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

Brooklyn,布鲁克林之恋(港),爱在他乡(台)

主演:西尔莎·罗南,多姆纳尔·格里森,艾莫里·科恩,吉姆·布劳德本特,朱丽·沃特斯,艾米莉·理查兹,迈克尔·泽根,保利诺·努内斯,诺拉简·努恩,艾瑞卡·罗森鲍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加拿大,爱尔兰语言:英语,拉丁语年份:2015

《布鲁克林》剧照

布鲁克林 剧照 NO.1布鲁克林 剧照 NO.2布鲁克林 剧照 NO.3布鲁克林 剧照 NO.4布鲁克林 剧照 NO.5布鲁克林 剧照 NO.6布鲁克林 剧照 NO.13布鲁克林 剧照 NO.14布鲁克林 剧照 NO.15布鲁克林 剧照 NO.16布鲁克林 剧照 NO.17布鲁克林 剧照 NO.18布鲁克林 剧照 NO.19布鲁克林 剧照 NO.20

《布鲁克林》剧情介绍

布鲁克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艾莉丝(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母亲和姐姐,前往美国寻找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未来。在神父弗雷德(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饰)的帮助下,艾莉丝成为了一名售货员,出色的表现和不懈的努力让她成功获得了主管弗蒂尼(杰西卡·派尔 Jessica Paré 饰)的认可和肯定。之后,艾莉丝结识了名为托尼(艾莫里·科恩 Emory Cohen 饰)男孩,两人之间碰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一场意外让艾莉丝重回故乡,很快,母亲的种种举动使她察觉,母亲希望自己留在这里,留在她的身边。在母亲的介绍之下,艾莉丝结识了善良的吉姆(多姆纳尔·格里森 Domhnall Gleeson 饰),并且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艾莉丝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动物园看守囚犯皇后的品格鸡皮疙瘩2:闹鬼万圣节春暖花又开德扑女王3:决战凤凰汇异怪长安诡事之末世神兵点点星光遇见你守夜人他们低语巴黎小情歌失控游戏夜求精心切交换记忆义务警员公司里的小小前辈富贵逼人遇见董小姐辛迪西追猎洗屋空天战队之星兽大战钢铁少女抢劫风暴单刀直入京都太秦物语绑架冰激凌当我的指尖触碰到你的温度时恋爱中的蝎子

《布鲁克林》长篇影评

 1 ) Not Love After All

在UGC看Hail Caesar的时候看到Brooklyn的预告,觉得配色好复古节奏好棒两个男主好cute。

然后第二天就跟马上就要离开的Yoshi一起来看了。

Yoshi看了预告之后跟我说“I hope that kind love could have happened to me.”看完之后我说“No shit, dude. It's not love after all.”Eilis在家乡爱尔兰样样不顺:不认同Miss Kelly的势利,赚不到什么钱,只有几件衣服还是姐姐给买的,满头头油穿Blazer毫无区别的男生们。

每天看到这一切都想要叹口气。

作为有理想有胸怀有才华的三好青年,终于有机会离开自己一直瞧不上的穷乡僻壤,去到洋气的大米国扭腰。

一开始她并不适应。

当然这有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因素,但是在商场的shitty job和无法融入扭腰的生活让她每天过着日升日落盼家信的生活。

And then,BANG!

她遇到了Tony。

他有趣,可爱,还有那么一点异域风情。

跟他date终于打破了Eilis枯燥的生活格局。

她学会了吃意面,戴墨镜,沙滩小常识,baseball小常识。。。

Eilis真的爱Tony吗?

--此处插入“bitch,please” face--Tony是她自我实现的一部分,是她认为自己终于真正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自己dream country的证据。

在Tony家吃饭时当他提到他们未来小孩时, Eilis马上变脸。

因为她不爱Tony呀!

当Eilis再次回到故乡,大家对她刮目相看,自己也有了想要的工作,非常decent的Jim明显对她有意思的时候,她马上犹豫了。

她从未打开Tony的信,再也没有尝试说服她母亲要回去,开始跟Jim date和见了父母,虽然嘴上一直说“but I will go back to America”但是此时这句话就好像我喊了20多年的“要减肥”一样,只是心理安慰罢了。

这里其实有一个有趣的对比,当Eilis开始要去米国的时候,她一直说“I am leaving to America soon”, 所以舞会交友活动各种不积极。

再次回到家乡,她还是一直说“I am going back to America soon”, 但是这一次,Eilis沙滩也去了各种date都用心打扮,工作也做了。

那么,Eilis爱Jim吗?

--Bitch please--当然不。

Jim和Tony一样,都是恰好出现在身边的符合条件的合适男子。

It could be Jim or David or Adam or Greg or...anyone.片尾Eilis回到Brooklyn等Tony,VO响起:And then you'll catch yourself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or someone who h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past. Someone who's only yours.And you'll realize that this is where your life is.电影结束。

......ahhh?你回到Brooklyn完全是因为家乡的嘴贱老太太Kelly知道了你跟Tony已经结婚,不想身败名裂遭受白眼好嘛。

What a bitch.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除了镜头演员故事,还有Eilis这个角色。

After all, we are all life's little bitches.

