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麦隆·韦斯特有一本著名的心理学小说《二十四重人格》;池城有一部比较有名的韩剧《kmhm》,都在讲多重人格的话题《社交恐惧症》试图呈现给观众一个虚拟世界的力量,尽管那力量不能用任何度量衡来给一个描述,让人能有具体的感同身受影片算是比较短的100来分钟,前60分钟我以为看到了韩国制作的烂片,就靠卞耀汉的一些人气和柳俊烈够能放的开的"丑"撑场面,还好,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后劲还是有的,尤其个别镜头单用暗黑背景屏幕,全程再现网络聊天实景,导演的用心集中在下半场薄发,渐渐引出他要表达的情绪,此处不用"情怀"之类的词汇,因为网络暴力的主题,私以为用"情绪"更妥帖一些影片里前后两段几乎一样的场面是一种悲凉的纠缠,前一个不可挽回的结束,后一个由参与者变成被加害的人,原因却全都是因为隔着屏幕毫没由来的指责,参与的人个个都极尽谩骂之能势,甚至可能只听说了一个字眼,就已经编好了一篇长长的檄文结尾卞耀汉有几句画外音:"热闹了一阵之后,就被女团的丑闻很快盖过去了",可被毁了人生的永民再也没有回过鹭梁津,更不要说他曾有过的理想……其实,虚拟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就像是交替显现出的一个人不同的分身,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一会唯唯诺诺,一会因为可以匿名就不可一世的跋扈起来,有时候记性好到睚眦必报,又有时候因为可以躲在屏幕背后,赶趟儿似的去关注下一个"绯闻",平日里份内的职责面前呆若木鸡,用上网名了,摇身一变,挥斥方遒,明明压制的很好的脾气,在网络世界里和一个素不相识的某某嘴仗开到天际……其实虚拟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是表象不同的一个世界:千百年来,历史里写的都是"弱肉强食",《六龙飞天》里天下第一剑最终就说了一句话: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是了,这是这世界的第一个分身吧,第二个分身就是虚拟的世界吧,它还有那么多不同的分身,有时候是温暖,是热情,是慷慨,是真诚,有时候是冷漠,是残酷,是好斗,是自私……还有还有,囿于词汇和篇幅的那些如果说真实和虚拟是世界不同的两个互为关照的面,人们一直以为自己完全拎得清两者的分界,也许有点自视过高了有一句话:从生活逃入文学注定失败,因为文学写的必然是生活!
把这句话可以改为:从真实世界逃入虚拟世界注定失败,因为虚拟反映的必然是真实!
所以说网络暴力施加者是卑鄙胆小的,急切地寻找所谓的“杀手”,可以随便敲键盘施暴,当然也可以随意转换角色。
以为存在一种更恶的势力,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杀手”。
没有谁值得同情,永民还是蕾娜,即使自身有万般缺陷,社恐的自己只能依靠网络还是突然感受到“风水轮流转”的恐惧。
“韩国有5万个间谍,自身已经被“染红”了,却防备着北部的。
”其实极具讽刺,无论是“作案手段”直播tv,或是创建的论坛。
全剧前后照应,大胆,剧情发展也不慢,只是感觉有些不明所以,所以可能有理解错误。
本剧应该不需要设定主角,网络暴力不是一个,而是一个个。
总之总算看上卞耀汉这部了。
电影起因是某个大兵自杀了。
而A女就在网上嘲讽侮辱了死者,结果引发了网民群起而攻之,辱骂扒皮。
结果,A女就自杀了。
当然,自杀的原因其实也没有讲明,但大家就认定了是因为网民的攻击。
于是某几个首当其冲的网民就被JC叔叔约谈了,聊天过程见图。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看了这一段,我突然想到了,侮辱诋毁一个死者或者活人,当然都是不应该的。
我的问题是,攻击一个死者,和攻击一个活人,哪个伤害性更大?
看起来,似乎是攻击一个活人更严重,对吗?
因为,死了的人,已经死了,不会再死一次了。
而,活着的人,分分钟可能死一死。。。
当然,也未必是因为那些网上评论,真的去自尽。
但不管如何,事后都会被说是受不了网络舆论的压力而选择自尽的,对吧?
