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多情豪迈,衍一腔热血,只求一搏。
”“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
” 上学的时候读过《大秦》原著,那时候只出到第三部,后来陆续追书追到完结,可能因为见异思迁,所以没啥原著情结,反而很喜欢《纵横》电视剧的改编。
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这部剧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它更注重历史人物作为“人”的一面,人并不都是绝对理智的动物,没有上帝视角,是肉体凡胎,就有喜怒哀乐忧惧思,就会影响行动决策,影响历史的走向。
从私心上说,感谢剧对合纵线索的创造性发挥,不然我就看不到公孙衍和魏嗣这条线了。
我很喜欢公孙衍这个人物,简直男神。
这个角色非常有趣,他的履历看起来简直匪夷所思,游走在几个国家之间,反复变更阵营。
作为秦将,大败魏军,一战成名。
作为魏臣,奔走半生,屡次攻秦。
秦王礼贤下士,秦军整饬善战,秦政经过变法相对清明,但公孙衍却要辞职走人。
魏王志大才疏,六国一盘散沙,联军各怀鬼胎,但公孙衍偏要合纵攻秦。
你说他理智,他变更阵营操作频繁,简直是左右横跳,而且平台越跳越差,越走越偏,屡战屡败。
你说他不理智,他亦将亦帅,能文能武,业务能力极强,他又屡败屡战。
你说他有情,他比谁都无情,所谓慈不掌兵,他以战争为手段,每次兴兵都是生灵涂炭。
你说他无情,他又比谁都深情,几次跳槽核心逻辑很类似,都是有迹可寻的,他的工作方式是理性的,但核心动机是感性的,他要对得起每一个他在乎的人。
公孙衍由魏入秦的直接原因是魏国不在乎他部下的死活。
一开始出场时,作为魏国死士,明知道刺杀失败会被王命处死,他还是选择回营复命。
魏国拿他当炮灰,他无所谓,可以自杀以全职业道德,但部下无辜被杀是他不能容忍的。
他跪地上仰天长啸那一幕,我暂停看了下,闪回的是他死去部下的脸。
后来河西之战,如果说为秦国挂帅出征是报答秦王的知遇之恩,那么“屠军”式的作战就是在报仇,向曾经亏待他、亏待他死去部下的魏国复仇。
后来他离开秦国的原因很多,总结起来就是他慢慢发现自己割舍不下魏国。
具体事件大概是这么几个原因:第一、老上级龙贾的死。
第二、魏嗣反复用魏人身份来刺激他。
第三、在秦国待着不舒服,秦宗室的攻讦,让他感受到了敌意。
秦王虽然理智上做到了用人不疑,但感情上并不亲近。
剧中的公孙衍通常是克制、内敛的,很少有情绪化的表露,我印象里为数不多的几次,第一次是刺杀失败被魏国抛弃,他郁结在心跪地长啸。
第二次就是魏嗣混进他家说了一番话,把他气得摔了竹简。
第三次是救魏嗣探监,急了。
第四次是战败辞魏,边走边哭。
他可以很专业、很敬业地对待秦国、韩国,但是他的个人情绪都给了魏国。
再次出仕魏国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魏嗣的一顿操作。
之前第一次魏王派人来请,犀首一张藏狐冷漠脸,不去。
第二次魏嗣亲自来请,都给他跪下了,犀首还是一张藏狐冷漠脸,不去。
第三次听说太子下狱,急了,简直瞬移到大梁,当场上班。
所以说,攻略一个文武双全各项属性高得不科学的傲娇,晓之以理没用,他一肚子都是道理;诱之以利也没用,他不重物质也不怕死;那就必须动之以情,从精神追求层面下手,打感情牌以攻略之。
公孙衍是个业务能力满分的奇才,就像萧峰一出场就自带降龙十八掌,不需要奇遇提升武功掉落装备,他就是别人的奇遇。
但他有强烈的精神需求和复杂的精神世界。
分析公孙衍的精神世界,需要分成几个层次来看。
第一层,他有极强的用世之心,想要一展所长,向世界展现自己的才华。
正因为如此,才会入秦,才会离秦,他和张仪一样追求近乎于极致的自我实现。
就好像打游戏,easy模式通关没意思,要用hard通关才能证明自己是高玩,hard模式打不通,就重新来过再试一次。
在这一层里,公孙衍有不遵循世俗礼法和不择手段的一面。
在追求个人理想、实现纵横家职业价值方面,公孙衍和张仪是镜像式的知己。
第二层,他有保护欲,有眷恋魏国的情感需求。
他要饮魏酒,听魏歌,他还要和魏人谈恋爱。
他与秦无私仇,但更爱故土。
秦王对他很好,结果他就像武侠小说女主角一样,“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他看似来去潇洒行事莫测,但其实永远拿自己当魏国人。
他深知秦国的潜力,意识到秦国东出必然伐魏。
他对魏嗣解释过战略意图,合纵是五国打秦国一个,不合纵是秦国打魏国一个。
所以,在他的思路中,想要保存魏国,就必须联合六国;想要保存魏国,就必须削弱秦国;想要联合六国,就必须进攻秦国。
也就是说,攻秦是小目标,合纵是大目标,存魏是总目标。
