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伊藤润二,小的时候就开始看他的漫画,但是《鱼》这部我唯独疏漏。
那就让我在没看过漫画的前提来评论这部动漫版的《鱼》吧。
据说在漫画版本里男女主角的处境是对换的,但在这动漫版本里,受感染的是男主角,而坚强活下来的变成了女主华织。
《鱼》是描述大海里的鱼因为之前战争留下来的核污染而受到感染产生巨变,变种成一种会释放出瓦斯的凶残变种鱼,成千上万数不清的鱼攻占了日本蔓延至世界各地,像末日一样,活着的人不断减少。
华织是个很勇敢的女孩子,为了爱情不惜只身冲进了已经混乱如末日的东京去寻找她的男朋友,她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是颤抖和害怕,反而是坚强和勇敢的去面对,这和《漩涡》里的女主很像。
开头不久便出现了变种鱼,一下子交代了点人物剧情很快就是高潮了,我觉得实在是很仓促,从她那3P的女性朋友开始受到感染时,剧情就开始了高潮,似乎是太快了,反而没有漫画版本的来得自然和更加让人容易进入故事里。
一下子就出现了很多受感染的鱼,危急的时刻一个接着一个,我在后面3分之2的时间都是紧紧捏着纸巾看着剧情的发展,一边为女主的处境感到紧张和害怕。
她经历各种磨难,当她终于找到她的男朋友了,可惜他已经受感染了,在一个器械上面整个人膨胀不堪面目模糊,已经失去意识,可女主仍然是没有丢下他,没有嫌弃他,心里一味的只是想保护他在他的身边。
这个时候我是很感动的,在那个混乱的世界里,乌烟瘴气的时候,华织流下的泪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我那刻很能感受到她心理的无奈与悲伤,在世界上唯一一个挚爱变成了这样,在眼前消失的至悲至痛。
这就是伊藤润二的魔力,他总能让我们像走进了他画的世界里,体验着那些恐惧,无助。
说实在的,伊藤润二的漫画虽恶心,但他总能从各种扭曲和侧面当中为你呈现可贵的感情和人性。
我觉得我就像集市上的鱼,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
我时常觉得自己就要撑不下去,而你总是适时又吝啬地洒点水给我,我便要再提着一口气蹦哒两下,作出生龙活虎的样子给你看。
我在前途未卜的痛苦里周而复始,你是不要我死的,又偏不肯温柔豢养我。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真的会怎样回馈你你终于明白也心平气和的接受了他不过是个平凡的人,与其他甲乙丙丁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看了恐怖动画《鱼》我有许多地方没想明白,比如:记者在最后看见小柳伯伯飞过天际时为何笑成那样?
女主受了伤为何没被感染,最后她又说了句:“我已经习惯了”又是什么意思?
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
不要只告诉我人性的丑陋真爱伟大什么的,那很肤浅,希望哪位朋友能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记者看到教授飞过,是终于知道了教授为什么要临终前把自己关起来。
【这个桥段确实有点突兀,是因为,原著漫画的情节是这样的:教授本来还有一个女助理,教授希望自己被感染后能和女助理永远在一起,于是就设计了那个飞行器。
那个飞行器是两面的,一面装教授,另一面就装女助理。
但是动画改编去掉了女助理这个角色,所以教授的那个飞行器略显突兀,于是就用记者的笑(带有恍然大悟的意味)来说明教授改造自己的扭曲心理。
】女主是有对感染有抗性的人群。
【这个桥段要解释起来比较长,总的来说,动画出于商业考量,把原著漫画男女角色的命运互调了,毕竟女的比男的有看头。
原著里面,男主(华织男朋友)为了找华织,曾经摔进过一个全是小步行鱼的坑里(这个情节在动画里,移植给了那个戴眼镜的胖女),然后男主醒来,发现自己被人送到医院,自己居然没有被感染,这个时候男主已经大概察觉到自己有抗体了。
最后漫画完结的时候,是一群大学生,在那里讨论世界的未来,男主发现他们也没有被感染。
大学生告诉他,因为他们可能天生具有这种抗体,物尽天择的生存了下来,于是他们决心一起打救这个世界(当然并没有画怎么打救世界,但是漫画最后是留有希望与曙光的)】鱼这个动画ova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没有放弃原著里对反战、反军国主义的刻画。
虽然动画改编了原著很多情节,但是这一点是没有改编的。
【1.首先从教授口中得知,这种步行鱼很有可能是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拿来生化侵略的罪恶产物(实际上日本也确实做过很过这样的生化实验)。
不管步行鱼是不是人为造的、日本造的,光是这种这种侧面描写就足够来控诉日本军方的残忍与暴戾。
2.从步行鱼里产生的瓦斯,华织(原著是男主)能看到瓦斯里有灵魂,其中一部分灵魂应该是被感染而死去的人,那么那些步行鱼产生的怨灵又是从何而来呢?
