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盟约

La sociedad de la nieve,绝地盟约(港/台),雪下百态,Society of the Snow

主演:恩佐·沃格里西奇,奥古斯汀·帕德拉,马蒂亚斯·雷卡特,埃斯特万·比利亚尔迪,迭戈·维格齐,费尔南多·康提吉尼,埃斯特班·库库瑞兹卡,弗朗西斯科·罗梅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智利,乌拉圭,美国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23

《绝境盟约》剧照

绝境盟约 剧照 NO.1绝境盟约 剧照 NO.2绝境盟约 剧照 NO.3绝境盟约 剧照 NO.4绝境盟约 剧照 NO.5绝境盟约 剧照 NO.6绝境盟约 剧照 NO.13绝境盟约 剧照 NO.14绝境盟约 剧照 NO.15绝境盟约 剧照 NO.16绝境盟约 剧照 NO.17绝境盟约 剧照 NO.18绝境盟约 剧照 NO.19绝境盟约 剧照 NO.20

《绝境盟约》长篇影评

 1 ) 灾难里孕育的神性

电影复现了50年前那起真实的安第斯山脉空难事件,初始侥幸存活的29人在冰川雪原度过了艰难的70天,逐渐凋零至最后的16人。

电影工业再次展现了极致的细节再造能力,瞬间的灾难如何吞噬人,持久的灾难如何雕刻人,到达了纤毫毕现的程度。

碎片击穿人的躯干,冲击波折断人的骨头,极寒温度冻住人的血液,雪崩掩埋人的呼吸,伤口感染缓慢腐蚀人的表皮和内脏,这场命运浩劫被分解成无数个小的灾难事件轮番上演。

做足仿真功夫之外,电影也让这帮兼具教徒身份的橄榄球队的年轻人,在绝境中完全袒露自我。

求生欲始终被道德压力拷问、缠打,此消彼长,一边是饥饿和死亡,一边是以朋友亲人的尸体为食。

在漫长的斗争和等待中,求生欲似乎摆脱了道德乃至宗教的胁迫,又在绝境一次次卷土重来时趋于覆灭,在摇摆中生长出一种崭新的神性,活着醒来的每一天皆因生命的献祭和赐予而起。

所以一息尚存的年轻人们彼此把对方的脚揣在怀里,作自己以为的诗,许下自己死后的尸体可以利用的承诺,有的同时带着必胜的希望和赴死的信念翻越雪山,寻找山的边界,有的看到快要逃离躯壳的灵魂,对这样的生命萌发了深刻的爱意,而电影的主视角虽然没挺到最后时刻,但他依然用灵魂在旁白。

这都是对灾难中孕育出的神性的直白勾勒。

 2 ) 人性边缘的活着

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改编电影。

故事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雪山中,一架军机坠落后,幸存人员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和生存困境。

除了伤势和雪崩等意外,他们还必须应对另一个残酷的现实:食物的匮乏。

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中,幸存者团队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面对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他们必须开始采取无比难以想象的行动——利用逝者的肉身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

电影通过展现幸存者团队克服人类本能和道德困境的过程,深入探索了人性的边界。

他们不仅要应对生理上的饥饿和疾病,还要面对心理上的煎熬和内心的挣扎。

然而,正是这种困境迫使他们寻找生机,并展现出了人类在极限环境下的韧性和决心。

当两名先导获救时,影片一扫之前的阴郁,明媚的阳光带来的那份温暖与感动,久久无法平复。

电影节奏上并没有刻意营造紧张刺激感,而是以还原真实情节与人性纠结挣扎而展开,充分展现了人类在极限状况下的勇气和毅力。

它也让观众思考生存的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不论你对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感兴趣与否,这部影片都将给你带来困境下如何评价人性的触动和思考。

 3 ) 故事震撼,拍的一般

几年前,我看过这个故事相关的2本记实书,一本是Society of the Snow: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World’s Greatest Survival Story by Pablo Vierci 还有一本是南多自己的自传书Miracle in the Andes by Nando Parrado. 这个传记片的英文名与我看的第一本书相似或一样,因为第一本书重印过,名字稍有改动。