(相比之下,张仪比公孙衍幸运多了,秦王能实现他的用世之心,也能满足他很大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两边大体是不矛盾的。
)在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交织作用之下,公孙衍一辈子都在逆流而上。
他一生的事业,都是“知不可为而为之”之事;他愿意帮助的人,也都是“我偏要勉强”的人。
嬴驷赴彭城相王意图东出,是偏要勉强。
张仪要以一介书生一张利嘴改变天下大势,是偏要偏强。
魏嗣剑走偏锋不择手段以强魏国,是偏要勉强。
韩朋以弱韩击强秦,还是偏要勉强。
他帮助嬴驷和张仪,是实现第一层“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知不可为而为之。
合纵攻秦,帮助魏嗣和韩朋,是实现“保护故土”过程中的知不可为而为之。
此外,公孙衍精神世界还有第三层。
就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能抽离出来,用俯瞰的角度审视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且对死者有强烈的负罪感。
实现理想的道路是尸山血海的道路,越往前走,就背负着越多的亡灵。
他以战争为业,却不以战争为乐,每一个死者都压在他背后,跟着他,让他记着。
他无情,他多情,因此永远不快乐,永远愁眉不展。
他很骄傲,很克制,也就很压抑,很痛苦。
为什么嬴驷攻略公孙衍失败了,因为他理解公孙衍的第一层,不理解第二层和第三层。
为什么魏嗣攻略公孙衍成功了,因为他理解公孙衍的第二层,部分理解第三层。
说到魏嗣,一开始看没觉得什么,但越琢磨越让我难受。
这个人物的命运起伏也是给我的精神伤害后劲儿巨大。
魏嗣出场时是爹不疼哥不爱的质子,飘零异国,朝不保夕,但他就是敢挑事杀人,故意刺激公孙衍,挑拨公孙衍和秦国的关系。
归国之后,他不惜以身为饵,以命相赌,疯狂输出感情牌,让公孙衍背誓出山,效力魏国。
后来,他弑弟逼父,抢班夺权,他跟他爹一样喜欢用刺客,还背着公孙衍追杀张仪,官方盖戳的阴狠毒辣。
我一直在想,公孙衍到底是怎么看待魏嗣的?
当魏嗣杀弟囚父、逼宫上位,公孙衍望天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是默许。
这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但是很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有极为理想主义的一面,也都有不择手段的一面。
为了保存魏国,为了不让更多的白骨填平沟渠,手段成了小节。
魏嗣不介意史笔遗臭,公孙衍也不拘泥现有的一切规则礼法,毕竟这是礼崩乐坏的大争之世。
公孙衍知不知道魏嗣背着他追杀张仪?
应该是知道的,所以尽力让张仪快跑。
张仪要是真死了,我估计他也只会自己默默难过,然后继续容忍魏嗣。
魏嗣可能觉得公孙衍不懂他的心,但说真的,我觉得公孙衍是知道他那些小动作的,只是一直在包容在容忍,容忍他的不道德,容忍他的不体面,容忍他的不成熟……也许,在公孙衍眼里,魏嗣就是三晋赤子之心的化身。
公孙衍本人沉稳、克制,却永远会被最极端、最炽烈的情感所吸引,这才把一腔热血,给了一个看起来不怎么靠谱的国君。
魏嗣不是最好的国王,他和他挤掉的老爹缺点一模一样,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突然掉链子、突然不靠谱。
他以为自己能做个奋发有为的好国王,但被残酷的现实碰得鼻青脸肿。
少年人总有一腔热血,但慢慢的,会被生活打磨得面目全非。
魏嗣妥协了,向生存妥协了,向权力妥协了,中二鸡血小王子不再打鸡血了,珍珠也就变成了鱼眼睛。
公孙衍知道魏嗣不是优秀的国王,但他理解魏嗣,理解魏嗣对魏国的情感,因而理解魏嗣的痛苦,因而理解魏嗣的不择手段,因而心甘情愿被魏嗣那些其实并不怎么高明的计策所套路,把一个曾经左右横跳的纵横家内心深处的绝对忠诚彻底交给了魏国,给了魏嗣。
函谷兵败,残阳如血。
吃了败仗的公孙衍戴枷请罪,身上又多了八万条人命。
魏嗣没有卸磨杀驴交出公孙衍,而是赐酒赐玉让他远走避难。
魏嗣对别人狠,但对公孙衍确实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信任和爱护,做到了“国士待之”。
想想之前魏国怎么对待孙膑、商鞅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甚至在公孙衍入韩以后,魏嗣这边很有可能还是在暗中相助的,不然孟尝君怎么能到魏国为相。
魏嗣说没有看错公孙先生。
到底是没看错哪一点呢?