 2 ) 我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

今年奥斯卡可谓根正苗红,主旋律到了新境界。

《间谍之桥》描述的是国家较量中的邪不胜正和美国的自由国度形象,这部《布鲁克林》则是从民间角度来歌颂美国。

既然是主旋律,自然是各种美化。

画面都带着柔光,懵懂的爱尔兰乡下少女初来鱼龙混杂的纽约布鲁克林,不管是老乡还是室友,房东还是主管,虽然个性未必多讨好,但无一例外都是好人。

在百货公司打工,还要加班加点上夜校,但女主在美国的一切似乎都一帆风顺,遇到的困难似乎只有坐船时和对门抢卫生间,同屋的女室友偶尔的轻浮。

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本片仍然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虽是主旋律,它对许多细节的描述,恰似初到异乡人的体验。

纽约的Ellis岛,与自由女神像的Liberty岛隔海相望,恰似美利坚的大门。

在轮船时代,Ellis岛是海关大厅,是移民潮中每个人的第一关。

几张小桌子,无数刚下船一无所有的人们排着长队,在一分钟内接受海关官员的生杀予夺。

而本片的主角,那个爱尔兰女孩,就叫Ellis。

<图片1>这是这里我拍的今天的样子<图片4>在旅途上萍水相逢,看似并不友好的陌生人“举手之劳”的善意,在那时甚至比朋友亲人的关怀更暖人心。

远隔重洋思乡心切,而那时与故土唯一的联系只有字字如金的书信。

当在异乡的一群老乡唱起故土的民歌时,那浓浓的乡愁,几乎是要夺眶而出了。

<图片2><图片3>既然这么想家,为什么不回去呢?

这也是天下无数游子心里的一个问题吧。

这个矛盾首先来源于另一个问题:当初为什么要离开家乡?

Ellis生长的爱尔兰小镇,看似宁静宜居,却没有支撑她人生愿景的地方–喜欢的事业,喜欢的爱情。

然而从布鲁克林“镀金”回到家乡,她又有了得心的追求者,应手的工作。

似乎当初离开这里的理由不复存在了,她迷惘着,甚至渐渐淡忘了远在异乡的守候。

这进退抉择之间,包含了一个诚恳的爱情故事。

爱尔兰家乡,美丽宁静,却一成不变,这份古板的优雅正如追求女主的家乡小开;布鲁克林,喧闹而艰苦,却多彩多姿,这份炽烈的色彩正如朴实勤劳的意大利水管工。

Ellis勤奋上进,也与人为善;而水管工Tony,无论是年轻坚实的臂弯,还是实实在在的质朴和善良,都更加招人喜爱;Tony轻声喊出”Ellis, marry me“的镜头,完完全全就是一个鲜活的美国梦的快照。

<图片6><图片5>我无意以道德谴责Ellis,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故乡如果给了自己想要的,谁会愿意离开它?

刻薄的杂货店主一语点醒梦中人,帮助Ellis做了正确的决定。

我们离开家乡,不仅是想要得意的事业和如意的伴侣,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要更广阔的天地去奔跑,哪怕一路上充满荆棘。

故乡虽然是魂牵梦萦的温床,但我们决不想像杂货店主一样,成为狭隘的可怜人。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3 ) 关于选择

这部电影的确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说实话 我现在的确是没有勇气离开父母,去外面闯一闯的,但这部电影给了那些想要出去闯一闯的人一些勇气吧,也许你也会像女主一样好运遇到这么多愿意帮助的人,前提是你要做个让人喜欢的人。

还有女主的妈妈和姐姐简直是最佳范本啊,要是中国有这么开明的家长 就不会有这么多跳楼的高三学生了。

但有一点不喜欢的是感情方面的描写,女主有点渣啊 你结婚了不告诉你妈可以啊,但男二很无辜 付出了感情,还差点成为男小三。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立意挺好,音乐什么的也挺好,推荐。

 4 ) 也谈感同身受(剧透慎入)

看了《布鲁克林》。

很多网友推荐这部电影,讲述一个来自爱尔兰小镇的姑娘来到纽约布鲁克林的故事。

遂想看之。

网上查了影讯,到跟前一看,是IMAX影院,惊艳。

电影根据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改编,女主叫Eilis。

Eilis第一次远行,到达美国海关,心中默念面对海关官员要注意的事项,和我当时怕查出千里迢迢带的一点鸭脖子挺像,连影片中美国海关的布局都和现在的好像。

可是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越来越像了,Eilis心中的走出海关大门的景象是一片圣光笼罩,而我当时坐的航班几乎全是中国人,所以在海关排队的也几乎全是中国人,来接我的是中国室友,回来见的是中国室友,晚上吃的中餐馆,完全没有到了美国的感觉。

直到第二天早上醒来,看着窗外,“我到美国啦”,安静,舒服,一片圣光打进来。

Eilis初到异乡的茫然和无助,对于现在的我感同身受的感觉少了点,只因北漂多年,逐渐成熟。

倒是让我想起刚到北京时的自己。

Eilis在饭桌上听到家里寄来的信恨不得不顾礼仪立即放下碗筷去看信;在她工作的售货台前因为想家面对顾客也忍不住泪眼汪汪;在教会听到同乡唱家乡的歌曲不禁眼睛湿润。

第一次离家,爸爸送我来学校,分别之日,哥哥送我回校,姐姐送爸爸去车站,两路人马迅速转身,快步离去,生怕对方看到自己流泪。

一个月后国庆回家,爸爸说起这幕竟然哽咽。

大一时政治思想课的老师很喜欢聊家乡聊亲情,搞得我上着课就低着头偷偷抹眼泪。

这些已经离我好远,我也可以和初出家门的姑娘谈谈生活和未来了,心里想:不管你信不信,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电影中有几个重复出现的场景,随着时间推进,女主逐渐变化。

