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今年的法国电影凯撒奖上摘得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生命国界》,是一部反映种族关系问题的作品。
本片讲述的是一名叫什洛莫的埃塞俄比亚男孩,命运在几天内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苏丹边境的难民营中,被母亲叫醒,送上从以色列来的保护埃塞俄比亚籍犹太人的卡车上,临行前母亲只是说:“生存,适应”。
孩子不知道妈妈要他适应什么,混迹在一大群人中踏上了远离家乡之路。
在人群中,有一位女人,刚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出于同情和怜悯,她就冒充了男孩的母亲,替他编了家谱和身世,把他带到了以色列。
然而当什洛莫刚刚依赖这个新母亲的时候,女人却因重病去世了。
孤独的他最终被当地一对善良的夫妇领养,在这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他收到无限关爱,成长为一个即聪明又俊朗的黑人小伙子,还获得了白人姑娘的芳心。
但他多年来始终为自己不是真正的犹太人而困惑,时常对着月亮倾诉自己对家乡的眷恋,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回到母亲的身边……本片是1998年《生命的火车》的续集。
《生命的火车》说的是二战前夕,一群犹太人为了逃生,竟然搞来火车,扮成车上的德军军官和俘虏。
这列假装开往集中营的火车的目的地是以色列。
影片以求生本能的黑色幽默获得了当年蒙特利尔电影节大奖。
7年后,导演拉杜·米哈里埃在本片里接着讲这群犹太移民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他们生活得并不满意。
一个本来信仰基督教的孩子,为了生存去不承认自己是犹太人。
这种用“谎言”表现族裔的文化冲突影片这几年最得戛纳青睐。
获奖:2005年柏林电影节“欧洲影片标签”奖,全景单元观众奖,人道奖库斯图里卡御用配乐大师布雷高维克为本片配乐
原来对爱的坚守的时间可以这么长;为了爱,可以付出这么多;为了生存,要学会顺从……有时候,人就要活着,不为什么,只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就该活着,好好的活着
痛苦之界(《生命国界》2005)“在埃塞俄比亚, 他们指控我们,因为我们是犹太人。
在这里(以色列),我们被指责,因为不是犹太人。
”——《生命国界(Va, vis et deviens)》自打有生命之时,界限就出现了。
自打有人类,界限就越来越被重视了。
语言、肤色、种族、宗教、国家,界限的冲突交织出过去几千年的历史。
小小的个人不过是狂风暴雨中的树叶,只能接受飘零的命运。
《生命国界》说,爱能融化痛苦的界限。
这部又译作《紧握生命的希望》的影片,其历史根源在2800年前。
当时迫于战乱犹太人离开自己的家园在大地上辗转流浪,开始了饱受歧视、迫害和杀戮的悲惨岁月。
埃塞俄比亚的法拉沙人就是犹太人的一支,而且他们是黑皮肤的犹太人。
传说法拉沙人是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所生混血儿的后裔。
因为肤色的关系,以色列一直拒绝承认法拉沙人。
直到 1980年代,法拉沙人才被承认,这时的他们正处在干旱、饥荒和战乱中。
1984年,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秘密实施“摩西行动”。
埃塞俄比亚的 8000余名法拉沙人长途跋涉抵达苏丹境内,再由以军偷偷空运到以色列。
故事就发生在“摩西行动”中,只是主角并不是犹太人。
为了活命,母亲让儿子跟一个刚刚丧子(这个不幸早逝的孩子叫所罗门,Solomon)的犹太女人走。
除了装作是所罗门,记住一整套家庭成员的名字应对审查外,他还要隐藏自己的基督徒身份。
以色列人把所罗门(Solomon)叫做什洛莫(Schlomo),所以他到以色列之后改叫什洛莫。
可惜到特拉维夫不久,第二个母亲就发病去世了。
什洛莫被好心的以色列夫妇收养,开始了痛苦的适应过程。
以色列主流社会并不欢迎法拉沙人。
白人家长向学校抗议,怕什洛莫把非洲的疾病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激进犹太组织不把法拉沙人当作纯正的犹太人,要骗什洛莫去进行割礼。
好在还有第三个母亲的保护,在她的帮助下,什洛莫长大成人并获得了白人女孩莎拉的爱情。
什洛莫隐姓埋名,亲生母亲惟一留给他的东西就是一个护生符。
举头望月低头思亲,他只能请人给亲生母亲写信,但母亲不让他回埃塞俄比亚。
最终什洛莫立志学医,在法国念完医学院,然后加入以色列军队并在战场上因为救人而中弹。
康复后他作为无国界医生到了苏丹难民营,在难民营里他偶然发现了自己的母亲。
什洛莫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犯错才被母亲赶走的。
在难民营里,他跑去买水,付了钱人家却不给水,哥哥跟人家讲理结果被打死了。
他以为自己的这个错误才被赶走。
其实,母亲是让他活下来,所以对他说“Go,live and become!”怎样的力量才能让一个母亲眼睁睁地把儿子送给别人,从此天各一方?