是魏骨。
魏嗣这个人,浑身都是缺点,但就是跟公孙衍合拍,就是能得到公孙衍最大的忠诚,投缘这件事真是很奇妙。
魏嗣敢在惠子面前使性子耍脾气,但在公孙衍面前还挺正常的(毕竟在男神面前要保持形象不崩)。
公孙衍对魏嗣,说不好是忠于魏国还是忠于魏王,我觉得甚至都不是我们常见的儒家伦理意义上的忠君,而是含有一种更私人化的情绪在里面。
我觉得他不是忠于作为政权的魏国,而是想保护作为他家乡、文化意义上的魏国,而“魏国”这个符号和魏嗣本人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叠的。
另外我觉得剧中张仪对嬴驷的忠诚也不是后世常见的儒家伦理上的忠君,很可爱。
赠送玉盘说是晋文公的事情,我百度查了一下应该是“璧还”这个典故,和剧里的表述略有不同。
“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曹,曹共公不礼,僖负羁之妻乃馈重耳盘飧,内置以璧。
公子受飧而反其璧。
”重耳流亡十九年,历经磨难归国成为晋君,是为晋文公,践土之盟,晋国称霸天下,乃春秋五霸之一。
玉器是很贵重的礼物,赠玉几乎是把下野去国的犀首比作晋文公了,这是僭越啊,也是表达了极高的敬重。
但是时代变了。
三晋已老。
即便再有一十九年辛苦磨难,却不会再有下一个晋文公。
后来,二次合纵伐秦失败,公孙衍真的累了,背负着三晋十几万冤魂血泪,黯然退隐。
后来,再次出场的魏嗣,终于成了他父亲那样忍辱求和的国王。
从质子到魏王,他失去了父亲,失去了惠相,失去了犀首,失去了死士,他长大了,也老了,和父亲的影子渐渐重叠,融化在六国宫廷的黄昏里。
魏嗣谥号襄,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是个美谥。
搜了一下历史上魏襄王的事迹行状,上下左右辗转腾挪,周旋于强国之间,尽可能维护魏国领土不缩水。
虽然孟子说他“望之不似人君”,但孟子看得上的人也没几个,所以也算正常。
知不可为而为之,“偏要勉强”,未见得能结下善果。
他们都尽力了。
他们都是历史的星尘。
2020.3.1 二改
鄙人不才,从裂变看过来,对纵横谈一谈我的感受。
侯勇的孝公确实是十分经典的形象,毋庸置疑。
但富大龙的惠文王,在看剧5集以后,越发有味道。
演绎出了,恩威并用,不形于色的君王气质。
让君王的形象反而不因高大全而变得单薄。
五分窃以为实至名归。
战国风云,最精彩之处就是纵横睥睨的庙堂风云,而孝公时期基于国内变法图强,而少与列强相争,在这一点上,纵横更有看点,确是一部越看越有味道的好剧。
主要说说张仪,为此还专门去读了史记的张仪列传。
相比而言,史书中的张仪更加冷静克制,主要就是游说诸国事秦,楚、齐、韩、赵、燕说了个遍,当真是凭一条舌头走天下,他的策略往往是强调邻国不睦,秦之强盛,唯有事秦,方得庇佑,各国也都买账。
还有一个很大不同,史书里的六里完全就是策略,楚王也更傻,还跑去骂齐,这里对张仪的恨应该更深,但是被张仪轻描淡写化解,还说服楚国事秦。
而剧里则是为了救秦迫不得已所为,而之后赴楚虽然全身而退,但也是仓皇出逃。
毕竟是小说,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层次也更加丰富。
某种意义上,张仪是被美化了的。
张仪总是以势利之徒自诩,相比之下,史书中的张仪倒更符合。
为了仕途诋毁对手,苏秦与他有同窗之谊,启蒙之功,人家都车裂了,他去说服齐国时还要拿人说事,多少有点小人。
而剧中张仪虽与楚臣不和,但对令尹,芈原都是评价颇高,甚至为其扼腕,对于犀首也并无微词。
只是各为其主,各行本分罢了。
剧中也更风光,谋划秦君称王,魏王驾车,韩王牵马,一时风头无两,也算是成就功业了。
剧中张仪还更有远见,秦国大胜之时要求以汉中地换黔中地,遭到朝臣反对,也是到后来嬴驷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而且出使的风险也更高,第一次就被魏王捆了打板子,孽桑会盟又差点被杀,回魏国假相又身陷囹圄,放出来又遇到山贼,后来赴楚也是险象环生,着实不易。
确实不如史书记载的那般轻松。
不过这样下来,人物确实更加立体,也更加有血有肉,史书上张仪早期已经有妻子,有没有子嗣不得而知。
剧里张仪有两个红颜知己,大事上张仪果敢决断,唯独在这感情事上犹豫拖沓,导致差点两个都成了别人的婆姨。
好歹最后把苏萱还给了他,可能也是为了烘托张仪为秦国殚精竭虑,那么多年也没有子嗣。
剧中的张仪是个悲剧人物,为秦国效力一生,到头来始终还是个外臣,王氏内部的事始终都有隔膜。
嬴疾与他再好,这些事上还是把得死死的。
虽为秦相,也不过是外人而已,嬴驷懂他护他,但嬴驷一去,张仪便也大势已去。
不如史书中那般识时务,会谋算,最后只能以苏萱之死来铺就辞秦之路,张仪一夜白头。
