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完第三季,看到神兮兮的Lisa莫名奇妙消失死掉。
开始不能忍受编剧为了延长剧集播放时间而拖沓进展的剧情,索性直接找来最后一集拖到最后看完每个人生命的结束。
从来没有喜欢过Nate倒是更同情David。
一家子妄想狂兼loser,不过真实的生活里的人们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家人埋葬父亲那段,Nate坚持要亲手撒土,原始的感情固然可贵,但之后David对他的批评直入其骨。
这个子承父业真正担负起家族负担的David,这个亲手帮父亲重建遗容放血防腐的David,这个隐忍拘泥世俗规矩却在关键时刻敢于面对自己性取向的David,他完全有资格戳穿Nate的Hypocrisy。
Nate的真正价值在于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家族产业带来一些新鲜的思路和变化,以及发掘老父隐秘的过去和对家人沉默的爱。
他的虚伪和懦弱其实在最开头就被聪明的Branda完完全全分析出来了 老妈Ruth,基本丧父之后就一蹶不振,精神恍惚四处乱搞,家族实业也抛之脑后。
不过她生下了几个主角,所以有资格和大家搅和搅和。
其他角色比如Claire和Fernando之类,都是非常个性可爱的,光芒四射不亚于几个主角。
尤其喜欢一头红发的少女Claire。
不愿意用叛逆来形容她,她不过是极为聪明,又有非常敏锐的感觉,当自己过得不开心的时候知道怎么改变怎么抽身。
看她的成长和生活也算是支撑我继续看完这部剧的动力。
剧中的她一直活到101岁才去世,让人想起刚刚去世享年98岁的女艺术家Louise Bourgeois。
起初只是听说有一部关于殡葬行业的美剧很好看,我估摸着是每集都有一个人死去,那一集就讲关于他的故事。
果然是每集都死一个人,而且都会在开场几分钟内迅速地死去,屏幕变白,死者的名字,生卒年月......但这似乎只是编剧的小伎俩,SFU的主角并不是这些人,而是经营仪葬社的Fisher一家。
虽然几乎每天目睹亲人分离,见证悲欢炎凉,但习惯了也不过是一种职业,Fisher家的人并不比一般人更高明或者看得穿,一样会逃避、会放纵、会背叛,一样不敢爱、不敢恨。
只挑一个人的话,我想说Claire,Fisher家的小女儿。
也许因为从小就在仪葬社长大,家里的地下室总是父亲或哥哥在处理遗体,家里的客厅总是哀悼的人进进出出,也许因为父亲在第一季第一集里就车祸毙命,也许因为自己的家人都不习惯袒露内心,总在压抑中生活,Claire从一开始就是那种带点愤世嫉俗的性格,讨厌虚伪,拒绝迎合。
远离主流的她知道自己聪明但也会自卑,她善解人意但并不热情。
因为一直感觉她什么都敢尝试,习惯表现出对什么都不在乎,到Nate死后她离家远行那一刻,当她泣不成声地对母亲说:Thank you for giving me life,真是有些震动了。
生活真是不容易。
所以,能爱上一个人多好,能和爱的人生一个孩子多好,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能健健康康活着多好。
ps. 谁看到Maya能不微笑么?