第一本书的作者帕布罗是个记者,做了大量访问后写的。

南多那本我的印象最深,因为他是亲历者,写出了他最后第一个和同伴走出去中间的大量心理历程。

对南多后来描述他被骑马的好像是看林人发现的很多细节第一次接触外人语言不通如何交流,当晚吃的喝的,后来怎么又重新做直升机带路回去救同伴,当时由于种种原因,一次不能把所有人就出来,有几个人和随营救机过来的医生当晚是留在山上,第二天才全部营救完毕的。

因为这个片子是按照第一本书改编的,从一个所有人的视角去描述整庄经历,本身就是个复杂事件,细节又特别多,视角一多,就是不断的苦难乱七八糟的感觉。

南多那本书给我留下的情感印象太深了,使得我在看片子的时候,不断在找南多视角和会想读到的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比如他怎么远望那个山,不断梦想怎么能攀过那个山,头脑里在过带多少东西,与谁一起去等等,特别细节,这些思想和心理活动的描述使得读者不完全觉得山上全是一个苦逼接一个苦逼,中间总有某种希望和不放弃。

但看这个片子,花了大概小一周,每天看点的节奏,最后也实在忍不住快进到走出山被营救那段。

那段拍的也与我读到的感受差太多。

糟蹋了一个好故事。

 4 ) 极寒雪地求生攻略:从入门到精通

观影日记02灾难片爱好者片单+1,看完很想恶补极端环境的生存攻略…一群橄榄球队的学生决定趁放假从乌拉圭飞往智利游玩,由于偏离航线加上飞行员判断失误,飞机在安第斯山脉撞上一座山峰,飞机当场拦腰截断,坠毁在荒无人烟的雪原。

非常震撼的电影,对于不了解这段真实历史的人来说,一开始以为只是荒野求生类的电影,没想到是讲极端情况下人性的选择。

原来最早的时候坐飞机是可以站起来的,还可以在飞机上抽烟(香烟是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

)。

直到最后等来救援,他们都有烟抽。

比较好的一点是,没有讲人性丑恶的一面,没有勾心斗角争抢资源,只有互帮互助。

吃人肉还是挺恶心的,虽然电影里没有任何直给的描写镜头,但还是心理上接受不了,不建议吃饭的时候观看。

影片中除了吃人肉是在极端条件下的无奈之举之外,还有很多实用的生存技能,用行李箱堵着门口取暖,用管道防水层做睡袋,用飞机残骸做雪橇…看解说的时候又刷到了伊森霍克主演的美版,全然没有这一版的内敛和沉重,在冰天雪地里大喊大叫总觉得马上就会引发雪崩。

 5 ) 我们该如何面对灾难和死亡?

《绝境盟约》。

7分。

J·A·巴亚纳编剧、导演,恩佐·沃格里西奇、奥古斯丁·帕德拉主演作品。

影片改编自1972年乌拉圭橄榄球队队员飞跃安第斯山脉前往智利途中的空难事件,机组45人,在经历极端残酷的72天后,16名队员最终活了下来。

1993年,好莱坞把这一事件搬上了荧幕,拍摄出了由伊桑·霍克主演的更加残酷的《天劫余生》,从节奏和表演的张力以及残酷的程度上,前者更好。

幸运的是,这群橄榄球队的年轻人身体素质都非常好,受教育程度也很高,整个过程所以并未出现非常不合群的内斗事件。

起初他们相信救援队一定会抵达,在失望后,他们选择相信上帝,但最终迎来的依然是绝望。

最终体力最好的三人小组决定向西翻越山脉前往智利求救,一人折返,两人最终在智利获救。

长达72天,吃什么?