应该不是鱼的灵魂吧?
——那应该是二战里被战争夺取生命、成为战争炮灰的人。
3.虽然步行机的原理,跟教授设想的二战生化武器原理一样,但是却不是人造的,是自然产生的(动漫画均这样交代)。
自然产生的,那我们能不能认为是那些怨灵为了报复这个世界而形成这个步行机的呢?
真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啊。
4.那个瓦斯马戏团,瓦斯人被团长毫无人道的奴役驱使,做着各种匪夷所思的表演。
是不是也暗喻:那些凌驾于世界之上的高层,为了自己某些私欲,而完全不把底层人类当人看,做着各种暴行呢(比如日本的生化试验)?
5.可能因为时间太短,动画里去掉了原著里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思想的桥段——瓦斯人的战争。
因为步行机有大有小、有先进有落后,于是瓦斯人相互厮杀争夺起来(可能是被战死的怨灵所操纵吧)。
华织的步行机(动画是男朋友)是教授制造的,看起来更先进,于是瓦斯人为了得到更先进的步行机,围攻华织(这也是动画里,为什么那些瓦斯人要攻击男朋友的主要原因)。
之前我不是说,原著里教授给自己和女助理制造了个瓦斯飞行器吗。
对于瓦斯人来说,这个也是先进的,于是瓦斯人也攻击教授。
瓦斯人的战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自己的私欲。
而什么战争又不是为了私欲呢?
——以此来控诉战争、控诉军国主义的暴行!
生前被战争湮灭,死后仍为私欲而厮杀,人类这样自相残杀无休无止,真是极大的讽刺啊。
】至于动画改编进去的那句“我已经习惯了”这句话,我想,一方面明指自己已经习惯了瓦斯的臭味,习惯了瓦斯人步行鱼的悲惨世界。
另一方面,暗指自己将习惯这个世界,因为步行鱼迟早会侵袭全球的,哪里也躲不掉,所以自己必须习惯——悲观绝望消极的情绪溢于言表。
和原著里充满希望与曙光的结局不太一样。
不过这个无可厚非,毕竟这个动画是个商业产物(从硬加进去的3P桃色情节和男女命运对调已经可以品出浓重的商业味道),这个动画打的旗号就是“恐怖”,当然结局搞得绝望一点也能更能有商业效益。
这个动画比较让我惊喜的地方,就是加入了“友情(胖女和3P女)”这个元素;不过相对的,也弱化了原著里爱情的元素(明线男朋友和华织,暗线教授和女助理),这点是非常可惜的。
(即兴打了这么字,不知道有没有偏颇的地方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地址:zhidao.baidu.com/question/389217643.html
先自声明,本人并没有看过原著漫画跟原著有关的差异审美的所有东西我都直接忽略我是以一个完全的第三者来观看这部影片的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令我连续3餐饭伴着鸡皮疙瘩吃下去的,还很想吐。
日军在太平洋制造了不为人知的生化武器,随着战争的结束,它沉入大海。
这些象征着欲望的武器并没有因此被摧毁,它寄生于各种海洋的生物里,继续吸食着它们的欲望,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并不断地发育着。
多年后人类再次到达这片海洋,来打捞他们过去埋葬的欲望。
我们无从得知那几个水手的生死,但可以肯定的是欲望开始反噬人类。
3P的婊子,男主角,博士,记者,还有那个自卑的胖女孩,跟着欲望膨胀着,释放令人厌恶的气味,成为欲望的傀儡。
它们向着终极的欲望出发,奔到罪恶的最深处。
至于为什么女主能幸免,个人认为,女主欲望的本质只不过被她的爱情掩饰了,而她的欲望也并非完全自私的,最后也被警戒性地刺伤了一刀,以此纪念丑陋的欲望本性。
“没关系,我已经习惯了。
”生活在欲望的都市,被一群欲望包围着的人所包围着,她是习惯了欲望还是习惯了失望呢?