又是什么使得两外两个母亲收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孩?
《生命国界》告诉我们,相对这种最人性的爱来说,种族、宗教和国境的界限是多么小。
在IMDB 上,一位影迷说所有的独裁者和剥削者都应该看这部电影。
难道片末难民营中母亲遇到儿子撕心裂肺的呼喊可以触动他们?
不会。
有一个痛苦的事实是,在这颗蓝色星球上,隔阂、歧视、迫害、杀戮总是那么多,也许大同世界永远是个梦,但只要能进步那么一点点也值得善良的人们欣慰。
其实,这部影片的导演Radu Mihaileanu就是一个为生存寄居异国他乡的人。
身为犹太人的Radu在1980年离开自己的祖国罗马尼亚前往法国,以便躲开齐奥赛斯库的高压统治。
自22岁背井离乡,Radu自是对异乡人的身份有深刻的把握,所以能拍出这部上乘的影片。
http://buckzhao.blogspot.com/
男孩的三个阶段演得非常好,眼神一致。
望着月亮想妈妈,其它所有一切都淡化,或者不存在,爱就是这么直接和纯粹。
人类在生存本能的状态和需求上是没有区别的,但血缘,身份,国籍,信仰..却对生活在这个世界角角落落的每一个人产生了影响,从而有了差异。
所以,有种族,偏见,仇恨和战争.....这些也许是他们要表达的吧
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 《旧约·出埃及记》第3章14节 05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编剧奖。
《生命国界》,英文名《LIVE AND BECOME》。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叫Schelomo的埃塞俄比亚小男孩,他和母亲是苏丹边境上难民营里的难民。
有一天晚上,沉睡的小男孩被母亲叫醒,指着一队以色列来接送埃塞俄比亚籍犹太人难民的队伍叫他过去。
执著的母亲对他说“生存 适应”。
于是,小男孩走道队伍中,牵起一个女人的手。
女人因为刚刚痛失爱子而隐瞒了小男孩的真实身份。
于是,他们被接回了以色列。
但是,女人不久后就死了,小男孩被以色列的白人家庭收养,他得以在优越的环境中生存。
只是他依旧忘不了那个远在埃塞俄比亚的母亲。
以及他冒充犹太人这一事实而惶恐的生活着。
在那个家庭中他得到了无限的关爱,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青年,并且赢得了白人女子的芳心。
影片的最后,他作为一个无国界医生从新回到了那个难民营,去寻找他的母亲。
电影的叙事相当的平淡,记录了sehelomo离开难民营,被收养,成长和结婚,到最后成为一名无国界医生的过程。
但是好的电影就是让你在看过之后被深深的打动。
这部电影有太多打动我的东西,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很饱满,他们感情充沛并且深刻。
我先来说一下这个故事的背景。
影片的开头,写着这样的话:“圣经旧约 出埃及记-19章-4。
”蒙太奇的胶片扫过一张张黑人面孔的时候,缓缓叙述着——在山顶他们已经被人遗忘,接近哥德镇(埃塞俄比亚)。
然而,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以“法拉沙人”。
为人们熟知。
梦想着有一天能回到他们的家乡圣地——耶路撒冷。
1984年,在以色列和美国的援助下,从11月到85年1月,进行了一项庞大的计划。
将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运送到以色列,法拉沙人回来了。
最终被承认是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后裔。
以色列秘密组织狡猾的实施着运送的计划。
避免移民计划受到前苏联政府的干预,法拉沙人丛埃塞俄比亚走道苏丹,一个履行伊斯兰教法律的穆斯林国家。
在那里,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隐藏自己犹太人的身份。
在苏丹,许多飞机等着载着他们去以色列。
