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疤涂抹上了玫瑰的红色.红色是表里,最疼的是肉.我无意于从电影技法的角度评论,只想说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部电影好像历史,记录了中国社会底层人的命运和生活.若干年后,若要了解中国底层人的挣扎,这就是录像带.就像现在翻开清朝时妓女的卖身契.记录历史,电影有时候很有力.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做"Pirated Copy",与中文名字可算风马牛不相及。
电影的头10分钟拍摄的都是DVD小贩在街上向路人兜售盗版DVD的场景,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为生活所迫,才走上这条违法的道路的。
其实这一行径虽然违法,但他们把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普及给了大众,让他们能从精神的层面,灵魂的层面对自己进行一番彻底的洗礼,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行径却又是至高无上的。
导演还特别设定了一个场景,把执法者(警察)对电影艺术的无知暴露的体无完肤:当警察和小贩在争论《感官世界》到底是毛片还是艺术片的时候,我不禁哑然失笑,是啊,执法者执行的是至高无上的法律,违法者兜售的是见不得光的盗版,这其中的黑与白,是与非无论你怎么折腾,得出来的结论也只有一个。
到了这里,导演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在特殊的环境下,将电影(艺术)与人性捆绑在一起说事儿。
影片大约到了20分钟的时候,有名有姓的人物才陆续登场:梅小静,一位艺术院校的老师,讲解阿尔莫多瓦电影专题课程的时候,突然为片源犯了愁,阴差阳错的认识了音像店老板申明,一个因为在大学期间与女同学在教室做爱而被开除的大学生,而他在酒吧里向顾客兜售DVD的时候,又遇见了一位喜欢文艺片的兼职小姐。
梅小静婚姻不幸,老公是同性恋,自己的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只能通过边看情色电影边自慰来发泄。
申明似乎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没有正当的职业,也没有既定的目标,影片最后一个拍摄他为了躲避警察追捕而玩儿命奔跑的长镜头中,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兼职小姐由于生活所迫,干起了这一行,但骨子里又渗透着一种与其他妓女不一样的气质,她喜欢看文艺片,与申明做爱之后,她提出不要钱,而拿50张盘作为交换的条件。
三个身份、职业、地位迥异的人,却因为盗版DVD(电影)走到了一起。
人性是共有的,思想是共通的,欲望是普遍的,所以,艺术,这种人类思想的升华形式,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束之高阁的,而是可以被任何一个人所理解的。
从大学教师到小商小贩到兼职妓女,社会地位的金字塔可谓从顶走到了底,可是他们却被艺术串联在了一起。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虚伪,太多的伪善,太多的言不由衷,太多的口是心非。
然而在艺术的面前,他们脱去了伪装,剥去了面具,赤身裸体的纠缠在一起,用心,用肉体去交流,去感受。
其实,电影对他们也只是一剂强力的催化剂,让他们把压抑心中的欲望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将属于他们的人性展现出来,然后缓缓的蔓延开去……影片中还有一对穷困潦倒,却同样热爱电影的夫妇,他们的故事反应的也是同样的主题,这里不再赘述。
虽然影片的用镜还有不太考究的地方,故事叙述也有不太流畅的部分,但是立意高深,剖析直入,使这部影片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
这是唯一一部国产电影我能推荐的了原因很简单 这就是生活凡是说什么演技 场面 床戏 资金问题之类的人是被表象蒙蔽的是脱离平等的 或者已经在脑海被灌输一种固定模版思维习惯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任何人都有对世界 对社会 对人生 对价值的看法试问下 、你们很多人喜欢看的武打 枪战 征服 汽车 美女 金钱有什么真实与内涵可言我只看到有虚荣有联系无非就是比谁最牛比谁是英雄谁拯救世界谁是完美男人 完美女人这些真实吗?