这个对自己的伤害性,其实才是最大的。
看到这一篇文字的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冲着老柳看完了社恐,很庆幸没错过一部优秀的影片。
整部电影以追查闵荷英事件的凶手为主线,节奏紧凑,环环相扣,让人有想看下去的欲望,紧张时刻的BGM配得恰到好处,镜头多次特写了人们敲击键盘的手指,对于键盘侠的特征描写得十分到位。
结局虽然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凶手是谁,然而影片中通过多个镜头来对手敲击键盘进行特写,正是将凶手的面貌呈现给大家,闵荷英事件的凶手不仅是他自己,更是所有写恶评的键盘侠。
“网络暴力”这一题材真正贴合了我们的实际生活,键盘侠无处不在,大到上升国家政治,小到某市某地区发生一起事件,在社交网络平台下,我们总能看到有人披着马甲或化身流氓恶言相向或化身正义使者振振有词地批判,这些人可能是与你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能是你身边的朋友,甚至就是你自己。
人们以为在这一虚拟世界,就无人认识自己,便开始肆意批判发表言论,释放内心的猛兽,如同影片中永民所说的“反正网上谁都不认识自己”,然而他被黑了账号,泄露了个人信息后,连学校都不敢去上了。
“我们无法理解像他这样的人”,无法理解写恶评的人究竟在想些什么,究竟出于何种目的,究竟遭遇过什么样的经历才写出那样阴暗的文字,可更可怕的是,不知真相的群众用恶言去对抗恶言,最终也将自己变成那样的人,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后果。
电影中的所有角色特性几乎都划分得十分清楚,进行直播的阳捷,恶评黑料能手永民以及一群热衷于现杀的键盘侠等,客观来说,他们属于影片中较为鲜明的反面角色,只有志雄一角,说是亲历者,却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因为好奇心,因为朋友的煽动,被卷入了这个事件之中。
这样的他,像是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怀着梦想去认真学习,努力生活,第一次发表的评论是“如果我当上警察,第一个就要抓你这样的人”,算是恶评吗?
谈不上,更像是一句关于梦想的宣告,我看到的是他的热忱,但遗憾的是他没有足够成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被周围高昂的情绪所煽动。
而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最最有可能扮演的就是像他这样的角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看到太多的东西,模糊了自己的理念,便跟随着舆论的指向走了。
倘若走的太远,那便再也回不来了。
所幸,志雄没有走的太远,他的结局不算太差,复读考试过了,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
影片的高潮是永民自杀阶段,大概观众都会以为永民会成为第二个闵荷英,可是没有,“及时赶到”的阳捷和现杀分队“救”了永民,并现场直播到网上去,然而永民的行为在现杀队和直播观众等眼里却变得做作滑稽,没有关心安慰甚至对他加以讽刺,这使得永民恼羞成怒,失去了理性。
这个阶段的描述甚至比闵荷英死亡阶段更加残忍,因为在经历后闵荷英事件的人们没有反思自我,没有变得成熟,反而变本加厉,差点制造出第二个“闵荷英事件”。
“至今网上仍有人认为闵荷英是他杀的”结尾这句增添了影片的悲剧效果,因为人们仍无法意识到杀害闵荷英的,并非一样利器,一条绳子或是一个人,而是自己的言论导致了她的自杀行为。
没有意识,则不会反思,更何谈改变。
留一声叹息给影片,留一份警醒给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助力者,也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因此,千万,千万告诉自己,人言可畏,三思而后言,也请一定怀着热情去拥抱生活,做一个善良的人啊。
这部电影的题材非常好,完全的展露了当今网络世界存在的普遍问题,部分网民持着网络世界是虚拟的观念,随意的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根本不顾当事人看了之后的感受,其实网络世界已经成为现实中的一部分,受到它的影响也很大,语言暴力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是可以夺取他人精神上的健康从而导致身体上的残害。
