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放假,重温了一部老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17年前拍的,放到今天,仍然不输当下任何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17年前看电视剧,为了逃避高考前的一堆作业和模拟考试;多年后再看,留心编剧怎么讲故事,怎么多条叙事线索并行,怎么设计人物对白和命运走向。
非常喜欢剧中的两个人物:一是主角梅湘南的闺蜜刘薇。
女主被打得鼻青脸肿,是刘薇收留她、安慰她,把家门钥匙给她,帮她找律师,鼓励她自救;在公安局都说“打得不重我们一般不管”,女主妈妈都鼓励女儿回家的年代,她鼓励好友离婚,告诉她“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梅湘南软弱,企图通过辞职在家当全职太太换不挨打的时候,刘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个世纪的这个时候,女人还没有出门工作的自由;可是现在这种自由竟然变得这么一钱不值。
假如有一天你为了能去逛街而不得不在家好好表现几天,想下一趟楼都要向他请假的时候,你就知道今天我站在这儿跟你说自由还不是这么荒唐。
‘’ 刘薇这个角色后来被安排得了癌症去世,我分析是编剧意图设计女主最终在没有外力的协助下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和盘算逃出家暴魔掌,所以让女主好友过早离世了。
刘薇在临终前还和女主通信、留言,鼓励她“好好地活着,自由地活着。
” 我爱刘薇这个角色,并且和17年前第一次看电视剧时一样,再次被二人的友情深深地感动。
当下遍地是塑料姐妹花,如果你有一个刘薇这样的朋友,那真是比金子还宝贵的友谊。
推进故事的另一条线索是摄影师叶斗。
这个人物可以说是我从小到大看的所有电影电视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影视形象,以至于17年后我比记得“安嘉和、梅湘南”还要清楚地记得“叶斗”这个名字。
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电视台编导,偶然瞥见对面楼房老公打老婆一景,便来了灵感要拍一部“真正的纪录片”。
小小房间墙上拉了“家庭暴力”横幅,坐在下方拿着录音笔点评的叶斗活脱脱就是vlog的先驱人物。
在他被安嘉和失手杀害后,曾经写下的纪录片解说词最终帮警察破了案。
这篇解说词写得太好了,我认为这就是好文字的范例。
那个没有智能产品没有网络遍地的年代,有的是水准高得多的语言,和这么一部揭露人性和社会疮疤的作品。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诠释了什么是有高度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在我心里这是中国电视剧的高峰。
我对叶斗的那篇解说词记忆犹新,像曾经整理采访录音那样把它扒下来了:《此窗恐惧汹涌》解说词叶斗很久以前,我就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在少年时代,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警察,可后来我知道,不行,我还没有那么勇敢;又过了几年,我又想当一名哲学家,再后来我知道,不行,我还没那么深刻;再后来我成熟了,渐渐变现实了,我知道我的理想就是拍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它一定包含着我的爱憎,一定要开出现实的处方,一定要刺入民族的皮下。
我能吗?
我对自己千万次地问。
躺在床上的时候,我问自己;走在路上的时候,我问自己;直到有一天,我站在窗口,放眼望去,我才知道,我能。
我不断地拍摄,拍摄,你们看到的画面之所以不稳定,那是我的双手在愤怒地颤动,工作里凝聚着我的痛苦主义思索,我只能用长焦去接近这个女人,把我的关怀推过去。
这是我看过的与以往家庭题材电视剧极为不同的一部电视剧,印象非常深刻。
深刻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三位主角的演技还不错,再来是剧情很吸引,最后是本剧所探讨的话题深深地触动了我。
首先我觉得这剧里演技最好的是冯远征,他所饰演的安嘉和是一个心理非常阴暗的知识分子,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不可告人的极其恐怖的角落,这个角落的存在可能连安嘉和本人也一无所知,剧中并没有交代他的童年成长经历,可我想,这个角落的形成可能跟他童年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可惜剧中并没有交代。
我想假如能交代一下他的童年成长的话,会更顺理成章。
毕竟像这样的极端阴鸷恐怖的人物必定有他特定的背景存在。
这是我的一个槽点。
冯远征的眼睛里有一种阴柔,他将一个神经质的阴晴不定的心理演绎得颇为到位。
其次是剧情,湘南多次的想要逃脱以及安嘉睦多次的内心挣扎,使剧情高潮迭起,观众心被深深地勾住。
最后说说家暴这个话题。
家暴一直在,可能这么直面陈述的还能不落俗套的估计也就只有《不要和陌生人讲话》这剧了。