终是孑然而来,孤影而去。
倒是得了满车的财宝,势利之名倒也是不辜负了。
似乎嫌张仪还不够惨,刚送走媳妇,回家又给老娘送终,从此行单影孤,孑然一身。
最后在酒庐前,甚至希望那个一样行单影孤的姬狐能够出现,给他一点安慰。
没想到出现的是犀首,也是垂垂老矣相对而坐。
这里没有苏秦,似乎合纵也是张仪昔日之说,而犀首正是以合纵游说列国。
这就相当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时移事移,矛之不存,盾却靡坚。
忆起往昔岁月相视而笑,所有恩怨一饮而尽。
英雄迟暮,惺惺相惜,也算是老怀安慰了。
不过比起同为大才,被车裂的商鞅和苏秦,他还是要好太多了。
史书里他最后回魏国还当了一年魏相才死,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再说说恩泰的表演,不得志的憋屈但不服输,得意时的张扬,堂上侃侃而谈,怒斥惠相,孽桑脱险。
种种情绪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最后白发后的戏份,真是让人扼腕,不得不说,恩泰真的为张仪加分不少。
最后再说说其他几个,富大龙的嬴驷演得也很好,尤其是秦楚大战,嬴华身死之后,嬴驷的层次开始更加丰富了。
之前只觉得他阴鹜,看不透,后来他的癫狂,害怕才让人物愈加丰满。
他看到嬴华的儿子,吩咐嬴疾以后不要再让自己看到了。
他躲在床上痛苦,他为了给不争气的嬴荡扫平障碍,不惜授意害自己的爱妃爱子。
最刻画得好的是他听到芈八字和稷的死讯,先假装不以为意,接着吐血不止,实在是入木三分啊。
觉得嬴稷是该有此历练的,之前感觉太天真太弱鸡,不过还是刚烈,为救母头触炉鼎。
不过还是被保护得太好,不知世间疾苦,正是燕赵之行才让他越发坚毅,厚积薄发。
为以后秦之崛起蓄力。
只是最后他还在期盼他的荡哥哥接他回国,倒是嬴荡最后也没有辜负他。
这也是嬴荡唯一做对的一件事了。
嬴荡就是个纨绔子弟,好勇斗狠,穷兵黩武,没有一点大局意识。
这样的人稍加改造,或许能成为一个武将,国家交给他不亡才怪!
至于那个义渠琰就是个跳梁小丑,实在不值一提。
其实在这乱世,看得最通透,活得最明白的其实是漪蔚,看破不说破,只做自己的生意,逐利而已。
同为势利之徒,张仪为秦国殚精竭虑,肝脑涂地,漪蔚也并非一般势利小人。
仿佛在这,连势利之徒也不再是个贬义词了。
张仪主邦交,辅伐交的衡强政策为大秦开创了一番盛世,但岁月不饶人,昔日的明君贤臣终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能留下的,也只有这些故事了吧。
个人评价,比第一部好。
第一部贴近小说,某些对白台词基本是小说原样,但是小说有个缺点,为表现煌煌大秦的感觉,作者虚构了许多并不存在的情节,人物情操高尚得近乎于伪。
而纵横则摒弃了小说大部分的剧情,更忠于正史(连苏秦都舍了),感情戏没第一部热烈(感情戏绝对是现在多数人打分的第一标准),秦惠文王也被塑造成了一位为壮大秦国无所不用其极的无耻流氓君主,各种阴暗面爆发,不过我更喜欢张仪这个角色,一张利嘴说遍天下,在秦时意气风发,到最后无奈归隐葬母时与犀首相遇醉忆往昔风云岁月的落魄萧索,真是让人看得浑身颤抖。
我喜欢富大龙,我想看他演电影看到赢驷出现的时候我是感动的,因为裂变里的赢驷扮演者一脸老相满脸痘坑嘴巴好像还有点歪,实在感觉不到王气。
纵横里换了个白净的小生,虽然脸小骨架也不大,但胜在颜值不错,我已经很满意了。
毕竟脸不是一切,剧情最重要。
穿着秦服梳着秦髻一脸假笑的赢驷看起来和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简直一模一样,充满了莫名的喜感。
我想说,这个剧组还挺会选人的。
前几集一直觉得这个赢驷有点萌,但又有点假,跟谁都是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特别是在暗杀行动失败后和公孙衍对谈诚邀衍入秦的时候。
赢驷对衍的能力赏识有佳,想笼络对方为己所用,对谈时语气谦卑满脸堆笑,但明显目的性很强,潜台词大概是“你的能力我正好需要,你来,我们一起干大事儿。
不过你不来,我也有别的选择。
”很实际,很功利,缺了那么点真心。
但仔细想一下,帝王这样权谋计量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就算表演有点用力过猛,但意思到了也就合格了。
和魏国小姐的对手戏终于让人觉得这个这个君王还是有点人气的。
在和假扮丫头的小姐的口舌之争中,赢驷从开始的隐藏和不屑,到对小姐的知礼、勇敢的吸引,再到挟持小姐出逃途中的克制和心动,终于让人看到了这个帝王身上普通年轻人的烟尘气了。
到了临近分别的时候,万年心机boy的赢驷竟然强吻了!