社交恐惧症,里面的主角或许都有,只知道批评他人,不准他人批评自己,用盔甲伪装着自己,却用锋芒的利剑刺伤别人,在他们的内心其实不是那么想伤害别人的,只是不知道方法善待他人。
网民的恶语一句又一句的往人身上抛,却不知道这已经给他们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不管怎样,在现实中也好,在网络世界也好,请三思而后行,为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多多考虑他人的感受。
第一次写影评,语言有不成熟的地方。
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电影。
因为同样是以网络暴力为题材,会有人将影片与2012年上映的《搜索》相比。
《搜索》是改编自网络作品,我没有看过原作,但觉得电影并没有深入探讨网络暴力这一社会现象,更像是一部走偏了的爱情片,可惜了题材。
而这部电影没有太多花样和戏剧化,看似平淡的剧情和自然的演技却能抓住观者想要知道答案到底是什么。
很喜欢两位主演。
自然、沉稳。
(以下剧透)当狂妄、牙尖嘴利的荷英看到人们真的来“讨伐”她时,她变得不安、害怕。
因为突然袭来的恐惧,让她选择了自杀。
当气势汹汹的“现杀”成员看到自杀的荷英,都手足无措时,是勇民第一个想到删除评论,因为他知道对荷英的言语攻击,会让自己陷入恐惧之中。
当看到想要自杀的勇民挣扎,失去理智,挥舞刀时,无知参与“现杀”的学生因为恐惧,而慌乱的逃离。
最后,网络暴力的恐惧蔓延到了勇民身上。
朋友的怀疑和不信任,没有解释的机会,盲目的将所有错误指向自己,而努力隐藏的秘密和难以启齿的过去也会被曝光,申请特考想要重新开始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当看到荷英死前的一段视频后,当曾经对荷英的“直播审判”将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勇民绝望了,此时的他应该理解了为什么设定了洗衣机的人会突然自杀,所以勇民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想结束这无声的恐惧。
虽然志雄的及时赶到,制止了悲剧的发生,但是勇民的人生将苟存在网络暴力的阴影下。
勇民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曾用过的储物柜上依然贴有辱骂的纸条;即使过了很久,还有认为荷英是他杀的人存在....故事顺其自然的发展,在平淡中揪住观者的心,因为很现实、直白。
画面多于阴冷的气息,像我们身处的社会,让人感觉冷漠而少了温暖。
除了荷英在电脑前害怕的情景让人心痛,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最后勇民打给志雄的电话,“志雄,对不起了。
”勇民曾是网络暴力的推动者却也是受害者,他试过重新开始,但是现实却咄咄相逼,他被打倒过,也认输过,却没有认清自己。
还有,影片的开始便是网络话题,“携械逃兵自杀事件”。
士兵因遭受其他军人蔑视与嘲笑而选择脱营,他只是想逃离重新开始,所以没有选择自杀。
而通过士兵自杀的消息占据实时检索,热度仍在持续上升,我们可以推断:士兵逃营后一直在受到社会的关注,其中一定有遭到网民言语的攻击和扭曲事实的存在。
所以士兵在三天后选择了自杀。
我想,导致逃兵自杀的并不是在军队受到的屈辱,而是网络暴力的恐惧。
就像新闻最后说道:朴炳章为什么选择自杀,我怎样都无法理解。
和闵荷英的自杀让人无法理解一样。
我们总是习惯于在电脑前侃侃而谈,无知自大的畅所欲言,有恃无恐,以为透过电脑面对的就是全世界,其实我们只是躲在社会的角落里假装强大。
我们的内心是空虚的,是脆弱的,甚至是恐惧的。
网络暴力不会停止,但影片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盲目的思想和尖锐的言语会让我们生活的社会充满恐惧,而这种恐惧难免有一天会蔓延到自己身上。
《社交恐惧症》这个名字很吸引人,让我产生极大的兴趣,我已经很久没看过韩国电影,当看完这部电影,好年轻的韩国靓仔贡献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网络暴力。