现实生活中,大男子主义或许是一种社会传统人文习惯。
对女性或者说对另一半的掌控欲是发生家暴的最大缘由吧。
可当一个人在面对家暴时敢不敢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还跟一个社会的法治健全,舆论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熟悉得如同皮肤一样的人突然变成另一个人时,那种陌生感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啊。
其实这样看起来,我们国家早就关注到家庭暴力了,只是当初信息网络不发达的年代,只能通过这样一部很不错的影片来展现出社会上需要关注的话题和关键点。
这部剧真的是小时候午夜凶铃一样的存在啊,虽然记忆已经模糊,却仍然清晰记得冯远征扮演的家庭施暴者穷凶极恶对待妻子的凶残,至今那张脸出现在梦中仍是惊悚啊。
可见他塑造的形象有多成功。
梅婷扮演的妻子也是柔弱的被害者形象很贴切的角色,可见一部好的影片对人的影响是有多大,虽然这影响有点刻骨了些。
由于《我的前半生》令人无法继续观看,又受到剧中梅婷老师的启发,我选择了重温2000年的经典老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接近傍晚的时候,我看完了最后一秒钟。
果然,温故知新,关于这部剧的立意理解,在弟弟安嘉睦的身上又深了一层。
从一开始刘薇的打趣“还以为你是和安嘉和的弟弟安嘉睦结婚呢”,此剧就已经埋下了一个伏笔,到后来兄弟俩几次掐架,那些出自安嘉和之口“别以为你和梅湘南那点眉来眼去的事情没人发现”,从观者的角度来看,都像是这个家庭暴力实施者内心无端的猜忌和妄想。
可当故事进行到最后,安嘉和饮弹自尽时,他说的三句话让人沉思。
——“我这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
”——“去吧,去嘉睦那。
”——“小南,我爱你,自始至终都爱你。
”他不是简单的家暴实施者,他爱梅湘南,他让她去嘉睦那,他在为别人而活,为谁?
为他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嘉睦。
包括故事的最后一幕,安嘉睦去找梅湘南,先是去了精神疗养院照顾梅湘南的母亲,然后和她来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他想照顾梅湘南,可是梅湘南说了对不起,因为安嘉和,他们无法克服。
安嘉睦坚定的说“我能”。
相信到这里,大家都会觉得安嘉睦喜欢梅湘南。
他是喜欢梅湘南,他和安嘉和都是孤儿,他有长兄如父,那么他是不是始终缺少母爱?
搭档小锣曾经提过嘉睦喜欢他嫂子那样的姐姐型,是的,故事里多次提起。
甚至是安嘉和早就知道。
那么安嘉睦喜不喜欢张小雅呢?
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他喜欢姐姐型,包括他在看刘薇采访时也露出了欣赏的眼光。
这种畸爱,让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在出现在嘉和身上。
话题重新回到安嘉和。
他很可悲。
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他有病,他有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初步感受应该是躁郁症。
情绪不受控制和间歇性发作,到最后梅湘南再次出走,他已经病入膏肓,他把自己逼死了。
相信在20001年的时候,中国各种思想流派还未有现在这么丰富,女强人和精神病还只出现在一些特定人群身上,人们很难看到安嘉和身上严重的精神疾病。
事实上,精神疾病正在日渐增多,在生活中,甚至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也会出现一些可大可小的精神疾病。
安嘉和身上的躁郁症,是一种双相障碍,是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试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倒过来推断,是常年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导致他对事极度严苛和完美主义,那么在爱情上,他也存在着近乎病态的执拗,从心底里渴望爱情是完美而圣洁的。
而当这种猜忌,是从自己的亲弟弟开始,那会发生什么?
很难推断,到底是安嘉睦先对嫂子有意,还是安嘉和猜忌老婆在先。
总之,这两种都是精神病态。
换句话说,是一种心理癖好,讳莫如深。
安嘉和是,安嘉睦同样也是。
他恋母的癖好,他心底里无法抑制的情感在罪恶的滋生,激怒着哥哥,彼此交缠。
所以故事进行到最后,嘉和才会说:“去,去嘉睦那边。
”而就在这一切都发生之后,嘉睦仍然抛下了一切去找梅湘南,对她说:“我能克服。
”其实潜台词是希望自己能照顾她们母女俩。
可是梅湘南说了“对不起,我忘记了你不喝咖啡。
”走的时候,她眼睛里是含着泪的。
那么从这里再倒回去看,安嘉和的家庭暴力,似乎呈现了它的另一面。
无奈,孤独,偏执。
俗话说,医者仁心,嘉和上了那么多次手术台,却治不好自己的病。
在那个心理医生并不多见甚至多是骗人钱财江湖郎中的年代,他为自己控制不住的心理找不到落脚点。
“谁说我有精神病?
