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那次报🚓。
新买了辆二手电瓶车,一直没时间试试充满电能骑多远,在一个比较闲的凉爽周六晚上,骑上车子出校,顺便找个地方吃晚饭。
最终选了一家路边的淄博烧烤,店面很小,我几乎坐在人行道边上。
吃饭的过程中,听到路边有对男女在争执,女的坐在路沿哭,男的拿着她的包,想拉扯她上路边的网约车。
来来往往有些行人,也有几个大叔坐在停在路边的电瓶车上观察他们。
男的很不耐烦,从一开始的劝说,逐渐变成羞辱,最后变成吼。
说她丢人(听的我很气,哪怕是情侣关系,这种话听起来真的很恶心),说她反悔,说什么别闹了,装着好像小情侣闹矛盾。
包是男的抢走的,女的坐在路边蜷缩着,反驳说从未同意,她护着胳膊和手机,害怕被拽起来拉上车,也害怕最后仅剩的手机被抢走。
期间我断断续续能听到他们之间的对话,等我吃完饭,他们还在争执,我准备离开。
这时男的越来越不耐烦,女的尝试拿回包无果,想自己打车回家。
男的则是忙着争抢女孩手中的手机, 说什么酒店没法退,不想让她回家。
女孩说如果男的尾随她回家,就打电话报警。
冲突直接升级。
我大致已经猜到了事情是怎么回事,意识到已经时间很晚了,再拖下去路上没有行人,男的会更加肆无忌惮,后果非常严重。
我鼓起勇气大声喝止了男人抢手机的行为。
男人立马说他们是情侣,并开始辱骂我,他很慌,想让我离开。
我开始录像,并向女孩求证,她坚定的摇头。
于是我声称可以帮忙报警,最后在烧烤店主和路人的帮助和见证下,成功报警。
在警察询问时,我得知,他们曾经是情侣,早已分手,这次是男的称女的出差来京约其出门闲逛,没想到却提前订好酒店,图谋不轨。
男的看起来就是个chu sheng,差点延毕了,装文艺男,常年混迹豆瓣,以此身份吸引女性。
和我争执的过程中,见无法激怒我,抢夺我手机未果,路人越来越多,他脸变得比北京天气还快,一会儿言语极其恶毒,一会儿装无辜。
警察都呵斥他毫无教养,简直虚伪至极。
其余的事情我已不想再了解,他们随警察离开,我就回学校了。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那天我有勇气站出来。
因为看过《同意》这本书?
因为正义感?
因为我这几年接触了大量女性主义的作品?
因为想做点什么配得上心中爱慕的女孩?
因为我将来也会有女友,有妻子?
还是因为我真的发自内心完全平等地尊重女性,真的能看见她们?
以上原因都有些,我也说不清楚。
- 关于这部电影,有人说要给男生看。
我倒是觉得,本身就正的男生看之前就知道该怎么做,本身就歪的男生看了也不会改。
内容和剧情没太多想说的。
希望不会有女孩被问电影中的问题,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心中永远只有never一个答案。
原载「虹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衣架曾经是美国女性自行堕胎时最常用的工具。
今天的她们能更自由地掌握自己的子宫了吗?
拿下今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用它的片名给出了回答——自由很少,总是艰难。
要讨论《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就不能脱离「堕胎」议题在美国社会中的复杂历史处境,很长一段时间内,堕胎在美国的大部分州都是违法行为,直到伴随女权运动的《罗诉韦德案》在1973年通过,堕胎才成为美国女性被写进宪法的权利。
它规定女性可以在妊娠的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27周前)堕胎,而在妊娠的第三周期(28周后),各州可自行立法禁止堕胎行为。
这种女性折衷的胜利并没有维持太久,尤其在特朗普上台后,整体政策都开始呈现收紧状态,支持生命权的保守派一直在试图推翻《罗诉韦德案》,让堕胎重新变得非法。
阿拉巴马州签署最严反堕胎法后,更让人有种《使女的故事》要成为现实的预感。
在纪录片《推翻罗诉韦德案》中,我们也能看到,重回六十年代堕胎环境下的美国,其实只是时间问题了。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的宾夕法尼亚州就是堕胎政策较为严格的地区,那里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必须要有父母陪同才能合法堕胎。
于是,只有17岁的主角奥秋意外怀孕后,为了秘密解决这个麻烦,只好和自己的表姐斯凯蕾一起,乘坐巴士前往纽约。
因为在那里,未成年人可以独自合法堕胎。
影片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朱诺》或《四月三周两天》这样的堕胎影片,但不同于前者的童话式理想主义,也不同于后者的哀歌式悲观主义,《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一个属于当下美国的堕胎故事。
它建立起了属于青年一代的「当下堕胎史」叙事,以自己在美学上几乎可以被称之为清淡的真实与客观,向当下的美国所发生着的戏剧性的一切,做出了立场和态度上的挑战。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堕胎议题在美国电影的整体环境下,是太容易被做得过于戏剧化、煽情化的故事,尤其在是堕胎已然成为政治砝码,各党派都必须立场鲜明站队,煽动选民情绪的当下,这台「手术」之于美国早就不只是医学问题。
试图讲述这个话题的创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要小心翼翼地传递自己作为叙事艺术的力量,因为它要与戏剧化的、利益化的、甚至充满表演性的政治竞争,在风暴般的社会运动下,让观众重拾堕胎议题对女性、对世界产生的隐秘而深刻的影响。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做到了。
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堕胎、人流之类的字眼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甚至连语言本身在片中都处于一种相当节制的状态。
一个明显的处理是,奥秋和表姐斯凯蕾甚至都没有直接讨论过怀孕或是流产的话题,斯凯蕾从门缝中看到奥秋呕吐以后,两人就开始了心照不宣的旅行。
这种失语和沉默,一方面代表了女性在当下环境中谈论堕胎问题的耻感,一方面也暗示了女性不得不在个体与个体间建立起这种秘密仪式,这种相互援助的社群关系,是对法制和父权社会的无声抵抗。
与语言的节制所相对应的,是影片无处不在的「身体叙事」,理解这种身体叙事,也是理解《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关键,因为合法堕胎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承认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拥有自主权。
片中的奥秋和斯凯蕾都很少说话,她们的许多交流都是通过身体接触完成的。
比如斯凯蕾为了借到钱,不得不亲近搭讪男做出某种牺牲时,目睹一切的奥秋便默默地勾住了她的手指。
导演伊丽莎·希特曼的镜头无数次让我们去注意女孩们的身体。
奥秋后背因为内衣带留下的勒痕、她试图自行流产时击打腹部导致的淤青、斯凯蕾被男人摩挲的大腿,都成为了台词之外的身体语言。
于是,奥秋确认怀孕后自行打鼻钉的行为,也就成为了在真正流产之前,宣告自己拥有身体控制权的前奏。
身体是这些女孩们经受苦难的原罪,也可以成为她们的战场,写满她们自由的宣言,如果有必要的话,身体甚至也是可以被利用的。
在语言——身体——控制这样的一组演进关系之外,《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还建立起了与之构成渐近线的另一组演进关系,即障碍——选择——自主,它们最终随着人物的命运慢慢靠拢,聚焦到女性自决权上。
你能在片中看到两姐妹经历无数的障碍,下着雨的寒冬,笨重的行李,导演伊丽莎·希特曼也说,自己一开始就决定了故事要发生在冬天,因为她希望季节可以成为主角们的障碍。
而那个不断被两人搬上搬下的硕大行李箱,则是伊丽莎·希特曼从杂志上看到的一个细节。
它或许会带来一种设计过强的感觉,但事实是,它刚好象征了女性们在当代社会中所负担的「过重」的行李。
在一些场景里,我们可以看到姐妹俩一起在抬这个箱子。
在影片中后段,我们则看到了奥秋一个人吃力地将箱子运过巴士站的楼梯。
行李另一层面的意义也由此揭示——这些女孩子们,终将独自负着生活的重担。
类似的障碍散落在影片各处:循循善诱的反堕胎宣传、复杂的纽约交通网络、不同诊所不同策的流产细则,你甚至还会注意到片中几乎每个男性都不那么善意。
言辞冒犯的继父、强行邀约的顾客、地铁上的露阴癖、巴士上的搭讪男,共同组成了伤害着女性们的父系图谱。