上帝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6 ) 活着的人才最痛苦

一个灾难片爱好者,市面上好的灾难片都看的差不多了,这是我第一次在灾难片里感到绝望和惊悚。

不是因为吃人肉和相继死亡什么的,纯粹是大自然带给我的绝望。

两个人坐在山头,远景。

我看的时候内心真的是“不如就这样死去吧”。

最泪目的是结局大家刷牙抹脸迎接姗姗来迟的希望和脖子上挂了不知道多少个人的十字架。

 7 ) 为恶行粉饰的「绝境盟约」——《Society of the Snow》

电影制作人喜欢生存故事,尤其是那些真实的生存故事。

但所谓的「安第斯奇迹」却给这部灾难电影带来了特殊的困难,因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不光事件发生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最骇人听闻的求生手段也已经为观众所熟知。

导演J.A.巴亚纳(J.A. Bayona)不愿去真实的展现生还者食人的场景,而是用一种更加隐晦文明的方式来让观众默认这一仪式的存在。

看上去即便是那些有着最虔诚信仰的基督徒,也抵不过求生的欲望,所有人都沦为了行尸走肉,在绝境中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哪怕他们最终成功获救,可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死在了冰雪覆盖的高山上,而与之对应的观众,自然也无法获得人性的救赎,毫无波澜地度过了全片的144分钟。

1972年10月13日,一架飞往智利圣地亚哥的乌拉圭飞机在安第斯山脉坠毁,机上载有45人,其中包括被称为「老基督徒」的橄榄球队员。

在忍受了72天的风雪和饥饿之后,仅有16人幸存下来。

他们是通过智力、耐力、信念以及著名的决定做到这一点的,主要是通过在没有食物的白雪皑皑的山区环境中生食死者。

对于灾难片而言,伏笔和背景介绍是多余的。

《绝境盟约》只花了十来分钟就推进到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像J.A.巴亚纳这样的灾难片老手,坠机反而是最容易的部分。

雪、碎片和大风在敞开的机身中盘旋。

一排排座椅像手风琴一样塌陷,当场就刺穿了一些乘客。

571航班意外的快速下降和与山体的碰撞被演绎到了可怕的高度,所有乘客在尖叫声和痛苦中硬着陆了。

幸运的生还者们靠着搜集到的食物熬过了最为轻松的前一周,可接连而来的雪崩让庇护所的环境变得更加脆弱,而得知官方的搜救行动会暂停到来年春天时,这些年轻的球员们再也不能坐以待毙,让自己活活饿死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的。

尽管这个故事的任何版本都没有将幸存者食人的决定描述为草率的决定,可《绝境盟约》却有种大家都在期待这一刻到来的微妙氛围。

不管是背着众人去分尸,还是高尚的带头表示自愿进行遗体捐赠,这些有着重大情感冲击力的场景都被轻描淡写为友谊和爱的贡献。

真的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事吗?

接着《绝境盟约》进入了漫长的毫无希望的生存时间。

其实电影的视效和音效都有很不错的烘托效果,但导演在捕捉饥饿、寒冷和持续时间方面的工作却做得很差,除了用不时出现的字幕和旁白来提示观众进度,大部分时间观众是无法分辨他们过了几天以及还能熬过几天。

其实让电影来涵盖个体在经历灾难时的巨大影响是不切实际的,当镜头爬升,幸存者化为雪山上隐隐若现的焦点时,观众更可能会感叹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渺小,而不是去感伤人类在遭遇不幸时的磨难。

尽管J.A.巴亚纳抓住了事件的真实性,并试图将幸存者的故事重新定位到一个恰当的南美背景下,但他也想继续吃他的灾难蛋糕,那些可怕的、骇人的场景,无论多么朴素,都有一种剥削受难者的感觉,或者至少是一种同情心与本能格格不入的矛盾感觉。

不过J.A.巴亚纳明智地避开了剧集《迷失》的模式,即介绍团队中的每一位受困成员,然后及时回顾他们的背景故事,这一做法是他为数不多的高招。

但《绝境盟约》本可以让部分更重要的人物多增添一些心理分量,而不是让幸存者们聚集在一起成为松散的美食团体。

尽管观众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看去听他们做出这一决定背后的苦衷,可带来的效果却不是理解支持他们的行为,而是会怀疑他们事发之后的愚蠢。

如果没有浪费时间苦苦等待救援,而是一开始就主动向外翻山越岭求生,那么事情真的会走到最不堪的终点吗?

