探》被广泛地认为对其演艺形象有代表性作用,在这部电影里,死板的警探不得不接受了一个打入幼儿园取得信任的任务。

一个成熟的施瓦辛格式人物,通常包含了木讷呆板的原生形象学习情感这样一个过程。

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和其家庭角色、家庭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前文中说《空难余波》中的罗曼看起来很适合施瓦辛格的原因——这又是一个思路简单死板、对家庭深情不表、不受金钱诱惑、最终选择了以暴力复仇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特质虽然是施氏人物得以丰满的重要原因,却并不仅仅作用于情感线索和女性观众,同时,也指示着某种强硬的、封闭的理想化逻辑。

是这种逻辑(或许还有施瓦辛格杀戮时紧绷的脸部线条)使得他们尽管大开杀戒,不仅伤害敌人也误伤群众,却仍然是受到电影院中所有观众认可的英雄。

大块头施瓦辛格显然不是一个充分的演技派,能够成为一个政客可见也不是一位本色演员(本人要比他的银幕角色所看起来的那样聪明得多)。

他的形象与方式匹配着观众的期盼,而且,这样的结果是经过精密设计实现的。

正如美国影评教父罗杰·伊伯特对他的评价:施瓦辛格从不选择他所不能扮演的角色,他对于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有非常敏锐的感知。

“他不会跳出自己的区域,贸然争取一个大卫·林奇或者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的角色。

”这是他“为什么是美国电影顶级巨星”的答案之一。

在反类型、反英雄也“反施瓦辛格”的自反电影《幻影英雄》里,主角小男孩对他说,“你教我勇敢,我教你软弱”。

那时他的肌肉仍然坚硬,他不吝让我们看到硬汉显得软弱、变得软弱、对自己的力量无法控制。

而到了七十岁软弱变成现实时,他又敢于彰显自己的强硬,张扬自己的杀气,抛下日常生机只为复仇而活。

前后的反差具有相近的功能:施氏人物的杀戮不是被欲望驱使的,而是由逻辑引导的。

为了完成作为警探的职责、为了探索自己身份的秘密、为了保护孩子和爱人,为了保护背叛自己的爱人,或者是为了复仇,他不得不完成杀戮。

杀戮可能是错的,但施瓦辛格的逻辑总是比以武犯禁的侠客还要更对。

将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打通的《幻影英雄》是理解施瓦辛格的最佳通道之一,他用这部片子解构了动作片,也解构了自己。

影片开头,男孩回到学校,老师正在课堂上讲哈姆雷特的故事,“他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实际上却是最早的动作英雄之一”。

反过来看,施瓦辛格是在对我们说,他心目中的动作英雄其实如同哈姆雷特,肌肉并不重要,武功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决心和责任。

杰克·斯莱特失去电影世界虚幻庇佑之后仍然敢于“对冲”冒险,哈姆雷特在人们都以为他孱弱无力时奋起反击,而《空难余波》里的俄国“老炮儿”,在人人都以为他选择接受时,刺出了自己的一刀。

伊伯特错了,施瓦辛格不仅主动“出演”了莎士比亚的悲剧,他对于哈姆雷特,还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想,他在古稀之年,选择出演重在心灵刻画的《空难余波》,或许也是在这个日日徘徊于墓园与妻女灵魂阴阳共处的男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希冀一生的角色,一个“作为动作英雄的哈姆雷特”。

《空难余波》短评

落点在于受害人之间丧失沟通进而互相伤害,而真正需要追责的人只是冰冷地做着自己的工作而已。

9分钟前
  • ┢落┦
  • 还行

孩子复仇比较突兀

13分钟前
  • 苍茫比达尔
  • 较差

很简短的故事,但是却没有涌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只是一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醒来。

18分钟前
  • 悦燃
  • 还行

剧情还行 感觉州长的演技竟然有进步

21分钟前
  • 不高兴
  • 还行

矫情了半天还不是选择原谅

24分钟前
  • 魏同学西瓦
  • 还行

题材不错, 可惜导演水平有限.

26分钟前
  • cache
  • 较差

剧情很完整,真实事件我也看过,在空中浩劫里出现过,很棒,反映很真实。

28分钟前
  • 第七个丢失的梦
  • 推荐

这个答案,这个后果,既不满意,也不释怀

30分钟前
  • 睡意昏沉
  • 较差

整体氛围,看的跟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很像的,绝望的情绪一直围绕在画面和空气里

34分钟前
  • jimmy
  • 还行

沉重的选材,当灾难来临时,你还有能力做些什么!美式的表达方式,没有大哭大豪大叫…… 毕竟极少数人会有此或类似的不幸,所以,这也是大多人无法完全理解的,再加上美式的表达方式。 但影片的整体把控能力还是不错的,演员表达也不错。打分有点低,应该三星半吧。

36分钟前
  • 髙雲謙
  • 还行

第一、阿诺真的好老了,70周岁。同年的史泰隆却还在卖肉~第二、阿诺真正的第二部文戏(《一路响叮当》之类的不算)第三、导演真的功力略逊

41分钟前
  • 如风࿐
  • 还行

一次失误,一个很大的悲剧!拍的不怎么样!

45分钟前
  • blhying
  • 较差

【2.5星】叙事没重点a,空难的原因还是没说清楚,全部推给航空管制员肯定不对的,何况他因为同事擅自离岗,一个人顶两个人的活。

49分钟前
  • 睡懒觉的cc
  • 较差

要这部高清资源的可以私我

52分钟前
  • être un héro
  • 较差

一般,主题有问题

55分钟前
  • 小虎牙
  • 较差

节奏不好。。。。不像剧情片,像纪录片

59分钟前
  • 拉美西斯
  • 较差

怎么分这么低?全片被浓浓的悲剧色彩所笼罩,一连串系统性的灾难却要一个人承受,当然遇难者家属怎么要求都不过分。阿诺和空管的戏都很到位,让人深深地体会到事发后的无助、迷茫和那种明知需要做点什么分散下注意力但是又怎么都无法重新开始的心情。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

1小时前
  • 猩猩点灯
  • 推荐

被严重低估的电影。片子重点本来就不是空难事故。非要和萨利机长比什么比。片子就是要表达空难后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雅各布,本可以不用死。他也是受害者,但是最后的态度过于蛮横,让他在那一刻死不足惜。长期的孤独和心理煎熬,让他对家人重聚过于渴望,以至于在面质的那一刻护家人心切,言行过激。

1小时前
  • 进击的大郎
  • 力荐

全员受害者,可别看,看完心里堵挺

1小时前
  • SSRIEVE
  • 还行

没看完

1小时前
  • Brando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