第一次把美剧完完整整全部看完的,出乎意料竟然是[六尺之下]。
原先我以为会是[friends]什么的。
看完了就有点失落,当然我的性格似乎一直都是如此的,一部冗长的还算不错的电视剧完结,结尾又有那么点回味的,就总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时间空间之旅,没留神突然就到头了,再回头去看看,一时窜上来的就都是有关它的点点滴滴,且都是好的一面。
怪不得人家都说回忆总是美好的呢,因为你已经有意识地把不好的剔除在外了。
其实[六尺之下]到后两季的味道就变了,找不出第一季里让人会心一笑的黑色幽默。
原先那些离奇的死亡、突然插播的广告全都消失了,甚至每次开头的出场人物似乎只是以一种形式存在着,而除了他们死去的父亲,也几乎不会再看到死人与活人之间的对话。
唯一不变的大概也就是剧情每回的急转直下。
Lisa死了,Nate死了,但这些我以为还不及Nate最后时刻的出轨让我来得意外。
他仿佛是在四十岁那年恍然明白了些什么东西,爱情也好生活也罢,总之我一直感觉在Lisa死后他的整个人就安静下来,甚至可以说,是灰暗下来。
仿佛没有任何的挂念般。
所以他应该是厌倦了Branda,不管他曾经怎样爱过她,不管他们曾在这爱情里消耗了多少时间与精力,但他毕竟太累了,所以一旦发现了可以逃避的港湾,便毫不犹豫靠过去了,甚至可以不负责任地抛下正在怀孕的妻子。
所以死亡在此时非但不是惩罚,反而成了某种解脱。
Ruth和Clair我几乎是不想说的,因为她们的大多数镜头我都用了快进。
故事在她们身上发生时突然变得拖沓起来,尤其是Ruth。
我不明白一个上了年纪的美国家庭妇女原来也是和我印象中的所有家庭主妇一样琐碎任性烦躁,随时随地突然就有可能爆发。
有时看着她对家里的每一个人横加职责时我简直说不上是厌恶还是可怜她。
大概人到了一定年纪后一方面会如同小孩,另一面却有着极大的控制欲。
Clair越来越漂亮,但到后来却越来越俗气。
她的俗气在于一相情愿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但身上的所谓艺术细胞却每况愈下。
所以最后她的毅然离家让我好歹还是找回了点最初对她的好感,而故事就在她路途上的歌声里一点点远去。
我看到了David与Keith的婚礼,看到了这个家族里所有人一个一个的死亡。
David和Keith虽然过程曲折,反复也有好几回,但好歹他们终于还是最平稳的一对。
尤其看着他们最后的婚礼,那叫一个欣慰。
白色的礼服,身后是他们的两个孩子,所有人坐在那里微笑,看着他们在神甫面前互相交换戒指,镜头朦胧,有皆大欢喜的味道。
倒是后来Keith的死还有点黑色幽默,而David的死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美感了。
就那么看着满堂子孙在草地上飞奔,突然Keith年轻的脸在面前出现,然后就倒下去一命呜呼。
在一个人的心中,不管多少人的进出,但有那么一个,始终都只有那么一个,永远在那里,在你最需要、甚至是最后时刻仍旧可以出现在思想里,就是最大的完满了。
也就是最绝美的爱情。
Clair死前看着墙上所有的照片,有一张完美的男人脸,那是她最后一个男友,后来成了她的丈夫。
一直飘荡的人终于也安定下来,那同样是她最终的爱情。
苍老与风华反复对比着,让人尤其感慨。
[六尺之下]所有的主题只有在这个结局的时候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升华。
生存,死亡,在心平气和的那一刻,忽然就没有了分别。
因为韩松落的一篇影评开始追这部古早美剧。
殡葬行业,这是我一直很避讳的领域。
不过幸亏西方的葬礼宗教意味很浓,多少冲淡了那股诡吊的气息。
S1E1婚礼与葬礼是群戏最好的展开方式。
老Fisher点根烟的功夫就魂飞西去,电视机前的观众(我)缓缓睁大了眼睛,足够震撼人心的开端。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古早韩剧《家门的荣光》,同样始于一场家族长辈的葬礼,正是豪门大家族成员难得集体露面的时候,然而大儿子在搞外遇,大孙子在闹离婚,二孙子进了局子,孙女因为天气滞留在外地,同时与诸位主角命运羁绊的角色们也粉墨登场。
Fisher一家虽然不是豪门,乌七八糟的家庭纠葛也是不少。
Nate自我流放,人到中年一事无成;Dave看似兢兢业业,却对继承家业既抗拒又不甘;Clair在父亲的宠溺下无法无天。
所以,面对生活的骤然变故,他们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Nate总是梦见儿时场景,父亲和蔼可亲,那是他少时离家最怀念的亲情温度;而Dave却只能听见父亲的奚落和失望;Claire最幸福,她看见父亲高坐在灵车车顶上,一派迈阿密沙滩打扮,说自己再也没有烦恼了。
Nate有愧,他的胆怯促使他逃离,歉疚阻止他回归,所以他幻想着与父亲同去;Dave有惧,他害怕自己搞砸父亲的生意,他的性向也与家庭格格不入;Claire懵懂,所以麻木。
老Fisher的演技太棒了,每一次他出场,哪怕不说话只是呆着,我的眼泪都扑簌簌滚下来。
S1E2Nate和Dave都是见惯生死的人,但是这一回怎么一样呢?