这种略显标签化的处理,虽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客观性,但也展示了令人担忧的现状:伤害大多数时候都不是直接的、甚至是充满诱惑和善意的。
而大多数的女性们也并没有方法可以处理甚至是意识到这种伤害。
影片大量场景都发生充满流动性的空间中,比如巴士、地铁、港务局,这些公共空间人员构成复杂,来来往往,也充满陌生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就是外部世界的象征。
就像搭讪男在巴士上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与她们全然不同,甚至毫无关系,但是,也充满选择。
姐妹俩花了大量时间在港务局过夜,在楼梯上上下下,穿越各种各样的门廊,这些空间公共而暂时,并不能让她们久留。
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工作人员以「这里凌晨一点到五点半之间要关闭」将两人赶出候车室,姐妹俩不得不再次做出选择,挑选下一个暂时栖息地。
交通性空间是城市的枢纽,它同样成为奥秋人生关口的缩影,选择坐哪班地铁,在哪站下车,去到哪一家诊所直接和她今后的人生画上等号。
也是这些不断的、让人几乎没有喘息空间的选择,最终让奥秋得以实行她对身体的自决权。
但让人庆幸也让人唏嘘的是,最终也只有纽约的这家诊所,才给了奥秋选择,以及片名中提到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几个选项。
在这段点题直接得近乎赤裸的固定长镜头中,我们得以凝视着奥秋的面容,这也是全片中语言最多、身体最少的一个段落,但它依然如此冷静。
面对医生自己性史、暴力受害史、被侵犯史的询问,奥秋的回应所体现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答案,而是这背后被长期忽略的,甚至连选择也无法覆盖的女性痛苦生命体验。
这也是《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在建立了属于当下美国的堕胎史之外最有意义的地方。
它让身体回归身体,让语言仅仅只是语言,而非调动政治利益链和受害者情绪的工具。
当我们注意力被影片拉回到堕胎这件事本身的时候,影片就同时为角色和观众提供了一种自决的自由,你可以自主决定站在哪一边。
这也是影片及其作者,还有无数女性想要为「她们」所争取的东西。
如果我们不使用这种自由,那我们就将自己变成了从不踏出经验定势的囚犯。
这部电影后劲太大了。
前面觉得平平,剧情没有大的冲突,主人公没有强烈的情绪波动。
直到点题的“从不、偶尔、有时、总是”问题出现,Autumn的表情开始变化,直到哭泣,说不出话。
我的心瞬间真正进入了这部电影。
但也只是开始理解,但并不会跟着主人公有什么情绪上的波动。
因为这部电影的视角就是旁观,冷静观看两个女孩这几天的生活。
没有支持什么,没有批判什么,她们做了什么,只是因为她们要那么做。
观众不需要知道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只呈现给我们一个结果,一个问题,以及女孩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方式。
因为这是她的事,不需要别人来分析事情如何发生,判断谁对谁错,为她做出什么决定。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涉及的是一个全世界有讨论度的话题,关于堕胎。
17岁,世界平均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
在这个年龄发生的故事,有它的代表性。
当我们讨论一个涉及面巨大的问题时,很容易陷入从各种宏观角度考虑问题的局面中。
这部电影聚焦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似乎变成了个体的事。
但正是因为具体了,才不像讨论一个与己无关的话题。
她的神态、眼神、情绪变化,都是一个具体的人面对这个问题的反应。
我很欣慰看到那些具体的画面,做B超时肚子上涂的耦合剂、捶打后黑青的肚子、尿检的过程、内裤上的血、换手术服……这是女孩们真实面对的生活,需要被呈现、被看到。
而不是只用几个词句就概括。
表姐妹的感情真实又可靠。
让我很意外但又特别喜欢的是表姐为了借钱找偶遇男生的这一段情节。
观众总会有种担心女孩子被骗的感觉,但其实,她们早就成熟。
她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别人想干什么,她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说她们成熟,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还会有意外怀孕的情况出现呢。
这个时候就要警惕是个体的问题还是社会普遍问题了。
当我们简单归因于家庭不关注,个人妥协和傻等原因,就会忽略这其实是社会普遍问题。
很多成年女性在面对医生那些“从不 偶尔 有时 总是”的问题时,和她的回答没什么不同。
这是一部青春电影,也是一部成年女性电影。
发生在大十岁的人身上,也没有什么违和的。
她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男性角色,也出现在每一个女性的生活里。
手术结束,表姐妹吃东西开起了玩笑,俩人第一次笑了。
Autumn也终于能睡得着了。
她终于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件麻烦事,无法保证她的未来能从这一段中收获什么,这只是成长路上的一段而已。
好多近景特写,两个年轻演员演技好棒,拍摄成本看起来不高,真好。
在男权社会下一个未成年少女的处境。
1.一点雌竞。
autumn冷眼看着cousin被顾客搭讪、被超市主管吻手、被车上乘客搭讪,cousin表示很厌恶。
而autumn只是口头上很厌恶,内心还是渴望男人能够看见自己。
2.cousin更漂亮也知道男权社会自己的性资源能换取利益,但其实她不屑于这么做,但是为了妹妹她还是去做了。
也体现了女性间的互助,cousin对autumn的帮助是义无反顾的,而autumn却没有她有相对应的真诚。
让我想到了《姐妹情色》那部电影。
但是在cousin被吻的时候,autumn去牵表姐的手,既有互助的力量但又充斥着无奈。
男人掌握资源,然后利用资源获取性资源。
媎妹俩的票要66美元,而男人玩个保龄球就可以付90美元。
3.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是描述自身情感以及对象的选项。
这也代表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下下的难言之隐,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是冷漠的脸下有无法言说的痛苦。
4.更多的自由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向上和向下的空间都扩大了。
女主14岁就开始有性行为,在17岁就有过6个伴侣。
看似性解放,实际上碰男人只是增加了自己各方面的风险。
性解放是男权社会最大的谎言。
不碰男人就不会变得不幸。
5.城市的繁华与个体一点关系都没有,无论在哪个地方穷人都很悲惨。
只是发达国家的穷人能不至于惨烈而已,有社会保障兜底。
文/玛戈同志公众号:抛开书本受疫情影响,戛纳等一众电影节都选择延期。
而刚刚结束的柏林电影节轻松地独领风骚。
无论在话题度、参赛作品质量、题材多元化等各个方面都颇有热度。
今年70岁的柏林电影节聘请了两位新的艺术总监,“新官上任”的柏林的确摆脱了此前尴尬的局面,展现了它应有的水准,几乎可以和戛纳比肩。
在这些改变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入围的女性主义电影数量大增。
包括主竞赛单元在内的各个单元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影人表达自己对女性处境的关注。
这其中有一部影片,主创几乎全是女性,获得了场刊最高评分,最终也成功拿下评审团大奖。
它就是伊丽莎白.希特曼导演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对于电影圈外围的观众来说,可能要这么介绍这部电影:这是之前惊艳网友,年仅17岁的美少女塔莉亚.莱德首次触电的作品网络上流传的各种高清美图,都来自《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在柏林电影节的采访图。
塔莉亚的美貌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她立刻就在中国有了自己的粉丝团,以搬运她各种社交账号的动态。
这位靠美貌成功从柏林电影节出圈的美少女,在处女作中也在持靓行凶么?