或者她的希望都只是如同瓦斯一般的邪恶,或者她再挣扎都逃离不了欲望。
幸存是留给她的寂寞与面壁思索。
如果说世界末日只是天崩地陷,生灵涂炭,那还远远不够,根本不够,末日就是无处可逃。
——题记日本深受物哀情结的影响,总是有许多充满悲剧,末日感觉的东西作为展现对于未来幻想的东西。
相较于小学馆的敢想敢干,电影业和图书业似乎不是特别涉足于恐怖动漫的制作发展。
我们长见的集英社,白泉社,也均以少年向漫画,少女向漫画为主。
而日式暴力美学在血腥里总是有那么些雷人的感觉。
所以《机关枪少女》楞是让我感觉到了一种日本相声的滑稽感因此,伊藤润二的找部作品在小学馆中有了让我更为钦佩的地位。
个人口味来说,我喜欢《神秘马戏团》人性的混乱,肮脏感,《鱼》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点像现代美术大师达利的巨怪,充满恐怖却有种肮脏的美感。
把人从性格上的丑陋展现出来,而非脸谱式的单纯刻画(有点被kesha的垃圾美学传染了 )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老套的开头,三个女人商量出去玩,最后选定了别墅旅行。
三人间的谈吐和性格趋向也暗示了她们的命运。
不得不说的是,艾莉莎的性格代表了大多数的日本垮少女。
游戏感情,崇尚肉欲,对于不如自己的人有深深厌恶感,虚伪,自私等等特质。
而她的下场也无奈变为瓦斯燃料。
她有意识的最后一刻,用快闪式图片展现了他美丽时的酮体。
细致的刻画,不甘的眼泪尤其触动人心。
一直被无视,排斥的胖女生最后一刻被压抑的愤怒爆发,一吐所有对于同伴的不满。
她喊着诡异的笑容被所有鱼吞没的时候只是让我感到有些心酸。
她的一切行为,会让观者莫名发虚。
你,是不是也曾这么对待这样的人?
爱一个人,就要都爱。
无论心爱的人变成什么样,都不能放弃。
女主强大的命运支持她千里寻夫,无奈之中的无奈,她失去了一切。
她讨厌尸臭气,但面对面目全非的爱人,她还是不顾一切冲过去。
就算失去一切也不丑陋,她只为这一句放宽了心。
本片色调阴暗凝重,城市上空发酵的瓦斯和墨绿的尸体都浓浓的渲染出末世的感觉。
可是华丽的画面处理让末世有了绝望的美感。
废墟里的马戏团,喷火表演里冤魂堆积的天空。
抽象的处理更有怪诞之感。
比如蒙克的油画《呐喊》镜头感十足,令人血脉膨胀的怪兽残害人类画面真是比电影特效有趣多了。
多用特写人物表情,潜台词和内心变化都非常细致。
全景式的行走鱼铺天盖地,不令人生厌。
震撼之感非常强烈。
伊藤润二的恐怖漫画动画版奇缺,尤其在我朝,这样有营养的动画片真是太少见了。
我仅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表达了我对润二大师的理解。
恐怖的欣赏,角度不同,见解也不一样,只希望我对于恐怖的理解可以像海贼王一样,不停连载下去
说这部OVA是对伊藤润二原著的粉碎,你们是没看过电影版的《富江》、《漩涡》、《弟切草》、《至死不渝的爱》吧!
那才真叫原著粉碎机呢!
尤其是那部电影版《至死不渝的爱》,最后干脆说女主角是精神分裂,分你妹啊!
我光晓得大陆惊悚片喜欢说人主角精神分裂,想不到你浓眉大眼的日本恐怖片也说这一套,太坑人了吧!
其实这部OVA的《鱼》基本上把原著几个经典场面都保留下来,导演把原著那种章节式的故事改造成一个首尾连贯的90分钟故事,我觉得效果还不错。
看的时候我还在想导演怎么把原著里很出彩的马戏团一章加到故事里,最后看的效果虽然还是有点突兀,但至少也不别扭。
至于男女主角完全调了个也可以理解,从我的角度讲也更喜欢看女主角跑前跑后,而不是像伊藤这么恶趣味地把女主角变成个绿巨人。
再说,当时看漫画的时候就不明白为什么男主对女主这么坚贞不渝,女主性格又差,又爱胡乱发脾气,还虚荣,除了长相漂亮之外实在不知道男主喜欢她什么,结果她最后变成绿巨人了男主面对女助手居然还如柳下惠一样,始终爱着女主,实在让我诧异。
但OVA改成女主就好理解些了,毕竟咱们按照常规思路,女生不是那么容易变心的嘛。
至于女主完全圣母化了啊、导演加了两个女主的好朋友、多出来一个记者跟屁男之类的,都是导演为了在不妨碍叙事连贯性的前提下,想尽可能把原著中的桥段都用上。
也是好心,我表示完全能够接受。
当然,要吐槽的地方也有。
比如导演那日本人的恶趣味,真是让我受不了。
上来那鲨鱼铁脚就插人姑娘裙子上,我说你还真会插,然后果不其然裤子衣服就全被剥下来了,接下来就出现3P,我勒个去。
我心里面当时就在默念,丫不会出现触手系吧?