男人味爆棚!
临别的时候还强行赠玉,拉着小姐的手又调戏了一把,惹得小姐又恼又秀又脸红,看得老娘的少女心都萌动了。
这样的男人哪个女人能抵挡得了呢?
恨不能自己当回女主体验下被君上调戏的感觉【羞】裂变的豆瓣评分九点多,纵横才八点四。
但在我看来纵横比裂变要好太多。
裂变太传奇太简单,商鞅和秦孝公就是中心,其它都是配角。
纵横复杂得多。
秦惠王和张仪是主角没错,但是世界不是围绕着他们转的,他国的君王臣子学士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战略考量,没有谁比谁伟大,你有你的算计我有我的心机,你来我往,谁都是俗人。
但又都是高手过招,分外精彩。
更重要的是纵横比裂变尊重历史多了,徐州相王,秦魏函谷关之战,五国合纵伐秦、秦楚大战,秦征巴蜀、灭义渠,秦国的几项重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国家发展的意义都表现出来了,也算是学习历史了。
赢驷在位26年,每天都在想秦国的战略发展规划,每天都在想用什么人做什么事,国内外各种集团关系怎么处,留给自己的享乐时间简直少到可怜。
也就对纾儿的时候流露一点儿女柔情,对芈八子的时候放纵一下自己的本性 ,其它时间神经都绷得紧紧的,连面对儿子的时候都是在考虑他们是不是合格的未来领袖,做人做到这份上也是够辛苦的。
所以说如果不是对家国和权利有着天生的执着、热爱,一般人还是不适合当帝王,太累。
霹雳天下的赢驷四十六岁就病死了,这和他长期过劳不能说没有关系。
就连在病得神志有些失常的时候,还在想着身后事,想哪个儿子继位对大秦好,想着怎么为下一任君王扫除障碍,甚至为了赢荡(这名字也是醉了)的顺利上台,他差点要了自己心爱女人的命。
不得不说,富大龙(这个名字也是醉了,忒土。
他不红和这土气的名字绝对脱不了干系)把赢驷人生最后几年演活了。
一个人被疾病折磨到神经有些失常,但还是要和疾病做斗争,拼尽力气让自己保持清醒,为大秦机关算尽。
演好一个百分百的智障不容易,但演好一个半失常半正常的人更不容易,在理智和疯狂之间自由切换,不仅考验演员的演技,更考验演员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理解。
赢驷是个国事至上的人,秦国的发展是他永远放在第一位的,自己爱的女人和孩子都要往后排。
他一直是个坚定果断的人,但在人生最后一段日子,因为疾病的影响,他开始有些反复,在立嗣的问题上最为明显。
从清醒的时候许诺魏纾,到思来想去倾心稷儿,又因秦国公族的思量最终决心放弃稷儿正式立赢荡。
人物的反复和秦国发展、多方势力交织在一起,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他知道自己喜欢芈八子,喜欢赢稷,但是为了秦国,他竟然设计亲手把心爱的女人送进大牢。
他担心她们,但是为了秦国的稳定,他没给芈八子和赢稷流下一点回旋的余地,最后把他们送到苦寒的燕国,自己忍着心痛扑在公务上,孤灯强撑。
而芈八子的死讯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赢驷终于力不能逮,撒手而去。
很显然,富大龙是个领悟力和表现力都很好的演员,他可以探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连人物气质都可以自如切换。
如果有机会,我想富大龙还是有希望向着杰克•尼科尔森那样的大神级表演发展的。
不过翻看富大龙的履历,他虽然演技好,但资源看上去有限,没有什么大牌的朋友圈,据说微博粉丝才一万。
而且富大龙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当好演员,无意当大明星。
虽然琴棋书画样样通,演技特别好,但是每次出席活动的时候那请不起造型师的look也是让人捉急。
社交活动也乏善可陈,很少和明星大腕一起玩。
在娱乐圈能保持本心做自己的事确实难能可贵,但是这样确实会错失很多机会。
被纵横立的赢驷惊艳到的我又特别想看到富大龙出现在大银幕上,去演更多更多好作品,创造属于自己的经典角色。
我相信他有这个实力,只是缺少一些机会,而有时候机会又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
唉,做演员也是难。
不管怎样,富大龙我会持续关注你哒
分享者说:豆瓣评分跌破5的《芈月传》,除了给大家提供槽点和表情包,存在的最大 意 义就是让很多人知道了《大秦帝国》这部神作。
作为对国产古装大剧一生推的重度患者,我要告诉你《大秦帝国2》宁静的芈八子简直把芈月秒的渣都不剩!!
本来还想提笔写写,但是悠悠酱这个简直把我的心声都吼出来了!!!