看完电影后,原本对塔莉亚免疫的我反而开始对她好奇了。
和采访时青春靓丽的样子不同,电影中的两位少女可以说灰头土脸,阴郁低沉,衣服都没换过几件,全程扑克脸。
就是这样一部冷感十足的女性电影,如瑟瑟冷风刮痛你的心脏。
本片的叙述沿着一条线索:十七岁少女秋(茜德尼.弗拉尼根饰)发现自己意外怀孕。
她前往当地诊所检查,得知自己已怀孕十周,诊所的工作人员劝说秋将孩子生下来,并表示会帮助她联系领养家庭。
秋还是决定瞒着家人堕胎,但她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小城规定,未成年人堕胎必须得到父母同意。
在自行堕胎的尝试失败后,秋决定瞒着家人,在表妹(塔莉亚.莱德饰)的陪同下,前往未成年人可合法堕胎的纽约进行手术。
面对诺大的纽约,捉襟见肘的两位少女拖着重重的行李箱,辗转、颠沛、迷失在车水马龙之间,强撑着完成这一场不得不面对的纽约之旅。
少女堕胎的故事并不稀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
同样是堕胎,同样是两位少女。
本片的语境和表现方式却别具一格。
影片采用16mm手持胶片摄影机进行拍摄,加上导演刻意选择在冬季拍摄,使得全片完全笼罩在一片清冷的沉静中,没有一丝少女的欢脱。
两个女孩子几乎全程穿着臃肿的冬衣,经受着怼脸的大特写。
并在晦暗的画面中,将视线停留在身体的局部,放大肢体的动作,这就打破了画面内的平衡。
随着人物肢体不断搅动着死水般的画面,影片便蒙上了一种死水微澜般的惊心动魄之感。
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也能明显的感觉到秋和表妹始终处于一种警觉和不安的状态中,就算是日常的场景也能嗅到一丝丝危险的气息。
这是女孩备受侵犯的日常心理状态。
随口调戏的顾客、地铁上掏出下体的乘客。
恶作剧的男同学、永远醉醺醺的继父。
除了这些屡见不鲜的行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影片开始不久:秋和家人们围坐在客厅,继父一边用手抚摸着宠物狗,一边笑着说:“you little slut(荡妇).”镜头久久的注视着继父抚摸狗肚子的动作,他不断晃动的手臂几乎像摸在秋和观众的身上。
这就是秋的常态。
她时常感到备受侵犯,客厅这样的场所却像是四面透风的毡房一样摇摇欲坠。
相比于身体上的骚扰,精神上的绞杀几乎是无孔不入。
当影片行至第60分钟,随着一个情绪不断攀升的长镜头。
这个拗口的片名终于揭晓:即将手术的秋,必须先完成一堆问卷调查。
工作人员说道:“我会问你一些问题,你只需要回答‘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
就这样,随着“你的性伴侣拒绝戴避孕套”,“你的性伴侣威胁或恐吓过你?
”“你的性伴侣是否对你进行身体伤害”等问题接踵而至。
秋逐渐崩溃,镜头注视着她从平静到产生裂缝再到崩溃的面庞。
她第一次哭了,露出一丝17岁少女该有的无助和委屈。
仿佛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受害者,但事情的后果却要独自承担。
在问答中,这个被简化为零的父亲也逐渐显形,秋显然是在经历了伴侣强迫性的无套性行为后才意外怀孕。
而选项中简单的几个字,就将所有细节和伤害如说明文的修辞方法一样,被化约在四个平静的副词上,如果是手写答卷,便蜷缩在黑笔或红笔的对勾上。
那么我们也大可以设想这段跌跌撞撞、五味杂陈的堕胎之旅,也会变成问卷中的某一题:“你曾有过堕胎行为么?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
到这里,本片的目的显然超出了控诉,它渴望看清被遮蔽的女性身体,不加渲染的传达真实经验。
女性身体从来就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在女性主义中,身体从被悬置到被正视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它作为“第二性”的血肉之躯,是等待标记的领土,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带有男人们的战利品的意味。
同时,对于女性来说,身体也因此逐渐暧昧。
当秋凝视着镜子,一拳拳砸向自己的肚子。
当薄纱般的日光穿过少女浓密的睫毛。
当秋亲自穿上鼻环,以示夺回身体的主权。
身体对于女性来说是爱恨交织的发芽土与死城,它既展示着生的轻盈与美丽,又负荷了不属于它的原罪。
就像片中伴着女孩行程始终的行李箱,两人搬着它上上下下,麻烦又笨重,但不能撒手,除了它,少女一无所有。
很多女性常会有意无意的隐藏自己的阴性气质和剧烈的情绪波动,她们在不知不觉中惯于抑制自己趋向一个冷漠、理性的男孩子。
因为那似乎被默认为一种女孩不该拥有的,更聪明更睿智的表达方式。
这种情况也暗合影片异乎寻常的克制。
两位少女的表情少之又少,略微皱起的眉头几乎可以应对所有的突发状况。
在秋第一次作B超时,她在医生的指示下,看向显示屏中婴儿的成像。
镜头固执的跟着秋转头回避的动作一起滑过,捕捉到的仅仅是一个蹙眉,蹙眉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这整部电影的状态,和其中稍有泄露又迅速敛息的眼泪和笑容,就和许多女孩的克制一样。
它在拒绝你的同情,甚至抵抗你的共情。
她们很安静,擅长默默消化,再解决问题。
这也是本片的特别之处,在直指“堕胎”这一敏感话题时,没有让它沦为观点的阵地,而是尽力传递“活生生的身体”,以及其中纵横交错又稍纵即逝的情绪体验。
在美国“堕胎”两个字就像潘多拉的魔盒,早已超出它原本的负重。
对于堕胎合法化的中国,大家显然无法理解堕胎在美国社会的敏感程度。
美国女性与堕胎的斗争书写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血泪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女性只能把衣架放进身体来“DIY”堕胎。
直到,1970年代著名的“罗素伟德案”使得美国终于在1973年裁定禁止堕胎的法律违宪,这是自由派的胜利,同时进一步激化了两方矛盾。
在90年代的美国甚至有堕胎医生被保守派人士枪杀的案件发生。
这一切都让对堕胎的态度彻底成为政治立场的代名词。
民主党支持堕胎,而保守党反对堕胎。
片中两位少女初到纽约,看到众人举着圣母玛丽亚的画像游行,而有意躲避。
因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正是从《圣经》出发反对堕胎。
到了21世纪,2019年5月15日阿拉巴马州通过了“全美最严堕胎法案”。
它规定无论女性因何种原因怀孕,包括强奸或强迫性性行为等,都禁止堕胎。
