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黑白部分有点像冷面喜剧(尤其侏儒那段,太无厘头了)几个人通过动作或言语制造一些奇怪的段落(正剧周星驰?),开头有点意思,到后面越来越抓不住,不太了解这样的情绪抒发方式。
#14th BJIFF# 轻松的电影看起来是令人愉悦的,前半段是骨灰的旅程,后半段是未完成的作品,大幕拉开是电影,大幕拉上是离别,大师玩到最后,都是随心所欲了,因此看客也可以随心所欲了。
没看进去 可能我不太懂这种流派…抱歉了不过 黑白渐渐彩色很喜欢
拍得很有风格,问题是看不懂。🐶
私人影像诗,无感,但导演都90多了,厉害。
如果没有最后部分就是完整的欧洲回忆录和意大利笑话组成,浑然天成的乡愁 (不会拍美国就别拍好吗...你意的阳光怎么能假装成纽约
形式规整的艺匠之作。黑白与彩色切分故事所造就的割裂感为保罗塔维亚尼对哥哥溢出景矿的悼念惜别之情所弥合。兄弟二人阴阳两隔,影像色调两相映照,生与死之隔阂被投射于银幕之上。既得影像的借用较主竞赛另一部作品《巴黎夜旅人》更为成熟流畅,34-45年的意大利法西斯时期历史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影像(我只看出了罗西里尼的《战火》)以点绘面,省略式的春秋笔法道尽了意大利人民遭受的痛苦。《钉子》这一篇还是有未完成的感觉,质量确实不如送葬皮兰娄德的部分。/已是兄弟俩的最后一部作品。2022.6.17
喜欢黑白镜头转变为彩色的那一瞬间 蓝色的天际 骨灰撒入大海 后面的镜头和画面也非常的工整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实际上这部电影是由两部短片构成的。前一部约一小时,讲的是意大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皮兰德娄骨灰回乡的故事,这部分是黑白的。这是导演兄弟俩早就想拍却一直没拍成的故事。后一部约半小时,是导演的哥哥在临终前创作的短篇小说改编,这部分是彩色的。这部短篇小说没有完成,所以短片也有些无头无尾。如果硬要将两部短片总结一个共同的主题的话,那就是告别。弟弟通过一部电影,把哥哥在世时的“未完成”完成了,通过这种方式与哥哥告别。我还挺喜欢前者的,情绪饱满,十分忧伤。
借作家死后归乡之旅以及多个文本,来表达导演自己的告别,情绪很满,有时候超出了内容本身。归乡部分描述了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百态和情感归宿,情緖不至于空乏没有着落。最后的《钉子》,继续在精神上(包含合作)对逝去表态,完成告别。
看封面还一位是恐怖片。剧情看不进去,不过摄影不错。
男人之于故土与历史的书写,再怎么告别的缱绻情深,也只是自己深陷其中。幽默并未稀释其凝重与肃穆,像是尘封了岁月的纸书,总有种陈旧的灰尘气
不了解背景看的一知半解,只感受到了一股乡愁,借着一场盛大却不被人理解的告别诉说意大利近代变迁,过程的艰辛和终点的唏嘘让人看到伟大和回忆终会被埋葬。影像质感和配乐真棒
总觉得空泛
6/10。将诺奖作家的骨灰带回故土,棺材当作牌桌、百姓吃瓜憋笑,像更私人的《杰出公民》。后半段黑白转彩色,皮兰德娄的遗作《钉子》,完成双重告别。一阵海风带走剩余的骨灰,真温柔。并不了解这对导演兄弟,所以无感弟弟与哥哥漫长的告别。
极简主义掩盖了大部分,仅余下些许幽默
以死亡来回顾人生和过去,也算是一种浪漫。
6.5/10 真的和不喜欢故作幽默的配乐。我总是觉得,拉斯冯已经在《欧洲特快车》里把列车戏拍到极致了。
皮兰德娄的钉子,说白了就是契科夫的枪,是创作者故意放进女孩脑袋里哒
丰富而深邃的多重互文,是关于兄长、更是关于作者不朽的一曲挽歌,死亡让生命(作品)戛然而止,生者的守望(解读)则延绵着无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