例如,家里的饭桌上,Eilis从起初的呆板羞涩到能够加入室友们的话题到成为话题的核心,她的衣服也从开始的正襟严肃到越来越漂亮时尚;再如,Eilis工作的售货台前,从最初的害羞不知应对到能够与顾客交流到大方自信的推销商品。

何其相似。

我从高中时的心情压抑到刚上大学时的不爱说话,可慢慢就变了,变得开朗,愿意社交,愉快玩耍。

教会的牧师对Eilis说你已和那个从爱尔兰小镇出来的姑娘不同了,Eilis说:"It seems like years." Or centuries.当百货部的主管问Eilis怎么像变了个人,Eilis说因为她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

Eilis在教会认识了一个对她很好很贴心的男票。

她能够向男票滔滔不绝地讲述在夜校学习的会计知识;她和男票家人见面时在饭桌上谈笑风生。

遇到一个让你放心使你欣喜的人,你对他/她打开心扉,做真实的自己,本质上就是个爱笑和喜欢交流的姑娘啊,也逐渐对其他人打开心扉,因为要做更好的自己。

大概是这样,时间有点久,但大概是这样。

大家常说你会遇到越来越好的人。

事实如此。

看电影时有个新想法:原来越来越好的人也遇到越来越好的我啊。

剧情的转折点是Eilis在家乡的最亲爱的姐姐去世了,这是全片唯一让我眼睛湿润的时刻。

我仍然看不了亲情。

于是Eilis回到爱尔兰小镇,这是被广泛吐槽的电影后半部分,观众们不理解为什么她就乐不思蜀了、为什么结局又大反转了,我也不理解。

试图理解。

原著作者科尔姆•托宾谈创作意图时说:“《布鲁克林》源自我十二岁时听到的一则故事,不过只是几句话,讲一个女子离开我长大的那个小镇。

”1950年代的爱尔兰小镇还是个谁和谁谈恋爱、谁比较有成就都人尽皆知的地方。

Eilis已和当初离家的害羞女孩判若两人了,成熟、自信、漂亮、时尚、人见人爱、人见人夸。

她隐瞒了在美国秘密结婚的事实,谈了别人介绍的高大上男朋友,继承了姐姐的、自己也向往的会计白领工作,这些都是去美国前想得到但得不到的,现在却都可以得到了,而且这是拥有童年记忆海滩、拥有宁静舒适生活的家乡啊,似乎永远这样下去就好了。

直到Eilis在美国秘密结婚的真相被人发现,已然自信的Eilis愤怒地对揭穿者说:Because I forgot what my hometown looks like. 可是夺门而出的 Eilis迫于现实立刻买了明天回纽约的票。

她用假想营造的虚空的美梦瞬间破碎了,只能奔向只属于她自己的生活。

我仍然不成熟,仍然说不清人生的无奈选择是为什么。

 5 ) 写给故乡的情书

不知道你的家乡是怎样的,有没有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的前辈。

总是用刻薄的眼神指责挑剔你的一切。

企图用他们的经验圈住你的思维。

他们一边趋炎附势拜高踩,一边以为自己一抬眼能看死你一辈子。

用他们自身的高度预判你飞翔的能力。

在这里的未来,一眼看到底。

他们是这个城市昨天的空气,他们监视着你把这种千年不变的味道吃下去传下去。

这是家乡让人呆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但是你的家乡也许还是那样的,有熟悉的朋友,有永远默默爱你相信你支持你的人,有牵挂你从未改变的人。

不管世界变得如何面目可憎,他们对你的爱和关怀不会因你年老色衰而逝,也不会因你不再耳聪目明而逝。

虽然那里的生活平静无波,但是那里的空气总是弥漫着熟悉的味道。

你走一步有明了下五十的安稳。

就着这安稳,太多人早早结婚生子买房,平凡也平安。

他们的今天和父辈的昨天一样平淡无奇波澜不惊。

《布鲁尔林》就是这样一部美少女勇走它乡追求新生活的故事。

 6 ) 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

兴许是爱了《绯闻女孩》很多年的缘故,乍一看布鲁克林这个标题自然而然地以为片中与之相对的,说的应该是来自布鲁克林和曼哈顿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

再加上豆瓣剧情简介语焉不详,一早燃起的“GG”八卦之魂在愣是在本片浓郁的爱尔兰之风里被撞击得支离破碎。

故乡是一杯浓茶,轻咂一口,浓香溢齿,却苦涩盈腮。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恰好幸运地出生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之所在地,也由此方才会生出古今中外那么多“淘金梦”以及当今的说法——“国家梦”。

尖酸刻薄、势利粗蛮的老板娘凯莉是故乡的某种邻里街坊的缩影。

他们年事已高到恰好可以倚老卖老,或已不再需要那追寻未知远方的梦想。

他们谙熟本地人情,亦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对本地人情风俗最有发言权的人。

他们说,呵,你也要去远方?