一路上,数百人死于疾病,死于饥饿与劳累,还有很多人被强盗杀掉。
20世纪80年代,苏丹难民营接受了来自26个国家数以千计的非洲人。
他们饱受饥荒之苦。
基督徒,穆斯林,还有秘密的犹太教徒。
第一次秘密空运行动,被称为“摩西行动”,援救了8000个埃塞俄比亚犹太人。
4000人在从埃塞俄比亚到苏丹的路上死去、被谋杀、被折磨或是遭受饥饿,缺水以及疲劳的折磨。
许多儿童独自到达圣地或者成为孤儿。
影片中的schelomo就是这样的一个孤儿。
母亲为了让他活下去,逼他离开自己。
他一个真正的埃塞俄比亚黑人,以犹太籍的身份来到以色列,这样一个白人国家。
他第一次洗澡的时候,看到水顺着下水道流走,惊慌失措的想要拼命捂住漏水孔,嘴里说着,这不是我的错,这不是我的错。
水对他来说太奢侈,他永远无法忘记,他的哥哥就是为了一桶水而死的。
而后,在学校里,他拒绝进食,即使被教员撬开嘴巴也不吃一口。
他不说话,他透过窗子望向远方。
那一天晚上,他裹着毯子赤脚行走,往南走,那里有他的母亲。
他所作的一切都在怀念母亲,他的母亲没有床睡,没有食物,没有衣服。
……在后来,他被一对左派的犹太人收养。
他们不信教,但是送他去教义学校。
他害怕,所以躲避老师的目光来回避提问。
于是,老师问了他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犹太教是谁创始的?
他站起来,低着头小声地说:“耶稣”。
霎时。
所有孩子的眼光投向他。
他颤抖着读着书上的文字,尴尬的化解了他们的疑问。
(犹太教的创始人是摩西,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耶稣创始基督教前是犹太教信徒)他的心中是对自己身份的惶恐,但矛盾的是他又希望被发现,这样可以被遣送回埃塞俄比亚。
同时,以色列国内同样有着对于这些新到来移民的歧视。
在一次电视采访中,一个黑犹太人这样说:“在埃塞俄比亚,他们说我们不是真正的犹太人,不是纯正的犹太人。
如果我们不是犹太人,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牺牲,为什么我们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来到以色列?
在埃塞俄比亚,他们指控我们,因为我们是犹太人。
在这里我们被指责,因为不是犹太人。
在埃塞俄比亚,我们被叫做“buda”巫师,在这里,我们被像“kushee”一样对待,像对“黑鬼”。
…… 一边是内心的冲突,一边是现实中的冲突。
在这样的冲突中,他无法找到答案,于是他给她的养母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只猴子很幸福。
他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他有家人和朋友,他对森林很熟悉。
有一天很意外,他掉到一个多刺的灌木丛,他的身体都被刺包围了。
它们弄得他很痛。
他很想把刺弄掉,但他很快发现这是不可能的。
太多刺了,他的指甲里也有,这些使他最痛。
他该不该拔掉指甲把刺弄掉?
”直到他成年,这样的刺依旧刺痛他。
因为他是黑人,所以被心爱女孩的父亲歧视,那个女孩最终嫁给了他,可是断绝了与家庭的关系。
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主角,schelomo的养母。
一个美丽、善良、坚强的女性。
最令我感动的是这样的一幕,她听到schelomo所在学校的教员叫她为schelomo转学,因为别的孩子的父母怕他从非洲带了疾病。
她愤怒了,她朝着周围的家长和孩子叫到,他是健康的,你们这群白痴,他是我的儿子,他的丘疹是因为压力…… 她捧起schelomo的脸,添他脸上的丘疹,她是健康的,他没有疾病。
…… 影片的最后,他去巴黎学医,学成后以色列参军,作为战场上的医疗部队。
他中过一颗子弹,活过来,和等了他10年的白人女孩结婚。
在妻子生下孩子后不久,作为无国界医生回到苏丹难民营,电话中传来孩子叫爸爸的声音,他穿过帐篷,看到一个女人掩着面注视着他,那双眼睛犹如那晚送走他时的神情,他脱掉鞋,走过去,拥抱她,对她说:妈妈,我是你的儿子!