公众号:DUETS杂志

 8 ) 关于勇气,坚持和惊人的意志力

首先想说的是,Netflix出品的电影经常是顶级的卡司配上稀碎的剧本,拍出来一个食之无味弃之也不觉得可惜的“影视作品”。

这部真的出乎意料。

没有出名的卡司,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剧情,真实事件改编,我全神贯注地看完之后,想站起来鼓掌,欢呼。

想了一想,成功是必然的,因为这不是剧本,这就是曾经真切发生过的事。

有影像资料,有幸存者复述的冷酷无情的灾难事件。

一部关于勇气,坚持和惊人意志力的灾难事件重现。

事件中最有争议的“吃”的情节,并没有想象中血腥的场面。

相反,从一群人争议,抵触,踌躇到活着的人说,如果我撑不住了,you have my consent to eat my body..一句简单的话,充满了渴望自己活下去也希望同伴可以替自己活下去的力量。

经历了坠机,救援停止,雪崩,和饥饿严寒等种种自然和人性的挑战之后,我更愿意相信,最后两个人在没有任何登山辅助设备徒手翻阅高海拔雪山的成功来自于命运的馈赠。

如此的勇气,智慧和意志力,是连大自然都要点头称赞的吧~

 9 ) 对比看1993年《天劫余生》伊桑霍克

可以再看下,1993年拍的《天劫余生》(Alive),应该都是讲这个1972年的安第斯山空难的。

伊桑霍克主演,是伊桑霍克角色的信念最终走出绝境,带来营救。

那个豆瓣评分8.3。

我觉得1993这部就已经拍得很经典。

好多熟悉的演员。

虽然那个时候电影特效不如30年后的现在,但拍摄出的效果,也不输现在。

看看吧,大家对比看下。

 10 ) 生命是一场随机事件

生命是一场随机事件。

-- 题记今天想写一部今年开年就看了的电影,网飞投资入围2024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Society of the Snow 绝境盟约》。

这是我第一次看完电影隔了快两个月才想写一点观影笔记。

起心动念的原因大概是今天一早要乘飞机去多伦多出差,一上飞机就被这超小的飞机和外露的螺旋桨给震惊了-- 这种飞机只在我小时候的旅行记忆里出现过,从西安飞昆明,还记得后排的两个外国人在起飞前让我和妈妈不要调整座椅靠背,因为他们的膝盖已经顶到椅背了。

这是我对于飞机大小最直观的记忆。

大概是《Society of the Snow 绝境盟约》的故事就是讲飞机失事和人类自救,所以我一登机看到这么小的飞机就开始计算如电影里飞机撞山一样的空难我的生还几率。

其实算也没用,就像电影里的空难场景,后半截飞机直接扯断,前半截飞机里的乘客在坠地的巨大冲击中,要么是被后排座椅直接碾断腿脚或者挤扁,要么是被暴露的钢管直接扎死。

所以说生命是个随机事件呢。

在电影的空难里谁活谁死和这人是谁、做了什么毫无关联。

你可以说,他们选择了座位,就选择了生存概率。

这是站在上帝视角说话,毕竟电影里的撞山的是飞机的尾部,如果换成了飞机头呢,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活下来的人赢过了概率,也有自我拼搏的精神。

这场灾难是真的叫一难接一难,撞雪山、极寒、雪崩都叫他们给碰上了。

这一场场的随机事件让人无路可逃,但是也有人在随机的不幸当中选择了拼搏以赢得一线生机。

面对没有食物,吃不吃同伴的尸体是一种选择,有的人为了精神信仰选择不吃,有的人为了能活下去选择了吃。

这电影高明的地方在于它赤裸裸地展现了你所有的选择,让你带入其中,然后体会影片中所有人物在那个是否食尸的选择中的煎熬。

没吃肉的并不比吃了肉的更高尚,而吃了肉的能活得久一些却也不见得能逃过下一个随机事件。

然而,比较直观的是吃了肉的活得久了一些,就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多了一点胜算。

生命是一场随机事件,从出生到死亡。

在随机事件中,人可能有选择也可能没有选择。

然而,如果不选择、不搏一把,也许都熬不到下一个选择。

生命既是随机的,也是能被自己的选择所左右的。

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诺玛,我会和他一样选择不吃尸体么?

在需要自救的当下,是精神信仰更重要还是肉身健全更重要?

他看似不理智的选择其实也是在他做出了基于自己价值观的选择。

还有最后带着大家希望走出群山求救的两个人,其中一人随身携带的肉都臭了,他作为医学生不会不知道吃臭肉腐肉会有什么后果,然而他还是吃了下去。

如果是我,我会吃么?