你可怜的姐姐要负担起养家的责任啦,还有你那可怜的妈妈……这个国家追逐“美国梦”的人越来越多,被“丢下”的总是母亲……言之在理,却听来心酸。

幸好还有亲人,有为了支持我们去远方打拼从不计较自己将要付出多少努力的家人:姐姐说,在故乡我可以为你买一辈子的衣服,我愿意这样做的。

但是在故乡我却买不起一个你想要的未来,这是我送你离开的原因。

当故乡成为不了支撑一个年轻人自我的支点,那么它就会变成你追寻远方的起点,变成临别时,姐姐满面热泪不断挥舞的双手;变成母亲不愿加剧精神负担的提前转身。

故乡是一把沉重的心锁,它牢牢锁住了每一颗游子的拳拳之心。

不管我身在何处,无论深处顺境或逆境,但我知道我的不快乐关乎于你。

因为我是个后知后觉的反射弧奇长之人,曾经的我一度以为“乡愁”与我无关。

我只知道在远方求学的时候时常念着旧时同窗的好。

终于不用被各种限制在外就餐之后竟奇怪地发现再美味的异乡珍馐也不及家里的普通菜肴……我也记得母亲来看我临走时,自己不知为什么借口要开课了提前离席的仓促。

害怕告别,所以不想告别。

影片里看到这些细腻刻画,唤醒许多旧时回忆。

这一次读懂了女主的淡蓝色眼睛里的忧郁,也读懂了过去和曾经的自己。

故乡是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勇敢前行的路。

影片中有很多动人的声音,如提琴和钢琴协奏的纯音乐主题背景;如特殊又可爱的爱尔兰口音;亦如时常贯穿影片情节的来自故乡的姐姐满是关怀和思念的温暖书信……但全片最令人动容的声音当属一段来自老者的爱尔兰式动人独唱。

身在他乡偶遇乡亲的喜悦,未曾离乡的人不会明白。

看似服务老者的圣诞善行,对于女主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呢。

我们一如曾经的他们,因为这座城市需要,所以我们留在这里。

也许这一留就是一辈子,架桥修路……尽自己能及的贡献。

女主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回爱尔兰?

”要回去吗?

回得去么?

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走好当下的路是来自故乡的希冀和源动力。

于是她认真工作,认真学习,有了目标,获得尊重。

其实很久以后的我才明白,身在他乡初时最缺乏的那份安全感,或许并不纯粹来源于缺乏认同,而是归属感。

当我们足够努力到获取异乡认可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成功融入的那一天。

故乡,或许小到只是一枚烙印,但它深深地刻进我们的骨骼和灵魂。

浅薄之人以你的故乡来定义你,而睿智之人以你定义你的故乡。

这是我在离乡多年来关乎世情的一点小小感慨。

影片里那个知事尚浅的意大利小男孩肆无忌惮的“叫嚣着”我不喜欢爱尔兰人我们全家都不喜欢爱尔兰人。

童言无忌。

此时的女主角已不再是初时那个略带羞怯和土气的爱尔兰小女孩了,她已经融入了新的生活,她已经有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稳步前行。

她自信宽容地积极生活博得了本地人的青睐。

而这一切,善良、聪颖、良好的家教修养正源于故乡的烙印——家庭的一脉传承。

理所当然地,她也征服了热情可爱的意大利小伙儿和他本不喜欢爱尔兰人的家庭,收获了爱情。

我也时常想,如果我终究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我知道那与我的故乡有脱不开的渊源。

不管我在哪里收获喜悦,我知道给我深切影响的故乡无可替代。

故乡,终究会大到成为你绕不过去的一项重大抉择。

身在他乡,最欣喜是获得家中讯息闻得家中一切安好;最不能承受,亦是来自故乡的噩耗。

不知道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

以为已经融入他乡,貌似离故乡渐行渐远之时,才发现一转身,家就在你眼前。

女主回爱尔兰的这一段从爱情角度看(篇幅还不小)确有三心二意之嫌。

但从故乡他乡的矛盾角度看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还是今日,一直重复发生。

当曾经不起眼的平凡小女孩儿在他乡找到自我,华丽转身之后,这个来自布鲁克林的小天鹅的光辉于故乡人看来也丝毫不亚于曼哈顿的名流千金。

曾经不敢奢望的酒馆继承人来了,不仅多金且英俊迷人。

这看起来很现实,但更现实的是,母亲需要她,家需要她,故乡需要她留下来。

“田园将芜胡不归?

”抑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短不过七字诗句,却绵亘于一生的亲情。

同为女儿,永远难以忘记和释怀的是女主母亲那一句“你走吧,你走之后,我的身边再无人了”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在那个年代该如何抉择,这是一个残酷的论题。

女主再次离开时,她可以以义正言辞的态度这样与凯莉女士对峙了“我竟忘了这小镇原来的模样”独在异乡为异客,但当我们改变了自己回到故乡,谁又能确定身为何处之客呢。

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这会是一种选择。

P.S.独挑大梁的女主小姑娘年纪很轻,表现很不错,胖胖的,很贴合爱尔兰小姑娘的形象。

她给我的感觉让我想到金铭,都是很有灵气气质又让人舒服的女孩儿。

 7 ) 剧本分析(不看不知道,一看剧本问题超级多)

A故事(表面故事):女主在移民美国暂时稳定之后,回到家乡,寻到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然而她却无法摆脱美国对于自己的影响。

于是便离开家乡,再次回到了布鲁克林。

B故事(内在思想):美国移民的身份认同

前4分钟讲述女主在英国的职业,看人下菜的老板。

直到三分18秒的时候,女主公布自己要动身去美国的这个消息。

紧接着又是被老板一顿猛怼,且道出女主的家庭情况,她有一个sister.