这个故事用了一场直播现杀争起来的矛盾,生动地再现网络矛盾,网络暴力充斥着周围,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这又会牵扯出水军,论坛等等组织,从网络到现实,从网络性格转化成人性的悲剧,直播了两次的现杀,也是够够的。
一群年轻人组织了一场现杀直播,用网络语言攻击着发了恶帖的人,人肉出来,去她家直播现场自杀,从而引发了一堆的问题。
直到结局,网络暴力仍然充斥着。
正如我曾经想过的那样,没有一成不变的话题,一场网络暴力后,另一场的丑闻爆发,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那里的时候,而被忽视的网络暴力就成了历史,没人会提及。
然而伤害者永远是伤害者,受伤者还是受伤者。
就像男二一样,被迫退学,改名字,可是前事依旧会被揪出来,再次受到伤害,第二次躲避。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话负上代价,如果一意孤行,我只能告诉你,网络暴力远远比电影残酷得多。
黑客的存在也很厉害。
只要有网线的存在,就会侵入摄影头的系统,拔了网线,就有些无能为力。
我当时看到这就想,妹子们玩电脑这也太危险了,明明摄影头都没开,理工科男生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把摄像头黑了。
如果你喜欢弹幕,中间的那段纯字幕,加上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一阵紧张的气氛油然而生,你看不清字幕写地啥,时间很短,正好中了圈套,音乐加上这样的节奏画面,就是为了让你因为电影变得紧张而烦躁。
在网络的环境下,试着尽量不要暴露自己的情绪和隐私,尽管这与网络的自由论相悖,但是如果你惹上什么麻烦的话,我想送上一句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今天,一位“黑妹子”袁姗姗在TED的演讲视频应该会充斥到大家的眼球里了吧。
即使她如此深情地演讲,也无法阻止还有负面的评论。
“也是从那段时间开始,我重拾起了扔了多年的小提琴,也开始了健身,运动让自己变得身心愉快,不工作的时候,练琴和健身会让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根本没时间在网上过多停留,顾不上网友的围观。
我建议沉迷网络世界的年轻人可以每天挤出一点儿时间锻炼身体,当你有朝一日被他人欺负的时候,至少你可以想我一样身轻如燕的自如翻滚。
”不要隐藏我们的诚实,倔强地活下去。
人言可畏。
我曾经想过,是不是越闲,刷微博的频率越多?
网络打架斗殴的时间就越多?
在这里,你永远打不过一个时间很闲的人,在最后一句问候他全家之后,关掉微博,任他再骂。
如果你继续骂下去,就会陷入死循环,你永远打不过时间很多的人。
尽早结束战斗,不理睬就是了。
自己的事情还翻腾不及,还给别人扯淡给自己赌气,这是自己找烦恼受。
让人言变得可敬。
这也许是个乌托邦的故事,好好和自己的朋友家人在一起。
袁姗姗演讲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OTk1NDMzNg==.html?from=s1.8-1-1.2
直到片尾,也没能弄明白社交恐惧症这个名字和剧情的关系,但是没关系啊,这又不影响这部电影想表达的,而且,我是两天追完六龙飞天依然意犹未尽,社交恐惧症早就在观影名单里,前段时间刚好忘记,看完六龙又刚好想起。
以下,社交恐惧症的1234561、故事很简单,就是网络引发的问题,不管是现杀,还是网上互扒黑料,还是人肉搜索,还是当下红的不得了的直播,究其根本都是网络,看着现杀直播感受着要现杀的人就要到家门口的恐惧,因为网络黑料上不了学还得改名换姓的人生,人肉搜索下信息的暴露,每一个都跟网络脱不了干系。
2、本来是去现杀,结果却出现人命,当时的每个人在发现尸体时,除了受惊,在冷静过后,估计心理也是压力,难道不是因为自己这群人现杀和网络语言的压力?
网络恶言也许没有违反法律,但在道德上却是被人所无法忍受的,有恶言攻击,就有所谓的正义的反击,还有人肉搜索下暴露的个人信息。
贝卡和道多利都是网络称呼,但是人肉信息下,蒙面键盘侠的真身暴露在日光下,难道不会遭人报复?
3、这群人所谓的查明真相,不过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内心愧疚:如果真的是他杀,那这条人命就不是因为自己的现杀导致的,如果是他杀,那就不是自己的过错,就不用内心愧疚,直播出来,不仅证明自己的清白,还能为自己在网络上博出一片名声,于是,何不为呢?