即使面无表情,处理得当,那些思念,愧疚,怀疑,焦虑,悔恨还是如潮水一般涌入梦里。
越发觉得Brenda,这个从第一集开始就身份成谜举止古怪的人更像是老爸派来的天使呢。
东西方的生死和宗教观念是如此不同。
东方讲究人死如灯灭,在西方,这个人已经与上帝同在,变得全知全能,这如何不令人羞愧。
S1E3So,这是一个包含千奇百怪的死法的故事。
Claire刚出场的时候真的丑爆了,后面越发鬼马精灵,表情生动,把一个青春期办傻事的少女演绎地活灵活现。
超爱Dave,有一点点神经质,小傲娇,但是他一直比Nate更像大哥。
不过这孩子老爱戳别人痛处,挨了妈妈一巴掌还是不长记性。
至于Ruth,死亡给生活留出一个巨大的黑洞,只有当惶恐,无助,无所适从发泄干净之后才能开始新的生活吧。
S1E4不认同就不会刺痛。
编剧真的很懂心理啊。
S1E5代价越大坦白越难,Dave事实上不太care Nate,起码相对于Keith来说,Nate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他可以坦然(其实是冲动状况下)出柜。
可是他的宗教信仰,他的社会地位,他的家族遗产,他12年为之奋斗的事业,这一切可比Keith重要多了,所以他又藏回去了。
Brenda果然很有戏啊,对于他人心理体察入微,自己的感情生活和精神状态却是一团糟。
医者不自医,亦或是是通透者的超脱。
S1E6一个人能够完全了解另一个人吗?
尤其那个人沉默寡言,并无倾诉需求。
当然不能,人生来孤独。
S1E7越是亲近越难述说。
有时候可以向陌生人袒露软弱,却不愿于在乎的人面前有丝毫泄露。
2003年家里能看HBO时,该台一直在预告该剧,由于播出时间太晚,看预告又不知所云,一集未看。
直到13年后,当我发现HBO的剧集越来越对我胃口之后,想来这部名片不会太差,于是才看。
第一集就明确显示出,这是典型的纽约左派电视。
主角藐视一切右派传统观念:爱国主义,家庭观念,性观念,性倾向,传统价值,婚姻,爱情。。。
也许那个年代这种反好莱坞的作品还不多,以至于矫枉过正用力过猛,主人公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的做派连我这个自诩左派都觉得不齿。
通常主角因为是第一视角的代入感和同情心,不管好坏都会让人喜爱,而这部片子的主角几乎都几近让人憎恶。
如果不是最后几集翻盘似的回补,我想很多人中途都很想掐死几个主角。
虽然以黑色幽默定位,但该片对人生无意义和死亡无理由的过于客观冷静地描写还是让人不寒而栗。
生得偶然,活得好缪,死得随机。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本质。
也正因如此,一个人只应该忠于自我。
这大概是左派编剧的核心价值观。
以至于Brenda这么极端不负责任,甚至可以说不要脸的女人,也给了她好的结局。
只因她一直忠于自我。
而充满理想主义和爱的Nate和Lisa却结局悲惨,只因他们都试图改变自我向世俗妥协。
当然,这种结局的好坏并不是以是否死亡为标准,显然,在编剧眼里,生死不过都是那么回事。
影片最后一集,Ruth虽然正值丧子之痛,也要赶走Clire让她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即使是Clire离家的理由——一个好工作——泡汤之时,Clire幻想中的Nate仍然极力要求她走。
Ruth为自己年轻时牺牲的自由悔恨,也为当时留下Nate而悔恨,Nate一直受困于真实的自我和家庭期望的自我的对抗挣扎,于是,一切家庭亲情都让位于真实的自我。
这也就是为什么Ruth最后问到,Nate临死前快乐吗?
这是左派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讽刺的是,Nate最后的快乐却又是源于他对于一个体贴有责任心温柔包容的伴侣的渴望。
也许,编剧是想说,无论左派右派,人内心的矛盾都是一样无解。
该片最讨喜的角色是Rico,没那么sensitive,反而于人于己都比较好。
而该片中最该持有激进左派思想的同性恋角色David却是该片最热烈拥抱右派价值的人,上教堂,爱家人,爱孩子。。。
虽然他也一直挣扎,不过,结局看来,他算是很好的。
这样的题材,讨论这么多的价值观,编剧牛逼自不必说。
几个主演的表现也让人赞叹!