这在我看来是这部空难片除了画面惊人、叙事冷静、演员和制作都很诚心之外更大的优点,它让观影者把自己带入其中,思考自己会做的选择,同时它又不站在上帝视角或者道德制高点来指责任何人。

有句老话说得好,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如果知道了结果,每个人所面对的就不是选择,而是一条确定的路。

这条路如此确定,就失去了惊喜和意外,以及随之带来的喜悦或者失落。

这大概就是重生爽文的市场所在。

重生了,你就知道了剧本,知道了一条确定的路。

爽文了,就是在这个确定的路上引入新的变量从而拼出新的机会。

这就像是提早知道了中国股市房市的大涨大跌,获得了泼天富贵还能避开所有的坑。

可惜人无法重生,更不能保证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所以我们会在一次次的随机事件中做出相似的或者不相似的选择权,试图搏一个不同的结局。

也会在时过境迁云淡风轻时回首,赞同或者后悔当初的选择。

回归到题记,在这场随机事件中,我们终究只能认认真真地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在事后回首时不后悔这个选择。

《绝境盟约》短评

很难冷静地去评述真实事件中各种人物的表现,评述人不具资格、评述本身是对人的不尊重、亦缺乏评述的参考坐标。连电影都是不可以放在艺术范畴内打分的,应该作为一种史料或者纳入具有启发性的纪录片范畴。毕竟,“活下来”本身便是真善美的映照,我们很难如此赤裸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对生命的敬畏便已构成电影创作高度的不可逾越。任何悲剧都是唯一的,置于“空难”二字中轻易谈及都是可耻的,绝不可以变成纯粹感官刺激的“景观”,而事件则被庸俗化成一道橱窗里的“绝境生还”的表演。我们需要严阵以待,我们应该问自己为什么而活、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更多的,还要质问“为何会出现悲剧”“如何在绝境中活下去”以及“如何实施创伤后修复”。没有人可以准确预知一场灾难的发生,我们只能学会与自然共处,多学与沙漠、冰川、海洋和雨林共处的技能。

7分钟前
  • 成富贵
  • 推荐

感觉有点一般,虽是真实事件改编,但部分圣母角色看得让人生气,在绝境处依然坚守自己所谓的道德底线不吃同伴,然而最后真正让他们得救的却是一直让身体状态保持良好步行十多天去求救的人。ps雪景很美,滑雪应该很不错。

12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死生不隔。却仍要赞颂曙光。

13分钟前
  • 闻人林
  • 推荐

最后人被救那里有点被打动,看的时候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不会选择吃同伴,我的答案是吃,不然咋活?

16分钟前
  • 伯彦
  • 还行

比较一般吧

19分钟前
  • 一片飘落的柳叶
  • 较差

清汤寡水

23分钟前
  • R
  • 较差

为啥不生火呢!太拖沓了。

26分钟前
  • 涡轮增压阿拉蕾
  • 较差

导演在《海啸奇迹》后的灾难片新作,聚焦于真实空难事件,雪山求生。倒没看出导演技法有多高超,但视听特效和氛围都做的蛮好。很苍茫的绝望,但是没有任何戏剧效果,说实话就是很平淡,很焦急,很煎熬,无论是戏里遇难者求生还是作为看电影的观众。节奏拖沓的太慢,很像在打流水账,最后还要依托着煽情来完成电影的结局。整体观感还是不如前作,能拿那么多奖,表彰在导演对生命的敬意与关怀吧。

31分钟前
  • Jinx
  • 较差

两个小时感觉也没讲个啥,一般

33分钟前
  • 坐看云起时MM
  • 较差

拍90分钟足够了

35分钟前
  • 暴风雷霆点播影
  • 较差

3.5|这导演拍灾难片真是手到擒来。中规中矩,可看性强,这么伟大的生存故事终于由西语人自己拍出来,而不是看美国人用英语演,可喜可贺。但剧本真的写得有点差,在写好一个人物和写好一群人物两个正确答案里选择了写好一种精神这种错误答案……