我没疯。
”那时候看,精神疾病就像是传统意义上的疯子,没人会接受。
可如果他的精神疾病可以早一点被发现,被充满爱意的感化,被心理治疗疏导,也许这一切的悲剧都可以被挽回。
反观现在的社会,很多明星因为抑郁症自杀,全世界有70%的人都有着一些精神压力,可大可小,能够作为病症,也能作为一时的情绪失控。
无从得知。
重温经典,我得到的感触有许多,而对于时下的社会生活,感触最深的则是社会对精神病态的包容和体谅。
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不那么冷漠,如果人们可以对自己多一些宽容和饶恕,如果每个人都能对病人甚至是变态多一些关注和爱护,生活也许会更好。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以嘉睦,祭奠疯魔痴爱的嘉和。
导演张建栋曾经说他改了结尾,本来是安嘉睦击毙哥哥安嘉和,也没有和梅湘南的隐秘暗恋,最终改成了哥哥自杀,安嘉睦因公殉职。
这一改,丰富了剧情和人物的立体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成就了安嘉睦和梅湘南这一对隐秘CP的意难平。
安嘉睦,本来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一跃成为和哥哥可以分庭抗礼的经典角色。
安嘉睦不得不死,因为他已经没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念和希望。
他是在哥哥的庇佑之下长大,却最终亲手将哥哥送上死亡之路。
他重亲情,却亲手断送了亲情。
他的爱情,也许始于嫂子的温柔美丽,也许始于嫂子的关心照顾,也许始于嫂子对他的依赖和信任,也许始于他一次又一次不得不面对嫂子被家暴而产生的怜惜和保护之情,也许始于他哥哥对他和嫂子的一次又一次的无端猜忌。
安嘉睦没有错,他失去双亲,渴望亲情,敬爱哥嫂,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如果不是他不得不面对嫂子的悲惨身世,如果不是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嫂子家暴后的悲惨境地,他可能也止于对嫂子的敬爱之情。
可是,随着家暴的升级,他所看到的嫂子不仅美丽善良,她还坚强和勇敢。
是安嘉和一步一步将安嘉睦推到了嫂子的面前,让他在心底对梅湘南情根深种。
所以,即使哥哥自杀,他唯一的亲人死在自己的手里,也没有熄灭他对生的热情。
他以为他可以拥有爱情,梅湘南,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光。
他以为这个女人,可以抚慰他失去亲情的痛,他以为他可以用他的爱替哥哥赎罪,只要能和梅湘南永远在一起,就能和哥哥永远在一起。
然而,梅湘南没有给他机会。
梅湘南何尝不知道安嘉睦对自己的感情,闺蜜的玩笑,和安嘉睦一起吃饭时的轻松愉快,他观察到自己胳膊上的淤青的细致,言辞和眼神里的关切,看到她流产之后对哥哥的愤怒和失控……然而,梅湘南不能,和安嘉睦在一起,就意味着克服不了忘却家暴的恐惧。
梅湘南彻底地打消了安嘉睦生的希冀。
安嘉睦最终一无所有。
他成为孤家寡人,他将背负把唯一的哥哥送上断头台的永恒的痛苦,也失去了替哥哥赎罪的机会。
梅湘南最终成为和他和他哥哥毫无关系的陌生人。
他和哥哥唯一的联结的纽带断了。
一个重感情的人, 失去了他人生中挚爱的两个人,他该怎么活下去?