可以想象,如果演员里面混入一个吴亦凡之类的面瘫或者范冰冰之类的装逼货,影片将是多么灾难性的滑稽。
Nate逃离家族产业,外出漂泊,由于父亲去世,留下打理家业。
David 古板固执,应对父亲去世后的家业,还要处理自己的性向问题。
Clair一个青春期少女,父亲去世却无人倾诉,学校生活并不如意,认识的男生更是一团糟,救赎不了自己也救赎不了别人。
Ruth总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子女相处。
一个看似寻常的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一切都要靠自己应对自己的问题。
尴尬,疏离又互相关心的一家子,大概这才是现实家庭的常态吧。
这个微妙的氛围,真的太熟悉了。
时而出现在他们大脑中想象的场景,一睁眼,又是完全不同的现实,有趣的黑色幽默,真是拍出大家心中所想呢。
Remember someone has said it in a book: If there has no death and sex, what else can be there in a novel?Six feet under is a serial I have seen recently. It describes a story happen in Los Angles. There is a family funeral house , Fisher and sons, and a quite normal American family— a farther, a mother, 2 adult son and a girl who is just through her adolescence.Suddenly a morning of X’mas eve, the father died from car accidence. A brand new hearse is totally damaged. And than, the appeared normal family no longer peace.Big brother of the Fisher family ran away from family 18(maybe, I hardly remember that.) years ago. But suddenly he has to inherent the family business from which he trying so hard to get away. The other son named David who is so squeamish and oppressed is a gay , but meantime he is a devotional Christian, and he met him boyfriend in a church…And there also drugs, fucks, psychoanalysis, violence etc. Death sex and psycho are three thing of my favorite. This serial includes them all.Oh, I barely forget they have black humor also. Jeer at the life but politics. I love the subtle ridicules so much.By the way, the heroine seems just like Juliet Binoche. Have the same hair color and delicate face, and the same innocent in eyes.I like it. Hope you so.
来说说David Fisher。
看到第五集,隐约觉得David是个很主线的人物。
他有他的臆想世界,他和每个尸体对话,当他盈泪紧握着假想的墨西哥小子的手说,OMG,You're still a kid,回答他的是you too.纯洁如他,他比剧中任何人都单纯,innocent这词有点儿过,不过也差不多了……他担负兄弟的责任,担负家庭的责任,放弃梦想,没有选择,也许他就是最不幸的那个人,但他的善良没有给他这种想法的余地。
成为教会执事,也许真的走上子承父业的道路,他也终将发现表面上的费心争取,其实也是毫无悬念的没有选择。
希望今后的走向不要让他邪恶==!
“父亲死了”。
——HBO的经典剧集《六尺之下》(《Six Feet Under》)第一季第一集的标题。
因经营家庭式殡葬业35年的父亲之死,象征着固有父权的家庭生活模式受到剧烈的震动,消解;又因长子Nate圣诞节回归家庭得以以全新的方式建构。
Nate代表着自由的、大胆的改革派,当年不接管父辈的事业出走就是建立在难以认同其严肃、紧张的基础上。
二子David是父权的维护者,保守派,他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父辈传下来的一套殡葬礼仪,使家庭气氛生冷,不拘言笑,但同时他是gay,因此一直憎恨厌恶自己——角色性格甚为矛盾。
妹妹Clair从小目睹死者,在校被称为僵尸妹,处于人生迷茫期,想寻找出路,孤独的同时极其渴望被需要的感觉。
母亲Ruth多年掌握账务,丈夫去世时哭泣因她担心她的外遇终于被无所不知的死人知晓。
家庭的每个成员因为父亲的死亡都各有变化。
Ruth到花店打工,她说同样的花,以往在往生者的告别会上摆放,多年来面对的是死者家属的哭声,而现在接触到的顾客都是买花庆生、结婚等喜悦的事,她忍不住拥抱明天。
长期被负能量包围,告别会就在自家一楼,地下室是遗体处理工作室,楼上住人,当正能量涌来时才感受到除了黑色和哭声,还有五彩和笑语。
《六尺之下》之所以经典,除了意味深长的生活哲理启发,还有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有时更有对名作的戏仿。
在S1E9,David的摇头丸被Ruth当阿司匹林服食,与情人在野外露营的Ruth见到种种幻象(那段大爱)。
在可能有熊出没的丛林里,Ruth见到一只手拿怀表、头戴礼帽的大熊(公仔),她追赶过去见到已逝的丈夫。
引发一段对话,我们曾经如此深爱过,但怎么现在变成这样?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相遇,看着对方变老。
丈夫让她看将来的墓碑。
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童趣与幻想和《野草莓》关于死亡倒计时的严肃巧妙结合,探讨婚姻关系的双方彼此厌倦、逃避、出轨但依然不分离的微妙心态,“我们曾经如此深爱过,但怎么变成现在这样?