……影片最深刻意味是男孩成长过程中,身边的种族冲突。
白人犹太人和黑人犹太人,更深的白人和黑人。
片中的一场亚当是什么颜色辩论中,影片主旨明朗。
白人说亚当是白色。
schelomo说: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用粘土创造了亚当,粘土是红色,所以亚当是红色的。
…… 亚当是什么颜色的?
他是白人,黑人?
人类的起源没有国界,生命之初没有国界。
只有LIVE AND BECOME。
生命的本意:生存 适应。
PS: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谢晋导演说的,他喜欢导演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那么本片无疑是成功的。
感觉法国人太自以为是的在企图理解纷繁复杂的历史巨大冲突导致的现状。
电影中充斥着各种语言,猜测其中有法语、以色列语、希伯来语、阿尔巴尼亚语,反正是那种也不认识,好在有好心的网友翻译了字幕,才得以欣赏到这部“获得2005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编剧奖”的影片。
以色列好像从建国以来就没有消停过,犹太人获得一片栖身之地来之不易,所以今天我们在数落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冲突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和犹太人相比,身在非洲的黑人兄弟的遭遇就更不幸了,除了少数经济发展比叫好的地方以外,经常听到新闻里说非洲这里那里又发生战乱了,非洲又有瘟疫了,诸如此类,原本富饶的非洲,似乎在近代就没有让非洲人民幸福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初被当作奴隶贩卖到美洲或欧洲的黑人幸存者的后代,或许要比他们在非洲大陆的同宗要幸福的多了。
我们的小主人公,什洛莫,也是一位幸福的家伙。
电影从什洛莫9岁一直讲述到他成年、结婚,除了我们已经不愿再看的苦难、歧视之外,什洛莫还是很幸运的,有那么多的人爱他,亲生母亲为了什洛莫的幸福而送他离开非洲,村子里的大姐让什洛莫冒充自己刚刚死去的儿子来到了以色列,在以色列的学校里面,那一堆老师对什洛莫也算不错,最后,什洛莫得到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他被一个以色列家庭收养了。
现在他除了仍然远在非洲的亲生母亲之外,又有了养父、养母、哥哥、姐姐等亲人,养父像爱亲生儿子一样爱着什洛莫(当然是以男人的方式),养母对什洛莫更是充满了母性的温柔,哥哥小的时候不懂事,但长大以后和什洛莫也象亲兄弟一样,姐姐更是对什洛莫更不错啦。
随着什洛莫的成长,还遭遇了很多其他的好人,包括和他拍拖10年的妻子。
幸福的什洛莫,但他那时常仰望月亮的眼睛里,仍然闪烁着埃塞俄比亚黑人的苦难。
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以色列人民对自己国家的爱,以色列人民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都热爱自己的祖国,虽然他们和巴勒斯坦的事情总是扯不清。
就像什洛莫的养父说的那样,这是我的国家,我就要在这里,哪里也不去。
我们家没有人逃避兵役。。
等等。
为什么以色列能夠生存在一众阿拉伯国家的包围圈中,可见一斑。
最后,犹太教,说实话在玩最新的“文明3”之前我几乎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但是“文明3”里面宗教的作用很强大与重要,所以就记住了:欧洲的基督教(广义),中东的伊斯兰教,中东的犹太教,印度的佛教,中国的道教。
关于宗教没有仔细研究,在这里也就不敢乱说了,不过希望宗教是人类和平的媒介,而不是灾难的庇护所才对。
好了,再回到影片当中,什洛莫最终还是回到了非洲,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来帮助同胞,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回到了生母的身边。
影片到此结束,镜头从呐喊的嘴中拉高,让观众见识了一片狼藉的难民营。
非洲的苦难,什洛莫能改变多少呢?