违法堕胎的医生最高可判处99年监禁。
美国女性以血泪争取的胜利似乎摇摇欲坠。
一石激起千层浪,包括蕾哈娜在内的多位名人为此事发声。
因为在两党的政治博弈中,是否支持堕胎是吸引选民的重要砝码之一,女性的生育权在政客眼中就等于选票。
而近年来,新任总统川普也在积极的行动,希望能推翻“罗素伟德案”,使堕胎非法化。
于是,女性的身体被合力推上祭坛,彻底成为参政人员站队的阵地,布满权力斗争的刻痕。
虽然导演明显反对宾夕法尼亚州严苛的堕胎法,但她并未大肆渲染自己的立场,而是在忠从现实的基础上,让观众自行选择。
故事始于堕胎,但绝不仅于此。
在影片中有一条非常耐人寻味的支线:表妹在开往纽约的大巴上被一位年轻男人搭讪,并留下联系方式。
一开始,两人对陌生男人爱搭不理,很快抛之脑后。
但很快,二人因为手术滞留在纽约,逐渐身无分文。
表妹很快决定与搭讪男约会,并进一步寻求金钱帮助。
在这段约会中,带着目的的表妹,也在打保龄球和唱k中露出少女的娇憨。
影片毫不避讳的呈现二人暧昧的气氛,但镜头下移也真实的呈现着如影随影的侵犯。
当男孩如愿以偿的和表妹“独处”后,两位少女也得到了回家的车票钱。
影片没有对这段“交易”进行道德判断,它触及了两性关系的某种真相,其中有快乐、有主动、也有湖面下的侵犯与威胁。
我们向前回溯就能发现,这两个未成年少女别无选择,也没有退路。
所有道路都指向这一种,这细密的网状结构教会了身在其中的男男女女:将他的性征当作权力,将她的性征当作手段。
这样暧昧的两性关系背后是经济和处境各方的加码,我们无法分清到底是谁附着着谁。
而除了性别关系,影片还依靠身体和动作,表现了少女间克制的情谊。
秋和表妹的交流几乎以沉默和简短的谈话带过,但在二人间流动的情感却充满张力。
在出发前往纽约前的某一晚,二人在夜色无声的触碰着对方的眼、鼻、口。
这难得的温情时刻是独属于女性的慰藉。
而影片最动人的一幕,无疑是当表妹为了借钱,被迫与搭讪男亲密接触时,秋拖着笨重的箱子躲在柱子后面,慢慢的伸出手,牵住石柱另一面的表妹。
镜头聚焦在两人的手部动作上,那细微的颤动让人心酸到几乎落泪。
这种细腻的女性情谊没有说教,没有拯救,更不是同情,它纤细到几不可见又异常坚实。
随着“me too”运动的兴起,女性主义题材几乎呈井喷式的出现,一时间似乎到处充斥着女权,到处都是自以为然,上前匡扶女性的KOL。
很多女性话语的表达都被蒙上了讨巧的阴影,被质疑是否借社会对女性表征的观看和女权的东风去引起关注。
本片也同样被诟病称片中没有正面的男性角色,大都是为凸显女性弱势地位而存在的占位符。
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确实与很多女孩的处境达成共鸣,也触及了带有血肉痕迹的真实经验。
真正的女性主义作品绝对不是选边站的营地,更不是为了激化矛盾的工具。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想做的只是掀开女孩的冬衣,发现她们身体上细细的刻痕。
就如片尾的歌曲所唱的一样:“you will never understand.”的确,He will never understand.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作者:csh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诚如桑吉塔·辛格-库尔茨所言,日常社会中的所谓“禁忌”,似乎是新锐导演伊丽莎·希特曼钟情的主题。
在处女长片《感觉就像爱》(2013)中,导演聚焦于少女的性启蒙;而在斩获圣丹斯导演奖的《沙滩鼠》(2017)中,她又将镜头对准了男同性恋的暧昧情愫。
在今年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她选择的新主题是“堕胎”。
如果说,在此前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轻盈的欲望;那么在这部新作里,我们所看到的,是沉重的欲望之果。
而正如导演所披露的那样,在许多情况下,满足欲望的是男性,但承受苦难的却是女性。
希特曼我们呈现了一套动人的女性叙事,而这套叙事甚至从片名就已经开始了。
是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由四个频率副词构成的片名,就如希特曼的影像一样,简洁却细腻。
这四个词语指涉着影片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戏,那是女主角奥特曼在堕胎之前接受问询的场景。
她面对是一系列残酷的问题,她需要回答,自己的性伴侣是否对自己施行了某种暴行。
不幸中的万幸是,她只需要从上述的四个频率副词中挑选一个作为答案。
有趣的是,在另一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在另一种维度的女性叙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与希特曼的片名颇为同构的诗句。
那是波兰诗人维斯瓦娃·辛波丝卡的《一个女人的画像》:
“一点也不,只稍微有点,非常,没有关系”——这仿佛是许多女人的画像,但却又是“一个女人的画像”。
辛波丝卡的诗句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她像《时时刻刻》一样,将不同时空的女性并置在一起,创造了某种迥异却复沓的“女性共同体”。
而希特曼所做的,则是将这个共同体拆解开来,聚焦于日常而特定的个体。
在面对相似的问题与有限的选项时,她们难免给出雷同的答案。
但是,正如我们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看到的那样,这些选项永远无法涵盖每一位女性的苦难。
这部影片聚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少女奥特姆,在意外怀孕之后,她与表亲斯凯拉前往纽约,那里似乎是堕胎者的“避难所”。
但这条路与她们的人生一样,充斥着危险、坎坷与波折。
在许多电影里,堕胎总是背负着各种各样的“政治”,它成为了一种表明立场与路径的“辩题”。
但希特曼想要呈现的,却是少女堕胎者的生命经验。
这令人想起卢卡斯·德霍特的《女孩》:优渥的环境与个体的苦难,完全是迥然不同的概念。
希特曼曾在接受访谈时,谈及了构思这部作品的源起。
她曾读到一则关于爱尔兰妇女萨维塔·哈拉帕纳瓦尔的报道,她因未能堕胎而逝世。
在那篇报道中,她还了解到了爱尔兰妇女们穿越爱尔兰海前往伦敦堕胎的旅程。
在她的脑海中,浮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她们一路上究竟会经历何种坎坷波折?