”该剧对人生思考的智慧还包含有宽容。
单集死者不同,有被流电致死的AV女优,她的同事——从事色情行业的男女在告别会上说着露骨的致辞,但的确是发自肺腑。
道不同不相为谋,尽管不能认同他人的职业,但是除钱之外,Fisher兄弟允许告别会在此举行的因素应该还有包容,对死者的尊敬。
还有被仇同分子杀死的gay,社会舆论、媒体聚焦于此,教会和社会不被允许的“畸恋”在Fisher家却得到了尊重,把死者修复如生——在死神面前终生平等。
此外,玩枪误杀的6岁小孩也是个社会讽刺:酗酒的父亲离家多年留下手枪给母亲防身,长兄吸食大麻疏于对其监管,导致悲剧发生。
同样,不满3周便猝死的婴儿令人难以释怀,但是Nate安慰死婴父母,有些婴儿完美得不属于这个世界——人生起点和终点有时竟如此接近。
有些死因则比较啼笑皆非,因无趣而被妻子用平底锅拍死的男人、被高速飞来的高尔夫球撞死的老太……当然也有寿终正寝的恩爱黑人老夫妻。
对于母亲Ruth,典型控制狂把家庭成员都掌控于内,丈夫过世后,她开始与情人正式约会,遭到David反对,认为她是他们的母亲,就不能和他人约会。
随着Nate对David的何解和更多接触,David的态度也宽容很多,不仅不反对母亲,还帮助妹妹掩饰过错。
Ruth即使丧夫后,依然是保守的旧式家庭妇女,穿碎花衬衣或波点衣服,风纪扣扣得严实,裤子提到高腰,但却无法阻挡她的风情,同时获得两个男人的追求,获得了前半生未曾试过的自由,也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家庭地位,逐渐对子女放手,寻找自我。
剧集内容大胆当然尺度也大,关于gay有大段的性描写(貌似美国影视作品对gay采取一种相当开放的态度,美剧当中以家庭成员为gay而戏份众多的除了《六尺之下》还有NBC的《摩登家庭》,gay的身份逐渐获得了家庭的认同——对此问题以后可另外研究),各种男女全裸的镜头,David看的BBC节目还播放考拉的特殊生殖器。
《六尺之下》凡是出场过的人物都塑造得有血有肉,即使配角也经常妙语连珠,让人爱恨难忘。
比如Rico也要为了养家而“背叛”Fisher到大企业工作,但是流水线的工作形式使他感受不到挑战性,工作沦为了生存工具而非乐在其中,于是Rico重新回到Fisher家。
比如新雇员固然惹人厌烦(Ruth分析她是会因为紧张才变得说起话来让人觉得冒犯和讨厌),她被炒时的留言却一针见血,人们很脆弱,经不起实话,而实话即是David是gay。
Nate的女友Brenda,高达185的智商却为她带来灾难,从小被作为心理学家双亲分析,并送她给同事研究她的各种行为。
即使Brenda有高智商也未能抵过家人的欺骗,还有被家庭逼疯的、最心爱弟弟Billy。
在非灵异类电视剧中,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较少,《六尺之下》中,几乎每集都有Fisher每个人与死者对话,生者或被嘲笑,或被启发,或被激励。
剧作者对于死亡抱着达观的心态,既敬重生命的逝去,也不忘对死者戏谑一番。
在第一集,Clair被告知父亲遇事故时正在吸食大麻,于是至亲死亡全程她都处于high爆的状态。
并且剧作家通过Brenda之口点破Nate、其实也是常人的心态,每天处理尸体,却对死亡感到恐惧。
在剧中客串Billy心理医生的Alan Ball身兼编导和制作人数职,可谓才子一枚。
该剧导演还有Kathy Bates大婶,之前不知道她还当导演呢。
演Brenda的是澳大利亚女星Rachel Griffiths,在《她比烟花寂寞》和Emily Watson飚戏,出色的演技还是被Emily的癫狂盖过,在该剧她有更大空间发挥她的演技和疯癫(可怜的Rachel的角色怎么就那么多疯弟妹呢?