http://www.fwolf.com/blog/post/275
埃塞俄比亚信仰基督教的黑人小孩,被母亲狠心推给了一位丧失孩子的犹太裔母亲,她只说了一句:适应、生存。
孩子离开贫瘠的非洲土地,被家庭环境优越又富有爱心的犹太父母领养。
他在隐瞒身份中成长,信仰的冲突,对亲人、故土的思念,都令他内心矛盾、困惑。
他历经重重,最终回到贫病、衰老的母亲身边。
电影寓意深刻,煽情动人。
任何事物划出界限的时候,灵魂也会囿于冲不破的牢笼。
生命是种子,适应、生存,不由你选择;或者说,选择的最高原则就是生存。
“摩西行动”将散落非洲的犹太人迁回以色列,对于混淆身份以求生存的埃塞俄比亚黑人孩子所罗门,他的生存有自身困境,也有犹太民族内在的不平等因素——迁回的黑人犹太人,在他国被当作犹太人遭受迫害,在本国又被当作低等的非犹太人遭受歧视。
所罗门在犹太养父母的抚养下见证了这一段历史,也始终在自我身份的辨认中寻找归属感。
他赢得了白人犹太女子的爱情,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他在生命的漂泊旅程中感受到博大的爱。
他回到魂牵梦萦的生养他的非洲土地,回到母亲的身边,令人感慨万千:种子择地而生,落叶却要归根。
有一种牢笼是灵魂的选择,生命原来也有打不破的宿命。
当我们为所罗门的回归感激涕零的时候,内心涌动的,却是爱的暖流——万物皆可划出界限,唯有爱,没有国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2v93r.html
当什洛莫看见不远的难民帐篷处,一双令他永生难忘的眼神后,不是迟疑,而是震惊地凝视了几秒后,迅速挂掉手中的电话,习惯地脱下鞋子,赤脚走向那位蒙面的难民,拥抱,发自肺腑地喊了“妈妈”。
这一声,是时隔多年后的感情宣泄;这一刻,我再也控制不住,有要悲泣的感觉。
这是获得2005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编剧奖《生命国界》的最后一幕,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和人生磨练后,什洛莫终于和当初强烈送他离别贫瘠的非洲大陆的母亲团聚。
《生命国界》的故事背景是以色列当初施行的“摩西行动”。
该计划是将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后裔也即“法拉沙人”从非洲运抵以色列,以充实以色列人的纯正血统。
身份回归的历史境遇下,为了自己的孩子永离贫困和疾病,什洛莫的母亲忍痛亲情的割舍,让什洛莫假扮“法拉沙人”,去往以色列。
与“法拉沙人”类似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扈尔特人无法忍受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民族灭绝政策,从沙俄回归新疆故土的历史事实。
但因为时空遥远,又由于文字和影像再现的极度匮乏,我们并不能在身份认同的历史归属感上,体会到某种心灵的触动。
在电影讲述的另一面,《圣经•旧约》里,神晓谕摩西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说,我是耶和华。
我要伸出来的臂膀重重地刑罚埃及人,救赎你们脱离他们的重担,不作他们的苦工。
”如今,以色列的“摩西计划”也要将“法拉沙人”救赎出非洲的苦难,回归以色列国土。
但也正如《旧约•出埃及记》里记载的:以色列人用埃及带出来的生面烤成无酵饼,这生面原没有发起,因为他们被催逼离开埃及不能耽误,也没有为自己预备什么食物。
什洛莫能够到达以色列,也是因为以色列的“救赎”行动,在此之前,于贫困缺水的埃塞俄比亚村落,因为水,因为战争,他的哥哥和父亲相继丢失生命。
建国之后的以色列,富裕、强大,基本上是没有生存之忧的。
然而年幼的什洛莫被他母亲强令离开时候以及在之后许多年月里,并不知晓母亲的良苦用心。
他一直认为,是因为他导致哥哥的死亡,才被母亲抛弃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和以色列人接触,并成为一个热爱和平的以色列人家庭中的一员,逐渐长大成人,他比出埃及时候的以色列人幸运得多,他有食物,他心中始终有那一片非洲大陆,有他的母亲;但他又是不幸的,他没有以色列之神耶和华引导,因为身体里流淌的并不是以色列的血,身份难求获得承认,又身处异乡,只有一弯明月可以倾诉。
相较许多文学作品在表现种族问题时候流露出的焦虑,电影《生命国界》温和了许多,整个过程虽然充溢着历史和现实的厚重感,它在刻画生命回归和身份认同方面,依靠“回到母亲身边”这条主线,表述的是一个重在温情的故事,而非残酷的种族之间的纷争。
这也是让我感动的地方。
在我内心深处,一个团圆的结局,远较四散分离的状况诱人得多,尽管事实大多不尽人意。
这么说,其实是说我已经被现实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内心,在今年冬天来临之前,似乎长出了那么点点的春芽。
观后:「生命国界」揭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生命为什么要有国界。
人类社会本就不大,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为什么要人为的阻隔开来?