最后,感谢王学兵,他是饰演悲情角色的绝顶高手。
[/cp]
觉得这部剧本应该重新播放,因为在当今社会还是有很多家庭暴力的这样的事实。
很多人说这部电视剧太暴力,但这就是真实生活得写照,让更多女性在选择婚姻的时候擦亮自己的眼睛,认清的一个男人再做决定。
很多东西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的,语言,行为这些都可以伪装。
就像剧中的外科医一副外貌到然,却是衣冠禽兽的人。
写得好,有教育的作用。
即使两个人有满目疮痍的过去,也不是他打你的理由。
梅湘南设定为被强奸过的女人,安嘉和设定为二婚被出轨(一直泼脏水给前妻,让观众以为前妻出轨),都是导演的用心所在。
他在告诉女性,遇到家暴,不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为对方开脱分析原因,即便没有强奸和被出轨,你都是他发泄的工具,治愈不了,时间解决不了。
不够爱和家暴都不用去问对方和反问自己为什么,逃就对了。
在安嘉和前两次打梅湘南后,梅湘南闺蜜说:如果安嘉和是因为梅湘南被强奸过心里无法接受,才动手,其实之后是该有个痛苦纠结的过程的,不会打完就马上道歉。
当然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再无法接受女主的过去也不能打人。
但是导演还是尽力表达出男主的家暴与女主的过去现在都没有关系接下来,男主又把责任推到了自己前妻的身上,是前妻的出轨让男主对第二次婚姻失去信心。
很快,剧情也否定了这一点。
整部剧,用尽一切告诉你,不要用你的一生去解释自己,去弄懂别人。
被家暴,第一次就要坚决离婚。
以前的电视剧镜头感很好,导演很会拍,哪怕几个人静态的站着,也能触及观众的情感。
我看现在的电视剧,有点头晕眼花。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个温柔漂亮的贤妻良母,一个技术精湛的骨干医生,二者结合本是天赐良缘,可谁能想到这是不幸的开始。
女性的懦弱和男性的猜忌是根本内因,加上恐吓、流产、失业、凶杀等外部压力,这桩婚姻就成为充斥着家暴的无底深渊,所幸女主最后觉醒逃离,去寻找新生活。
全剧之光是闺蜜刘薇,潇洒独立拎得清,对女主的处境提出正确建议。
她认为追求理想化职业和理想化婚姻是动态过程,不该为辞退和离婚而羞愧,以下为刘薇的高光台词:我从厦门跳到福州,从机关干部变成推销员,从推销员变成猎头公司的职员,又从猎头公司的职员变成网络中人,很惭愧,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对自己职业不专一的人,这就像女孩嫁人一样,每个女孩都希望获得一份理想的婚姻。
只不过我认为,我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我理想的职业,我觉得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法则,事业如此,婚姻也如此,如果我不满意,我不顺心,我还会离开,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适合我的职业,一个让我流连忘返的职业,而且就在一个普普通通的角落里,我要找到它。
这是一部很老的电视剧了,当时看这部电视的时候,最刻骨的是被丈夫毒打而迟迟不肯逃离的软弱妻子。
和丈夫离开人世时,对妻子说的那句:到嘉睦那边去。
-题记时隔很多年,又重新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时,突然看到不同于11年前看该剧的另一种层意。
我从来没怀疑 过,安嘉和是爱着张小雅和梅湘南的,然而,这种爱是病态的,疯癫的,让人恨之入骨的。
而,安嘉睦却在无任何错处的情况下,独享悲情。
失去哥哥,失去心爱女人,错失爱自己的,丢失生命。
故事从婚礼当天展开,从刘薇认做嘉睦梅湘南的丈夫开始,他对梅湘南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就开始了。
他喜欢这个像母亲,姐姐,知己一样的嫂子。
他恪守他的准则,对她除了对嫂子的尊敬之外,只有默默关心和守护,其他一切隐藏,包括 那丝丝缕缕的爱意都一起交由内心深藏。
他希望这一生她都是他的嫂子,在他梦可及的地方。
足以。
可是,他心爱的哥哥接二连三的破坏这种梦想,他将她打的逃离,恐惧,失去她愿意隐忍家庭暴力而未出世的孩子……然后没有什么能再失去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她开始顺从,暗地里学会坚强,独自面对骨折伤痛,瞒着凶狠的保姆订机票, 周详的计划逃脱,找工作养活自己。
从此她的生命,不仅要活,而且要健康、自由、精彩的活。
忘掉安嘉和的爱,同时也忘掉伤痛,重新开始。
如果没有他【郑同/晓凡】,她或许会选择他【嘉睦】。
我想小南知道嘉睦对她的感情,就像她本心里也爱着嘉睦,就算他们之间有一个死去11月她残暴的丈夫和他至亲的兄长,还是可以彼此坦露内心,就像她说的,他们之间如果没有过他,没有过那段死去的记忆,他们原本就心意相通。
她一定愿意爱他,也愿接受他的爱。
只是这些假定都不存在的时候,我们宁愿相信来生,相信轮回,相信前世相爱而无缘在一起的两人,今世会遇见,哪怕做了她的儿女,也要以另一种形式相伴终生。
爱你,疼你,陪伴你。
爱情是什么?