),而获得了2002年的金球奖电视戏剧类最佳女主角,饰演Ruth的Frances Conroy获得2004年金球奖电视戏剧类最佳女主角。
魅力女人Patricia Clarkson还客串了几集,获得艾美奖最佳客串奖。
以前只看过一部Peter Krause(饰演Nate)的作品,Sci-fi的《迷之屋》,实在太精彩了!
意外,一场接一场的意外,这是看过Six Feet Under以后我的脑海里留下的最清晰的印象。
男主角Nate的一生,写满了“意外"两个字,从生到死,塑造他人生几次重要转折的事件,全部都是意外。
第一季第一集,Fisher家的男主人,洛杉矶Fisher and Sons'殡仪馆的主事人Nathanael愉悦的开着崭新的灵车去LAX机场接从西雅图回家过圣诞的长子Nate。
在路上,Nathanael因为弯下身去点烟而越过红灯和公车相撞,人车俱毁。
而在飞机上,Nate认识了Brenda,两人迅速来电,在机场的杂物间云雨,提裤子的当口Nate接到母亲从家里打来的电话告知父亲的噩耗。
因为没车,Brenda载Nate到医院去。
父子终于相见,不过地点从喧闹的LAX机场转到了冰冷的医院停尸房。
也正是因为这场意外,Fisher and Sons' 殡仪馆生意缺少人手打理。
做为继承人之一,从小讨厌殡仪馆生意的Nate也只得放弃西雅图的工作,留下来打理家族产业,所以Nate能留在LA和 Brenda继续发展关系。
Fisher and Sons此时遇到外敌,Crowners集团不停并购家族殡仪馆,Fisher家大敌当前。
不久,Nate发现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发现脑血管瘤,Nate不以为然。
不久,Nate带妹妹Claire去西雅图玩,住在女性朋友Lisa家里,Nate酒后向Lisa哭诉自己的病情,Lisa安慰他,之后两人发生性关系。
回到LA不久,Lisa因为工作原因搬到了LA,她告诉Nate他们在西雅图当晚的事情让Lisa怀孕了,Lisa决定生下这个孩子,自己单独抚养。
Nate去医院检查,发现病情严重了,终于决定要做开颅手术,但是手术风险很大,很可能Nate做完手术再也醒不过来。
Nate的 Brenda不能忍受这样的压力,在Nate去医院以后搬家离开了LA,从Nate面前消失了。
第三季第一集,Nate手术过程发生意外,Nate死了。
但是几秒过后,Nate又被救了回来(第三季开头的这一段,实在是Drama到一个极致)。
之后Nate与Lisa奉子成婚(Nate本身就是意外,正是因为怀上Nate,Ruth才和Nathenial奉子成婚的),一起照顾女儿Maya。
Nate其实不爱Lisa,但也照顾着,关心着Lisa。
Lisa明白这一点,她只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女儿Maya身上。
之后Brenda又出现了,Nate和Brenda的爱情之火尚未熄灭,但是Nate也尽量克制着,因为他已经选择了Lisa,所以他努力让自己开始爱Lisa。
后来Lisa突然失踪,过了好久没有消息,之后终于在海边发现Lisa的尸体。
悲恸的Nate刚开始爱Lisa,Lisa就抛下他和女儿走了,他遵照Lisa托梦的指示,不用棺材自己亲手埋葬了Lisa,把这一段意外的婚姻结束了。
Nate终于能和Brenda明正严顺的交往了,他们终于结婚,有了自己的爱情结晶,Brenda也悉心照料着Maya。
看似Nate的苦难终于要结束了,可是又一次意外来了,这次Nate的病情突然加重,撒手人寰。
留下Brenda 和Maya。
以棺材做为殡仪馆常规的Fisher一家,包括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母亲Ruth,却一起遵照Nate的遗嘱把Nate用布包好,埋了。