4、发现尸体的第一时间,内心呼喊倒霉紧接着就掏出手机拍照然后删除自己的发言,这种事情太多了,每一个意外事件的现场,围观者除了围观者本人,还有围观者手中的手机和闪烁的闪光灯,发布,分享,消息迅速传播,分享和信息传播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关键的地方是,在任意一个这样的事故现场,很多人想起的是,赶紧拍照上传分享,而不是报警救人。
5、故事的最后,证明这就是自杀事件,在追查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的同伴就是之前和贝卡有过矛盾的道多利,于是刀锋一转,开始发力,语言攻击不够痛快,甚至打着真相的旗号再要来一场现杀,在目睹道多利要上吊的时候,没有所谓的恐惧和愧疚,反而带着嘲讽觉得是作秀,这些人的丑恶嘴脸,真是刺眼。
6、电影里一直在直播,直播发现尸体,直播寻找真凶,直播现杀道多利,现实生活中用这种方式博取眼球的方式其实一点都不少。
7、电影里志雄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被同伴怂恿的去现杀,被拉着去找真凶。
在这些人第一次将凶手锁定为张世民的时候,这些人也是怂恿着志雄,道多利在志雄犹豫的时候一下子就按出了发送键,神态丝毫不在乎。
坐在电脑后面看不见脸的键盘侠们用手指嚣张的在平台和论坛上发光发热,不背负法律也不背负道德,我还是觉得,当我知道永明就是到道多利的时候,一开始觉得他怎么老是做这种怂恿不负责的事情的疑惑突然间就没有了,他也许在被贝卡扒出黑料之后改名换姓想开始新的生活了,但是,本性难改。
8、关于贝卡,也许是因为读太多书,因此,没有办法跟其他的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沟通,有时候有些人说他们怪异,倒不如说只是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9、说点别的。
故事很完整,没有大腕但是却很精彩,通过现杀到追查再到现杀,无一不反应这个社会下的网络暴力,看的时候,最惊心的有两场戏,一是发现尸体,众人都是手机拍照赶着删除信息,除了要考警察志愿生的志雄和永民,没有人在乎吊着的人,连报警都是看直播的网友们报的。
二是当这群侦探们发现永民就是道多利之后,刀锋转向永民,除了恶语相向怀疑凶手,还有图有真相仿佛抓到了真凶。
这感觉,像极了三人成虎。
10、我本来是冲着卞耀汉来的,看完之后,本来是打三星半的,但是现在给四星11、网络暴力,人肉信息,我们身边不是没有这种事,但是把这样的故事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大概没几个中国导演想拍,因为,没大腕故事也不搏眼球,圈不了钱啊!
最后,忍不住吐槽国产电影,投那么多钱拍那么多烂片,也是拼最后,送上四星,以及我的膝盖。
以上over
因为网络不记名所以人们肆意的不计后果的发表着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当把一个人推在网民的风口浪尖上,他将遭受到无限大的攻击。
网民一边辱骂一边嘲笑,完全考虑不到那个被攻击的人的心里感受。
精神伤痛远比肉体伤痛要来的深,如果一个人遭受到网络暴力,那么对他心里的打击是不可抚灭的伤痛,就像是被吸到黑洞一样,无可自拔。
关于这个题目,我也有疑问。
我想大概是现在社会人们遭受到来自各界不同的压力,无从发泄,从而从网络上寻求慰藉。
辱骂着那个大家都辱骂的人,可能他的心里会好受些。
人们越是依赖网络,沉迷在网络中无可自拔,越是远离现实,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冷漠。
越是冷漠就越是说出更加恶毒的话。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的那个校园暴力事件。
暴力录像在网络上曝光了,微博热搜上全是关于这个事件。
顺理成章的,施暴者成为众矢之的,被网友们各种程度的辱骂,甚至遭到人肉,网民完全考虑不到那个施暴者也只是孩子。
一边骂着施暴着一边又安慰着被害者。
而这个事件的结尾,就像电影的结尾提到的那样,被新的事件所代替。
网民擦了擦嘴,放亮目光,迎接着新的猎物。
像电影中死去的姑娘一样,有太多的人是网络暴力的被害者,而到底还是谁来为他们埋单?
逼死他们的,就是太多太多的网友,以及那些污言秽语。
网络到底该不该实名制呢。
这个问题被探讨了好久,可至今没有一个正确的回答。
而这种网民随意发表言论到底是言论自由还是什么?