与道德或禁忌相比,这个问题似乎经验或苦难存在着更多的关联。
而在转移情境之后,希特曼为我们呈现了少女奥特姆的经验。
在影片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奥特姆独自沉思的场景。
以近景和特写为主体的风格,也让我们长久地沉浸在她的私人宇宙之中。
早有无数的艺术家开拓过特写镜头中蕴藏的可能性,而在宽银幕面世之后,聚焦于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也完全足以容纳后景中的大量信息。
在希特曼这样的创作者手中,特写镜头当然不等于人像镜头。
她使用了一系列技巧,使这套景别颇近的视听系统,呈现了相当可观的丰富度——也只有这样,她才能够呈现个体经验的丰富性。
在一些颇具巧思的段落中,她会将运动镜头与极为有限的景别范围结合在一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那个始于她伤痕累累的腹部、终于奥特姆眼中蓝天的段落。
在这个简短而连贯的镜头中,希特曼让我们目睹了多层次的变化。
从最直观的层面上来说,我们看到了视点的转变,镜头从医生盯着奥特姆腹部的视点,滑向了奥特姆本人的视点。
而从表意层面上来说,我们也看到从微渺个体到宏大自然、从现实苦难到缥缈思绪的转变。
当然,在这部作品中,近景镜头与镜像的结合,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很显然,镜像可以拓宽特写镜头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并置现实与幻象,表现更多的意义层次。
基耶夫洛夫斯基是使用这种技巧的大师,在他的《两生花》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与主题同构的镜像画面。
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少女奥特姆的镜像。
在影片刚刚开始五分钟的时候,我们看到她凝视着镜中自己隆起的腹部。
后来,我们还看到她对着镜子穿鼻环的场景。
但是,随着影片的进展,镜像的使用出现了变化。
在影片的中段,当她在纽约漫游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车窗中的镜像,在这些镜像中,她的面庞与窗外的城市相交融。
如果说此前她为自己的身体所困,那么这时令她彷徨无措的,则是这座陌生而庞大的都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中,奥特姆同样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但这时我们却无法在玻璃上看到她的镜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以成为她艰难地穿越一系列限制之后,重新思考自身的暗示。
这部作品似乎并没有涉足“堕胎政治”的野心。
她聚焦于奥特姆的身体与心灵,专注于个体在处理堕胎情境时发生的变化。
这是希特曼作为导演的视角,当然也是她作为女性的视角。
希特曼曾在评价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堕胎题材影片《四月三周两天》时说,“这是一部技艺精湛的电影,但它的视点太过男性化了。
我认为,许多电影要么试图将堕胎去污名化、正常化,要么则背道而驰,讲述一个邪恶堕胎医生的故事。
我想要探索的,仅仅只是这样一个问题:合法地进行一次堕胎究竟有多难?
”当奥特姆用简单的频率副词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深知在那些答案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的东西。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并不是那种情节紧凑,一波三折的电影,相反,全片充满了留白和情绪上的克制,即使是在那个全片情绪达到顶峰的点题长镜头里,女主autumn也没有完全失控或是放声大哭,而相对于其它的一些女性电影,导演伊莉莎希特曼也没有让两位女主激烈而主动的反抗或是斗争,而是平静用各种各样的人物和象征来展示当代社会环境对女性的无声压迫。
在autumn和skylar踏上纽约之行之前,用几场戏简洁描述了两位女主的基本性格,通过打鼻钉和吃止疼药猛击腹部的疼痛和女主表面的平静的对比来展现女主情感克制性格内敛,又通过skylar和男顾客日常的闲聊来展现女二开朗大方,以及对现实社会人情把控力,而与此同时,skylar从营业额中拿走一部分给女主做路费的那一场戏非常有意思,skylar在拿钱时,镜头给到明面上的摄像头,拿完钱后skylar将营业额递进去,如往常一样被强行亲吻手背。
其中的暗指非常明显,女性能躲过摆在明面上的监视,却躲不过隐蔽在幕后的男性的侵扰。
鼻钉
肚子上的淤青 除了这一幕,影片还有一个地方也表达着窥视感,autumn和skylar与搭讪男一起去往保龄球馆,当skylar扔保龄球时,镜头是这样的
而男生投球时,镜头是这样的
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
而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全片对男性形象的描写:从大声叫喊着“slut”的男同学,没有父爱的继父,一直没有出现的致使autumn怀孕的男生,强行亲吻手背的幕后男到地铁上举止猥琐的路人,一直试图调情的男人。
全片的男性形象几乎没有正面的,但我并不认为这种人物塑造是一种简单的性别对立,而是对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刻画,全片所有的的男性形象对于女主和女二来说都算不上“反派”,他们其中不少都只是她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可这些过客确如同黑色的小剂量毒药,在社会中积攒,对女性造成持久的压迫与伤害。
搭讪的男生 困境,整个影片里女性似乎一直都处于困境之中,而这个困境就好像女主下的那一盘已经输掉的五子棋游戏,每当女性陷入困境时,似乎怎么走都已成败局,当她们没有钱,连车票都买不起时,纵然是skylar也只能让搭讪的男生得逞来换取借钱的机会,这几乎是一些困境中的女性不得不向经济更占有优势的男性妥协的代表,也是一次对男女之间不平等权力地位的直接描摹,而我似乎能想像到未来当她拒绝男生进一步发展的请求后,会被理直气壮骂一句“slut!
”,这些微妙的黑色毒药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忍受,autumn不会挺身而出把违心和男生亲吻的kaylar拉走,就好像她们不会因为每天被强行亲吻手背而扇猥琐男一巴掌然后转身走人,也不会因为地铁上的猥琐男的行径去揍他一顿,她们最多只能对这些细小的恶意竖起自己的中指,可谁知这些男性看到她们的退让之后会不会扬起他们的嘴角然后轻蔑的叫一声“slut”?
就如同棋局输掉后游戏机所发出的那一声声刺耳的嘲笑?
已经输掉的棋局 另外,很多人也注意到她们随身携带的那个大箱子,大家都会不解,为什么一次短暂旅行需要带如此沉重的箱子呢?
其实根据导演伊莉莎希特曼自己的解释来说,她读过《纽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前往纽约堕胎的女性文章,据说她们总是把行李箱塞得过满,而片中的大箱子的寓意也就十分明显,象征着女性无时无刻受到的重压,当然,我的个人意见还是觉得这个设定略显生硬并且意图太过明显。
但到底为什么前往纽约的女性会把行李箱塞得那么满?