Nate的一生的重要节点,包括出生,父亲死亡,重归殡仪行业,第一次结婚,女儿出生,到死亡,全部都是意外,而且这种意外还与他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
不得不说,他在意外中反而得到了自我,得到了幸福,得到了家庭。
看似意外的人生,却在一次次命运拐弯的时候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 Nate。
意外做为他人生的偶然和必然,为这部整体气氛显得压抑的剧带来了活力,带来了观众的支持,让他们的心随着Nate的命运而搏动,让他们为了 Nate而感动,更为了人生而感叹。
意外不仅仅表现在男主角Nate一个人的身上,还表现在每集片头许许多多因为意外而丧生的人身上。
有因为被飞机上掉下来的物体砸死的,有被打偏的高尔夫球击中太阳穴丧命的,有因为酒后豪情伸出车天窗被上方信号灯正中头部的,也有玩窒息性游戏增加快感没玩好而窒息的,死因林林总总,只有一个意外是不变的。
在这些意外过后,逝者的家属如何对待这些逝去的生命,如何对待这些意外,是这部剧的核心所在。
有也要跟着死的,有抑制不住悲伤的,有快乐怀念逝者一生的,有家里自己冲突的,有无所谓的,有无所谓的,更有根本盼着他死的,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很容易就能从亲属的态度,和在仪式上的发言所读出。
编剧在这些仪式所要展示的,正如他们在一个访谈里说的,是要告诉人们:人毕竟是要死的,死亡的话题并不是禁区。
我觉得编剧们的这番表述的意思是:了解了死亡,大胆的讨论死亡才能更好的了解生命,谈死还是为了知生。
同时,意外的不断出现也是在提醒人们生命的脆弱和越过生死的界限是那么的容易。
Nate,我觉得是在Fisher家里最懂生命的一个人。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Nate在父亲的葬礼上,当母亲和弟弟都不敢面对这悲伤,手不沾土的看似克制悲哀实际则在内心被悲伤弄得无所适从的时候,他带头用手,用泥土盖在父亲的棺木上,用最原始最物质最身体的方式纪念父亲的生命,发泄自己的悲恸。
他的观点是:当你的一部分因为亲人的死亡而被生生的从你拽出来的时候,怎么能用那么无动于衷,释放,发泄是生命的本能。
生命的冲动泊泊而出的泉,正是Nate在剧中的根本价值所在。
他不断的遇到意外,也能利用他对生活的勇气,利用本能化解这一切常人也许无法解决的局面,更是从正面为这部生命戏树立一个鲜明的榜样。
可以说 Nate这个角色是撑起这部大作的顶梁柱。
尽管他在家天天早起跑步,但他最后还是躲不过意外的脑瘤。
他生命本身以意外开始,又以意外终止,没妄此一生,可以说是SFU那么多人生里最美的一个。
和剧中人物一起,体会,成长。
厄。。。是我看错电影了么。。。?为什么我完全不觉得我看
只看了第一季。不错。
到底没坚持几集,看来闷闷的内涵片还是不适合我 我到底还是快节奏悬疑的货
每集都做爱,人人都做爱。泛滥着所有私欲肉欲!
完全看不进去,听说这是慢热剧,越往后面越好看,打算再坚持几季
剧有点老,01年的,里面的妹子们长得都有点抱歉啊,尤其是那个妹妹,看着就觉得讨厌。目前还没发现这剧神在哪里,待观望。
很有味道。
些许段落略显沉闷,偶有亮点
无聊
Fisher这家,"脆弱的","让人沮丧的","有啥事装做没发生过不说的".....这比任何银幕上那些相亲相爱的家庭写实多了.
不是我的菜,在S01E03看不下去了,尤其是看了别人的剧透之后……感觉全家表现最好的是老爸的鬼魂。
烂
翘楚之作。
过时了的,到底还是看不下去了。我指的是拍摄手法,现在慢剧也不是这个节奏了
第一季靠最后一集挽尊。
跟期待的不一样
谢谢球叔!喜欢这部剧,喜欢里面的每一个角色!感觉和david有好多心灵上的相通之处~感动。。
好片,但很沉重
说实话,都说很不错,但我看一点也没有感情,太平淡的一部家庭生活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