你爱,或者我爱,都不能算爱,因为那段爱情里,只有我一个人的爱而已。
就像坚持了那么久的妮娜,对嘉睦一无所求的爱终于谢幕一样,不是不爱了,而是告诉你:“木头,我喜欢你”还是要带着喜欢和不舍离开一样。
他不是一点都没有感觉,曾有一瞬间,他决定挽留她,如果他早一点转身或者她能晚一点离开的话。
婚姻是什么?
就是小南找到的郑同,他爱她,呵护她,珍惜她,理解她,像朋友,像父亲,像兄长,像丈夫,唯一的不像恋人,可是又怎么样呢,人生没那么多十全十美,更多的时候十全九美就够了,就像郑同。
具荷拉涉暴案、闹得沸沸扬扬的蒋劲夫殴打女友,孟庭苇前夫发长文否认施暴......诸多事件,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家暴”。
而每当“家暴”被热议之时,有一个人常常被请出来“现身说法”,他就是冯远征老师。
只因为他在多年之前,给全国人民留下了一道恐怖的童年阴影—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不是小影夸张,听听来自群众的声音:“冯远征让全国人民产生了心理阴影”,“当年吓得我不轻”,“这是我看过最恐怖的电视剧”......
一档电视剧拍成了“午夜凶铃”。
冯远征睁个眼睛,就看得小影心里毛毛的☟
最高级别的恐怖就是如此,没有什么鬼神,没有什么灵异,偏偏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发生在看似最不可能的人身上。
安嘉和,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人。
受过高等教育,华侨医院胸外科扛把子,即将升任副院长,连中央首长都点名要他做手术。
业务能力突出,待人温文尔雅,颇受尊重。
不论是学历、收入,还是地位、口碑,任何一个方面他都无可挑剔。
梅湘南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一名中学老师。
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教师,是个独立,温柔,落落大方的女人。
听着闺蜜刘薇夸奖丈夫安嘉和,“华侨医院那帮姑娘要找你拼命呢!
安嘉和可是他们医院的至尊情人”。
梅湘南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幸福和喜悦,回应道“我知道,从今天起我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了”。
强强联合的配置,于世人眼中,绝对散发着幸福的高光。
所以没有人相信,甚至也不敢不愿相信,这样一个家庭居然会发生“家暴”?!
这就是导演张建栋拍摄该剧的原因。
原本他和很多人一样,先入为主地认为家暴只会发生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或者知识水平不高的家庭。
可后来他惊讶地发现,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中也存在着暴力。
2006年,安徽一项调查显示,该省有1/4至1/3的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其中有约25%发生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间。
2014年,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家暴案件中,施暴者是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干部、知识分子的占13%。
为着揭露这一社会想象,便有了该剧。
写实、触及敏感话题、台词精炼,《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几乎把自己做成了一个标准案例。
安嘉和第一次打梅湘南,是由于一个男人高兵的出现。
梅湘南年少时曾经被高兵强暴,多年之后,高兵越狱报复梅湘南,并趁机绑架了她。
自己的妻子,和曾经强暴自己妻子的男人,独处了36个小时。
安嘉和难以忍受,他不停地盘问梅湘南,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情绪逐渐失控,竟然动手打了她。
面目狰狞,完全像变了一个人。
把妻子一把推到沙发上,接着就是一巴掌,梅湘南嘴角被打出了血。
事后,安嘉和恳求梅湘南的原谅,言语之间满是后悔和愧疚— —“小南,我错了,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动了手了,我错了”
第二次,安嘉和被医院停职,被高兵弄得精神近乎崩溃的他,暴怒之下对妻子大打出手。
接连不断的巴掌,打得梅湘南瘫在沙发上,差点站不起来。
然后又是“对不起”,又是手写的道歉信,再一次乞求妻子的原谅。
可是梅湘南的宽容、忍让,换来的并不是家庭的安静和睦,而是此后更加变本加厉的暴打。
从身体上的苦痛,到心灵上的屈辱。
拍到这一幕的时候,尽管现场并不是真打,这种暴力氛围依然给梅婷带来了巨大心理冲击。
她把自己关进房间摔饭盒宣泄,她忍不住痛哭失声,“把一生的眼泪都流尽了”,甚至连摄影师也一度产生了罢工的冲动。
表面上看,梅湘南被打的原因似乎是因为高兵,可事实上,安嘉和早有前科。
还记得他曾经去拜祭的前妻张小雅吗?