答案无从而知,可能是出于对不确定的未来的茫然无措,也可能是因为防备的习惯使然,但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个大箱子就像一把枷锁,在autumn和skylar前行的道路上细细微微地拖累着她们。
所以,《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关于女性觉醒奋起反抗的故事,有的人会抱怨为什么autumn和skylar到了最后也没有作出什么表达觉醒精神的行为,他们忽略了一件事,autumn和skyler在纽约所经历的某种程度上就是她们的日常,地铁上的猥琐男和搭讪男并不比大叫着“slut”的男同学和强行与autumn的发生性行为的男生更令人窒息,她们不能也不会因此做出激烈的反抗,她们所能做的只有尽力的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堕胎这件事会成为autumn人生中的一段不会再提及的秘密与隐痛,而这个隐痛不是独属于autumn的,它也属于其她那些不得不堕胎的女孩,也属于每一个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在路上前行的女性,它,属于社会里每一个隐忍的受害者。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不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女性凯歌,它是一段密不透风的痛觉体验,青春期里一段尘封在心底里的秘密经历,一段不寻常的生活剪影。
堕胎对autumn来说是青春期的又一道巨浪,而值得庆幸的是,她存活了下来,结尾,autumn靠着车窗轻轻的闭上眼睛,明亮的光覆盖在她的身上,虽然在以后,还有更多的巨浪在等待着她,但至少在这一刻,光重新照进了她的生活。
那天”zs代孕且弃养”的热搜真的震惊了整个朋友圈 好几个姐妹都跑来问我看今天热搜了没 我震惊的不仅仅是其实之前一直还蛮喜欢郑爽 因为她敢说 相比于其他口是心非的艺人她至少是真的 这件事让我知道原来她不仅是真性情而且她是真的坏 但更让我吃惊的是原来抵制代孕才是普流价值观 我真的大为震惊然后好朋友就给我分享了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的资源 那就先来谈谈我对于代孕的看法在不知道原来dy原来这么受抵制之前,一直支持dy觉得不过是一门双赢的生意 你情我愿 首先,大体上是带着这样一种观念:只要有💰有什么不可以的 现代社会讲求公平交易至上 精英女性或无法生育的家庭用自己挣来的钱换免去生育的痛和想要孩子的愿望 相应的 dy妈妈用自己的子宫和痛苦的妊娠过程换回水和面包,那么这样的过程和工人用粗糙的双手、性工作者用自己的身体换钱又有什么区别?
难道不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我做出的选择吗... 再者,从女性自主选择权角度来说,同样是孩子的监护人,凭什么男性只需要提供一颗精子而女性却需要忍受怀胎十月的痛和生命危险。
也许有人说,只有女性的身体拥有子宫,她们生来便注定承担了生育的责任。
确实,我们无法改变生下来的性别,既然同性恋在很多国家是合法的,(同性恋违背了生理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性取向选择伴侣,那么女性又有何不可决定违背所谓’女性必须承担生孩子这个任务’之说呢 于是有了用别人的子宫来生孩子这件事 那么,对于dy妈妈,生孩子变成了一项职业,成为了赚钱的工具,而不再是仅仅作为女性的义务和标志。
虽然我没有看过波伏娃的《第二性》但或许大体上有点那意思。
所以,我有理由认为那些抵制代孕的人有部分原因抵制代孕,是带着一贯的男权主义偏见`女性就该承担生孩子的责任,凭什么你不生’。
不管是或者不是,一定有人打着dy有害dy母亲身体健康的旗号带着这样的私心。
同样,堕胎亦是如此,女性完全有权自己决定自己的身体。
看到有影评说 Autumn打鼻钉是想要证明自己还掌握着控制身体的权利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解释 Autumn可以装作不care的样子忍受超市经理的侵犯 ,skylar可以为了两顿饭和回程路费而跟大巴上认识的陌生青年暧昧,但她们依然是独立而坚强的。
她们并没有用很激烈的方式反抗社会对女性的恶意和随时潜在的性威胁,【这也是为什么整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激烈的矛盾,节奏和叙事都很平静,很少用bgm(说到bgm就不得不提片头Autumn在台上唱的歌 歌词已经暗示了人物遭遇)】但面对堕胎这件事儿,Autumn又是绝决的,在自己用尽了各种方法(她使劲拍打自己的胎儿的镜头很impressive)依然没能成功堕胎后,选择了踏上纽约之旅。
片头Autumn向那个侮辱他的男生泼水的镜头、和继父的格格不入也都值得留意。
对于讨论的很多的拖箱子这件事,不得不承认确实是一个败笔,但我想把两个小镇女孩在纽约拖箱子这个行为物化为独立与坚强的表现,见仁见智吧。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治愈的故事。
片中确实有些多符号化的男性,展示着随处可见的恶意(为什么只给三星的原因有很大部分是因为,这些男性的刻画实在是有些刻意,虽然很真实,但在我看来夸张化艺术化的表达更能引起情绪调动,因为很多日常的细节只有当事人能引起共鸣)。
如果单纯是想要引起观众对于她们的同情或是社会对于失足少女的关心,那意义实在是不大的。
并且,像是有些影评中说的在解释片名的那一段,医生冷静而专业的话外音反而更能让人感到安全感。
虽然全片较为灰暗的色调和不多的台词着实谈不上温暖 但这个故事无声有力 两个女孩的坚强和独立在灰暗的世界中闪烁着些许光芒 在地下通道Autumn和skylar碰手指那段和堕胎后在面包店的谈笑真的还蛮治愈的。
最早被这部影片吸引是因为这个电影名,《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个名字也太奇怪了。
看着两个小姑娘艰难的堕胎之旅,却从心底涌出了感同身受的心疼感,虽然人活着难免都要面对困境,但女人一生要承受的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恐惧恐怕是大部分男人所无法想象的。
影片开头表姐看到女主不舒服问她怎么了,当时不知道对方怀孕了以为只是月经带来的疼痛,表姐喃喃自语说我每个月都这样恨不得吃一整瓶止疼药。
回忆起高中时代我要好的女友们几乎每次月经都疼得面色苍白甚至无法走路或是正常上课,我自己更是从小女孩时期到现在几乎没有停止过疼痛,每一次有大型考试时如果碰上了更是会深深的担忧。
片中17岁的女主一再被问到为什么要堕胎,她一遍一遍的回复cause I’m not ready to be a mom(因为我还没做好当妈妈的准备),这段堕胎之旅虽然艰难,但所幸最后还是能按照她的意志主宰了自己的身体。
电影最妙的大约就是点到这部电影名字的段落。
女主好不容易到了一家可以帮她做堕胎手术的诊所,医生需要问一系列问题,每个问题都要用never,rarely,sometimes,always其中的一个来形容。
问题基本是围绕有没有人强迫她做过不愿意做的事情或是被欺负过来展开,医生一个又一个的问,女孩儿沉着的答,但答着答着还是忍不住哭了。
她不一定经历过很严重的暴行,但肯定是有过不舒服和不开心的,在被问这些问题之前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那些行为是否有问题,更多可能是当下觉得不舒服,但想想还是算了。
电影里还有很多和这里呼应的小情节,两个女孩打工的超市里每次交钱给小主管时,都要被强迫狠狠的吻一下手,在深夜的地铁里遇到肆无忌惮的暴露狂等等。
现在网上也有一些声音倡议男生怎样才能让女孩子们减少恐惧,比如男生不要单独走在女生后面,电梯里如果只有一个女孩最好不要跟着进,也许有人看到这会不屑一顾觉得这些事情也太小了,但女人都能明白日常中一些看似普通的细节其实常让我们提心吊胆。
最近我在下班回家的地铁上被一个中年男人尾随,哪怕我已经成长到30岁的大人年纪,内心还是有极大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当我在人潮中看着他逗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当我顺着逆着坐了不知道多少趟地铁也无法摆脱时,平时自认为勇敢的我在当下也不敢做任何事,那天晚上回家哭了很久也失眠了很久,生而为女人要面临的课题实在太多,当无力感袭来时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
影片里有很多镜头拍摄两个小女孩紧紧拉着手,比如在描绘女主堕胎手术时,女主表妹不情愿的和男孩接吻时。
在很多个痛苦又不知所措的时候,在不知道应该如何帮助对方的时候,只能拉着彼此的手。
在被跟踪时我先想到的也是给我最好的女朋友们打电话,为什么我们觉得女性的互助在关键时刻这么重要,能给我们最多的力量感?