临走前和闺蜜参加聚会。

闺蜜受邀一同跳舞。

再次揭示出女主在这个地方当中一没喜欢的工作,二没对象。

这也揭示了他前往美国的必要性。

8分,女主挥别家人,乘游轮离开。

16分,女主准备迎接美好生活,然而迎接她的却是各种的不适应。

20分,女主对于美国的生活感到了极度的不适,此刻她产生了思乡之情。

女主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对家乡的思念和母亲的往来书信当中。

25分,转机,就在女主最悲伤绝望的时候,那位曾经资助她来美国的牧师找上了她,并再次资助她上学。

27分,女主去为无家可归的老人发放食物,而她了解到这些老人很多曾经和他一样,都是爱尔兰人,然而现在却无家可归。

女主的思乡之情,再次被勾起

35分,一个转折点,前面都是A故事,这里是B故事的开头,女主开始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女主在舞会上遇见了他的未来男友。

同时这场舞会也促进了他和舍友之间的关系。

女主在爱情的滋养下更加适应布鲁克林的生活

44分,女主寄往家中的性也从一开始的思念与抑郁等负面情绪渐渐的转向了积极。

女主在积极地融入周围的环境

男友深情表白,女主很感动,但是她却没那么喜欢他,也是在为后面女主的犹豫做铺垫52分,女主明确自己对男友的心意

58分故事转折,全片二分之一处,在女主最好的时候,她的姐姐病逝了,女主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1小时8分,女主和男友领证,注定她必须回来女主回家因为朋友要结婚的缘故,需要多呆几天。

在美国的生活让女主从一开始的灰头土脸,变得风情万种,也更有能力1小时19分,得到了姐姐之前的工作

男友开始催女主回家,然而女主和老家的高富帅感情越来越好

1小时31分,女主曾经渴望的好的工作和爱情,在她从美国回来之后,全部都一一到来。

1小时35分,女主以前的烦人的老板过来找上他,告诉她自己知道她在美国已经结婚的事实。

本来还对家乡恋恋不舍的女主听到了这一番言辞之后,立刻买了一张回美国的船票。

1小时41分,女主离家前往美国,女主在船上遇见了一个和当初的自己一样的小女孩,她也当起了一个指引后辈的长辈,告诉她种种注意事项

女主回到了布鲁克林,回到了男友身边,A故事结束,B故事的全貌浮出水面,既美国移民身份的自我认同

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都走的很稳,我甚至觉得还不错,然而在后半部分的时候,整个片子都跑偏了。

这就是我不得不吐槽的一个地方。

这部片子他原本是想通过女主在布鲁克林生活,随后又回家寻找,到了更好的机会之后,又再度回到布鲁克林的这一系列的经过来,表达出女主对于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种认同感,以及对于自己移民身份的认同。

然而,然而,然而。

女主真正要回到美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思念美国这个国家,或者说他离不开美国,而是因为在他老家,有人知道了他在美国已经结过婚的这件事实,使得他没办法继续在老家呆下去。

所以他不得不回美国。

女主回美国回的心不甘情不愿,就这最后还强行加上了一句话,是我忘记了这个小镇上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可是作为一部讲述移民自我身份认同的一部片子,他最后并不应该是女主不得不回美国,而应该是她心甘情愿,并且非常渴望回到这个国家。

整部影片当中表达女主深受美国影响,进而习惯美国思路,我在这个片子当中找了很久,唯一一个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泳装这个情节。

还有从一开始,女主乘船前往布鲁克林的地方,她遇到了一个和她同样回了家之后再前往美国的人,而她所给出的答案就是回家是个错误的决定,去美国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正好表现出来他们都是对于美国这个地方的向往。

然而整部影片当中都没有非常明显的表达出来,女主对于美国的向往与依依不舍,还有美。

女主深受美国影响所产生的那种美国思维,这片仅仅只是在讲女主回到家之后有了更好的对象,更好的工作,然而她却迫于无奈不得不回美国。

所以B故事呢,电影的内核思想呢?

文不对题,如果是个作文,都是跑题的。

导演和编剧不是一般的粗枝大叶,而且我敢打赌导演一定没有这样的体验,不然也不会拍成这个样子了。

这个题材本身就不好表现,外加没有经历,就更不好拍。

就这还能提名最佳改编剧本,我也是无语,估计八成是靠着移民主题上的吧(说句题外话,因为我本人就有类似女主的经历,所以看到这样文不对题的电影,真是..............)