《芈月传》播到现在,靠着先天自带话题收视已经破2,同高收视以及高网络播放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群众们的吐槽根本停不下来。
类似玛丽苏的剧情我们在《武媚娘传奇》里看到过,再来一次群众们自然觉得无聊无脑。
然而讽刺的是,《武媚娘传奇》在豆瓣也有5.4的评分。
随便搜一下,就是这样差评如潮的新闻。
孙俪和刘涛的演技自然不用多说,前者一部《甄嬛传》即是人生代表作品,后者《琅琊榜》里霓凰郡主英气逼人。
明明两大女主演技靠谱,明明是同一班底,也是女人戏,到底是这才是我们想看的女政治家,甩《芈月传》八百条街!
除了淘宝款的服饰,漏洞百出的情节,还有跟史实出入有光年差距的剧情。
比如先祖是秦国贵族公子白的白起,强行成了芈月的同族,还有一个销魂的名字叫小狼(求白战神心理阴影面积…..)最让群众们恶评《芈月传》的是,我们看到的不是期待已久的政治女强人秦宣太后的故事,而是走不出“大红灯笼高高挂宅院”的窄小格局那一套的女人争宠的封建剧。
芈月每一次的脱难,都靠着这些外挂男人们秦宣太后的“成长”历程和少女甄嬛成长成后宫“正主”基本没区别,又是一个“白莲花”少女误入泥淖不得不被动自救,而被迫登上权力巅峰来诠释权力女性的编剧思路。
对于为什么要把芈月写成玛丽苏,编剧王小平是这样解释的==说好的大格局呢?
说好的智斗呢?
历史上那个临朝称制四十一年,第一个称太后,辅佐昭襄王弱六国,成为后妃掌政的鼻祖,生性豪放,政治手段老辣果断的宣太后是不逊于武则天的存在。
到了《芈月传》里成了一个政治白痴,处处触雷,拥有随随便便捡个大人物的技能的傻白甜。
宫斗弱智,政斗又浮于表面,只能赏这个剧组的表情包了芈月传除了给我们贡献了无数的槽点和表情包,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让大家重新认识到一部国产精品剧《大秦帝国之纵横》。
《大秦帝国之纵横》里宁静对宣太后的塑造,虽然戏份少,却堪堪勾画出了史上第一太后的形象。
作为一部老剧,最近之所以能被网友们再次翻出来说,说到底还是一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而豆瓣上很多评论的时间都是最近,显然是从隔壁《芈月传》那转过来求洗眼的。
说《大秦帝国之纵横》前,不得不提一下《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被广大网友奉为神剧的老片。
作为“大秦帝国”的第一部,此片的拥有极其深刻的历史厚重感,把战国时期贵族制度以及贵族精神拍的淋漓尽致。
古朴大气的配色和布景更接近那个时代的质感同第一部相比,《大秦帝国之纵横》尽管评分有所下降,但也少了第一部中对“秦”的过分拔高,没了高大全满的正反分明,更多体现了人性的糅杂,拍出了群相的参差感。
这才是我们想看的女政治家,甩《芈月传》八百条街!
其中最鲜活的莫过于宁静版的芈八子。
史书上说她纵欲,在剧中她也从来没有排斥过享受男女情爱。
一开头就是火辣的床戏,在嫁给秦王前,就与与义渠王子骇相恋,并产下一子。
虽然也是随地捡起了张仪,拥有了主角光环加持的技能但是少女芈八子对于张仪认为“凭姑娘姿色,何愁荣华富贵”这种言论这种事情非常不屑。
和张仪分别的时候,为了给他鼓气,坦荡要求张仪在发迹后接她去当王妃。
一出场就展现了芈八子那种泼辣率真的少女气和不一般的格局。
在义渠君被自己的叔父带去义渠国之后,芈八子同张仪入秦,感情渐渐倾向于秦君。
而她对爱情的理解也恰好说明了其不是一般专注于小儿女情长的女子。
在几个有限的镜头和台词里,宣太后讲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和对权力的渴慕。
一般女性会被情深似海的义渠君所感动,不过作为一个未来的女政治家,她的眼光和格局也会决定了她更倾慕秦君的霸气和雄才大略。
所以在大典上和旧爱遇到,面对义渠王要带她走的请求,她用民族利益训斥其,再坦白心境,用口才成功劝走了义渠王。
表现秦君和芈八子情爱的戏份,也是特别的虐狗技巧。
第一次见面就是“很好,你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的桥段得宠之后,吃起醋来还敢“紧抓”君上的“关键部位“。
而秦王的表现是,围观的公叔老先生一开始还有些担心。
之后就表示要需要静一静爱吃醋又傲娇的君上在得知芈八子和义渠君有一子之后,赶芈八子出城,又傲娇舍不得,假扮车夫跟到外,情话十级BOY霸道地说了一句:寡人不知如何轻握你手。
再渣的画质也不能掩盖秦王特别的撩妹技巧总之,在展现这一对小夫妇的日常时,经常是各种吃醋,各种扑倒,但凡你能在各种言情小说中看到的桥段,里面通通都能满足你!