小雅,我又结婚了,祝福我们吧,她像你一样,让我爱不释手......你看,你永远都在那个家里,你想离开那个家都无法离开......小雅,我很遗憾,我不是一个好医生,让你带着一条受伤的腿躺在这里。
她不堪忍受安嘉和的毒打,被逼自杀,死了都还要被冠以“吾爱之妻”这样讽刺的字眼,忍受那个名为“丈夫”的杀人凶手的月月拜祭。
如果不是梅湘南的遭遇引起警方注意,这个可怜女人的死因,恐怕将会永远是一个秘密。
张小雅没有同梅湘南一样的年少经历,却还是没能避免家暴,事实证明安嘉和本身才是最大的问题。
这样的他,对待同事,对待弟弟安嘉睦,对待除了妻子之外的人,甚至是对待手术台上的高宾,从来都没有失控过。
偏偏对待自己的妻子,如同魔鬼。
可也正是这样的他,喝醉酒后教训打女友的男人,真的是莫大的讽刺。
除了家暴,本剧还科普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概念。
例如遭受性侵,梅湘南在和安嘉和谈论高兵的事情,她说“这件事情上我首先是受害者”。
我没有做错什么,我因此受到伤害,这并不是我的污点。
例如“婚内强奸”,违背妻子的意愿强迫发生性关系,即使顶着夫妻的名义,也可能是在犯罪。
关于这一点,到了今天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香港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曾经指出,有些妻子被丈夫性侵选择沉默,因为她们认为这是“家丑”,不能外扬。
有些受害人鼓起勇气选择报案,却受到警方的不合理对待,甚至还有警员对受害人说:“你当作自己被鬼压。
”
例如闺蜜刘薇得知梅湘南为了换取家庭生活的和睦,不惜以辞职为代价,她说出的这番话:假如有一天,你为了能去逛街,而不得不在家好好表现几天,想下一趟楼都要向他请假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今天我站在这里跟你说自由,还不是这么荒唐。
一档电视剧,拍出了法制节目的水准,不可谓不写实。
它就像一把利剑,刺穿了社会深层隐秘已久的伤痛,在17年以前把“家暴”这个敏感问题摆在了台面上,引人震惊。
只可惜,如此发人深省的社会题材,到今天,也还是屈指可数。
对此,我很是遗憾。
不得不说,现在的电视剧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什么火就一窝蜂都拍什么”的怪圈,美其名曰“迎合市场,迎合观众”。
可没有鲜肉流量的《人民的名义》,不怎么谈情说爱的《琅琊榜》,早就一次又一次说明,好剧本才是关键。
没有诚意和含金量的剧本,当然不会引得观众关注。
回过头把锅甩给观众,更是天大的笑话。
想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即可观影。
冯远征演的太好了,噩梦般的存在
窘窘有神的打老婆片,把我妈吓得不行
希望不要被禁。希望不是最后一部能够表现这么多……的作品。唉。
冯远征让全国人民产生了心理阴影
给两颗星不是因为它不好 是因为它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心理阴影。。。
不喜欢梅婷。
惧怕男人。。
童年阴影啊,所以我现在成了女权主义?哈哈。那时候老喜欢弟弟王学兵了。
童年阴影!!!一提家暴,就会想到冯远征狰狞的面孔!!!足以说明冯远征演技真好。这部电视剧的编剧也是潜伏的编剧,这才是有水平的编剧啊。
第一部家暴电视剧
没一个正常人
补标
冯远征的表演很精彩。
小时候对家庭暴力也特别感兴趣==
童年阴影
冯远征,我想忘记你
知道很牛,但是恐惧的让我不喜欢
这部电视剧非常经典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还有冯远征的家庭暴力形象深入人心,那个时候我记得我爸妈还在教育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呢
这片看的我脊背发凉,怕死了
小时候的记忆,唯一的印象就是冯远征真尼玛凶残,梅婷真尼玛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