 8 ) 《布鲁克林》:写给故乡的情书

观影评级:B文/斯嘉丽不知道你的家乡是怎样的,有没有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的前辈。

总是用刻薄的眼神指责挑剔你的一切。

企图用他们的经验圈住你的思维。

他们一边趋炎附势拜高踩,一边以为自己一抬眼能看死你一辈子。

用他们自身的高度预判你飞翔的能力。

在这里的未来,一眼看到底。

他们是这个城市昨天的空气,他们监视着你把这种千年不变的味道吃下去传下去。

这是家乡让人呆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但是你的家乡也许还是那样的,有熟悉的朋友,有永远默默爱你相信你支持你的人,有牵挂你从未改变的人。

不管世界变得如何面目可憎,他们对你的爱和关怀不会因你年老色衰而逝,也不会因你不再耳聪目明而逝。

虽然那里的生活平静无波,但是那里的空气总是弥漫着熟悉的味道。

你走一步有明了下五十的安稳。

就着这安稳,太多人早早结婚生子买房,平凡也平安。

他们的今天和父辈的昨天一样平淡无奇波澜不惊。

《布鲁尔林》就是这样一部美少女勇走它乡追求新生活的故事。

和故乡的之间欲说还休的故事一直都是影视作品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只要有人口的流动,就有乡愁的流动。

所以影片前半部分。

虽然和我们大部分人的家乡一样,有种种小地方的不堪,但是主旋律还是余光中的《乡愁》。

我无谓对家乡有太对批判。

因为家乡其实代表了母亲,代表了我们自己身上的最初的时代和最初的自我。

是我们人生所无法选择的开头。

虽然没有让我们施展抱负的机会,但女主依然身在布鲁克林心在爱尔兰。

比如影片中女主前往神父为客居纽约的爱尔兰老人举办的圣诞义餐时,女主问神父为什么他们不叶落归根?

神父说“如果像你这样年轻有才的女士都没有发挥空间,他们回去就更没有生存可能了。

”(此片对话不多,但说一句是一句,句句都是满满的鸡汤)然后悠长的爱尔兰老人的音乐响起。

此时无声胜有声,眼泪不来也是罪。

影片要表达的“你曾经离不开的家乡,将来也会是你回不去的故里”之主题跃然荧幕。

但是,你激情四射所投身的城市,也未必是你的天堂。

“就是这些人造了隧道、大桥、公路,却没有人知道他们靠什么生存”。

影片在此其实已经埋下了真正的意向:混得好不好,还是看个人。

故乡和异乡,都不是善茬。

然后女主离开家乡来到自己梦想中的城市所遇到的窘况一一展开。

但是本片美化和减少了矛盾,因为电影要把矛盾集中,所以选了富有代表性的两点;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融入。

其实本片基调总的来说还是很田园牧歌的。

至少她一直都有老乡的资助——,同为爱尔兰人的神父无偿为她掏路费,掏学费。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曾猥琐地以为神父想做她干爹?

你是不是也曾跟我一样感慨这种馅饼为什么不是砸在我们头上?

骚年,要记住电影是一门高于生活现实的艺术,本片又有哪么一种美化过的小清新调调。

其实这代表了一种意向:还是有很多人之所以能离开家乡,那是因为家乡也给你添了一份助力。

你心心念念离开的地方,在源源不断地给你供血。

而且她的痛苦除了思念,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人为和环境阻力。

多少人奔赴异乡的头几年,只要给个床位就开始打天下。

多少人工作半年都找不到。

女主的人生已经很顺遂了。

所以在她遇到男主之前,我一度以为她面瘫,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为了烘托她在家乡的压抑,一直让她控制表情,不得开心颜。

她真正开挂是遇到男主。

虽然只是个管道工人,但是跟咱们国家的水管工绝对不是一个量级。

有时彬彬有礼、幽默大方,邀请她跳舞时说“跳舞只要装作会跳的样子就行”。

完全没有一副我什么都懂的霸道总裁的傻叉样。

有时坦率憨直:想和女主进一步交往时将身世、动机以及体谅之处和盘托出。

完全没有明示暗示的大城市的优越感。

有时乐意倾听:和女主聊天时全方位听众,想了解她的世界。

完全没有不懂装懂的敷衍。

有时直率可爱:想邀请她见家长时忐忑不安表达内心独白,毫无男人自以为是的爱面子。

面对她将回家乡时不舍不依,非得用婚姻来拴住她。

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水管工,这么帅,好吗?

深情如此,这不科学啊!

为什么他既不骗她搞传销,也不骗她的身体?

虽然女主面对男主开始颇有点英勇就义的尝试,“就算第一次约会不顺利,我会给你第二次机会,”一副老娘就是豁出去了,能不能在这里开始新生活就押宝在你身上的惨烈。

哎,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她不知道她的人生从此真的已经开挂了。

室友为她见家长约会各种出谋划策、连她的上司也掺合到帮她化解思乡情,帮她走好约会路的行列。

各位,你因个人情绪工作时对客户惨磕着脸时,有多少人的上司是这么仁慈的?

大城市的节奏效率不近人情全然隐身。

这不是开挂什么是开挂?

然后进修顺利拿证,转文职易如反掌,即将从屌丝升级成文青。

这个时候影片的主旋律开始改变。

从《乡愁》改演《变色龙》。

女主在家乡最重要的纽带之一姐姐去世了。

姐姐是故乡最温情的代表,她曾经说过“我可以给你买一辈子衣服,但是却无法给你一个想要的未来”(又是一碗鸡汤)完美演绎每一个埋头奋斗的苦逼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守护的天使。

这个变故使得她必须回家乡。

回到家乡以后,她遇到了大多数衣锦还乡的人可能遇到的境况:她的故乡忽然看见她了。

体面的工作、本地的高富帅、还有路上行走的三姑六婆。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需要她的老母亲。

走,还是留?