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相信彼此能够真正的理解。
在我长大的过程中,常常被告知女孩会比同龄的男孩成熟,我一直不懂为什么,后来慢慢理解,身体上不可避免要历经的疼痛和这种脆弱性带来的恐惧确实会让我们成长得更快一些。
片中女主不敢告诉妈妈自己怀孕堕胎的事情,我想起自己第一次来月经时以为是生病了,连着两三天夜里自己一个人默默洗裤子,不敢告诉家人怕他们伤心。
不知道应该说我妈不称职或是太保守,很多年里我也没意识到这件事对我有多大的影响,我还一直很骄傲自己这样也长成了自信勇敢的大女孩。
后来和我妈聊天时说起这件事,她坦诚因为她的妈妈也没有告诉她这些,她甚至不知道应该要早早的教我这些,那一刻我想她和我心里都是有遗憾的。
这些年社会上关于女性平权的讨论越来越多,但我想平权的基础是尊重与理解,如果实在做不到理解,也希望我们都能保有对自己和彼此的尊重。
平等的权利是说在我们成为男人或女人之前,我们都是人,请把彼此都当做独立的人来对待,这是我最赞同的一个理念。
在这条路上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真的可以从自己开始改变,我们先成为勇敢称职的大人,才能告诉我们的孩子要怎样真正爱自己。
希望男孩女孩们都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爱自己。
在2020年举办的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美国女性导演伊丽莎·希特曼凭借一部关于女性堕胎权的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一举夺得评审团大奖。
而早在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上,来自罗马尼亚的男性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拍摄的《四月三周两天》也夺得了最高奖项金棕榈奖。
可见女性堕胎议题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争议值得深入探讨和剖析。
尽管两部电影的核心议题皆关于女性的堕胎权,展现堕胎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限制和约束,但由于故事所发生的历史语境、社会背景、宗教文化的不同,以及由于导演的性别差异而产生的视角也不同,进而在人物角色的设置、影像呈现的表达方式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从总体上来概括,《四月三周两天》着重呈现在由男性主导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下,女性所遭受的压迫和欺凌,并以堕胎议题作为切口。
而《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则将视角聚焦于女性在踏上堕胎之路中所深陷的内心情感的挣扎和波动,试图使女性所亲身体验的情绪和感情来唤起观众的共情。
克里斯蒂安·蒙吉关照的视角更直接地揭露男权社会的结构性暴力,呈现女性所遭受的不公平的痛苦和弱势地位的现状,是更具社会性的视角。
而伊丽莎·希特曼由于性别优势自然选择了更私人化的展现女性体验的视角,并将女性在面对歧视和压迫的处境时的感受以表示程度化的词语逐级排列。
而笔者认为片中女性所感受到的“uncomfortable”恰好覆盖了被法律和道德维系的现代社会里,大部分女性的真实感受,不再像传统社会中遭受到的极度压迫,但也并没有完全消除威胁,而是更普遍化的“uncomfortable”。
影片试图将从不、很少、有时和总是这四个程度化的冷冰冰的词汇具象化,而以“uncomfortable”来唤起更多人的换位思考与共情体验。
(一)伦理争议:女性的堕胎权VS胎儿的生命权堕胎权是美国最有争议的权利之一。
围绕堕胎权而展开的分裂立场主要有两个:生命派与选择派。
生命派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的生命起源于母体受孕的时刻,而堕胎会引起严重的践踏生命的后果,因此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应当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以及法律上的管控和限制。
选择派认为人的生命开始于出生,在此之前母亲拥有停止妊娠的主动权。
对女性堕胎权的干涉和限制会导致女性处于道德绑架的处境中,不利于自由、民主社会的建设。
在影片《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里,故事发生在2019年的美国,女主角Autumn居住在宾夕法尼亚州。
在家乡的医疗机构里检验出怀孕时,她十七岁,已经怀孕了10周。
片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设计,这个机构里出现的两名医生皆是头发花白的女医生。
负责女主角孕检的女医生,还曾在办公室内张贴小孩子的绘画作品,以及向Autumn描述成为一名母亲的成就感,并放映了反堕胎的视频以希望她抛弃堕胎的念头。
在《四月三周两天》里,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罗马尼亚。
当时的法律严令禁止女性私自堕胎,而负责做手术的医生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但到了2019年的美国,各大洲之间的堕胎限制不同,这也是导致autumn离开家乡宾夕法尼亚州而前往纽约的主要原因。
在纽约市内详细展示了autumn由正规医疗机构转向非政府组织的过程,详细地呈现美国纽约市内女性堕胎的合法化渠道。
《四月三周两天》中的女性主角还保留着母性意识的不忍和内疚,体现在处理死胎的抉择上的。
不同的是,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里,autumn的立场更坚定,因为还未决定成为一名母亲而选择堕胎。
或许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由导演的意图来解释,克里斯蒂安·蒙吉倾向于以社会化的方式处理堕胎议题,因而在涉及到生命伦理问题的时候,选择了更符合社会期待的负罪态度。
尽管他拍摄这部影片的主要诉求仍是支持女性堕胎权的合法化,但由于被胎儿生命权的顾忌所约束,定格了将近十几秒死胎的画面,导致该片在立场上比《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更暧昧。
伊丽莎·希特曼的立场更坚定地凸显她支持的是选择派,从影片主要展现的是女性在堕胎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挣扎便可体现出。
(二)表达策略:私人体验VS外在因素《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里的观众视角更倾向于Autumn的内心情感视角,当外在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摄影机总是会回到autumn面部的表情中,细微地捕捉她坚强的伪装下隐藏的微妙情感。