结果,女主一到东京,果然触手系章鱼哥就出现了,一手勒脖子一手剥衣服,这都是干嘛呢?
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导演最后对结局的改变。
结局里,只有阿忠等少数几个幸存者身体产生了抗体不会变异,为世界留下了一丝希望,阿忠在夕阳下突然看见了已经化为白骨的华织的尸骨,他抱起华织的尸骨说,臭味已经消失了,你再也不用害怕了,我会永远陪着你。
当时把我感动得啊。。。。。
难得伊藤润二的作品有这么温情的一刻,结果导演恁给改成,女主角自己屁颠屁颠上了船,既不管自己的男朋友也不管一路照顾她的记者了,然后还倍儿自信地说,我已经习惯这臭味了。
尼玛不带这么坑人的啊!
敢情死这么多人就是回了抚平你童年的创伤么?
弗洛伊德荣格拉康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啊有木有?
这导演是生把一个爱情挽歌改成了精神分析啊。
看完了以后,第一个感觉就是:什么嘛!
这就完了?
虽然不能说把原著改了个面目全非,但是也差不离了。。。
男女主角互换了角色也就算了,开头那段3P是什么状况?
以为说说也就算了,忽然还演上了,当下大跌眼镜,伊藤润二知不知道导演在毁他的大作啊???!!!
女主角那两个朋友都是什么朋友啊?
一个浪荡成性,一个心理阴暗,这什么跟什么啊,加了这两个毫无铺垫后面有没有太多着笔的女生,让人觉得既轻率,又有点莫名其妙。
一边看一边就在说,什么状况???
那个浪荡女死之前,还闪了她的三张各种撩人姿势的艳照更是让我措手不及。。。
原著的男女主角的设定,我觉得是作者深思熟虑过得。
一个美丽非常在意臭味的女生变成了浑身恶臭的怪物。
但是男生对女生的爱,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这种爱,我觉得在这个动画里面苍白无力,也没有过多的细腻描写。
那个记者出现也莫名其妙,到底什么跟什么嘛!
还有那个结局。。。
还是原著好看。。。
没看过原作,电影画面很恶,有些细节的原因实在没有表达清楚,对于没看过原作的人只能猜测。
就从电影传达的信息为出发点,感觉导演有认为人类的灾难是自作自受,开篇引出怪物,既然不是鬼片和神话,人们自然会猜测是变异的结果,变异的源头多半是历史遗留问题。
人变丑变臭,是人心腐败的隐喻,除去外表,体内是臭,心灵亦不纯净。
但有人会变异有的人不会,就宣扬了心地纯净的重要,呼吁摒弃欲望,所以女主角是虚构的是不存在的,是导演一个理想的寄托,纯洁的象征。
被感染的男友向女主角伸出手,是意识还是“瓦斯”,是导演对被抛弃的臭气熏天的世界的希望——纯洁的东西坚信就存在。
片中有商业片一贯的画面,血腥,暴力,黄色之类。
看过实在有点恶心,不吐不快,权当谈谈一个未看过原作的观众的想法,和看过原作的观众对比下感受,或许差异有点意思?