这是个问题。

她自己说,如果这一切发生在我走之前该多好!

妹妹,你走之前没镀过金啊!

他们爱的,到底是真正的你,还是洋气的你?

不得而知啊。

套句《伊莎贝拉》的台词“没有在美国镀金这件事,他们不是看不起你,而是看不见你。

”她在选择的同时,我在荧幕外干着急。

最后遇到她曾经的东家刻薄地自以为是想左右她时,她瞬间幡然醒悟。

故乡是不会变的。

但是她已经变了。

她已身在爱尔兰心在布鲁克林。

她已经成功蜕变。

彼时她浑然不知外面世界为何物时,故乡给不了她未来,现在她好比已升级了的玩家,故乡这个场景已经不适合她打怪了。

故乡可以用来怀念,用来探望,用来支撑自己在异乡的每一天,唯独,无法用来做备胎,做后路。

只因,开弓没有回头路。

很多人会怀疑,如果她没有遇到前东家,会不会留下来?

前东家只是个代表,就算没有她,也会有别的三姑六婆,这是电影的艺术手法。

她绕不过去的是我们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的定律。

如果她看不透,那么她的人生会就此静止,但我说了,电影在圣诞老人义餐时,导演就借神父的口暗示过了,叶落也无法归根。

总之,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故乡娓娓道来的情书。

虽然我选择离开你,但我从未忘记你。

我的每一步都有你的支持,如果没有你,亦没有我。

我之所以能义无反顾地离开,是你给我力量。

无论我走到何处,我都是你的延续。

我让你变得更好。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神父这样的角色。

他算是影片真能量的代表。

看看这部电影,会让你的思乡情不那么冲动而悲伤。

因为生活,终将继续。

斯嘉丽原创2016年2月3日星期三 AM3:58

 9 )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可能是我几个月来看过最好的片子了。

虽说整个电影形式非常工整,故事也简单到能猜中结局。

但却让人沉浸其中,思考良久。

这是一个有关爱情和乡愁的故事,一个细腻到极致的故事。

故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枚深入骨髓的烙印。

艾莉丝从爱尔兰小镇来到纽约布鲁克林,带着一点点与大都市格格不入的土气,以及特殊却可爱的爱尔兰口音。

但她还带着故乡给她的良好的教养和朴实纯真的微笑,自然,这让她得到了当地人的青睐,工作更顺利,也收获了爱情。

托尼有着意大利人特有的那种热情开朗,是他让艾莉丝与这座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毕竟自己所爱之人在这儿。

可天有不测风云,艾莉丝的姐姐忽然病故,她只能先告别托尼,返回故乡。

这一回去,她不再是从前那个普普通通的爱尔兰女孩。

在小镇人眼中,她是来自纽约,见过大世面的小姐,以前从不敢想的高富帅吉姆也向她示爱。

这一切来的太突然,再加之母亲年老无人陪伴,这里又有不错的工作,艾莉丝不禁有些迷失了自我,与高富帅越走越近。

直到最后老妇人尖酸刻薄的语言才让她明白,自己的位置不在这里,因为自己的心不在这里。

可以说,整部电影的镜头美的令人窒息,有的时候拉近镜头特写时,真的会被Saoirse Ronan 的浅蓝色眼睛带走。

作为一个出生在纽约,长在爱尔兰的姑娘,她就像在演自己,完全演活了这个角色。

约翰克劳利对电影节奏的把握也堪称完美,所有角色都像打了一层柔光,精致的让人不想错过任何一个镜头。

本来看着吉姆和艾莉丝行走在海滩,阳光好刺眼,两个金发碧眼的纯纯的爱尔兰人,这像极了在切瑟尔海滩上的一幕。

他们在一起,多好。

可是爱情是有先来后到的,她已经爱上了托尼,心中容不下第二个人。

就这样多好而故乡却没有先来后到,心所归属的地方才是真的家乡。

艾莉丝刚到布鲁克林时,在圣诞慈善活动中听到一段来自老者的爱尔兰式动人独唱。

身在他乡偶遇乡亲的喜悦,未曾离乡的人不会明白。

看似服务老者的圣诞善行,对于女主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呢。

我们一如曾经的他们,因为这座城市需要,我们留在这里。

一留就是一辈子,架桥修路……尽自己所能做出贡献。

至于为什么不回去,没人能给出答案。

可能只是完全融入了另一种生活,心已经不属于这里。

就像后来艾莉丝在家乡与老妇人的对峙中说道:“我不记得这个小镇了。

”而最终我也明白,当她最终忘记爱尔兰小镇的那一天,就是她融入纽约的那一天。

在返回纽约的船上,她遇到了如自己当年一样,青涩土气的爱尔兰姑娘。

而这一次,她像一个老道的纽约移民一样,告诉姑娘在这里起初会想家想的要命,然后会不知不觉地,开始想其他事情,一个过去和你毫无交集的人,一个只属于你的人,最后就会明白——此心安处是吾乡。