比如在校园歌手大赛的舞台上被一位男生羞辱时,autumn的紧张与羞赧;在autumn于纽约的正规医疗机构内得知自己真正的孕期是18周而机构拒绝实施手术时的无助和迷茫;以及在影片中最触动人心的长镜头中,咨询师在询问autumn过往是否遭遇过性暴力时止不住的眼泪和停顿;还有autumn在发现内裤上沾满血迹时的恐慌和绝望。
伊丽莎·希特曼导演事无巨细地铺陈和描绘未成年少女autumn的心理变化自有一番用意。
与其拍摄激进的游行活动、触目的性暴力现场又或者是独立女性的故作坚强,都不能够使人们完全感受到弱势的女性群体的私人体验。
展现未成年少女在财务和身体自主权上的弱势处境,并非以此博取同情,而是揭露真实的未被社会目光注射到的现象,以唤起社会中来自支持者的力量的关照。
而克里斯蒂安·蒙吉在《四月三周两天》里采取了另一种表达策略,更直接地展现女性所遭受的来自男性和社会文化的支配和规训。
手持的长镜头以及大量全景构图的画面特性,着重于呈现主角与周围的人与环境的互动。
比如在旅馆内男医生提出以性交作为医疗费用的交换;或是热闹的餐桌上一言不发的Otilia想要吸烟却被身旁的男客人暗讽。
对于不怀好意的男性来说,女性的身体只是他们发泄性欲和利益交换的对象,而在社会文化的层面,女性的身体亦被各种刻板印象和狭隘认知所规训,被其他人所指指点点,以便女性展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形象。
(三)人物的角色策略《四月三周两天》相比起《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在角色的设定上稍显迂回和复杂。
用一句话来概括《四月三周两天》的故事情节便是,Olitia为了帮舍友Gabita顺利完成堕胎,意外地将自身的贞洁和尊严交付给了男医生,由此将堕胎议题延申至女性所遭受的性暴力,因而其揭示的社会意义相较《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更具力度。
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影片真正想要揭示的残酷现实是,在社会结构性的暴力之下,没有任何一位女性能够幸免。
相对来看,《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稍显温和,但并不意味着女性的社会处境稍显好转,而是导向了尴尬和无奈的境地。
片中Autumn的女友Skylar为了获得偶遇的年轻男孩的资金援助,不得不接受他的示好。
当Autumn目睹了两人的亲吻现场时,Autumn将自己的小手指悄悄地牵住Skylar,传递着彼此理解和支持。
导演倾向于传递着一种讯息,处于相同处境的女性同胞们应当牵起手来相互传递力量,共同抵抗着现代社会下难以言说和拒绝的“uncomfortable”的感觉。
从法律的角度看,正因为“uncomfortable”还不至于威胁到女性的生命和尊严,便由于其暧昧性而难以采取保护和惩罚措施,任其肆意地流动于女性的私人领域里,比如同学的污秽言辞、父亲的自大和漠视、示爱与性骚扰之间的模糊界限、地铁上的露阴癖等。
但两部影片在呈现女性堕胎的过程中,都凸显了意外怀孕对女性而言是一种需要隐藏的事情,是一种隐秘的事务。
罗马尼亚的女孩需要向整个社会隐瞒,美国的未成年人需要向家中的父母隐瞒。
两者同样揭示着堕胎越像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越折射出女性身体所遭受的支配、压迫和规训的程度有多深重。
(想知道社工手臂上纹的梵文或藏文是啥)
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并非绝境的困境,也痛的不行。
17岁少女怀孕18个月堕胎之旅。不知道有多少女孩是像女主这样活着,生活中只有上学和工作两件事可做。没有父爱母爱,被老板性侵后独自承担,为了讨要车旅费陪陌生男人玩。奥秋和表妹都长得很好看,四肢健全身体健康,本来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然而却是这样生活着,无比可惜。如果社会和家庭都无法给予什么,便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和争取。
太一般了叭,而且我真的不能理解,如果没钱了为啥不能先找家里,而是宁愿去找个陌生男人?一边说着男性的压迫,一边又在描写靠男人得到金钱,这是什么脑回路我真的不能理解。而且男的说取钱那儿,我真的没有看出一点她俩之间的互相陪伴,一直就是表姐单方面付出吧,女一心情好的时候就哈哈哈面包胖乎乎像毛毛虫,恕我直言,这片子辣鸡
三星半。穷困和闭塞真是两板大斧打在年轻女性身上,她们受的伤害真的比男性多很多。放在国内又不知道再惨几分。当个安全性行为教育片挺不错
4.5 点题的那段张力直接哭倒一排人。真希望年轻的男孩都来看看。
社会对女性充满了太多恶意
白描,反动情。情节走向一如既往的好猜,一曲《四月三周两天》的美式变奏。
温吞,点题拷问那段是精髓,除此之外角色、情绪、细节都不够有力,蜻蜓点水般太像毕联作品了,柏林场刊最高有点吓人
细腻而耐心地拍出了女孩的日常恐惧和对男女权力关系的幻灭、忍受、不在乎又被影响的多层次矛盾,自己很多平时没有表达过感受被表达了被抚慰了,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产生了神奇的带入感,虽然没有女主这样的经历。Forever sisterhood!! 瞬间觉得那些若隐若现用“百合”当噱头的片子之不怀好意,那还是一种male gaze,不是sisterhood的样子。PS. 故事发生在制度相对来说非常完善(如果不是最完善)的地方也增加了创作难度;PPS. 可能是最好看出评论者性别(性向?)的片子
不太理解,早孕在美国不是很正常吗,为何不敢和家里说,预设这么多有的没的障碍#70届柏林第六天第三场
浮于表面的符号化的恶臭男刻板印象,家庭也没交代清楚,为伤痛而伤痛。
平权
道理我都懂,但看过蒙吉的432再来看这个真就跟看偶像剧似的。
非常克制而真实,却也因此付出了一点点戏剧冲突上的代价。想想也真是讽刺,相对宜居的地方,往往缺少好的故事素材;而素材充裕的地方,又往往缺少了该有的声音。所有能被讲述的故事都不再可怕,因为真正恐怖的全是在黑暗中上演的默片。
寡淡的银熊,蒙吉十几年前的金棕榈白拿了吗
整部电影很平淡,如果说有行李箱啥的之类的隐喻,来证明这部电影多么的深沉和有深度,那我只能说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真的不好的观感更强烈。不懂女主为什么要以这么一种态度对待表妹,看的好气。可以说女主的生活挺fucked-up的,但表妹和妈妈应该是全片为数不多真的有在关心女主的,但女主对这俩人也是一种无所谓的冷漠态度。尤其表妹为她偷钱、陪她去纽约堕胎、帮她拖箱子……没钱的时候,问你想我怎么做,女主居然一句fuck off,你想回家就走吧……后来汽车男说要表妹跟自己走,女主只是面无表情说一句ok。马的,她说OK的时候我真的很气。你的生活和遭遇烂的像屎,但这就是你这样对待关心你的人的态度?而且不懂女主为啥拒绝志愿者的帮助好吧看到后面了,女主有去找表妹,还拉她手指了总体而言一般,就讲了俩人去纽约堕胎的见闻
略逊于《四月三周两天》。漫长的4分30秒,每一题都是对女性痛苦的精神拷问。虽然默默回答了很多“从不”,但知道现实中大多答案都是“总是”。是的,从不期待,很少希望,有时妥协,总是沉默。
不喜欢不是因为不支持主题,不是因为不支持诉说女性苦难与反反堕胎法案,只是单纯地觉得太刻意以至于笨拙了。原始困境每一个都设置的太极端,层层叠加式的悲剧真的具有普遍性与真实性吗?更不要试图与Lady Bird进行真实性的比较,那些共鸣微小而具体,我才更充满感激。
从不期待,很少反抗,有时落泪,总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