很多人觉得世道黑暗之所以黑暗 是因为大多数人被蒙蔽了双眼只追求虚假的表象而真实是一切存在之源最终事实就是事实它不用说话它只客观存在这部电影名字起的很好蔓延人们的思维世界在从孩子到成人 以及老年时是一直在被影响的而最直接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人 报纸 电影 音乐 书籍。。。
所有这些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而最终如何塑造了怎样的你自己是与幼年时教育下的价值观有关的这一点都不复杂所以我觉得惩罚一个杀人犯、远不如了解他的成长环境了解他思维世界扭曲的原因用爱与善良治疗这才是真正的上进而不是每天都有人杀每天都有人叫好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此片以贩卖盗版碟的人开始 也是社会一角没什么枯燥的你走在大街上还不是如此只是现在有人把这环境录了下来 放出来一起观看而已也就10分钟时间碟子大多数人都会看电视 电影之类的此片只是以碟子为代表而展现当代人们生活的精神面电影会影响人这是不容质疑的然而大多数人判断准则已被大环境所同化所以他们从电影中吸取的东西也在一个大前提的同化下逐渐形成个人的观点以个人的观点对这些思想进行分析摄取比如有人喜欢这场景 有人没感觉 却被另场景感动比如从小受的关爱比较少的孩子在电影中的温情就会很容易侵入他的思想而从小被惯养的孩子 在电影中被满足的贪欲 高高在上的地位 强者 焦点 这样的思想就深刻在他们的思维不再一一举例当然以上这些例子也有反面视各种事实而展现出不同的影响没有什么是固定的 一成不变的概括下来就是人们在成长中都在不段摄取从各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思想开始进食无论是你认为对的错的只要是有人摄取了并开始影响周围的人时就开始蔓延了无时无地无形的就这样无法控制的扩散要追究原因回想自己的童年吧
我莫名其妙的把能找到的崔子恩的片子都找来看了,起因是因为看了《哭泣的女人》十分喜欢。
结果其他的片子完全不在一路的,全像是DV习作。
大概没钱的缘故。
勉勉强强就这么都看了。
但这部《蔓延》个人觉得比前几个好看。
里面描述盗版碟贩卖的场面我很喜欢。
还有那几个碟老板谈电影的桥段。
给个小推荐。
我看完后,马上跟一个家里藏碟上万的家伙说,你这个碟痴该看看这部片子。
而且如果我没听错的话,里面还有一段joyside的音乐做背景声。
非常的不喜欢,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
这样就叫反映社会的黑暗现实了吗?
拍电影先得把故事讲好了,可里面的几段哪都不挨哪。
卖毛片的,城管,假警察,变态女老师,文艺妓女,下岗抢劫犯……哪个人物都显得虚头八脑。
要猎奇有的是可找的人物,可讲故事的话哪个都没讲好。
最真实的一场戏就是城管抓小贩的过程,大概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熟悉的场景了。
真是非常糟糕的片子!
在中关村生活过的人,都会遇到卖碟的人,也都多少知道一些卖碟的故事。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多少都有过北漂的经历,不一定你是北漂,但你周围总会有北漂,或者你朋友的朋友是北漂,他们也许不在你的眼前出现,但是他们肯定在你脑袋里存在。
不是北漂的你总是能感受到北漂的艺术气质,但真正北漂的生活我们只是一知半解。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感觉北京还是有些文化的,特别是北京有那么多的艺术院校,还有那么多的老师。
懂艺术或者搞艺术的老师总是给人一种幻想,这种气质也许只有你离开这个城市才会感觉得到。
因为它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就是讲述这个城市里一些有气质的老师、北漂和卖光盘者的故事。
不一定(真实?
等等)……,但它撩动了你的某根神经。
地下电影(underground film)在电影史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来源于对"五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的运动"的命名,不久后这个词就被用来指称美国和西欧的一切实验电影" ,显然,中国的"地下电影"与所谓的"实验电影"并没有直接联系。
通过网络搜索,几乎找不到专门论述“地下电影”的文章,与“地下电影”有联系的论述大多以“独立电影”的命名出现,如《花之恶——90年以来大陆独立电影的回顾》(张献民) 、《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简史》(周江林整理) 《独立电影10年记》(程青松、程春) 和《关于中国当代独立制片》(匿名) 等。
文章中所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同小异,也没有严格地对“独立电影”这个概念做出分析,但可以看出,被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多属于“地下电影”。
对于“独立电影”的描述,一方面反映了体制外导演和一些评论者渴望“独立制片”和自由表达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成为“地下电影”呈现在个别杂志和网络上的一种修辞和掩盖。
张扬的《后革命时代中》问到了什么是地下?