我也是众多网民中的一员,我也依赖着网络,但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戒掉网络。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将越来越发达。
但是我还是希望网民们可以放下手机电脑,其实现实并不是像网络一样充斥着各种的负面消息,其实现实还是很美好的。
回归到电影,大概以前卞耀汉总是演独立短篇电影,所以在看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到有太多的投资,不过有一些关于网络上对话的特效还是做的不错的。
总体来说三星半。
(网络暴力+语言暴力)韩国最近这种题材非常多,不过也是,泡菜饭行动力max,anti起来分分钟搞个event弄的鸡飞狗跳,所以这个类型片子运势而生了吧。
———————剧透分割线———————细节上不得不赞扬几个具有冲击力的转折点,女主的突然死亡,后期的他杀怀疑,带着悬疑扒开的死亡真相。
跟着男主们步步逼近,最后发现结果就是最初的判断。
通过对道多利的审判,点出网络暴力和语言暴力的可怕之处。
这是非常引人深思的话题,我相信道多利自杀被救,在地上挣扎的时候,观众一定是心寒的。
那些本身在施加暴力的人,带着“正义”的帽子,嘲笑着宣泄愤怒或得意。
只有受害者和观众知道,这是多么残忍且冷血的的行为。
纵观当下,不仅电脑背后的段子手,无意转发的普罗大众,甚至是无良媒体人,因为社交网络的便利而重复着一起又一起伤害。
不过,电影在过程上有点闷,如果制造更悬疑点效果会更好。
当然了,对于韩国的忠武路,我一直抱有崇敬之心。
无论演员的质素,到导演编剧的质素,都要比国内好太多。
可以看一下韩国真人事件改编的悬疑三部曲,《辩护人》之类。
韩国电影界,用自己的力量,对于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甚至政治敏感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传播着希望国家和社会变的更好的信念。
当我知道《辩护人》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时候是震惊的,这种事在国内是绝不可能上大银幕的。
哦,当然,电视剧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电影界的悲哀在于我们有个广*电和来钱太快的电影市场。
被捧的不要不要的大牌明星,每个角色都像一个人只是名字不同的男女主角,还有被电影梦想充斥的导演界编剧界。
所以才有了以于妈为首的裹脚布狗血系列连续剧,还有以新一代郭“导”田“导”赵“导”等等的最酷炫奢华青春系列。
想起冯小刚曾说过当下的电影体制阻碍了电影人的发展。
真的是举双手双脚赞同,也真的是心寒。
作为宣传和洗脑工具的电影都被商业和伪青春统治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告诉下一代,我们曾反思曾努力?
最后表白下狗壁哥、李柱胜和柳哥。
《未生》狗壁和《六龙飞天》李方地;《制作人》天使和《匹诺曹》班长;《请回答1988》金正焕和《社交恐惧症》直播mc阳捷。
这些演员,你都认识他们,但演起来怎么和上一次见他们不一样了呢?
啊,因为角色性格不一样啊,演员连整个自己的性格都能盖掉在演啊!
脆骨!
(最后一段仅仅用来讽刺某些中国“演员”,我相信大家都懂的。
)
好题材,叙事拖沓。太多的现实闲人在网络上张牙舞爪,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如果他们把一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就好了。
网络暴力真可怕。
关于网络暴力~其实我只是来看男主的~
比起同类影片的《搜索》和《共犯》,剧情有些单薄。
挺新颖的题材 而且剧情也不错 就是节奏导演把握的太烂了 这种片就是要持续性地突出紧张刺激的气氛才能达到效果
就算情节比起一般的韩国片来的平淡节奏稍缓 不过配乐一如既往激动人心 男主真的好萌啊啊啊啊啊啊 三颗星全给男主!!!!
日韩这些鬼片,鬼迷日眼呢,鬼楼鬼
…
你以为这只是电影?不对,这是一部网络冷暴力
男一男二吵架那段是唯一的看点
咋这么无聊…看不下去…最后半小时才有趣了起来。关键是明明网暴,怎么起名叫社恐啊?本社恐人有被冒犯到。原本三星,减一星,因为在看《名侦探柯南》第216集,上吊自杀的人没锁门,还设定了洗衣机运转。就不能多抄几集吗?非得逮着一集薅?
2.5 白期待了一下,剧情拖泥带水,配乐虚张声势,加上满屏幕的弹幕也是够魔性。网络暴力题材也没啥新鲜感,现实属性和虚拟人格相互影响。ps:耳濡目染浓郁anti文化的韩国键盘侠果然惹不起…
自杀的方式千百种,棒子独爱上吊这一种。
2015.7.10
没啥看头
男主脑残粉
真得是,我裤子都脱了你居然给我看这个?!浪费一个好题材啊韩国同志们。
总的时长加起来还没有黑屏几分钟的字幕精彩。借名不说社恐,说了社交网络带来的恐惧。
柳哥的出道之作。。天然无雕饰啊。。
导演太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