富大龙在这里的装扮无限接近兵马俑的复原。
当然了,如果仅仅是拍成了《霸道君上爱上我》的戏码,不足以使这部剧甩《芈月传》好几百条街。
宫廷险象环生,即便是爱一个人,也是用智,而不仅仅是用心。
越是情深,越是要表现的不动声色。
这一段芈八子为弟弟求官,宁静扮演的芈八子又娇又媚,谄媚得不得了。
充分展现了一个宠妃的样子,而富大龙扮演的君上,一边是有帝王之爱,一边又考虑朝堂,装逼高冷,最后憋笑快出内伤。
一对权力中心的夫妇感情就这么体现了出来。
《大秦帝国之纵横》中,舞台主要是惠文王和张仪的,芈八子的戏份不多,除了少女时期以及秦后宫时代同秦惠文王的感情之外,早期的芈八子,虽然空有野心,拥有帝王之爱,最后还是在江山和权力斗争中被秦君作为牺牲品,同儿子(未来的秦昭襄王)被质于燕国。
质子的身份能活下来便是奇迹,《芈月传》中芈月母子最后靠着义渠君逆袭,而宁静版的芈八子却是在逆境中磨练出了意志和性格,经过多次危险的磨难和对往事的成炼,终于在秦武王死后,依靠弟弟以及甘茂的帮助回秦国重新掌权。
在诛杀政敌惠文后,她开始垂帘听政,政治手腕体现之一就是为了儿子和秦国,最终割舍芈姓族亲,使儿子能在她离世前罢免芈姓高官,放手治理秦国。
在该剧少有的篇幅中,中国历史上第一太后的才情、情爱、欲望和决断,刻画的深刻到位。
杀伐决断之外,又是一个母亲,面对儿子死去时的痛彻心扉。
《芈月传》和《大秦帝国之纵横》说的是同一个女人的故事,但是《大秦帝国之纵横》里的芈八子,之所以区别芈月,那是因为,作为一个未来注定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女人,编剧没有把宣太后塑造成一个单薄的,被三个男人所爱,最终靠着所谓的外挂或者外貌吸引男人来帮忙终于逆袭的玛丽苏故事。
作为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一个毒辣有见地的政治家,少女时代或者天真,或者手段幼稚,却一定不会是一个没有智商被人耍弄于股掌,“被迫”人性嬗变移易的形象。
把这样一个层次丰富的女性,“批量”演成一个被迫黑化,依靠三个男性的“爱”才最终逆袭的玛丽苏,不仅无法展现她真正的强大,这种把电视剧里的女性形象,不断往宫斗/争宠引的角度,不过是平衡了男权视角对女性的俯视欲。
说到底,《芈月传》败就败在了编剧自身 狭 隘的格局上。
《芈月传的导演是清宫穿越而来的,而编剧来自大观园》本文转载自南方全娱乐,已获公众号授权一个女性吊炸天的的微信号:herinfilm
在看完了八子cut后又一股脑看完了全集,有些关于赢驷八子的碎碎念不吐不快。
大抵驷儿求才若渴,所以他喜好的女子也要有见识,有胆识,初见的八子便是个胆大的,这一面也一直在他心中留存,所以在八子质燕,他去牢中看望义渠骇时,狱卒问到他为何会来,他嗫嚅地没有说话,眼前闪过的是初见八子的场景,而后停了一会才说,来看一个老朋友。
若说驷儿最爱什么,大秦江山排在第一毫无疑问,可他也是爱八子的吧,爱她早年的单纯妩媚,爱她后来的泼辣智慧,所以我们才一次次的看到夫妻间的有爱互动,看到八子一次次“撒泼”把驷儿气的要死,在八子质燕后,驷儿对张仪谈起他们母子俩,说自其离秦后,无一日不思念,有时走着走着便走到她的寝宫,耳边响起的是她的笑声她的撒泼叫声,让张仪多带些花料子,这小妖精臭美,听着听着便掉下泪来,私以为驷儿太累太累,要面对虎视眈眈的列国,要面对时不时拖后腿的嬴室宗亲,唯有在八子这儿,虽不能完全释放自我,但也能略微舒缓一二,可是这唯一的栖息之处,也被他送往他国,来换取整个国家的安定。
牢中是他们的最后一面,想是八子最初怨愤地是他为何不维护自己,才有了如此激烈争吵,然而质燕日程漫漫,她大抵明白了当初的一切,为了一个大秦帝国,她不得不远走他国,她的丈夫不仅仅是一个丈夫,更是一个国家的君王,他爱她,但面对国家大义时,又不得不抛弃她。
说实在的,芈琰之死完全活该!
一、认贼作母。
咸阳城外送行时,嬴稷喊了一声大娘,八子就一巴掌扇了过去,可见有多恨王后。
八子想清楚陷害他的事情脉络后,对芈琰还能是慈母之爱吗?
二、喝毒酒。
上帝视角的我们知道,王后给八子准备了毒酒,但八子早就有准备。
两人要喝酒时,芈琰出来喝了两杯酒,救得是谁?
三、八子离秦,芈琰就在王后身边,美其名曰王后对他好???
你是想在王后身边享福吧?