地下的东西,其作品大部分是关注社会底层,底层的东西又是灰暗的。
大部分似乎都透露出这样的绝望的情绪。
而在我所看过的“地下电影”中间,最令我震撼和记忆深刻的就是来自何建军的这部《蔓延》。
那会还在上高中,偶然在网上看到这个电影,看完后觉得原来电影也可以这么拍?!
相信许多人总会被各种各样的影像所打动,从而找到另一种完全没有过的生活方式,他们当中有的人坚定理想,充满对艺术的执着和深刻的悲悯之情,最终成为了电影导演,大师。
也有一些人,沉默而平静的注视,虽不投身到电影工作当中去,但是对电影的热爱不次于那些影像工作者。
贾樟柯看过了《黄土地》去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尹丽川看了《新桥恋人》“仓促下了学电影的决心,似乎不这样做不足以表达对《新》的迷恋。
”许多可爱的人就这样一夜间成了电影青年。
《蔓延》英文名字叫《pirated copy》,影片的开头,在北京的过街天桥上,地下通道里,公交站牌下,电影院门口,到处是操着外地口音的商贩在向行人兜售盗版光盘。
于是就这样由盗版的DVD引发了一连串的各种人物之间的故事。
手提摄影机跟拍被警察追赶的外地弃农倒碟青年小王,在派出所民警拿着一张《感官世界》问,这是艺术片吗,这是毛片!
一脸委屈的小王解释:这是讲人性的,艺术片。
一个热爱电影,因为在学校教室内和女孩做爱而被学校开除的倒碟男青年,称自己喜欢陌生人。
酒吧里的一个妓女,为了要看《花样年华》的碟子,跟那个卖碟的小贩回家,两人在《花样年华》音乐里完成了做爱的交易。
小姐没收钱,只是要了他50张DVD盗版碟。
其中有《绿洲》、《太阳帝国》。
一对下岗的中年夫妻,喜欢在家模仿暴力电影里面的镜头,为孩子学费苦恼,俩人带枪在大街上准备抢劫,最终却意外解救了一个险些被一帮伪装警察的青年强奸的姑娘。
开枪的画面剪切到了《低俗小说》经典桥段。
抢劫酒馆时,发现老板是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最终夫妻双双银弹自尽。
一个艺术学校教电影的女教师,因为买盗版盘与男青年结识而发生了关系,粉红色调的画面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性爱过程。
从她的自述中得知她的丈夫是个同性恋,拒绝和自己做爱。
影片中穿插了一段画面,长期压抑而发生畸变感情的女老师在地铁上触摸男人下体。
一个医疗事故的受害者,艾滋病携带者,向往大海。
最终在看完《大河恋》后,真正来到了海边。
影片涉及到了社会中各种各样边缘或被称为弱势群体的人,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通常在封闭阴暗的空间,一台电视机,放着各种电影:《十诫》《偷自行车的人》《捆着我绑着我》《性,谎言,录像带》《花样年华》……这些沉溺在影像中的人,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大街上,胡同里,酒吧,小商店,他们是你的兄弟,老师,朋友,老板。
生活真的是这样灰暗的和绝望的吗?
还是你明明看见了,却装作熟视无睹?
结尾长达四分钟的追跑的镜头没有音乐,没有对话,只有急促的喘息,一直延续到画面定格,虽然好像举步维艰,但也传达出了一些另外的含义,比如普通人逃出灰暗生活的勇气和那么一点点的希望吧。
值得一提的是,女教师最终也加入到这场追跑当中去,按网上一哥们的说法是作者把这种边缘的绝望已经跨越了性别,时空,和人的各种社会属性,真正蔓延出一种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心理状态。
至于片子本身,个人喜好不同,好与不好,个人不去评说。
希望多能看到这样的作品出来。
看完了就感觉片子里出现的几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最后都因为生活的压力,扭曲了自己的命运。
电影里说:干什么都觉得没劲。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老实巴交地沉迷于<低俗小说>的下岗中年夫妇,解救了一个差点被假警察QJ的妓女之后无奈地还是只能双双开枪自杀;小吃店的老板摔在桌子上他的两条假腿之后说:如果不是这两条腿,我早就抢去了;因为在小医院输血而感染AIDS的同性恋艺术家,在看了<大河之恋>后,到了海边还了自己看下大海的愿望;年轻漂亮的电影学院女老师因为自己的丈夫是GAY,她对性就怀有很强烈的欲望,甚至在地铁里抚摸身边男人的下体;最后申明到她学校给她送了碟,两人在无人的教室里发生了关系……等等等等,激烈的戏剧冲突在慢慢地上演,在电影的演员慢慢悠悠,不经意的对白和动作中上演这个无奈的社会,彻底扭曲了好多人的命运。
现实中的社会又是如何?