40分钟前
  • Flaudhal
  • 还行

实在是太长了…很工整但是真的感觉很拖沓。而且群像太多了,看到后半都依旧很难认出谁是谁…也许是我的问题,但是真的感觉人物刻画上也不够好。除了在表达极端环境下的困境之外,似乎也在表达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究竟是否有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够强大。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并没有很打动到我。但是没有撕逼,反而都在携手共进这里一点真的很不错,好像只有面对这样极端的情况大家才会放弃自己手中的怨恨、宗教、性格这些差异去选择共同面对。用去世的人的视角讲述整个事件,而非幸存者的视角倒是很新颖。结局说幸存者们一部分灵魂也死去了,其实很精准,很能共感。我把我的尸体留给你吃,要活下去啊。这里好打动。要及时行乐啊。

44分钟前
  • 废话小猫
  • 还行

奥斯卡提名名单查缺补漏,可看性一般

45分钟前
  • 绯色的回忆re
  • 还行

看过最真实的灾难片之一,雪山中生存71天获救,最可贵的是集体间互助互爱的真情和坚韧的求生意志。即使观点不同也互相理解,即使几乎看不到山脉的尽头也心怀希望。不知道真实事件中伦理有没有争议,电影没有涉及,只关注奇迹本身。看到获救者瘦骨嶙峋、失魂落魄的样子,私心不想任何人审判他们也是很正常的。

48分钟前
  • 上班好难
  • 力荐

乌拉圭 517 号空难的真实事件确实令人震惊,电影开篇直入主题,干净利落,空难的悲惨画面刻画细致入微,让人不寒而栗;但后续两小时则为流水账,一次次依靠信念和毅力支撑,却没有对吃人的真实情节进行任何探讨,使得后续剧情毫无波澜,中规中矩的灾难片 @Netflix

49分钟前
  • Rex
  • 还行

情感羁绊稀薄、人性探讨表面的寻常灾难片1.是英雄吗?显然不是,生存本能下的奋力自活罢了,自然环境或者社会环境压迫,并没有什么特别2.活着的意义是为了家人,为了生者,很直男的思考方式3.幸存者负罪感,生者的意义交给“你们”来决定,emmm,一生中相遇那么多,很多时候说不清也没有资格谈论意义

50分钟前
  • anananá
  • 较差

真实事件很震撼,不过电影拍摄中断有些冗长,处理的不够精彩

55分钟前
  • 冲玄
  • 还行

旁白最后设计的妙啊,这个导演果然还是灾难片的能手

56分钟前
  • フランキー
  • 力荐

根据1972年安第斯空难事件改编。一架从乌拉圭载着一支橄榄球队员前往智利的客机 在安第斯山脉遭遇恶劣天气和机长误判 导致坠毁。经历了等待搜救、粮食短缺、食用尸体、同伴逐渐死去、暴雪活埋、小分队翻山求救的漫长求生,幸存者们在71天的苦难煎熬后终于获得了救援,有人称这17位生还者是英雄,但也有人诟病他们在危难时刻食用遇难者同胞的尸体来续命。据说西班牙送选了今年的奥斯卡,对于各位幸存者们的演技而言 冲击奥斯卡没毛病,但是对于一部灾难片而言 144分钟的片长真的太冗长了。花了很多的时间来阐述了暴雪和严寒下的绝望,那种寒冷让我在杭州的倒春寒天气里体会到了一种极其不适的感同身受。勇敢在雪埋中打破机舱窗户的努玛在严寒的败血症中死去,他临死前将一张纸条递给队友:「最伟大的爱,莫过于为朋友舍命。」他的意思是,你们可以吃我。

1小时前
  • 曼靑
  • 还行

年度级别的强技术电影,可能够和《奥本海默》比肩了。但绝大多数看点基本依托于技术班底缔造的视听观感。整个叙事还是挺漫长的。从《海啸奇迹》到《绝境盟约》,能感受到导演希望在艺术性上有进益,于是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各种可能滑向商业性的拍法。确实,看到最后那些皑皑的人骨真的很令人震颤,亡者的旁白也极具巧思。不过还是难掩整体工整到无趣的气息。情绪激昂的时刻全靠神仙配乐带动。

1小时前
  • 蓝河的风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