与嬴稷比剑去世时,他说,娘更爱的是稷儿而不是他。
扪心自问一下,嬴稷为了八子,顶撞秦君,撞柱明志,与八子共赴燕赵苦寒之地。
你芈琰做了什么,配合王后党构陷八子,强行结束了嬴稷争储的希望,你娘与弟弟斗败远走燕国,你就在王后身边享福。
这样的儿子,芈八子能爱你爱到哪去?
李立群演的魏惠王大亮啊!!
有时候不知道台词是自己临时起意还是编剧量身定做。
经常听见他恰到好处的点睛的口头语。
犹如蛋糕上的一丛奶油。
例如初见张仪的时候:“请问秦相此行。。
哎,别什么此行了,说吧,来这干嘛来了?
”第17集听完已为魏相张仪的建议:“别啰嗦了,本王准奏了,亲秦,盟楚,还有什么呢?
”(一国之君啊,这货居然没听完整就准奏了)张仪小声提醒:拒齐!
“哦,还有拒齐!
”然后魏惠王摇着头赞叹:“嘿,太有想法了!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们对不同政见人士实在是仁义啊,不但不抓起来投入秦城监狱,名士另投敌国的时候还能赠与盘缠。
哪像后来一统江山后的某朝,投入监狱不说,北欧狄戎发了奖还不许人家去领奖。
继续关,关到死。。。
当我看到因为赢荡婚礼第一天就将魏国公主打了因而把赢驷气得当场犯病要杀人时,魏纾想要过去,可是赢驷的一句”纾儿,别过来”。
然后一剑杀了身边的下人。
当时他们早已不是在魏国初遇,一见钟情的恋人。
而是病入膏肓的王上和早已失宠的王后,可是赢驷的这句话还是感动了我。
即便那把匕首永远隔开了他们 ,即便赢驷心中早已有了芈八子,即便纾儿因为这诺大的秦宫早已不再是当年纾儿,即便他们都变了,即便他们早已物是人非。
可是赢驷在那样的时刻依然不会伤害纾儿,一如当年。。。。
而纾儿爱了赢驷一辈子却也给了他致命的两刀,一把是为了父亲,一把是为了儿子;第一把没有要了赢驷的命,却要了他们爱情的命。
因为爱情中最基本的基石信任已经碎裂,第二把刀在赢驷临终前没有叫御医是为了赢荡。
虽然当时赢驷已然不行,但纾儿这把“刀”的打击却是致命的。
最后的最后魏纾的悲剧已然注定,或许,早在与赢驷见面时她的悲剧就注定了。。。
真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他,是意气风发的国君;她,是才貌双全的千金。。。
但,我宁愿他们从未见过。
演员和台词合格,有些台词还挺有意思,再加上剧情是战国大争之世,起码不缺少冲突。虽然,还是有国产剧那些让人看不下去的毛病。如嬴驷用力过猛,惠施昭阳显得懦弱,女性角色一出现就知道是某个男性角色的附属品,道具垃圾,等等。如非看在喻恩泰,根本不会看到十几集。总的来说应该说不算很差。
来补分,王八CP锁死
1部秦孝公,2部秦惠文王
李立群就是一个宝!富大龙好会演戏,很有王范儿!宁静够味,野!真好看!
又臭又长!家庭伦理剧更贴合!秦惠文王跟个神经病一样,每次笑得莫名其妙女演员都不仅演技差,而且巨丑。乱世纷争搞得跟闹玩似的。
富大龙的嬴驷绝了
真的不错 好的历史剧
没有0星?
四星给剧!一星给现场同期收音!这一版的嬴驷出神入化!秒杀芈月传不知多少条街!打分竟然低于琅琊榜不能忍!P.S. 演冯高那位你是客串了多少角色啊哈哈哈哈哈哈哈你满脸贴上胡子我也认得你!
我算是发现了,这个系列的几部里,越忠于原著,就越烂……
一星给服装,一星给张仪。剧情推进靠旁白,表演靠夸张,突发突止,完全不明所以演的什么东西,挂大秦演家事。
难得好看的历史剧。富大龙和喻恩泰太牛了,这才叫台词功底强悍,现在那些个后期配音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啊。
三部曲中最棒一部。秦王演技犀利!
这剧并没有按照小说《大秦帝国》来拍,而是自己组织的历史资料原创的一部历史剧,虽然可能不受到小说迷的待见,但是还是一部历史好剧,富大龙演技了得,演得相当之好,宁静除了开始装嫩有点难为她之外,后来的演得很好,还有张仪啊,这些个主演们都相当不错
嗨咋变诺了?另外演的要么轻挑要么神经质,古人难道这么浮夸?没有第一部好~
讲真,这部剧我是冲着宁静看的,没有第一部出色,本来想给4星的,但是眼睁睁看着他无故掉分,就知道是某剧的无耻刷分,所以我给5星,微尽绵薄,这世道不能颠倒黑白的,不是么!
这还是那个嬴驷吗?还有这部服装造型配音和前一部差距太大,如果前一部是投资精良的历史正剧的话,那这一部就像是一部狗尾续貂的网红剧。
风格很厚重的历史剧。几个主演都是戏精啊!
看到34集,弃剧+弃疗。。。
王八夫妇就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