看这部片的时候我在想,我是蔓延中的那个角色?
我是谁?
我是谁?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收看不是通过DVD的方式收看的,而是早些年的RM版本。
我在线查找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已经公开发行了,是不是真的啊,我感到怀疑。
从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沉沦在本地的各大碟片分销商的周围,淘碟、买碟,只是没有深入的了解他们之间内幕,只是偶尔的通过要好的D商介绍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只是我们这里好像从来不曾出现影片中的沿街叫卖的场面。
九十年代初我们这里开始有了“拷兄”,我记得当时我的大部分达明的作品都是通过这个渠道来的,那时候原版的碟片都是“LP”(不是另外的LP啊)版本,那些东西至今听来还是非常的温暖。
之后就是D碟的年代了,从开始的流行、摇滚、爵士、古典;CD、VCD、DVD-5、DVD-9我一步步随着D版市场的发展就这么走来。
卖碟者里面98年左右我认识了一个人,非常有江湖的义气,当年被抓时一人扛下了所有的责任,之后没有被抓大家凑钱将这位保了出来,从此坐上了本地D片的分销大户。
中国的D片制造商是非常成功和有水准的,分工细腻、出品的东西也颇有水准,带动了很多的产业,政府不能光用堵来解决问题。
就像影片中描述的那对到天堂去抢银行的夫妇一样,他们实在是走投无路啊!
蔓延 看的实在很嗨,最早的原因是看到崔子的编剧,打开是满大街卖盘的。
太熟悉了,北太平庄的地下通道,新影门口的过街天桥,小300喊着一块一位有大座,地下室都是塔院的。
路南的超市发现在似乎还在,旁边卖碟的店倒是早没了。
如果没有《蔓延》,这些地方04年的样子记忆有点模糊了,幸好电影记录了下来。
就如记录了DVD这个庞大的产业。
当年送盘上门是大生意,于我甚至是交友的平台,在单位会议室桌上挑着盘,听着同事们的喜好,判断哪个人品味相近,哪个人审美较低。
直到有一次,央视某个年轻的法制节目编导实在找不到选题,把给节目组送盘的哥们拍成了节目在全国播出。
之后DVD产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更多的是因为互联网的崛起。
最后一次批量买盘是10年,当时在淘宝一家店里发现有《多桑》《爸爸的大玩偶》等一批台湾电影。
怒下了100多的单,然后觉得肉疼,就把购物车里7个比特币的订单删掉了。。。。
这么有感觉的国片....干吗要禁呢?写实的边缘人,底层人的生活....
压抑,烦躁,颓废,暴力,性,释放,超现实,电影,现实的无奈,电影中的理想,我自己,别人,欲望,开心
算 纪录片吧。作品想说的太多,都不突出。
你们追的越紧 我们会跑的越快
低级
比较感兴趣的边缘人 也算LOSER吧
导演的一次松散无力的个人恶趣味猎奇集锦。
我也真的是。
很粗糙,很野性,还得磨磨,估计效果不错,哈哈。
你有了幽默的想法你就要把它使出来。
站在城市的中央,心已游离至边缘。
还可以吧
好久了.
挺喜欢抢劫夫妇那一段
考盗版碟解压的当代人
剧情不拖沓,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格也很大胆
男主怎么看怎么像大程啊
小时候的二货事件之三
个人觉得非常好看,少有的影迷电影,希望能多看些这类电影,缺点就是稍微有点粗糙,但是粗糙的美
低俗小说那段笑喷了,结尾致敬精疲力尽,挺有意思的,老影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