出自苏轼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10 ) 心安即是归处

今年奥斯卡的几部电影,对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布鲁克林,因为经历相似,基本上我是跟着女主哭着看完的。

顺便安利下女主扮演者西尔莎,演的太淡定,完全超乎年龄的表演,不得不让人折服。

电影的着力点显然不在爱情,两个男子代表两种生活,托尼代表美国自由宽容的环境,而吉姆则代表爱尔兰小镇闭塞毫无隐私的生活环境。

女主最后回到托尼身边,并不是多爱他,只是隐喻着她的选择和放弃。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它生的使命就是飞翔。

When you get to immigration, keep your eyes wide open. Look as if you know where you're going. You have to think like an American. You'll feel so homesick that you'll want to die, and 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about it apart from endure it. But you will, and it won't kill you. And one day the sun will come out, and you might not even note it straight away, it would be that faint. And then you will catch yourself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or someone who h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past. Someone who's only yours. And you'll realize that this is where your life is.

《布鲁克林》短评

没小说好

8分钟前
  • 悲欣交集
  • 还行

提名八部里面,最没动力补的是这部,最后一部补的是这部,最没意思的也是这部,幸好有《丹麦女孩》垫底,还不算最差,但实在很无趣。开篇其实不错,归乡之后就急转直下,情节上仅有大方向而没有推动力,想利用爱情故事把家乡随家转移的观念通俗化,却因为关键节点的处理不佳反而形成灾难性的干扰。

11分钟前
  • Ocap
  • 还行

这是爱情?

13分钟前
  • 连锁六号
  • 较差

细腻动人的故事

17分钟前
  • nothing
  • 推荐

“我只是想陪你回家,不去吃饭,不去喝酒,什么也不干。我知道你要学习,然后好好睡一会儿。我只要送你回到家,说声晚安。”把坠入爱河的感觉刻画得好细腻。

1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AOScott说这是后代对父母经历的想象。就这感觉:乡愁啊归属感啊很公式化(哦我想家了!哭!我属于布鲁克林因为我想老公!),尤其是voice over大大削弱罗南表现力(她挺好的,但是),而真正讲得对的地方只是点到为止(“我不知道家在哪里了”)。虽是过分干净的布鲁克林但配色好好啊

22分钟前
  • Salzig
  • 较差

爱尔兰玛丽苏知不知道无所谓的老套乡愁爱情故事,boring~

25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An immigrate can sure identify with a story of another immigrate. A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movie would be [Markham], [scarborough] or [Richmond].

28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周折到最后变成为美国梦背书实在太简单直白。前面部分朴素温婉渐进的日常爱情倒真有动人的地方,可惜了。

31分钟前
  • LOOK
  • 还行

细腻的他乡迷茫奋斗故事,可惜格局太小了,比起非白种人在美国的奋斗与无助,这样的故事比较温吞和缺乏新鲜感,西尔莎表演只能说不错提名女主已是荣幸啦

34分钟前
  • Lyons
  • 还行

理想化了的选择龃龉。那怎么一个长相一般的姑娘,在哪儿哪儿都遇得到如意郎君,美好工作,并产生这资产阶级的忧伤?你让姑娘最后在去美国的船上醒来,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且不知未来我才觉得更好看

39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还行

除了服装之外乏善可陈。电影中充斥着一个个装模作样的公式化角色,每天乐呵呵的意大利人,故作聪明的小孩,刁难人的老太,餐桌对话挤出一些精心设计的无聊笑料,女主人公所谓成长用场景重复表现,一大堆陈词滥调。人物是坠入爱河,还是痛失亲人,全都让人不能感动。

44分钟前
  • Medea
  • 较差

女主最终也成为了在船上帮过她的女子一样的女性,大气,果敢!海龟就是不一样啊。所以她无法忍受做回闭塞局促小镇的一员。美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的美国,真的是全球影视剧主人公向往的天堂,幸福的彼岸!波澜不惊,细细品茗,怀旧复古的好片子。

47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前面都挺好的作为移民有感同身受之处,后面简直WTF…最终决定再次离开的动因只是秘密被揭穿的话,后面说啥都冇说服力啊。服装好看😅

51分钟前
  • Helicopter
  • 还行

移民宣传片。美利坚有金山银山还有家乡一般的感觉。真好。

56分钟前
  • 空语因明
  • 较差

一开头就以为自己在看唐家屯,看似好像很现实的一个故事,其实仔细想想有点刷新三观,话说我还挺讨厌这类结局的,明明是女主角差点出轨三观不正,最后为什么弄得好像整个人精神升华了一样!?精神出轨了再回到布鲁克林看到丈夫就觉得自己跨过了一个坎儿整个人在夕阳下都闪闪发光了?

57分钟前
  • Neski.
  • 还行

#布鲁克林#这片子太扯淡了,可见片荒之年,实在是没东西往上搬了………

1小时前
  • 窜不了天的猴哥
  • 很差

为什么怎么看都像一部渣女未成的故事

1小时前
  • A落客
  • 较差

矫情的美国自由主义宣传片,这么生硬恶心矫情的故事,换成中国人拍的,评论不得被恶评淹没?换成美国评论一片舔狗

1小时前
  • 费马的马
  • 较差

质朴而感人,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天地一沙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