人的生命本来就有限,为什么要有语言、肤色、种族、宗教,乃至国家的界限?
而且界限的冲突,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界限的鸿沟,不减反增,任小小的我这片孤叶在狂风暴雨中吹打飘零。
怎样的力量才能让一个母亲眼睁睁地把儿子送给别人,从此天各一方?
又是什么使得两个异国母亲收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孩?
这就是《生命国界》要告诉我们的:爱无国界,生命永恒。
不过,有一个痛苦的事实是,在这颗星球上,至少到目前为止,隔阂、歧视、迫害、杀戮还是那么多,也许大同世界永远只是个梦!
其实信息量挺大的,但拍得简练克制。受教育,也受感动。
人类的苦难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到以色列生活的故事。影片依托一个真实的背景,聚焦于一个黑人小孩在以色列成长经历。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角度,应该是个饱满的故事。可惜剧本写得很糟糕,相当传统而无震撼力,拍摄得也啰嗦,导演只顾煽情,篇幅太过冗长。演员尤其是主角的表演相当平庸,无法打动人。这样的电影竟得数个电影奖,也许只是题材讨喜吧。
生命不分国界,大爱不分种族,愿世界充满爱。
为了生存埃塞俄比亚男孩假扮犹太人去了以色列,之后被善良人收养,成长为医生,找到真爱,最后在回老家支援时意外的找到了母亲。
唯一一部无中文字幕 从头到尾仍被吸引的电影
关于一个被领养孩子的成长和身份认同。期间参杂了关于种族和宗教以及社会政治各种因素。十分写实,最震撼的还是领养家庭中的温暖和养母的伟大吧,主题很宏大,但不成功,整体而言,节奏温吞,略微平淡。和《音乐节》以及《囚车驶向圣地》两部不可同日而语。
看得好憋悶。
看得快睡着了,故事过于平淡,人物转变有些生硬。
貌似写实,文艺腔过多,讲述的很平,难以投入观看
相信你都来不及骂他煽情就已经感动得一塌糊涂
由法国、以色列、意大利…等国拍摄的《生命的国界》看后久久不能忘记,值得欣赏。 1984年,非洲26个国家发生饥荒,成千上万的难民逃到苏丹。以色列和美国当时展开了一个大规模的行动,把埃塞俄比亚的数千名犹太教徒送到以色列,这就是著名的摩西行动。在这个行动背景下,一位基督徒母亲强迫她9岁的儿子编造犹太教徒身份,以便让他脱离饥饿和死亡。男孩抵达以色列后,以孤儿身分被一对好心法国犹太夫妇收养,他一直担心人家发现他的秘密和谎言:他不是犹太教徒,也不是孤儿,只是一个黑人。他在以色列长大,他认识了爱情、西方文化、犹太教,也见到了种族主义和占领区内的战争。他同时成为犹太人、以色列人、法国人、突尼斯人…,但他从未忘记他的国家,他的母亲,他的根…
让人心酸的同时又十分幽默,大赞剧本!看完140分钟的全片之后都久久未动…公司发行的电影都这么特别,都这么stirring有意义。引用老板说的一句“这些电影就是每天让我们起早贪黑工作的原因。”
说教,刻意。
一开始蛮好的,看着看着scholmol太作了
现在看起来很常规,但把结合着时代和民族命运的个人颠沛流离故事,拍得这么清楚,很不错了
三个母亲,伟大的母爱传递。关于一个黑人基督徒,白人犹太人的,身份的冲突,融合,谅解与自我认同。
2012-06-20
很有深度的一部片子。一部关于以色列埃塞俄比亚人具有史诗气魄的电影。难得杰出的影片。
被歧视的种族、凄绝的身世、可怕的疾病……,那些无法选择的,带在血液里的印记,往往成为一生的背负。在与常人看似没有分别的生活里,时时露出狰狞的面目,啃啮自己的身心,也带来对他人的伤痛。但也总会有人世间的善意和关爱,和饱经沧桑后的成长,让人终可将命运踩在脚底,跨越这种种缺憾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