1、既然是根据二子原作改编,在评价的时候就不能绕开这一点。
OVA在画风上已然尽量贴近于伊藤君本人的画风,毕竟以漫画的风格不适合作为这部电影叙事的手段,总之伊藤润二式的黑眼圈大多消失不见。
前段干净清透色调和后面“满城尽是绿巨人”时世界崩坏的场面之间的过渡并不算突兀;在纪实手法和故事本身叙述间的平衡也掌握得很好。
各个角色中哪个没有别扭到令人讨厌,剧情发展其实也算是行云流水。
如果完全是原创的话,也能拿到四颗星的保底分数。
问题就出在漫画改编动画这种形式上。
二子的作品以短篇见长,《漩涡》《富江》《双一》等系列都是单元剧,走的是刀刀见血的套路。
《鱼》是少见的长篇,然而仍旧是短篇的锋利。
但他的锋利不是让杰森拿砍刀追在主人公屁股后面,而被锁在缓缓合上的断头台那种逃生式焦虑。
而电影永远不能满足于平铺直叙转述原作,更别提动画这种在泥轰国被过度工业化的形式。
为了把OVA做成一盘内容丰富充实的好菜,男主和女主掉了个,把一个女主拆成了三个,把一个男主拆成了俩,添附了诸如偏见、背叛、恶意等人性阴暗面、对真相的追求和个人从逃避到觉醒等永不过时的话题,放大步行鱼的攻击性,大量使用直白的死亡场景,结尾处若有若无的光明——这片借足了二子的桥段,可惜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也在无形之中将原作中弥漫的荒诞氛围和窒息感丢失大半。
还是定位在平尾隆之作品更恰当一些。
二子作品里,给我带来恐惧感的来源有二:人的异化和人性黑暗面的释放,后者常常以前者为形式表现出来,外界环境的恶化是诱因而非终结。
二子漫画中的主人公常常带有一种对抗黑暗的气质,而不总是在无意识中沦为未知黑暗的受害者。
可是在OVA中,这种对抗并没有得到充分表现,成了一出逃生故事,就算是放足了料,神采终究是欠缺了那么几分。
用老郭的话将,就是爽啊,爽死了!
2、因为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吐槽:男主换女主就换了吧,女主一分为三就算了吧,搞毛女主变圣母了呀!
原作男主没感染挑明是有天然抗体,女主没事就没事吧,可全世界都TM崩了就换来你一句“我已经习惯了”这算毛线?!
敢情导演毁灭全世界就是要给你上一课?!
现在很多故事都有这种倾向,全世界围绕着一个人转,转来转去把其他人都转死了,主角开悟,落下大幕。
这很不好。
但也可见现在的青年人是多么不好教育。
既然说了OVA,也就顺便说说原作:http://book.douban.com/review/5313349/
问题的本质在于敌对。
如果不是敌对,女主不会残忍杀死一个不知名生物,如果不是敌对,教授就不会研究这种变态的东西,如果不是敌对,好朋友之间就不会撕逼导致你死我亡,如果不是敌对,也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直到最后,女主仍然被作为一个保护对象,连同所谓的机密一起被救。
你,我的观念,这让我们彼此分离。
什么激发了心中的敌对,我想可能只是我们内心的恐惧。
因为恐惧别人的强大,恐惧别人的占有,恐惧也许会被别人控制,这种恐惧是为什么。
边吃鱼边看没压力。剧情不是很猎奇嘛~~~!!!一点都不恶心。
和原著比差很多
无法忍受。以后可看可不看的片,就不看了。
改编得还行 动画里的重口味之作
超棒!画风超美!一个能看见屁的世界,尤其是结尾,让我感觉看到了梵高的《星空》,又仿佛看见了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太赞了
好重口 -.-
面目全非的情节啊
原著万岁,电影不好
對漫畫原作更加無與倫比的期待,一看動畫就屬於大打折扣的水準。
烂尾了………………
恶心啊
对这种风格的动画接受无能啊…绿糊糊的一大坨…还尸臭…呃啊啊啊
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深刻主题啊- -
又名:Fish/stay night 或者 满城尽是绿巨人~ UFO最近的作品全是治愈向啊 稍微原创了 ova版的女侠不但身手敏捷还是不死之身 男猪全给跪了
小日本拍此片真人版,只会冲着恶心去诠释此片!老美拍的肯定就是高科技科幻片了,咱国拍的话应该是科教片!就没有看原著的人来看,此卡通片还不错,仅仅指剧情,画面却一般,动画效果不如人意啊!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
瓦斯智能了。。嗯
好無聊 鬧了半天原來是講生化危機的 還要打著驚悚片的名頭出來騙人 還不如「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好看呢。故事沒勁也就算了 動畫也做得很粗糙 生化危機也不夠噁心 小日本最喜歡的那一套悲痛欲絕的煽情氣氛都沒有用上 眞是該殺!!!
没办法,一想到制作人员在狂舔阿宅的jb,我就没法认真观看。对不起了各位小清新以及人云亦云的装逼爱好者们。
认真你就输了。